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創傷後壓力症

創傷後壓力症[1](英語: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簡稱PTSD,又稱創傷後遺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戰爭交通事故或任何嚴重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2]。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感受或,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會試圖避免接觸、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以及应激頻發等。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且持續一個月以上。與成人相異,兒童(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3],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2]。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4]。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应激反應(post-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創傷後壓力症
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de Goya)所繪製《戰爭的災難》系列版畫第9號作品《他們不想要》(No quieren
症状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 恶梦, 焦慮
类型焦虑症, stress-related disorders[*], 後遺症, particular disease[*]
肇因戰爭, 身体虐待, 性暴力, 精神虐待
診斷方法Davidson Trauma Scale[*]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精神病學、​臨床心理學
ICD-116B40
ICD-10F43.1
ICD-9-CM309.81
DiseasesDB33846
MedlinePlus000925
eMedicinemed/1900
Patient UK英语Patient UK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pro 創傷後壓力症
MeSHD01331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影片解釋
「創傷後壓力症」的各地常用別名
中国大陸创伤后应激障碍
臺灣創傷後壓力症
港澳創傷後壓力症

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4]。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例如強姦兒童時期受到虐待)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5]。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4]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刑場上執行死刑法警[6]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7]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又稱「加害者創傷壓力」(英語:perpetration-induced traumatic stress,縮寫為PITS)。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自身成為加害者、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是更為嚴重的。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早期症狀,可以進行針對創傷的行為認知治療英语Trauma 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以進行預防,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行治療,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4]。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療效[8][9]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SSRIs)類抗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一線藥物,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10]。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4][11]。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有效的證據,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12][13]

在美國,每年约3.5%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而约9%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在其他國家,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5-1%[2],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4]。總體來說,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8]。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14]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的研究,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包括“彈震症英语shell shock”(又稱:砲彈休克症,英文:shell shock)及“戰爭性神經官能症”(英文:combat neurosis[15]。創傷後壓力症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16]。1980年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DSM-III)中,創傷後壓力症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17]

主要症狀

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做惡夢、性格大變、情感解離、麻木感(情感上的禁欲或疏離感)、失眠、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暴躁易怒、過度警覺、肌肉痙攣失憶、易受驚嚇,或其再次碰見相似情境時會有呼吸困難、恐懼、害怕、發抖等現象。

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經歷包括:

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中指出,個體也有可能在經歷創傷後並沒有出現全部创伤后应激障碍候群的症狀。大部份人對創傷事件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如果其持續過長的時間,就有可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調。大部份經歷創傷事件的人並不會產生PTSD。PTSD是一種焦慮性失常,不應和一般的悲傷或創傷後之調適混淆,此疾病也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失調(合併症,comorbidity)包括重度憂鬱、一般性焦慮失調,解離性身份疾患和各種成癮性。

PTSD的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序記憶中,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便觸發了创伤后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在灾难后立刻发作,在数月后平息。这些反应也可能一直持续,变成慢性综合征,成为残余应激模式[19]。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如家人或親密朋友之死亡、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臨床研究指出,曾罹患PTSD之幼童,在成年後比起沒有PTSD的人有更高的犯罪傾向。

當心理創傷是因為自身加害他人而起時,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而且可能會有所不同,詳情可見加害者創傷壓力一文;而一些對其他創傷後壓力病人有效的療法,對於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也可能無效。

歷史背景

創傷後心理障礙是在公元前1900年由埃及人提出,以形容一些對於創傷歇斯底里的反應。一世紀前,歇斯底里也和"遺留的創傷"相關。佛洛伊德的學生卡丁纳是第一位形容這種不久後以“創傷後心理壓力失調症狀”的現象。

希波克拉底使用体内平衡理論來解釋為何疾病和壓力總是被定義為一種對威脅一個系統的平衡或生理平衡的狀況的反應。引起這種壓力的狀況被定義為“施壓者”,而非壓力的反應,而非壓力危害生理平衡。因此,根據壓力的理論,創傷後壓力被視為一種“神經傳遞的化學不平衡”。然而,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本身是一個相較之下在精神病學較新的診斷。

