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老国音

老國音中國國語運動中,1913年“讀音統一會”議定的漢語標準音。該音系基於傳統的中州韻白話文,後被新國音官話白話文取代[1]

老国音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國
母语使用人数
不详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中國(1913-1932)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历史 编辑

1913年,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国音”标准,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老国音”[1]。1923年,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称之为“新国音”[1]

產生 编辑

維新運動興起的同時,中國的語文界也興起了切音字運動國語運動。通過語文學界有識之士二十多年的拼搏努力,製定民族共同語標準音的時機成熟。審定每個漢字的標準讀音,核定漢語的語素,採定拼音字母的全國“讀音統一會”,終於在1913年2月15日北京召開。

會議選舉吳敬恆爲議長,王照爲副議長,會員80人,除了各省選派的代表,絕大多數是在切音字運動和國語運動中卓有成績的傑出語文學者。會議充分發揚民主,暢所欲言,各抒已見,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辯論,然後採取民主集中的原則取得共識,做出決定。

會議的第一步是審定國音(法定標準音),依清李光地《音韻闡微》中的常用字作爲審音字類,每省爲一表決權,各省交注音單,由記音員逐一比較,以最多數爲會上審定的讀音。該參考韻書是韻白體系,在眾多讀書音、戲劇中有一定影響力,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民族共同語語音標準的全民代表性。經過一個多月,共審定了6,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包函聲韻調)。

第二步是核定音素,每個字的標準讀音確定了,核定音素就容易了。以清代的《字母切韻要法》爲依據把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的十個濁音字母去掉,再把知、照兩組字母合併,就得到二十四個聲母;從十二撮裏得出了十二個韻母;從正、副韻和合口正、副韻裏得出齊齒ㄧ、合口ㄨ、撮口ㄩ三個介音(開口無介音)。這樣就核定了漢語的三十九個音素。第三步就是採定注音字母。採定字母爭論很大,許多會員各有方案,歸納可分三派:偏旁派、符號派和羅馬字母派。各執已見,互不相讓。最後通過了魯迅浙江會員許壽裳等人的提案,把會議用的記音符號(主要是章炳麟的《紐文韻文》)作爲正式字母。以後調整了排列次序,又增加了一個ㄜ韻母,成爲四十個字母。即ㄅㄆㄇㄈㄪ、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ㄐㄑㄬㄒ、ㄓㄔㄕㄖ、ㄗㄘㄙ、ㄚㄛㄜㄝ、ㄞㄟㄠㄡ、ㄢㄣㄤㄥ、ㄦㄧㄨㄩ。這套字母就是“老國音”字母。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佈了“國音”字母(注音符号),1919年出版了《國音字典》。

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以新國音為標準的《國音常用字彙》,取代了以老國音為標準的《國音字典》地位。

音系 编辑

聲母 编辑

北京音系的基礎上,增加了微母[v](ㄪ )、疑母洪音[ŋ](ㄫ)和細音[ɲ](ㄬ),區分尖團音(如區分「」、「」),保留入聲(採用南京話的入聲形式)。

聲母排列順序
唇音 舌尖中音 舌根音 舌面音 捲舌音 舌尖前音
b p m f v d t n l g k ng h j q gn x zh ch sh r z c s

韻母 编辑

韻母列表排列順序
[i] [u] [y] [a] [ǫ]
[ɔ]
[ɤ] [ɛ] [aɪ] [eɪ] [ɑʊ] [oʊ] [an] [ən] [ɑŋ] [əŋ] [əɻ]
[ɐɻ]
結合韻母
ㄧㄚ ㄧㄛ ㄧㄝ ㄧㄞ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ia] [iǫ]
[iɔ]
[iɛ] [iaɪ] [iɑʊ] [iǫʊ] [iɛn] [in] [iɑŋ] [iŋ]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ua] [uǫ]
[uɔ]
[uaɪ] [ueɪ] [uan] [uən] [uɑŋ] [uɤŋ]
[ʊŋ]
ㄩㄛ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yǫ]
[yɔ]
[yœ̜] [yœ̜n] [yn] [iʊŋ]

