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萬古黴素

萬古黴素(Vancomycin,INN)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用來治療許多细菌感染的抗细菌药抗生素[1]。治療皮膚感染、敗血症、心內膜炎、骨關節感染以及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引起的脑膜炎時,通常建議採用靜脈注射作為第一線治療[2];而投藥時,劑量將依患者的血液濃度作調整。萬古黴素也是一種治療嚴重偽膜性結腸炎的口服藥,然而口服時藥效將會大為降低。[1],用來預防和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所造成的感染。傳統上,萬古黴素被用作「最後一線藥物英语Drug of last resort」,用來治療所有抗生素均無效的嚴重感染。但由於越來越多的抗萬古黴素耐藥性病菌的出現,其地位漸漸被利奈唑胺達托黴素所取代。

萬古黴素
臨床資料
懷孕分級
给药途径靜脈或口服
ATC碼
  • A07AA09 (WHO) J01XA01
法律規範狀態
法律規範
  • S4(澳洲)、POM英國、℞-only(美國)
藥物動力學數據
生物利用度可忽略(口服)
药物代谢排泄時沒有改變
生物半衰期4-11小時(成人)
6-10日(腎功能受損的成人)
排泄途徑腎臟
识别信息
CAS号1404-90-6
PubChem CID
  • 14969
DrugBank
  • APRD01287
CompTox Dashboard英语CompTox Chemicals Dashboard (EPA)
  • DTXSID0042664
ECHA InfoCard100.014.338
化学信息
化学式C66H75Cl2N9O24
摩尔质量1449.3 g·mol-1

常見的副作用包含注射至局部時的疼痛、过敏,有時候也可能引發聽力問題、低血壓骨髓抑制等問題;對母乳餵養的患者似乎沒有問題,而對於懷孕患者的影響尚不明確,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造成危害。[3]萬古黴素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藉由阻斷細胞壁生成來發揮作用。

萬古黴素於1954年上市[4],在最基本的健康照護系統中最必要的藥物清單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登錄有案[5],是一種常見藥物[3] ,一劑靜脈注射的批發價約在1.70-6美元左右[6];因為在美國靜脈注射劑型相當昂貴[1] ,靜脈注射的投藥方式可能會被取代[7]。萬古黴素目前由土壤細菌东方拟无枝酸菌英语Amycolatopsis orientalis培養得來。

历史

万古霉素首先被EC Kornfeld(礼来公司员工)从一个传教士采集的婆罗洲丛林深处的土壤中分离出来。产生万古霉素的细菌最终被命名为东方拟无枝酸菌英语Amycolatopsis orientalis[1]使用万古霉素的最初目的是治疗由耐青黴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2][8][9]

最初,这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被简单的标记为05865,但是最后它有了一个通用的名称:Vancomycin(从单词 "vanquished" (征服)衍生而来)。[1]很快,万古霉素的优点就表现了出来:尽管在含万古霉素的培养基上经过多代的传代培养,葡萄球菌仍然未显示出明显的抗药性。当时,越来越多的葡萄球菌对青黴素类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这使万古霉素很快在1958年获得了FDA的许可。Eli Lily公司首先生产并销售万古霉素,商标是 Vancocin。[2]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万古霉素从来没有成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1. 万古霉素必须静脉注射给药,口服无法吸收。
  2. 抗β-内酰胺酶半合成青黴素类药物,如甲氧苯青黴素(以及其后继产品如乙氧萘(胺)青黴素,邻氯青黴素等)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抑制对青黴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3. 早期的实验中所用的纯度不高的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耳毒性及肾毒性。[10]

这些发现导致万古霉素被降级为抗感染的“最后一线药物”。

2004年,礼来公司将Vancocin商标授权给美国的ViroPharma制药公司,英国的Flynn Pharma制药公司及澳大利亚的Aspen Pharmacare制药公司使用。万古霉素的专利在80年代早期就已经过期,但是FDA没有允许上述三家制药公司中任何一家生产的万古霉素在美国销售。

生物合成

 
图 1: 组成万古霉素的基团和结构域.

万古霉素通过不同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进行生物合成[3]七个基团通过氨基酸相互连接,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在万古霉素的基团通过氨基酸组装之前,氨基酸首先要经过修饰。L-酪氨酸被修饰为β-羟基,氯-酪氨酸和4-羟苯基甘氨酸残基。另一方面,醋酸根被用来合成3,5-二羟苯甘氨酸的苯环。[4]

 
图 2:由被修饰的芳香环组成的链状七肽(万古霉素前体)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在不同基团连接时发挥作用,通过在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的方式延长肽链。[5]每个基团一般包括腺苷酰化结构域(A),肽载体蛋白结构域(PCP)以及肽键形成结构域(C)。在A结构域,特殊的氨基酸通过形成氨酰腺苷酶复合体的方式被激活,并与一个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辅助因子通过硫酯化的方式结合。[6][7]这个复合物随后被AMP运送至PCP。PCP利用结合的4'-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辅基来运送肽链和它们的前体。[11]图片1显示了生物合成万古霉素所必需的基团。在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中,还存在有其他修饰结构域如差向异构结构域(E),用来将某些氨基酸进行立体异构;硫酯酶结构域(TE)用来催化环化反应以及通过断裂硫酯键从而去除某些不需要的分子。

 
图 3: 分子的修饰对于万古霉素生物活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一种多酶复合体(包括肽合成酶CepA, CepB, 和 CepC)负责组装构成万古霉素的七肽结构。CepA, CepB, 和 CepC的结构与其他的肽合成酶(如表面活性肽合成酶以及短杆菌肽合成酶)非常相似。每个肽合成酶把不同的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编码从而激活不同的结构域。CepA编码基团1,2和3,CepB编码基团4,5和6,CepC编码基团7。这三个肽合成酶的基因序列位于细菌染色体的起始段,长度为27kb。[5]

在线性的七肽分子合成之后,万古霉素还要进一步的进行翻译后的修饰,在一些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交联和糖基化,反式化反应等,以产生生物活性。八种酶,即开放阅读框架(ORF)7,8,9,10,11,14,18,20和21被用来转换这种链状七肽。ORF 7,8,9和20是P450酶,ORF10和18是不含血红素的卤过氧化物酶。ORF9和14被认为可能是羟化酶。[12]在这些酶的帮助下,β-羟基被引入到酪氨酸的2号和6号位,连接发生在5号环与7号环,4号环与6号环,以及4号环与2号环之间。另外,一种过氧化物酶将一个氯原子通过氧化反应连接到2号环与6号环上。[5]