病因

神經內分泌學

PTSD所造成腦部、體內的生物化學變化,和其他精神失調疾病(如重鬱症)不太一樣。診斷有PTSD的病患,對於地塞米松抑制试验(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的反應要比憂鬱症的人來得強。此外,多數PTSD的病患,尿液裡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而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使得正腎上腺素/皮質醇的比值增加。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兒茶酚胺和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

腦部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corticotropin-releasing factor,CRF)濃度增加。這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PTSD患者對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其HPA軸的異常,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關於PTSD的神經生物學依然有許多爭論。最近一則回顧研究就指出,皮質醇濃度和PTSD並沒有明確的關係。只有一部份病患有皮質醇低下的情況,其他人並沒有改變或甚至更高。

神經解剖學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PTSD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比起沒有PTSD的退伍軍人,有PTSD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20%。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PTSD病患,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而前額皮質、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治療

創傷後壓力症可透過臨床心理治療及藥理治療去減輕症狀,但有研究評論顯示,同時採用心理及藥物治療的綜合治療效果並不比單純臨床心理治療有效用[20]

臨床心理治療中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行為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延長暴露療法、[21]眼動脫敏再處理及認知處理治療(CPT)等[22][23][24]

参考文献

引用

  1. ^ http://www.sop.org.tw/files/dsm5/2012_02/2012_06_02.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及 台灣精神醫學會《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合記出版社
  2. ^ 2.0 2.1 2.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271–280. ISBN 978-0-89042-555-8. 
  3. ^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UK). .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ance. Leicester (UK): Gaskell. 2005 [2022-01-15]. ISBN 978-1-904671-25-1. PMID 21834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4. ^ 4.0 4.1 4.2 4.3 4.4 4.5 Bisson, Jonathan I; Cosgrove, Sarah; Lewis, Catrin; Roberts, Neil P.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MJ. 2015-11-26: h6161. ISSN 1756-1833. PMC 4663500 . PMID 26611143. doi:10.1136/bmj.h6161 (英语). 
  5. ^ Zoladz, Phillip. Current status on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PTSD: A search for clarity in a conflicting literatur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June 2013, 37 (5): 860–895. PMID 23567521. doi:10.1016/j.neubiorev.2013.03.024. 
  6. ^ 謝婷娟、蔡昌雄. 法警執行槍決經驗之告白-以敘說分析為取向 (碩士论文).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2004. 
  7. ^ The harrowing psychological toll of slaughterhouse work. metro.co.uk. [2020-08-19]. (原始内容于2019-05-25). 
  8. ^ 8.0 8.1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February 2016 [10 March 2016]. (原始内容于2016-03-09). 
  9. ^ Haagen, JF; Smid, GE; Knipscheer, JW; Kleber, RJ. The efficacy of recommended treatments for veterans with PTSD: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August 2015, 40: 184–94. PMID 26164548. doi:10.1016/j.cpr.2015.06.008. 
  10. ^ Berger, William; Mendlowicz, Mauro V.; Marques-Portella, Carla; Kinrys, Gustavo; Fontenelle, Leonardo F.; Marmar, Charles R.; Figueira, Ivan. .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03, 33 (2): 169–180 [2022-01-15]. PMC 2720612 . PMID 19141307. doi:10.1016/j.pnpbp.2008.1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3) (英语). 
  11. ^ Berger, William; Mendlowicz, Mauro V.; Marques-Portella, Carla; Kinrys, Gustavo; Fontenelle, Leonardo F.; Marmar, Charles R.; Figueira, Ivan. . Progress in Neuro-Psychopharmacology &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03-17, 33 (2): 169–180 [2022-01-15]. ISSN 0278-5846. PMC 2720612 . PMID 19141307. doi:10.1016/j.pnpbp.2008.12.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12. ^ Guina, Jeffrey; Rossetter, Sarah R.; DeRHODES, Bethany J.; Nahhas, Ramzi W.; Welton, Randon S. Benzodiazepines for PTS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 2015-07, 21 (4): 281–303. ISSN 1538-1145. PMID 26164054. doi:10.1097/PRA.0000000000000091 (英语). 
