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原臺灣教育會館

原臺灣教育會館,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的展覽館,為井手薰設計,自1930年代到2000年代初為臺灣藝術重要的展覽場所,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並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管理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原臺灣教育會館
臺灣教育會館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位置 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25°01′54″N 121°30′50″E / 25.0315824°N 121.513884°E / 25.0315824; 121.513884坐标25°01′54″N 121°30′50″E / 25.0315824°N 121.513884°E / 25.0315824; 121.513884
建成时间1931年
類型登錄等級:直轄市定古蹟
评定时间1993年2月5日
詳細登錄資料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英語)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
基本信息
機關類型紀念館
所屬部門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
主要官員
館長楊振隆
成立沿革
成立日期2011年2月28日
聯絡信息
地址 中華民國
10048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
電話+886 2 2332-6228
網站228.org.tw

建築

臺灣教育會館為時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薰設計,坐西北朝東南,平面呈L形,轉角入口前有單開間門廊[1]。建築共三層,一樓為辦公區、集會區,二樓設有挑高三米展覽廳[2]。其空間配置凸顯井手薰慣用、以「退縮而建」的手法處理南海路與泉州街的轉角,兩翼建物則採對稱設計[3]。入口兩層,下作玄關,上為休息室,頂為露台,其後及兩翼樓高均三層[1]林衡道說明,該館和同一時期完工的建築臺北郵局司法大廈,都屬「國防色系」,時因九一八事變,戰爭使日本在臺灣興建大型建物時都採灰暗色調,以免空襲目標明顯[4]。窗框應和著建築物最初教育功能,雕刻成貓頭鷹造型[2]

臺灣教育會館風格與同樣是井手薰作品的臺北公會堂非常類似,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磚砌壁體,部分用洗石子之幾何紋樣搭配,頗具擺脫復古的現代形式[1]。三層外牆貼有北投窯業會設生產的溝紋丁掛面磚,以簡易幾何面磚與局部窗框雕飾建代替羅馬柱列與水泥壁飾,因1930年前後,日本建築師受到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影響、鋼筋混凝土等新建材出現,建築風格逐漸捨棄過往華麗的裝飾列柱,轉向強調理性、有秩序設計,開始簡潔明朗的立面建築風格,然而卻不完全屏除古典外衣,在混凝土外牆仍貼上面磚,模仿過往磚造建築[2]

營運

臺灣教育會

 
臺灣教育會館為1931年完工[5]

會館最初係當時日治時期官方性質濃厚的臺灣教育會,做為辦理教育推廣及成果展示之場所,並供定時集會及教育課題研究之用[1]。日治時展覽廳常舉辦美術展,使用的十餘年間,包括官辦府展、台展等共開了十次美展,陳澄波等均曾參展,成為當時臺灣美術界重要展示場地[2]。如臺陽美術協會自1935年5月在教育會館舉辦首次展覽後,在同地舉行連續五屆,直到第六屆才移至臺北公會堂[6]黃土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展的女體雕刻作品《甘露水》曾是會館的藝術標記,陳列在一樓的樓梯旁[6]顏水龍李石樵等日治時期畫家回顧早年藝術生涯時,都不時提到參加臺灣教育會館和臺灣公會堂群展前的惶恐心情[6]

臺灣省參議會

日本戰敗投降後,會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組織的台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初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借用,隨後於1946年改由臺灣省參議會使用[1]。1952年8月25日,經由省教育會向財政部次長陳漢平、省主席吳國楨、省臨時議會請願,產權重回該會[7]

館內的雕塑《甘露水》因當時民風保守,作品屢遭省級民意代表攻擊,認為有礙觀瞻[8]。省議員徐灶生的孫女徐宇瓊表示《甘露水》女陰部位還被潑了一攤黑墨水[9]。1958年4月21日,臨時省議會結束現址公務,南遷霧峰[10]。在交接給美國新聞處使用時,《甘露水》被丟棄在大門外雜物堆中,由《新生報》記者藍運登發現,交由徐灶生的二女婿張鴻標收藏[9]

