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英语Barnard's Star)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紅矮星,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距離地球僅6光年遠。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在1916年測量出它的自行為每年10.3角秒,是已知相對太陽自行最大的恆星[15]。為紀念巴納德的發現,後來稱這顆恆星為巴納德星。巴納德星距離太陽1.8秒差距(6光年),是蛇夫座內距離我們最近、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陽的恆星系統,也是第四接近太陽的恆星,前三接近太陽的恆星都是半人馬座α系統的成員。儘管它如此的接近地球,但是人類裸眼仍然看不見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於2006年的位置,此角度下南方位於上方
觀測資料
曆元 J2000.0
星座 蛇夫座
星官
赤經 17h 57m 48.4997994s[1]
赤緯 +04° 41′ 36.1113542″[1]
視星等(V) 9.511[2]
特性
光谱分类M4Ve[1]
视星等 (B)~11.24[1]
视星等 (V)~9.511[1]
视星等 (R)~8.298[1]
视星等 (I)~6.741[1]
视星等 (J)~5.24[1]
视星等 (H)~4.83[1]
视星等 (K)~4.52[1]
U−B 色指数1.28[3]
B−V 色指数1.74[3]
变星类型天龍座BY型變星
天体测定
徑向速度 (Rv)-110.6 ± 0.2[4] km/s
自行 (μ) 赤经:-798.71[1] mas/yr
赤纬:10337.77[1] mas/yr
视差 (π)545.4 ± 0.3[註 1] mas
距离5.980 ± 0.003 ly
(1.834 ± 0.001 pc)
绝对星等 (MV)13.22[3]
詳細資料
質量0.144[5] M
半徑0.196 ± 0.008[6] R
亮度 (bolometric)0.0035[7] L
亮度 (visual, LV)0.0004[7] L
溫度3,134 ± 102[7] K
金屬量太陽的10-32% [8]
自轉130.4 d[9]
年齡~1.0 × 1010[10]
其他命名
「巴納德逃亡之星」[11][12],「夜空中的長途客運」[11]BD+04°3561a, GCTP 4098.00, Gl 140-024, Gliese 699, HIP 87937, LFT 1385, LHS 57, LTT 15309, Munich 15040, Proxima Ophiuchi[13], V2500 Ophiuchi, Velox Barnardi(意思為巴納德的一隻雨燕)[14], Vyssotsky 799
參考資料庫
SIMBAD资料
ARICNS资料

由於它相當接近太陽,而且位於容易觀測的天球赤道附近,所以M型矮星巴納德星比任何恆星受到天文學家更多的研究和注意[7]。天文學家的研究曾經聚焦在恆星的特徵、天體測量和推敲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極限。雖然這是一顆古老的恆星,天文學家仍然觀測到巴納德星發生過耀斑爆發。

天文學家曾對這顆恆星的一些研究題材發生爭議。從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長達十年之久,天文學家彼得·范德坎普(Peter van de Kamp)曾聲稱有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環繞著巴納德星,一些天文學家也接受他的說法。天文學家後來認為恆星附近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小型行星,所以巨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范德坎普的主張被推翻。天文學家十分注意這顆恆星,它是無人旅行到鄰近的恆星系統可以快速前往研究的一個目標。

因為巴納德星擁有幾點與眾不同的特徵,所以它成為天文學家相當矚目的恆星。巴納德星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快的恒星,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巴納德「逃亡之星」(Runaway Star)[16],它的自行速度比大熊座的飛行之星快一倍。恒星通常每年的自行速度還不到1角秒,牧夫座大角星自行運動算是比較明顯的,但是一年也不到2角秒,而巴納德星每年的自行運動卻高達10.31角秒。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系只有5.96光年,除了南門二系統(半人馬座α三合星)外,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巴納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這顆恒星周圍很可能有兩顆大小約等於木星土星行星圍繞它公轉,是一個距離地球很近的恆星系,最近確認它至少有一顆大的類地行星反而使人喜出望外。

數據 编辑

 
巴納德星從1985-2005年的位置(每個位置間隔五年)。
 
從20,000年前至未來80,000年間最接近地球的恆星

巴納德星是一顆M4型的黯淡紅矮星,觀測者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看見。它的視星等為9.54等[1],與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1.5等)和裸眼能看見的最暗星(+6.0等)相較之下(亮度的關係是以對數計算),9.54等的巴納德星亮度只有6等星的1/27。

巴納德星的年齡介於70億至120億年之間,不僅比太陽古老,天文學家還認為它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10]。它已經失去了大量的轉動能量,光度的周期變化顯示巴納德星自轉一週需要130天(相較之下太陽只需要25天)[9]。因為巴納德星是一顆古老的恆星,所以長久以來都被假設是一顆休眠期中的恆星,但是天文學家在1998年觀測到一個強烈的恆星耀斑,所以巴納德星其實是一顆耀星[17]。巴納德星也是一顆變星標示為蛇夫座V2500。

自行運動是天體在天球上對應的橫向速度(相對太陽的「橫向」移動),巴納德星的自行速度是90公里/秒,相當於每年在天球上移動10.3弧杪,所以這顆恆星在人的一生中可以移動四分之一度,相當於滿月視直徑的一半[18]

巴納德星的徑向運動朝著太陽接近,所以天文學家可以觀測到藍移。目前有兩份星表列出巴納德星的徑向運動數值:SIMBAD是每秒106.8公里;ARICNS是每秒110.8公里。天文學家將這些測量值與自行運動一起考慮後,認為它在太空中朝著太陽的相對速度是每秒139.7公里或142.7公里[註 2]。天文學家根據巴納德星朝向太陽移動的速度推算,它將在西元9,800年時最接近太陽,屆時距離為3.75光年[5][20],但是當時最接近太陽的恆星是比鄰星,因為它將會移動到比巴納德星還要更接近太陽的位置[21]。令人失望的是屆時這顆星依然很黯淡,視星等只有8.5等,裸眼仍然看不見它,之後它又將穩定的遠離太陽。

巴納德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5],半徑是太陽的15-20%[7][22]。雖然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質量的180倍,但是半徑只比木星大1.5至2倍,所以這顆恆星與一顆棕矮星的大小相當。它的有效溫度是3134(±102)K,視亮度是太陽亮度的4/10000,總亮度相當於34.6/10000[7]。因為它是如此暗淡,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的位置,巴納德星的亮度也只有滿月的100倍,與站在距離太陽80天文單位的位置來觀測太陽相當[23]

可能的行星系統 编辑

從1963年開始10年之間,有為數眾多的天文學家接受彼得·范德坎普的觀點:其聲稱觀測到巴納德星自行運動上的攝動,顯示它擁有一顆或數顆比木星更大的行星[24]。他從1938年就開始觀測這顆恆星,並與斯沃斯莫爾學院天文台的同事企圖以微尺從攝影乾板上測量它的位置變動,與行星一致的軌道攝動,以證明它有行星級伴星的存在。他曾動用十個人測量巴納德星在乾板上的位置,避免系統或人為的誤差產生[25]。范德坎普最初建議有一顆1.6木星質量的行星,以4.4天文單位的橢圓軌道繞行著巴納德星,並在1969年以論文明確的提出這些觀測結果。他在同一年稍晚提出巴納德星擁有兩顆行星,質量分別為1.1和0.8木星質量[26]