  13. ^ Hoskins, Mathew; Pearce, Jennifer; Bethell, Andrew; Dankova, Liliya; Barbui, Corrado; Tol, Wietse A.; van Ommeren, Mark; de Jong, Joop; Seedat, Soraya. Pharmacotherapy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02, 206 (2): 93–100. ISSN 0007-1250. PMID 25644881. doi:10.1192/bjp.bp.114.148551 (英语). Some drugs have a small positive impact on PTSD symptoms 
  14. ^ Carlstedt, Roland. Handbook of Integra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Perspectives, Practices,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2009: 353 [2017-01-21]. ISBN 9780826110954. (原始内容于2020-11-15). 
  15. ^ Herman, Judith.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Basic Books. 2015: 9 [2017-01-21]. ISBN 9780465098736. (原始内容于2020-11-29). 
  16. ^ Klykylo, William M. Clinical child psychiatry 3.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John Wiley & Sons. 2012: Chapter 15 [2017-01-21]. ISBN 9781119967705. (原始内容于2020-11-15). 
  17. ^ Friedman, Matthew J. .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3-10, 26 (5): 548–556 [2022-01-15]. ISSN 1573-6598. PMID 24151001. doi:10.1002/jts.218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18. ^ . 明報. 2020-02-03 [2021-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19. ^ 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残余应激模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68. ISBN 978 7 115 11130 2. 
  20. ^ Hetrick, Sarah E.; Purcell, Rosemary; Garner, Belinda; Parslow, Ruth. Combined pharmaco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07-07, (7): CD007316 [2020-07-18]. ISSN 1469-493X. PMID 20614457. doi:10.1002/14651858.CD007316.pub2. (原始内容于2019-06-04). 
  21. ^ Powers, Mark B.; Halpern, Jacqueline M.; Ferenschak, Michael P.; Gillihan, Seth J.; Foa, Edna B.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rolonged exposure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08, 30 (6): 635–641 [2020-07-18]. ISSN 1873-7811. PMID 20546985. doi:10.1016/j.cpr.2010.04.007. (原始内容于2020-11-16). 
  22. ^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 Development Panel for the Treatment of PTSD in Adults (pd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2020-07-18]. (原始内容于2020-08-01) (英语). 
  23. ^ Lee, Christopher William; Cuijpers, Pim. A meta-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ye movements in processing emotional memorie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3-06-01, 44 (2): 231–239. ISSN 0005-7916. doi:10.1016/j.jbtep.2012.11.001 (英语). 
  24. ^ Fraser, George A. Book Review: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ognitive-Behavioral Perspective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11, 51 (13) [2022-06-22]. ISSN 0706-7437. doi:10.1177/070674370605101310. (原始内容于2021-08-04) (英语). 

来源

  • ^ David Satcher; et al. Chapter 4.2. Mental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1999 [2006-05-03]. (原始内容于2006-04-27). 
  • ^ Forbes, David; Phelps, Andrea; McHugh, Tony. Treatment of combat-related nightmares using imagery rehearsal: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01-04, 14 (2): 433–442. ISSN 0894-9867. doi:10.1023/A:1011133422340 (英语). 
  • ^ Devilly, Grant J.; Spence, Susan H. .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999-01, 13 (1-2): 131–157 [2022-01-15]. doi:10.1016/S0887-6185(98)00044-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6) (英语). 