美國新聞處

1958年12月2日,台北美國新聞處入駐,裡面的林肯中心亦同時開放,梅貽琦應邀致詞,胡適蔣夢麟張道藩前往道賀,請來陳惠珠、方珠等明星表演[11]。記者陳長華評語,二十世紀中葉,臺灣接受美援時,也從美國新聞處開設的林肯中心,得到文化上的支持[6]

美國新聞處在一樓設廣播電影與錄音室、二樓設圖書館[11]。戒嚴時期,臺灣資訊流通常嚴格管制,該處成為臺灣人接觸國外事務、英文書刊雜誌的場所,尤其鄰近的建國中學北一女中等學生更經常在此徘徊進出[1]。台北美國新聞處還曾邀請北一女學生至美國交流[12]陽明醫院院長王泰隆回憶,1960年至1963年他就讀建國中學時,這裡成為同學們課後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豐富的原文藏書及快速流通的資訊,對當時建中學生成長的確影響很大,不光只是對學英文有幫助,也開啟同學們對現代科技及民主政治的知識之窗,許多人放學後到裡頭看書、借書,包括美國漫畫,還可看電影、參觀展覽、聽音樂會、查閱留美升學資料等,阿姆斯壯登陸月球、甘迺迪選美國總統時,都吸引許多建中學生到該處看電視轉播[1]。1968年,藝術家劉作泥受陽明山管理局局長潘其武吩咐,要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設計一座由花朵構成的時鐘,苦思不得後聽從外國人建議,來此兩天翻遍相關雜誌,最後看到《國家地理雜誌》,才找到設計靈感[13]邵玉銘自在此讀過《國家地理雜誌》後,成為他最愛的雜誌,1969年就開始訂閱[14]

曾在此任職的周奇勳指出,美國上司關心臺灣藝術的發展,希望為臺灣藝術工作者,提供一塊自由創作和發展園地,遂開設林肯中心,像廖繼春席德進等藝術家,都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回到臺灣後在館內的林肯中心舉行展覽,創作風格因此受西風影響[6]。不僅當年多位美國重要表演藝術家如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等都曾在這裡示範演講,臺灣本地藝術創者亦往往透過美國文化中心的展覽而成名[5]。周奇勳回憶,原先美國主管機構是要推廣美國文化,而非臺灣本土藝術,但他們要據理力爭,才保存這塊藝廊,設有畫展評審會,拔選大膽創新、風格獨特的畫家,顧獻樑、廖繼春、席德進都曾是評審委員[15]

1970年代末的臺灣,前衛美術能被接納展覽的地方也只僅林肯中心[16]。藉由工作人員周奇勳、洪宏齡、吳毓奇的爭取,一些被飽受商業畫廊拒絕的前衛畫家,得以這重拾創作的尊嚴,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976年和《藝術家》雜誌社合辦的洪通畫展[6]。當時報導,林肯中心一早的排隊人潮就從南海路繞到重慶南路三段[17]。該年代,林肯中心接受洪通的作品,帶給藝術界激烈論戰,間接引發鼓勵非畫家或樸素藝術創作者[6]

美國文化中心

美國對中華民國斷交後,易名為美國在台協會文化中心的美國新聞處,保留一樓左側大廳作展覽及演講用途[6]

1981年1月19日,胡金銓籌資自拍、第二度執導拍攝時裝片的文藝喜劇片《終身大事》選此開鏡,拍攝胡慧中開畫展[18]

1991年3月26日,省議員周滄淵在省議會質詢中指出該幢建築頗具有歷史意義,是否省教育廳會依南海計畫拆除改蓋辦公大樓。省府主席連戰答覆,當年省參議會選擇南海路此幢大樓當議事堂,為他父親連震東擔任參議會祕書長時所決定,他不會拆他父親所選定的議事堂,要求教育廳停止開發計畫,至於原訂的南海計畫可以另外找地實施。[19]