 
藝術家的想像圖:一顆在軌道上環繞著紅矮星的行星。

其他的天文學家接著重複進行范德坎普的觀測,並在1973年發表了兩篇重要的論文否定巴納德星附近存在著一顆行星或數顆行星。天文學家蓋特伍德(George Gatewood)和埃克霍恩(Heinrich Eichhorn)在不同的天文台使用新的乾片測量技術,但是都未能證實行星級伴星的存在[27]。赫爾希在四個月之前發表的論文,同樣使用斯沃斯莫爾天文台的資料,發現觀測巴納德星時發現到的各種變化與望遠鏡的鏡頭進行調整和修改的時間有關[28],認為其「發現」的行星是望遠鏡維謢和升級時所造成的假象。

范德坎普從未承認行星不存在,在1982年末再度發表巴納德星附近有兩顆行星的論文[29]。他在斯沃斯莫爾天文台的後繼者Wulff Heintz(也是一位雙星專家)對其研究結果表示懷疑,後來還持續批評他在1976年之前的研究結果,兩人的關係因此而疏遠[30]

目前天文學家還不能完全排除行星存在的可能性,他們在1980和90年代中對巴納德星伴星的觀測最後都沒有成功,於是他們最後在1999年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來進行干涉測量[31]仍未發現行星的蹤跡。

這些爭議對系外行星的研究也許有負面的影響,但至少提高了巴納德星的知名度,使這顆恆星的聲望在科幻的社群中不斷的提升(在科幻中的恆星和行星系統英语Barnard's star in fiction),並且被納入代達羅斯計劃的觀測目標。

2018年发现一颗行星巴納德星b,质量至少是地球的3.2倍,公转周期233天[32]

代達羅斯計劃 编辑

巴納德星除了行星的存在出現爭議外,這顆恆星最著名的研究是代達羅斯計劃。在1973至1978年之間,天文學家認為根據現存或近未來的技術,使用無人太空船對另一個恆星系統進行快速的探測是可能實現的[33]。巴納德星被選擇為代達羅斯計劃其中一個目標,一部份是因為這顆恆星可能擁有行星[34]

理論模型建議天文學家使用核分裂的核脈衝火箭(具體的說,就是使用電子來轟擊氦-3),加速4年的時間可以讓火箭的速度達到光速的12%,只需要50年,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內,就可以抵達這顆恆星[34],如此一來天文學家可以更詳細的調查這顆恆星和任何可能存在的伴星,星際介質也將在天文尺度的標準上進行審查和讀取[33]

代達羅斯計劃最初的模型讓天文學家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論性研究。羅伯特·弗雷塔斯(Robert Freitas)在1980年提出了一個更野心勃勃的計劃:利用自我複製太空船進行搜尋和聯繫地外生命[35]。太空船在木星的軌道上組裝和發射,使用原先的參數只要花費47年就可以抵達巴納德星,完成代達羅斯計劃原先的研究項目。太空船抵達一顆恆星後,將開始自動複製,建設一座工廠,開始試探性的製造探測器,並在未來的1,000年中不斷複製人類最初製造出來的原始探測器[35]

研究 编辑

當初彼得·范德坎普最初的研究明顯聚焦在搜尋行星,有大量的文件證明巴納德星在其他的研究項目上也受到天文學家關注。

恆星的特性和天體測量 编辑

道森在2003年提出一些質量與光度關聯性的論文來說明巴納德星溫度和光度,認為之前的天文學家很可能一直低估這顆恆星的半徑,其實它應該是0.2±0.008倍太陽半徑,達到傳統估計值的上限[7]

根據天文學家一次對M型矮星金屬量的廣泛測量,巴納德星的金屬量被測定在-0.5和-1.0之間的等級,大約是太陽金屬量的10至32%[8]。金屬量是恆星質量中比重的元素所佔的比例,幫助我們分類星系中恆星的星族。巴納德星似乎是一顆老年恆星,屬於第二星族的紅矮星,也是貧金屬的銀暈星。雖然是一顆紅矮星,巴納德星的金屬量比銀暈星還高,並且達到擁有豐富金屬的盤面星下限,這些加上它擁有高度的自行運動,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是屬於銀暈星和盤面星之間的"中間第二星族" [8][36]

班尼迪克和同事在1999年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做了廣泛的研究,精密測量出這顆恆星的絕對視差和絕對星等[31],幫助他們確定星球的界限。Kurster等人在2003年提出一些重要的論文,首次偵測到巴納德星的徑向速度導致它的運動速度發生變化;這顆恆星的活動促使徑向速度進一步產生變化[36]

推敲行星存在的界限 编辑

天體測量和研究其他恆星的特徵或許可以對太陽系外行星有更多了解和認識。藉由校正恆星運動數值可以得知行星質量和軌道的上限值:天文學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知道何種行星軌道不可能存在。比起那些更大的恆星,天文學家更容易注意到巴納德星這樣的紅矮星,因為它們的質量較低,攝動比較明顯,所以天文學家容易觀測[37]。Gatewood在1995年表示可能有10倍木星質量的行星(這是棕矮星質量的下限)環繞著巴納德星運轉[24],他在一篇論文中協助天文學家降低行星存在的普遍性[38]。天文學家在1999年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進一步的排除巴納德星擁有0.8倍木星質量的行星,並以短於1,000天週期環繞主星的可能性[31];此外,Kurtzer在2003年確定環繞著巴納德星適居帶的"M sin i"值[註 3]。行星質量不可能大於7.5倍地球質量或是大於3.1倍海王星質量(遠低於彼得·范德坎普主張的最低行星質量)[36]

這些研究都降低巴納德星附近行星存在的可能性,雖然天文學家尚未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但是目前很難偵測到類地行星的存在。NASA的太空干涉儀任務(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和ESA的達爾文任務(Darwin)都預定搜尋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也都將巴納德星納入搜尋目標星表內[23]。但是NASA太空干涉儀任務和ESA的達爾文任務後來分別在2010年[39]及2007年[40]遭到中止。

1998年耀斑觀測 编辑

 
藝術家想像中的巴納德星,它與多數鄰近太陽的恆星一樣是一顆紅矮星

觀察到巴納德星的恆星耀斑使天文學家對它的研究又多了一個有趣的題材。在奧斯汀德州大學工作的William Cochran注意到1998年7月17日巴納德星的發射光譜(在一次無關於星球擺動的研究中),在充分的分析這次耀斑之前的四年觀測紀錄後,現在任職於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黛安娜·鮑爾森等人,指出耀斑的溫度高達8,000K,超過這顆恆星正常溫度的兩倍,雖然天文學家對光譜進行簡單的分析不可能精確的確定耀斑釋放的總能量[41]。因為耀斑是隨機發生的,所以黛安娜·鮑爾森附註道"恆星總會讓業餘觀測者在觀測時出其不意" [17]

