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阿俄尼亚高地

阿俄尼亚高地(Aonia Terra)是火星半球的一个区域,它取名自一处以古希腊地区阿俄尼亚命名的古典反照率特征[1]

显示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
显示了南极附近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

阿俄尼亚高地坐落在火星法厄同陶玛西亚南海区之间,其中心位于60°S 97°W / 60°S 97°W / -60; -97处,最大宽度范围达3900公里,覆盖了南纬30至81度,西经60至163度的大片地区[2]。阿俄尼亚台地是一处以大规模撞击地貌著称的高地区,包括有大型的洛厄尔撞击坑,在平原区、陶玛西亚堑沟群和南部区等部分区域密布着小陨坑群。阿俄尼亚高地西北与伊卡里亚堑沟群内的塞壬高地接壤,该高地包含了克拉里塔斯和科剌奇斯堑沟群;北面是沃里戈峡谷群;东侧邻近阿耳古瑞平原;而它的南面则分布着安古斯蒂凹地群、南极断崖群和南极高原。

地理 编辑

该地区由包括阿俄尼亚伊卡里亚、帕尔瓦和博斯普鲁斯高原大部以及银色高原西部等数块平原组成。其他特征包括阿俄尼亚山、阿俄尼亚丘和佛里克索斯峭壁等。

历史 编辑

19世纪中期拍摄了它的望远镜图像,并将它称之为阿俄尼亚湾,这是斯基亚帕雷利命名的特征名之一,曾被认为是南海的一处海湾,与法厄同、伊卡里亚和塔乌马西亚·费力克斯相邻。阿俄尼亚湾于1958年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正式名称。该地区的首张照片是由水手4号于1967年所拍摄,图像很模糊,拍摄的东部区照片没有细节。后来的详细图像最终由水手9号在1971年和1972年拍摄。20世纪70年代后期,海盗号轨道器拍摄了更多的图像。直到1979年阿俄尼亚湾被更名为阿俄尼亚高地前,没有命名主要的特征名。截至2018年,它是以阿俄尼亚命名的四个特征之一。