隨著美國文化中心1991年底租約到期,省議員曾建議作為二二八事件紀念館[4]。原先位在松江路九十巷的中華民國童軍總會,因市政府教育局收回租地,暫至此地[20]。美國文化中心遷至復興北路的弘雅大樓二樓及六樓,1992年時月租金高達新台幣二、三百萬元,預算還遭到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刪除[21]。且新辦公室空間不足,無法再像過去般開闢畫廊,其近鄰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曾探討過這問題[22]

1993年1月4日,內政部民政司召開古蹟評鑑會議,決議臺灣教育會館為古蹟[23]。3月22日,美國文化中心得以原屋租回[24]。次年1月7日,重開畫廊[22]

2002年3月1日,美國文化中心遷移到臺北市東區時,AIT代處長蘇佩秋表示愛好藝術的人士定不會忘記此處締造過的文化軌跡,包括首次在該地舉辦個展的素人洪通、學成歸國在該地示範舞作的林懷民、以及現代舞大師瑪莎·葛蘭姆、摩斯·康寧漢及保羅·泰勒等人的演出[25]

修復期間

教育部委託建築師徐裕健提出修復計畫[3],2002年11月開始古蹟修復[1]。原定四個月工期完成,最後因營造商與建築師意見不合而拖延[2]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曾積極爭取進駐。2004年1月13日由董事長林曼麗指出,國藝會歷來已經費補助新生代從事前衛、實驗藝術創作,若再有一個場域來展出他們的創作,深信會對台灣藝文發展有極其正面的作用。[26]

2005年3月31日,清明節前夕,市長馬英九對二二八罹難者家屬表示盼成立國家級二二八館的心聲,表示贊同並允諾[27]。次年8月3日,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透露,明年二二八紀念日將在原美國文化中心成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28]。2007年2月28日,行政院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掛牌[29]。同日,以此建物為圖案、冠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郵票開賣,一天賣出四十多萬張[30]。2009年6月5日,《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修正案在立法院通過,讓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有法源依據可經營臺灣教育會館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31]