這個耀斑令天文學家大感意外,因為天文學家沒有預期到這種年齡的恆星會有如此種強烈的活動。雖然目前對耀斑尚未完全了解,但是天文學家相信這種現象是來自強烈的磁場導致對流層內被壓抑的電漿突然爆發:自轉迅速的恆星能產生強大的磁場,恆星衰老時自轉速度將會減慢。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巴納德星發生這樣重大的現象是很罕見的[41]。根據天文學家對於恆星週期性或恆星活動變化時間標尺的研究,也認為它應該是一顆沉寂的恆星。天文學家在1998年對巴納德星的亮度研究顯示出這顆恆星有微弱的週期變化,天文學家注意到唯一一個星斑存在超過130天之久[9]

這種恆星活動現象讓巴納德星成為天文學家研究與了解同類恆星的主要觀測目標。天文學家希望能針對星系中為數眾多的老年M型矮星進行紫外線X射線發射的測光計研究。這樣的研究存在天體生物學上的涵義:由於M型恆星的適居帶緊鄰著恆星,耀斑、恆星風電漿拋射事件會對任何一顆行星造成強烈的影響[10]

環境 编辑

赤道北方北緯4°地區的觀測者可以在天頂附近的位置直接觀測到巴納德星,理論上在距離北緯4°± 90°的地方都能看得見巴納德星,雖然接近南方或北方地平線時的大氣消光會使這顆恆星的光度減弱,但幾乎地球上的每個緯度仍都能看見它。

這顆恆星有許多性質與太陽相似,鄰近巴納德星的許多恆星都是最小和最常見的紅矮星。目前最接近巴納德星的紅矮星是羅斯154,距離為5.41光年(1.66秒差距)。相對來說,太陽和比鄰星是接下來的最接近巴納德星的恆星系[23]。從如果站在巴納德星上來觀測星空,太陽在天球上相對的座標位置正好在麒麟座的東部,為RA=5h 57m 48.5s, Dec=−04° 41′ 36″。絕對星等為4.83等的太陽在距離1.834秒差距的巴納德星上,將會是一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等星,類似北河三相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註 4]

