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怡和洋行

怡和洋行(英語:Jardine Matheson,前名渣甸洋行)是一家英資洋行远东最大英資财团。蘇格蘭威廉·渣甸透過在中國與印度等地鴉片販售起家,推动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以便促进贸易。清朝政府在沿海城市开埠后,怡和洋行改做實業,在香港和上海购置大量土地并兴建工厂,对两地的初期工业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並在抗日戰爭與中國展開合作做出貢獻。怡和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其后怡和洋行通过大量投资铁路,产业逐渐多元化,一度成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imited
公司類型上市公司
股票代號OTCBB:JMHLY
SGX:J36
LSE:JAR
港交所除牌時0015.HK
ISINBMG507361001
成立1832年7月1日,​190年前​(1832-07-01
代表人物亨利·凯瑟克爵士,董事長
班哲明·凱瑟克,董事總經理
彭耀佳(Y K Pang),副董事總經理
總部 香港中西區中環怡和大廈48樓
業務範圍全球
产业服务业
產品零售
房地产
金融
航运
建筑
營業額923.48億美元(2018年)
净利润2,840,000,000 美元 (2019年) 
員工人數469,000 (2018)
网站www.jardines.com
怡和門現置於上水馬會入口
怡和門介紹銅牌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国际集團,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英語: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在百慕達註冊,發行6.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倫敦兩地上市。2018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862.58億美元,淨資產263.42億美元,總營業額923.48億美元,盈利49.31億美元。

歷史

威廉·渣甸早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1817年离职后,在英属印度的若干家贸易公司任职。1825年,在孟买与英商印度士坚拿公司(INDO-SKINER)合伙创办了渣甸士坚拿洋行英语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从事向中国出口印度烟土。[1][2]该洋行的合伙人均来自苏格兰,与英属印度在孟买与加尔各答的各机构关系密切。[3]苏格兰荫亲关系纽带发挥重要作用。[4]后在1844年由威廉·渣甸的姊妹玛格丽特的小儿子戴维·渣甸(David Jardine,1819-1853)执掌该洋行。[5]该洋行在伦敦的合作伙伴是馬地臣公司英语Matheson & Company詹姆士·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伦敦后创办)[6],负责进口英属印度的茶叶、稻米、丝绸、棉花、黄麻靛蓝[7]在香港则与怡和洋行合作,由后者接手印度烟土(主要為鴉片)并打开中国入口的渠道。[2] 渣甸士坚拿洋行英语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也向新加坡出口烟土,供应马来半岛的华人以及东南亚其它地方的华人。[8]到1860年,渣甸士坚拿洋行英语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与怡和洋行携手控制了印度烟土到远东的贸易渠道。[9]最终在1946年,与George Henderson合并为Jardine Henderson公司,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6]

成立私營公司

1832年7月1日,英国蘇格蘭裔威廉·渣甸詹姆士·马地臣中國廣州创办了渣甸洋行(JARDINE-MATHESON& CO.LTD.)。渣甸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鸦片战争爆發後,渣甸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借助怡和行广州十三行之一)的名聲更名為怡和洋行。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亦由怡和購得。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顛地洋行」、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除了貿易外,還在中國大陸香港投資興建鐵路船塢、各式工廠、礦務;經船務、銀行等各行業。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1912年以後,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香港公司的成立

蘇格蘭大班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稱為大班。19世纪后期受苏格兰贵族兰地路(LANDALE)家族控制。20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凱瑟克家族(曾译作 茄士域),是創辦人之一威廉·渣甸姐姐的後人。現時的怡和大班班哲明·凱瑟克(Ben Keswick)。前任大班韋德樂(Percy Weatherall)則是凱瑟克家族的表親。前兩任大班為亨利·凱瑟克及西門·凱瑟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都是以怡和或「渣甸」為名,例如怡和街渣甸街等。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亦是由怡和負責。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現稱怡和大廈)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怡和大班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但隨著華人資本的興起,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怡和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经消退。

怡和洋行与香港的开发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並在香港、上海等地設立碼頭、倉庫等。以後通過清内務府和李鴻章等關係,以中關税作保證,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馬關條約》簽訂的當年(1895),即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1898年與匯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先後貸款建造京瀋滬寧、滬杭甬、廣九鐵路,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經營機器進口業務。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抗日戰爭前,除上海、香港外、還在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宜昌九江南京廣州汕頭蕪湖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戰爭和重建