古蹟修復於2011年1月6日完工[32]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2011年2月28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開幕,馬英九以總統身分參與[32]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龔招健. 《區里縱橫談》台灣教育會館 見證大時代. 中國時報. 2003-02-23 (中文(臺灣)). 
  2. ^ 2.0 2.1 2.2 2.3 2.4 林佳儀. 【遙想臺北城 找尋日治官廳】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臺灣美術展重鎮. 聯合報. 2011-09-17 (中文(臺灣)). 
  3. ^ 3.0 3.1 周美惠. 古蹟要改造 美國文化中心將搬離 「原台灣教育會館」是台灣重要美術沙龍 教育部擬改為「國際交流教育會館. 聯合報. 2002-01-13 (中文(臺灣)). 
  4. ^ 4.0 4.1 施靜茹. 典雅建築租期將屆 美國文化中心 拆不拆? 省議員建議做為「二二八事件紀念館」省府擬拆掉蓋大樓 市府盼好好保護. 聯合報. 1991-11-28 (中文(臺灣)). 
  5. ^ 5.0 5.1 于國華. 曾是台灣現代藝術啟蒙的舞台 美國文化中心遷離南海路. 民生報. 2002-03-02 (中文(臺灣)). 
  6.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陳長華. 美國文化中心卅年. 聯合報. 1991-12-10~12 (中文(臺灣)). 
  7. ^ 為房屋產權問題 教育會昨向財部等機關請願 請願結果甚為圓滿. 聯合報. 1952-08-26 (中文(臺灣)). 
  8. ^ 劉庭詳. 藝術瑰寶輾轉易手終散失 黃土水作品分藏全省各角落. 民生報. 1988-02-02 (中文(臺灣)). 
  9. ^ 9.0 9.1 趙慧琳. 黃土水甘露水落腳處找到了 台灣雕刻第一人的名作 消失逾半世紀 國美館若獲藏家共識 將提供市場價格 納入國家典藏. 聯合報. 2002-07-02 (中文(臺灣)). 
  10. ^ 省議會霧峰新廈巡禮. 聯合報. 1958-04-21 (中文(臺灣)). 
  11. ^ 11.0 11.1 美新處昨喬遷誌喜 中美人士紛往致賀 新設文化中心同時開放 梅部長莊大使等均致詞. 聯合報. 1958-12-03 (中文(臺灣)). 
  12. ^ 北一女學生李娟瑩膺選 赴美國參觀太陽神發射. 聯合報. 1972-11-15 (中文(臺灣)). 
  13. ^ 劉作泥. 憶四十年前陽明山花鐘設計曲折 陽明山花鐘40歲. 聯合報. 2006-06-06 (中文(臺灣)). 
  14. ^ 張夢瑞. 《奇書癡》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傳家寶 訂閱二十餘年未間斷 邵玉銘曾為國旗事 向"最愛"抗議. 民生報. 1991-11-02 (中文(臺灣)). 
  15. ^ 賴素鈴. 向南海路54號說再見﹗ 多少藝家成名處 幾許落寞道別離 美國文化中心搬遷前 "回顧展"邀君話桑麻. 民生報. 1991-11-27 (中文(臺灣)). 
  16. ^ 陳長華. 美術館開館不能草草 館長要內行‧具備鑑賞能力 徵集收藏品‧宜採價購方式. 聯合報. 1978-03-30 (中文(臺灣)). 
  17. ^ 陳長華. 南鯤鯓出了人物 林肯堂擺滿歡花籃 看畫人潮洶湧南海路排長龍 台北人多車多洪通直喚頭痛. 聯合報. 1976-03-14 (中文(臺灣)). 
  18. ^ 胡金銓執導「終身大事」 昨在台北開鏡. 民生報. 1981-01-20 (中文(臺灣)). 
  19. ^ 北市美國文化中心大樓 具歷史意義 不會拆除. 民生報. 1991-03-27 (中文(臺灣)). 
  20. ^ 省參議會舊址添新客 暫租童軍總部 如何保留尚待評估. 聯合報. 1992-05-29 (中文(臺灣)). 
  21. ^ 林貞美. 預算被刪 現址房租「高不可攀」 美國文化中心為「房事」傷神. 經濟日報. 1992-10-07 (中文(臺灣)). 
  22. ^ 22.0 22.1 賴素玲. 南海學園文化區 喜迎老朋友 美國文化中心 昨重新開幕. 民生報. 1994-01-08 (中文(臺灣)). 
  23. ^ 周美惠. 台灣古蹟再添四處. 聯合報. 1993-01-05 (中文(臺灣)). 
  24. ^ 歐陽瑜. 美國文化中心“鳳還巢”. 民生報. 1993-03-23 (中文(臺灣)). 
  25. ^ 周美惠. 美國文化中心宣布搬家 原址將再造為國際交流教育會館. 聯合報. 2002-03-02 (中文(臺灣)). 
  26. ^ 丁榮生. 國藝會爭取進駐前美國文化中心. 丁榮生. 2004-01-14 (中文(臺灣)). 
  27. ^ 喬慧玲. 《新聞短波》設國家級二二八館 馬英九贊同. 中國時報. 2005-04-01 (中文(臺灣)). 
  28. ^ 丁榮生. 二二八紀念館遷原美國文化中心. 2006-08-04 (中文(臺灣)). 
  29. ^ 徐珮君. 二二八紀念館 後天掛牌. 臺灣蘋果日報. 2007-02-26 [2021-06-04]. (原始内容于2021-06-05) (中文(臺灣)). 
  30. ^ 黃筱珮、賈先發. 二二八郵票 40萬張2小時搶光. 中國時報. 2007-03-01 (中文(臺灣)). 
  31. ^ 林新輝. 快「馬」加鞭通過 228國家紀念館 有法源了. 聯合報. 2009-06-06 (中文(臺灣)). 
  32. ^ 32.0 32.1 曾薏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今開館. 中國時報. 2011-02-28 (中文(臺灣)). 