相關條目 编辑

注釋 编辑

  1. ^ 視差數值與後續的距離估計數值來自et al. (1999). SIMBAD紀錄的視差數值為548.31角分,所以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略少於5.94光年[1]
  2. ^ tv = (90² + 106.8²)½ = 139.7,或tv = (90² + 110.8²)½ = 142.7[19]。自行運動大的恆星相對太陽的運動速度自然較大,但是自行也是恆星距離太陽的函數。
  3. ^ "M sin i"意思是行星的質量乘上軌道傾角的正弦值,能提供行星質量的最小值
  4. ^ 太陽在巴納德星星空中的視星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SIMBAD query result. simbad.u-strasbg.fr. [2020-10-24]. (原始内容于2021-03-11). 
  2. ^ Koen, C.; Kilkenny, D.; van Wyk, F.; Marang, F. UBV ( RI ) C JHK observations of Hipparcos -selected nearby sta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04-21, 403 (4): 1949–1968 [2020-10-24]. doi:10.1111/j.1365-2966.2009.16182.x. (原始内容于2017-07-18) (英语). 
  3. ^ 3.0 3.1 3.2 . ARI Database for Nearby Stars. Astronomisches Rechen-Institut Heidelberg. 1998-03-04 [2007-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28). 
  4. ^ Bobylev, V. V. Searching for stars closely encountering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Letters. 2010-03, 36 (3): 220–226. Bibcode:2010AstL...36..220B. ISSN 1063-7737. arXiv:1003.2160 . doi:10.1134/S1063773710030060 (英语). 
  5. ^ 5.0 5.1 5.2 Bobylev, V. V. Searching for stars closely encountering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Letters. 2010-03, 36 (3): 220–226. ISSN 1063-7737. doi:10.1134/S1063773710030060 (英语). 
  6. ^ Demory, B.-O.; et al, Mass-radius relation of low and very low-mass stars revisited with the VLTI,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October 2009, 505 (1): 205–215, Bibcode:2009A&A...505..205D, doi:10.1051/0004-6361/200911976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Dawson, P. C.; De Robertis, M. M. Barnard's Star and the M Dwarf Temperature Scal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05, 127 (5): 2909–2914 [2020-10-24]. Bibcode:2004AJ....127.2909D. ISSN 0004-6256. doi:10.1086/383289. (原始内容于2020-10-27) (英语). 
  8. ^ 8.0 8.1 8.2 Gizis, John E. M-Subdwarfs: Spectroscopic Classification and the Metallicity Scal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7-02, 113: 806 [2020-10-24]. Bibcode:1997AJ....113..806G. arXiv:astro-ph/9611222 . doi:10.1086/118302. (原始内容于2020-05-30). 
  9. ^ 9.0 9.1 9.2 Benedict, G. Fritz; McArthur, Barbara; Nelan, E.; Story, D.; Whipple, A. L.; Shelus, P. J.; Jefferys, W. H.; Hemenway, P. D.; Franz, Otto G. Photometry of Proxima Centauri and Barnard's Star Using [ITAL]Hubble[/ITAL] [ITAL]Space[/ITAL] [ITAL]T[/ITAL][ITAL]elescope[/ITAL] Fine Guidance Sensor 3: A Search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8-07, 116 (1): 429–439 [2020-10-24]. doi:10.1086/300420. (原始内容于2021-02-24). 
  10. ^ 10.0 10.1 10.2 Riedel, A. R.; Guinan, E. F.; DeWarf, L. E.; Engle, S. G.; McCook, G. P. Barnard's Star as a Proxy for Old Disk dM Stars: Magnetic Activity, Light Variations, XUV Irradiances, and Planetary Habitable Zones 206: 09.04. 2005-05-01 [2008-12-10]. (原始内容于2019-02-03). 
  11. ^ 11.0 11.1 Barnard's Star and its Perturbations. Spaceflight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69, 11–12: 170. 
  12. ^ . [2020-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6). 
  13. ^ Perepelkin, E. Einweißer Stern mit bedeutender absoluter Größe.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April 1927, 230: 77. Bibcode:1927AN....230...77P (德语). 
  14. ^ Rukl, Antonin. Constellation Guidebook. Sterling Publishing: 158. 1999. ISBN 0806939796. 
  15. ^ Barnard, E. E. A small star with large proper-motion.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16-07, 29: 181. doi:10.1086/104156. 
  16. ^ Our Astronomical Column. Nature. 1917-06-01, 99 (2484): 293–293 [2020-10-24]. ISSN 1476-4687. doi:10.1038/099293a0. (原始内容于2021-03-11) (英语). 
  17. ^ 17.0 17.1 Croswell, Ken. A Flare for Barnard's Star. Astronomy Magazine. Kalmbach Publishing Co. November 2005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9-07-07). 
  18. ^ Kaler, James B. . Stars. James B. Kaler. November 2005 [2006-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9-05). 
  19. ^ Calculations of Star Velocities. [2012年5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25日). 
  20. ^ García-Sánchez, J.; Weissman, P. R.; Preston, R. A.; Jones, D. L.; Lestrade, J.-F.; Latham, D. W.; Stefanik, R. P.; Paredes, J. M. Stellar encounters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1-11-01, 379: 634–659 [2008-12-10].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11330. (原始内容于2017-02-01). 
  21. ^ Matthews, R. A. J. The Close Approach of Stars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4-03-01, 35: 1 [2020-10-24]. ISSN 0035-8738. (原始内容于2018-12-23). 
  22. ^ Ochsenbein, F.; Halbwachs, J. L. A list of stars with large expected angular diameters.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82-03-01, 47: 523–531 [2020-10-24]. ISSN 0365-0138. (原始内容于2019-04-01). 
  23. ^ 23.0 23.1 23.2 Barnard's Star. Sol Station.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6-08-20). 
  24. ^ 24.0 24.1 Bell, George H. The Search for the Extrasolar Planet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earch, the Findings and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Section 2.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pril 2001 [2006-0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3). 
  25. ^ . Astrobiology Magazine. July 2005 [200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11). 
  26. ^ van de Kamp, P. Alternate dynamical analysis of Barnard'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9-08, 74: 757 [2020-10-24]. doi:10.1086/110852. (原始内容于2016-04-11). 
  27. ^ Gatewood, G.; Eichhorn, H. An unsuccessful search for a planetary companion of Barnard's star (BD +4 3561)..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10, 78: 769 [2020-10-24]. doi:10.1086/111480. (原始内容于2013-12-08). 
  28. ^ Hershey, J. L. Astrometric 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AC +65 6955 from plates taken with the Sproul 24-inch refracto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06, 78: 421. doi:10.1086/111436. 
  29. ^ Van de Kamp, Peter. The planetary system of Barnard's star. Vistas in Astronomy. 1982, 26 (2): 141 [2006-08-10]. doi:10.1016/0083-6656(82)90004-6. (原始内容于2019-02-21). 
  30. ^ Kent, Bill. . Bulletin. Swarthmore College. 2001 [2006-08-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0-22). 
  31. ^ 31.0 31.1 31.2 Benedict, G. Fritz; McArthur, Barbara; Chappell, D. W.; Nelan, E.; Jefferys, W. H.; van Altena, W.; Lee, J.; Cornell, D.; Shelus, P. J. Interferometric Astrometry of Proxima Centauri and Barnard's Star Using [ITAL]HUBBLE SPACE TELESCOPE[/ITAL] Fine Guidance Sensor 3: Detection Limits for Substellar Companion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9-08, 118 (2): 1086–1100 [2020-10-24]. doi:10.1086/300975. (原始内容于2021-02-27). 
  32. ^ Ribas, I.; Tuomi, M.; Reiners, A.; Butler, R. P.; Morales, J. C.; Perger, M.; Dreizler, S.; Rodríguez-López, C.; González Hernández, J. I. A candidate super-Earth planet orbiting near the snow line of Barnard’s star. Nature. 2018-11, 563 (7731): 365–368 [2018-11-15]. ISSN 1476-4687. doi:10.1038/s41586-018-0677-y. (原始内容于2018-11-15) (英语). 
  33. ^ 33.0 33.1 Bond, A.; Martin, A. R. Project Daedalus: the mission profil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78, 31: S37–S42. ISSN 0007-084X. 
  34. ^ 34.0 34.1 Darling, David. Daedalus, Project. The Encyclopedia of Astrobiology, Astronomy, and Spaceflight. July 2005 [2006-08-10]. (原始内容于2006-08-31). 
  35. ^ 35.0 35.1 Freitas, R. A., Jr. A self-reproducing interstellar prob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80, 33: 251–264 [2020-10-24]. ISSN 0007-084X. (原始内容于2019-08-21). 
  36. ^ 36.0 36.1 36.2 Kürster, M.; Endl, M.; Rouesnel, F.; Els, S.; Kaufer, A.; Brillant, S.; Hatzes, A. P.; Saar, S. H.; Cochran, W. D. The low-level radial velocity variability in Barnard's star (= GJ 699): Secular acceleration, indications for convective redshift, and planet mass limit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3-06, 403 (3): 1077–1087. Bibcode:2003A&A...403.1077K. ISSN 0004-6361. doi:10.1051/0004-6361:20030396. 
  37. ^ Endl, Michael; Cochran, William D.; Tull, Robert G.; MacQueen, Phillip J. A Dedicated M Dwarf Planet Search Using The Hobby-Eberly Telescop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3-12, 126 (6): 3099–3107. ISSN 0004-6256. doi:10.1086/379137. 
  38. ^ Gatewood, George D. A study of the astrometric motion of Barnard's star.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1995-01, 223 (1-2): 91–98. ISSN 0004-640X. doi:10.1007/BF00989158 (英语). 
  39. ^ Marr, James. . NASA. 8 November 2010 [January 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9日). 
  40. ^ Darwin factsheet: Finding Earth-like planets. European Space Agency. October 23, 2009 [September 12, 2011]. (原始内容于2008-05-13). 
  41. ^ 41.0 41.1 Paulson, Diane B.; Allred, Joel C.; Anderson, Ryan B.; Hawley, Suzanne L.; Cochran, William D.; Yelda, Sylvana. Optical Spectroscopy of a Flare on Barnard’s Star.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2006-02, 118 (840): 227–235. ISSN 0004-6280. doi:10.1086/499497. 

相關文獻 编辑

  • Barnard, E. E. A small star with the largest known proper motion 3: 191. 1918. 
  • van de Kamp, P. Astrometric study of Barnard's star from plates taken with the 24-inch Sproul refracto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3-09, 68: 515. doi:10.1086/109001. 
  • van de Kamp, P. Alternate dynamical analysis of Barnard'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9-08, 74: 757 [2020-10-24]. doi:10.1086/110852. (原始内容于2016-04-11). 
  • Jensen, Oliver G.; Ulrych, Tadeusz. An analysis of the perturbations on Barnard'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12, 78: 1104. doi:10.1086/111514. 
  • Gatewood, G.; Eichhorn, H. An unsuccessful search for a planetary companion of Barnard's star (BD +4 3561)..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10, 78: 769 [2020-10-24]. doi:10.1086/111480. (原始内容于2013-12-08). 
  • van de Kamp, Peter. The planetary system of Barnard's star. Vistas in Astronomy. 1982-01, 26: 141–157 [2020-10-24]. doi:10.1016/0083-6656(82)90004-6. (原始内容于2021-03-11) (英语). 
  • Fredrick, L. W.; Ianna, P. A. The Barnard's Star Perturbatio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5-03-01, 17: 551. 
  • Harrington, R. S. Barnard's Star Once Agai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6-09-01, 18: 912 [2020-10-24]. (原始内容于2015-01-01). 

