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卡罗林·兰姆女爵

卡罗林·兰姆女爵Lady Caroline Lamb,1785年11月13日—1828年1月26日),英国女贵族,小说作家,因1812年与拜伦勋爵传出绯闻而声名大噪。卡罗林的丈夫是威廉·兰姆,第二代墨尔本子爵(后为首相),她的丈夫虽贵为子爵,她本人却从未被尊为“墨尔本子爵夫人”,因为她在墨尔本继承父亲的爵位前就去世了。所以,她被记载为“卡罗林·兰姆女爵”。

卡罗林·兰姆女爵
Lady Caroline Lamb
卡罗林·兰姆女爵,托马斯·劳伦斯爵士
出生(1785-11-13)1785年11月13日
逝世1828年1月26日(1828歲—01—26)(42歲)
配偶威廉·兰姆,第二代墨尔本子爵
父母弗雷德里克·庞森比,第三代贝斯伯勒伯爵
亨丽埃塔·庞森比,贝斯伯勒伯爵夫人

卡罗林是弗雷德里克·庞森比,第三代贝斯伯勒伯爵和亨丽埃塔·庞森比,贝斯伯勒子爵夫人两人的独女。她和其他社交名媛一直有联系。卡罗林是乔治娜·卡文迪许,德文郡公爵夫人的甥女,安娜贝拉,拜伦夫人的姻亲。

早年 编辑

 
卡罗林之母,亨丽埃塔·庞森比,贝斯伯勒子爵夫人像。由安吉丽卡·考夫曼绘于1793年。

卡罗林出生时,号“卡罗林·庞森比阁下”,在他的父亲继承了爵位后,她改号“卡罗林女爵”。她小时体弱多病,为健康着想,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渡过。但是,自1794年起,卡罗林迁入伦敦市内的德文郡宮,与表亲哈廷顿勋爵(后为第六代德文郡公爵)、乔治娜·卡文迪许女爵和哈丽埃特·卡文迪许女爵,还有德文郡公爵和伊丽莎白·福斯特夫人两人的孩子一起生活。卡罗林和他们一起读书,和仅仅比她大三个月的乔治娜女爵特别亲近。[1]

摩根夫人在回忆录中,引述墨尔本,卡罗林小时候像个男孩,十几岁前都不能静下来阅读、写字。[2]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个说法(一部分认为这是摩根夫人夸大其辞),[3]但卡罗林家族的信件似乎证明实情正好相反。卡罗林的外祖母,斯宾塞夫人,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后来更聘请孩子们的家庭教师,做自己的同事。这个家庭教师是塞利娜·特里默(Selina Trimmer),著名的儿童道德故事作者沙拉·特里默(Sarah Trimmer)之女。她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不限于书本。在一封作于1796年10月31日(当时她刚刚过11岁生日)的信中,卡罗林不仅显露出不俗的文笔,更显出自己的智慧及模仿的天赋。[1]她不仅在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亦曾入读伦敦一间位于汉斯广场(Hans Place)的学校。卡罗林少女时期不仅写过散文诗歌,更画过素描肖像画。懂得这些,让她此后受益无穷。卡罗林能流利地使用法文、意大利文,精通希腊文、拉丁文,欣赏音乐戏剧

结婚 编辑

 
卡罗林·兰姆夫人

1805年6月,第一代墨尔本子爵之子,政坛新星威廉·兰姆阁下迎娶时年19岁的卡罗林。虽然兰姆的母亲不许两人见面,但是两人情投意合。1802年,两人在布罗克特堂(Brocket Hall)相遇,随即“互相着迷”,享受了多年愉快的夫妻生活。卡罗林为兰姆诞下一子,乔治·奥古斯都·弗里德里希(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1807年8月11日),[1]一女,在出生后不就夭折了。[4]两次生产后,卡罗林身体都出现不适,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恢复过来。弗里德里希一出生就出现了一些精神问题,可能是某种自闭症。尽管大部分贵族家庭会将出现精神问题的亲属送往医院等机构,但兰姆却没有这么做,他一直把弗里德里希留在家中照料。这个问题,再加上兰姆的政治野心,使得两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 [5]

