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摩托車

摩托车(英語:motorcyclemotorbike)是依據騎乘者重心來轉向傾斜的機動車輛(通常為雙輪、三輪或倒三轮,但亦有單輪或四輪及以上甚至無輪設計的機車),由摩托化自行車衍化而來,以兩輪為大宗,為代步工具之一。其種類繁多,主要以腳排機車、速克達為主流。部分特殊用途的摩托車會加上外掛式的輔助輪,例如身心障礙用車;而在某些軍事或警政用車上,則會加掛一個側面車廂及輔助輪,成為特殊的三輪摩托車。

「摩托车」的各地常用別名
BMW S1000RR
中国大陸摩托车(官方)、机车(部分爱好者)
臺灣機車、摩托車、oo-tóo-bái[註 1]、機器腳踏車[1]
港澳電單車[2]
馬新电单车、摩哆车(俗稱)

電單車具有操縱简单、行动方便、价格低廉的特点,因而在日常生活运输治安維護、军事中被广泛使用,在发展中国家也被普遍使用。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台摩托車,密度約為每1,000人中有33輛;大部分的摩托車集中於亞洲,大約占世界摩托車數量58%(不包括日本)[3]

歷史

试验及发明

在车辆历史上,腳踏車首先出現,之后是摩托車。世界機車的發源地在歐洲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以及北美洲的美國

 
Butler Petrol Cycle

第一款面向市场的摩托车设计是1884年,英国爱德华·巴特勒英语Edward Butler (inventor)设计的三轮摩托车Butler Petrol Cycle。[4]这款摩托车由一具八分之五(466)600 cc 水冷四冲程引擎驱动,并由Merryweather消防车辆制造公司生产。[5]但由于巴特勒没有足够资金,该款摩托车没有得到成功。[6]

 
1885年戴姆勒摩托車原型

另一款使用内燃机的摩托车,是1885年由德国发明家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 Daimler)和威廉·迈巴赫(Wilhelm Maybach)设计并制造的戴姆勒摩托車[7]这款摩托车相当于將一具汽油四冲程引擎裝在木製的兩輪車上,但它不同于当时的自行车:不透过倾斜车辆的方式产生离心力,并使车辆转向,完全没有使用于70年前研制出的自行车原理,取而代之的是透过两根前叉的摆动来达到转向的目的。[8]但这辆“摩托车”并非用作实际用途,而只作为两人研制内燃机的载体。[9][10]

不过,在这两款摩托车发明之前,还有多款使用蒸氣引擎的摩托车、电动摩托车及使用柴油引擎的二轮车。如将此三类车辆也算作摩托车,则第一辆摩托车应为1769年由法國人尼可拉斯·庫紐制造的,使用蒸氣引擎的摩托车。[11]

第一家摩托车制造商

 
1894年Hildebrand & Wolfmüller摩托车图纸

1894年,德国的Hildebrand & Wolfmüller成为第一款公开发售的摩托车,并首次被称为“Motorrad(德语“摩托车”之意)”[12]英国制造商Excelsior Motor Company于1896年开始制造一款自行研发的摩托车。

在摩托车发展历史的早期,不少自行车制造商都透过改造自家的自行车设计,以便于装上内燃机。随着引擎马力的加强及自行车设计的改变,摩托车制造商数量激增。同时,不少原先于19世纪研制摩托车的人士,例如戈特利布·戴姆勒威廉·迈巴赫,大多开始研制汽车

1903年,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戴维森(Harley Davidson)成立,并开始制造摩托车。直至一战前夕,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为“印第安”(Indian)公司[13][14],每年生产超过20,000辆摩托车。[15]

第一次世界大战

 
英国凯旋公司H型摩托车在战争期间得到大量军需订单

一战期间,由于战争中摩托车在前线通讯上作用极大,欧洲各国军方对摩托车的需求增大,摩托车产量再次激增。战场上的情报员逐渐从骑马转为骑摩托车。美国哈雷摩托车公司生产的摩托车中,有50%为战需品。英国凱旋公司在战争期间向三国协约售出超过30,000辆H型摩托车。H型摩托车搭载499 cc(30.5 cu in)单缸风冷四冲程引擎,后轮由皮带带动。这也是凯旋公司第一款不使用自行车踏板的摩托车。[16]H型摩托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款现代摩托车。[17]

战后发展

到1920年为止,哈雷摩托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18]其制造的摩托车远销67国。[19][20]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德国DKW公司取代哈雷成为最大摩托车制造商。[21][22][23]

 
NSU Sportmax流线型摩托车,为1955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250cc级摩托车的冠军

1950年代,流线型设计在赛事摩托车行业中突飞猛进,具有大型整流罩的摩托车成为当时摩托车设计的一大特点,其中NSUMoto Guzzi英语Moto Guzzi两家公司成为流线型摩托车的领导者。[24] NSU的先进设计最多,但在4名NSU赛车手在1954年–1956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中丧生后,NSU停止该类摩托车的设计,并不再参加世界摩托车锦标赛[25]1958年,國際摩托車賽車協會以安全為由,禁止選手在比賽中使用全包围型整流罩的摩托車。

1960至1990年代,小型二冲程摩托车在全球开始流行起来,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东德沃爾特·卡登英语Walter Kaaden在1950年代发明的二冲程引擎。[26]

日本的摩托车制造业源于1940年,由本田技研工业生产的“本田A型”机动脚踏车。1948年,本田公司正式开始生产摩托车。1950年代,日本摩托车制造业蓬勃发展,百余家厂商一拥而起,但这些厂商制造的摩托车基本全为仿造欧洲厂家的摩托车。1950年代,各家厂商逐渐发展出各自的风格,其中本田技研工业雅马哈川崎重工业铃木汽车四家摩托车制造商逐渐在日本摩托车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四家公司制造的摩托车远销欧美东南亚,逐渐使日本成为世界摩托车制造业的中心。目前,日本摩托车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1960年代,台湾各行业逐漸興起,機車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整體需求一再擴大。惟因外匯短缺,难以进口足够多的摩托车。政府乃鼓勵投資機車工業,並訂定自製率,且逐年提高。1961年11月,台湾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合作,生产出台湾第一部摩托车。此后三阳工业开始產製50cc和150cc兩種機車,成為台湾第一家機車製造公司。之后,台湾摩托车制造业兴起,最高峰时有超过40家制造商。从1988年开始,台湾生产的摩托车出口至中国大陆。1993年,三陽工業中國大陸湖南省建设第一家合资厂。[27]

中国大陆制造的第一批摩托车,是在1951年7月8日,由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制造出的“井冈山”牌摩托车。该款摩托车仿造自德国迅达普K500型,使用双缸对置型四冲程风冷式发动机,气缸容积498ml,发动机功率11.8Kw,最高车速110km/h,自重195kg。在此之后,中国多个汽车制造厂纷纷制造出多种摩托车,由于多为军用,带有边车的摩托车占主要部分。改革开放后,国内涌现出大量摩托车厂商,但多为合资企业,其中与日本厂商合资的企业居多(如豪爵铃木、五羊本田)。2000年12月15日,由重庆宗申集团制造的第一辆宗申750出厂,这是中国第一款大排量公路赛车。[28]2020年5月6日,春风动力发布公务车CF1250J,这是中国第一款量产的公升级车型。目前,中国是全球制造的摩托车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主要結構