聲調 编辑

老國音有五個聲調,就是陰平、陽平、上、去、入五聲。五聲並無規定調值。老國音聲調與古代韻書聲調有對應,雖有個別字例外。兩者關係如下:

韻書聲母 聲調
見、溪、端、透、知、徹、幫、滂、非、敷、精、清、心、照、穿、審、影、曉母清音字 平聲字讀陰平,上去入聲不變。
疑、泥、娘、明、微、喻、匣、來、日母濁音字 平聲字讀陽平,上去入聲不變。
羣、定、澄、並、奉、從、邪、牀、禪母濁音字 平聲字讀陽平,上聲字讀去聲,去入聲不變。

1920 年王璞在上海製成了《中華國音留聲機片》,陰、陽、上、去聲均從北京音,入聲讀得比北京的去聲短一點。1921 年趙元任在美國製成了《國語留聲機片》,陰、陽、上、去聲也是均依北京音,只是入聲以南京音為標準。[2]金陵馬漢裔編輯的《國音學生字典》以文字形容說:「陽平聲浪高而揚,上聲聲浪強而曲,去聲聲浪遠而墜,入聲聲浪急而促,陰平聲浪輕而平。」[3]

注音 编辑

使用豎寫注音符號標注發音。五聲調中,陰平不標號,陽平、上、去、入聲,分別在注音的左下、左上、右上、右下方加一小點表示,稱之四聲點聲法。例如:

 


1922年,教育部公布《注音字母書法體式》決定取消四聲點聲法,改為在韻母右上端加標聲調符號:陰平“ˉ”(可不標)、陽平“ˊ”、上“ˇ”、去“ˋ”和入“˙”五種符號,例如:ㄏㄞˇ ㄋㄚ˙ ㄅㄜ˙ ㄔㄨㄢ ,除入聲外和現今的注音符號標記法相同。後採用新國音後,將˙符號由標記入聲改為標記輕聲,改為標註在字音的上頭(直書)或橫頭(直書),例如:˙ㄅㄚ(表示輕聲),ㄅㄚ˙(表示入聲)。

推行 编辑

限于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和認識,未能很好地推廣,后被新國音(純粹的北京音系,即現在的普通話国语音系)取代。

現況 编辑

老國音僅存在於老電影台詞及部分留聲機片中,而傳統中國戲劇的舞台語言「韻白」雖與之發音相近,但多承襲自「中原音韻」。例如,粵劇至今仍有古腔「中州音唸白[4],京劇則有上口字音等。

老國音與北京音對照表 编辑

1921年曾出版過《國音京音對照表》,以列舉老國音(國音)與北京音(京音)不同的讀音。

下表列出該書中部份讀音不同的漢字[5][6],注意北京音並不代表現行讀音,部分漢字的讀音在北京音與現行標準漢語中的讀音仍有不同。

原表並無漢語拼音,拼音為方便不熟悉注音人士而添加。其中「老國音」、「北京讀書音」以及「北京俗音」中的拼音為體現標準漢語中不存在的讀音與組合,與現行漢語拼音略有不同,其中在詞頭的ng表示「ㄫ」,gn表示注音「ㄬ」,ê表示「ㄝ」,在詞尾的h表示入聲。另外為區分歧義,ㄝ不會像現行方案中簡化為e而與ㄜ混淆;ㄩ只會以ü(或者在零聲母時作yu)形式出現,而不會像現行拼音在部分時候簡化為u而引發歧義。其他與現行漢語拼音相同。此对照僅供參考,若有歧義則以注音為準。而「今國語音」則採用現行拼音方案。

下表注音以˙指代入声。新国音注音将此符号改用于轻声。

例字 老國音 北京讀書音 北京俗音 国语[7]
ㄫㄛˊ(ngó) ㄜˊ(é) ㄜˊ(é)
ㄫㄡˇ(ngǒu) ㄡˇ(ǒu) ㄡˇ(ǒu)
ㄘㄩㄢˊ(cüán) ㄑㄩㄢˊ(qüán) ㄑㄩㄢˊ(qüán)
ㄌㄨ˙(luh) ㄌㄧㄡˋ(liù) ㄌㄧㄡˋ(liù)