拜伦勋爵 编辑

1812年3月,卡罗林与拜伦勋爵开始了一段广为人知的感情。卡罗林比拜伦大4岁。卡罗林邂逅拜伦时,并不在意他,以“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一句描述他。[6][7]拜伦却热情地追求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卡罗林和拜伦在公开场合批评对方,私下里却接受了对方的爱意。[6][8]拜伦给卡罗林起了一个小名,“卡诺”(Caro)。[9]拜伦抛弃卡罗林后,兰姆把她带到了爱尔兰。离开伤心地,未减卡罗林对拜伦的思念。这段时间里,卡罗林和拜伦不断通信。[6]1813年,卡罗林回到伦敦,拜伦却和他划清界线,无意继续他们的恋情。不少人特意她,有没有试图和他的前度男友复合。[7]

卡罗林与拜伦之间的事,对她日后影响甚大,亦影响了两人的作品。两人以对方的方式写诗,在作品中提及对方,甚至将给对方的讯息,明显地写入诗句中。[8]卡罗林探访拜伦家,遭到挫折,在拜伦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记住我!”。拜伦则写了一首诗回应:“Remember thee! Remember thee!; Till Lethe quench life's burning stream; Remorse and shame shall cling to thee, And haunt thee like a feverish dream! Remember thee! Ay, doubt it not. Thy husband too shall think of thee! By neither shalt thou be forgot, Thou false to him, thou fiend to me!”[9]

卡罗林的表亲哈丽埃特,是卡罗林儿时的好友,随着两人成长,她们之间的关系却愈发恶劣。1816年,哈丽埃特探访了卡罗林,发现卡罗林仍在执迷不悟,令她难以置信。[10]

作家生涯 编辑

卡罗林最知名的作品是Glenarvon,一部哥特小说,在1816年出版,那时拜伦刚刚出国。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使用本名,但是作者的身份已是公开的秘密。[來源請求]可以轻易看出,书中的女士是卡罗林自己,而男士则是拜伦[來源請求],只是后者被描绘成一位战争英雄,从爱尔兰平乱归来。这本书出名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拜伦式英雄,这是拜伦式英雄首次出现在其他人笔下(而不是拜伦本人)。[11]卡罗林在书中讽刺了一些上流社会的重要人物,[8]当中包括泽西夫人(Lady Jersey),她得知此事后,愤而取消了卡罗林进入社交场所的资格。卡罗林亦受到上流社会一致抵制。[12]

拜伦在小说中写到:“我也读了卡罗林·兰姆写的Glenarvon。天啊!”这部小说十分畅销,发行了几个版本,却遭到批评,称它为一部廉价小说。然而,后世学者如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认为它有作为严肃文学的价值。[13]

1818年,卡罗林冒充拜伦向其出版商索要一幅拜伦的画像,成功得手。[8]次年,她在叙事诗“A New Canto.”中模仿了拜伦的“Don Juan”。卡罗林最在意拜伦对她的暗喻,例如“Don Juan I & II”“Some play the devil—and then write a novel”一行。[1][9]她在“A New Canto”中写到:“I'm sick of fame; I'm gorged with it; so full I almost could regret the happier hour; When northern oracles proclaimed me dull.”拜伦从未正面回应这首诗。当时有评论家称:“作者显然是要模仿拜伦勋爵。整首诗由头到尾都是一首狂想曲。”[1][14]

卡罗林后来又出版了几部小说:Graham Hamilton(1822年),Ada Reis(1823年),及Penruddock(1823年)。

晚年生涯 编辑

兰姆的母亲墨尔本夫人(Lady Melbourne)也是拜伦的红颜知己。[15]墨尔本夫人有意*合兰姆和卡罗林,为家族带来政治资本。然而,卡罗林与拜伦传出绯闻后,她就极力要求儿子与妻子离婚。兰姆拒绝与妻子离婚,对母亲的作为感到遗憾,并一直在支持卡罗林。[16]