 
铃木STRAT OSPHERE機車

摩托车主要由动力部分、传动部分、行驶部分、操纵部分和电力设备组成。

动力部分

动力部分主要由引擎、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润滑装置、冷却装置、点火装置组成。

传动部分

传动部分由离合器、变速器、传动链条等组成。

  • 离合器:用于接合或分离动力和传动装置。
  • 变速器:用于将引擎动力传递给行驶装备,分为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SMG)、無段自动变速器(CVT)、双离合变速器(DCT)三种。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由传动轴、齿轮、换挡拨叉等组成,無段自动变速器由普力珠、普力盤、傳動皮帶等组成,双离合变速器由分别负责1、3、5档与2、4、6档的两组离合器组成。
  • 傳動鏈條:用于将动力传送至车轮,直接带动车轮转动。
行驶部分

行驶部分由车架、前叉、避震器、轮胎组成。

  • 车架:用于支撑车辆各组件及司乘人员。
  • 前叉:上端与手把相连,下方安装前车轮,用于改变车辆行进方向。前叉上装有避震器及刹车钢索,通常也装有挡泥板
  • 避震器:用于将车轮在不平路面上受到的冲击和震动减缓,以保证行车平稳及安全,由前后避震及引擎吊架组成。前避震通常使用液压减震器,后避震通常使用悬架式避震,并设有後搖臂与后轮相连。
  • 轮胎:直接与地面接触,用于搭载车辆使之移动。
 
鈴木GSX1300R隼的仪表盘
操纵部分

操纵部分由转向装置、变速装置、制动装置组成。

  • 转向装置:即手把,用于操纵车辆行驶方向。手把上装有節流閥后视镜仪表盘点火开关、前制动卡钳、离合器卡钳及各种电子设备开关。离合器卡钳透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离合器。
  • 变速装置:又称三角台,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用于操纵变速器。
  • 制动装置:用于对车辆实施制动,分为前制动及后制动,由碟盤、剎車油管、刹车片(来令片)、剎車鼓、鼓式剎車皮组成。前制动卡钳位于把手上,透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刹车片。后制动踏板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
电力设备

摩托车上的电力设备较多,例如点火装置、行车信号灯具、照明灯具、喇叭、仪表盘等。部分摩托车的不同行车模式调节器、移动电台、二次循環装备、ABS、防盗装置等均属于电力设备。[29]

其它设备

車殼(常见于运动型摩托车)、坐墊車廂

相關油品

汽油柴油機油齒輪油煞車油

駕駛裝備

機車安全帽手套摩托靴、護具衣、护甲、皮衣

類型

各国法律对摩托车的分类方式多以其排量立方厘米(cc))、最高速度为分类标准。若根据摩托车的用途及外观分类,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种:

街車

 
本田CB750 Four被视作“通用日本摩托车”的先河

街車指适合在城市道路上日常驾驶的摩托车,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纵性。外观设计上,街車多装备一體式座椅和较高的把手,使驾驶姿势更为自然。车头用于整流的风镜相對少見,面积相对较小,部分款式甚至無車頭整流裝備。由于街车零部件常常裸露在外,故在日本有Naked(裸露的)之稱呼,或簡稱NK車種。在中国大陆,随处可见的“跨骑车”便属街车。街车也有运动性能较强的款式,但在高速行驶中,由于风阻较大,驾驶者会较为不适。

1970年代,美国摩托车杂志《Cycle》创立术语“通用日本摩托车”(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用于描述由日本厂商制造的经济型摩托车。通用日本摩托车是街车的一种,因其燃油经济性,而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30]

摩托化自行车

又称为“原付车”(来自日语:原動機付自転車,意为带有发动机的二轮脚踏车)、“助力车”,是一种轻便摩托车,排量及耗油量较低。由于此类摩托车的引擎只做为一种动力方式(另一种为脚踏动力),因此被译为“摩托化自行车”。

包廂車

德國BMW公司於1990年代中開發出新款摩托車。附設塑鋼車身殼、有車門之一人摩托車,內有空調,熱天可於車內施放冷氣,頗為舒適。

跑車

 
 
KTM 1190 RC8摩托车是一种跑车(运动型摩托车)

又稱為“仿賽”(英語:Race Replica)、“趴赛”(中国大陆)[31],是指在道路上拥有较高最大速度、加速度、制动性能、转弯性能的摩托车,其耐用度、環保性、驾驶舒适性低于街车。在外观设计上,跑车大多装有大面积的车壳,并装有面积较大的车头风镜。为减小风阻以增加速度,跑车驾驶者需将身体向前倾,或是完全靠在油箱上。因把手位置较低,在中国大陆也被称作“趴赛”。也有部分摩托车赛事用经改装的跑车来比赛,如超級摩托车锦标赛(WSBK)、美國超级摩托车锦标赛(AMA)。 亦有獨立於市售車之外的純種賽車競賽: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MOTO GP,該車輛坊間稱為"廠車",該車造價超過一百萬歐元,為各家製造商比拚技術力的結晶,各家廠商各有其獨門造藝於此,是摩托車的最高殿堂,並有因排氣量分為三種等級的錦標賽(1000c.c./765c.c./250c.c.)。

巡航車

巡航车(英語:Cruiser),又稱為美式巡航車、美式機車或美式嘻皮車,是指于193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排量较大、车重较大的摩托车。巡航车通常把手较高、踏板靠前,驾驶者通常需将手和脚向前伸,同时后背直立或向后仰。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美國哈雷·戴维森(Harley-Davidson)。美國新聞界常将此类摩托车称为地獄使者(Hell angels)、奔雷者(Thunder runners)。1980年代,巡航车被引入日本,多家厂商开始制造巡航车,并出口至世界各地。[32]日本的部分摩托车制造商也将巡航车进行改造,改为排量较小、造价便宜的款式,这种摩托车马上在东南亚地区受到欢迎,在中国大陆被称作“太子车”。

在美国,巡航车通常被分为Bobber、Chopper、Bagger三种。

越野車

 
本田CRF250L越野摩托车

越野車是指可在各种地形上行驶的摩托车。越野车通常较轻,设备较少,具有較長的避震行程、较高的离地间距(因而在中国大陆被俗称为“高赛”),轮胎常使用抓地力较大的深纹路胎(巧克力胎)。引擎排量较小,但由于车身轻便,其加速度较大,同时对低速扭矩要求较高。越野车適合行駛於野外及山區,為多國陸軍、山區野外工作者、極限运动者使用。

越野摩托车可细分为场地越野车(Motocross)、林道越野车(Enduro)、长距离越野车(Rally raid)、障碍攀爬越野车(Trail)、场地滑胎车(Track racing)四种。

滑胎車

滑胎車指將一般越野車前21後18吋或19吋深纹路胎(巧克力胎)改成前後17吋的公路用胎,並將後齒盤縮小,以利於公路上行走的車種。

滑胎是屬於一種過彎技巧,利用越野車輕易操控的機動性及長衝程的避震,高速行驶并煞車,使車子重心改變,形成車尾擺動的過彎駕駛技術。駕駛者必須在進彎前用比其他車種更快速度進彎並重煞,讓重心向前轉移,並連續退檔後快速傾斜車身,利用檔位的速差並加上後煞及半離合控制後輪轉速讓後輪在路面滑行,最後再利用前輪反胎來修正出彎角度,進而達到更快的過彎的效果。