外部連結

原臺灣教育會館, 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的展覽館, 為井手薰設計, 自1930年代到2000年代初為臺灣藝術重要的展覽場所, 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並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管理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位置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25, 0315824, 513884, 0315824, 513884, 坐标, 0315824, 513884, 0315824, 513884建成时间1931年中華民國文化資產類型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评定时间1993年2月5日詳細登錄資料二二八. 原臺灣教育會館 是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學園的展覽館 為井手薰設計 自1930年代到2000年代初為臺灣藝術重要的展覽場所 今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並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管理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原臺灣教育會館臺灣教育會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位置臺灣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25 01 54 N 121 30 50 E 25 0315824 N 121 513884 E 25 0315824 121 513884 坐标 25 01 54 N 121 30 50 E 25 0315824 N 121 513884 E 25 0315824 121 513884建成时间1931年中華民國文化資產類型登錄等級 直轄市定古蹟评定时间1993年2月5日詳細登錄資料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National 228 Memorial Museum 英語 中華民國政府機構基本信息機關類型紀念館所屬部門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主要官員館長楊振隆成立沿革成立日期2011年2月28日聯絡信息地址 中華民國10048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4號電話 886 2 2332 6228網站228 wbr org wbr tw 目录 1 建築 2 營運 2 1 臺灣教育會 2 2 臺灣省參議會 2 3 美國新聞處 2 4 美國文化中心 2 5 修復期間 2 6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3 參考資料 4 外部連結建築 编辑臺灣教育會館為時任臺灣總督府營繕課長的井手薰設計 坐西北朝東南 平面呈L形 轉角入口前有單開間門廊 1 建築共三層 一樓為辦公區 集會區 二樓設有挑高三米展覽廳 2 其空間配置凸顯井手薰慣用 以 退縮而建 的手法處理南海路與泉州街的轉角 兩翼建物則採對稱設計 3 入口兩層 下作玄關 上為休息室 頂為露台 其後及兩翼樓高均三層 1 林衡道說明 該館和同一時期完工的建築臺北郵局 司法大廈 都屬 國防色系 時因九一八事變 戰爭使日本在臺灣興建大型建物時都採灰暗色調 以免空襲目標明顯 4 窗框應和著建築物最初教育功能 雕刻成貓頭鷹造型 2 臺灣教育會館風格與同樣是井手薰作品的臺北公會堂非常類似 鋼筋混凝土構造的磚砌壁體 部分用洗石子之幾何紋樣搭配 頗具擺脫復古的現代形式 1 三層外牆貼有北投窯業會設生產的溝紋丁掛面磚 