外部連結 编辑

  • Barnard's Star. SolStation. [2008-06-22]. (原始内容于2006-08-20). 
  • Darling, David. Barnard's Star. 太空生物學、天文學及太空船百科全書. [2006-08-15]. (原始内容于2021-02-14). 
  • Schmidling, Jack. Barnard's Star. Jack Schmidling Productions, Inc. [2006-08-15]. (原始内容于2021-03-11). 業餘天文學家對巴納德星的觀測

巴納德星,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系, 英语, barnard, star, 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紅矮星, 位在蛇夫座β星附近, 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 距離地球僅6光年遠, 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 愛默生, 巴納德在1916年測量出它的自行為每年10, 3角秒, 是已知相對太陽自行最大的恆星, 為紀念巴納德的發現, 後來稱這顆恆星為, 距離太陽1, 8秒差距, 6光年, 是蛇夫座內距離我們最近, 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陽的恆星系統, 也是第四接近太陽的恆星, 前三接近太陽的恆星都是半人馬座α系統的成員, 儘管它如此的接近.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巴納德星系 巴納德星 英语 Barnard s Star 是一顆質量非常小的紅矮星 位在蛇夫座b星附近 蛇夫座66星的西北側 距離地球僅6光年遠 美國天文學家愛德華 愛默生 巴納德在1916年測量出它的自行為每年10 3角秒 是已知相對太陽自行最大的恆星 15 為紀念巴納德的發現 後來稱這顆恆星為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距離太陽1 8秒差距 6光年 是蛇夫座內距離我們最近 宇宙中第二接近太陽的恆星系統 也是第四接近太陽的恆星 前三接近太陽的恆星都是半人馬座a系統的成員 儘管它如此的接近地球 但是人類裸眼仍然看不見巴納德星 巴納德星巴納德星於2006年的位置 此角度下南方位於上方觀測資料曆元 J2000 0星座 蛇夫座星官赤經 17h 57m 48 4997994s 1 赤緯 04 41 36 1113542 1 視星等 V 9 511 2 特性光谱分类M4Ve 1 视星等 B 11 24 1 视星等 V 9 511 1 视星等 R 8 298 1 视星等 I 6 741 1 视星等 J 5 24 1 视星等 H 4 83 1 视星等 K 4 52 1 U B 色指数1 28 3 B V 色指数1 74 3 变星类型天龍座BY型變星天体测定徑向速度 Rv 110 6 0 2 4 km s自行 m 赤经 798 71 1 mas yr 赤纬 10337 77 1 mas yr视差 p 545 4 0 3 註 1 mas距离5 980 0 003 ly 1 834 0 001 pc 绝对星等 MV 13 22 3 詳細資料質量0 144 5 M 半徑0 196 0 008 6 R 亮度 bolometric 0 0035 7 L 亮度 visual LV 0 0004 7 L 溫度3 134 102 7 K金屬量太陽的10 32 8 自轉130 4 d 9 年齡 1 0 1010 10 年其他命名 巴納德逃亡之星 11 12 夜空中的長途客運 11 BD 04 3561a GCTP 4098 00 Gl 140 024 Gliese 699 HIP 87937 LFT 1385 LHS 57 LTT 15309 Munich 15040 Proxima Ophiuchi 13 V2500 Ophiuchi Velox Barnardi 意思為巴納德的一隻雨燕 14 Vyssotsky 799參考資料庫SIMBAD资料ARICNS资料由於它相當接近太陽 而且位於容易觀測的天球赤道附近 所以M型矮星巴納德星比任何恆星受到天文學家更多的研究和注意 7 天文學家的研究曾經聚焦在恆星的特徵 天體測量和推敲系外行星可能存在的極限 雖然這是一顆古老的恆星 天文學家仍然觀測到巴納德星發生過耀斑爆發 天文學家曾對這顆恆星的一些研究題材發生爭議 從1960年代初至1970年代初長達十年之久 天文學家彼得 范德坎普 Peter van de Kamp 曾聲稱有一顆巨大的氣體行星環繞著巴納德星 一些天文學家也接受他的說法 天文學家後來認為恆星附近可能存在類似地球的小型行星 所以巨大行星存在的可能性就大為降低 范德坎普的主張被推翻 天文學家十分注意這顆恆星 它是無人旅行到鄰近的恆星系統可以快速前往研究的一個目標 因為巴納德星擁有幾點與眾不同的特徵 所以它成為天文學家相當矚目的恆星 巴納德星是目前所有已知恆星中自行運動最快的恒星 因此有時候也被稱為巴納德 逃亡之星 Runaway Star 16 它的自行速度比大熊座的飛行之星快一倍 恒星通常每年的自行速度還不到1角秒 牧夫座大角星自行運動算是比較明顯的 但是一年也不到2角秒 而巴納德星每年的自行運動卻高達10 31角秒 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系只有5 96光年 除了南門二系統 半人馬座a三合星 外 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巴納德星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這顆恒星周圍很可能有兩顆大小約等於木星和土星的行星圍繞它公轉 是一個距離地球很近的恆星系 最近確認它至少有一顆大的類地行星反而使人喜出望外 目录 1 數據 2 可能的行星系統 3 代達羅斯計劃 4 研究 4 1 恆星的特性和天體測量 4 2 推敲行星存在的界限 4 3 1998年耀斑觀測 5 環境 6 相關條目 7 注釋 8 參考資料 9 相關文獻 10 外部連結數據 编辑 nbsp 巴納德星從1985 2005年的位置 每個位置間隔五年 nbsp 從20 000年前至未來80 000年間最接近地球的恆星巴納德星是一顆M4型的黯淡紅矮星 觀測者必須使用望遠鏡才能看見 它的視星等為9 54等 1 與全天最亮的恆星天狼星 1 5等 和裸眼能看見的最暗星 6 0等 相較之下 亮度的關係是以對數計算 9 54等的巴納德星亮度只有6等星的1 27 巴納德星的年齡介於70億至120億年之間 不僅比太陽古老 天文學家還認為它可能是銀河系中最古老的恆星 10 它已經失去了大量的轉動能量 光度的周期變化顯示巴納德星自轉一週需要130天 相較之下太陽只需要25天 9 因為巴納德星是一顆古老的恆星 所以長久以來都被假設是一顆休眠期中的恆星 但是天文學家在1998年觀測到一個強烈的恆星耀斑 所以巴納德星其實是一顆耀星 17 巴納德星也是一顆變星 標示為蛇夫座V2500 自行運動是天體在天球上對應的橫向速度 相對太陽的 橫向 移動 巴納德星的自行速度是90公里 秒 相當於每年在天球上移動10 3弧杪 所以這顆恆星在人的一生中可以移動四分之一度 相當於滿月視直徑的一半 18 巴納德星的徑向運動朝著太陽接近 所以天文學家可以觀測到藍移 目前有兩份星表列出巴納德星的徑向運動數值 SIMBAD是每秒106 8公里 ARICNS是每秒110 8公里 天文學家將這些測量值與自行運動一起考慮後 認為它在太空中朝著太陽的相對速度是每秒139 7公里或142 7公里 註 2 天文學家根據巴納德星朝向太陽移動的速度推算 它將在西元9 800年時最接近太陽 屆時距離為3 75光年 5 20 但是當時最接近太陽的恆星是比鄰星 因為它將會移動到比巴納德星還要更接近太陽的位置 21 令人失望的是屆時這顆星依然很黯淡 視星等只有8 5等 裸眼仍然看不見它 之後它又將穩定的遠離太陽 巴納德星的質量大約是太陽質量的14 5 半徑是太陽的15 20 7 22 雖然它的質量大約是木星質量的180倍 但是半徑只比木星大1 5至2倍 所以這顆恆星與一顆棕矮星的大小相當 它的有效溫度是3134 102 K 視亮度是太陽亮度的4 10000 總亮度相當於34 6 10000 7 因為它是如此暗淡 如果把它放在太陽的位置 巴納德星的亮度也只有滿月的100倍 與站在距離太陽80天文單位的位置來觀測太陽相當 23 可能的行星系統 编辑從1963年開始10年之間 有為數眾多的天文學家接受彼得 范德坎普的觀點 其聲稱觀測到巴納德星自行運動上的攝動 顯示它擁有一顆或數顆比木星更大的行星 24 他從1938年就開始觀測這顆恆星 並與斯沃斯莫爾學院天文台的同事企圖以微尺從攝影乾板上測量它的位置變動 與行星一致的軌道攝動 以證明它有行星級伴星的存在 他曾動用十個人測量巴納德星在乾板上的位置 避免系統或人為的誤差產生 25 范德坎普最初建議有一顆1 6木星質量的行星 以4 4天文單位的橢圓軌道繞行著巴納德星 並在1969年以論文明確的提出這些觀測結果 他在同一年稍晚提出巴納德星擁有兩顆行星 質量分別為1 1和0 8木星質量 26 nbsp 藝術家的想像圖 一顆在軌道上環繞著紅矮星的行星 其他的天文學家接著重複進行范德坎普的觀測 並在1973年發表了兩篇重要的論文否定巴納德星附近存在著一顆行星或數顆行星 天文學家蓋特伍德 George Gatewood 和埃克霍恩 Heinrich Eichhorn 在不同的天文台使用新的乾片測量技術 但是都未能證實行星級伴星的存在 27 赫爾希在四個月之前發表的論文 同樣使用斯沃斯莫爾天文台的資料 發現觀測巴納德星時發現到的各種變化與望遠鏡的鏡頭進行調整和修改的時間有關 28 認為其 發現 的行星是望遠鏡維謢和升級時所造成的假象 范德坎普從未承認行星不存在 在1982年末再度發表巴納德星附近有兩顆行星的論文 29 他在斯沃斯莫爾天文台的後繼者Wulff Heintz 也是一位雙星專家 對其研究結果表示懷疑 後來還持續批評他在1976年之前的研究結果 兩人的關係因此而疏遠 30 目前天文學家還不能完全排除行星存在的可能性 他們在1980和90年代中對巴納德星伴星的觀測最後都沒有成功 於是他們最後在1999年利用哈伯太空望遠鏡來進行干涉測量 31 仍未發現行星的蹤跡 這些爭議對系外行星的研究也許有負面的影響 但至少提高了巴納德星的知名度 使這顆恆星的聲望在科幻的社群中不斷的提升 