药理学与结构

万古霉素是三环糖苷化非核糖体肽的一种分支产物,由放线菌属的东方拟无枝酸菌(以前被命名为东方诺卡菌)通过发酵产生。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的合成而使细菌无法生存。这种机制以及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理特征意味着,万古霉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几乎无效(除了一些非淋菌性的奈瑟菌属细菌)。

特别的是,万古霉素阻止N-乙酰胞壁酰基(NAM-)和n-乙酰葡糖酰基(NAG-)参与肽聚糖骨架的形成,而肽聚糖骨架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万古霉素中大量的亲水基团可以形成氢键,与NAM-肽和NAG-肽中D-丙氨酰丙氨酸末端的部分相互作用。通常这是一种有5个作用点的反应。这样万古霉素分子就被氢键“捆绑”在了D-丙氨酰丙氨酸上,阻止了NAM-肽与NAG-肽参与肽聚糖骨架的形成。

万古霉素存在阻转异构现象。由于氯酪氨酸残基旋转特性的限制,万古霉素有两种典型的旋转异构体。此种构象异构的药物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以及更高的药效。

临床应用

适应症

万古霉素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由对其他抗生素不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严重的致命性感染。但是,万古霉素不应该被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甲氧苯青黴素)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因为其疗效较萘夫西林(乙氧萘(胺)青黴素)类青黴素弱。[13][14]

由于越来越多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菌群的出现,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属的控制院内感染顾问委员会对临床万古霉素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指导方针。根据这个指导方针,仅在如下情况下谨慎的使用万古霉素:[15]

  • 由高致病性抗青黴素类细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抗性表皮葡萄球菌)所引起的感染,或者治疗对青黴素高度过敏的个别病例。
  • 治疗经甲硝唑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的假膜性结肠炎。
  • 治疗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过敏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病例。
  • 用于对青黴素高度过敏的个体进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性预防。
  • 预防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抗性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广泛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假体植入的外科手术时可能引发的感染。

不良反应

尽管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常常会受到监控,但是这种监控的价值仍然有争议。[16]血药峰浓度和最低有效浓度是最常被监控的項目。此外为了临床研究,药-时曲线(反应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以下的区域的浓度也常常受到监测。在血药最低有效浓度时观察毒性反应是最好的选择。[17]

万古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在≥1%的病例中发生)有:注射区域(剧烈)疼痛、血栓静脉炎。

肾毒性和耳毒性是早期生产的不纯的万古霉素产生的副作用,在50年代中期进行的万古霉素临床试验中显得尤其严重。[18][19]然而在后来的试验中,由于采用更纯净的万古霉素,肾毒性的发生率变得很低(0.1–1%的病例中发生)。但这个结论强调,试验中万古霉素未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20]

罕见的不良反应(<0.1%的病例中发生)包括:过敏反应、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多形性红斑、红人综合症(见下文)、二次感染、血小板下降、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白细胞减少症、耳鸣、眩晕、耳毒性(见下文)。[15]

最近的研究强调,万古霉素可以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引起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由皮下红斑、瘀斑和紫癜引起的出血。[21]

用量

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

在治疗全身性感染时,万古霉素需要通过静脉给药,因为万古霉素不能被肠道吸收。作为一个具有亲水性的大分子,万古霉素很难穿过肠壁的绒毛细胞细胞膜。唯一需要口服给药的适应症是假膜性肠炎,因为必须经过口服药物才能到达感染部位。在口服给药的情况下,排泄物中的万古霉素浓度在500 µg/ml左右。[22]

通过雾化器吸入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有时也会被采用(非规范性治疗方法),以治療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万古霉素的腐蚀性也使用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时容易发生血栓静脉炎。[23]

红人综合症

静脉给药时,万古霉素必须在溶剂稀释的条件下缓慢给药,最短给药时间为60分钟(一次总给药量大于500mg时最大给药速度小于10 mg/min)。[15]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局部疼痛和血栓静脉炎的发生率很高,以及为了避免一些输液反应如红人综合症(或称红脖综合症)的发生。红人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开始输液后4-10分钟,或刚刚输液完成后,通常表现为面部、颈部以及上肢躯干部潮红或出現红色皮疹。这些症状是由于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所引起而并非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可以治疗或者预防这些症状的发生。缓慢输液也可以减少发生的机率。[24][25]

治疗药物监测

万古霉素的疗效被认为是与时间相关联的,这意味着血药浓度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它的抗菌效果。因此,血药峰浓度并未显示出与其毒性或抗菌效果有关联。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精确的血药浓度监测并不需要。仅在下列情况下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 病人同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 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可能)改变
  • 病人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 短期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
  • 病人有肾功能不全

在这些情况下,需要测量血药最低浓度。[15][26][27][28]

近年来学界改变了治疗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的标准。早期的学者认为治疗期间,万古霉素的血药峰浓度应该在30-40mg/L,最低浓度在5-10mg/L。[29]最新的建议为,在用于治疗炎症感染是,不需要限制血药峰浓度,最低浓度应该在15-20mg/L。[30]

毒性

传统上认为,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及耳毒性。早期调查中发现一些听力及肾功能受损的病人血清中万古霉素的水平很高,随后一些医学参考文献刊登了这些调查报告。然而,自从70年代万古霉素被大量应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后,临床上发现先前报告的严重的毒性并没有大范围出现。这被归结于现在使用的万古霉素中已经移除了早期的不纯净的成分,尽管未对这些不纯净的成分进行过毒性试验。[9]

肾毒性

随后,有学者对大量报告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病例进行了重新的调查。调查发现大部分病例同时使用了其他已知有肾毒性的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其余的病例大多数有其他的干扰因素或者数据不完整,不足以证明万古霉素与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关系。

1994年,坎图和他的同事发现,在文献记载的82宗发生肾毒性的病例中,仅有3宗是单纯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26]一些试图估计万古霉素相关性肾功能损害发生几率的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分析大多在方法上有缺陷,因而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公认最好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万古霉素相关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在5%~7%之间。这和两种公认的无肾毒性的抗生素,头孢孟多和苄青霉素所引起肾功能损伤的几率几乎相等。

此外,万古霉素的血清浓度和肾毒性发生几率是否相关,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有些研究指出在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超过10 µg/mL时,肾毒性的发生几率增加。但是其他的重复性试验并未能取得相同的结果。在治疗安全的范围内,万古霉素仍有引起肾毒性的报告。总之,万古霉素引起肾毒性的几率被高估了。而且,没有证据显示,当肾毒性发生时,改变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能阻止肾毒性的进一步加重。

耳毒性

确定萬古霉素引起耳毒性的几率更加困难,因为缺少有说服力的病例。普遍的观点是,万古霉素极少引起耳毒性症状。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耳毒性的相关性也是不确定的。有的病例在万古霉素血清浓度超过 80 µg/mL时出現耳毒性症状,可是同样有在治疗安全范围的血清浓度下产生耳毒性病例的报告。因此,不能证明使用治疗药物检测的方法保持治疗安全范围的血药浓度可以防止耳毒性症状的发生。