以簡易幾何面磚與局部窗框雕飾建代替羅馬柱列與水泥壁飾 因1930年前後 日本建築師受到歐洲現代主義建築影響 鋼筋混凝土等新建材出現 建築風格逐漸捨棄過往華麗的裝飾列柱 轉向強調理性 有秩序設計 開始簡潔明朗的立面建築風格 然而卻不完全屏除古典外衣 在混凝土外牆仍貼上面磚 模仿過往磚造建築 2 營運 编辑臺灣教育會 编辑 臺灣教育會館為1931年完工 5 會館最初係當時日治時期官方性質濃厚的臺灣教育會 做為辦理教育推廣及成果展示之場所 並供定時集會及教育課題研究之用 1 日治時展覽廳常舉辦美術展 使用的十餘年間 包括官辦府展 台展等共開了十次美展 陳澄波等均曾參展 成為當時臺灣美術界重要展示場地 2 如臺陽美術協會自1935年5月在教育會館舉辦首次展覽後 在同地舉行連續五屆 直到第六屆才移至臺北公會堂 6 黃土水入選日本第三回帝展的女體雕刻作品 甘露水 曾是會館的藝術標記 陳列在一樓的樓梯旁 6 顏水龍 李石樵等日治時期畫家回顧早年藝術生涯時 都不時提到參加臺灣教育會館和臺灣公會堂群展前的惶恐心情 6 臺灣省參議會 编辑 日本戰敗投降後 會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所組織的台灣省學產管理委員會接收 初由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借用 隨後於1946年改由臺灣省參議會使用 1 1952年8月25日 經由省教育會向財政部次長陳漢平 省主席吳國楨 省臨時議會請願 產權重回該會 7 館內的雕塑 甘露水 因當時民風保守 作品屢遭省級民意代表攻擊 認為有礙觀瞻 8 省議員徐灶生的孫女徐宇瓊表示 甘露水 女陰部位還被潑了一攤黑墨水 9 1958年4月21日 臨時省議會結束現址公務 南遷霧峰 10 在交接給美國新聞處使用時 甘露水 被丟棄在大門外雜物堆中 由 新生報 記者藍運登發現 交由徐灶生的二女婿張鴻標收藏 9 美國新聞處 编辑 1958年12月2日 台北美國新聞處入駐 裡面的林肯中心亦同時開放 梅貽琦應邀致詞 胡適 蔣夢麟 張道藩前往道賀 請來陳惠珠 方珠等明星表演 11 記者陳長華評語 二十世紀中葉 臺灣接受美援時 也從美國新聞處開設的林肯中心 得到文化上的支持 6 美國新聞處在一樓設廣播電影與錄音室 二樓設圖書館 11 戒嚴時期 臺灣資訊流通常嚴格管制 該處成為臺灣人接觸國外事務 英文書刊雜誌的場所 尤其鄰近的建國中學 北一女中等學生更經常在此徘徊進出 1 台北美國新聞處還曾邀請北一女學生至美國交流 12 陽明醫院院長王泰隆回憶 1960年至1963年他就讀建國中學時 這裡成為同學們課後最重要的活動場所之一 豐富的原文藏書及快速流通的資訊 對當時建中學生成長的確影響很大 不光只是對學英文有幫助 也開啟同學們對現代科技及民主政治的知識之窗 許多人放學後到裡頭看書 借書 包括美國漫畫 還可看電影 參觀展覽 聽音樂會 查閱留美升學資料等 阿姆斯壯登陸月球 甘迺迪選美國總統時 都吸引許多建中學生到該處看電視轉播 1 1968年 藝術家劉作泥受陽明山管理局局長潘其武吩咐 要在陽明山國家公園設計一座由花朵構成的時鐘 苦思不得後聽從外國人建議 來此兩天翻遍相關雜誌 最後看到 國家地理雜誌 才找到設計靈感 13 邵玉銘自在此讀過 國家地理雜誌 後 成為他最愛的雜誌 1969年就開始訂閱 14 曾在此任職的周奇勳指出 美國上司關心臺灣藝術的發展 希望為臺灣藝術工作者 提供一塊自由創作和發展園地 遂開設林肯中心 像廖繼春 席德進等藝術家 都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 回到臺灣後在館內的林肯中心舉行展覽 創作風格因此受西風影響 6 不僅當年多位美國重要表演藝術家如現代舞大師瑪莎 葛蘭姆等都曾在這裡示範演講 臺灣本地藝術創者亦往往透過美國文化中心的展覽而成名 5 周奇勳回憶 原先美國主管機構是要推廣美國文化 而非臺灣本土藝術 但他們要據理力爭 才保存這塊藝廊 設有畫展評審會 拔選大膽創新 風格獨特的畫家 顧獻樑 廖繼春 席德進都曾是評審委員 15 1970年代末的臺灣 前衛美術能被接納展覽的地方也只僅林肯中心 16 藉由工作人員周奇勳 洪宏齡 吳毓奇的爭取 一些被飽受商業畫廊拒絕的前衛畫家 得以這重拾創作的尊嚴 其中最受矚目的是1976年和 藝術家 雜誌社合辦的洪通畫展 