ㄌㄨˋ(lù)

  • ㄓㄛ˙(zhoh)
  • ㄕㄝ˙(shêh)
ㄕㄨㄛ˙(shuoh) ㄕㄠˊ(sháo) ㄕㄠˊ(sháo)
ㄓㄨㄛˊ(zhuó)
ㄕㄨㄛˋ(shuò)
ㄑㄧㄛ˙(qioh) ㄑㄩㄛ˙(qüoh) ㄑㄩㄝ˙(qüêh) ㄑㄩㄝˋ(què)
ㄗㄧㄛ˙(zioh) ㄐㄩㄝ˙(jüêh) ㄐㄧㄠˊ(jiáo) ㄐㄩㄝˊ(jué)
ㄐㄧㄠˊ(jiáo)
ㄐㄧㄠˋ(jiào)
ㄙㄧㄥˋ(sìng) ㄒㄧㄥˋ(xìng) ㄒㄧㄥˋ(xìng)
ㄒㄧㄛ˙(xioh) ㄒㄩㄝ˙(xüêh) ㄒㄧㄠˊ(xiáo) ㄒㄩㄝˊ(xué)
ㄓㄜ˙(zheh) ㄓㄞˊ(zhái) ㄓㄞˊ(zhái)
ㄓㄜˋ(zhè)
ㄩㄥˊ(yúng) ㄖㄨㄥˊ(róng) ㄖㄨㄥˊ(róng)
ㄈㄨㄥ(fōng) ㄈㄥ(fēng) ㄈㄥ(fēng)
ㄙㄧㄠˇ(siǎo) ㄒㄧㄠˇ(xiǎo) ㄒㄧㄠˇ(xiǎo)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ㄝˋ(jiề) ㄐㄧㄝˋ(jiề)
ㄧㄛ˙(yoh) ㄩㄝ˙(yuêh) ㄩㄝˋ(yuè)
ㄫㄢˋ(ngàn) ㄢˋ(àn) ㄢˋ(àn)
ㄗㄛˇ(zǒ) ㄗㄨㄛˇ(zuǒ) ㄗㄨㄛˇ(zuǒ)
ㄇㄛ˙(moh) ㄇㄨ˙(muh) ㄇㄨˋ(mù)
ㄇㄛˋ(mò)
  • ㄉㄨˋ(dù)
  • ㄉㄛ˙(doh)
ㄉㄨˋ(dù)
ㄉㄨㄛˋ(duò)
ㄌㄨㄥˋ(lòng) ㄋㄥˋ(nèng) ㄋㄨㄥˋ(nòng)
ㄌㄨㄥˋ(lòng)
ㄗㄛ˙(zoh) ㄗㄨㄛ˙(zuoh) ㄗㄨㄛˊ(zuó)
ㄕㄣ(shēn) ㄙㄣ(sēn) ㄙㄣ(sēn)
ㄩㄥˊ(yúng) ㄖㄨㄥˊ(róng) ㄖㄨㄥˊ(róng)
ㄨ˙(wuh) ㄨㄛ˙(woh) ㄨㄛˋ(wò)
ㄨˋ(wù)
  • ㄧ˙(yih)
  • ㄕ˙(shih)
ㄧㄝ˙(yêh) ㄧㄝˋ(yè)
ㄧˋ(yì)
ㄌㄨㄟˋ(luì) ㄌㄟˋ(lèi) ㄌㄟˋ(lèi)
ㄑㄧ(qī) ㄒㄧ(xī) ㄒㄧ(xī)
ㄑㄧ(qī)
ㄕㄨㄟˋ(shuì) ㄖㄨㄟˋ(ruì) ㄖㄨㄟˋ(ruì)
ㄅㄜ˙(beh) ㄅㄜ˙(beh) ㄅㄞˊ(bái) ㄅㄞˊ(bái)
ㄅㄛˊ(bó)
ㄓㄝˇ(zhê̌) ㄓㄛˇ(zhǒ) ㄓㄜˇ(zhě)
ㄕㄝ˙(shêh) ㄕㄛˊ(shó) ㄕㄜˊ(shé)
ㄕㄨ(shū) ㄕㄨ(shū) ㄙㄨ(sū) ㄕㄨ(shū)
ㄙㄨ(sū)
ㄬㄧㄛ˙(gnioh) ㄬㄩㄝ˙(gnüêh) ㄋㄩㄝˋ(nüè)
ㄐㄧㄛ˙(jioh) ㄐㄩㄝ˙(jüêh) ㄐㄧㄠˇ(jiǎo) ㄐㄧㄠˇ(jiǎo)
ㄐㄩㄝˊ(jué)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ㄞˋ(jiài) ㄐㄧㄝˋ(jiề) ㄐㄧㄝˋ(jiề)
ㄏㄜ˙(heh) ㄏㄟ(hēi) ㄏㄟ(hēi)
ㄏㄜˋ(hè)
ㄏㄟˇ(hěi)
ㄗㄜ˙(zeh) ㄓㄧㄜ˙(zhieh) ㄗㄜˋ(zè)
ㄌㄩㄝ˙(lüêh) ㄌㄧㄝ˙(liêh) ㄌㄧㄝˋ(liè)
ㄕㄜ˙(sheh) ㄙㄜ˙(seh) ㄙㄜˋ(sè)