1825年,双方都已经传出大量绯闻,卡罗林最终说服丈夫,与她正式分居。[5]卡罗林从此迁居布罗克特堂(Brocket Hall)。1827年,一直多病的她健康开始恶化,需要全职医生照料。1828年1月25日,卡罗林病逝,而兰姆当时则尚在担任爱尔兰布政司(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5][15]

流行文化 编辑

1972年,莎拉·迈尔斯在电影“卡罗林·兰姆夫人”中饰演卡罗林。2003年,在BBC电影“拜伦”中,卡米拉·鲍尔斯饰演了卡罗林。

进阶阅读 编辑

  • Paul Douglass (2004) Lady Caroline Lamb: A Biography. Palgrave Macmillan.
  • Paul Douglass (2006) The Whole Disgraceful Truth: Selected Letter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algrave-Macmillan.
  • Paul Douglass and Leigh Wetherall Dickson (2009)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ickering & Chatto.

注脚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Leveson-Gower, Sir George (Ed.), Hary-O: the Letters of Lady Harriet Cavendish 1796-1809, London: John Murray (1940).
  2. ^ Owenson, Sydney (Lady Morgan). Dixon, William Hepworth , 编. Lady Morgan's memoirs autobiography,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Wm. H. Allen & Co. 1862. ISBN 0-404-56793-2. 
  3. ^ "Lady Caroline Lamb," The Literary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 Paul Douglass. The madness of writing: Lady Caroline Lamb's Byronic identity. Pacific Coast Philology (Pacific Ancient and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999, 34 (1): 53–71. JSTOR 1316621. doi:10.2307/1316621. 
  5. ^ 5.0 5.1 5.2 Douglass, Paul. Lady Caroline Lamb: A Biography. Palgrave Macmillan. October 2004: 360. ISBN 1-4039-6605-2. 
  6. ^ 6.0 6.1 6.2 Sunday Times: Property. Ireland: Poetic justice at home of Byron's exiled lover.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has become Lord Byron's lasting epitaph. Lady Caroline Lamb coined the phrase after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he poet at a society event in 1812. (Dublin, Ireland: The Times Online). 17 November 2002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2). 
  7. ^ 7.0 7.1 Castle, Terry; Phyllis Grosskurth.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 A biography that sees Lord Byron as a victim of circumstances" (NYC, USA: The New York Times). 13 April 1997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于2018-01-19). 
  8. ^ 8.0 8.1 8.2 8.3 Millststein, Denise Tischler. BYRON AND "SCRIBBLING WOMEN": LADY CAROLINE LAMB, THE BRONTË SISTERS, AND GEORGE ELIOT (A Dissertation). Shreveport, LA, US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English. May 2007. 
  9. ^ 9.0 9.1 9.2 Wu, Duncan. “Appropriating Byron: Lady Caroline Lamb's A New Canto.” Wordsworth Circle. 26.3 (1995): 140-46.
  10. ^ Leveson-Gower, F. (Ed.), Letters of Harriet Countess Granville 1810-1845,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4).
  11. ^ Dikson, Leigh Wetherall and Douglass, Paul (Eds.)"The Work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ickering & Chatto (2009) Volume 1: Glenarvon: lii + 451; Volume 2: Graham Hamilton and Poems xxx + 229; Volume 3: Ada Reis, A Tale xx + 222.
  12. ^ Weinreb; Gronow. . London, UK: The Dukes of Buckingham and Chandos. 21 February 2010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09). 
  13. ^ Hennig, John "Goethe's Klaggesang. Irisch." Monatshefte, Vol. 41, No. 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49) pp. 71-76
  14. ^ Monthly Review New Series v. 94 (1821), 329. London, UK
  15. ^ 15.0 15.1 Cecil, David. The Young Melbourne & Lord M. London, UK: Weidenfeld & Nicolson. 18 October 2001: 566 [20 Feb 2010]. ISBN 1-84212-497-8. (原始内容于2018-06-13). 
  16. ^ Cecil, David, The Young Melbourne & Lord M, p. 178.

