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張書紳 (台灣)

張書紳(1820年7月30日—1877年12月31日)字子訓,號半崖,淡水大龍峒人,原籍同安咸豐八年(1858年)歲貢,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同治六年(1867年)任學海書院董事,後世亦稱花生舉人。[1]

曾參與《淡水廳志》之撰輯,擔任採訪。為人惆儻,精於詩詞賦製聯。

生平 编辑

自幼家境清寒,以賣花生糖養家,而少聰穎能詩,唯刻意書懷,音多蕭颯,舉人陳維英見而戒之,遂恭敬受教,從之受學,數年後,面貌一新。

受學陳維英,毅然有經世之志。迂谷司鐸閩縣,攜之為助,試院楹聯半出其手,老儒皆服。

咸豐八年(1858年)歲貢,同治三年(1864年)舉人,以教職候選,因親老辭歸。於所居闢建池館,環植花竹,顏曰「遂陶」。

咸豐十年(1871年),同知陳培桂修《淡水廳志》,與林維讓、陳霞林蘇袞榮等同受聘出任採訪,獻替尤力。書紳為人倜儻,無疾言遽色,詩而外復工詞賦,尤精於製聯,善能鎔裁俗語,妙句如珠。其書法師劉石庵,有「中鋒冠全閩」之譽。

晚年家益豐,喜招宴親友,縱談天下。卒年未詳。其詩文多散佚不傳。[2][3]

趣事 编辑

在清代臺灣的寺廟中,廟方管理階層常會邀請具有文采的社會菁英來撰寫碑文或匾聯,以提高寺廟的地位;受邀的社會菁英也多樂於配合,以累積個人在地方社會的聲望。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也有有兩位地方文士所撰的楹聯,一為陳維英的「保民如保赤,虎災咒水,死者復生;大行受大名,龍袞繪山,人也而帝」。另一則為張書紳的「公實生於宋代,其活民比富范之仁,救主秉岳韓之義,宜與宋代諸賢並垂不朽;神固籍於同安,然俎豆遍十閩之地,聲靈周四海之天,自非同安一邑所得私」。

有人說,張氏推崇保生大帝護國神蹟的想法,可媲美儒家仁義精神的賢臣, 而且保生大地後世的香火遍布了閩臺各地,已經不是緊緊侷限在同安地區的祖籍神,而是超後了時代與地域的萬民之神。雖然保生大帝雖未獲得皇室王朝的敕封,但是在鄉鎮仕紳與地方信眾對於保生大帝護國佑民的神蹟,給予了政治與文化的「正統性」,以及對於「國家」的期待,同時也讓菁英仕紳與地方社會的力量在此獲得展現。

亦為先嗇宮前殿後檐柱楹聯敬題:【生感於龍以火德王】【祭推至虎無水旱災】,都充分表彰神農大帝千秋累世之功,表達出世人對神農大帝之感恩與尊崇。

金包里慈護宮大殿亦題【海天贊化】、【海寰昇平】等

[4]

参考文献 编辑

  1. ^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國家圖書館. memory.ncl.edu.tw. [2019-11-17]. (原始内容于2019-12-07). 
  2. ^ 台北市志. (原始内容于2019-05-02). 
  3. ^ 淡水廳志. (原始内容于2021-04-03). 
  4. ^ 謝貴文. 從清代臺灣的保生大帝信仰看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原始内容于2020-09-18). 

張書紳, 台灣, 張書紳, 1820年7月30日, 1877年12月31日, 字子訓, 號半崖, 淡水大龍峒人, 原籍同安, 咸豐八年, 1858年, 歲貢, 同治三年, 1864年, 舉人, 同治六年, 1867年, 任學海書院董事, 後世亦稱花生舉人, 曾參與, 淡水廳志, 之撰輯, 擔任採訪, 為人惆儻, 精於詩詞賦製聯, 生平, 编辑自幼家境清寒, 以賣花生糖養家, 而少聰穎能詩, 唯刻意書懷, 音多蕭颯, 舉人陳維英見而戒之, 遂恭敬受教, 從之受學, 數年後, 面貌一新, 受學陳維英, 毅然有經世之志,. 張書紳 1820年7月30日 1877年12月31日 字子訓 號半崖 淡水大龍峒人 原籍同安 咸豐八年 1858年 歲貢 同治三年 1864年 舉人 同治六年 1867年 任學海書院董事 後世亦稱花生舉人 1 曾參與 淡水廳志 之撰輯 擔任採訪 為人惆儻 精於詩詞賦製聯 生平 编辑自幼家境清寒 以賣花生糖養家 而少聰穎能詩 唯刻意書懷 音多蕭颯 舉人陳維英見而戒之 遂恭敬受教 從之受學 數年後 面貌一新 受學陳維英 毅然有經世之志 迂谷司鐸閩縣 攜之為助 試院楹聯半出其手 老儒皆服 咸豐八年 1858年 歲貢 同治三年 1864年 舉人 以教職候選 因親老辭歸 於所居闢建池館 環植花竹 顏曰 遂陶 咸豐十年 1871年 同知陳培桂修 淡水廳志 與林維讓 陳霞林 蘇袞榮等同受聘出任採訪 獻替尤力 書紳為人倜儻 無疾言遽色 詩而外復工詞賦 尤精於製聯 善能鎔裁俗語 妙句如珠 其書法師劉石庵 有 中鋒冠全閩 之譽 晚年家益豐 喜招宴親友 縱談天下 卒年未詳 其詩文多散佚不傳 2 3 趣事 编辑在清代臺灣的寺廟中 廟方管理階層常會邀請具有文采的社會菁英來撰寫碑文或匾聯 以提高寺廟的地位 受邀的社會菁英也多樂於配合 以累積個人在地方社會的聲望 臺北大龍峒保安宮也有有兩位地方文士所撰的楹聯 一為陳維英的 保民如保赤 虎災咒水 死者復生 大行受大名 龍袞繪山 人也而帝 另一則為張書紳的 公實生於宋代 其活民比富范之仁 救主秉岳韓之義 宜與宋代諸賢並垂不朽 神固籍於同安 然俎豆遍十閩之地 聲靈周四海之天 自非同安一邑所得私 有人說 張氏推崇保生大帝護國神蹟的想法 可媲美儒家仁義精神的賢臣 而且保生大地後世的香火遍布了閩臺各地 已經不是緊緊侷限在同安地區的祖籍神 而是超後了時代與地域的萬民之神 雖然保生大帝雖未獲得皇室王朝的敕封 但是在鄉鎮仕紳與地方信眾對於保生大帝護國佑民的神蹟 給予了政治與文化的 正統性 以及對於 國家 的期待 同時也讓菁英仕紳與地方社會的力量在此獲得展現 亦為先嗇宮前殿後檐柱楹聯敬題 生感於龍以火德王 祭推至虎無水旱災 都充分表彰神農大帝千秋累世之功 表達出世人對神農大帝之感恩與尊崇 金包里慈護宮大殿亦題 海天贊化 海寰昇平 等 4 参考文献 编辑 臺灣記憶 Taiwan Memory 國家圖書館 memory ncl edu tw 2019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07 台北市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2 淡水廳志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03 謝貴文 從清代臺灣的保生大帝信仰看國家與地方社會的互動關係 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助理教授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1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張書紳 台灣 amp oldid 707073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