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學院 (紐約)

新學院(英語:The New School)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高等教育機構,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也是世界著名的左翼大學大學部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300人,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人文學科公共政策、美工設計藝術音樂相關科目,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傾及少見的歷史學者社會學家。此外,新學院也跟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World Policy Institute)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老校名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1919年-1997年)
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1997年-2005年)
校训To the Living Spirit
创办时间1919年
IPEDS编码193654
学校类型私立非營利博士學位研究密集
捐贈基金$300,000,000
校长David E. Van Zandt英语David E. Van Zandt
教務長Tim Marshall
教师人數2,230
学生人數10,186
本科生人數6,836
研究生人數3,138
博士生人數212
其他在学人员人數2,857
校址 美國紐約市
40°44′08.08″N 73°59′49.08″W / 40.7355778°N 73.9969667°W / 40.7355778; -73.9969667
校區市區
校隊獨立,與NCAADivision III英语NCAA Division III學校競爭
代表色白色黑色紅色      
昵称Narwhals
吉祥物一角鯨
隶属AACU英语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網站www.newschool.edu
位置

自1919年創校到1997年這一段時間,它的校名其實是社會研究新學院(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之後,被重新命名為“新學院大學”(New School University),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為現今的“新學院”。「社會研究新學院」這個名字現在仍用於這個學校著名的研究部,以社會歷史政治經濟哲學人文為主,這個研究所部門起初被稱為“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之後更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目前新學院大學的校長是前美國參議員巴伯·凱瑞英语Bob Kerrey,他於2000年就任校長職位。他的治校政策-統整學校裡諸多不同特色的學院-招來正反兩面的評價。他支持2003年美國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對新學院師生於校內公開場合表達反戰理念,這種種行為引起傳統上左派色彩濃厚的新學院師生一片不滿及反對的聲浪。凱瑞於2004年指派阿巴杜賴(Arjun Appadurai)為學務長,阿巴杜賴於2006年初卸下學務長一職,但仍擔任約翰杜威社會科學講座教授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現今擔任學務長的是人類學哲學教授班傑明·李(Benjamin Lee)。

校史 编辑

成立原由 编辑

於1919年,在桃樂思·潘恩·惠特尼(Dorothy Payne Whitney)的財富資助下成立,其宗旨在成為一個宣揚進步理念的成人教育機構。主要創始人包括歷史學家查爾斯·畢爾德、經濟學家范伯倫與羅賓森(James Harvey Robinson)、以及哲學家約翰·杜威。創始人中有些人本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因為宣揚和平主義理念遭到校方言論箝制,故圖思建立一個能自由表達進步思想的成人教育機構。

流亡大學 编辑

1933年,為收容當時被歐洲極權主義政權排除於學術圈之外的學者,在社會研究新學院底下成立了“流亡大學”(University in Exile)這個研究所部門。最初的資金源自於Hiram Halle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流亡大學稍後改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到2005年才再度改名為社會研究新學院。以流亡大學之名創始的這個研究及教學機構是新學院的知識重心,許多著名的知識份子與學者皆透過這個機構來跟新學院大學建立學術關係,如心理學家馬科斯·韋特墨、現象學哲學家Aron Gurwitsch,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列奧·施特勞斯、哲學家漢斯·約納斯

新學院當時也支援法國流亡學者機構「人文學科高等學院」(École libre des hautes études),在戴高樂主導的流亡政府「自由法國」的授權下,這所高等學院招羅了法語系的流亡學者,如哲學家雅克·马里顿、人類學家克勞德·李維-史陀、語言學家罗曼·雅各布森。人文學科高等學院在二次戰後逐漸發展成巴黎一個先進的研究機構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且跟新學院保持密切關係。在歐洲極權主義垮台後,流亡大學改名為「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之後名稱的演變如上所述。

學術傳統 编辑

新學院自創校以來著重社會科學與人文思想教育,融合美國本地產生的進步思想跟歐洲傳來的批判哲學,秉持著自流亡大學以來的思想傳承。其哲學系更是美國少數以完整現代歐陸哲學訓練為課程基礎的系所之一。強調的哲學課程包含以下諸人的思想:亞里士多德洛克休謨康德黑格爾齊克果馬克思尼采胡賽爾海德格佛洛伊德本雅明漢娜·鄂藍維根斯坦傅柯德里達德勒茲等人。