卡罗林, 兰姆女爵, lady, caroline, lamb, 1785年11月13日, 1828年1月26日, 英国女贵族, 小说作家, 因1812年与拜伦勋爵传出绯闻而声名大噪, 卡罗林的丈夫是威廉, 兰姆, 第二代墨尔本子爵, 后为首相, 她的丈夫虽贵为子爵, 她本人却从未被尊为, 墨尔本子爵夫人, 因为她在墨尔本继承父亲的爵位前就去世了, 所以, 她被记载为, lady, caroline, lamb, 托马斯, 劳伦斯爵士绘出生, 1785, 1785年11月13日逝世1828年1月26日, 1828歲. 卡罗林 兰姆女爵 Lady Caroline Lamb 1785年11月13日 1828年1月26日 英国女贵族 小说作家 因1812年与拜伦勋爵传出绯闻而声名大噪 卡罗林的丈夫是威廉 兰姆 第二代墨尔本子爵 后为首相 她的丈夫虽贵为子爵 她本人却从未被尊为 墨尔本子爵夫人 因为她在墨尔本继承父亲的爵位前就去世了 所以 她被记载为 卡罗林 兰姆女爵 卡罗林 兰姆女爵 Lady Caroline Lamb卡罗林 兰姆女爵 托马斯 劳伦斯爵士绘出生 1785 11 13 1785年11月13日逝世1828年1月26日 1828歲 01 26 42歲 配偶威廉 兰姆 第二代墨尔本子爵父母弗雷德里克 庞森比 第三代贝斯伯勒伯爵 亨丽埃塔 庞森比 贝斯伯勒伯爵夫人 卡罗林是弗雷德里克 庞森比 第三代贝斯伯勒伯爵和亨丽埃塔 庞森比 贝斯伯勒子爵夫人两人的独女 她和其他社交名媛一直有联系 卡罗林是乔治娜 卡文迪许 德文郡公爵夫人的甥女 安娜贝拉 拜伦夫人的姻亲 目录 1 早年 2 结婚 3 拜伦勋爵 4 作家生涯 5 晚年生涯 6 流行文化 7 进阶阅读 8 注脚早年 编辑 nbsp 卡罗林之母 亨丽埃塔 庞森比 贝斯伯勒子爵夫人像 由安吉丽卡 考夫曼绘于1793年 卡罗林出生时 号 卡罗林 庞森比阁下 在他的父亲继承了爵位后 她改号 卡罗林女爵 她小时体弱多病 为健康着想 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间渡过 但是 自1794年起 卡罗林迁入伦敦市内的德文郡宮 与表亲哈廷顿勋爵 后为第六代德文郡公爵 乔治娜 卡文迪许女爵和哈丽埃特 卡文迪许女爵 还有德文郡公爵和伊丽莎白 福斯特夫人两人的孩子一起生活 卡罗林和他们一起读书 和仅仅比她大三个月的乔治娜女爵特别亲近 1 摩根夫人在回忆录中 引述墨尔本 卡罗林小时候像个男孩 十几岁前都不能静下来阅读 写字 2 虽然大部分学者都认同这个说法 一部分认为这是摩根夫人夸大其辞 3 但卡罗林家族的信件似乎证明实情正好相反 卡罗林的外祖母 斯宾塞夫人 致力于推动教育事业 后来更聘请孩子们的家庭教师 做自己的同事 这个家庭教师是塞利娜 特里默 Selina Trimmer 著名的儿童道德故事作者沙拉 特里默 Sarah Trimmer 之女 她的教学内容十分广泛 不限于书本 在一封作于1796年10月31日 当时她刚刚过11岁生日 的信中 卡罗林不仅显露出不俗的文笔 更显出自己的智慧及模仿的天赋 1 她不仅在家中接受过良好教育 亦曾入读伦敦一间位于汉斯广场 Hans Place 的学校 卡罗林少女时期不仅写过散文 诗歌 更画过素描肖像画 懂得这些 让她此后受益无穷 卡罗林能流利地使用法文 意大利文 精通希腊文 拉丁文 欣赏音乐 戏剧 结婚 编辑 nbsp 卡罗林 兰姆夫人 1805年6月 第一代墨尔本子爵之子 政坛新星威廉 兰姆阁下迎娶时年19岁的卡罗林 虽然兰姆的母亲不许两人见面 但是两人情投意合 1802年 两人在布罗克特堂 Brocket Hall 相遇 随即 互相着迷 享受了多年愉快的夫妻生活 卡罗林为兰姆诞下一子 乔治 奥古斯都 弗里德里希 George Augustus Frederick 1807年8月11日 1 一女 在出生后不就夭折了 4 两次生产后 卡罗林身体都出现不适 在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恢复过来 弗里德里希一出生就出现了一些精神问题 可能是某种自闭症 尽管大部分贵族家庭会将出现精神问题的亲属送往医院等机构 但兰姆却没有这么做 他一直把弗里德里希留在家中照料 这个问题 再加上兰姆的政治野心 使得两人的婚姻出现了裂痕 5 拜伦勋爵 编辑1812年3月 卡罗林与拜伦勋爵开始了一段广为人知的感情 卡罗林比拜伦大4岁 卡罗林邂逅拜伦时 并不在意他 以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一句描述他 6 7 拜伦却热情地追求她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 卡罗林和拜伦在公开场合批评对方 私下里却接受了对方的爱意 6 8 拜伦给卡罗林起了一个小名 卡诺 Caro 9 拜伦抛弃卡罗林后 兰姆把她带到了爱尔兰 离开伤心地 未减卡罗林对拜伦的思念 这段时间里 卡罗林和拜伦不断通信 6 1813年 卡罗林回到伦敦 拜伦却和他划清界线 无意继续他们的恋情 不少人特意她 有没有试图和他的前度男友复合 7 卡罗林与拜伦之间的事 对她日后影响甚大 亦影响了两人的作品 两人以对方的方式写诗 在作品中提及对方 甚至将给对方的讯息 明显地写入诗句中 8 卡罗林探访拜伦家 遭到挫折 在拜伦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 记住我 