与其他有肾毒性药物的相互作用

对于万古霉素研究的另一个疑问是,万古霉素能否加强其他有肾毒性药物的毒性,如果能的话,能够加强多少呢?临床研究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但是动物模型显示,当万古霉素与其他的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并使用时,肾毒性会加强。但是,加强的程度仍然没有被证实与药物使用剂量与血清浓度有相关性。

抗生素耐药性

内在性耐药

有一些革兰氏阳性菌被发现对万古霉素有内在性耐药。这些菌种属于明串珠菌属和小球菌属,但是这些细菌极少感染人类。[31]大多数乳酸杆菌属菌种对万古霉素也有内在性抗性[31](除了一些(但不是全部)的嗜乳酸杆菌属的菌株[32])。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对万古霉素具有内在性抗性,因为大分子的糖肽不能渗透进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33](除了一些非淋菌性奈瑟菌属菌种)[34]

获得性耐药

获得性抗万古霉素抗性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像医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来说。作为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最后一道防线”,越来越多的抗万古霉素细菌将导致普遍性的致命性细菌感染。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在1987年被发现,万古霉素抗性在90年代以及2000年后出现于常见致病微生物中,包括中介度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抗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万古霉素艰难梭菌[35][36]有些人怀疑,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另一种糖肽类抗生素阿伏霉素是导致抗万古霉素菌种出现的原因之一。

对万古霉素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是肽聚糖骨架中NAM-肽和NAG-肽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一般末端的氨基酸为D-丙氨酰丙氨酸,是与万古霉素连接的部分。如果末端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如变成D-丙氨酰乳酸或D-丙氨酰丝氨酸,那么万古霉素和NAM-肽或NAG-肽之间只有4个氢键发生相互作用。这一个氢键的缺失使二者的亲和力下降了1,000倍。

在肠球菌属这个氨基酸残基改变的原因是相关酶的表达。在肠球菌属和粪肠球菌属,3个主要的耐药性变种的特征已经被详细的描述出来。

  • 变种A- 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有耐药性,在此两种药物的作用下被诱导分化出来。
  • 变种B- 耐药性水平低,由万古霉素诱导分化,但是仍然对替考拉宁敏感
  • 变种C- 临床重要性最低,仅对万古霉素有基本的耐药性。

新的抗生素如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发展和应用预计将会延迟,但是在不久的将来,对所有已知抗生素均有耐受性的菌种一定会出现。