1932年,日軍佔領東北後,怡和退出。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佔領了除重庆昆明孟買以外各地所有分支機構;在香港怡和损失了存仓物资几千万元。194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間,怡和作為一家英國公司仍堅持在華留守,與中國共同進退。戰爭期間,怡和的領導者們,特別是約翰.凱瑟克(John Keswick),都堅信應在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不離不棄。所以,當國民政府決定撤退至內陸地區並在重慶建立戰時首都時,怡和也一同隨遷。一九四六年秋,怡和筹备复业,经二、三年的努力才逐渐复苏,可是业务范围,大不如前,只及一九四一年(出入口全盛时期)的一半弱。共產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韓戰爆发后,受到封锁制裁,怡和通过香港内地贸易而恢复壮大。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後,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怡和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及生意被當局全部充公,變成「國有資產」。怡和在中國大陸最後一間辦事處於1954年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港。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獲超額認購50多倍。到了1984年,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10],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怡和遷冊

1984年3月28日,怡和洋行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由香港改為百慕達

怡和與廣州

嘉慶十年(1805年),渣甸(即怡和)與寶順兩家洋行為主,在廣州創立在華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諫當保安行(Canton Insurance Society),亦稱廣州保險社廣州保險協會,經營水火險和意外險。規定由兩家洋行每三年輪流擔任經理,直至道光十五年(1835年)第十屆,寶順洋行宣佈退出合作,另行組建於仁洋面水險保安公司(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原諫當保安行解體。怡和洋行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立諫當保險行,又稱諫當保險公司或廣東保險公司,總公司由廣州遷香港,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向香港當局註冊[11]

怡和與香港

在 1841 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同時是其遠東重要的貿易轉口港。貨船往來頻繁,需要精確的報時服務,但開埠早期,人們只能透過怡和洋行的「午炮」預測時間。[12]

怡和总行买办先后为蔡昇南、吳榮魁(吳炳垣)、何東、其胞弟何福何棣生、何福之子何世亮、何棣生之子何世杰、最后为罗文显担任。部份人在港英时期成为香港四大家族成员。1946年夏,香港洋行废除了买办制度,改为华经理。

1899 年,清政府主掌工部的盛宣懷與怡和簽訂「九廣鐵路草約」,再由兩廣總督岑春煊與中英公司訂立合同。九廣鐵路全長 21 哩,九龍租界段由香港殖民地政府承包。九龍至廣州一段,由清政府向英國借款建築。九廣鐵路與粵漢鐵路銜接,北延又打通了半壁江山。香港人從此受惠。此一成就,全拜殖民主義所賜。[13]

早年香港開埠時,英國當初的殖民目標並非香港,英方官員亦經常質疑香港的價值,當時香港區內最大英資公司怡和洋行的大班勿地臣(Alexander Matheson),亦於 1847 年 5 月向下議院坦白,要不是已經大筆投資買地和建設,相信大部分英資早就撤走。[14]

根據〈97 前最大撤資事件:怡和遷冊百慕達〉一文記述:「在 80 年代中,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當時社會亦瀰漫憂慮情緒。1984 年 3 月就發生了震驚全港的怡和遷冊事件,怡和(前稱渣甸行)是當時四大英資之一,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相當於今天的中聯辦主任)許家屯就在其回憶錄中,披露了一些細節。

渣甸行於 1832 年在廣州創立,從印度殖民地向中國輸出茶葉、棉花、鴉片等產品牟利。1841 年香港開埠,渣甸行以 565 英鎊投得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翌年香港島正式被割讓予英國後,渣甸行就把總行搬遷到香港,並希望藉其合作夥伴、廣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名氣,拓展在華生意,於是更名為怡和洋行。怡和後來不賣鴉片,轉向鐵路、銀行、物流、礦業等大生意,在中港兩地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英資巨企。

80 年代中英談判時,怡和非常憂慮香港的未來。那時怡和是香港的大地主,旗下著名物業有康樂大廈太子大廈文華酒店、世界貿易中心等等,子公司有置地九倉牛奶公司港燈,並持有香港電話 35% 股權。然而,該集團與中共有一段不快經歷,由滿清到國民政府,乃至抗日戰爭期間,怡和都沒有撤出中國,但新中國成立後把其物業一一充公。」[15]