踏板式摩托车

 
名流150速克達

踏板式摩托车(英語:Scooter)是指一种拥有脚踏板的摩托车,在香港又名“绵羊仔”、“小绵羊”(50cc以下),在台湾被称为“速克达”(英文Scooter的音译),又名“塑胶车”。

踏板式摩托车源於義大利伟士牌(Vespa)的踏板式摩托车,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自动档,傳動系統通常為无段自动变速器(CVT),因1950年代愛情文藝電影《羅馬假期》,男影星葛雷哥萊·畢克載公主奧黛麗·赫本歡樂遊玩羅馬景點而聲名大噪。

踏板式摩托车最大的優點在于所需的操控技術門檻較低,會騎腳踏車的人很快就能上手,大部分的車型座位底下設有置物箱,歐洲人喜歡在後方加裝後置物箱增加置物空間。

由於速克達的機動性高和成本低,在东南亚地区是常見的代步工具。在臺灣,由于人口密度高、平地不降雪不結霜、車輛擁擠、速克達機動性高、車輛稅制等因素非常適合使用速克達。速克達早期在臺灣問世原本是為女性設計的,因為操作相對手动档簡易,因此成為目前兩輪燃油車輛主流形式。

速克達缺點是經過十年左右,內部機器套件容易損壞,但若檔車內部機器套件鋼性強保養得好可以騎到20年以上。

雪地摩托車

又稱為雪車,是專為雪地環境而開發出來的車型,其驅動方式為座下引擎運轉帶動下方履帶與地面摩擦產生移動,且配合前面橇板機制,滑行於雪上。此車型之傳動系統通常為CVT。雪地摩托车最早由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制造出来。[33]

三輪車

是指拥有三个车轮的摩托车。在东南亚地区,三轮车被普遍用於貨運、客運。原產於印度的Bajaj和加拿大有一种三轮叫庞巴迪。

 
哈雷·戴维森 Tri Glide Ultra Classic三轮车

邊車

 
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
 
重庆邊車
 
英國邊車

边车是指在现有二轮摩托车的车侧加装一个乘客座位的摩托车,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国、日本、苏联等国陸軍使用的機械化交通運輸工具,兩人雙併側座,一為駕駛兵,另一為射擊兵。

如今,边车常在陆军、巡警队中使用,以方便行动。邊車亦被用於照顾身心障礙人士中行動不便者,他們的機車通常左右會各裝一個邊車,用來輔助他們,方便他們騎乘。

中國大陸制造的第一辆摩托车“长江750”即为边车。中国大陆稱此類車為側三輪摩托車,亦俗稱“邊三”、“挎子”或邊三輪摩托車、挎斗摩托。

倒三輪車

 
Campagna T-Rex倒三輪車

倒三輪車是指具有两个前輪和一個后輪的三轮摩托車,源于意大利比亚乔公司制造的Piaggio MP3[34]。倒三轮车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保证与两轮摩托车一样的驾驶感受,同时提高摩托车安全性,同时亦可在低速行驶时锁定四连杆机构,使驾驶者不用脚触地也能平稳停车。典型倒三輪車如Can-am公司出品的SPYDER、比亚乔公司的mp3、庞巴迪的Spider[35]

复古车

是指模仿旧式摩托车设计风格而设计并制造的摩托车。

電動車

由电动机驱动的機車,通常配備高容量電池以利長途使用。

賽車

 
来自本卡雅·阿斯帕车队的,骑着Aprilia125 cc.摩托车的匈牙利籍14号车手喀波尔·泰玛斯获得在唐宁顿举办的2007年英国大奖赛冠军。图为在第二阶段比赛时的场景

又稱為工廠賽車,是指摩托车制造商專門為比賽而特別生產的摩托車,注重性能,而不注重耐用度及環保,並不適合在一般道路上行駛。MOTO GP为一项以原装赛车来比赛的摩托车赛事。

摩托車的社會議題

 
柬埔寨金邊下班時的機車潮
 
摩托車是台灣都市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
 
新疆和田的機車市場

摩托車的數量

 
全球機車數量分布(2010)

根據在世界各國的機車數量分布,除了歐洲南部常見到機車之外,可明顯發現亞洲國家就占五成以上,特別是位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路上一定能看見機車的蹤影。這點和各國的經濟變遷發展以及氣候帶有極大的關聯因素。

由於大多數的亞洲國家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經濟與所得水平的快速變遷或變化,摩托車較汽車來得便宜而導致了社會民間普遍使用摩托車的情況。以台灣之類的特殊狀況為例,地狹人稠,而且開闢停車場會造成更多土地減少,加上停靠方便與便利性的價值已被廣泛接受,因此出現相較他國而言會機車盛行的現象。東南亞的泰國、越南也是機車大國,市場處於高成長率。而高緯度的歐美國家(包括亞洲的日韓),冬天起碼有三個月會下雪而無法騎機車,相對機車數量較少。因此有部分人會有先進國家機車比較少,而相對落後國家機車比較多的偏差印象。

摩托車文化

少部分使用摩托車,群聚在街道競速者,又稱為飆車族。他們為了追求速度感,常違法改造摩托車,或是拆除消音器來製造噪音。但更多的是機車的一般愛好者、研究者及及假日出遊車隊,不可等同而論。

 
臺灣新北市三重區福樂公寓機車道,讓住戶可以騎機車上下公寓[36]

安全問題

與一般轎車比較,摩托車缺乏車廂的保護,安全性較低,因此常被戲稱為「肉包鐵」或「皮包鐵」。相對地,轎車則被稱為「鐵包肉」或「鐵包皮」[37]。在美國實際統計數字支持,摩托車的意外死亡率比一般汽車為高。但據統計資料顯示,機車的事故與傷亡,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汽車造成。


因機車車身較小、重量輕、引擎負荷較低,相對使引擎溫度更容易控制下、NOx等因高溫生成的汙高汙染廢氣成分較低,但較低的使用成本,容易導致使用者忽略保養而造成汙染控制系統失效而造成汙染。

2004年起,台灣修改環保法規,提高機車排氣標準,二行程引擎摩托車雖然經過更精進的設計與製造、例如噴射化,仍可通過四期甚至五期的環保標準、但政策方向傾向於停售二行程機車,台灣目前已無二行程新車得以購買、但外銷業務方面仍持續供應二行程機車。

2017年,KTM機車發表新一代噴射二行程引擎,獨家開發TPI(Transfer Port Injection)噴射系統專利,包括了新的節氣門以及EMS(Engine Management System)引擎管理系統,透過新的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來控制,並且擁有多個傳感器讓電腦達到完美的點火以及噴射供油,讓整輛車保有二行程獨特的魅力,但也可以符合現代的環保法規。將搭載於新發表的越野用機車上,符合歐盟機車第四期環保法規。

禁摩

由于种种原因(例如交通安全、环境污染与市容市貌考虑),中国大陆的部分城市于1985年开始实施禁止摩托车上路的地方性法规(中国大陆俗称禁摩)。截至2020年12月,中国大陆约有190个地级市直辖市实施禁摩政策。

但在通行效率逐年降低的今天,解除禁摩的呼声愈发高涨。

臺灣機車路權議題

臺灣政府在民國64年 (1975年) 時提出機車專用道與禁行機車道的規劃,透過車種分流的設計,以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不過,以車種作為分流依據,真的能確保安全嗎?