外部連結

Neurobiological background info and studies about medication

創傷後壓力症, 此條目可参照俄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3月26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此條目可参照俄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2年3月26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創傷後壓力症 1 英語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簡稱PTSD 又稱創傷後遺症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是指人在經歷過情感 戰爭 交通事故或任何嚴重事故等創傷事件後產生的精神疾病 2 其症狀包括會出現不愉快的想法 感受或夢 接觸相關事物時會有精神或身體上的不適和緊張 會試圖避免接觸 甚至是摧毀相關的事物 認知與感受的突然改變 以及应激頻發等 這些症狀往往會在創傷事件發生後出現 且持續一個月以上 與成人相異 兒童 尤其是十歲以下的幼童 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3 孩童患者亦較少出現身心不適的症狀 但對創傷事件的記憶可能會在與他人互動時體現出 2 創傷後壓力症患者的自殺風險較高 4 有時候也會將尚不符合創傷後壓力症的診斷但症狀很類似的身心壓力反應稱為創傷後应激反應 post traumatic stress reaction 以強調這個現象乃經驗創傷後所產生之合理反應 而非罹患了醫學診斷上的心理疾病 創傷後壓力症西班牙畫家弗朗西斯科 戈雅 Francisco de Goya 所繪製 戰爭的災難 系列版畫第9號作品 他們不想要 No quieren 症状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 恶梦 焦慮类型焦虑症 stress related disorders 後遺症 particular disease 肇因戰爭 身体虐待 性暴力 精神虐待診斷方法Davidson Trauma Scale 分类和外部资源醫學專科精神病學 臨床心理學ICD 116B40ICD 10F43 1ICD 9 CM309 81DiseasesDB33846MedlinePlus000925eMedicinemed 1900Patient UK 英语 Patient UK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ro 創傷後壓力症MeSHD013313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track 影片解釋 創傷後壓力症 的各地常用別名中国大陸创伤后应激障碍臺灣創傷後壓力症港澳創傷後壓力症大多數人不會因經歷創傷事件而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4 經歷非人身侵犯性創傷 例如事故或自然災害 比較不容易出現創傷後壓力症 而經歷因人際互動而造成創傷 例如強姦或兒童時期受到虐待 的人更容易出現這類的反應 5 強姦受害者近半數都會有這類的反應 在診斷創傷後壓力症 會以患者在經歷創傷事件後出現的特異性症狀為基礎 4 除了自身受他人暴行侵害的經驗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外 自身成為加害者 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的經驗 也會導致創傷後壓力症 在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 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 6 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 7 等有合理理由殺人和殺害動物的人身上 都有觀察到因自身殺害他人或動物而起的創傷後壓力 而自身傷害他人的經驗所導致的心理創傷 又稱 加害者創傷壓力 英語 perpetration induced traumatic stress 縮寫為PITS 比起其他種類的創傷經驗 自身成為加害者 從事殺生行為的經驗所造成的心理創傷 是更為嚴重的 若患者有出現創傷後壓力症的早期症狀 可以進行針對創傷的行為認知治療 英语 Trauma focused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以進行預防 但若針對所有受到創傷者進行治療 無法達到預防的效果 4 目前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主要方法為心理諮商與藥物治療 以個人或是群體方式進行的一些心理治療方式可能會對創傷後壓力症有一些療效 8 9 選擇性血清素回攝抑制劑 SSRIs 類抗鬱劑是治療創傷後壓力症的一線藥物 半數患者在服藥後病情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10 但藥物治療的效果不及心理治療 目前還不確定合併藥物與心理治療是否會對患者產生更好的治療效果 4 11 其他藥物缺乏其用於治療創傷後壓力症有效的證據 甚至苯二氮䓬類藥物的使用還會使病情加重 12 13 在美國 每年约3 5 的成人罹患創傷後壓力症 而约9 的人會在其一生的某階段中患上此症 在其他國家 患上創傷後壓力症的人每年佔整體約0 5 1 2 而在武裝衝突頻發地區之比重可能會更高 4 總體來說 女性的發病率高於男性 8 迄今對創傷後壓力症的最早文字記載可追溯至古希臘時代 14 兩次世界大戰使學界增加對創傷後壓力症的研究 期間此疾病有許多不同稱呼 包括 彈震症 英语 shell shock 又稱 砲彈休克症 英文 shell shock 及 戰爭性神經官能症 英文 combat neurosis 15 創傷後壓力症一稱呼於20世紀70年代開始被使用 其命名主要受越南戰爭後美國退伍軍人相關診斷影響 16 1980年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三版 DSM III 中 創傷後壓力症被美國精神醫學學會認正式認定為一種精神病 17 目录 1 主要症狀 2 歷史背景 3 病因 3 1 神經內分泌學 3 2 神經解剖學 4 治療 5 参考文献 5 1 引用 5 2 来源 6 外部連結主要症狀 编辑PTSD的主要症狀包括做惡夢 性格大變 情感解離 麻木感 情感上的禁欲或疏離感 失眠 逃避會引發創傷回憶的事物 暴躁易怒 過度警覺 肌肉痙攣 失憶 易受驚嚇 或其再次碰見相似情境時會有呼吸困難 恐懼 害怕 發抖等現象 可能會造成這些症狀的經歷包括 孩童時期遭受身體或心理上的虐待 幼年时被抛弃 經歷性侵害 暴力攻擊 經歷戰爭 打鬥 常稱為战斗应激反应 嚴重的車禍 意外事件 自然災難 如地震 海嘯 目睹親人 戀人等關係親近者的突然死亡 難產 霸凌经历 包括校園霸凌 職場霸凌等等 長期被單獨囚禁或隔離 18 麻醉覺醒 從事殺害他人或動物等殺生行為 包括戰場上開槍殺死敵人的士兵 