陨石坑 编辑

陨石坑列表 编辑

以下是阿俄尼亚高地中的陨石坑列表,陨石坑的中心位置是一个特征,中心位置位于另一特征中的陨坑按东、西、北或南顺序分别列出。

 
洛厄尔撞击坑,阿俄尼亚高地中最大的陨石坑。
 
斯坦诺陨击坑的西南部。
 
罗斯陨击坑的背景相机照片。
 
波特陨击坑背景相机照片。
 
劳陨击坑背景相机照片。
中文名 英文名 位置 区域 直径 批准年份
阿加西 Agassiz 69°48′S 89°54′W / 69.8°S 89.9°W / -69.8; -89.9 南海 108.77 公里 1973年
安艺 Aki 35°48′S 60°18′W / 35.8°S 60.3°W / -35.8; -60.3 陶玛西亚 8.1 公里 1979年
巴巴金 Babakin 36°00′S 71°26′W / 36°S 71.44°W / -36; -71.44坐标36°00′S 71°26′W / 36°S 71.44°W / -36; -71.44 陶玛西亚 76.66 公里 1985年
比安基尼 Bianchini 64°12′S 95°24′W / 64.2°S 95.4°W / -64.2; -95.4 陶玛西亚 76 公里 1973年
布拉希尔 Brashear 54°08′S 119°02′W / 54.14°S 119.03°W / -54.14; -119.03 陶玛西亚 77.45 公里 1973年
钱伯林 Chamberlin 66°06′S 124°30′W / 66.1°S 124.5°W / -66.1; -124.5 南海、法厄同 120.4 公里 1973年
柯布伦茨 Coblentz 50°18′S 90°18′W / 50.3°S 90.3°W / -50.3; -90.3 陶玛西亚 112 公里 1973年
多库恰耶夫 Dokuchaev 61°00′S 127°12′W / 61.0°S 127.2°W / -61.0; -127.2 法厄同 78 公里 1982年
道格拉斯 Douglass 51°48′S 70°36′W / 51.8°S 70.6°W / -51.8; -70.6 陶玛西亚 94.8 公里 1973年
丰塔纳 Fontana 63°12′S 72°12′W / 63.2°S 72.2°W / -63.2; -72.2 陶玛西亚 80 公里 1973年
加里 Gari 36°12′S 71°18′W / 36.2°S 71.3°W / -36.2; -71.3 陶玛西亚 9.4 公里 1979年
亥维赛 Heaviside 70°42′S 95°18′W / 70.7°S 95.3°W / -70.7; -95.3 南海 87.4 公里 1973年
赫西 Hussey 59°24′S 173°54′W / 59.4°S 173.9°W / -59.4; -173.9 法厄同 49 公里 1973年
伊斯托克 Istok 45°24′S 85°48′W / 45.4°S 85.8°W / -45.4; -85.8 陶玛西亚 4.8 公里 2014年
昆嵩 Kontum 32°04′S 67°08′W / 32.06°S 67.13°W / -32.06; -67.13 陶玛西亚 22.1 公里 2006年
库马克 Kumak 35°48′S 68°12′W / 35.8°S 68.2°W / -35.8; -68.2 陶玛西亚 15 公里 1979年
拉蒙特 Lamont 58°36′S 113°36′W / 58.6°S 113.6°W / -58.6; -113.6 陶玛西亚 76 公里 1973年
Lau 74°24′S 107°48′W / 74.4°S 107.8°W / -74.4; -107.8 南海 104.9 公里 1973年
洛厄尔 Lowell 52°18′S 81°24′W / 52.3°S 81.4°W / -52.3; -81.4 陶玛西亚 203 公里 1973年
普莱费尔 Playfair 78°06′S 126°12′W / 78.1°S 126.2°W / -78.1; -126.2 南海 64.2 公里 1973年
波特 Porter 50°48′S 113°54′W / 50.8°S 113.9°W / -50.8; -113.9 陶玛西亚 105 公里 1973年
雷诺 Reynolds 75°06′S 157°54′W / 75.1°S 157.9°W / -75.1; -157.9 南海 97.5 公里 1973年
罗斯 Ross 57°42′S 107°50′W / 57.7°S 107.84°W / -57.7; -107.84 陶玛西亚 82.51 公里 1973年
斯莱弗 Slipher 47°48′S 84°36′W / 47.8°S 84.6°W / -47.8; -84.6 陶玛西亚 127.14 公里 1973年
史密斯 Smith 66°06′S 102°54′W / 66.1°S 102.9°W / -66.1; -102.9 南海 74.33 公里 1973年
斯坦诺 Steno 68°00′S 115°36′W / 68°S 115.6°W / -68; -115.6 南海 106.9 公里 1973年
斯托尼 Stoney 69°48′S 138°36′W / 69.8°S 138.6°W / -69.8; -138.6 南海 161.37 公里 1973年

火星冲沟 编辑

阿俄尼亚台地是众多火星冲沟的所在地,这些冲沟可能是由于最近的流水所造成。在洛厄尔道格拉斯罗斯等大撞击坑附近的很多陨石坑中都有发现[3]。冲沟出现在陡坡上,尤其是在陨石坑坑坡壁上。冲沟被认为相对年轻,因为上面几乎没有陨石坑。此外,它们还出现在沙丘上,而沙丘本身被认为相当年轻的。通常,每条冲沟都有一处沟头壁凹、沟道和扇形冲积堆[4]。一些研究发现,冲沟出现在面向所有方向的斜坡上,另一些研究发现,更多的冲沟出现在面向极地的斜坡上,尤其是在南纬30-44度之间[5]

尽管已提出了许多观点来解释它们[6],但最被接受的是来自含水层的液态水,即源于古冰川底部融化,或气候变暖时地下冰的融化[7][8]。由于液态水很可能参与了它们的形成,而且可能还非常年轻,科学家们很兴奋,也许冲沟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生命的地方。