在科幻中的恆星和行星系統 英语 Barnard s star in fiction 並且被納入代達羅斯計劃的觀測目標 2018年发现一颗行星巴納德星b 质量至少是地球的3 2倍 公转周期233天 32 代達羅斯計劃 编辑主条目 代達羅斯計劃 巴納德星除了行星的存在出現爭議外 這顆恆星最著名的研究是代達羅斯計劃 在1973至1978年之間 天文學家認為根據現存或近未來的技術 使用無人太空船對另一個恆星系統進行快速的探測是可能實現的 33 巴納德星被選擇為代達羅斯計劃其中一個目標 一部份是因為這顆恆星可能擁有行星 34 理論模型建議天文學家使用核分裂的核脈衝火箭 具體的說 就是使用電子來轟擊氘和氦 3 加速4年的時間可以讓火箭的速度達到光速的12 只需要50年 在一個人的有生之年內 就可以抵達這顆恆星 34 如此一來天文學家可以更詳細的調查這顆恆星和任何可能存在的伴星 星際介質也將在天文尺度的標準上進行審查和讀取 33 代達羅斯計劃最初的模型讓天文學家進行更進一步的理論性研究 羅伯特 弗雷塔斯 Robert Freitas 在1980年提出了一個更野心勃勃的計劃 利用自我複製太空船進行搜尋和聯繫地外生命 35 太空船在木星的軌道上組裝和發射 使用原先的參數只要花費47年就可以抵達巴納德星 完成代達羅斯計劃原先的研究項目 太空船抵達一顆恆星後 將開始自動複製 建設一座工廠 開始試探性的製造探測器 並在未來的1 000年中不斷複製人類最初製造出來的原始探測器 35 研究 编辑當初彼得 范德坎普最初的研究明顯聚焦在搜尋行星 有大量的文件證明巴納德星在其他的研究項目上也受到天文學家關注 恆星的特性和天體測量 编辑 道森在2003年提出一些質量與光度關聯性的論文來說明巴納德星溫度和光度 認為之前的天文學家很可能一直低估這顆恆星的半徑 其實它應該是0 2 0 008倍太陽半徑 達到傳統估計值的上限 7 根據天文學家一次對M型矮星金屬量的廣泛測量 巴納德星的金屬量被測定在 0 5和 1 0之間的等級 大約是太陽金屬量的10至32 8 金屬量是恆星質量中比氦重的元素所佔的比例 幫助我們分類星系中恆星的星族 巴納德星似乎是一顆老年恆星 屬於第二星族的紅矮星 也是貧金屬的銀暈星 雖然是一顆紅矮星 巴納德星的金屬量比銀暈星還高 並且達到擁有豐富金屬的盤面星下限 這些加上它擁有高度的自行運動 所以天文學家認為這顆恆星是屬於銀暈星和盤面星之間的 中間第二星族 8 36 班尼迪克和同事在1999年用哈伯太空望遠鏡做了廣泛的研究 精密測量出這顆恆星的絕對視差和絕對星等 31 幫助他們確定星球的界限 Kurster等人在2003年提出一些重要的論文 首次偵測到巴納德星的徑向速度導致它的運動速度發生變化 這顆恆星的活動促使徑向速度進一步產生變化 36 推敲行星存在的界限 编辑 天體測量和研究其他恆星的特徵或許可以對太陽系外行星有更多了解和認識 藉由校正恆星運動數值可以得知行星質量和軌道的上限值 天文學家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知道何種行星軌道不可能存在 比起那些更大的恆星 天文學家更容易注意到巴納德星這樣的紅矮星 因為它們的質量較低 攝動比較明顯 所以天文學家容易觀測 37 Gatewood在1995年表示可能有10倍木星質量的行星 這是棕矮星質量的下限 環繞著巴納德星運轉 24 他在一篇論文中協助天文學家降低行星存在的普遍性 38 天文學家在1999年使用哈伯太空望遠鏡進一步的排除巴納德星擁有0 8倍木星質量的行星 並以短於1 000天週期環繞主星的可能性 31 此外 Kurtzer在2003年確定環繞著巴納德星適居帶的 M sin i 值 註 3 行星質量不可能大於7 5倍地球質量或是大於3 1倍海王星質量 遠低於彼得 范德坎普主張的最低行星質量 36 這些研究都降低巴納德星附近行星存在的可能性 雖然天文學家尚未完全排除這種可能性 但是目前很難偵測到類地行星的存在 NASA的太空干涉儀任務 Space Interferometry Mission 和ESA的達爾文任務 Darwin 都預定搜尋類似地球的太陽系外行星 也都將巴納德星納入搜尋目標星表內 23 但是NASA太空干涉儀任務和ESA的達爾文任務後來分別在2010年 39 及2007年 40 遭到中止 1998年耀斑觀測 编辑 nbsp 藝術家想像中的巴納德星 它與多數鄰近太陽的恆星一樣是一顆紅矮星 觀察到巴納德星的恆星耀斑使天文學家對它的研究又多了一個有趣的題材 在奧斯汀德州大學工作的William Cochran注意到1998年7月17日巴納德星的發射光譜 在一次無關於星球擺動的研究中 在充分的分析這次耀斑之前的四年觀測紀錄後 現在任職於高達德太空飛行中心的黛安娜 鮑爾森等人 指出耀斑的溫度高達8 000K 超過這顆恆星正常溫度的兩倍 雖然天文學家對光譜進行簡單的分析不可能精確的確定耀斑釋放的總能量 41 因為耀斑是隨機發生的 所以黛安娜 鮑爾森附註道 恆星總會讓業餘觀測者在觀測時出其不意 17 這個耀斑令天文學家大感意外 因為天文學家沒有預期到這種年齡的恆星會有如此種強烈的活動 雖然目前對耀斑尚未完全了解 但是天文學家相信這種現象是來自強烈的磁場導致對流層內被壓抑的電漿突然爆發 自轉迅速的恆星能產生強大的磁場 恆星衰老時自轉速度將會減慢 因此天文學家認為巴納德星發生這樣重大的現象是很罕見的 41 根據天文學家對於恆星週期性或恆星活動變化時間標尺的研究 也認為它應該是一顆沉寂的恆星 天文學家在1998年對巴納德星的亮度研究顯示出這顆恆星有微弱的週期變化 天文學家注意到唯一一個星斑存在超過130天之久 9 這種恆星活動現象讓巴納德星成為天文學家研究與了解同類恆星的主要觀測目標 天文學家希望能針對星系中為數眾多的老年M型矮星進行紫外線和X射線發射的測光計研究 這樣的研究存在天體生物學上的涵義 由於M型恆星的適居帶緊鄰著恆星 耀斑 恆星風和電漿拋射事件會對任何一顆行星造成強烈的影響 10 環境 编辑赤道北方北緯4 地區的觀測者可以在天頂附近的位置直接觀測到巴納德星 理論上在距離北緯4 90 的地方都能看得見巴納德星 雖然接近南方或北方地平線時的大氣消光會使這顆恆星的光度減弱 但幾乎地球上的每個緯度仍都能看見它 這顆恆星有許多性質與太陽相似 鄰近巴納德星的許多恆星都是最小和最常見的紅矮星 目前最接近巴納德星的紅矮星是羅斯154 距離為5 41光年 1 66秒差距 相對來說 太陽和比鄰星是接下來的最接近巴納德星的恆星系 23 從如果站在巴納德星上來觀測星空 太陽在天球上相對的座標位置正好在麒麟座的東部 為RA 5h 57m 48 5s Dec 04 41 36 絕對星等為4 83等的太陽在距離1 834秒差距的巴納德星上 將會是一顆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等星 類似北河三相對於地球上的觀測者 註 4 相關條目 编辑鄰近恆星列表 以人名命名的恆星 科幻中的恆星和行星系 英语 Stars and planetary systems in fiction Barnard s Star 注釋 编辑 視差數值與後續的距離估計數值來自et al 1999 SIMBAD紀錄的視差數值為548 31角分 所以巴納德星距離太陽略少於5 94光年 1 tv 90 106 8 139 7 或tv 90 110 8 142 7 19 自行運動大的恆星相對太陽的運動速度自然較大 但是自行也是恆星距離太陽的函數 M sin i 意思是行星的質量乘上軌道傾角的正弦值 能提供行星質量的最小值 太陽在巴納德星星空中的視星等 m 4 83 5 log 10 1 834 1 1 15 displaystyle begin smallmatrix m 4 83 5 cdot log 10 1 834 1 1 15 end smallmatrix nbsp 參考資料 编辑 1 00 1 01 1 02 1 03 1 04 1 05 1 06 1 07 1 08 1 09 1 10 1 11 1 12 1 13 SIMBAD query result simbad u strasbg fr 2020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Koen C Kilkenny D van Wyk F Marang F UBV RI C JHK observations of Hipparcos selected nearby sta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 04 21 403 4 1949 1968 2020 10 24 doi 10 1111 j 1365 2966 2009 16182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7 18 英语 3 0 3 1 3 2 ARICNS 4C01453 ARI Database for Nearby Stars Astronomisches Rechen Institut Heidelberg 1998 03 04 2007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8 28 Bobylev V V Searching for stars closely encountering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Letters 2010 03 36 3 220 226 Bibcode 2010AstL 36 220B ISSN 1063 7737 arXiv 1003 2160 nbsp doi 10 1134 S1063773710030060 英语 5 0 5 1 5 2 Bobylev V V Searching for stars closely encountering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Letters 2010 03 36 3 220 226 ISSN 1063 7737 doi 10 1134 S1063773710030060 英语 Demory B O et al Mass radius relation of low and very low mass stars revisited with the VLTI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October 2009 505 1 205 215 Bibcode 2009A amp A 505 205D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0911976 