fbpx
维基百科

深衣

深衣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後來再傳至朝鮮,是自宋代以降,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祭祀等,以及文人儒者平日穿用的服飾[1][2]

明代承天秀墓出土的深衣和幅巾,現藏於江陰博物館

得名 编辑

在《礼记正义· 深衣》中有提到其他的服饰的上衣和下裳均不相连,而「深衣」上衣和下裳相连,将整个身体均包裹在内,被体深邃,因此而被称作深衣。自古天子诸侯朝会服玄端,燕居服深衣[3][4]。宋末金履祥认为深衣乃古代士大夫闲居之服,合于周礼"规矩准绳" ,并撰《深衣小传》[5]

復原的漢服深衣及其傳播 编辑

中國 编辑

深衣是一種記載於儒家經典《禮記》中相傳為先秦時代的天子和庶人所共同穿著的服飾、並於漢代失傳。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曾嘗試按照經典的紀載進行復原,[6]歷史上司馬光朱熹黃宗羲等人也都曾試圖進行復原。朱熹以後,深衣只是在儒者之間广泛穿着。到了明朝,深衣成为普遍的禮儀場合服飾[2]。現存的明代深衣實物有張懋墓出土的深衣[1]

朝鮮 编辑

朝鮮王朝從明代傳入深衣,自此成為當地士大夫常穿的服飾,直至大韓帝國滅亡後,人們多穿西服,深衣漸漸只在特定場合出現。

考究 编辑

宋元歷史學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提到,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虽然有所變化,但是除了冕服之外,只有玄端(端衣)和深衣两者最廣為流传。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着的,而深衣则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的。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7]。深衣裁制时加长了衣襟,穿着符合礼法,因此不论贵贱,不论身份地位均可以穿着,而没有等级之分[8]

相關文獻記載 编辑

《礼记》的《深衣》、《玉藻》两篇分别记载了对深衣的标准形制。首先,礼经中的深衣由苎麻布制成。[9]幅宽二尺二寸。[10]每匹大约45-60厘米宽,[11]12米长。在《诗经·蜉蝣》中的“麻衣如雪”中,郑玄注:“麻衣,深衣也。”古时没有棉布,而“布”均指的是苎麻布,別名苧麻、青苧、紵。[12]苎麻成布之后,需加灰锻濯漂白,制成白纻、白紵細布,[13]然后成衣。[14]《乐府白紵歌》曰:“质如轻云色如银,制以为袍余作巾。”中唐时“沤纻为缊袍”、“春衫裁白纻,朝帽挂乌纱。”[15][16][17]。明代深衣用玉色,素带,素履,白靴。

礼记正义·深衣》中有提到深衣最重要的特征为深衣的衣衽是由一幅布交解裁之,上尖下阔。內衽連于前右之衣,外衽連于前左之衣。[18]并且衣襟边缘有勾边。[19]也被称为青衿。[20][21]唐宋学生所服。[22][23][24]深衣的领型为斜襟方领。[25][26][27]司马光指出应頸下別施一衿,映所交領,使之方正尺。但明代后期也出现了方形直襟领。如朝鲜儒学者朴世堂的深衣。衣领宽二寸。[28]袖口广一尺二寸。[29]衣缘用幅宽三寸黑繒,对折缝之,则广一寸半。[30]

上衣用两幅布,对折,两幅布缝拢为后背中缝。[31]理學家吴澄说深衣的裳是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制作的,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六阴六阳。司马光依《礼记》作深衣、冠簪、幅巾、缙带。[32]後期的深衣以此為基礎製作,有朱子深衣、江永深衣、明深衣等形制,[33][34]常配搭幅巾。缁布冠亦用苎麻布,比深衣经纬密度大一倍。[35]大帶广四寸。垂其余為紳,所以服深衣的士大夫又被称为士紳、縉紳、鄉紳。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李申&陳衛平《哲學與宗教》,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54-155頁
  2. ^ 2.0 2.1 董進《Q版大明衣冠圖志》,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92頁
  3. ^ 《礼记·玉藻》“朝玄端,夕深衣”
  4. ^ 礼记正义· 深衣》曰:“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5. ^ 《與石居深衣之制書》
  6. ^ 《資治通鑑》卷137。
  7. ^ 《大明會典》“士人未為官者、則幅巾深衣。”
  8. ^ “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则裁制缝衽,动合礼法,故贱者可服,贵者亦可服,朝廷可服,燕私亦可服,天子服之以养老,诸侯服之以祭膳,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庶人服之以宾祭,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9. ^ 郑玄《毛诗笺》“麻衣,十五升,布深衣也。纯用十五升。”
  10. ^ 黄宗羲《深衣考》“布幅闊二尺二寸。用二幅,長各四尺四寸,中屈之,亦長二尺二寸。”
  11. ^ 《大戴礼记》“布指知寸”言平布十指,即是古一尺,指广一寸。
  12. ^ 日知录》“《诗》:“麻衣如雪,”郑氏曰:“麻衣,深衣也,古时未有棉布,凡布皆麻为之。《记》曰'治其麻丝,以为布帛'是也。”然则深衣亦用白。”
  13. ^ 朱熹《家礼·通礼·深衣制度》“裁用白细布,度用指尺,衣全四幅,其长过胁。”
  14. ^ 礼记深衣注:“深衣者,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
  15. ^ 常建,《渔浦》
  16. ^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17. ^ 刘复,唐,《春游曲》
  18. ^ 黄宗羲《深衣考》
  19. ^ 礼记正义·深衣》:“续衽,钩边。要缝半下。格之高下,可以运肘。袂之长短,反拙之及肘……袂圆以应规,曲夹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纯袂,缘,纯边,广各寸半。”
  20. ^ 毛传:“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所服。”
  21. ^ 《北史》“宣帝時為魯公,與諸皇子等咸服青衿,行束脩之禮,受業於徵。仍並呼徵為夫子,儒者榮之。”
  22. ^ 杜佑《通典》“学生青衿服。”
  23. ^ 《新唐書》“請諸生及進士第並謁先師,衣青衿,介幘,以還古制。”“其日,鑾駕將至,先置之官就門外位,學生俱青衿服,入就位。”“其日平明,皇子服學生之服其服青衿。至學門外。博士公服。”
  24. ^ 文献通考》“国子生黑介帻,青衿,单衣”
  25. ^ 《後漢書·儒林列傳》“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式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
  26. ^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爲衿。”
  27. ^ 《朱子家礼》“两襟相掩,衽在腋下,则两领之会自方。”
  28. ^ 《礼记·玉藻》“袷二寸。”
  29. ^ 《礼记·玉藻》“袪尺二寸”。
  30. ^ 《礼记·玉藻》“緣寸半。”
  31. ^ 《礼记·深衣》“負繩及踝以應直。”
  32. ^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十九
  33. ^ 朱之瑜《深衣议》“深衣之制有二:一见于玉藻,温公所 并刃, 家礼之所辑是也;其一为明室之制。明室之制有衣而无裳,冠七星巾,系涤纳履,非吉服,非常服,非儒服也。与古相戾,不必言矣。”
  34. ^ 李隱,《梅堂集·深衣制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5. ^ 朱熹注《论语》:“缁布冠,以三十升布为之,升八十缕,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细密难成,不如用丝之省约。”

