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海啸

海啸(英語:Tsunami)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当地震发生於海底,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形成强大的波浪,向前推进,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称之为海啸。

詞源

 
海啸到达海岸
 
2004年12月26日海啸席卷马尔代夫的马累

海啸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tsunami”,詞源自日語“津波”,即「港邊的波浪」(「津」即「」)。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汉字又称「海溢」。“tsunami”一詞,在1963年的國際科學會議上正式列入國際術語。

中國最早在漢朝就已有對海嘯的紀錄,在中國古書記載的「海溢」、「海潮溢」、「海吼」、「海唑」、「海沸」都是指海嘯[1]

海啸不同于风浪(波涛)、长浪(涌浪)、異常巨浪风暴潮。风浪是风吹在当地水体上引起的波浪;长浪是远处的风,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異常巨浪是长浪的一種,然而它的成因目前還沒有確實定論;风暴潮是由熱帶氣旋、温带气旋、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上升现象。

特性

這是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若是發生於在近岸淺水海域,波浪因深度漸淺而波高驟增,可造成嚴重災害。此波於大洋中傳遞極快,每秒速度可超過二百公尺。在地震發生處的波動可能只有0.1公尺到5公尺的高度,波長卻可能是1500公里。隨著水波傳到岸邊波長會縮短到5公里,高度卻可達到50公尺。

原因

 
海啸到达海岸形成水墙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0公里以内、规模6.0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海啸波长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没受多大阻滞,不管海洋深度如何,都可以传播过去,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當海嘯波進入陸坡後,由於深度變淺,波高突然增大,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波高可达数十米,并形成“水墙”。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

此外,海底火山爆发,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或者是隕石撞擊都會造成海嘯,“水墙”可達百尺。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不一定在地震帶。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会产生次声波大象可以听到次声波,對遠處發生的火山地震都會有反應,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产生的海啸,由于大象听到海啸产生的次声波,不听主人指挥,快速离开现场,乘坐大象的游客才得以生还[2]

近地海嘯所引起的海潮暴漲通常伴隨著地震,遠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則不會感受到地震動。史籍上若提到大地震,之後海潮暴漲,則海嘯的可能性極大。然而多數記載只提到海潮暴漲,並無其他說明,是否是地震海嘯就有待進一步探討。因此將史籍上所述之海嘯或疑海嘯,以海嘯信度表示其發生之可能性。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泰國喀比

當海嘯從較寬廣較深的海域傳到海岸時,則會變形。當海水傳到岸邊時,因為水深變淺,所以波浪的傳遞速度變慢。當前一波海浪的速度變慢後,後一波因為速度未降追了上來,所以變成波高變高。所以即便在深水區不高的波浪,到了岸邊波高卻會增加許多。

當海嘯到達海岸時,看來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如果波高太高時波浪則會碎掉,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牆。不過海嘯一般很少在岸邊成為如塔般很高的水牆,或是看到明顯的破浪,因為有時波浪是在離岸較遠處就已破碎了。另外海嘯來襲時波浪若進入淺水海灣或河流出海口,也可能看到類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bore)出現。這些都會造成海岸邊的海水高度升高。若震央較近海岸時,甚至有觀測到升高相當於十層樓高的。

由於熱帶氣旋吹襲沿岸地區時,風暴中心氣壓低把海水吸起,亦會引發海水暴漲、巨浪隨強風湧上陸地,造成嚴重傷亡及廣泛破壞,因此亦有不少人以海嘯作形容,甚或與海嘯混淆。但事實上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海水上漲稱為風暴潮

强度或大小的等级

与地震一样,有过多次尝试建立衡量海啸强度或大小的等级,使得不同事件之间可以比较[3]

强度等级

最早的被日常的用来衡量海啸强度等级方案是用于地中海的「西伯格-安布拉塞斯等级」(Sieberg-Ambraseys scale)[4]和用于太平洋的「今村-饭田强度分级」(Imamura-Iida intensity scale)[5]。索洛维耶夫又修改了今村-饭田分级,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了海啸强度I级:

 

这里 是沿最近的海岸的平均海浪高度。这个分级方案也被称为“索洛维耶夫-今村海啸强度等级(Soloviev-Imamura tsunami intensity scale)”,并被用于NGDC/NOAA所编撰的全球海啸目录中[6]。新西伯利亚海啸实验室(Novosibirsk Tsunami Laboratory)也使用这个分级作为海啸大小的主要参数。

大小等级

第一个真正的计算给定地点的海啸大小而不是强度的等级方案是由穆蒂和卢米斯(Murty & Loomis)提出的ML分级(ML scale)。这个分级是基于潜在能量的[3]。但因为计算海啸的潜在能量很困难,所以该分级很少被使用。阿部引入了“海啸大小等级 ”,其计算公式为:

 

这里h是最大海啸波幅(单位:米,m),由距离震中距离 为R的验潮仪测得;abD是用于使the Mt等级尽可能匹配矩震级(moment magnitude scale)的常数[7]

海嘯警報系統

 
 
位于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啸逃生标识

美国

美国的西岸阿拉斯加海啸警报中心(WCATWC;暂译)中,将美国及其周边地区依照海岸地形等要素划分为11个区域。各区域分别有2种(或1种乃至没有)TIS(Tsunami Information Statement,海啸情报)、3种(或1种)Warning(警报),共1~5级警报。

日本

日本气象厅将24小时监视造成海啸的地震活动,并于地震发生后最快2分钟内发布海啸预报·警报(海啸预报·海啸注意报海啸警报大海啸警报)。即使是震源较远但规模较大的地震或震度较小的地震也可能会发布海啸警报。为了缩减发布警报所需要的时间,也进行了将地震计更换为性能更高的仪器或者装设海底地震计的工作。

原本发布海啸警报需要3分钟左右的时间,由于2007年10月开始,对日本近海的地震启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因此发布警报需要的时间得以缩减,最快可在2分内发布海啸警报(如2007年3月的能登半岛地震等)。

此外,发表海啸警报的时候,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会进行紧急警报广播

根据震源的位置、震级、断层数据,可计算预测海啸是否发生及高度等。气象厅拥有一个数据库,可以根据震源要素进行检索,并决定发布何种警报信息。

气象厅根据预测的海啸高度,将海啸警报区分为以下3类发表。

海啸警报 大海啸警报 超過3米的海啸
海啸警报 超過1米的海啸
海啸注意报 海啸注意报 超過0.2米的海啸

气象厅发布的海啸警报、注意报以预报区为单位表示各地的预测海啸高度和到达时间。

  • 日本海啸预报区详图…(日文)
  • 海啸警报·注意报网站…日本气象厅 海啸警报·注意报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文)

发布海啸警报、注意报时,将会发布包括抵达岸边的时刻、预测的海浪高度、各地满潮时刻、到达时所观测到的波高等的“海啸信息”。

  • 海啸信息网站…日本气象厅 海啸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日文)

海啸警报等·信息网站…(日文)

香港

香港天文台制定了海嘯警報,如預料南海或太平洋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海嘯,導致香港受顯著海嘯(即海嘯高度比正常水位高出0.5米以上)影響,而預計海嘯會在三小時內抵達香港,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對於有可能影響香港但在三小時後才抵達香港的顯著海嘯,天文台會首先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此外,如香港可能受海嘯影響但預料香港的海嘯不顯著,天文台亦會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8]

中国大陆

中国大陆于2004年开始设立海啸预警,预警分为蓝、黄、橙、红四个等级(或用罗马数字排列IV、III、II、I),具体标准如下[9]

