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魏晉南北朝服飾

魏晉南北朝服飾是指三國南北朝時期的服飾。這段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秦漢服飾的遺俗。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衣服。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衣服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洒的效果。

磚畫上的魏晉初期(三國)男女服飾

男子服飾

 
穿籠冠大袖衫的东晉男子

籠冠大袖衫

魏晉時期的貴族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時期,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成為一時的風尚。籠冠的形像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像略同,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才逐漸傳到北方,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褲褶

褲褶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大口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有、又稱縛褲。

女性服飾

 
甘肃出土的前秦时期紫缬襦、绯碧裙
 
穿袿衣的女子

襦裙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都以寬博的襦裙為主,其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當時婦女的下裳,除間色裙外,還有其它裙式。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小的僅有數寸,高的竟達幾尺。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這些人物,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他們把自己的形像畫在壁上,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所以被稱為窟主,也被稱為供養人。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寫明年代、職銜、排行及姓氏等等。本圖所繪的服飾,在當時帶有普遍性,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也穿這類服裝。晉人《東宮舊事》記太子之妃服裝,有絳紗復裙、丹碧紗紋雙裙、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可見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袿衣

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這種服裝稱為袿衣,又稱雜裾,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比較典型的,是在服裝上飾以襳髾。所謂「髾」,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所謂「襳」,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如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鎧甲

兩襠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有兩種含意,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裲襠衫」;一種是指武士穿的「兩襠鎧」。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區別主要在質料上。裲襠衫的材料,通常用布帛,中間納有絲棉,取其保暖。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采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鎧甲的甲片,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魚鱗甲片,以便於俯仰活動。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

明光鎧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襠鎧和明光鎧。「明光鎧」一詞的來源,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並且打磨的極光,頗似鏡子。在戰場上穿明光鎧,由於太陽的照射,將會發出耀眼的「明光」,故名。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而且繁簡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有的則裝有護肩、護,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身甲大多長至部,腰間用皮帶繫束。

参见

参考资料

魏晉南北朝服飾,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5月1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是指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這段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秦漢服飾的遺俗, 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衣服, 直到南朝時期, 這種衣服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 成為一時的風尚,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 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一般上身穿衫, 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 衣身部分緊身合體, 袖口肥大, 裙為多折襉裙, 裙長曳地, 下襬. 此條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15年5月12日 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请协助補充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魏晉南北朝服飾是指三國至南北朝時期的服飾 這段時期的服飾基本承襲秦漢服飾的遺俗 男子的服裝流行大袖翩翩的衣服 直到南朝時期 這種衣服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 成為一時的風尚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 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 一般上身穿衫 襖 襦 下身穿裙子 款式多為上儉下豐 衣身部分緊身合體 袖口肥大 裙為多折襉裙 裙長曳地 下襬寬鬆 從而達到俊俏 瀟洒的效果 磚畫上的魏晉初期 三國 男女服飾 目录 1 男子服飾 1 1 籠冠大袖衫 1 2 褲褶 2 女性服飾 2 1 襦裙 2 2 袿衣 3 鎧甲 3 1 兩襠鎧 3 2 明光鎧 4 参见 5 参考资料男子服飾 编辑 穿籠冠大袖衫的东晉男子 籠冠大袖衫 编辑 魏晉時期的貴族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 直到南朝時期 這種衫子仍為各階層男子所愛好 成為一時的風尚 籠冠的形像與北朝墓葬中出土的圖像略同 然而時間卻比其他資料要早 可見籠冠並非出自胡俗 而是先在中原地區流行以後 才逐漸傳到北方 成為北朝時期的主要冠式之一 褲褶 编辑 褲褶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 下身穿大口褲 這種服裝的面料 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制作 穿褲和短上襦 合稱襦褲 但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 只有騎馬者 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 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 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 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 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 以大口褲為時髦 穿大口褲行動不便 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 有 又稱縛褲 女性服飾 编辑 甘肃出土的前秦时期紫缬襦 绯碧裙 穿袿衣的女子 襦裙 编辑 魏晉時期的婦女服裝 都以寬博的襦裙為主 其特點為 對襟 束腰 衣袖寬大 並在袖口 衣襟 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 下著條紋間色裙 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 當時婦女的下裳 除間色裙外 還有其它裙式 在敦煌莫高窟甬道的兩側及佛教故事的下方 往往有一行行排列整齊的男女 小的僅有數寸 高的竟達幾尺 他們中間有權勢顯赫的官吏 也有普通的平民百姓 這些人物 都為修造洞窟出過資金 他們把自己的形像畫在壁上 表示該窟的菩薩佛像都由他們供養 所以被稱為窟主 也被稱為供養人 很多供養人的身旁都附有題記 寫明年代 職銜 排行及姓氏等等 本圖所繪的服飾 在當時帶有普遍性 河南洛陽等地出土的陶塑婦女 也穿這類服裝 晉人 東宮舊事 記太子之妃服裝 有絳紗復裙 丹碧紗紋雙裙 丹紗杯文羅裙等名色 可見女裙的制作已很精致 質料顏色也各不相同 袿衣 编辑 魏晉南北朝時期 傳統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 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 這種服裝稱為袿衣 又稱雜裾 與漢代相比 已有較大的差異 比較典型的 是在服裝上飾以襳髾 所謂 髾 是指一種固定在衣服下擺部位的飾物 通常以絲織物製成 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 並層層相疊 所謂 襳 指的是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 由於飄帶拖得比較長 走起路來 如燕飛舞 到南北朝時 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 去掉了曳地的飄帶 而將尖角的 燕尾 加長 使兩者合為一體 鎧甲 编辑兩襠鎧 编辑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 兩襠鎧和明光鎧 裲襠 有兩種含意 一種是指服飾制度中的 裲襠衫 一種是指武士穿的 兩襠鎧 兩者的外形大體相同 區別主要在質料上 裲襠衫的材料 通常用布帛 中間納有絲棉 取其保暖 而裲襠鎧的材料則大多采用堅硬的金屬和皮革 鎧甲的甲片 有長條形和魚鱗形兩種 比較常見的則是在胸背部分采用小型的魚鱗甲片 以便於俯仰活動 為了防止金屬甲片磨損肌膚 武士在穿著兩襠鎧時 裡面還常襯有一件厚實的裲襠衫 明光鎧 编辑 魏晉北朝時期的鎧甲主要有筩袖鎧兩 襠鎧和明光鎧 明光鎧 一詞的來源 據說與胸前和背後的圓護有關 因為這種圓護大多以銅鐵等金屬製成 並且打磨的極光 頗似鏡子 在戰場上穿明光鎧 由於太陽的照射 將會發出耀眼的 明光 故名 這種鎧甲的樣式很多 而且繁簡不一 有的只是在裲襠的基礎上前後各加兩塊圓護 有的則裝有護肩 護膝 複雜的還有數重護肩 身甲大多長至臀部 腰間用皮帶繫束 参见 编辑汉服 魏晉風度 漢服列表 漢服首服参考资料 编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魏晉南北朝服飾 amp oldid 7361422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