汽車與機車分流的概念,已經成為臺灣道路交通規畫的主流。在1990年代土木工程學知識也大量應用在汽車與機車分流的道路交通設計,包括獨步全球的兩段式左轉等。再加上交通部於1999年提出的〈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中,也明確訂定汽機車分流的政策方向。在臺灣主流的私人交通運具機車,就被推向了機車轉用道、機車優先道、兩段式左轉待轉區等專用、優先車道,並被禁止駛入部分道路的內側車道與快車道。但對於臺灣民眾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機車的路權而言,卻是被以安全的名義而相對剝奪。

但根據運安會模擬路口行車路線交織的研究報告,機車待轉區、汽車右轉與直行機車的交錯點是車禍發生熱點。禁行機車與機車兩段式左轉有助增加機車安全性的說法,令人存疑。

注释

  1. ^ 源自日語オートバイ

參考文獻

  1. ^ . [2012-06-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8). 
  2. ^ 香港運輸署:道路使用者守則 - 第七章電單車駕駛人須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 [2014-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07). 
  4. ^ motorcycle (vehicl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5-11-07]. (原始内容于2014-09-01). 
  5. ^ G.N. Georgano, p. 22
  6. ^ G.N. Georgano, pp. 20-22
  7. ^ The Past – 1800s: First motorcycl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Motorcycles and motorcycling – From 1885 to the Future, Total Motorcycle Website.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于2017年6月8日). 
  8. ^ Lienhard, John H. Inventing Modern: Growing Up with X-Rays, Skyscrapers, and Tailf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5: 120–121. ISBN 0-19-518951-5. 
  9. ^ Setright, L.J.K. The Guinness book of motorcycling facts and feats. Guinness Superlatives. 1979: 8–18. ISBN 978-0-85112-200-7. 
  10. ^ Falco, Charles M.; Guggenheim Museum Staff. Issu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otorcycle. Krens, Thomas; Drutt, Matthew (编). The Art of the Motorcycle. Harry N. Abrams. 1998: 24–31. ISBN 0-89207-207-5. 
  11. ^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12. ^ Brief History of the Marque: Hildebrand & Wolfmuller. Hildebrand & Wolfmuller Motorad, European Motorcycle Universe.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于2013年12月10日). 
  13. ^ Walker, Mick. Motorcycle: Evolution, Design, Passion. JHU Press. 2006. ISBN 978-0-8018-8530-3. 
  14. ^ George Hendee. The AMA Motorcycle Hall of Fame Museum.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3月13日). 
  15. ^ Youngblood, Ed. The Rise and Fall. American Motorcyclist 55 (6) (American Motorcyclist Assoc). June 2001 [2015-11-07]. (原始内容于2021-03-07). 
  16. ^ .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08). 
  17. ^ . [2015-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21). 
  18. ^ History of Harley-Davidson Motor Company. [2015-11-07]. (原始内容于2021-02-25). 
  19. ^ Prashad, Sharda. HOG WILD; U of T professor Brendan Calder is one of the legions of baby boomers who have helped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Harley-Davidson brand name, not to mention its bottom line.. Toronto Star (Toronto, Ont.). 16 April 2006: A.16 [2015-11-07]. (原始内容于2017-06-30). 
  20. ^ Cato, Jeremy. Harley-Davidson at 100. The Vancouver Sun (Vancouver, B.C.). 8 August 2003: E.1.Fro. 
  21. ^ Vance, Bill. Motoring Memories: DKW/Auto Union, 1928–1966. Canadian Driver. 24 April 2009 [2015-11-07]. (原始内容于2021-02-25). 
  22. ^ de Cet, Mirco.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motorcycles. MotorBooks/MBI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128. ISBN 978-0-7603-1417-3. 
  23. ^ Walker, Mick. Mick Walker's German Racing Motorcycles. Redline Books. 1999: 61. ISBN 978-0-9531311-2-9. 
  24. ^ Willoughby, Vic. Exotic Motorcycles.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Ltd. 1982. ISBN 0-85045-322-4. 
  25. ^ Rupert Hollaus. Motorsport Memorial.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1月19日). 
  26. ^ Ed Youngblood. . The History of Motocross, Part Two, Motorcycle Hall of Fame Museum.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3日). 
  27. ^ 台湾机车史. 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安全促進會.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10月28日). 
  28. ^ 国产摩托之最!中国摩托车发展史. 牛摩网. [2015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于2020年8月24日). 
  29. ^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支队. 《广东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教材》.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ISBN 7540632143. 
  30. ^ Maher, Kevin; Greisler, Ben, Chilton's Motorcycle Handbook, Haynes North America: 2.2–2.18, 1998, ISBN 0-8019-9099-8 
  31. ^ 大河报. 本田趴赛郑开大道玩飙车与电动车相撞飞出120米. 新浪网. [2015-11-14]. (原始内容于2021-02-08). 
  32. ^ McCraw, Jim. Motorcycle Wars: Japan's Latest Shots at Fortress Harley. 纽约时报. 1997年7月20日 [2015年11月14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8日). 
  33. ^ (日語)スノーモービルの紹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4. ^ . Piaggio&C. s.p.a. [2020-12-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01). 
  35. ^ 试驾庞巴迪蜘蛛侠 丰富的高科技配置. 易车网. [2015-11-14]. (原始内容于2020-11-08). 
  36. ^ 翁聿煌. 〈台北都會〉福樂公寓窄道 早不合時宜. 《自由時報》. 2010-11-12 [2016-11-02]. (原始内容于2021-02-08) (中文(臺灣)). 
  37. ^ 人民网. “醉驾入刑”一周年:酒驾后逃逸、顶包现象频现. 中国新闻网. [2012-05-31]. (原始内容于2021-01-24). 