有三种得到证据支持的理论,大多数冲沟壁凹顶部都出现在同一水平面,就像所预期的含水层一样。各种测量和计算表明,通常在冲沟起点的深度,含水层中可能存在液态水[7]。该模型的一种变化是,上涌的炽热岩浆可能融化了地下冰,导致水在含水层中流动。含水层是允许液态水流动的地层,可能由多孔砂岩组成,一般位于另一层阻止水下渗的地层上(地质术语被称为“不透水层”)。由于含水层中的水下渗受阻,因此受堵的水流只能沿水平方向流动。最终,当含水层到达一道裂缝,如陨石坑的坑壁时,水就可能流出地表。由此产生的水流会冲刷坑壁,形成冲沟[9]。含水层在地球上很常见。一则很好的事例是犹他州锡安国家公园的“哭泣石”[10]

而下一种理论认为,火星大部分地表都覆盖着一层平坦厚实的冰尘混合物[11][12][13]。这层富冰覆盖物厚约数码表面平坦,但在某些地方有类似篮球表面的凹凸纹理。这一覆盖层可能类似冰川,在某些条件下,混合其中的水冰可能会融化并流下斜坡,形成冲沟[14][15]。由于这种覆盖层上几乎没有陨坑,因而被认为相对年轻。富冰覆盖层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16]。火星轨道及自转轴倾角的变化会导致从极地到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纬度的水冰分布发生重大变化。在某些气候时期,水蒸气离开极地冰进入大气层。在低纬度地区形成与大量尘埃混合的霜冻或雪粒回落到地面。火星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细小尘埃微粒,水蒸气将在颗粒上凝结,随后因水膜的额外重量而落回到地面。当火星处于其最大倾斜或倾角时,夏季冰盖上最高可达2厘米的积冰可能会蒸发,并沉积在中纬度地区。这种水循环可持续数千年,形成一层厚达10米左右的积雪层[17][18]。当覆盖层顶部的冰升华到大气中时,会留下尘埃,从而将剩余的冰尘封在下方[19]。对冲沟高度和坡度的测量支持了积雪或冰川与冲沟相关的观点。越陡的斜坡越背阴,积雪也越易保存下来[5]

而海拔越高,冲沟则越少,因为冰在海拔更高的稀薄空气中更容易升华[20]

第三种理论也有可能,因为气候变化可能足以让地下冰融化,从而形成冲沟。在气候变暖期间,最初数米厚的地面可能会融化并产生类似干燥寒冷的格陵兰东海岸的“泥石流[21] 。由于冲沟出现在陡坡上,因此,只需土壤颗粒的抗剪强度略微降低就会开始下滑[22][23]。而地下融冰中的少量液态水就足以产生这种润滑作用。计算表明,即使在目前的条件下,在火星每年的50天里,每天都会产生三分之一毫米的径流[24]

融霜 编辑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春天更多阳光的照射,霜冻开始消融。这些发生在该地区的南部,也包括南海区中(如亥维赛斯托尼陨击坑)。这一过程从黑点的出现开始,当温度上升到熔冰点时,所有的积冰都消失殆尽,这一过程首先由火星全球探勘者号进行了重复拍摄[25],通过使用分辨率更高的HiRISE,可看到许多斑点都带有扇形。