6 當時報導 林肯中心一早的排隊人潮就從南海路繞到重慶南路三段 17 該年代 林肯中心接受洪通的作品 帶給藝術界激烈論戰 間接引發鼓勵非畫家或樸素藝術創作者 6 美國文化中心 编辑 美國對中華民國斷交後 易名為美國在台協會文化中心的美國新聞處 保留一樓左側大廳作展覽及演講用途 6 1981年1月19日 胡金銓籌資自拍 第二度執導拍攝時裝片的文藝喜劇片 終身大事 選此開鏡 拍攝胡慧中開畫展 18 1991年3月26日 省議員周滄淵在省議會質詢中指出該幢建築頗具有歷史意義 是否省教育廳會依南海計畫拆除改蓋辦公大樓 省府主席連戰答覆 當年省參議會選擇南海路此幢大樓當議事堂 為他父親連震東擔任參議會祕書長時所決定 他不會拆他父親所選定的議事堂 要求教育廳停止開發計畫 至於原訂的南海計畫可以另外找地實施 19 隨著美國文化中心1991年底租約到期 省議員曾建議作為二二八事件紀念館 4 原先位在松江路九十巷的中華民國童軍總會 因市政府教育局收回租地 暫至此地 20 美國文化中心遷至復興北路的弘雅大樓二樓及六樓 1992年時月租金高達新台幣二 三百萬元 預算還遭到美國行政管理和預算局刪除 21 且新辦公室空間不足 無法再像過去般開闢畫廊 其近鄰國立歷史博物館就曾探討過這問題 22 1993年1月4日 內政部民政司召開古蹟評鑑會議 決議臺灣教育會館為古蹟 23 3月22日 美國文化中心得以原屋租回 24 次年1月7日 重開畫廊 22 2002年3月1日 美國文化中心遷移到臺北市東區時 AIT代處長蘇佩秋表示愛好藝術的人士定不會忘記此處締造過的文化軌跡 包括首次在該地舉辦個展的素人洪通 學成歸國在該地示範舞作的林懷民 以及現代舞大師瑪莎 葛蘭姆 摩斯 康寧漢及保羅 泰勒等人的演出 25 修復期間 编辑 教育部委託建築師徐裕健提出修復計畫 3 2002年11月開始古蹟修復 1 原定四個月工期完成 最後因營造商與建築師意見不合而拖延 2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曾積極爭取進駐 2004年1月13日由董事長林曼麗指出 國藝會歷來已經費補助新生代從事前衛 實驗藝術創作 若再有一個場域來展出他們的創作 深信會對台灣藝文發展有極其正面的作用 26 2005年3月31日 清明節前夕 市長馬英九對二二八罹難者家屬表示盼成立國家級二二八館的心聲 表示贊同並允諾 27 次年8月3日 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董事長陳錦煌透露 明年二二八紀念日將在原美國文化中心成立國家級二二八紀念館 28 2007年2月28日 行政院為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掛牌 29 同日 以此建物為圖案 冠以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的郵票開賣 一天賣出四十多萬張 30 2009年6月5日 二二八事件處理及賠償條例 修正案在立法院通過 讓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有法源依據可經營臺灣教育會館作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31 古蹟修復於2011年1月6日完工 32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编辑 2011年2月28日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正式開幕 馬英九以總統身分參與 32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1 7 龔招健 區里縱橫談 台灣教育會館 見證大時代 中國時報 2003 02 23 中文 臺灣 2 0 2 1 2 2 2 3 2 4 林佳儀 遙想臺北城 找尋日治官廳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 臺灣美術展重鎮 聯合報 2011 09 17 中文 臺灣 3 0 3 1 周美惠 古蹟要改造 美國文化中心將搬離 原台灣教育會館 是台灣重要美術沙龍 教育部擬改為 