除此之外,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學說,諸如霍克海默、本雅明、阿多諾馬庫色哈伯瑪斯等人的學說思想,也在諸多學門之間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因西方開始關注中國及印度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新學院也設立了新的研究機構「印度中國機構」(India-China Institute)。[1]

學院系所 编辑

  • 基礎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General Studies
  • 社會研究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 帕森思設計學院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 米藍諾管理暨都市政策學院(Milano The New School for Management and Urban Policy
  • 尤金梁學院(Eugene Lang College The New School for Liberal Arts
  • 蔓尼斯音樂學院(Mannes College of Music
  • 爵士與現代音樂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Jazz and Contemporary Music
  • 戲劇新學院(The New School for Drama

前學院

  • 演員工作坊戲劇學校(The Actor's Studio Drama School

校友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官方網頁. [2007-11-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2-13). 

延伸閱讀 编辑

  • Magg, P. Education for the Age of Labor. The Kenyon Review. Autumn, 1944, 6 (4): 632–644. 
  • Rutkoff, Peter M.; Scott, William B. New School: A History of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外部連接 编辑

  • 官方网站

新學院, 紐約, 此條目介紹的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的學校, 关于其他新學院, 请见, 新學院, 新學院, 英語, school, 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的高等教育機構, 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 也是世界著名的左翼大學, 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 300人, 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 人文學科, 公共政策, 美工設計跟藝術音樂相關科目, 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傾及少見的歷史學者和社會學家, 此外, 新學院也跟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 world, policy, institute, 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老校名社會研. 此條目介紹的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的學校 关于其他新學院 请见 新學院 新學院 英語 The New School 是一所位於美國紐約的高等教育機構 其校舍大部分位於格林威治村一帶 也是世界著名的左翼大學 大學部跟研究所的學生共約9 300人 主要科系包含社會科學 人文學科 公共政策 美工設計跟藝術音樂相關科目 新學院聚集了全世界左傾及少見的歷史學者和社會學家 此外 新學院也跟智庫世界政策研究所 World Policy Institute 維持密切合作關係 老校名社會研究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1919年 1997年 新學院大學 New School University 1997年 2005年 校训To the Living Spirit创办时间1919年IPEDS编码193654学校类型私立 非營利 博士學位 研究密集捐贈基金 300 000 000校长David E Van Zandt 英语 David E Van Zandt 教務長Tim Marshall教师人數2 230学生人數10 186本科生人數6 836研究生人數3 138博士生人數212其他在学人员人數2 857校址 美國 紐約市 40 44 08 08 N 73 59 49 08 W 40 7355778 N 73 9969667 W 40 7355778 73 9969667校區市區校隊獨立 與NCAADivision III 英语 NCAA Division III 學校競爭代表色白色 黑色和紅色 昵称Narwhals吉祥物一角鯨隶属AACU 英语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網站www wbr newschool wbr edu位置自1919年創校到1997年這一段時間 它的校名其實是社會研究新學院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之後 被重新命名為 新學院大學 New School University 直到2005年又再改名為現今的 新學院 社會研究新學院 這個名字現在仍用於這個學校著名的研究部 以社會 歷史 政治經濟 哲學跟人文為主 這個研究所部門起初被稱為 流亡大學 University in Exile 