  • 海啸Ⅳ级警报(蓝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小于1米(正常潮位以上,下同)海啸波高、受灾地区轻微损失时,发布Ⅳ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Ⅲ级警报(黄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2米海啸波高、受灾地区发生房屋、船只等受损时,发布Ⅲ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Ⅱ级警报(橙色): 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3米海啸波高、局部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Ⅱ级海啸警报。
  • 海啸Ⅰ级警报(红色):受海啸影响,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3米以上海啸波高、300公里以上岸段严重受损、危及生命财产时,发布Ⅰ级海啸警报。

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后,国家海洋预报台一度对东南地区发布海啸蓝色警报,这也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一次发布海啸警报[10]

2015年,修改后的《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发布,对海啸警报标准进行调整:

  • 海啸信息(海啸警报消息):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0.3米以下的海啸波幅,或者没有海啸。
  • 海啸黄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0.3(含)-1米的海啸波幅时。
  • 海啸橙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1(含)-3米的海啸波幅时。
  • 海啸红色警报: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预计海啸波将在中国沿岸产生3(含)米以上的海啸波幅时。

海嘯對臺灣影響

雖然臺灣亦處環太平洋火山帶,不過和日本不同,臺灣很少有海嘯侵襲。主要原因是海嘯多來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會從臺灣東部靠近,而在臺灣東部的海底,菲律賓海板塊歐亞板塊交界處,海底地形非常陡峭,容易使波浪受到折射而遠離,不利海嘯成形[11]。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海底地震)臺灣僅觀測到10公分潮差,而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對於臺灣也沒有造成重大災害。

一般認為臺灣最可能發生海嘯的地方是基隆宜蘭一帶沿海,在過去便曾有發生之實例。1867年12月18日,雞籠(今基隆)附近發生有感地震,震央約在雞籠嶼(今基隆嶼)東方500公尺左右的海底,造成雞籠港(今基隆港)港內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接著海嘯撲向瑞芳萬里、金包里(今金山)一帶沿海發生災情,史稱「雞籠海嘯[12]

雖然南中國海發生大規模地震機率非常低,萬一南中国海一帶的地方出現大地震,勢必會對臺灣西南沿海、中國大陸東南沿海、中南半島菲律賓等地造成海嘯威脅。不過,臺灣仍有學者提出馬尼拉海溝恐有潛在危機[13]

紀錄

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平均大約6、7年發生一次。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左右,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近年來較大規模的海嘯有: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
公尺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註
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日本 ? 參見1700年卡斯凱迪亞地震
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50 歐洲西部、摩洛哥西印度群島 100,000 葡萄牙帝國的沒落
參見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
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941 石垣島一半的人口罹難
參見八重山地震
基隆嶼外海 1867年12月18日 7-8 基隆金山沿海 數百人以上 臺灣有紀錄以來第一起由近海地震所引起的海嘯
參見1867年基隆海嘯
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20 爪哇蘇門答臘 36,000 參見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
日本三陸 1896年6月15日 24 日本東北 27,122 參見明治三陸地震
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夏威夷加州 165
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夏威夷和日本 1,260-20,000 參見智利大地震
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143 參見耶穌受難日地震
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000
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30 印度洋 300,000+ 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智利 2010年2月27日 25 智利 525 參見2010年智利大地震
日本宮城縣外海 2011年3月11日 40.5[14] 日本北海道青森岩手宮城福島茨城 15,893 參見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地震
印尼蘇拉威西海域、棟加拉外海 2018年9月28日 5 印尼棟加拉 2,256 參見2018年蘇拉威西島地震