7 0 7 1 7 2 7 3 7 4 7 5 7 6 Dawson P C De Robertis M M Barnard s Star and the M Dwarf Temperature Scal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4 05 127 5 2909 2914 2020 10 24 Bibcode 2004AJ 127 2909D ISSN 0004 6256 doi 10 1086 3832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英语 8 0 8 1 8 2 Gizis John E M Subdwarfs Spectroscopic Classification and the Metallicity Scal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7 02 113 806 2020 10 24 Bibcode 1997AJ 113 806G arXiv astro ph 9611222 nbsp doi 10 1086 118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30 9 0 9 1 9 2 Benedict G Fritz McArthur Barbara Nelan E Story D Whipple A L Shelus P J Jefferys W H Hemenway P D Franz Otto G Photometry of Proxima Centauri and Barnard s Star Using ITAL Hubble ITAL ITAL Space ITAL ITAL T ITAL ITAL elescope ITAL Fine Guidance Sensor 3 A Search for Periodic Variation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8 07 116 1 429 439 2020 10 24 doi 10 1086 30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4 10 0 10 1 10 2 Riedel A R Guinan E F DeWarf L E Engle S G McCook G P Barnard s Star as a Proxy for Old Disk dM Stars Magnetic Activity Light Variations XUV Irradiances and Planetary Habitable Zones 206 09 04 2005 05 01 2008 12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03 11 0 11 1 Barnard s Star and its Perturbations Spaceflight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69 11 12 170 Dudley Observatory 2020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6 Perepelkin E Einweisser Stern mit bedeutender absoluter Grosse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April 1927 230 77 Bibcode 1927AN 230 77P 德语 Rukl Antonin Constellation Guidebook Sterling Publishing 158 1999 ISBN 0806939796 Barnard E E A small star with large proper motion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16 07 29 181 doi 10 1086 104156 Our Astronomical Column Nature 1917 06 01 99 2484 293 293 2020 10 24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099293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英语 17 0 17 1 Croswell Ken A Flare for Barnard s Star Astronomy Magazine Kalmbach Publishing Co November 2005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7 07 Kaler James B Barnard s Star V2500 Ophiuchi Stars James B Kaler November 2005 2006 09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9 05 Calculations of Star Velocities 2012年5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1月25日 Garcia Sanchez J Weissman P R Preston R A Jones D L Lestrade J F Latham D W Stefanik R P Paredes J M Stellar encounters with the solar system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1 11 01 379 634 659 2008 12 10 ISSN 0004 6361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0113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2 01 Matthews R A J The Close Approach of Stars in the Solar Neighborhood Quarterly Journal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1994 03 01 35 1 2020 10 24 ISSN 0035 87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3 Ochsenbein F Halbwachs J L A list of stars with large expected angular diameters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Supplement Series 1982 03 01 47 523 531 2020 10 24 ISSN 0365 0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4 01 23 0 23 1 23 2 Barnard s Star Sol Station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20 24 0 24 1 Bell George H The Search for the Extrasolar Planets A Brief History of the Search the Findings and the Future Implications Section 2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 April 2001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23 The Barnard s Star Blunder Astrobiology Magazine July 2005 2006 08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3 11 van de Kamp P Alternate dynamical analysis of Barnard 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9 08 74 757 2020 10 24 doi 10 1086 1108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1 Gatewood G Eichhorn H An unsuccessful search for a planetary companion of Barnard s star BD 4 3561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 10 78 769 2020 10 24 doi 10 1086 1114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8 Hershey J L Astrometric analysis of the field of AC 65 6955 from plates taken with the Sproul 24 inch refracto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 06 78 421 doi 10 1086 111436 Van de Kamp Peter The planetary system of Barnard s star Vistas in Astronomy 1982 26 2 141 2006 08 10 doi 10 1016 0083 6656 82 90004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21 