之後更名為 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 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目前新學院大學的校長是前美國參議員巴伯 凱瑞 英语 Bob Kerrey 他於2000年就任校長職位 他的治校政策 統整學校裡諸多不同特色的學院 招來正反兩面的評價 他支持2003年美國派兵伊拉克的政策以及反對新學院師生於校內公開場合表達反戰理念 這種種行為引起傳統上左派色彩濃厚的新學院師生一片不滿及反對的聲浪 凱瑞於2004年指派阿巴杜賴 Arjun Appadurai 為學務長 阿巴杜賴於2006年初卸下學務長一職 但仍擔任約翰杜威社會科學講座教授 John Dewey Professor in the Social Sciences 現今擔任學務長的是人類學暨哲學教授班傑明 李 Benjamin Lee 目录 1 校史 1 1 成立原由 1 2 流亡大學 2 學術傳統 3 學院系所 4 校友 5 註釋 6 延伸閱讀 7 外部連接校史 编辑成立原由 编辑 於1919年 在桃樂思 潘恩 惠特尼 Dorothy Payne Whitney 的財富資助下成立 其宗旨在成為一個宣揚進步理念的成人教育機構 主要創始人包括歷史學家查爾斯 畢爾德 經濟學家范伯倫與羅賓森 James Harvey Robinson 以及哲學家約翰 杜威 創始人中有些人本是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因為宣揚和平主義理念遭到校方言論箝制 故圖思建立一個能自由表達進步思想的成人教育機構 流亡大學 编辑 1933年 為收容當時被歐洲極權主義政權排除於學術圈之外的學者 在社會研究新學院底下成立了 流亡大學 University in Exile 這個研究所部門 最初的資金源自於Hiram Halle 跟洛克菲勒基金會的贊助 流亡大學稍後改名為 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 Graduate Facult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到2005年才再度改名為社會研究新學院 以流亡大學之名創始的這個研究及教學機構是新學院的知識重心 許多著名的知識份子與學者皆透過這個機構來跟新學院大學建立學術關係 如心理學家馬科斯 韋特墨 現象學哲學家Aron Gurwitsch 政治哲學家漢娜 鄂蘭與列奧 施特勞斯 哲學家漢斯 約納斯 新學院當時也支援法國流亡學者機構 人文學科高等學院 Ecole libre des hautes etudes 在戴高樂主導的流亡政府 自由法國 的授權下 這所高等學院招羅了法語系的流亡學者 如哲學家雅克 马里顿 人類學家克勞德 李維 史陀 語言學家罗曼 雅各布森 人文學科高等學院在二次戰後逐漸發展成巴黎一個先進的研究機構社会科学高等学院 且跟新學院保持密切關係 在歐洲極權主義垮台後 流亡大學改名為 政治與社會科學研究所 之後名稱的演變如上所述 學術傳統 编辑新學院自創校以來著重社會科學與人文思想教育 融合美國本地產生的進步思想跟歐洲傳來的批判哲學 秉持著自流亡大學以來的思想傳承 其哲學系更是美國少數以完整現代歐陸哲學訓練為課程基礎的系所之一 強調的哲學課程包含以下諸人的思想 亞里士多德 洛克 休謨 康德 黑格爾 齊克果 馬克思 尼采 胡賽爾 海德格 佛洛伊德 本雅明 漢娜 鄂藍 維根斯坦 傅柯 德里達 德勒茲等人 除此之外 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學說 諸如霍克海默 本雅明 阿多諾 馬庫色 哈伯瑪斯等人的學說思想 也在諸多學門之間產生深遠影響 近年因西方開始關注中國及印度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 新學院也設立了新的研究機構 印度中國機構 India China Institute 1 學院系所 编辑基礎研究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for General Studies 社會研究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帕森思設計學院 Parsons The New School for Design 米藍諾管理暨都市政策學院 Milano The New School for Management and Urban Policy 尤金梁學院 Eugene Lang College The New School for Liberal Arts 蔓尼斯音樂學院 Mannes College of Music 爵士與現代音樂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for Jazz and Contemporary Music 戲劇新學院 The New School for Drama 前學院 演員工作坊戲劇學校 The Actor s Studio Drama School 校友 编辑查尔斯圣地亚哥 马来西亚雪兰莪州巴生行动党国会议员 伊莉莎白 揚 布魯爾 傳記作家註釋 编辑 官方網頁存档副本 2007 11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12 13 延伸閱讀 编辑Magg P Education for the Age of Labor The Kenyon Review Autumn 1944 6 4 632 644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Rutkoff Peter M Scott William B New School A History of the New School for Social Research New York Free Press 1986 外部連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新學院 紐約 官方网站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學院 紐約 amp oldid 7451088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