另请查看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 usgs.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June 1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2. ^ .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3. ^ U.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S. Geological Survey, Topographic Map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Mars M 15M 0/270 2AT, 1991
  4. ^ Edgett, K. S.; Malin, M. C.; Williams, R. M. E.; Davis, S. D. Polar- and Middle-Latitude Martian Gullies: A View from MGS MOC After 2 Mars Years in the Mapping Orbit.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2003: 1038. Bibcode:2003LPI....34.1038E. 
  5. ^ 5.0 5.1 Dickson, James L.; Head, James W.; Kreslavsky, Mikhail. Martian gullies in the southern mid-latitudes of Mars: Evidence for climate-controlled formation of young fluvial features based upon local and global topography. Icarus. June 2007, 188 (2): 315–323. Bibcode:2007Icar..188..315D. doi:10.1016/j.icarus.2006.11.020. 
  6. ^ .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7. ^ 7.0 7.1 Heldmann, Jennifer L; Mellon, Michael T. . Icarus. April 2004, 168 (2): 285–304 [2022-03-29]. Bibcode:2004Icar..168..285H. doi:10.1016/j.icarus.2003.11.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8. ^ Forget, François; Costard, François; Lognonné, Philippe. Planet Mars: Story of Another World. Praxis. 2008. ISBN 978-0-387-48925-4. [页码请求]
  9. ^ David, Leonard. . Space.com. 12 November 2004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4). 
  10. ^ Harris, Ann G; Tuttle, Esther; Tuttle, Sherwood D. Geology of national parks. Kendall/Hunt. 1990. OCLC 904009255. [页码请求]
  11. ^ Malin, Michael C.; Edgett, Kenneth S. Mars Global Surveyor Mars Orbiter Camera: Interplanetary cruise through primary mis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5 October 2001, 106 (E10): 23429–23570. Bibcode:2001JGR...10623429M. S2CID 129376333. doi:10.1029/2000JE001455 . 
  12. ^ Mustard, John F.; Cooper, Christopher D.; Rifkin, Moses K. Evidence for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Mar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youthful near-surface ground ice. Nature. July 2001, 412 (6845): 411–414. Bibcode:2001Natur.412..411M. PMID 11473309. S2CID 4409161. doi:10.1038/35086515. 
  13. ^ Carr, Michael H. Mars Global Surveyor observations of Martian fretted terra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5 October 2001, 106 (E10): 23571–23593. Bibcode:2001JGR...10623571C. doi:10.1029/2000JE001316. 
  14. ^ David, Leonard. . MSNBC. Space.com. 14 November 2006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9-23). 
  15. ^ Head, J. W.; Marchant, D. R.; Kreslavsky, M. A. Formation of gullies on Mars: Link to recent climate history and insolation microenvironments implicate surface water flow orig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5 August 2008, 105 (36): 13258–13263. PMC 2734344 . PMID 18725636. doi:10.1073/pnas.0803760105 . 
  16. ^ Thompson, Andrea. . Space.com. August 25, 2008 [202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30). 
  17. ^ Jakosky, Bruce M.; Carr, Michael H. . Nature. June 1985, 315 (6020): 559–561 [2022-03-29]. Bibcode:1985Natur.315..559J. S2CID 4312172. doi:10.1038/315559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29). 
  18. ^ Jakosky, Bruce M.; Henderson, Bradley G.; Mellon, Michael T. Chaotic obliqu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Martian climat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5, 100 (E1): 1579. Bibcode:1995JGR...100.1579J. doi:10.1029/94JE02801. 
  19. ^ (新闻稿). NASA/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December 18, 2003 [July 1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9). 
  20. ^ Hecht, M. (PDF). Icarus. April 2002, 156 (2): 373–386. Bibcode:2002Icar..156..373H. S2CID 54901139. doi:10.1006/icar.2001.679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3-08). 
  21. ^ Peulvast, Jean-Pierre; Bétard, François; de Oliveira Magalhães, Alexsandra. . Géomorphologie. 18 May 2011, 17 (1): 33–52 [2022-03-29]. doi:10.4000/geomorphologie.88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02). 
  22. ^ Costard, F.; Forget, F.; Mangold, N.; Mercier, D.; Peulvast, J. P. Debris Flows on Mars: Analogy with Terrestrial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2001: 1534. Bibcode:2001LPI....32.1534C. 
  23. ^ http://www.spaceref.com:16090/news/viewpr.html?pid=7124[永久失效連結],
  24. ^ Clow, Gary D. Generation of liquid water on Mars through the melting of a dusty snowpack. Icarus. October 1987, 72 (1): 95–127. Bibcode:1987Icar...72...95C. doi:10.1016/0019-1035(87)90123-0. 
  25. ^ NASA.gov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需要完整来源]