外部链接

参见

摩托車, 此条目的主題是以燃油为動力的在公路上行驶的二轮或三轮车, 关于与, 电单车, 名称类似的车辆, 請見, 电动车, 摩托车, 英語, motorcycle, motorbike, 是依據騎乘者重心來轉向傾斜的機動車輛, 通常為雙輪, 三輪或倒三轮, 但亦有單輪或四輪及以上甚至無輪設計的機車, 由摩托化自行車衍化而來, 以兩輪為大宗, 為代步工具之一, 其種類繁多, 主要以腳排機車, 速克達為主流, 部分特殊用途的會加上外掛式的輔助輪, 例如身心障礙用車, 而在某些軍事或警政用車上, 則會加掛一個側面車廂及輔. 此条目的主題是以燃油为動力的在公路上行驶的二轮或三轮车 关于与 电单车 名称类似的车辆 請見 电动车 摩托车 英語 motorcycle 或 motorbike 是依據騎乘者重心來轉向傾斜的機動車輛 通常為雙輪 三輪或倒三轮 但亦有單輪或四輪及以上甚至無輪設計的機車 由摩托化自行車衍化而來 以兩輪為大宗 為代步工具之一 其種類繁多 主要以腳排機車 速克達為主流 部分特殊用途的摩托車會加上外掛式的輔助輪 例如身心障礙用車 而在某些軍事或警政用車上 則會加掛一個側面車廂及輔助輪 成為特殊的三輪摩托車 摩托车 的各地常用別名BMW S1000RR中国大陸摩托车 官方 机车 部分爱好者 臺灣機車 摩托車 oo too bai 註 1 機器腳踏車 1 港澳電單車 2 馬新电单车 摩哆车 俗稱 電單車具有操縱简单 行动方便 价格低廉的特点 因而在日常生活 运输 治安維護 军事中被广泛使用 在发展中国家也被普遍使用 目前全世界約有2億台摩托車 密度約為每1 000人中有33輛 大部分的摩托車集中於亞洲 大約占世界摩托車數量58 不包括日本 3 目录 1 歷史 1 1 试验及发明 1 2 第一家摩托车制造商 1 3 第一次世界大战 1 4 战后发展 2 主要結構 3 類型 3 1 街車 3 1 1 摩托化自行车 3 1 2 包廂車 3 2 跑車 3 3 巡航車 3 4 越野車 3 4 1 滑胎車 3 5 踏板式摩托车 3 6 雪地摩托車 3 7 三輪車 3 7 1 邊車 3 7 2 倒三輪車 3 8 复古车 3 9 電動車 3 10 賽車 4 摩托車的社會議題 4 1 摩托車的數量 4 2 摩托車文化 4 3 安全問題 4 4 禁摩 4 5 臺灣機車路權議題 5 注释 6 參考文獻 7 外部链接 8 参见歷史 编辑试验及发明 编辑 在车辆历史上 腳踏車首先出現 之后是摩托車 世界機車的發源地在歐洲德國 法國 英國 義大利等國 以及北美洲的美國 Butler Petrol Cycle 第一款面向市场的摩托车设计是1884年 英国的爱德华 巴特勒 英语 Edward Butler inventor 设计的三轮摩托车Butler Petrol Cycle 4 这款摩托车由一具八分之五匹 466瓦 600 cc 水冷四冲程引擎驱动 并由Merryweather消防车辆制造公司生产 5 但由于巴特勒没有足够资金 该款摩托车没有得到成功 6 1885年戴姆勒摩托車原型 另一款使用内燃机的摩托车 是1885年由德国发明家戈特利布 戴姆勒 Gottlieb Daimler 和威廉 迈巴赫 Wilhelm Maybach 设计并制造的戴姆勒摩托車 7 这款摩托车相当于將一具汽油四冲程引擎裝在木製的兩輪車上 但它不同于当时的自行车 不透过倾斜车辆的方式产生离心力 并使车辆转向 完全没有使用于70年前研制出的自行车原理 取而代之的是透过两根前叉的摆动来达到转向的目的 8 但这辆 摩托车 并非用作实际用途 而只作为两人研制内燃机的载体 9 10 不过 在这两款摩托车发明之前 还有多款使用蒸氣引擎的摩托车 电动摩托车及使用柴油引擎的二轮车 如将此三类车辆也算作摩托车 则第一辆摩托车应为1769年由法國人尼可拉斯 庫紐制造的 使用蒸氣引擎的摩托车 11 第一家摩托车制造商 编辑 1894年Hildebrand amp Wolfmuller摩托车图纸 1894年 德国的Hildebrand amp Wolfmuller成为第一款公开发售的摩托车 并首次被称为 Motorrad 德语 摩托车 之意 12 英国制造商Excelsior Motor Company于1896年开始制造一款自行研发的摩托车 在摩托车发展历史的早期 不少自行车制造商都透过改造自家的自行车设计 以便于装上内燃机 随着引擎马力的加强及自行车设计的改变 摩托车制造商数量激增 同时 不少原先于19世纪研制摩托车的人士 例如戈特利布 戴姆勒 威廉 迈巴赫 大多开始研制汽车 1903年 美国摩托车制造商哈雷 戴维森 Harley Davidson 成立 并开始制造摩托车 直至一战前夕 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为 印第安 Indian 公司 13 14 每年生产超过20 000辆摩托车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 编辑 英国凯旋公司H型摩托车在战争期间得到大量军需订单 一战期间 由于战争中摩托车在前线通讯上作用极大 欧洲各国军方对摩托车的需求增大 摩托车产量再次激增 战场上的情报员逐渐从骑马转为骑摩托车 美国哈雷摩托车公司生产的摩托车中 有50 为战需品 英国的凱旋公司在战争期间向三国协约售出超过30 000辆H型摩托车 H型摩托车搭载499 cc 30 5 cu in 单缸风冷式四冲程引擎 后轮由皮带带动 这也是凯旋公司第一款不使用自行车踏板的摩托车 16 H型摩托车通常被认为是第一款现代摩托车 17 战后发展 编辑 到1920年为止 哈雷摩托车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摩托车制造商 18 其制造的摩托车远销67国 19 20 1920年代末至1930年代 德国的DKW公司取代哈雷成为最大摩托车制造商 21 22 23 NSU Sportmax流线型摩托车 为1955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250cc级摩托车的冠军 1950年代 流线型设计在赛事摩托车行业中突飞猛进 具有大型整流罩的摩托车成为当时摩托车设计的一大特点 其中NSU和Moto Guzzi 英语 Moto Guzzi 两家公司成为流线型摩托车的领导者 24 NSU的先进设计最多 但在4名NSU赛车手在1954年 1956年世界摩托车锦标赛中丧生后 NSU停止该类摩托车的设计 并不再参加世界摩托车锦标赛 25 1958年 國際摩托車賽車協會以安全為由 禁止選手在比賽中使用全包围型整流罩的摩托車 1960至1990年代 小型二冲程摩托车在全球开始流行起来 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东德的沃爾特 卡登 英语 Walter Kaaden 在1950年代发明的二冲程引擎 26 日本的摩托车制造业源于1940年 由本田技研工业生产的 本田A型 机动脚踏车 1948年 本田公司正式开始生产摩托车 1950年代 日本摩托车制造业蓬勃发展 百余家厂商一拥而起 但这些厂商制造的摩托车基本全为仿造欧洲厂家的摩托车 1950年代 各家厂商逐渐发展出各自的风格 其中本田技研工业 雅马哈 川崎重工业 铃木汽车四家摩托车制造商逐渐在日本摩托车制造业中占据主导地位 四家公司制造的摩托车远销欧美 东南亚 逐渐使日本成为世界摩托车制造业的中心 目前 日本摩托车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 1960年代 台湾各行业逐漸興起 機車成为主要交通工具 整體需求一再擴大 惟因外匯短缺 难以进口足够多的摩托车 政府乃鼓勵投資機車工業 並訂定自製率 且逐年提高 1961年11月 台湾三陽工業股份有限公司与日本本田合作 生产出台湾第一部摩托车 此后三阳工业开始產製50cc和150cc兩種機車 成為台湾第一家機車製造公司 之后 台湾摩托车制造业兴起 最高峰时有超过40家制造商 从1988年开始 台湾生产的摩托车出口至中国大陆 1993年 三陽工業在中國大陸湖南省建设第一家合资厂 27 中国大陆制造的第一批摩托车 是在1951年7月8日 由北京第六汽车制配厂制造出的 井冈山 牌摩托车 该款摩托车仿造自德国迅达普K500型 使用双缸对置型四冲程风冷式发动机 气缸容积498ml 发动机功率11 8Kw 最高车速110km h 自重195kg 在此之后 中国多个汽车制造厂纷纷制造出多种摩托车 由于多为军用 带有边车的摩托车占主要部分 改革开放后 国内涌现出大量摩托车厂商 但多为合资企业 其中与日本厂商合资的企业居多 如豪爵铃木 五羊本田 2000年12月15日 由重庆宗申集团制造的第一辆宗申750出厂 这是中国第一款大排量公路赛车 28 2020年5月6日 