怡和与上海

1843年,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行。1844年取得外滩27号(北京路口)土地,建造一幢2层楼房。怡和曾经长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经营进出口贸易、长江和沿海航运、怡和纱厂(杨树浦)、怡和丝厂等众多业务,号称“洋行之王”。1876 年,怡和洋行修築了上海至吳淞的鐵路。不久因火車輾斃行人被迫停駛。清政府以 28.5 萬兩銀收回鐵路,以安全理由予以拆除。[16]1920年至1922年11月,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建成一座6层的文艺复兴风格怡和洋行大楼。1955年以后,大楼被当局没收,由上海市外贸局佔用。

怡和在汉口

除香港、上海以外,怡和在汉口的分支机构规模最大。怡和于1866年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當時,同屬英資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長江航運,怡和在漢口地區聲勢日益壯大。在汉口,怡和洋行不仅在汉口英租界建有办公大楼和码头、仓库,还在租界外毗邻跑马场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级住宅区,称为怡和村,通往汉口德租界的马路则称为渣甸路(今解放公园路)。[17]怡和洋行是當時漢口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其所投资的房产,在汉口租界内外,大约有一百余栋(处)。[18]1927年,汉口发生“一·三惨案”,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怡和發展受到挫折。但是一年之後,1928年,汉口怡和洋行就恢复工作,怡和洋行的职员也陸續回到汉口。漢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據領導地位。

怡和与天津

1867年,怡和洋行作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开办的以从事远洋运输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码头成立。该行早期以代理船舶为主,1872年将所辖轮船改组为华海轮船公司,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轮船公司,天津怡和洋行船务部也相应改组为怡和轮船公司天津分公司。天津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1年,为二层混合结构楼房。建筑呈对称布局,主入口位于立面中段,两侧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建筑体量稳重,装饰简洁,室内装饰豪华大气,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19]

怡和与其他中国大陆城市

1949年以前,怡和洋行在许多中国大陆城市曾设有分支机构,在当地都具有重要影响。怡和在华的其他分支机构分布在青岛广州汕头福州长沙昆明厦门北平长江沿岸港口:泰州高港,镇江南京芜湖九江宜昌沙市重庆

1979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际,怡和开始重返大陆。当年秋天,中国怡和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开始从事对外贸易,并于1981年扩展业务到农业、农产品、原材料。今日,怡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不拘泥于对外贸易,更扩展至农业、原材料、重型机械、电子元器件、建筑业、房产开发、零售业乃至金融。中国怡和的总部设于北京市海淀区,在大连、青岛、武汉、上海、广州、深圳均有办事机构,从事多元化的生意。

