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女国音

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註 1]。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尤其是女中学生中,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也是一种社会方言。它的特点是,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拼音:j- q- x-,国际音标tɕ- tɕʰ- ɕ-)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读成尖音(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拼音:zi- ci- si-,国际音标tsi- tsʰi- si-)。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今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发现,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 近代語言史:京
  • 内蒙
  • 川渝
  • 中国地方语言教学
方言電影史
  • 語言電影列表
    • 1949年前
    • 1950年-1978年
    • 1979年-1999年
    • 2000年-2004年
    • 2005年-2009年
    • 2010年-2014年
    • 2015年-2019年
  • 语言電影史
  • 港產片
  • 澳門電影
  • 藏語電影
  • 停產
方言童謠/民歌
  • 按地域:京
  • 内蒙
  • 川渝

方、语言電視廣播史
各地讀音字典
  • 方言口述材料庫:乡音苑(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2020-)

  • 各地字音速查:古音小鏡
    東方語言學(上海師大)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研究历史

现存最早关于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报道是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0年代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学生读音之后发表的;193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罗常培李方桂等人在《中国音韵学研究》汉译本译者注中也曾经提到这种语音现象;1950年代徐世荣在《北京话里的土词和土音》中也提到过,1970年代他又在《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一文中提到了这种现象;1980年代,陈松岑、曹耕、胡明扬等语言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了这种尖音现象的发音特征、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特征

女国音的主要发音特征是发音位置前移,在发音过程中将j、q、x等舌面音变异为类似z、c、s等舌尖前音的读音,在韵母为i、ie的单字中发生率较高,而在韵母为-iong、ü、üe、üen等的单字中较罕见。女国音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嘴形小而闭合,送气减弱,音质偏细。

汉字 普通话 女国音 註釋
精神 jīngshén zīngshén 「精」本為尖音
切除 qiēchú ciēchú 「切」本為尖音
希望 xīwàng sīwàng 「希」本為團音
英雄 yīngxióng yīngsióng 「雄」本為團音


在分布人群方面,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操普通话北京话的青年女性,在男性、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属性

尽管女国音里带有尖音,但它并不能叫“区分尖团”,因为它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并不像区分尖团的其它汉语分支那样,尖团音的对立严格继承自中古汉语广韵音系。例如:“希”、“雄”两字在广韵里是团音,与是尖音的“西”、“松”完全不同,而女国音里却把它们读成尖音了。

成因

女国音作为北京话里的一种口音,是一种仅见于特定性别和年龄人群的语音现象,就其成因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 有学者认为,这是对古音的一种保留。从汉语音韵学、汉语方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中古汉语是分尖团音的,现代汉语的大多数分支也分尖团。包括北京、上海等现代读音不分尖团的地区,其尖团合流的现象也仅是历史上某一时期才出现的语音演变。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有:
  1. 尽管现代北京话在正式场合已尖团合流,但尖音在民间仍有使用,在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群中流传更广。
  2. 受到京剧影响而形成的,京剧保留了古代北京话区分尖团的特点。民国初年京剧在北京非常流行,从而影响了部分青年女性的发音特征。
但是,从女国音里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把在区分尖团的汉语中本应发团音的字也发成尖音这种现象来看,所谓“对古音的保留”十分可疑。
  • 有的学者根据女国音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发音特征提出,女国音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和青春期女性爱美心理作用的结果。中国传统审美观点认为女子说话开口应小,语音应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有追求美的意识,因而在发音过程中下意识或者有意尽量使开口幅度减小,发音趋细,从而迫使j、q、x等发音位置前移,形成女国音。大多数女性在结婚之后,对美的追求减弱,因而在婚后女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例明显降低,而传统审美观点对于男性的标准与女性完全不同,小嘴和细音被认为是娘娘腔没有男子气概,因而在男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率也很低。