推荐阅读 编辑

  • Grotzinger, John P.; Milliken, Ralph Edward. Sedimentary Geology of Mars.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2012. ISBN 978-1-56576-313-5. 
  • Lorenz, Ralph D. (PDF). The Planetary Report. 2014, 34 (1): 8–14 [2022-03-2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0-07-18). 
  • Lorenz, Ralph D.; Zimbelman, James R. Dune Worlds: How Windblown Sand Shapes Planetary Landscapes.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14. ISBN 978-3-540-89725-5. 

外部链接 编辑

阿俄尼亚高地, aonia, terra, 是火星南半球的一个区域, 它取名自一处以古希腊地区阿俄尼亚命名的古典反照率特征, 显示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显示了南极附近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坐落在火星法厄同, 陶玛西亚和南海区之间, 其中心位于60, 最大宽度范围达3900公里, 覆盖了南纬30至81度, 西经60至163度的大片地区, 阿俄尼亚台地是一处以大规模撞击地貌著称的高地区, 包括有大型的洛厄尔撞击坑, 在平原区, 陶玛西亚堑沟群和南部区等部分区域密布. 阿俄尼亚高地 Aonia Terra 是火星南半球的一个区域 它取名自一处以古希腊地区阿俄尼亚命名的古典反照率特征 1 显示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显示了南极附近阿俄尼亚台地边界及相邻区的火星轨道器激光高度计地图阿俄尼亚高地坐落在火星法厄同 陶玛西亚和南海区之间 其中心位于60 S 97 W 60 S 97 W 60 97 处 最大宽度范围达3900公里 覆盖了南纬30至81度 西经60至163度的大片地区 2 阿俄尼亚台地是一处以大规模撞击地貌著称的高地区 包括有大型的洛厄尔撞击坑 在平原区 陶玛西亚堑沟群和南部区等部分区域密布着小陨坑群 阿俄尼亚高地西北与伊卡里亚堑沟群内的塞壬高地接壤 该高地包含了克拉里塔斯和科剌奇斯堑沟群 北面是沃里戈峡谷群 东侧邻近阿耳古瑞平原 而它的南面则分布着安古斯蒂凹地群 南极断崖群和南极高原 目录 1 地理 2 历史 3 陨石坑 3 1 陨石坑列表 4 火星冲沟 5 融霜 6 另请查看 7 参考文献 8 推荐阅读 9 外部链接地理 编辑该地区由包括阿俄尼亚 伊卡里亚 帕尔瓦和博斯普鲁斯高原大部以及银色高原西部等数块平原组成 其他特征包括阿俄尼亚山 阿俄尼亚丘和佛里克索斯峭壁等 历史 编辑19世纪中期拍摄了它的望远镜图像 并将它称之为阿俄尼亚湾 这是斯基亚帕雷利命名的特征名之一 曾被认为是南海的一处海湾 与法厄同 伊卡里亚和塔乌马西亚 费力克斯相邻 阿俄尼亚湾于1958年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的正式名称 该地区的首张照片是由水手4号于1967年所拍摄 图像很模糊 拍摄的东部区照片没有细节 后来的详细图像最终由水手9号在1971年和1972年拍摄 20世纪70年代后期 海盗号轨道器拍摄了更多的图像 直到1979年阿俄尼亚湾被更名为阿俄尼亚高地前 没有命名主要的特征名 截至2018年 它是以阿俄尼亚命名的四个特征之一 陨石坑 编辑陨石坑列表 编辑 以下是阿俄尼亚高地中的陨石坑列表 陨石坑的中心位置是一个特征 中心位置位于另一特征中的陨坑按东 西 北或南顺序分别列出 nbsp 洛厄尔撞击坑 阿俄尼亚高地中最大的陨石坑 nbsp 斯坦诺陨击坑的西南部 nbsp 罗斯陨击坑的背景相机照片 nbsp 波特陨击坑背景相机照片 nbsp 劳陨击坑背景相机照片 中文名 英文名 位置 区域 直径 批准年份阿加西 Agassiz 69 48 S 89 54 W 69 8 S 89 9 W 69 8 89 9 南海 108 77 公里 1973年安艺 Aki 35 48 S 60 18 W 35 8 S 60 3 W 35 8 60 3 陶玛西亚 8 1 公里 1979年巴巴金 Babakin 36 00 S 71 26 W 36 S 71 44 W 36 71 44 坐标 36 00 S 71 26 W 36 S 71 44 W 36 71 44 陶玛西亚 76 66 公里 1985年比安基尼 Bianchini 64 12 S 95 24 W 