怡和的海外生意

与怡和有关的历史人物

參考文獻

  1. ^ Jones 2002,第52頁.
  2. ^ 2.0 2.1 Chapman 2004,第114頁.
  3. ^ Misra 1999,第29頁.
  4. ^ Misra 1999,第32頁.
  5. ^ Pichon 2006,第529頁.
  6. ^ 6.0 6.1 Jones 2000,第33頁.
  7. ^ Harvey 1981,第8頁.
  8. ^ Munro 2003,第58頁.
  9. ^ Trocki 1999,第112頁.
  10. ^ . Jardines Matheson Web Site. [201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8-21). 
  11. ^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外资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志. (原始内容于2019-04-15). 
  12. ^ 殖民時期的經濟考量:香港天文台為甚麼不叫氣象局?. *CUP. 2021-10-17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10-18) (美国英语). 
  13. ^ 陶傑:鐵路帝國主義萬歲?. *CUP. 2019-02-17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09-13) (美国英语). 
  14. ^ 香港開埠記(上):甫誕生便險夭折的殖民地. *CUP. 2021-02-07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09-13) (美国英语). 
  15. ^ 97 前最大撤資事件:怡和遷冊百慕達. *CUP. 2021-07-12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09-13) (美国英语). 
  16. ^ 陶傑:他建鐵路是侵略,你建鐵路是「雙贏」?. *CUP. 2019-02-14 [2022-08-05]. (原始内容于2022-09-13) (美国英语). 
  17. ^ 怡和洋行:日落转身,磅礴依旧
  18. ^ 怡和洋行大班的房地产生意 [永久失效連結]
  19. ^ 原怡和洋行大楼[永久失效連結]
  • Bagchi, Amiya Kumar. European and Indian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 1900-30. Elites in south asia. CUP Archive. 1970 [2013-11-10]. GGKEY:R8YQ4FKC94Z.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 Chapman, Stanley. Merchant Enterprise in Britain: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World War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01-29 [2013-11-07]. ISBN 978-0-521-89362-6. 
  • Harcourt, Freda. Flagships of Imperialism: The P & O Company and the Politics of Empire from Its Origins to 1867.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6-09-05 [2013-11-05]. ISBN 978-1-84779-145-0. (原始内容于2020-07-27). 
  • Harvey, Charles E. The Rio Tinto Compan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 Leading International Mining Concern, 1873-1954. Alison Hodge Publishers. 1981 [2013-11-07]. ISBN 978-0-906720-03-5. 
  • Jones, Geoffrey. 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13-11-07]. ISBN 978-0-19-829450-4. 
  • Jones, Geoffrey G. The Multinational Traders. Routledge. 2002-06-01 [2013-11-10]. ISBN 978-0-203-45070-3.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 Misra, Maria. Business, Race, and Politics in British India, c.1850-196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04-29 [2013-11-10]. ISBN 978-0-19-154268-8.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 Munro, J. Forbes. Maritime Enterprise and Empire: Sir William Mackinnon and His Business Network, 1823-93. Boydell Press. 2003 [2013-11-05]. ISBN 978-0-85115-935-5. (原始内容于2016-12-22). 
  • Pichon, Alain Le. China Trade and Empire: Jardine, Matheson & Co.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1827-184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08-10 [2013-11-10]. ISBN 978-0-19-726337-2.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 Stewart, Gordon Thomas. Jute and Empire: The Calcutta Jute Wallahs and the Landscapes of Empir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3-11-07]. ISBN 978-0-7190-5439-6. 
  • Trocki, Carl A.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1950. Routledge. 1999 [2013-11-10]. ISBN 978-0-415-21500-8.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 Wilkins, Mira; Schröter, Harm G. The Free-standing Company in the World Economy, 1830-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3-11-10]. ISBN 978-0-19-829032-2. (原始内容于2014-01-03). 

參見

外部連結

  • 怡和集團(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Robert Blake著,台北時報文化,2001