Kent Bill Barnard s Wobble Bulletin Swarthmore College 2001 2006 08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10 22 31 0 31 1 31 2 Benedict G Fritz McArthur Barbara Chappell D W Nelan E Jefferys W H van Altena W Lee J Cornell D Shelus P J Interferometric Astrometry of Proxima Centauri and Barnard s Star Using ITAL HUBBLE SPACE TELESCOPE ITAL Fine Guidance Sensor 3 Detection Limits for Substellar Companions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99 08 118 2 1086 1100 2020 10 24 doi 10 1086 30097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7 Ribas I Tuomi M Reiners A Butler R P Morales J C Perger M Dreizler S Rodriguez Lopez C Gonzalez Hernandez J I A candidate super Earth planet orbiting near the snow line of Barnard s star Nature 2018 11 563 7731 365 368 2018 11 15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s41586 018 0677 y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15 英语 33 0 33 1 Bond A Martin A R Project Daedalus the mission profil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78 31 S37 S42 ISSN 0007 084X 34 0 34 1 Darling David Daedalus Project The Encyclopedia of Astrobiology Astronomy and Spaceflight July 2005 2006 08 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31 35 0 35 1 Freitas R A Jr A self reproducing interstellar prob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Interplanetary Society 1980 33 251 264 2020 10 24 ISSN 0007 084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21 36 0 36 1 36 2 Kurster M Endl M Rouesnel F Els S Kaufer A Brillant S Hatzes A P Saar S H Cochran W D The low level radial velocity variability in Barnard s star GJ 699 Secular acceleration indications for convective redshift and planet mass limits Astronomy amp Astrophysics 2003 06 403 3 1077 1087 Bibcode 2003A amp A 403 1077K ISSN 0004 6361 doi 10 1051 0004 6361 20030396 Endl Michael Cochran William D Tull Robert G MacQueen Phillip J A Dedicated M Dwarf Planet Search Using The Hobby Eberly Telescope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2003 12 126 6 3099 3107 ISSN 0004 6256 doi 10 1086 379137 Gatewood George D A study of the astrometric motion of Barnard s star Astrophysics and Space Science 1995 01 223 1 2 91 98 ISSN 0004 640X doi 10 1007 BF00989158 英语 Marr James Updates from the Project Manager NASA 8 November 2010 January 5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1月19日 Darwin factsheet Finding Earth like planets European Space Agency October 23 2009 September 12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3 41 0 41 1 Paulson Diane B Allred Joel C Anderson Ryan B Hawley Suzanne L Cochran William D Yelda Sylvana Optical Spectroscopy of a Flare on Barnard s Star Publications of the Astronomical Society of the Pacific 2006 02 118 840 227 235 ISSN 0004 6280 doi 10 1086 499497 相關文獻 编辑Barnard E E A small star with the largest known proper motion 3 191 1918 van de Kamp P Astrometric study of Barnard s star from plates taken with the 24 inch Sproul refracto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3 09 68 515 doi 10 1086 109001 van de Kamp P Alternate dynamical analysis of Barnard 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69 08 74 757 2020 10 24 doi 10 1086 11085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11 Jensen Oliver G Ulrych Tadeusz An analysis of the perturbations on Barnard s Star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 12 78 1104 doi 10 1086 111514 Gatewood G Eichhorn H An unsuccessful search for a planetary companion of Barnard s star BD 4 3561 The Astronomical Journal 1973 10 78 769 2020 10 24 doi 10 1086 11148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2 08 van de Kamp Peter The planetary system of Barnard s star Vistas in Astronomy 1982 01 26 141 157 2020 10 24 doi 10 1016 0083 6656 82 90004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英语 Fredrick L W Ianna P A The Barnard s Star Perturbatio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5 03 01 17 551 Harrington R S Barnard s Star Once Again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1986 09 01 18 912 2020 10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01 外部連結 编辑Barnard s Star SolStation 2008 06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8 20 Darling David Barnard s Star 太空生物學 天文學及太空船百科全書 2006 08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14 Schmidling Jack Barnard s Star Jack Schmidling Productions Inc 2006 08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11 業餘天文學家對巴納德星的觀測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巴納德星 amp oldid 7573727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