在《國音京音對照表》裡北京俗音存在大量入聲。除了讀書音有可能保留入聲外,其他的研究多記載當時北京俗音早已失去入聲,包含王璞自身的著作《京音字彙》也未列出入聲,但王璞在此書北京音記載入聲的來源及緣由已難以考據,只能從其他依據去猜測。學者徐芳敏認為王璞似乎有意創造了入聲[8]

而黎錦熙在《國語運動史綱》頁 102 中所述:「王璞在上海發音之中華國音留聲機片,則陰陽上去都全依北京,入聲就把北京的去聲讀得短一點兒……」,有可能此處的北京俗音入聲只是短促版的北京俗音去聲[9]。此處的北京俗音也有可能是少數北京士大夫階層使用的北京雅言音,跟絕大多數的一般北京大眾使用的北京土音不同。

參見 编辑

參考 编辑

  1. ^ 1.0 1.1 1.2 南京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南京高師)1920年,教授張士一发表《國語統一問題》,其主张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標準基礎的意見得到當時多數人支持。见:“普通话”“拼音”和“简化字”的尝试过程,作者:彭泽润,《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第10期
  2. ^ 于錦恩 2007:《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北京:中華書局
  3. ^ 金陵陸馬漢裔編輯、若耶馬斯廉校訂:《國音學生字典》,上海:有益書局,1941年。
  4. ^ 張慧婷. 粵劇「官話」的入聲研究 (PDF). 語言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 2006年6月 [2018-05-26].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6-03). 
  5. ^ 王璞編,《國音京音對照表》。上海:商務印書館,1921年10月初版。
  6. ^ 《國音京音對照表》中,老國音稱作「國音」,而北京俗音和北京讀書音相同者只標註其一,此時統一稱作「京音」,否則分開稱作「北京讀書音」及「俗音」。
  7. ^ 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網路第六版所收錄之讀音和語音,供对照。
  8. ^ 徐芳敏 1997:〈老國音與切韻音〉,收入《聲韻論叢》 第 6 輯,台灣:學生書局, 頁 785-825
  9. ^ 秦慧芳 2011:〈老國音研究:以王璞《國音京音對照表》為中心