参见

参考资料

  1. ^ 1.0 1.1 1.2 1.3 1.4 Levine, Donald P.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01-01, 42 (Supplement_1): S5–S12 [2022-05-01]. ISSN 1537-6591. doi:10.1086/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2. ^ 2.0 2.1 2.2 Moellering, Robert C.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06-01-01,. 42 Suppl 1: S3–4 [2022-05-01]. ISSN 1537-6591. PMID 16323117. doi:10.1086/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3. ^ 3.0 3.1 3.2 Samel, Stefan A.; Marahiel, Mohamed A.; Essen, Lars-Oliver. How to tailor non-ribosomal peptide products—new clues about the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modifying enzymes. Molecular BioSystems. 2008, 4 (5): 387. ISSN 1742-206X. PMID 18414736. doi:10.1039/b717538h (英语). 
  4. ^ 4.0 4.1 Dewick, Paul M. Medicinal natural products: a biosynthetic approach. New York: Wiley. 2002.  ISBN 978-0-471-49641-0.
  5. ^ 5.0 5.1 5.2 5.3 van Wageningen, AndréM.A.; Kirkpatrick, Peter N.; Williams, Dudley H.; Harris, Barbara R.; Kershaw, Jo K.; Lennard, Nicola J.; Jones, M.; Jones, Steven J.M.; Solenberg, Patricia J. . Chemistry & Biology. 1998-03, 5 (3): 155–162 [2022-05-01]. PMID 9545426. doi:10.1016/S1074-5521(98)9006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9) (英语). 
  6. ^ 6.0 6.1 Chang, Gu-Gang; Wang, Jehng-Kang; Huang, Ter-Mei; Lee, Hwei-Jen; Chou, Wei-Yuan; Meng, Ching-Li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ytosolic NADP+-dependent malic enzyme from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91-12, 202 (2): 681–688. ISSN 0014-2956. PMID 1744112. doi:10.1111/j.1432-1033.1991.tb16423.x (英语). 
  7. ^ 7.0 7.1 Stein, Torsten; Vater, Joachim; Kruft, Volker; Otto, Albrecht; Wittmann-Liebold, Brigitte; Franke, Peter; Panico, Maria; McDowell, Roy; Morris, Howard R. .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6-06-28, 271 (26): 15428–15435 [2022-05-01]. ISSN 0021-9258. PMID 8663196. doi:10.1074/jbc.271.26.15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8. ^ Moellering, Robert C.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01-01, 42 (Supplement_1): S3–S4 [2022-05-01]. ISSN 1537-6591. doi:10.1086/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英语). 
  9. ^ 9.0 9.1 Levine, Donald P.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01-01, 42 (Supplement_1): S5–S12 [2022-05-01]. ISSN 1537-6591. PMID 16323120. doi:10.1086/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10. ^ Griffith, Richard S. Introduction to Vancomyci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81-11-01, 3 (Supplement_2): S200–S204. ISSN 1537-6591. doi:10.1093/clinids/3.Supplement_2.S200 (英语). 
  11. ^ Kohli, Rahul M.; Walsh, Christopher T.; Burkart, Michael D. . Nature. 2002-08, 418 (6898): 658–661 [2022-05-01]. ISSN 0028-0836. PMID 12167866. doi:10.1038/nature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1) (英语). 
  12. ^ Solenberg, Patricia J.; Matsushima, Patti; Stack, Douglas R.; Wilkie, Stephen C.; Thompson, Richard C.; Baltz, Richard H. . Chemistry & Biology. 1997-03, 4 (3): 195–202 [2022-05-01]. PMID 9115410. doi:10.1016/S1074-5521(97)90288-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06) (英语). 
  13. ^ Small, P M; Chambers, H F. .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90-06, 34 (6): 1227–1231 [2022-05-01]. ISSN 0066-4804. PMC 171789 . PMID 2393284. doi:10.1128/AAC.34.6.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14. ^ Gonzalez, C.; Rubio, M.; Romero-Vivas, J.; Gonzalez, M.; Picazo, J. J.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11-01, 29 (5): 1171–1177 [2022-05-01]. ISSN 1058-4838. PMID 10524959. doi:10.1086/3134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15. ^ 15.0 15.1 15.2 15.3 Rossi S, editor.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ISBN 978-0-9757919-2-9
  16. ^ Cantú, T. G.; Yamanaka-Yuen, N. A.; Lietman, P. S.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1994-04, 18 (4): 533–543 [2022-05-01]. ISSN 1058-4838. PMID 8038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17. ^ Lodise, Thomas P.; Patel, Nimish; Lomaestro, Ben M.; Rodvold, Keith A.; Drusano, George L.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08-15, 49 (4): 507–514 [2022-05-01]. ISSN 1058-4838. doi:10.1086/6008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18. ^ Moellering, Robert C.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01-01, 42 (Supplement_1): S3–S4 [2022-05-01]. ISSN 1537-6591. PMID 16323117. doi:10.1086/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英语). 
  19. ^ Levine, Donald P.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01-01, 42 (Supplement_1): S5–S12 [2022-05-01]. ISSN 1537-6591. PMID 16323120. doi:10.1086/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5) (英语). 
  20. ^ Farber, B F; Moellering, R C. .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83-01, 23 (1): 138–141 [2022-05-01]. ISSN 0066-4804. PMC 184631 . PMID 6219616. doi:10.1128/AAC.23.1.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21. ^ Von Drygalski, Annette; Curtis, Brian R.; Bougie, Daniel W.; McFarland, Janice G.; Ahl, Scott; Limbu, Indra; Baker, Kelty R.; Aster, Richard H. Vancomycin-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03, 356 (9): 904–910. ISSN 0028-4793. PMID 17329697. doi:10.1056/NEJMoa065066 (英语). 
  22. ^ Edlund, Charlotta; Barkholt, Lisbeth; Olsson–Liljequist, Barbro; Nord, Carl Erik.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7-09, 25 (3): 729–732 [2022-05-01]. ISSN 1058-4838. PMID 9314469. doi:10.1086/5137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英语). 
  23. ^ 存档副本. [2009-10-29]. (原始内容于2011-03-20). 
  24. ^ Sivagnanam, Soupramanien; Deleu, Dirk. . Critical Care. 2003, 7 (2): 119 [2022-05-01]. PMC 270616 . PMID 12720556. doi:10.1186/cc18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6). 
  25. ^ James, William; Berger, Timothy; Elston, Dirk (2005).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10th ed.). Saunders. ISBN 978-0-7216-2921-6.
  26. ^ 26.0 26.1 Cantú, T. G.; Yamanaka-Yuen, N. A.; Lietman, P. S.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1994-04, 18 (4): 533–543 [2022-05-01]. ISSN 1058-4838. PMID 8038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27. ^ Moellering, R. C. .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4-04-01, 18 (4): 544–546 [2022-05-01]. ISSN 1058-4838. PMID 8038307. doi:10.1093/clinids/18.4.5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28. ^ Karam, Christine M.; McKinnon, Peggy S.; Neuhauser, Melinda M.; Rybak, Michael J. Outcome Assessment of Minimizing Vancomycin Monitoring and Dosing Adjustments. Pharmacotherapy. 1999-03, 19 (3): 257–266. ISSN 0277-0008. PMID 10221365. doi:10.1592/phco.19.4.257.30933 (英语). 
  29. ^ Geraci, J. E. .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1977-10, 52 (10): 631–634 [2022-05-01]. ISSN 0025-6196. PMID 909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30. ^ Rybak, Michael; Lomaestro, Ben; Rotschafer, John C.; Moellering, Robert; Craig, William; Billeter, Marianne; Dalovisio, Joseph R.; Levine, Donald P. .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System Pharmacy. 2009-01-01, 66 (1): 82–98 [2022-05-01]. ISSN 1079-2082. doi:10.2146/ajhp080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31. ^ 31.0 31.1 Swenson, J M; Facklam, R R; Thornsberry, C. .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90-04, 34 (4): 543–549 [2022-05-01]. ISSN 0066-4804. PMC 171641 . PMID 2344161. doi:10.1128/AAC.34.4.5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01) (英语). 
  32. ^ Hamilton-Miller; Shah. Vancomycin susceptibility as an ai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ctobacilli.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8-02, 26 (2): 153–154. ISSN 0266-8254. doi:10.1046/j.1472-765X.1998.00297.x (英语). 
  33. ^ Quintiliani R Jr, Courvalin P.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Murray PR, Baron EJ, Pfaller MA, Tenover FC, Yolken RH (编).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6th.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1995: 1319.  ISBN 978-1-55581-086-3.
  34. ^ Geraci, Joseph E.; Wilson, Walter R. Vancomycin Therap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81-11-01, 3 (Supplement_2): S250–S258. ISSN 1537-6591. doi:10.1093/clinids/3.Supplement_2.S250 (英语). 
  35. ^ Smith, Theresa L.; Pearson, Michele L.; Wilcox, Kenneth R.; Cruz, Cosme; Lancaster, Michael V.; Robinson-Dunn, Barbara; Tenover, Fred C.; Zervos, Marcus J.; Band, Jeffrey D. Emergence of Vancomyc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02-18, 340 (7): 493–501. ISSN 0028-4793. PMID 10021469. doi:10.1056/NEJM199902183400701 (英语). 
  36. ^ McDonald, L. Clifford; Killgore, George E.; Thompson, Angela; Owens, Robert C.; Kazakova, Sophia V.; Sambol, Susan P.; Johnson, Stuart; Gerding, Dale N. An Epidemic, Toxin Gene–Variant Strai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12-08, 353 (23): 2433–2441. ISSN 0028-4793. PMID 16322603. doi:10.1056/NEJMoa051590 (英语). 