注释

  1. ^ “女国音”只是对带尖音的北京话女声的称呼之一。学界对这种现象更常见的处理办法是,不冠以专门的名称,而泛称为“北京女性的尖音现象”等。

参考文献

  • 胡明扬:《北京话“女国音”调查》,《语文建设》1988年1期

参见

女国音, 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 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 尤其是女中学生中, 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 也是一种社会方言, 它的特点是, 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 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 拼音, 国际音标tɕ, tɕʰ, 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 读成尖音, 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 拼音, 国际音标tsi, tsʰi, 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 今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发现, 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近代語言史, 内蒙, 川渝,. 女国音是对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称呼之一 註 1 这种尖音现象主要出现在北京地区青春期女性人群 尤其是女中学生中 是北京话的一种口音 也是一种社会方言 它的特点是 将一部分在标准北京话里应读团音 北京话里表现为腭化音 拼音 j q x 国际音标tɕ tɕʰ ɕ 的字的发音位置前移 读成尖音 北京话里表现为齿龈音 拼音 zi ci si 国际音标tsi tsʰi si 由于这种读音现象最早在北京劈柴胡同师大女附中 今屬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发现 因而又叫做劈柴派读音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近代語言史 京 津 冀 晉 内蒙 辽 吉 黑 滬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中国地方语言教学方言電影史語言電影列表 1949年前 1950年 1978年 1979年 1999年 2000年 2004年 2005年 2009年 2010年 2014年 2015年 2019年 语言電影史 港產片 澳門電影 藏語電影 停產 滬語片 厦语片方言童謠 民歌按地域 京 津 冀 晋 内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按語言 國語歌 吳語歌 粵語歌 陝西話歌 四川話歌 客語歌 閩南語歌 苗語歌 彝語歌 壯語歌 藏語歌 維語歌 蒙語歌 民族唱腔方 语言電視廣播史京 津 冀 晋 内蒙 辽 吉 黑 沪 苏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陕 甘 青 宁 新 港 澳 革命电视剧里中共领导人的方言各地讀音字典方言口述材料庫 乡音苑 2013 语保工程采录展示平台 2020 各地字音速查 古音小鏡東方語言學 上海師大 复旦大学中华文明数据中心WikiProject 中國傳統聲音 目录 1 研究历史 2 特征 3 属性 4 成因 5 注释 6 参考文献 7 参见研究历史 编辑现存最早关于北京女性口语里的尖音现象的报道是语言学家黎锦熙在1920年代在考察北京女子中学学生读音之后发表的 1930年代语言学家赵元任 罗常培 李方桂等人在 中国音韵学研究 汉译本译者注中也曾经提到这种语音现象 1950年代徐世荣在 北京话里的土词和土音 中也提到过 1970年代他又在 普通话语音和北京土音的界限 一文中提到了这种现象 1980年代 陈松岑 曹耕 胡明扬等语言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 总结了这种尖音现象的发音特征 在社会人群中的分布并探讨了这一现象的成因 特征 编辑女国音的主要发音特征是发音位置前移 在发音过程中将j q x等舌面音变异为类似z c s等舌尖前音的读音 在韵母为i ie的单字中发生率较高 而在韵母为 iong u ue uen等的单字中较罕见 女国音发音时舌前部紧靠下齿龈 舌面前部紧贴上齿龈 嘴形小而闭合 送气减弱 音质偏细 汉字 普通话 女国音 註釋精神 jingshen zingshen 精 本為尖音切除 qiechu ciechu 切 本為尖音希望 xiwang siwang 希 本為團音英雄 yingxiong yingsiong 雄 本為團音在分布人群方面 女国音较常见于受过一定教育的 操普通话或北京话的青年女性 在男性 青春期以前儿童以及中年以上女性中女国音的出现比例较低 属性 编辑尽管女国音里带有尖音 但它并不能叫 区分尖团 因为它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 并不像区分尖团的其它汉语分支那样 尖团音的对立严格继承自中古汉语广韵音系 例如 希 雄 两字在广韵里是团音 与是尖音的 西 松 完全不同 而女国音里却把它们读成尖音了 成因 编辑女国音作为北京话里的一种口音 是一种仅见于特定性别和年龄人群的语音现象 就其成因在学术界有不同认识 有学者认为 这是对古音的一种保留 从汉语音韵学 汉语方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 中古汉语是分尖团音的 现代汉语的大多数分支也分尖团 包括北京 上海等现代读音不分尖团的地区 其尖团合流的现象也仅是历史上某一时期才出现的语音演变 造成这种现象的可能有 尽管现代北京话在正式场合已尖团合流 但尖音在民间仍有使用 在没有接受过系统教育的人群中流传更广 受到京剧影响而形成的 京剧保留了古代北京话区分尖团的特点 民国初年京剧在北京非常流行 从而影响了部分青年女性的发音特征 但是 从女国音里对尖团音的区别十分混乱 把在区分尖团的汉语中本应发团音的字也发成尖音这种现象来看 所谓 对古音的保留 十分可疑 有的学者根据女国音在人群中的分布特征和发音特征提出 女国音的形成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和青春期女性爱美心理作用的结果 中国传统审美观点认为女子说话开口应小 语音应细 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开始有追求美的意识 因而在发音过程中下意识或者有意尽量使开口幅度减小 发音趋细 从而迫使j q x等发音位置前移 形成女国音 大多数女性在结婚之后 对美的追求减弱 因而在婚后女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例明显降低 而传统审美观点对于男性的标准与女性完全不同 小嘴和细音被认为是娘娘腔没有男子气概 因而在男性中女国音的发生比率也很低 注释 编辑 女国音 只是对带尖音的北京话女声的称呼之一 学界对这种现象更常见的处理办法是 不冠以专门的名称 而泛称为 北京女性的尖音现象 等 参考文献 编辑胡明扬 北京话 女国音 调查 语文建设 1988年1期参见 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北京主题 语言主题 语言学主题 北京话 尖团音 老国音 新国音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女国音 amp oldid 7268963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