64 2 S 95 4 W 64 2 95 4 陶玛西亚 76 公里 1973年布拉希尔 Brashear 54 08 S 119 02 W 54 14 S 119 03 W 54 14 119 03 陶玛西亚 77 45 公里 1973年钱伯林 Chamberlin 66 06 S 124 30 W 66 1 S 124 5 W 66 1 124 5 南海 法厄同 120 4 公里 1973年柯布伦茨 Coblentz 50 18 S 90 18 W 50 3 S 90 3 W 50 3 90 3 陶玛西亚 112 公里 1973年多库恰耶夫 Dokuchaev 61 00 S 127 12 W 61 0 S 127 2 W 61 0 127 2 法厄同 78 公里 1982年道格拉斯 Douglass 51 48 S 70 36 W 51 8 S 70 6 W 51 8 70 6 陶玛西亚 94 8 公里 1973年丰塔纳 Fontana 63 12 S 72 12 W 63 2 S 72 2 W 63 2 72 2 陶玛西亚 80 公里 1973年加里 Gari 36 12 S 71 18 W 36 2 S 71 3 W 36 2 71 3 陶玛西亚 9 4 公里 1979年亥维赛 Heaviside 70 42 S 95 18 W 70 7 S 95 3 W 70 7 95 3 南海 87 4 公里 1973年赫西 Hussey 59 24 S 173 54 W 59 4 S 173 9 W 59 4 173 9 法厄同 49 公里 1973年伊斯托克 Istok 45 24 S 85 48 W 45 4 S 85 8 W 45 4 85 8 陶玛西亚 4 8 公里 2014年昆嵩 Kontum 32 04 S 67 08 W 32 06 S 67 13 W 32 06 67 13 陶玛西亚 22 1 公里 2006年库马克 Kumak 35 48 S 68 12 W 35 8 S 68 2 W 35 8 68 2 陶玛西亚 15 公里 1979年拉蒙特 Lamont 58 36 S 113 36 W 58 6 S 113 6 W 58 6 113 6 陶玛西亚 76 公里 1973年劳 Lau 74 24 S 107 48 W 74 4 S 107 8 W 74 4 107 8 南海 104 9 公里 1973年洛厄尔 Lowell 52 18 S 81 24 W 52 3 S 81 4 W 52 3 81 4 陶玛西亚 203 公里 1973年普莱费尔 Playfair 78 06 S 126 12 W 78 1 S 126 2 W 78 1 126 2 南海 64 2 公里 1973年波特 Porter 50 48 S 113 54 W 50 8 S 113 9 W 50 8 113 9 陶玛西亚 105 公里 1973年雷诺 Reynolds 75 06 S 157 54 W 75 1 S 157 9 W 75 1 157 9 南海 97 5 公里 1973年罗斯 Ross 57 42 S 107 50 W 57 7 S 107 84 W 57 7 107 84 陶玛西亚 82 51 公里 1973年斯莱弗 Slipher 47 48 S 84 36 W 47 8 S 84 6 W 47 8 84 6 陶玛西亚 127 14 公里 1973年史密斯 Smith 66 06 S 102 54 W 66 1 S 102 9 W 66 1 102 9 南海 74 33 公里 1973年斯坦诺 Steno 68 00 S 115 36 W 68 S 115 6 W 68 115 6 南海 106 9 公里 1973年斯托尼 Stoney 69 48 S 138 36 W 69 8 S 138 6 W 69 8 138 6 南海 161 37 公里 1973年火星冲沟 编辑阿俄尼亚台地是众多火星冲沟的所在地 这些冲沟可能是由于最近的流水所造成 在洛厄尔 道格拉斯和罗斯等大撞击坑附近的很多陨石坑中都有发现 3 冲沟出现在陡坡上 尤其是在陨石坑坑坡壁上 冲沟被认为相对年轻 因为上面几乎没有陨石坑 此外 它们还出现在沙丘上 而沙丘本身被认为相当年轻的 通常 每条冲沟都有一处沟头壁凹 沟道和扇形冲积堆 4 一些研究发现 冲沟出现在面向所有方向的斜坡上 另一些研究发现 更多的冲沟出现在面向极地的斜坡上 尤其是在南纬30 44度之间 5 尽管已提出了许多观点来解释它们 6 但最被接受的是来自含水层的液态水 即源于古冰川底部融化 或气候变暖时地下冰的融化 7 8 由于液态水很可能参与了它们的形成 而且可能还非常年轻 科学家们很兴奋 也许冲沟是我们应该去寻找生命的地方 有三种得到证据支持的理论 大多数冲沟壁凹顶部都出现在同一水平面 就像所预期的含水层一样 各种测量和计算表明 通常在冲沟起点的深度 含水层中可能存在液态水 7 该模型的一种变化是 上涌的炽热岩浆可能融化了地下冰 导致水在含水层中流动 含水层是允许液态水流动的地层 可能由多孔砂岩组成 