萬古黴素,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vancomycin, 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 用來治療許多细菌感染的抗细菌药抗生素, 治療皮膚感染, 敗血症, 心內膜炎, 骨關節感染以及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引起的脑膜炎時, 通常建議採用靜脈注射作為第一線治療, 而投藥時, 劑量將依患者的血液濃度作調整, 也是一種治療嚴重偽膜性結腸炎的口服藥, 然而口服時藥效將會大為降低, 用來預防和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所造成的感染, 傳.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 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 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 请咨询专业人士 詳見醫學聲明 萬古黴素 Vancomycin INN 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 用來治療許多细菌感染的抗细菌药抗生素 1 治療皮膚感染 敗血症 心內膜炎 骨關節感染以及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引起的脑膜炎時 通常建議採用靜脈注射作為第一線治療 2 而投藥時 劑量將依患者的血液濃度作調整 萬古黴素也是一種治療嚴重偽膜性結腸炎的口服藥 然而口服時藥效將會大為降低 1 用來預防和治療革蘭氏陽性菌所造成的感染 傳統上 萬古黴素被用作 最後一線藥物 英语 Drug of last resort 用來治療所有抗生素均無效的嚴重感染 但由於越來越多的抗萬古黴素耐藥性病菌的出現 其地位漸漸被利奈唑胺和達托黴素所取代 萬古黴素臨床資料懷孕分級B2 澳洲 B 美國 给药途径靜脈或口服ATC碼A07AA09 WHO J01XA01法律規範狀態法律規範S4 澳洲 POM 英國 only 美國 藥物動力學數據生物利用度可忽略 口服 药物代谢排泄時沒有改變生物半衰期4 11小時 成人 6 10日 腎功能受損的成人 排泄途徑腎臟识别信息IUPAC命名法 未有CAS号1404 90 6PubChem CID14969DrugBankAPRD01287CompTox Dashboard 英语 CompTox Chemicals Dashboard EPA DTXSID0042664ECHA InfoCard100 014 338化学信息化学式C 66H 75Cl 2N 9O 24摩尔质量1449 3 g mol 1常見的副作用包含注射至局部時的疼痛 过敏 有時候也可能引發聽力問題 低血壓或骨髓抑制等問題 對母乳餵養的患者似乎沒有問題 而對於懷孕患者的影響尚不明確 但目前沒有證據顯示會造成危害 3 萬古黴素是一種糖肽類抗生素 藉由阻斷細胞壁生成來發揮作用 萬古黴素於1954年上市 4 在最基本的健康照護系統中最必要的藥物清單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登錄有案 5 是一種常見藥物 3 一劑靜脈注射的批發價約在1 70 6美元左右 6 因為在美國靜脈注射劑型相當昂貴 1 靜脈注射的投藥方式可能會被取代 7 萬古黴素目前由土壤細菌东方拟无枝酸菌 英语 Amycolatopsis orientalis 培養得來 目录 1 历史 2 生物合成 3 药理学与结构 4 临床应用 4 1 适应症 4 2 不良反应 4 3 用量 4 3 1 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 4 3 2 红人综合症 4 4 治疗药物监测 5 毒性 5 1 肾毒性 5 2 耳毒性 5 3 与其他有肾毒性药物的相互作用 6 抗生素耐药性 6 1 内在性耐药 6 2 获得性耐药 7 参见 8 参考资料历史 编辑万古霉素首先被EC Kornfeld 礼来公司员工 从一个传教士采集的婆罗洲丛林深处的土壤中分离出来 产生万古霉素的细菌最终被命名为东方拟无枝酸菌 英语 Amycolatopsis orientalis 1 使用万古霉素的最初目的是治疗由耐青黴素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2 8 9 最初 这种分离出来的化合物被简单的标记为05865 但是最后它有了一个通用的名称 Vancomycin 从单词 vanquished 征服 衍生而来 1 很快 万古霉素的优点就表现了出来 尽管在含万古霉素的培养基上经过多代的传代培养 葡萄球菌仍然未显示出明显的抗药性 当时 越来越多的葡萄球菌对青黴素类抗生素产生了抗药性 这使万古霉素很快在1958年获得了FDA的许可 Eli Lily公司首先生产并销售万古霉素 商标是 Vancocin 2 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万古霉素从来没有成为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一线药物 万古霉素必须静脉注射给药 口服无法吸收 抗b 内酰胺酶半合成青黴素类药物 如甲氧苯青黴素 以及其后继产品如乙氧萘 胺 青黴素 邻氯青黴素等 的快速发展 可以有效抑制对青黴素产生耐药性的细菌 早期的实验中所用的纯度不高的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耳毒性及肾毒性 10 这些发现导致万古霉素被降级为抗感染的 最后一线药物 2004年 礼来公司将Vancocin商标授权给美国的ViroPharma制药公司 英国的Flynn Pharma制药公司及澳大利亚的Aspen Pharmacare制药公司使用 万古霉素的专利在80年代早期就已经过期 但是FDA没有允许上述三家制药公司中任何一家生产的万古霉素在美国销售 生物合成 编辑 图 1 组成万古霉素的基团和结构域 万古霉素通过不同的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进行生物合成 3 七个基团通过氨基酸相互连接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决定了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在万古霉素的基团通过氨基酸组装之前 氨基酸首先要经过修饰 L 酪氨酸被修饰为b 羟基 氯 酪氨酸和4 羟苯基甘氨酸残基 另一方面 醋酸根被用来合成3 5 二羟苯甘氨酸的苯环 4 图 2 由被修饰的芳香环组成的链状七肽 万古霉素前体 非核糖体肽合成酶在不同基团连接时发挥作用 通过在氨基酸之间形成肽键的方式延长肽链 5 每个基团一般包括腺苷酰化结构域 A 肽载体蛋白结构域 PCP 以及肽键形成结构域 C 在A结构域 特殊的氨基酸通过形成氨酰腺苷酶复合体的方式被激活 并与一个4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辅助因子通过硫酯化的方式结合 6 7 这个复合物随后被AMP运送至PCP PCP利用结合的4 磷酸泛酰巯基乙胺辅基来运送肽链和它们的前体 11 图片1显示了生物合成万古霉素所必需的基团 在万古霉素的生物合成中 还存在有其他修饰结构域如差向异构结构域 E 用来将某些氨基酸进行立体异构 硫酯酶结构域 TE 用来催化环化反应以及通过断裂硫酯键从而去除某些不需要的分子 图 3 分子的修饰对于万古霉素生物活性的产生非常重要 一种多酶复合体 包括肽合成酶CepA CepB 和 CepC 负责组装构成万古霉素的七肽结构 CepA CepB 和 CepC的结构与其他的肽合成酶 如表面活性肽合成酶以及短杆菌肽合成酶 非常相似 每个肽合成酶把不同的氨基酸按一定的顺序编码从而激活不同的结构域 CepA编码基团1 2和3 CepB编码基团4 5和6 CepC编码基团7 这三个肽合成酶的基因序列位于细菌染色体的起始段 长度为27kb 5 在线性的七肽分子合成之后 万古霉素还要进一步的进行翻译后的修饰 在一些酶的作用下进行氧化交联和糖基化 反式化反应等 以产生生物活性 八种酶 即开放阅读框架 ORF 7 8 9 10 11 14 18 20和21被用来转换这种链状七肽 ORF 7 8 9和20是P450酶 ORF10和18是不含血红素的卤过氧化物酶 ORF9和14被认为可能是羟化酶 12 在这些酶的帮助下 b 羟基被引入到酪氨酸的2号和6号位 连接发生在5号环与7号环 4号环与6号环 以及4号环与2号环之间 另外 一种过氧化物酶将一个氯原子通过氧化反应连接到2号环与6号环上 5 药理学与结构 编辑万古霉素是三环糖苷化非核糖体肽的一种分支产物 由放线菌属的东方拟无枝酸菌 以前被命名为东方诺卡菌 通过发酵产生 万古霉素的作用机制是 通过抑制革兰氏阳性菌的细胞壁的合成而使细菌无法生存 这种机制以及革兰氏阴性菌的生理特征意味着 万古霉素对于革兰氏阴性菌几乎无效 除了一些非淋菌性的奈瑟菌属细菌 特别的是 万古霉素阻止N 乙酰胞壁酰基 NAM 和n 乙酰葡糖酰基 NAG 参与肽聚糖骨架的形成 而肽聚糖骨架是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万古霉素中大量的亲水基团可以形成氢键 与NAM 肽和NAG 肽中D 丙氨酰丙氨酸末端的部分相互作用 通常这是一种有5个作用点的反应 这样万古霉素分子就被氢键 捆绑 在了D 丙氨酰丙氨酸上 阻止了NAM 肽与NAG 肽参与肽聚糖骨架的形成 万古霉素存在阻转异构现象 由于氯酪氨酸残基旋转特性的限制 万古霉素有两种典型的旋转异构体 此种构象异构的药物具有更好的热力学稳定性 以及更高的药效 临床应用 编辑适应症 编辑 万古霉素在临床上被用于治疗由对其他抗生素不敏感的革兰氏阳性菌所引起的严重的致命性感染 但是 万古霉素不应该被用于治疗对甲氧西林 甲氧苯青黴素 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感染 因为其疗效较萘夫西林 乙氧萘 胺 青黴素 类青黴素弱 13 14 由于越来越多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菌群的出现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所属的控制院内感染顾问委员会对临床万古霉素的应用提出了一些指导方针 根据这个指导方针 仅在如下情况下谨慎的使用万古霉素 15 由高致病性抗青黴素类细菌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抗性表皮葡萄球菌 所引起的感染 或者治疗对青黴素高度过敏的个别病例 治疗经甲硝唑治疗无效或治疗后复发的假膜性结肠炎 治疗对b 内酰胺类抗生素严重过敏的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病例 用于对青黴素高度过敏的个体进行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抗菌性预防 