老国音, 老國音, 中國國語運動中, 1913年, 讀音統一會, 議定的漢語標準音, 該音系基於傳統的中州韻白話文, 後被新國音即官話白話文取代, 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國母语使用人数不详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官話, 官方地位作为官方语言中國, 1913, 1932,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iso, span, class, plainlinks, span, href, https, iso639, code,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href, https, iso639, code, . 老國音 中國國語運動中 1913年 讀音統一會 議定的漢語標準音 該音系基於傳統的中州韻白話文 後被新國音即官話白話文取代 1 老国音母语国家和地区中國母语使用人数不详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官話 老国音官方地位作为官方语言中國 1913 1932 管理机构 語言代碼ISO 639 1 span class plainlinks zh span ISO 639 2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hi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hi chi a B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zho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zho zho a T ISO 639 3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mn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mn cmn a 目录 1 历史 1 1 產生 2 音系 2 1 聲母 2 2 韻母 2 3 聲調 2 4 注音 3 推行 4 現況 5 老國音與北京音對照表 6 參見 7 參考历史 编辑1913年 读音统一会通过投票方式确定了 国音 标准 这种标准音习惯上称之为 老国音 1 1923年 当时的国语统一筹备会成立了 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 决定采用北京语音标准 称之为 新国音 1 產生 编辑 在清末維新運動興起的同時 中國的語文界也興起了切音字運動和國語運動 通過語文學界有識之士二十多年的拼搏努力 製定民族共同語標準音的時機成熟 審定每個漢字的標準讀音 核定漢語的語素 採定拼音字母的全國 讀音統一會 終於在1913年2月15日在北京召開 會議選舉吳敬恆爲議長 王照爲副議長 會員80人 除了各省選派的代表 絕大多數是在切音字運動和國語運動中卓有成績的傑出語文學者 會議充分發揚民主 暢所欲言 各抒已見 經過充分的討論和辯論 然後採取民主集中的原則取得共識 做出決定 會議的第一步是審定國音 法定標準音 依清李光地 音韻闡微 中的常用字作爲審音字類 每省爲一表決權 各省交注音單 由記音員逐一比較 以最多數爲會上審定的讀音 該參考韻書是韻白體系 在眾多讀書音 戲劇中有一定影響力 這樣就充分體現了民族共同語語音標準的全民代表性 經過一個多月 共審定了6 