拜伦则写了一首诗回应 Remember thee Remember thee Till Lethe quench life s burning stream Remorse and shame shall cling to thee And haunt thee like a feverish dream Remember thee Ay doubt it not Thy husband too shall think of thee By neither shalt thou be forgot Thou false to him thou fiend to me 9 卡罗林的表亲哈丽埃特 是卡罗林儿时的好友 随着两人成长 她们之间的关系却愈发恶劣 1816年 哈丽埃特探访了卡罗林 发现卡罗林仍在执迷不悟 令她难以置信 10 作家生涯 编辑卡罗林最知名的作品是Glenarvon 一部哥特小说 在1816年出版 那时拜伦刚刚出国 尽管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使用本名 但是作者的身份已是公开的秘密 來源請求 可以轻易看出 书中的女士是卡罗林自己 而男士则是拜伦 來源請求 只是后者被描绘成一位战争英雄 从爱尔兰平乱归来 这本书出名的原因在于出现了拜伦式英雄 这是拜伦式英雄首次出现在其他人笔下 而不是拜伦本人 11 卡罗林在书中讽刺了一些上流社会的重要人物 8 当中包括泽西夫人 Lady Jersey 她得知此事后 愤而取消了卡罗林进入社交场所的资格 卡罗林亦受到上流社会一致抵制 12 拜伦在小说中写到 我也读了卡罗林 兰姆写的Glenarvon 天啊 这部小说十分畅销 发行了几个版本 却遭到批评 称它为一部廉价小说 然而 后世学者如约翰 沃尔夫冈 冯 歌德认为它有作为严肃文学的价值 13 1818年 卡罗林冒充拜伦向其出版商索要一幅拜伦的画像 成功得手 8 次年 她在叙事诗 A New Canto 中模仿了拜伦的 Don Juan 卡罗林最在意拜伦对她的暗喻 例如 Don Juan I amp II Some play the devil and then write a novel 一行 1 9 她在 A New Canto 中写到 I m sick of fame I m gorged with it so full I almost could regret the happier hour When northern oracles proclaimed me dull 拜伦从未正面回应这首诗 当时有评论家称 作者显然是要模仿拜伦勋爵 整首诗由头到尾都是一首狂想曲 1 14 卡罗林后来又出版了几部小说 Graham Hamilton 1822年 Ada Reis 1823年 及Penruddock 1823年 晚年生涯 编辑兰姆的母亲墨尔本夫人 Lady Melbourne 也是拜伦的红颜知己 15 墨尔本夫人有意 合兰姆和卡罗林 为家族带来政治资本 然而 卡罗林与拜伦传出绯闻后 她就极力要求儿子与妻子离婚 兰姆拒绝与妻子离婚 对母亲的作为感到遗憾 并一直在支持卡罗林 16 1825年 双方都已经传出大量绯闻 卡罗林最终说服丈夫 与她正式分居 5 卡罗林从此迁居布罗克特堂 Brocket Hall 1827年 一直多病的她健康开始恶化 需要全职医生照料 1828年1月25日 卡罗林病逝 而兰姆当时则尚在担任爱尔兰布政司 Chief Secretary for Ireland 5 15 流行文化 编辑1972年 莎拉 迈尔斯在电影 卡罗林 兰姆夫人 中饰演卡罗林 2003年 在BBC电影 拜伦 中 卡米拉 鲍尔斯饰演了卡罗林 进阶阅读 编辑Paul Douglass 2004 Lady Caroline Lamb A Biography Palgrave Macmillan Paul Douglass 2006 The Whole Disgraceful Truth Selected Letter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algrave Macmillan Paul Douglass and Leigh Wetherall Dickson 2009 The Collected Work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ickering amp Chatto 注脚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Leveson Gower Sir George Ed Hary O the Letters of Lady Harriet Cavendish 1796 1809 London John Murray 1940 Owenson Sydney Lady Morgan Dixon William Hepworth 编 Lady Morgan s memoirs autobiography diaries and correspondence Wm H Allen amp Co 1862 ISBN 0 404 56793 2 Lady Caroline Lamb The Literary Encyclopedi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aul Douglass