刑場上執行死刑的法警和以屠宰動物為業的屠宰場員工等 即加害者創傷壓力 在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 中指出 個體也有可能在經歷創傷後並沒有出現全部创伤后应激障碍候群的症狀 大部份人對創傷事件的情感會在幾個月後淡去 如果其持續過長的時間 就有可能導致精神上的失調 大部份經歷創傷事件的人並不會產生PTSD PTSD是一種焦慮性失常 不應和一般的悲傷或創傷後之調適混淆 此疾病也有可能伴隨著其他精神失調 合併症 comorbidity 包括重度憂鬱 一般性焦慮失調 解離性身份疾患和各種成癮性 PTSD的發病時間可能會延遲數年甚至數十年 創傷記憶有時候會被貯存在程序記憶中 當病患做了某一特定身體動作時 便觸發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创伤后应激的情绪反应可以在灾难后立刻发作 在数月后平息 这些反应也可能一直持续 变成慢性综合征 成为残余应激模式 19 延遲發病的PTSD也有可能在另一個壓力事件下浮出檯面 如家人或親密朋友之死亡 或被診斷患有重大疾病 臨床研究指出 曾罹患PTSD之幼童 在成年後比起沒有PTSD的人有更高的犯罪傾向 當心理創傷是因為自身加害他人而起時 症狀往往會更加嚴重 而且可能會有所不同 詳情可見加害者創傷壓力一文 而一些對其他創傷後壓力病人有效的療法 對於出現加害者創傷壓力的人 也可能無效 歷史背景 编辑創傷後心理障礙是在公元前1900年由埃及人提出 以形容一些對於創傷歇斯底里的反應 一世紀前 歇斯底里也和 遺留的創傷 相關 佛洛伊德的學生卡丁纳是第一位形容這種不久後以 創傷後心理壓力失調症狀 的現象 希波克拉底使用体内平衡理論來解釋為何疾病和壓力總是被定義為一種對威脅一個系統的平衡或生理平衡的狀況的反應 引起這種壓力的狀況被定義為 施壓者 而非壓力的反應 而非壓力危害生理平衡 因此 根據壓力的理論 創傷後壓力被視為一種 神經傳遞的化學不平衡 然而 創傷後壓力心理障礙症本身是一個相較之下在精神病學較新的診斷 病因 编辑神經內分泌學 编辑 PTSD所造成腦部 體內的生物化學變化 和其他精神失調疾病 如重鬱症 不太一樣 診斷有PTSD的病患 對於地塞米松抑制试验 dexamethasone suppression test 的反應要比憂鬱症的人來得強 此外 多數PTSD的病患 尿液裡皮質醇的分泌會降低 而兒茶酚胺的分泌則會增加 使得正腎上腺素 皮質醇的比值增加 在正常的壓力反應裡 兒茶酚胺和皮質醇的濃度皆會增加 腦部兒茶酚胺的濃度會下降 而促腎上腺皮質素釋放因子 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 CRF 濃度增加 這可能暗示病患的下丘腦 垂體 腎上腺軸 hypothalamic pituitary adrenal axis 功能有所異常 由於PTSD患者對地塞米松造成的皮質醇抑制反應特別強烈 其HPA軸的異常 可能是源於醣皮質素受體的敏感性增加 使得對皮質醇分泌的負回饋抑制增強 關於PTSD的神經生物學依然有許多爭論 最近一則回顧研究就指出 皮質醇濃度和PTSD並沒有明確的關係 只有一部份病患有皮質醇低下的情況 其他人並沒有改變或甚至更高 神經解剖學 编辑 除了生物化學上的改變 PTSD也會有腦部形態學上的改變 在關於越戰退伍軍人的研究中發現 比起沒有PTSD的退伍軍人 有PTSD者其海馬迴體積少了20 杏仁核在人類情感記憶的形成裡十分重要 尤其是恐懼相關的記憶 在神經影像學的研究中顯示 PTSD病患 其杏仁核有過度反應的傾向 而前額皮質 海馬迴對其調控機能則較低落 治療 编辑創傷後壓力症可透過臨床心理治療及藥理治療去減輕症狀 但有研究評論顯示 同時採用心理及藥物治療的綜合治療效果並不比單純臨床心理治療有效用 20 臨床心理治療中比較有效的治療方法有行為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包括延長暴露療法 21 眼動脫敏再處理及認知處理治療 CPT 等 22 23 24 参考文献 编辑維基教科書中的相關電子教程 超普通心理学 壓力與健康 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引用 编辑 http www sop org tw files dsm5 2012 02 2012 06 02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以及 台灣精神醫學會 DSM 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 合記出版社 2 0 2 1 2 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271 280 ISBN 978 0 89042 555 8 National 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Mental Health UK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The Management of PTSD in Adults and Childre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Car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Clinical Excellence Guidance Leicester UK Gaskell 2005 2022 01 15 ISBN 978 1 904671 25 1 PMID 218341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4 0 4 1 4 2 4 3 4 4 4 5 Bisson Jonathan I Cosgrove Sarah Lewis Catrin Roberts Neil P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MJ 2015 11 26 h6161 ISSN 1756 1833 PMC 4663500 PMID 26611143 doi 10 1136 bmj h6161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Zoladz Phillip Current status on behavioral and biological markers of PTSD A search for clarity in a conflicting literature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June 2013 37 5 860 895 PMID 23567521 doi 10 1016 j neubiorev 2013 03 024 謝婷娟 蔡昌雄 法警執行槍決經驗之告白 以敘說分析為取向 碩士论文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 2004 The harrowing psychological toll of slaughterhouse work metro co uk 2020 08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25 