参考文献

  1. ^ . [2011-03-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4-01). 
  2. ^ 「牠」古時是地震製造者 現在卻是地震預警機 | 蘋果新聞網 | 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2018-01-25 [2021-11-20]. (原始内容于2021-11-20) (中文(臺灣)). 
  3. ^ 3.0 3.1 Gusiakov V. Tsunami Quantification: how we measure the overall size of tsunami (Review of tsunami intensity and magnitude scales) (PDF). [2009-10-18]. (原始内容 (PDF)于2010-02-15). 
  4. ^ .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07-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02). 
  5. ^ 名词解释:海啸——海啸的规模. 凤凰网. 2010-02-27 [2013-07-27]. (原始内容于2014-06-05). 
  6. ^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 (NGDC/WDS) Global Historical Tsunami Database. [2013-07-27]. (原始内容于2013-09-03). 
  7. ^ Abe K. Estimate of Tsunami Run-up Heights from Earthquake Magnitudes. Tsunami: progress in predi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rning. 1995 [2009-10-18]. ISBN 978-0-7923-3483-5. 
  8. ^ 香港天文台. . 2014-02-24 [2017-11-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15). 
  9. ^ 海啸灾害概述.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2019-03-09]. (原始内容于2021-11-01). 
  10. ^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啸蓝色警报. 腾讯新闻. 2011-03-11 [2019-03-09]. (原始内容于2019-06-03). 
  11. ^ 臺灣會不會發生大海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科學人》2005年2月號
  12. ^ 徐泓. 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 臺北: 行政院國家防災科技研究報告. 1983年. 
  13. ^ 中大研究 馬尼拉海溝若地震 大海嘯直衝臺灣西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1-03-16.
  14. ^ NHK

外部連結

  • 紀錄片-殺人浪(國語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終極天災:海嘯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吳祚任;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海嘯科學研究室
  • 2011日本大海嘯之初探與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吳祚任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海嘯科學研究室
  • How to survive a tsunami - Guid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USGS: Surviving a tsunam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States)
  • NOVA: Wave That Shook The World—Site and special report shot within days of the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参见