预防在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抗性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广泛的医疗机构进行有假体植入的外科手术时可能引发的感染 不良反应 编辑 尽管为了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 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常常会受到监控 但是这种监控的价值仍然有争议 16 血药峰浓度和最低有效浓度是最常被监控的項目 此外为了临床研究 药 时曲线 反应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以下的区域的浓度也常常受到监测 在血药最低有效浓度时观察毒性反应是最好的选择 17 万古霉素常见的不良反应 在 1 的病例中发生 有 注射区域 剧烈 疼痛 血栓静脉炎 肾毒性和耳毒性是早期生产的不纯的万古霉素产生的副作用 在50年代中期进行的万古霉素临床试验中显得尤其严重 18 19 然而在后来的试验中 由于采用更纯净的万古霉素 肾毒性的发生率变得很低 0 1 1 的病例中发生 但这个结论强调 试验中万古霉素未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 20 罕见的不良反应 lt 0 1 的病例中发生 包括 过敏反应 中毒性表皮溶解坏死 多形性红斑 红人综合症 见下文 二次感染 血小板下降 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白细胞减少症 耳鸣 眩晕 耳毒性 见下文 15 最近的研究强调 万古霉素可以引发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 引起严重的血小板减少症以及由皮下红斑 瘀斑和紫癜引起的出血 21 用量 编辑 静脉给药和口服给药 编辑 在治疗全身性感染时 万古霉素需要通过静脉给药 因为万古霉素不能被肠道吸收 作为一个具有亲水性的大分子 万古霉素很难穿过肠壁的绒毛细胞细胞膜 唯一需要口服给药的适应症是假膜性肠炎 因为必须经过口服药物才能到达感染部位 在口服给药的情况下 排泄物中的万古霉素浓度在500 µg ml左右 22 通过雾化器吸入万古霉素进行治疗有时也会被采用 非规范性治疗方法 以治療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上呼吸道及下呼吸道感染 万古霉素的腐蚀性也使用中央静脉导管给药时容易发生血栓静脉炎 23 红人综合症 编辑 静脉给药时 万古霉素必须在溶剂稀释的条件下缓慢给药 最短给药时间为60分钟 一次总给药量大于500mg时最大给药速度小于10 mg min 15 这是因为静脉给药时局部疼痛和血栓静脉炎的发生率很高 以及为了避免一些输液反应如红人综合症 或称红脖综合症 的发生 红人综合症通常发生在开始输液后4 10分钟 或刚刚输液完成后 通常表现为面部 颈部以及上肢躯干部潮红或出現红色皮疹 这些症状是由于非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所引起而并非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 抗组胺药物如苯海拉明可以治疗或者预防这些症状的发生 缓慢输液也可以减少发生的机率 24 25 治疗药物监测 编辑 万古霉素的疗效被认为是与时间相关联的 这意味着血药浓度高于其最低抑菌浓度的持续时间决定了它的抗菌效果 因此 血药峰浓度并未显示出与其毒性或抗菌效果有关联 所以大多数情况下精确的血药浓度监测并不需要 仅在下列情况下需要进行治疗药物监测 病人同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病人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可能 改变 病人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血液透析 短期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万古霉素治疗 病人有肾功能不全在这些情况下 需要测量血药最低浓度 15 26 27 28 近年来学界改变了治疗时万古霉素血药浓度水平的标准 早期的学者认为治疗期间 万古霉素的血药峰浓度应该在30 40mg L 最低浓度在5 10mg L 29 最新的建议为 在用于治疗炎症感染是 不需要限制血药峰浓度 最低浓度应该在15 20mg L 30 毒性 编辑传统上认为 万古霉素具有很强的肾毒性及耳毒性 早期调查中发现一些听力及肾功能受损的病人血清中万古霉素的水平很高 随后一些医学参考文献刊登了这些调查报告 然而 自从70年代万古霉素被大量应用于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后 临床上发现先前报告的严重的毒性并没有大范围出现 这被归结于现在使用的万古霉素中已经移除了早期的不纯净的成分 尽管未对这些不纯净的成分进行过毒性试验 9 肾毒性 编辑 随后 有学者对大量报告万古霉素相关的肾毒性病例进行了重新的调查 调查发现大部分病例同时使用了其他已知有肾毒性的药物 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其余的病例大多数有其他的干扰因素或者数据不完整 不足以证明万古霉素与肾功能损害有一定的关系 1994年 坎图和他的同事发现 在文献记载的82宗发生肾毒性的病例中 仅有3宗是单纯使用万古霉素治疗的 26 一些试图估计万古霉素相关性肾功能损害发生几率的前瞻性研究及回顾性分析大多在方法上有缺陷 因而产生许多不同的结果 公认最好方法得出的结论是万古霉素相关性肾功能损害的发生几率在5 7 之间 这和两种公认的无肾毒性的抗生素 头孢孟多和苄青霉素所引起肾功能损伤的几率几乎相等 此外 万古霉素的血清浓度和肾毒性发生几率是否相关 目前仍没有一致的结论 有些研究指出在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超过10 µg mL时 肾毒性的发生几率增加 但是其他的重复性试验并未能取得相同的结果 在治疗安全的范围内 万古霉素仍有引起肾毒性的报告 总之 万古霉素引起肾毒性的几率被高估了 而且 没有证据显示 当肾毒性发生时 改变万古霉素的血药浓度能阻止肾毒性的进一步加重 耳毒性 编辑 确定萬古霉素引起耳毒性的几率更加困难 因为缺少有说服力的病例 普遍的观点是 万古霉素极少引起耳毒性症状 万古霉素血药浓度与耳毒性的相关性也是不确定的 有的病例在万古霉素血清浓度超过 80 µg mL时出現耳毒性症状 可是同样有在治疗安全范围的血清浓度下产生耳毒性病例的报告 因此 不能证明使用治疗药物检测的方法保持治疗安全范围的血药浓度可以防止耳毒性症状的发生 与其他有肾毒性药物的相互作用 编辑 对于万古霉素研究的另一个疑问是 万古霉素能否加强其他有肾毒性药物的毒性 如果能的话 能够加强多少呢 临床研究得出许多不同的结论 但是动物模型显示 当万古霉素与其他的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并使用时 肾毒性会加强 但是 加强的程度仍然没有被证实与药物使用剂量与血清浓度有相关性 抗生素耐药性 编辑内在性耐药 编辑 有一些革兰氏阳性菌被发现对万古霉素有内在性耐药 这些菌种属于明串珠菌属和小球菌属 但是这些细菌极少感染人类 31 大多数乳酸杆菌属菌种对万古霉素也有内在性抗性 31 除了一些 但不是全部 的嗜乳酸杆菌属的菌株 32 大多数革兰氏阴性菌对万古霉素具有内在性抗性 因为大分子的糖肽不能渗透进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 33 除了一些非淋菌性奈瑟菌属菌种 34 获得性耐药 编辑 获得性抗万古霉素抗性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像医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来说 作为抗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的 最后一道防线 越来越多的抗万古霉素细菌将导致普遍性的致命性细菌感染 抗万古霉素肠球菌在1987年被发现 万古霉素抗性在90年代以及2000年后出现于常见致病微生物中 包括中介度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抗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抗万古霉素艰难梭菌 35 36 有些人怀疑 应用于农业领域的另一种糖肽类抗生素阿伏霉素是导致抗万古霉素菌种出现的原因之一 对万古霉素产生抗性的机制之一是肽聚糖骨架中NAM 肽和NAG 肽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 一般末端的氨基酸为D 丙氨酰丙氨酸 是与万古霉素连接的部分 如果末端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 如变成D 丙氨酰乳酸或D 丙氨酰丝氨酸 那么万古霉素和NAM 肽或NAG 肽之间只有4个氢键发生相互作用 这一个氢键的缺失使二者的亲和力下降了1 000倍 在肠球菌属这个氨基酸残基改变的原因是相关酶的表达 在肠球菌属和粪肠球菌属 3个主要的耐药性变种的特征已经被详细的描述出来 变种A 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有耐药性 在此两种药物的作用下被诱导分化出来 变种B 耐药性水平低 由万古霉素诱导分化 但是仍然对替考拉宁敏感 变种C 临床重要性最低 仅对万古霉素有基本的耐药性 新的抗生素如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发展和应用预计将会延迟 但是在不久的将来 对所有已知抗生素均有耐受性的菌种一定会出现 参见 编辑抗生素抗藥性 抗藥性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抗萬古黴素腸球菌参考资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Levine Donald P Vancomycin A Histor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01 01 42 Supplement 1 S5 S12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doi 10 1086 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2 0 2 1 2 2 Moellering Robert C Vancomycin a 50 year reassessmen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06 01 01 42 Suppl 1 S3 4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PMID 16323117 doi 10 1086 