The madness of writing Lady Caroline Lamb s Byronic identity Pacific Coast Philology Pacific Ancient and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1999 34 1 53 71 JSTOR 1316621 doi 10 2307 1316621 5 0 5 1 5 2 Douglass Paul Lady Caroline Lamb A Biography Palgrave Macmillan October 2004 360 ISBN 1 4039 6605 2 6 0 6 1 6 2 Sunday Times Property Ireland Poetic justice at home of Byron s exiled lover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has become Lord Byron s lasting epitaph Lady Caroline Lamb coined the phrase after her first meeting with the poet at a society event in 1812 Dublin Ireland The Times Online 17 November 2002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7 12 7 0 7 1 Castle Terry Phyllis Grosskurth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 A biography that sees Lord Byron as a victim of circumstances NYC USA The New York Times 13 April 1997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19 8 0 8 1 8 2 8 3 Millststein Denise Tischler BYRON AND SCRIBBLING WOMEN LADY CAROLINE LAMB THE BRONTE SISTERS AND GEORGE ELIOT A Dissertation Shreveport LA USA Louisiana State University and Agricultural and Mechanical College Department of English May 2007 9 0 9 1 9 2 Wu Duncan Appropriating Byron Lady Caroline Lamb s A New Canto Wordsworth Circle 26 3 1995 140 46 Leveson Gower F Ed Letters of Harriet Countess Granville 1810 1845 London Longmans Green and Co 1894 Dikson Leigh Wetherall and Douglass Paul Eds The Works of Lady Caroline Lamb Pickering amp Chatto 2009 Volume 1 Glenarvon lii 451 Volume 2 Graham Hamilton and Poems xxx 229 Volume 3 Ada Reis A Tale xx 222 Weinreb Gronow Almack s Assembly Rooms London UK The Dukes of Buckingham and Chandos 21 February 2010 21 February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13 August 2009 Hennig John Goethe s Klaggesang Irisch Monatshefte Vol 41 No 2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49 pp 71 76 Monthly Review New Series v 94 1821 329 London UK 15 0 15 1 Cecil David The Young Melbourne amp Lord M London UK Weidenfeld amp Nicolson 18 October 2001 566 20 Feb 2010 ISBN 1 84212 497 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3 Cecil David The Young Melbourne amp Lord M p 17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卡罗林 兰姆女爵 amp oldid 8184638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