一般位于另一层阻止水下渗的地层上 地质术语被称为 不透水层 由于含水层中的水下渗受阻 因此受堵的水流只能沿水平方向流动 最终 当含水层到达一道裂缝 如陨石坑的坑壁时 水就可能流出地表 由此产生的水流会冲刷坑壁 形成冲沟 9 含水层在地球上很常见 一则很好的事例是犹他州锡安国家公园的 哭泣石 10 而下一种理论认为 火星大部分地表都覆盖着一层平坦厚实的冰尘混合物 11 12 13 这层富冰覆盖物厚约数码表面平坦 但在某些地方有类似篮球表面的凹凸纹理 这一覆盖层可能类似冰川 在某些条件下 混合其中的水冰可能会融化并流下斜坡 形成冲沟 14 15 由于这种覆盖层上几乎没有陨坑 因而被认为相对年轻 富冰覆盖层可能是气候变化的结果 16 火星轨道及自转轴倾角的变化会导致从极地到相当于德克萨斯州纬度的水冰分布发生重大变化 在某些气候时期 水蒸气离开极地冰进入大气层 在低纬度地区形成与大量尘埃混合的霜冻或雪粒回落到地面 火星大气层中含有大量的细小尘埃微粒 水蒸气将在颗粒上凝结 随后因水膜的额外重量而落回到地面 当火星处于其最大倾斜或倾角时 夏季冰盖上最高可达2厘米的积冰可能会蒸发 并沉积在中纬度地区 这种水循环可持续数千年 形成一层厚达10米左右的积雪层 17 18 当覆盖层顶部的冰升华到大气中时 会留下尘埃 从而将剩余的冰尘封在下方 19 对冲沟高度和坡度的测量支持了积雪或冰川与冲沟相关的观点 越陡的斜坡越背阴 积雪也越易保存下来 5 而海拔越高 冲沟则越少 因为冰在海拔更高的稀薄空气中更容易升华 20 第三种理论也有可能 因为气候变化可能足以让地下冰融化 从而形成冲沟 在气候变暖期间 最初数米厚的地面可能会融化并产生类似干燥寒冷的格陵兰东海岸的 泥石流 21 由于冲沟出现在陡坡上 因此 只需土壤颗粒的抗剪强度略微降低就会开始下滑 22 23 而地下融冰中的少量液态水就足以产生这种润滑作用 计算表明 即使在目前的条件下 在火星每年的50天里 每天都会产生三分之一毫米的径流 24 融霜 编辑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春天更多阳光的照射 霜冻开始消融 这些发生在该地区的南部 也包括南海区中 如亥维赛和斯托尼陨击坑 这一过程从黑点的出现开始 当温度上升到熔冰点时 所有的积冰都消失殆尽 这一过程首先由火星全球探勘者号进行了重复拍摄 25 通过使用分辨率更高的HiRISE 可看到许多斑点都带有扇形 另请查看 编辑火星气候 火星地质 火星冰川 火星的地下水 火星冲沟参考文献 编辑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Aonia Terra usgs gov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June 12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9 存档副本 202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13 U S department of the Interior U S Geological Survey Topographic Map of the Eastern Region of Mars M 15M 0 270 2AT 1991 Edgett K S Malin M C Williams R M E Davis S D Polar and Middle Latitude Martian Gullies A View from MGS MOC After 2 Mars Years in the Mapping Orbit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2003 1038 Bibcode 2003LPI 34 1038E 5 0 5 1 Dickson James L Head James W Kreslavsky Mikhail Martian gullies in the southern mid latitudes of Mars Evidence for climate controlled formation of young fluvial features based upon local and global topography Icarus June 2007 188 2 315 323 Bibcode 2007Icar 188 315D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6 11 020 PSRD Gullied Slopes on Mars 202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9 7 0 7 1 Heldmann Jennifer L Mellon Michael T