怡和洋行,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4年8月2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1月23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4年8月2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1月23日 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内容 完成修改時 請移除本模板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怡和行 怡和洋行 英語 Jardine Matheson 前名渣甸洋行 是一家英資洋行 远东最大英資财团 蘇格蘭人威廉 渣甸透過在中國與印度等地鴉片販售起家 推动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以便促进贸易 清朝政府在沿海城市开埠后 怡和洋行改做實業 在香港和上海购置大量土地并兴建工厂 对两地的初期工业化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並在抗日戰爭與中國展開合作做出貢獻 怡和是首家在上海開設的歐洲公司 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國公司 其后怡和洋行通过大量投资铁路 产业逐渐多元化 一度成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怡和控股有限公司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imited 公司標誌乃蘇格蘭國花 薊花 總部設於香港怡和大廈公司類型上市公司股票代號OTCBB JMHLYSGX J36LSE JAR港交所除牌時0015 HKISINBMG507361001成立1832年7月1日 190年前 1832 07 01 代表人物亨利 凯瑟克爵士 董事長班哲明 凱瑟克 董事總經理彭耀佳 Y K Pang 副董事總經理總部 香港中西區中環怡和大廈48樓業務範圍全球产业服务业產品零售房地产金融航运建筑營業額923 48億美元 2018年 净利润2 840 000 000 美元 2019年 員工人數469 000 2018 网站www jardines com怡和門現置於上水馬會入口 怡和門介紹銅牌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業務多元化的国际集團 組成集團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 英語 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 在百慕達註冊 發行6 34782億股份在新加坡及倫敦兩地上市 2018年怡和洋行的總資產達到862 58億美元 淨資產263 42億美元 總營業額923 48億美元 盈利49 31億美元 目录 1 歷史 1 1 成立私營公司 1 2 香港公司的成立 1 3 蘇格蘭大班 1 4 怡和洋行与香港的开发 1 5 戰爭和重建 1 6 怡和遷冊 2 怡和與廣州 3 怡和與香港 4 怡和与上海 5 怡和在汉口 6 怡和与天津 7 怡和与其他中国大陆城市 8 怡和的海外生意 9 与怡和有关的历史人物 10 參考文獻 11 參見 12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威廉 渣甸早年在东印度公司任职 1817年离职后 在英属印度的若干家贸易公司任职 1825年 在孟买与英商印度士坚拿公司 INDO SKINER 合伙创办了渣甸士坚拿洋行 英语 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 从事向中国出口印度烟土 1 2 该洋行的合伙人均来自苏格兰 与英属印度在孟买与加尔各答的各机构关系密切 3 苏格兰荫亲关系纽带发挥重要作用 4 后在1844年由威廉 渣甸的姊妹玛格丽特的小儿子戴维 渣甸 David Jardine 1819 1853 执掌该洋行 5 该洋行在伦敦的合作伙伴是馬地臣公司 英语 Matheson amp Company 詹姆士 馬地臣1848年由香港返回伦敦后创办 6 负责进口英属印度的茶叶 稻米 丝绸 棉花 黄麻与靛蓝 7 在香港则与怡和洋行合作 由后者接手印度烟土 主要為鴉片 并打开中国入口的渠道 2 渣甸士坚拿洋行 英语 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 也向新加坡出口烟土 供应马来半岛的华人以及东南亚其它地方的华人 8 到1860年 渣甸士坚拿洋行 英语 Jardine Skinner and Company 与怡和洋行携手控制了印度烟土到远东的贸易渠道 9 最终在1946年 与George Henderson合并为Jardine Henderson公司 但仍然控制在渣甸家族手中 6 成立私營公司 编辑 1832年7月1日 英国蘇格蘭裔的威廉 渣甸及詹姆士 马地臣在中國廣州创办了渣甸洋行 JARDINE MATHESON amp CO LTD 渣甸洋行早年參與對中國貿易 1841年香港開埠之初 渣甸洋行即以565英鎊購入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鸦片战争爆發後 渣甸洋行於1842年將總公司從廣州遷至香港 借助怡和行 广州十三行之一 的名聲更名為怡和洋行 1843年上海怡和洋行成立 1844年上海首次拍賣土地 亦由怡和購得 怡和初年在香港的競爭對手包括 顛地洋行 沙遜洋行等其他貿易公司 1872年以後怡和洋行的投資業務逐漸多元化 除了貿易外 還在中國大陸及香港投資興建鐵路 船塢 各式工廠 礦務 經船務 銀行等各行業 