深衣, 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 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 後來再傳至朝鮮, 是自宋代以降, 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 祭祀等, 以及文人, 儒者平日穿用的服飾, 明代承天秀墓出土的和幅巾, 現藏於江陰博物館, 目录, 得名, 復原的漢服及其傳播, 中國, 朝鮮, 考究, 相關文獻記載, 参考资料得名, 编辑在, 礼记正义, 中有提到其他的服饰的上衣和下裳均不相连, 上衣和下裳相连, 将整个身体均包裹在内, 被体深邃, 因此而被称作, 自古天子诸侯朝会服玄端, 燕居服, 宋末金履祥认为. 深衣是一种記載於中國先秦時期 於漢代失傳後被宋朝學者朱熹重新復原的中國古代服飾 後來再傳至朝鮮 是自宋代以降 士庶在部份禮儀場合如冠禮 祭祀等 以及文人 儒者平日穿用的服飾 1 2 明代承天秀墓出土的深衣和幅巾 現藏於江陰博物館 目录 1 得名 2 復原的漢服深衣及其傳播 2 1 中國 2 2 朝鮮 3 考究 4 相關文獻記載 5 参考资料得名 编辑在 礼记正义 深衣 中有提到其他的服饰的上衣和下裳均不相连 而 深衣 上衣和下裳相连 将整个身体均包裹在内 被体深邃 因此而被称作深衣 自古天子诸侯朝会服玄端 燕居服深衣 3 4 宋末金履祥认为深衣乃古代士大夫闲居之服 合于周礼 规矩准绳 并撰 深衣小传 5 復原的漢服深衣及其傳播 编辑中國 编辑 深衣是一種記載於儒家經典 禮記 中相傳為先秦時代的天子和庶人所共同穿著的服飾 並於漢代失傳 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時曾嘗試按照經典的紀載進行復原 6 歷史上司馬光 朱熹 黃宗羲等人也都曾試圖進行復原 朱熹以後 深衣只是在儒者之間广泛穿着 到了明朝 深衣成为普遍的禮儀場合服飾 2 現存的明代深衣實物有張懋墓出土的深衣 1 朝鮮 编辑 朝鮮王朝從明代傳入深衣 自此成為當地士大夫常穿的服飾 直至大韓帝國滅亡後 人們多穿西服 深衣漸漸只在特定場合出現 考究 编辑宋元歷史學家马端临在 文献通考 中提到 夏商周三代可考的服制中虽然有所變化 但是除了冕服之外 只有玄端 端衣 和深衣两者最廣為流传 玄端是自天子至士人均可穿着的 而深衣则是自天子至平民百姓均可穿着的 也是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 7 深衣裁制时加长了衣襟 穿着符合礼法 因此不论贵贱 不论身份地位均可以穿着 而没有等级之分 8 相關文獻記載 编辑 礼记 的 深衣 玉藻 两篇分别记载了对深衣的标准形制 首先 礼经中的深衣由苎麻布制成 9 幅宽二尺二寸 10 每匹大约45 60厘米宽 11 12米长 在 诗经 蜉蝣 中的 麻衣如雪 中 郑玄注 麻衣 深衣也 古时没有棉布 而 布 均指的是苎麻布 別名苧麻 青苧 紵 12 苎麻成布之后 需加灰锻濯漂白 制成白纻 白紵細布 13 然后成衣 14 乐府白紵歌 曰 质如轻云色如银 制以为袍余作巾 中唐时 沤纻为缊袍 春衫裁白纻 朝帽挂乌纱 15 16 17 明代深衣用玉色 素带 素履 白靴 礼记正义 深衣 中有提到深衣最重要的特征为深衣的衣衽是由一幅布交解裁之 上尖下阔 內衽連于前右之衣 外衽連于前左之衣 18 并且衣襟边缘有勾边 19 也被称为青衿 20 21 唐宋学生所服 22 23 24 深衣的领型为斜襟方领 25 26 27 司马光指出应頸下別施一衿 映所交領 使之方正尺 但明代后期也出现了方形直襟领 如朝鲜儒学者朴世堂的深衣 衣领宽二寸 28 袖口广一尺二寸 29 衣缘用幅宽三寸黑繒 对折缝之 则广一寸半 30 上衣用两幅布 对折 两幅布缝拢为后背中缝 31 理學家吴澄说深衣的裳是以六幅布裁为十二片制作的 象征一年十二个月中有六阴六阳 司马光依 礼记 作深衣 冠簪 幅巾 缙带 32 後期的深衣以此為基礎製作 有朱子深衣 江永深衣 明深衣等形制 33 34 常配搭幅巾 缁布冠亦用苎麻布 比深衣经纬密度大一倍 