500多個字的標準讀音 包函聲韻調 第二步是核定音素 每個字的標準讀音確定了 核定音素就容易了 以清代的 字母切韻要法 爲依據把傳統的三十六字母的十個濁音字母去掉 再把知 照兩組字母合併 就得到二十四個聲母 從十二撮裏得出了十二個韻母 從正 副韻和合口正 副韻裏得出齊齒ㄧ 合口ㄨ 撮口ㄩ三個介音 開口無介音 這樣就核定了漢語的三十九個音素 第三步就是採定注音字母 採定字母爭論很大 許多會員各有方案 歸納可分三派 偏旁派 符號派和羅馬字母派 各執已見 互不相讓 最後通過了魯迅及浙江會員許壽裳等人的提案 把會議用的記音符號 主要是章炳麟的 紐文韻文 作爲正式字母 以後調整了排列次序 又增加了一個ㄜ韻母 成爲四十個字母 即ㄅㄆㄇㄈㄪ ㄉㄊㄋㄌ ㄍㄎㄫㄏ ㄐㄑㄬㄒ ㄓㄔㄕㄖ ㄗㄘㄙ ㄚㄛㄜㄝ ㄞㄟㄠㄡ ㄢㄣㄤㄥ ㄦㄧㄨㄩ 這套字母就是 老國音 字母 1918年教育部正式公佈了 國音 字母 注音符号 1919年出版了 國音字典 1932年5月 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布並出版以新國音為標準的 國音常用字彙 取代了以老國音為標準的 國音字典 地位 音系 编辑聲母 编辑 在北京音系的基礎上 增加了微母 v ㄪ 疑母洪音 ŋ ㄫ 和細音 ɲ ㄬ 區分尖團音 如區分 箭 劍 保留入聲 採用南京話的入聲形式 聲母列表 雙唇音 唇齒音 齒齦音 捲舌音 齦顎音 硬顎音 軟顎音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 清音 濁音鼻音 ㄇ m m ㄋ n n ㄬ ɲ gn ㄫ ŋ ng塞音 不送氣 ㄅ p b ㄉ t d ㄍ k g送氣 ㄆ pʰ p ㄊ tʰ t ㄎ kʰ k塞擦音 不送氣 ㄗ ʦ z ㄓ ʈʂ zh ㄐ ʨ j送氣 ㄘ ʦʰ c ㄔ ʈʂʰ ch ㄑ ʨʰ q擦音 ㄈ f f ㄪ v v ㄙ s s ㄕ ʂ sh ㄖ ʐ r ㄒ ɕ x ㄏ x h邊音 ㄌ l l聲母排列順序 唇音 舌尖中音 舌根音 舌面音 捲舌音 舌尖前音ㄅ ㄆ ㄇ ㄈ ㄪ ㄉ ㄊ ㄋ ㄌ ㄍ ㄎ ㄫ ㄏ ㄐ ㄑ ㄬ ㄒ ㄓ ㄔ ㄕ ㄖ ㄗ ㄘ ㄙb p m f v d t n l g k ng h j q gn x zh ch sh r z c s韻母 编辑 韻母列表排列順序 ㄧ ㄨ ㄩ ㄚ ㄛ ㄜ ㄝ ㄞ ㄟ ㄠ ㄡ ㄢ ㄣ ㄤ ㄥ ㄦ i u y a ǫ ɔ ɤ ɛ aɪ eɪ ɑʊ oʊ an en ɑŋ eŋ eɻ ɐɻ 結合韻母 ㄧㄚ ㄧㄛ ㄧㄝ ㄧㄞ ㄧㄠ ㄧㄡ ㄧㄢ ㄧㄣ ㄧㄤ ㄧㄥ ia iǫ iɔ iɛ iaɪ iɑʊ iǫʊ iɛn in iɑŋ iŋ ㄨㄚ ㄨㄛ ㄨㄞ ㄨㄟ ㄨㄢ ㄨㄣ ㄨㄤ ㄨㄥ ua uǫ uɔ uaɪ ueɪ uan uen uɑŋ uɤŋ ʊŋ ㄩㄛ ㄩㄝ ㄩㄢ ㄩㄣ ㄩㄥ yǫ yɔ yœ yœ n yn iʊŋ 聲調 编辑 老國音有五個聲調 就是陰平 陽平 上 去 入五聲 五聲並無規定調值 老國音聲調與古代韻書聲調有對應 雖有個別字例外 兩者關係如下 韻書聲母 聲調見 溪 端 透 知 徹 幫 滂 非 敷 精 清 心 照 穿 審 影 曉母清音字 平聲字讀陰平 上去入聲不變 疑 泥 娘 明 微 喻 匣 來 日母濁音字 平聲字讀陽平 上去入聲不變 羣 定 澄 並 奉 從 邪 牀 禪母濁音字 平聲字讀陽平 上聲字讀去聲 去入聲不變 1920 年王璞在上海製成了 中華國音留聲機片 陰 陽 上 去聲均從北京音 入聲讀得比北京的去聲短一點 1921 年趙元任在美國製成了 國語留聲機片 陰 陽 上 去聲也是均依北京音 只是入聲以南京音為標準 2 金陵馬漢裔編輯的 國音學生字典 以文字形容說 陽平聲浪高而揚 上聲聲浪強而曲 去聲聲浪遠而墜 