怡和除了在1876年在上海興建了中國第一條鐵路吳淞鐵路 亦安裝了中國的第一部電梯和引入各種機械及工業設備 1912年以後 怡和的公司總部設在上海 香港公司的成立 编辑 蘇格蘭大班 编辑 怡和的英國人老闆習慣上稱為大班 19世纪后期受苏格兰贵族兰地路 LANDALE 家族控制 20世紀以後的怡和大班多數來自凱瑟克家族 曾译作 茄士域 是創辦人之一威廉 渣甸姐姐的後人 現時的怡和大班班哲明 凱瑟克 Ben Keswick 前任大班韋德樂 Percy Weatherall 則是凱瑟克家族的表親 前兩任大班為亨利 凱瑟克及西門 凱瑟克兄弟 怡和早年即與香港的關係密切 公司在1841年購下今日香港銅鑼灣附近的大幅土地作貨倉 今天當地附近不少的地方和街道 都是以怡和或 渣甸 為名 例如怡和街及渣甸街等 銅鑼灣每天中午鳴放禮炮 亦是由怡和負責 怡和亦是香港中環商業中心區的大地主 至今很多中環的貴重物業都是由怡和屬下的置地所擁有 當中在1973年落成的康樂大廈 現稱怡和大廈 是香港首幢摩天大樓 亦是怡和大班的辦公室 在殖民地時代 怡和大班是香港政府行政局的非官守議員 當時的怡和對香港的政治 經濟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但隨著華人資本的興起 以及1997年主權移交 怡和在香港的影響力在1980年代起已经消退 怡和洋行与香港的开发 编辑 1872年在上海設立公和祥碼頭公司 1873年開設香港火險公司 1882年正式成立怡和輪船公司 並在香港 上海等地設立碼頭 倉庫等 以後通過清内務府和李鴻章等關係 以中關税作保證 在倫敦籌集資金對中國發放各種借款 馬關條約 簽訂的當年 1895 即在上海籌建怡和棉紡廠 1898年與匯豐銀行合資設立中英銀公司 先後貸款建造京瀋 滬寧 滬杭甬 廣九鐵路 控制近代中國的鐵路投資 又贊助英商福公司投資礦業 1902年在上海開設怡和冷氣堆棧 1923年創立怡和機器有限公司 經營機器進口業務 1930年在上海設立怡和麥酒釀造廠 抗日戰爭前 除上海 香港外 還在漢口 青島 天津 長沙 重慶 宜昌 九江 南京 廣州 汕頭 蕪湖 福州等地設有分支機構 成為英國在遠東的最大財團 戰爭和重建 编辑 1932年 日軍佔領東北後 怡和退出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日軍佔領了除重庆 昆明和孟買以外各地所有分支機構 在香港怡和损失了存仓物资几千万元 1941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間 怡和作為一家英國公司仍堅持在華留守 與中國共同進退 戰爭期間 怡和的領導者們 特別是約翰 凱瑟克 John Keswick 都堅信應在中國處於危難之時不離不棄 所以 當國民政府決定撤退至內陸地區並在重慶建立戰時首都時 怡和也一同隨遷 一九四六年秋 怡和筹备复业 经二 三年的努力才逐渐复苏 可是业务范围 大不如前 只及一九四一年 出入口全盛时期 的一半弱 共產中国成立后特别是韓戰爆发后 受到封锁制裁 怡和通过香港内地贸易而恢复壮大 1949年中國共產黨建政後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的政策 怡和在中國大陸的資產及生意被當局全部充公 變成 國有資產 怡和在中國大陸最後一間辦事處於1954年亦被迫關閉 公司總部遷回香港 公司在1961年首次在香港上市 獲超額認購50多倍 到了1984年 怡和將公司駐冊地點由香港遷往百慕達 10 並在1990年代初將公司及旗下多家子公司的上市地點從香港移至新加坡或者倫敦 怡和遷冊 编辑 1984年3月28日 怡和洋行宣布建議把怡和控股公司的註冊地點 由香港改為百慕達 怡和與廣州 编辑嘉慶十年 1805年 渣甸 即怡和 與寶順兩家洋行為主 在廣州創立在華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 諫當保安行 Canton Insurance Society 亦稱廣州保險社或廣州保險協會 經營水火險和意外險 規定由兩家洋行每三年輪流擔任經理 直至道光十五年 1835年 第十屆 寶順洋行宣佈退出合作 另行組建於仁洋面水險保安公司 Union Insurance Society of Canton 原諫當保安行解體 怡和洋行于道光十六年 1836年 成立諫當保險行 又稱諫當保險公司或廣東保險公司 總公司由廣州遷香港 道光二十二年 1842年 向香港當局註冊 11 怡和與香港 编辑在 1841 年 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 同時是其遠東重要的貿易轉口港 貨船往來頻繁 需要精確的報時服務 但開埠早期 人們只能透過怡和洋行的 午炮 預測時間 12 怡和总行买办先后为蔡昇南 吳榮魁 吳炳垣 何東 其胞弟何福 何棣生 何福之子何世亮 何棣生之子何世杰 最后为罗文显担任 部份人在港英时期成为香港四大家族成员 1946年夏 香港洋行废除了买办制度 改为华经理 1899 年 清政府主掌工部的盛宣懷與怡和簽訂 九廣鐵路草約 再由兩廣總督岑春煊與中英公司訂立合同 九廣鐵路全長 21 哩 九龍租界段由香港殖民地政府承包 九龍至廣州一段 由清政府向英國借款建築 九廣鐵路與粵漢鐵路銜接 北延又打通了半壁江山 香港人從此受惠 此一成就 全拜殖民主義所賜 13 早年香港開埠時 英國當初的殖民目標並非香港 英方官員亦經常質疑香港的價值 當時香港區內最大英資公司怡和洋行的大班勿地臣 Alexander Matheson 亦於 1847 年 5 月向下議院坦白 要不是已經大筆投資買地和建設 相信大部分英資早就撤走 14 根據 97 前最大撤資事件 怡和遷冊百慕達 一文記述 在 80 年代中 中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 當時社會亦瀰漫憂慮情緒 1984 年 3 月就發生了震驚全港的怡和遷冊事件 怡和 前稱渣甸行 是當時四大英資之一 對香港經濟舉足輕重 當時的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 