35 大帶广四寸 垂其余為紳 所以服深衣的士大夫又被称为士紳 縉紳 鄉紳 nbsp 朝鮮儒學者徐直修肖像 nbsp 朝鮮儒學者尹拯 nbsp 朝鮮儒學者李齊賢 nbsp 李氏朝鮮儒學者宋時烈 nbsp 朝鮮儒學者朴趾源 nbsp 朝鮮儒學者權尚夏 nbsp 朝鮮儒學者許穆 nbsp 朝鮮儒學者金宗直 nbsp 朝鮮儒學者韓石峰 nbsp 江户儒學者藤原惺窩 nbsp 江户儒學者林羅山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李申 陳衛平 哲學與宗教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年 第154 155頁 2 0 2 1 董進 Q版大明衣冠圖志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1年 第292頁 礼记 玉藻 朝玄端 夕深衣 礼记正义 深衣 曰 续衽 钩边 要缝半下 格之高下 可以运肘 袂之长短 反拙之及肘 袂圆以应规 曲夹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 纯袂 缘 纯边 广各寸半 與石居深衣之制書 資治通鑑 卷137 大明會典 士人未為官者 則幅巾深衣 按三代时 衣服之制 其可考见者 虽不一 然除冕服之外 唯玄端 端衣 深衣二者 其用最广 玄端则自天子至士 皆可服之 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 至于深衣 则裁制缝衽 动合礼法 故贱者可服 贵者亦可服 朝廷可服 燕私亦可服 天子服之以养老 诸侯服之以祭膳 卿大夫服之以夕视私 庶人服之以宾祭 盖亦未尝有等级也 郑玄 毛诗笺 麻衣 十五升 布深衣也 纯用十五升 黄宗羲 深衣考 布幅闊二尺二寸 用二幅 長各四尺四寸 中屈之 亦長二尺二寸 大戴礼记 布指知寸 言平布十指 即是古一尺 指广一寸 日知录 诗 麻衣如雪 郑氏曰 麻衣 深衣也 古时未有棉布 凡布皆麻为之 记 曰 治其麻丝 以为布帛 是也 然则深衣亦用白 朱熹 家礼 通礼 深衣制度 裁用白细布 度用指尺 衣全四幅 其长过胁 礼记深衣注 深衣者 用十五升布锻濯灰治 常建 渔浦 酬乐天得稹所寄纻丝布白轻庸制成衣服以诗报之 刘复 唐 春游曲 黄宗羲 深衣考 礼记正义 深衣 续衽 钩边 要缝半下 格之高下 可以运肘 袂之长短 反拙之及肘 袂圆以应规 曲夹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 纯袂 缘 纯边 广各寸半 毛传 青衿 青領也 學子之所服 北史 宣帝時為魯公 與諸皇子等咸服青衿 行束脩之禮 受業於徵 仍並呼徵為夫子 儒者榮之 杜佑 通典 学生青衿服 新唐書 請諸生及進士第並謁先師 衣青衿 介幘 以還古制 其日 鑾駕將至 先置之官就門外位 學生俱青衿服 入就位 其日平明 皇子服學生之服其服青衿 至學門外 博士公服 文献通考 国子生黑介帻 青衿 单衣 後漢書 儒林列傳 建武五年 乃修起太学 稽式古典 笾豆干戚之容 备之于列 服方领习矩步者 委它乎其中 北齐颜之推 颜氏家训 书证 按 古者 斜領下連於衿 故謂領爲衿 朱子家礼 两襟相掩 衽在腋下 则两领之会自方 礼记 玉藻 袷二寸 礼记 玉藻 袪尺二寸 礼记 玉藻 緣寸半 礼记 深衣 負繩及踝以應直 邵伯温 邵氏闻见录 卷十九 朱之瑜 深衣议 深衣之制有二 一见于玉藻 温公所 并刃 家礼之所辑是也 其一为明室之制 明室之制有衣而无裳 冠七星巾 系涤纳履 非吉服 非常服 非儒服也 与古相戾 不必言矣 李隱 梅堂集 深衣制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朱熹注 论语 缁布冠 以三十升布为之 升八十缕 则其经二千四百缕矣 细密难成 不如用丝之省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深衣 amp oldid 7372171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