春风动力发布公务车CF1250J 这是中国第一款量产的公升级车型 目前 中国是全球制造的摩托车总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主要結構 编辑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 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8年6月7日 铃木STRAT OSPHERE機車 摩托车主要由动力部分 传动部分 行驶部分 操纵部分和电力设备组成 动力部分动力部分主要由引擎 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 润滑装置 冷却装置 点火装置组成 引擎 将燃料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并产生动力 按活塞往返次数可分为二冲程引擎和四冲程引擎 按气缸数目可分为单缸引擎和多缸引擎 按燃料种类可分为汽油引擎 柴油引擎 由气缸 曲轴箱 活塞 连杆 曲轴 轴承 飞轮组成 燃料供给及排气装置 用于向引擎供给燃料 并将废气排出 由油箱 油壓總泵 燃料噴射裝置 空气滤清器 化油器 排氣管 消声器 觸媒轉化器等组成 润滑装置 用于润滑车辆机件 减少磨损及燃料损失 冷却装置 用于降低引擎温度 防止引擎过热 分为水冷 油冷 氣冷三种冷却方式 点火装置 用于启动引擎 有電容放電式點火 CDI 压燃式点火两种 電容放電式點火系统由蓄电池 高压导线 点火线圈 火星塞等装备组成 传动部分传动部分由离合器 变速器 传动链条等组成 离合器 用于接合或分离动力和传动装置 变速器 用于将引擎动力传递给行驶装备 分为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 SMG 無段自动变速器 CVT 双离合变速器 DCT 三种 序列式半自动变速器由传动轴 齿轮 换挡拨叉等组成 無段自动变速器由普力珠 普力盤 傳動皮帶等组成 双离合变速器由分别负责1 3 5档与2 4 6档的两组离合器组成 傳動鏈條 用于将动力传送至车轮 直接带动车轮转动 行驶部分行驶部分由车架 前叉 避震器 轮胎组成 车架 用于支撑车辆各组件及司乘人员 前叉 上端与手把相连 下方安装前车轮 用于改变车辆行进方向 前叉上装有避震器及刹车钢索 通常也装有挡泥板 避震器 用于将车轮在不平路面上受到的冲击和震动减缓 以保证行车平稳及安全 由前后避震及引擎吊架组成 前避震通常使用液压减震器 后避震通常使用悬架式避震 并设有後搖臂与后轮相连 轮胎 直接与地面接触 用于搭载车辆使之移动 鈴木GSX1300R隼的仪表盘 操纵部分操纵部分由转向装置 变速装置 制动装置组成 转向装置 即手把 用于操纵车辆行驶方向 手把上装有節流閥 后视镜 仪表盘 点火开关 前制动卡钳 离合器卡钳及各种电子设备开关 离合器卡钳透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离合器 变速装置 又称三角台 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 用于操纵变速器 制动装置 用于对车辆实施制动 分为前制动及后制动 由碟盤 剎車油管 刹车片 来令片 剎車鼓 鼓式剎車皮组成 前制动卡钳位于把手上 透过钢索的拉紧和松开来操控刹车片 后制动踏板位于车辆下部左侧或右侧 电力设备摩托车上的电力设备较多 例如点火装置 行车信号灯具 照明灯具 喇叭 仪表盘等 部分摩托车的不同行车模式调节器 移动电台 二次循環装备 ABS 防盗装置等均属于电力设备 29 其它设备車殼 常见于运动型摩托车 坐墊 車廂 相關油品汽油 柴油 機油 齒輪油 煞車油 駕駛裝備機車安全帽 手套 摩托靴 護具衣 护甲 皮衣類型 编辑主条目 摩托車類型 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 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8年6月7日 各国法律对摩托车的分类方式多以其排量 立方厘米 cc 最高速度为分类标准 若根据摩托车的用途及外观分类 大致可分为以下数种 街車 编辑 本田CB750 Four被视作 通用日本摩托车 的先河 街車指适合在城市道路上日常驾驶的摩托车 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纵性 外观设计上 街車多装备一體式座椅和较高的把手 使驾驶姿势更为自然 车头用于整流的风镜相對少見 面积相对较小 部分款式甚至無車頭整流裝備 由于街车零部件常常裸露在外 故在日本有Naked 裸露的 之稱呼 或簡稱NK車種 在中国大陆 随处可见的 跨骑车 便属街车 街车也有运动性能较强的款式 但在高速行驶中 由于风阻较大 驾驶者会较为不适 1970年代 美国摩托车杂志 Cycle 创立术语 通用日本摩托车 Universal Japanese Motorcycle 用于描述由日本厂商制造的经济型摩托车 通用日本摩托车是街车的一种 因其燃油经济性 而一直在世界各地盛行 30 摩托化自行车 编辑 主条目 摩托化自行车 又称为 原付车 来自日语 原動機付自転車 意为带有发动机的二轮脚踏车 助力车 是一种轻便摩托车 排量及耗油量较低 由于此类摩托车的引擎只做为一种动力方式 另一种为脚踏动力 因此被译为 摩托化自行车 包廂車 编辑 德國BMW公司於1990年代中開發出新款摩托車 附設塑鋼車身殼 有車門之一人摩托車 內有空調 熱天可於車內施放冷氣 頗為舒適 跑車 编辑 主条目 运动型摩托车 隼 KTM 1190 RC8摩托车是一种跑车 运动型摩托车 又稱為 仿賽 英語 Race Replica 趴赛 中国大陆 31 是指在道路上拥有较高最大速度 加速度 制动性能 转弯性能的摩托车 其耐用度 環保性 驾驶舒适性低于街车 在外观设计上 跑车大多装有大面积的车壳 并装有面积较大的车头风镜 为减小风阻以增加速度 跑车驾驶者需将身体向前倾 或是完全靠在油箱上 因把手位置较低 在中国大陆也被称作 趴赛 也有部分摩托车赛事用经改装的跑车来比赛 如超級摩托车锦标赛 WSBK 美國超级摩托车锦标赛 AMA 亦有獨立於市售車之外的純種賽車競賽 世界摩托車錦標賽 MOTO GP 該車輛坊間稱為 廠車 該車造價超過一百萬歐元 為各家製造商比拚技術力的結晶 各家廠商各有其獨門造藝於此 是摩托車的最高殿堂 並有因排氣量分為三種等級的錦標賽 1000c c 765c c 250c c 巡航車 编辑 主条目 美式機車 巡航车 英語 Cruiser 又稱為美式巡航車 美式機車或美式嘻皮車 是指于1930年代源于美国的一种排量较大 车重较大的摩托车 巡航车通常把手较高 踏板靠前 驾驶者通常需将手和脚向前伸 同时后背直立或向后仰 最具代表性的品牌為美國哈雷 戴维森 Harley Davidson 美國新聞界常将此类摩托车称为地獄使者 Hell angels 奔雷者 Thunder runners 1980年代 巡航车被引入日本 多家厂商开始制造巡航车 并出口至世界各地 32 日本的部分摩托车制造商也将巡航车进行改造 改为排量较小 造价便宜的款式 这种摩托车马上在东南亚地区受到欢迎 在中国大陆被称作 太子车 在美国 巡航车通常被分为Bobber Chopper Bagger三种 越野車 编辑 主条目 越野摩托车 本田CRF250L越野摩托车 越野車是指可在各种地形上行驶的摩托车 越野车通常较轻 设备较少 具有較長的避震行程 较高的离地间距 因而在中国大陆被俗称为 高赛 轮胎常使用抓地力较大的深纹路胎 巧克力胎 引擎排量较小 但由于车身轻便 其加速度较大 同时对低速扭矩要求较高 越野车適合行駛於野外及山區 為多國陸軍 山區野外工作者 極限运动者使用 越野摩托车可细分为场地越野车 Motocross 林道越野车 Enduro 长距离越野车 Rally raid 障碍攀爬越野车 Trail 场地滑胎车 Track racing 四种 滑胎車 编辑 滑胎車指將一般越野車前21吋後18吋或19吋深纹路胎 巧克力胎 改成前後17吋的公路用胎 並將後齒盤縮小 以利於公路上行走的車種 滑胎是屬於一種過彎技巧 利用越野車輕易操控的機動性及長衝程的避震 高速行驶并煞車 使車子重心改變 形成車尾擺動的過彎駕駛技術 駕駛者必須在進彎前用比其他車種更快速度進彎並重煞 讓重心向前轉移 並連續退檔後快速傾斜車身 利用檔位的速差並加上後煞及半離合控制後輪轉速讓後輪在路面滑行 最後再利用前輪反胎來修正出彎角度 進而達到更快的過彎的效果 踏板式摩托车 编辑 主条目 速克達 名流150速克達 踏板式摩托车 英語 Scooter 是指一种拥有脚踏板的摩托车 在香港又名 绵羊仔 小绵羊 50cc以下 