相當於今天的中聯辦主任 許家屯就在其回憶錄中 披露了一些細節 渣甸行於 1832 年在廣州創立 從印度殖民地向中國輸出茶葉 棉花 鴉片等產品牟利 1841 年香港開埠 渣甸行以 565 英鎊投得香港首幅出售的地皮 翌年香港島正式被割讓予英國後 渣甸行就把總行搬遷到香港 並希望藉其合作夥伴 廣州十三行之一怡和行的名氣 拓展在華生意 於是更名為怡和洋行 怡和後來不賣鴉片 轉向鐵路 銀行 物流 礦業等大生意 在中港兩地發展成為首屈一指的英資巨企 80 年代中英談判時 怡和非常憂慮香港的未來 那時怡和是香港的大地主 旗下著名物業有康樂大廈 太子大廈 文華酒店 世界貿易中心等等 子公司有置地 九倉 牛奶公司 港燈 並持有香港電話 35 股權 然而 該集團與中共有一段不快經歷 由滿清到國民政府 乃至抗日戰爭期間 怡和都沒有撤出中國 但新中國成立後把其物業一一充公 15 怡和与上海 编辑1843年 怡和洋行在上海开设分行 1844年取得外滩27号 北京路口 土地 建造一幢2层楼房 怡和曾经长期是上海规模最大的一家洋行 经营进出口贸易 长江和沿海航运 怡和纱厂 杨树浦 怡和丝厂等众多业务 号称 洋行之王 1876 年 怡和洋行修築了上海至吳淞的鐵路 不久因火車輾斃行人被迫停駛 清政府以 28 5 萬兩銀收回鐵路 以安全理由予以拆除 16 1920年至1922年11月 上海的怡和洋行第四次翻建房屋 建成一座6层的文艺复兴风格怡和洋行大楼 1955年以后 大楼被当局没收 由上海市外贸局佔用 怡和在汉口 编辑除香港 上海以外 怡和在汉口的分支机构规模最大 怡和于1866年在汉口设立分支机构 當時 同屬英資的怡和洋行和太古洋行共同控制了長江航運 怡和在漢口地區聲勢日益壯大 在汉口 怡和洋行不仅在汉口英租界建有办公大楼和码头 仓库 还在租界外毗邻跑马场的地方建立了一大片高级住宅区 称为怡和村 通往汉口德租界的马路则称为渣甸路 今解放公园路 17 怡和洋行是當時漢口最大的房地產開發商 其所投资的房产 在汉口租界内外 大约有一百余栋 处 18 1927年 汉口发生 一 三惨案 国民政府收回英租界 怡和發展受到挫折 但是一年之後 1928年 汉口怡和洋行就恢复工作 怡和洋行的职员也陸續回到汉口 漢口怡和洋行重新佔據領導地位 怡和与天津 编辑 天津怡和洋行大楼 1867年 怡和洋行作为天津第一家由外商开办的以从事远洋运输为主的洋行在紫竹林码头成立 该行早期以代理船舶为主 1872年将所辖轮船改组为华海轮船公司 1881年在上海成立怡和轮船公司 天津怡和洋行船务部也相应改组为怡和轮船公司天津分公司 天津怡和洋行大楼建于1921年 为二层混合结构楼房 建筑呈对称布局 主入口位于立面中段 两侧各有一棵科林斯巨柱 建筑体量稳重 装饰简洁 室内装饰豪华大气 具有古典主义建筑特征 19 怡和与其他中国大陆城市 编辑1949年以前 怡和洋行在许多中国大陆城市曾设有分支机构 在当地都具有重要影响 怡和在华的其他分支机构分布在青岛 广州 汕头 福州 长沙 昆明 厦门 北平和长江沿岸港口 泰州高港 镇江 南京 芜湖 九江 宜昌 沙市和重庆 1979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之际 怡和开始重返大陆 当年秋天 中国怡和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 开始从事对外贸易 并于1981年扩展业务到农业 农产品 原材料 今日 怡和在中国大陆的业务不拘泥于对外贸易 更扩展至农业 原材料 重型机械 电子元器件 建筑业 房产开发 零售业乃至金融 中国怡和的总部设于北京市海淀区 在大连 青岛 武汉 上海 广州 深圳均有办事机构 从事多元化的生意 怡和的海外生意 编辑与怡和有关的历史人物 编辑唐廷枢 遮打參考文獻 编辑 Jones 2002 第52頁 2 0 2 1 Chapman 2004 第114頁 Misra 1999 第29頁 Misra 1999 第32頁 Pichon 2006 第529頁 6 0 6 1 Jones 2000 第33頁 Harvey 1981 第8頁 Munro 2003 第58頁 Trocki 1999 第112頁 Jardines History 1980s Jardines Matheson Web Site 2010 09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8 21 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外资保险公司 上海金融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15 殖民時期的經濟考量 香港天文台為甚麼不叫氣象局 CUP 2021 10 17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18 美国英语 陶傑 鐵路帝國主義萬歲 CUP 2019 02 17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3 美国英语 香港開埠記 上 甫誕生便險夭折的殖民地 CUP 2021 02 07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3 美国英语 97 前最大撤資事件 怡和遷冊百慕達 CUP 2021 07 12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3 美国英语 陶傑 他建鐵路是侵略 你建鐵路是 雙贏 CUP 2019 02 14 2022 08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9 13 美国英语 怡和洋行 日落转身 磅礴依旧 怡和洋行大班的房地产生意 永久失效連結 原怡和洋行大楼 永久失效連結 Bagchi Amiya Kumar European and Indian Entrepreneurship in India 1900 30 Elites