入聲聲浪急而促 陰平聲浪輕而平 3 注音 编辑 使用豎寫注音符號標注發音 五聲調中 陰平不標號 陽平 上 去 入聲 分別在注音的左下 左上 右上 右下方加一小點表示 稱之四聲點聲法 例如 nbsp 1922年 教育部公布 注音字母書法體式 決定取消四聲點聲法 改為在韻母右上端加標聲調符號 陰平 ˉ 可不標 陽平 ˊ 上 ˇ 去 ˋ 和入 五種符號 例如 ㄏㄞˇ ㄋㄚ ㄅㄜ ㄔㄨㄢ 除入聲外和現今的注音符號標記法相同 後採用新國音後 將 符號由標記入聲改為標記輕聲 改為標註在字音的上頭 直書 或橫頭 直書 例如 ㄅㄚ 表示輕聲 ㄅㄚ 表示入聲 推行 编辑限于當時各方面的條件和認識 未能很好地推廣 后被新國音 純粹的北京音系 即現在的普通話和国语音系 取代 現況 编辑老國音僅存在於老電影台詞及部分留聲機片中 而傳統中國戲劇的舞台語言 韻白 雖與之發音相近 但多承襲自 中原音韻 例如 粵劇至今仍有古腔 中州音 唸白 4 京劇則有上口字音等 老國音與北京音對照表 编辑1921年曾出版過 國音京音對照表 以列舉老國音 國音 與北京音 京音 不同的讀音 下表列出該書中部份讀音不同的漢字 5 6 注意北京音並不代表現行讀音 部分漢字的讀音在北京音與現行標準漢語中的讀音仍有不同 原表並無漢語拼音 拼音為方便不熟悉注音人士而添加 其中 老國音 北京讀書音 以及 北京俗音 中的拼音為體現標準漢語中不存在的讀音與組合 與現行漢語拼音略有不同 其中在詞頭的ng表示 ㄫ gn表示注音 ㄬ e表示 ㄝ 在詞尾的h表示入聲 另外為區分歧義 ㄝ不會像現行方案中簡化為e而與ㄜ混淆 ㄩ只會以u 或者在零聲母時作yu 形式出現 而不會像現行拼音在部分時候簡化為u而引發歧義 其他與現行漢語拼音相同 此对照僅供參考 若有歧義則以注音為準 而 今國語音 則採用現行拼音方案 下表注音以 指代入声 新国音注音将此符号改用于轻声 例字 老國音 北京讀書音 北京俗音 今国语音 7 俄 ㄫㄛˊ ngo ㄜˊ e ㄜˊ e 偶 ㄫㄡˇ ngǒu ㄡˇ ǒu ㄡˇ ǒu 全 ㄘㄩㄢˊ cuan ㄑㄩㄢˊ quan ㄑㄩㄢˊ quan 六 ㄌㄨ luh ㄌㄧㄡˋ liu ㄌㄧㄡˋ liu ㄌㄨˋ lu 勺 ㄓㄛ zhoh ㄕㄝ sheh ㄕㄨㄛ shuoh ㄕㄠˊ shao ㄕㄠˊ shao ㄓㄨㄛˊ zhuo ㄕㄨㄛˋ shuo 卻 ㄑㄧㄛ qioh ㄑㄩㄛ quoh ㄑㄩㄝ queh ㄑㄩㄝˋ que 嚼 ㄗㄧㄛ zioh ㄐㄩㄝ jueh ㄐㄧㄠˊ jiao ㄐㄩㄝˊ jue ㄐㄧㄠˊ jiao ㄐㄧㄠˋ jiao 姓 ㄙㄧㄥˋ sing ㄒㄧㄥˋ xing ㄒㄧㄥˋ xing 學 ㄒㄧㄛ xioh ㄒㄩㄝ xueh ㄒㄧㄠˊ xiao ㄒㄩㄝˊ xue 宅 ㄓㄜ zheh ㄓㄞˊ zhai ㄓㄞˊ zhai ㄓㄜˋ zhe 容 ㄩㄥˊ yung ㄖㄨㄥˊ rong ㄖㄨㄥˊ rong 封 ㄈㄨㄥ fōng ㄈㄥ feng ㄈㄥ feng 小 ㄙㄧㄠˇ siǎo ㄒㄧㄠˇ xiǎo ㄒㄧㄠˇ xiǎo 屆 ㄐㄧㄞˋ jiai ㄐㄧㄞˋ jiai ㄐㄧㄝˋ jiề ㄐㄧㄝˋ jiề 岳 ㄧㄛ yoh ㄩㄝ yueh ㄩㄝˋ yue 岸 ㄫㄢˋ ngan ㄢˋ an ㄢˋ an 左 ㄗㄛˇ zǒ ㄗㄨㄛˇ zuǒ ㄗㄨㄛˇ zuǒ 幕 ㄇㄛ moh ㄇㄨ muh ㄇㄨˋ mu ㄇㄛˋ mo 度 ㄉㄨˋ du ㄉㄛ doh ㄉㄨˋ du ㄉㄨㄛˋ duo 弄 ㄌㄨㄥˋ long ㄋㄥˋ neng ㄋㄨㄥˋ nong ㄌㄨㄥˋ long 昨 ㄗㄛ zoh ㄗㄨㄛ zuoh ㄗㄨㄛˊ zuo 森 ㄕㄣ shen ㄙㄣ sen ㄙㄣ sen 榮 ㄩㄥˊ yung ㄖㄨㄥˊ rong ㄖㄨㄥˊ rong 沃 ㄨ wuh ㄨㄛ woh ㄨㄛˋ wo ㄨˋ wu 液 ㄧ yih ㄕ shih ㄧㄝ yeh ㄧㄝˋ ye ㄧˋ yi 淚 ㄌㄨㄟˋ lui ㄌㄟˋ lei ㄌㄟˋ lei 溪 ㄑㄧ qi ㄒㄧ xi ㄒㄧ xi ㄑㄧ qi 瑞 ㄕㄨㄟˋ shui ㄖㄨㄟˋ rui ㄖㄨㄟˋ rui 白 ㄅㄜ beh ㄅㄜ beh ㄅㄞˊ bai ㄅㄞˊ bai ㄅㄛˊ bo 者 ㄓㄝˇ zhe ㄓㄛˇ zhǒ ㄓㄜˇ zhe 舌 ㄕㄝ sheh ㄕㄛˊ sho ㄕㄜˊ she 蔬 ㄕㄨ shu ㄕㄨ shu ㄙㄨ su ㄕㄨ shu ㄙㄨ su 虐 ㄬㄧㄛ gnioh ㄬㄩㄝ gnueh ㄋㄩㄝˋ nue 角 ㄐㄧㄛ jioh ㄐㄩㄝ jueh ㄐㄧㄠˇ jiǎo ㄐㄧㄠˇ jiǎo ㄐㄩㄝˊ jue 誡 ㄐㄧㄞˋ jiai ㄐㄧㄞˋ jiai ㄐㄧㄝˋ jiề ㄐㄧㄝˋ jiề 黑 ㄏㄜ heh ㄏㄟ hei ㄏㄟ hei ㄏㄜˋ he ㄏㄟˇ hei 仄 ㄗㄜ zeh ㄓㄧㄜ zhieh ㄗㄜˋ ze 劣 ㄌㄩㄝ lueh ㄌㄧㄝ lieh ㄌㄧㄝˋ lie 澀 ㄕㄜ sheh ㄙㄜ seh ㄙㄜˋ se 在 國音京音對照表 裡北京俗音存在大量入聲 除了讀書音有可能保留入聲外 其他的研究多記載當時北京俗音早已失去入聲 包含王璞自身的著作 京音字彙 也未列出入聲 但王璞在此書北京音記載入聲的來源及緣由已難以考據 只能從其他依據去猜測 學者徐芳敏認為王璞似乎有意創造了入聲 8 而黎錦熙在 國語運動史綱 頁 102 中所述 王璞在上海發音之中華國音留聲機片 則陰陽上去都全依北京 入聲就把北京的去聲讀得短一點兒 有可能此處的北京俗音入聲只是短促版的北京俗音去聲 9 此處的北京俗音也有可能是少數北京士大夫階層使用的北京雅言音 跟絕大多數的一般北京大眾使用的北京土音不同 參見 编辑維基學院中的相關研究或學習資源 老国音軍家話參考 编辑 1 0 1 1 1 2 南京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與南京高師 1920年 教授張士一发表 國語統一問題 其主张以北京話作為國語標準基礎的意見得到當時多數人支持 见 普通话 拼音 和 简化字 的尝试过程 作者 彭泽润 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 2010年第10期 于錦恩 2007 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 北京 中華書局 金陵陸馬漢裔編輯 若耶馬斯廉校訂 國音學生字典 上海 有益書局 1941年 張慧婷 粵劇 官話 的入聲研究 PDF 語言學系 香港中文大學 2006年6月 2018 05 2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6 03 王璞編 國音京音對照表 上海 商務印書館 1921年10月初版 國音京音對照表 中 老國音稱作 國音 而北京俗音和北京讀書音相同者只標註其一 此時統一稱作 京音 否則分開稱作 北京讀書音 及 俗音 中華民國教育部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網路第六版所收錄之讀音和語音 供对照 徐芳敏 1997 老國音與切韻音 收入 聲韻論叢 第 6 輯 台灣 學生書局 頁 785 825 秦慧芳 2011 老國音研究 以王璞 國音京音對照表 為中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老国音 amp oldid 7805761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