在台湾被称为 速克达 英文Scooter的音译 又名 塑胶车 踏板式摩托车源於義大利伟士牌 Vespa 的踏板式摩托车 最大的特點是使用自动档 傳動系統通常為无段自动变速器 CVT 因1950年代愛情文藝電影 羅馬假期 男影星葛雷哥萊 畢克載公主奧黛麗 赫本歡樂遊玩羅馬景點而聲名大噪 踏板式摩托车最大的優點在于所需的操控技術門檻較低 會騎腳踏車的人很快就能上手 大部分的車型座位底下設有置物箱 歐洲人喜歡在後方加裝後置物箱增加置物空間 由於速克達的機動性高和成本低 在东南亚地区是常見的代步工具 在臺灣 由于人口密度高 平地不降雪不結霜 車輛擁擠 速克達機動性高 車輛稅制等因素非常適合使用速克達 速克達早期在臺灣問世原本是為女性設計的 因為操作相對手动档簡易 因此成為目前兩輪燃油車輛主流形式 速克達缺點是經過十年左右 內部機器套件容易損壞 但若檔車內部機器套件鋼性強保養得好可以騎到20年以上 雪地摩托車 编辑 主条目 雪地摩托車 又稱為雪車 是專為雪地環境而開發出來的車型 其驅動方式為座下引擎運轉帶動下方履帶與地面摩擦產生移動 且配合前面橇板機制 滑行於雪上 此車型之傳動系統通常為CVT 雪地摩托车最早由加拿大庞巴迪公司制造出来 33 三輪車 编辑 是指拥有三个车轮的摩托车 在东南亚地区 三轮车被普遍用於貨運 客運 原產於印度的Bajaj和加拿大有一种三轮叫庞巴迪 哈雷 戴维森 Tri Glide Ultra Classic三轮车 邊車 编辑 主条目 邊車 长江750边三轮摩托车 重庆邊車 英國邊車 边车是指在现有二轮摩托车的车侧加装一个乘客座位的摩托车 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国 日本 苏联等国陸軍使用的機械化交通運輸工具 兩人雙併側座 一為駕駛兵 另一為射擊兵 如今 边车常在陆军 巡警队中使用 以方便行动 邊車亦被用於照顾身心障礙人士中行動不便者 他們的機車通常左右會各裝一個邊車 用來輔助他們 方便他們騎乘 中國大陸制造的第一辆摩托车 长江750 即为边车 中国大陆稱此類車為側三輪摩托車 亦俗稱 邊三 挎子 或邊三輪摩托車 挎斗摩托 倒三輪車 编辑 Campagna T Rex倒三輪車 倒三輪車是指具有两个前輪和一個后輪的三轮摩托車 源于意大利比亚乔公司制造的Piaggio MP3 34 倒三轮车利用平行四边形机构 保证与两轮摩托车一样的驾驶感受 同时提高摩托车安全性 同时亦可在低速行驶时锁定四连杆机构 使驾驶者不用脚触地也能平稳停车 典型倒三輪車如Can am公司出品的SPYDER 比亚乔公司的mp3 庞巴迪的Spider 35 复古车 编辑 是指模仿旧式摩托车设计风格而设计并制造的摩托车 電動車 编辑 主条目 电动摩托车 由电动机驱动的機車 通常配備高容量電池以利長途使用 賽車 编辑 来自本卡雅 阿斯帕车队的 骑着Aprilia125 cc 摩托车的匈牙利籍14号车手喀波尔 泰玛斯获得在唐宁顿举办的2007年英国大奖赛冠军 图为在第二阶段比赛时的场景 又稱為工廠賽車 是指摩托车制造商專門為比賽而特別生產的摩托車 注重性能 而不注重耐用度及環保 並不適合在一般道路上行駛 MOTO GP为一项以原装赛车来比赛的摩托车赛事 摩托車的社會議題 编辑此章節需要提供更多來源 否則內容可能無法查證 2018年6月7日 柬埔寨金邊下班時的機車潮 摩托車是台灣都市居民常用的交通工具 新疆和田的機車市場 摩托車的數量 编辑 全球機車數量分布 2010 根據在世界各國的機車數量分布 除了歐洲南部常見到機車之外 可明顯發現亞洲國家就占五成以上 特別是位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的路上一定能看見機車的蹤影 這點和各國的經濟變遷發展以及氣候帶有極大的關聯因素 由於大多數的亞洲國家是在短時間內發生經濟與所得水平的快速變遷或變化 摩托車較汽車來得便宜而導致了社會民間普遍使用摩托車的情況 以台灣之類的特殊狀況為例 地狹人稠 而且開闢停車場會造成更多土地減少 加上停靠方便與便利性的價值已被廣泛接受 因此出現相較他國而言會機車盛行的現象 東南亞的泰國 越南也是機車大國 市場處於高成長率 而高緯度的歐美國家 包括亞洲的日韓 冬天起碼有三個月會下雪而無法騎機車 相對機車數量較少 因此有部分人會有先進國家機車比較少 而相對落後國家機車比較多的偏差印象 摩托車文化 编辑 少部分使用摩托車 群聚在街道競速者 又稱為飆車族 他們為了追求速度感 常違法改造摩托車 或是拆除消音器來製造噪音 但更多的是機車的一般愛好者 研究者及及假日出遊車隊 不可等同而論 臺灣新北市三重區福樂公寓機車道 讓住戶可以騎機車上下公寓 36 安全問題 编辑 主条目 摩托車的安全問題 與一般轎車比較 摩托車缺乏車廂的保護 安全性較低 因此常被戲稱為 肉包鐵 或 皮包鐵 相對地 轎車則被稱為 鐵包肉 或 鐵包皮 37 在美國實際統計數字支持 摩托車的意外死亡率比一般汽車為高 但據統計資料顯示 機車的事故與傷亡 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汽車造成 因機車車身較小 重量輕 引擎負荷較低 相對使引擎溫度更容易控制下 NOx等因高溫生成的汙高汙染廢氣成分較低 但較低的使用成本 容易導致使用者忽略保養而造成汙染控制系統失效而造成汙染 2004年起 台灣修改環保法規 提高機車排氣標準 二行程引擎摩托車雖然經過更精進的設計與製造 例如噴射化 仍可通過四期甚至五期的環保標準 但政策方向傾向於停售二行程機車 台灣目前已無二行程新車得以購買 但外銷業務方面仍持續供應二行程機車 2017年 KTM機車發表新一代噴射二行程引擎 獨家開發TPI Transfer Port Injection 噴射系統專利 包括了新的節氣門以及EMS Engine Management System 引擎管理系統 透過新的ECU Electronic Control Unit 來控制 並且擁有多個傳感器讓電腦達到完美的點火以及噴射供油 讓整輛車保有二行程獨特的魅力 但也可以符合現代的環保法規 將搭載於新發表的越野用機車上 符合歐盟機車第四期環保法規 禁摩 编辑 主条目 禁摩 由于种种原因 例如交通安全 环境污染与市容市貌考虑 中国大陆的部分城市于1985年开始实施禁止摩托车上路的地方性法规 中国大陆俗称禁摩 截至2020年12月 中国大陆约有190个地级市及直辖市实施禁摩政策 但在通行效率逐年降低的今天 解除禁摩的呼声愈发高涨 臺灣機車路權議題 编辑 此章節的中立性有争议 加上此模板的編輯者需在討論頁說明此章節中立性有爭議的原因 以便讓各編輯者討論和改善 臺灣政府在民國64年 1975年 時提出機車專用道與禁行機車道的規劃 透過車種分流的設計 以確保道路交通安全 不過 以車種作為分流依據 真的能確保安全嗎 汽車與機車分流的概念 已經成為臺灣道路交通規畫的主流 在1990年代土木工程學知識也大量應用在汽車與機車分流的道路交通設計 包括獨步全球的兩段式左轉等 再加上交通部於1999年提出的 機車交通管理政策白皮書 中 也明確訂定汽機車分流的政策方向 在臺灣主流的私人交通運具機車 就被推向了機車轉用道 機車優先道 兩段式左轉待轉區等專用 優先車道 並被禁止駛入部分道路的內側車道與快車道 但對於臺灣民眾最主流的交通工具機車的路權而言 卻是被以安全的名義而相對剝奪 但根據運安會模擬路口行車路線交織的研究報告 機車待轉區 汽車右轉與直行機車的交錯點是車禍發生熱點 禁行機車與機車兩段式左轉有助增加機車安全性的說法 令人存疑 注释 编辑 源自日語オートバイ參考文獻 编辑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 民國101年 2012年 5月8日立法院修正理由 2012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0 18 香港運輸署 道路使用者守則 第七章電單車駕駛人須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8 Motorcycle Statistics 2014 03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07 motorcycle vehicl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9 01 G N Georgano p 22 G N Georgano pp 20 22 The Past 1800s First motorcycl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Motorcycles and motorcycling From 1885 to the Future Total