in south asia CUP Archive 1970 2013 11 10 GGKEY R8YQ4FKC94Z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Chapman Stanley Merchant Enterprise in Britain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to World War I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01 29 2013 11 07 ISBN 978 0 521 89362 6 Harcourt Freda Flagships of Imperialism The P amp O Company and the Politics of Empire from Its Origins to 1867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2006 09 05 2013 11 05 ISBN 978 1 84779 145 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7 27 Harvey Charles E The Rio Tinto Company An Economic History of a Leading International Mining Concern 1873 1954 Alison Hodge Publishers 1981 2013 11 07 ISBN 978 0 906720 03 5 Jones Geoffrey Merchants to Multinationals British Trading Companies in the Nineteenth and Twentieth Centu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2013 11 07 ISBN 978 0 19 829450 4 Jones Geoffrey G The Multinational Traders Routledge 2002 06 01 2013 11 10 ISBN 978 0 203 45070 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Misra Maria Business Race and Politics in British India c 1850 196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04 29 2013 11 10 ISBN 978 0 19 154268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Munro J Forbes Maritime Enterprise and Empire Sir William Mackinnon and His Business Network 1823 93 Boydell Press 2003 2013 11 05 ISBN 978 0 85115 935 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2 22 Pichon Alain Le China Trade and Empire Jardine Matheson amp Co and the Origins of British Rule in Hong Kong 1827 184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08 10 2013 11 10 ISBN 978 0 19 726337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Stewart Gordon Thomas Jute and Empire The Calcutta Jute Wallahs and the Landscapes of Empire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3 11 07 ISBN 978 0 7190 5439 6 Trocki Carl A Opium Empire and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 A Study of the Asian Opium Trade 1750 1950 Routledge 1999 2013 11 10 ISBN 978 0 415 21500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Wilkins Mira Schroter Harm G The Free standing Company in the World Economy 1830 1996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2013 11 10 ISBN 978 0 19 829032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03 參見 编辑怡和午炮 小说 大班 James Clavell著 外部連結 编辑怡和集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怡和洋行 Robert Blake著 台北時報文化 2001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怡和洋行 amp oldid 7599940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