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3 0 3 1 3 2 Samel Stefan A Marahiel Mohamed A Essen Lars Oliver How to tailor non ribosomal peptide products new clues about the structures and mechanisms of modifying enzymes Molecular BioSystems 2008 4 5 387 ISSN 1742 206X PMID 18414736 doi 10 1039 b717538h 英语 4 0 4 1 Dewick Paul M Medicinal natural products a biosynthetic approach New York Wiley 2002 ISBN 978 0 471 49641 0 5 0 5 1 5 2 5 3 van Wageningen AndreM A Kirkpatrick Peter N Williams Dudley H Harris Barbara R Kershaw Jo K Lennard Nicola J Jones M Jones Steven J M Solenberg Patricia J Sequencing and analysis of genes involved in the biosynthesis of a vancomycin group antibiotic Chemistry amp Biology 1998 03 5 3 155 162 2022 05 01 PMID 9545426 doi 10 1016 S1074 5521 98 90060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9 英语 6 0 6 1 Chang Gu Gang Wang Jehng Kang Huang Ter Mei Lee Hwei Jen Chou Wei Yuan Meng Ching Liang Pur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cytosolic NADP dependent malic enzyme from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 line European Journal of Biochemistry 1991 12 202 2 681 688 ISSN 0014 2956 PMID 1744112 doi 10 1111 j 1432 1033 1991 tb16423 x 英语 7 0 7 1 Stein Torsten Vater Joachim Kruft Volker Otto Albrecht Wittmann Liebold Brigitte Franke Peter Panico Maria McDowell Roy Morris Howard R The Multiple Carrier Model of Nonribosomal Peptide Biosynthesis at Modular Multienzymatic Templates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 1996 06 28 271 26 15428 15435 2022 05 01 ISSN 0021 9258 PMID 8663196 doi 10 1074 jbc 271 26 154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Moellering Robert C Vancomycin A 50 Year Reassessmen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01 01 42 Supplement 1 S3 S4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doi 10 1086 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6 英语 9 0 9 1 Levine Donald P Vancomycin A Histor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01 01 42 Supplement 1 S5 S12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PMID 16323120 doi 10 1086 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Griffith Richard S Introduction to Vancomycin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81 11 01 3 Supplement 2 S200 S204 ISSN 1537 6591 doi 10 1093 clinids 3 Supplement 2 S200 英语 Kohli Rahul M Walsh Christopher T Burkart Michael D Biomimetic synthesis and optimization of cyclic peptide antibiotics Nature 2002 08 418 6898 658 661 2022 05 01 ISSN 0028 0836 PMID 12167866 doi 10 1038 nature009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1 英语 Solenberg Patricia J Matsushima Patti Stack Douglas R Wilkie Stephen C Thompson Richard C Baltz Richard H Production of hybrid glycopeptide antibiotics in vitro and in Streptomyces toyocaensis Chemistry amp Biology 1997 03 4 3 195 202 2022 05 01 PMID 9115410 doi 10 1016 S1074 5521 97 90288 X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06 英语 Small P M Chambers H F Vancomycin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endocarditis in intravenous drug user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90 06 34 6 1227 1231 2022 05 01 ISSN 0066 4804 PMC 171789 PMID 2393284 doi 10 1128 AAC 34 6 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Gonzalez C Rubio M Romero Vivas J Gonzalez M Picazo J J Bacteremic Pneumonia Due to Staphylococcus aureus A Comparison of Disease Caused by Methicillin Resistant and Methicillin Susceptible Organism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9 11 01 29 5 1171 1177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PMID 10524959 doi 10 1086 31344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15 0 15 1 15 2 15 3 Rossi S editor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Adelaide Australian Medicines Handbook 2006 ISBN 978 0 9757919 2 9 Cantu T G Yamanaka Yuen N A Lietman P S Serum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s reappraisal of their clinical valu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04 18 4 533 543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PMID 8038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Lodise Thomas P Patel Nimish Lomaestro Ben M Rodvold Keith A Drusano George 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 Time Profile and Nephrotoxicity among Hospitalized Patient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9 08 15 49 4 507 514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doi 10 1086 60088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Moellering Robert C Vancomycin A 50 Year Reassessment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01 01 42 Supplement 1 S3 S4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PMID 16323117 doi 10 1086 4917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6 英语 Levine Donald P Vancomycin A Histor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6 01 01 42 Supplement 1 S5 S12 2022 05 01 ISSN 1537 6591 PMID 16323120 doi 10 1086 