8 0 8 1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 February 2016 10 March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9 Haagen JF Smid GE Knipscheer JW Kleber RJ The efficacy of recommended treatments for veterans with PTSD A metaregression analysis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August 2015 40 184 94 PMID 26164548 doi 10 1016 j cpr 2015 06 008 Berger William Mendlowicz Mauro V Marques Portella Carla Kinrys Gustavo Fontenelle Leonardo F Marmar Charles R Figueira Ivan Pharmacologic alternatives to antidepressant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and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 03 33 2 169 180 2022 01 15 PMC 2720612 PMID 19141307 doi 10 1016 j pnpbp 2008 12 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3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Berger William Mendlowicz Mauro V Marques Portella Carla Kinrys Gustavo Fontenelle Leonardo F Marmar Charles R Figueira Ivan Pharmacologic alternatives to antidepressant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 systematic review Progress in Neuro Psychopharmacology amp Biological Psychiatry 2009 03 17 33 2 169 180 2022 01 15 ISSN 0278 5846 PMC 2720612 PMID 19141307 doi 10 1016 j pnpbp 2008 12 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Guina Jeffrey Rossetter Sarah R DeRHODES Bethany J Nahhas Ramzi W Welton Randon S Benzodiazepines for PTSD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 2015 07 21 4 281 303 ISSN 1538 1145 PMID 26164054 doi 10 1097 PRA 0000000000000091 英语 Hoskins Mathew Pearce Jennifer Bethell Andrew Dankova Liliya Barbui Corrado Tol Wietse A van Ommeren Mark de Jong Joop Seedat Soraya Pharmacotherapy f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02 206 2 93 100 ISSN 0007 1250 PMID 25644881 doi 10 1192 bjp bp 114 148551 英语 Some drugs have a small positive impact on PTSD symptoms Carlstedt Roland Handbook of Integrative Clinical Psychology Psychiatry and Behavioral Medicine Perspectives Practices and Research New York Springer Pub Co 2009 353 2017 01 21 ISBN 978082611095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5 Herman Judith Trauma and Recovery 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Basic Books 2015 9 2017 01 21 ISBN 97804650987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29 Klykylo William M Clinical child psychiatry 3 Chichester West Sussex UK John Wiley amp Sons 2012 Chapter 15 2017 01 21 ISBN 9781119967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5 Friedman Matthew J Finalizing PTSD in DSM 5 getting here from there and where to go next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13 10 26 5 548 556 2022 01 15 ISSN 1573 6598 PMID 24151001 doi 10 1002 jts 218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隔離人士 三成陷抑鬱 創傷後壓力症 明報 2020 02 03 2021 11 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理查德 格里格 菲利普 津巴多 心理学与生活 残余应激模式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3 368 ISBN 978 7 115 11130 2 Hetrick Sarah E Purcell Rosemary Garner Belinda Parslow Ruth Combined pharmacotherapy and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f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The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10 07 07 7 CD007316 2020 07 