海啸,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风暴潮, 英語, tsunami,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当地震发生於海底, 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 形成强大的波浪, 向前推进, 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 称之为, 目录, 詞源, 特性, 原因, 强度或大小的等级, 强度等级, 大小等级, 海嘯警報系統, 美国, 日本, 香港, 中国大陆, 海嘯對臺灣影響, 紀錄,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参见詞源, 编辑, 到达海岸, 2004年12月26日席卷马尔代夫的马累, 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 tsunami,.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风暴潮 海啸 英語 Tsunami 是一种具有强大破坏力的海浪 当地震发生於海底 因震波的动力而引起海水剧烈的起伏 形成强大的波浪 向前推进 将沿海地带一一淹没的自然現象 称之为海啸 目录 1 詞源 2 特性 2 1 原因 3 强度或大小的等级 3 1 强度等级 3 2 大小等级 4 海嘯警報系統 4 1 美国 4 2 日本 4 3 香港 4 4 中国大陆 5 海嘯對臺灣影響 6 紀錄 7 参考文献 8 外部連結 9 参见詞源 编辑 海啸到达海岸 2004年12月26日海啸席卷马尔代夫的马累 海啸在許多西方語言中稱為 tsunami 詞源自日語 津波 即 港邊的波浪 津 即 港 这也显示出了日本是一个经常遭受海啸袭击的国家 汉字又称 海溢 tsunami 一詞 在1963年的國際科學會議上正式列入國際術語 中國最早在漢朝就已有對海嘯的紀錄 在中國古書記載的 海溢 海潮溢 海吼 海唑 海沸 都是指海嘯 1 海啸不同于风浪 波涛 长浪 涌浪 異常巨浪或风暴潮 风浪是风吹在当地水体上引起的波浪 长浪是远处的风 或已经过去的风所引起的波浪 異常巨浪是长浪的一種 然而它的成因目前還沒有確實定論 风暴潮是由熱帶氣旋 温带气旋 冷锋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海面异常上升现象 特性 编辑這是一種波長極長的重力波 若是發生於在近岸淺水海域 波浪因深度漸淺而波高驟增 可造成嚴重災害 此波於大洋中傳遞極快 每秒速度可超過二百公尺 在地震發生處的波動可能只有0 1公尺到5公尺的高度 波長卻可能是1500公里 隨著水波傳到岸邊波長會縮短到5公里 高度卻可達到50公尺 原因 编辑 海啸到达海岸形成水墙 海啸通常由震源在海底下500公里以内 规模6 0以上的海底地震引起 海啸波长比海洋的最大深度还要大 在海底附近傳播也没受多大阻滞 不管海洋深度如何 波都可以传播过去 海嘯在海洋的傳播速度大約是每小時五百到一千公里 而相鄰兩個浪頭的距離也可能遠達500到650公里 當海嘯波進入陸坡後 由於深度變淺 波高突然增大 它的这种波浪运动所卷起的海涛 波高可达数十米 并形成 水墙 由地震引起的波動與海面上的海浪不同 一般海浪只在一定深度的水層波動 而地震所引起的水體波動是從海面到海底整個水層的起伏 此外 海底火山爆发 土崩及人為的水底核爆 或者是隕石撞擊都會造成海嘯 水墙 可達百尺 而且隕石造成的海嘯在任何水域也有機會發生 不一定在地震帶 不過隕石造成的海嘯可能千年才會發生一次 海啸等自然灾害都会产生次声波 大象可以听到次声波 對遠處發生的火山地震都會有反應 例如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产生的海啸 由于大象听到海啸产生的次声波 不听主人指挥 快速离开现场 乘坐大象的游客才得以生还 2 近地海嘯所引起的海潮暴漲通常伴隨著地震 遠洋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則不會感受到地震動 史籍上若提到大地震 之後海潮暴漲 則海嘯的可能性極大 然而多數記載只提到海潮暴漲 並無其他說明 是否是地震海嘯就有待進一步探討 因此將史籍上所述之海嘯或疑海嘯 以海嘯信度表示其發生之可能性 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冲击泰國喀比 當海嘯從較寬廣較深的海域傳到海岸時 則會變形 當海水傳到岸邊時 因為水深變淺 所以波浪的傳遞速度變慢 當前一波海浪的速度變慢後 後一波因為速度未降追了上來 所以變成波高變高 所以即便在深水區不高的波浪 到了岸邊波高卻會增加許多 當海嘯到達海岸時 看來很像加速版的潮汐的起落 如果波高太高時波浪則會碎掉 或是可以看到很高的水牆 不過海嘯一般很少在岸邊成為如塔般很高的水牆 或是看到明顯的破浪 因為有時波浪是在離岸較遠處就已破碎了 另外海嘯來襲時波浪若進入淺水海灣或河流出海口 也可能看到類似階梯狀波浪的湧潮 bore 出現 這些都會造成海岸邊的海水高度升高 若震央較近海岸時 甚至有觀測到升高相當於十層樓高的 由於熱帶氣旋吹襲沿岸地區時 風暴中心氣壓低把海水吸起 亦會引發海水暴漲 巨浪隨強風湧上陸地 造成嚴重傷亡及廣泛破壞 因此亦有不少人以海嘯作形容 甚或與海嘯混淆 但事實上由熱帶氣旋引發的海水上漲稱為風暴潮 