Motorcycle Website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6月8日 Lienhard John H Inventing Modern Growing Up with X Rays Skyscrapers and Tailfi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 2005 120 121 ISBN 0 19 518951 5 Setright L J K The Guinness book of motorcycling facts and feats Guinness Superlatives 1979 8 18 ISBN 978 0 85112 200 7 Falco Charles M Guggenheim Museum Staff Issue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Motorcycle Krens Thomas Drutt Matthew 编 The Art of the Motorcycle Harry N Abrams 1998 24 31 ISBN 0 89207 207 5 陳炳聖 萬物簡史 源樺 2007 ISBN 986828421X Brief History of the Marque Hildebrand amp Wolfmuller Hildebrand amp Wolfmuller Motorad European Motorcycle Universe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10日 Walker Mick Motorcycle Evolution Design Passion JHU Press 2006 ISBN 978 0 8018 8530 3 George Hendee The AMA Motorcycle Hall of Fame Museum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3月13日 Youngblood Ed The Rise and Fall American Motorcyclist 55 6 American Motorcyclist Assoc June 2001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7 Triumph history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8 September 2008 Triumph Motorcycle History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21 History of Harley Davidson Motor Company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5 Prashad Sharda HOG WILD U of T professor Brendan Calder is one of the legions of baby boomers who have helped to ensure the success of the Harley Davidson brand name not to mention its bottom line Toronto Star Toronto Ont 16 April 2006 A 16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30 Cato Jeremy Harley Davidson at 100 The Vancouver Sun Vancouver B C 8 August 2003 E 1 Fro Vance Bill Motoring Memories DKW Auto Union 1928 1966 Canadian Driver 24 April 2009 2015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5 de Cet Mirco The illustrated directory of motorcycles MotorBooks MBI Publishing Company 2002 128 ISBN 978 0 7603 1417 3 Walker Mick Mick Walker s German Racing Motorcycles Redline Books 1999 61 ISBN 978 0 9531311 2 9 Willoughby Vic Exotic Motorcycles London Osprey Publishing Ltd 1982 ISBN 0 85045 322 4 Rupert Hollaus Motorsport Memorial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19日 Ed Youngblood Motocross goes International 1947 through 1965 The History of Motocross Part Two Motorcycle Hall of Fame Museum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11月13日 台湾机车史 中華民國機車研究發展安全促進會 2015年11月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0月28日 国产摩托之最 中国摩托车发展史 牛摩网 2015年11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8月24日 广东省公安厅交通警察支队 广东机动车驾驶员考试教材 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6 ISBN 7540632143 Maher Kevin Greisler Ben Chilton s Motorcycle Handbook Haynes North America 2 2 2 18 1998 ISBN 0 8019 9099 8 大河报 本田趴赛郑开大道玩飙车与电动车相撞飞出120米 新浪网 2015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8 McCraw Jim Motorcycle Wars Japan s Latest Shots at Fortress Harley 纽约时报 1997年7月20日 2015年11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8日 日語 スノーモービルの紹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P3 Range Piaggio amp C s p a 2020 12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1 试驾庞巴迪蜘蛛侠 丰富的高科技配置 易车网 2015 11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08 翁聿煌 台北都會 福樂公寓窄道 早不合時宜 自由時報 2010 11 12 2016 11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08 中文 臺灣 人民网 醉驾入刑 一周年 酒驾后逃逸 顶包现象频现 中国新闻网 2012 05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24 外部链接 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摩托車参见 编辑機車類型 速克達 摩托化自行車 自行車 自行車及摩托車的動力學 機車 臺灣機車 美式機車 電動機車 三轮车 摩托化自行車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摩托車 amp oldid 7591734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