國際交流教育會館 聯合報 2002 01 13 中文 臺灣 4 0 4 1 施靜茹 典雅建築租期將屆 美國文化中心 拆不拆 省議員建議做為 二二八事件紀念館 省府擬拆掉蓋大樓 市府盼好好保護 聯合報 1991 11 28 中文 臺灣 5 0 5 1 于國華 曾是台灣現代藝術啟蒙的舞台 美國文化中心遷離南海路 民生報 2002 03 02 中文 臺灣 6 0 6 1 6 2 6 3 6 4 6 5 6 6 6 7 陳長華 美國文化中心卅年 聯合報 1991 12 10 12 中文 臺灣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為房屋產權問題 教育會昨向財部等機關請願 請願結果甚為圓滿 聯合報 1952 08 26 中文 臺灣 劉庭詳 藝術瑰寶輾轉易手終散失 黃土水作品分藏全省各角落 民生報 1988 02 02 中文 臺灣 9 0 9 1 趙慧琳 黃土水甘露水落腳處找到了 台灣雕刻第一人的名作 消失逾半世紀 國美館若獲藏家共識 將提供市場價格 納入國家典藏 聯合報 2002 07 02 中文 臺灣 省議會霧峰新廈巡禮 聯合報 1958 04 21 中文 臺灣 11 0 11 1 美新處昨喬遷誌喜 中美人士紛往致賀 新設文化中心同時開放 梅部長莊大使等均致詞 聯合報 1958 12 03 中文 臺灣 北一女學生李娟瑩膺選 赴美國參觀太陽神發射 聯合報 1972 11 15 中文 臺灣 劉作泥 憶四十年前陽明山花鐘設計曲折 陽明山花鐘40歲 聯合報 2006 06 06 中文 臺灣 張夢瑞 奇書癡 美國國家地理雜誌 傳家寶 訂閱二十餘年未間斷 邵玉銘曾為國旗事 向 最愛 抗議 民生報 1991 11 02 中文 臺灣 賴素鈴 向南海路54號說再見 多少藝家成名處 幾許落寞道別離 美國文化中心搬遷前 回顧展 邀君話桑麻 民生報 1991 11 27 中文 臺灣 陳長華 美術館開館不能草草 館長要內行 具備鑑賞能力 徵集收藏品 宜採價購方式 聯合報 1978 03 30 中文 臺灣 陳長華 南鯤鯓出了人物 林肯堂擺滿歡花籃 看畫人潮洶湧南海路排長龍 台北人多車多洪通直喚頭痛 聯合報 1976 03 14 中文 臺灣 胡金銓執導 終身大事 昨在台北開鏡 民生報 1981 01 20 中文 臺灣 北市美國文化中心大樓 具歷史意義 不會拆除 民生報 1991 03 27 中文 臺灣 省參議會舊址添新客 暫租童軍總部 如何保留尚待評估 聯合報 1992 05 29 中文 臺灣 林貞美 預算被刪 現址房租 高不可攀 美國文化中心為 房事 傷神 經濟日報 1992 10 07 中文 臺灣 22 0 22 1 賴素玲 南海學園文化區 喜迎老朋友 美國文化中心 昨重新開幕 民生報 1994 01 08 中文 臺灣 周美惠 台灣古蹟再添四處 聯合報 1993 01 05 中文 臺灣 歐陽瑜 美國文化中心 鳳還巢 民生報 1993 03 23 中文 臺灣 周美惠 美國文化中心宣布搬家 原址將再造為國際交流教育會館 聯合報 2002 03 02 中文 臺灣 丁榮生 國藝會爭取進駐前美國文化中心 丁榮生 2004 01 14 中文 臺灣 喬慧玲 新聞短波 設國家級二二八館 馬英九贊同 中國時報 2005 04 01 中文 臺灣 丁榮生 二二八紀念館遷原美國文化中心 2006 08 04 中文 臺灣 徐珮君 二二八紀念館 後天掛牌 臺灣蘋果日報 2007 02 26 2021 06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05 中文 臺灣 黃筱珮 賈先發 二二八郵票 40萬張2小時搶光 中國時報 2007 03 01 中文 臺灣 林新輝 快 馬 加鞭通過 228國家紀念館 有法源了 聯合報 2009 06 06 中文 臺灣 32 0 32 1 曾薏蘋 二二八國家紀念館今開館 中國時報 2011 02 28 中文 臺灣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原臺灣教育會館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原臺灣教育會館 amp oldid 7513405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