强度或大小的等级 编辑与地震一样 有过多次尝试建立衡量海啸强度或大小的等级 使得不同事件之间可以比较 3 强度等级 编辑 最早的被日常的用来衡量海啸强度等级方案是用于地中海的 西伯格 安布拉塞斯等级 Sieberg Ambraseys scale 4 和用于太平洋的 今村 饭田强度分级 Imamura Iida intensity scale 5 索洛维耶夫又修改了今村 饭田分级 根据如下公式计算了海啸强度I级 I 1 2 log 2 H a v displaystyle mathit I frac 1 2 log 2 mathit H av 这里H a v displaystyle mathit H av 是沿最近的海岸的平均海浪高度 这个分级方案也被称为 索洛维耶夫 今村海啸强度等级 Soloviev Imamura tsunami intensity scale 并被用于NGDC NOAA所编撰的全球海啸目录中 6 新西伯利亚海啸实验室 Novosibirsk Tsunami Laboratory 也使用这个分级作为海啸大小的主要参数 大小等级 编辑 第一个真正的计算给定地点的海啸大小而不是强度的等级方案是由穆蒂和卢米斯 Murty amp Loomis 提出的ML分级 ML scale 这个分级是基于潜在能量的 3 但因为计算海啸的潜在能量很困难 所以该分级很少被使用 阿部引入了 海啸大小等级M t displaystyle mathit M t 其计算公式为 M t a log h b log R D displaystyle mathit M t a log h b log R mathit D 这里h是最大海啸波幅 单位 米 m 由距离震中距离 为R的验潮仪测得 a b和D是用于使the Mt等级尽可能匹配矩震级 moment magnitude scale 的常数 7 海嘯警報系統 编辑 海嘯的危險性符號 位于泰国普吉岛的一个海啸逃生标识 主条目 海嘯警報系統 此條目論述以日本為主 未必具有普世通用的觀點 2011年3月20日 請協助補充內容 以避免偏頗 或討論本文的問題 美国 编辑 美国的西岸阿拉斯加海啸警报中心 WCATWC 暂译 中 将美国及其周边地区依照海岸地形等要素划分为11个区域 各区域分别有2种 或1种乃至没有 TIS Tsunami Information Statement 海啸情报 3种 或1种 Warning 警报 共1 5级警报 日本 编辑 日本气象厅将24小时监视造成海啸的地震活动 并于地震发生后最快2分钟内发布海啸预报 警报 海啸预报 海啸注意报 海啸警报 大海啸警报 即使是震源较远但规模较大的地震或震度较小的地震也可能会发布海啸警报 为了缩减发布警报所需要的时间 也进行了将地震计更换为性能更高的仪器或者装设海底地震计的工作 原本发布海啸警报需要3分钟左右的时间 由于2007年10月开始 对日本近海的地震启用紧急地震速报系统 因此发布警报需要的时间得以缩减 最快可在2分内发布海啸警报 如2007年3月的能登半岛地震等 此外 发表海啸警报的时候 电视台 广播电台等会进行紧急警报广播 根据震源的位置 震级 断层数据 可计算预测海啸是否发生及高度等 气象厅拥有一个数据库 可以根据震源要素进行检索 并决定发布何种警报信息 气象厅根据预测的海啸高度 将海啸警报区分为以下3类发表 海啸警报 大海啸警报 超過3米的海啸海啸警报 超過1米的海啸海啸注意报 海啸注意报 超過0 2米的海啸气象厅发布的海啸警报 注意报以预报区为单位表示各地的预测海啸高度和到达时间 日本海啸预报区详图 日本气象厅 关于海啸预报区 日文 海啸警报 注意报网站 日本气象厅 海啸警报 注意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文 发布海啸警报 注意报时 将会发布包括抵达岸边的时刻 预测的海浪高度 各地满潮时刻 到达时所观测到的波高等的 海啸信息 海啸信息网站 日本气象厅 海啸信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日文 海啸警报等 信息网站 日本气象协会 海啸信息 日文 香港 编辑 香港天文台制定了海嘯警報 如預料南海或太平洋發生的強烈地震會引發海嘯 導致香港受顯著海嘯 即海嘯高度比正常水位高出0 5米以上 影響 而預計海嘯會在三小時內抵達香港 天文台會發出海嘯警告 對於有可能影響香港但在三小時後才抵達香港的顯著海嘯 天文台會首先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 此外 如香港可能受海嘯影響但預料香港的海嘯不顯著 天文台亦會發出海嘯報告通知市民 8 中国大陆 编辑 中国大陆于2004年开始设立海啸预警 预警分为蓝 黄 橙 红四个等级 或用罗马数字排列IV III II I 具体标准如下 9 海啸 级警报 蓝色 受海啸影响 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小于1米 正常潮位以上 下同 海啸波高 受灾地区轻微损失时 发布 级海啸警报 海啸 级警报 黄色 受海啸影响 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1 2米海啸波高 受灾地区发生房屋 船只等受损时 发布 级海啸警报 海啸 级警报 橙色 受海啸影响 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2 3米海啸波高 局部岸段严重受损 危及生命财产时 发布 级海啸警报 海啸 级警报 红色 受海啸影响 