4917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5 英语 Farber B F Moellering R C Ret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oxicity of preparations of vancomycin from 1974 to 1981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83 01 23 1 138 141 2022 05 01 ISSN 0066 4804 PMC 184631 PMID 6219616 doi 10 1128 AAC 23 1 1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Von Drygalski Annette Curtis Brian R Bougie Daniel W McFarland Janice G Ahl Scott Limbu Indra Baker Kelty R Aster Richard H Vancomycin Induced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7 03 356 9 904 910 ISSN 0028 4793 PMID 17329697 doi 10 1056 NEJMoa065066 英语 Edlund Charlotta Barkholt Lisbeth Olsson Liljequist Barbro Nord Carl Erik Effect of Vancomycin on Intestinal Flora of Patients Who Previously Received Antimicrobial Therapy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7 09 25 3 729 732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PMID 9314469 doi 10 1086 5137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6 英语 存档副本 2009 10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20 Sivagnanam Soupramanien Deleu Dirk Red man syndrome Critical Care 2003 7 2 119 2022 05 01 PMC 270616 PMID 12720556 doi 10 1186 cc187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6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James William Berger Timothy Elston Dirk 2005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 10th ed Saunders ISBN 978 0 7216 2921 6 26 0 26 1 Cantu T G Yamanaka Yuen N A Lietman P S Serum vancomycin concentrations reappraisal of their clinical valu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An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1994 04 18 4 533 543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PMID 8038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Moellering R C Editorial Monitoring Serum Vancomycin Levels Climbing the Mountain Because It Is There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94 04 01 18 4 544 546 2022 05 01 ISSN 1058 4838 PMID 8038307 doi 10 1093 clinids 18 4 54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Karam Christine M McKinnon Peggy S Neuhauser Melinda M Rybak Michael J Outcome Assessment of Minimizing Vancomycin Monitoring and Dosing Adjustments Pharmacotherapy 1999 03 19 3 257 266 ISSN 0277 0008 PMID 10221365 doi 10 1592 phco 19 4 257 30933 英语 Geraci J E Vancomycin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1977 10 52 10 631 634 2022 05 01 ISSN 0025 6196 PMID 9093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Rybak Michael Lomaestro Ben Rotschafer John C Moellering Robert Craig William Billeter Marianne Dalovisio Joseph R Levine Donald P Therapeutic monitoring of vancomycin in adult patients A consensus review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ists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and the Societ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Pharmacists 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System Pharmacy 2009 01 01 66 1 82 98 2022 05 01 ISSN 1079 2082 doi 10 2146 ajhp08043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31 0 31 1 Swenson J M Facklam R R Thornsberry C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of vancomycin resistant Leuconostoc Pediococcus and Lactobacillus speci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 1990 04 34 4 543 549 2022 05 01 ISSN 0066 4804 PMC 171641 PMID 2344161 doi 10 1128 AAC 34 4 54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01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Hamilton Miller Shah Vancomycin susceptibility as an ai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lactobacilli Letters in Applied Microbiology 1998 02 26 2 153 154 ISSN 0266 8254 doi 10 1046 j 1472 765X 1998 00297 x 英语 Quintiliani R Jr Courvalin P Mechanisms of Resistance to Antimicrobial Agents Murray PR Baron EJ Pfaller MA Tenover FC Yolken RH 编 Manual of Clinical Microbiology 6th Washington DC ASM Press 1995 1319 ISBN 978 1 55581 086 3 Geraci Joseph E Wilson Walter R Vancomycin Therapy for Infective Endocardit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1981 11 01 3 Supplement 2 S250 S258 ISSN 1537 6591 doi 10 1093 clinids 3 Supplement 2 S250 英语 Smith Theresa L Pearson Michele L Wilcox Kenneth R Cruz Cosme Lancaster Michael V Robinson Dunn Barbara Tenover Fred C Zervos Marcus J Band Jeffrey D Emergence of Vancomycin Resistance in Staphylococcus aureu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1999 02 18 340 7 493 501 ISSN 0028 4793 PMID 10021469 doi 10 1056 NEJM199902183400701 英语 McDonald L Clifford Killgore George E Thompson Angela Owens Robert C Kazakova Sophia V Sambol Susan P Johnson Stuart Gerding Dale N An Epidemic Toxin Gene Variant Strain of Clostridium difficil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05 12 08 353 23 2433 2441 ISSN 0028 4793 PMID 16322603 doi 10 1056 NEJMoa051590 英语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萬古黴素 amp oldid 7323342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