18 ISSN 1469 493X PMID 20614457 doi 10 1002 14651858 CD007316 pub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4 Powers Mark B Halpern Jacqueline M Ferenschak Michael P Gillihan Seth J Foa Edna B A meta analytic review of prolonged exposure for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0 08 30 6 635 641 2020 07 18 ISSN 1873 7811 PMID 20546985 doi 10 1016 j cpr 2010 04 0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6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Guideline Development Panel for the Treatment of PTSD in Adults pdf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7 2020 07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01 英语 Lee Christopher William Cuijpers Pim A meta analysis of the contribution of eye movements in processing emotional memories Journal of Behavior Therapy and Experimental Psychiatry 2013 06 01 44 2 231 239 ISSN 0005 7916 doi 10 1016 j jbtep 2012 11 001 英语 Fraser George A Book Review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Cognitive Behavioral Perspectives The Cana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06 11 51 13 2022 06 22 ISSN 0706 7437 doi 10 1177 0706743706051013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4 英语 来源 编辑 David Satcher et al Chapter 4 2 Mental Health A Report of the Surgeon General 1999 2006 05 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4 27 引文格式1维护 显式使用等标签 link Forbes David Phelps Andrea McHugh Tony Treatment of combat related nightmares using imagery rehearsal A pilot study Journal of Traumatic Stress 2001 04 14 2 433 442 ISSN 0894 9867 doi 10 1023 A 1011133422340 英语 Devilly Grant J Spence Susan H The Relative Efficacy and Treatment Distress of EMDR and a Cognitive Behavior Trauma Treatment Protocol in the Ameliorati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1999 01 13 1 2 131 157 2022 01 15 doi 10 1016 S0887 6185 98 00044 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6 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National Center for PTS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TSD summary from the Child Advocate PTSD organised violence and treat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Scientist 25 August 2005 Trauma of war hits troops years la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elp For PTS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ww brainexplorer or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searchers have discovered a simple blood test that can detect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dvan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 article OEF OIF PTSD Incident Database Blaming the Veteran The Politics of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Neurobiological background info and studies about medication EMDR Institu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riticism of EMD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R websit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TSD amp Hypoglycemia New blood test can diagnose anxiety disorders including PTSD A web articl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raumatic Stress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創傷後壓力症 amp oldid 754141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