预计沿岸验潮站出现3米以上海啸波高 300公里以上岸段严重受损 危及生命财产时 发布 级海啸警报 2011年日本东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发生后 国家海洋预报台一度对东南地区发布海啸蓝色警报 这也是中国大陆目前唯一的一次发布海啸警报 10 2015年 修改后的 风暴潮 海浪 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发布 对海啸警报标准进行调整 海啸信息 海啸警报消息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 预计海啸波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0 3米以下的海啸波幅 或者没有海啸 海啸黄色警报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 预计海啸波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0 3 含 1米的海啸波幅时 海啸橙色警报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 预计海啸将会在中国沿岸产生1 含 3米的海啸波幅时 海啸红色警报 受地震或其他因素影响 预计海啸波将在中国沿岸产生3 含 米以上的海啸波幅时 海嘯對臺灣影響 编辑雖然臺灣亦處環太平洋火山帶 不過和日本不同 臺灣很少有海嘯侵襲 主要原因是海嘯多來自太平洋的海底地震 會從臺灣東部靠近 而在臺灣東部的海底 菲律賓海板塊和歐亞板塊交界處 海底地形非常陡峭 容易使波浪受到折射而遠離 不利海嘯成形 11 2011年日本東北大地震 海底地震 臺灣僅觀測到10公分潮差 而1960年智利大地震所引發的海嘯對於臺灣也沒有造成重大災害 一般認為臺灣最可能發生海嘯的地方是基隆到宜蘭一帶沿海 在過去便曾有發生之實例 1867年12月18日 雞籠 今基隆 附近發生有感地震 震央約在雞籠嶼 今基隆嶼 東方500公尺左右的海底 造成雞籠港 今基隆港 港內的海水急速往外海退去 接著海嘯撲向瑞芳 萬里 金包里 今金山 一帶沿海發生災情 史稱 雞籠海嘯 12 雖然南中國海發生大規模地震機率非常低 萬一南中国海一帶的地方出現大地震 勢必會對臺灣西南沿海 中國大陸東南沿海 中南半島 菲律賓等地造成海嘯威脅 不過 臺灣仍有學者提出馬尼拉海溝恐有潛在危機 13 紀錄 编辑全球的海嘯發生區大致與地震帶一致 全球有記載的破壞性海嘯大約有260次左右 平均大約6 7年發生一次 發生在環太平洋地區的地震海嘯就佔了約80 而日本列島及附近海域的地震又佔太平洋地震海嘯的60 左右 日本是全球發生地震海嘯且受害最深的國家 近年來較大規模的海嘯有 2011年3月11日於日本宮城縣仙台市以東的太平洋海域發生Mw9 1地震 引發海嘯 參見2011年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2010年2月27日於智利比奧比奧沿岸附近陸地發生Mw8 8地震 隨後引發海嘯襲擊環太平洋沿岸國家 參見2010年智利大地震 2004年12月26日於印尼的蘇門達臘外海發生Mw9 3海底地震 海嘯襲擊斯里蘭卡 印度 泰國 印尼 馬來西亞 新加坡 孟加拉 馬爾代夫 缅甸和非洲東岸等國家 造成30餘萬人喪生 准确死亡数字已无法统计 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 1998年7月兩個规模为7 0的海底地震 造成巴布亞紐幾內亞約2100人喪生 1992年9月尼加拉瓜發生海嘯 1883年8月27日荷属东印度群岛上喀拉喀托火山爆發 引起的海嘯使約36 000人死亡 嘯源位置 日期 浪高 公尺 受害地區 死亡人數 備註加拿大溫哥華島 1700年1月26日 北加州至溫哥華島 日本 參見1700年卡斯凱迪亞地震葡萄牙 1755年11月1日 50 歐洲西部 摩洛哥和西印度群島 100 000 葡萄牙帝國的沒落參見1755年里斯本大地震琉球群島 1771年4月24日 85 琉球群島 11 941 石垣島一半的人口罹難參見八重山地震基隆嶼外海 1867年12月18日 7 8 今基隆 金山沿海 數百人以上 臺灣有紀錄以來第一起由近海地震所引起的海嘯參見1867年基隆海嘯巽他海峽 1883年8月26日 20 爪哇和蘇門答臘 36 000 參見1883年喀拉喀托火山爆發日本三陸 1896年6月15日 24 日本東北 27 122 參見明治三陸地震阿留申群島 1946年4月1日 32 阿留申群島 夏威夷和加州 165智利 1960年5月22日 25 智利 夏威夷和日本 1 260 20 000 參見智利大地震阿拉斯加 1964年3月27日 32 阿拉斯加 阿留申群島和加州 143 參見耶穌受難日地震西里伯斯海 1976年8月16日 30 菲律賓群島 5 000蘇門答臘西北外海 2004年12月26日 30 印度洋 300 000 參見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智利 2010年2月27日 25 智利 525 參見2010年智利大地震日本宮城縣外海 2011年3月11日 40 5 14 日本北海道 青森 岩手 宮城 福島及茨城縣 15 893 參見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沿岸地震印尼蘇拉威西海域 棟加拉外海 2018年9月28日 5 印尼棟加拉 2 256 參見2018年蘇拉威西島地震参考文献 编辑 中国古代的海啸灾害 2011 03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4 01 牠 古時是地震製造者 現在卻是地震預警機 蘋果新聞網 蘋果日報 蘋果新聞網 2018 01 25 2021 11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20 中文 臺灣 3 0 3 1 Gusiakov V Tsunami Quantification how we measure the overall size of tsunami Review of tsunami intensity and magnitude scales PDF 2009 10 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0 02 15 烈度等级表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3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6 02 名词解释 海啸 海啸的规模 凤凰网 2010 02 27 2013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6 05 National Geophysical Data Center NGDC WDS Global Historical Tsunami Database 2013 07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03 Abe K Estimate of Tsunami Run up Heights from Earthquake Magnitudes Tsunami progress in predic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warning 1995 2009 10 18 ISBN 978 0 7923 3483 5 香港天文台 香港的海嘯監測 2014 02 24 2017 11 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5 海啸灾害概述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2019 03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1 01 中国国家海洋预报台发布海啸蓝色警报 腾讯新闻 2011 03 11 2019 03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3 臺灣會不會發生大海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科學人 2005年2月號 徐泓 清代台灣天然災害史料彙編 臺北 行政院國家防災科技研究報告 1983年 中大研究 馬尼拉海溝若地震 大海嘯直衝臺灣西南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1 03 16 March 11th tsunami a record 40 meters highNHK外部連結 编辑維基導遊上的相關旅行指南 海啸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海啸紀錄片 殺人浪 國語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過去疑似海嘯災害 終極天災 海嘯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吳祚任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海嘯科學研究室 2011日本大海嘯之初探與省思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吳祚任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海嘯科學研究室 How to survive a tsunami Guide for children and youth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GS Surviving a tsunam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ited States NOVA Wave That Shook The World Site and special report shot within days of the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臺灣東部海域電纜觀測系統参见 编辑海洋灾害 大海嘯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海啸 amp oldid 7484367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