Observations of martian gullies and constraints on potential formation mechanisms Icarus April 2004 168 2 285 304 2022 03 29 Bibcode 2004Icar 168 285H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3 11 0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8 Forget Francois Costard Francois Lognonne Philippe Planet Mars Story of Another World Praxis 2008 ISBN 978 0 387 48925 4 页码请求 David Leonard Mars Gullies Likely Formed By Underground Aquifers Space com 12 November 2004 202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4 Harris Ann G Tuttle Esther Tuttle Sherwood D Geology of national parks Kendall Hunt 1990 OCLC 904009255 页码请求 Malin Michael C Edgett Kenneth S Mars Global Surveyor Mars Orbiter Camera Interplanetary cruise through primary mis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5 October 2001 106 E10 23429 23570 Bibcode 2001JGR 10623429M S2CID 129376333 doi 10 1029 2000JE001455 nbsp Mustard John F Cooper Christopher D Rifkin Moses K Evidence for recent climate change on Mars from the identification of youthful near surface ground ice Nature July 2001 412 6845 411 414 Bibcode 2001Natur 412 411M PMID 11473309 S2CID 4409161 doi 10 1038 35086515 Carr Michael H Mars Global Surveyor observations of Martian fretted terrai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Planets 25 October 2001 106 E10 23571 23593 Bibcode 2001JGR 10623571C doi 10 1029 2000JE001316 David Leonard Martian gullies could be scientific gold mines MSNBC Space com 14 November 2006 202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9 23 Head J W Marchant D R Kreslavsky M A Formation of gullies on Mars Link to recent climate history and insolation microenvironments implicate surface water flow origi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5 August 2008 105 36 13258 13263 PMC 2734344 nbsp PMID 18725636 doi 10 1073 pnas 0803760105 nbsp Thompson Andrea Melting Glaciers Sculpted Mars Gullies Space com August 25 2008 202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30 Jakosky Bruce M Carr Michael H Possible precipitation of ice at low latitudes of Mars during periods of high obliquity Nature June 1985 315 6020 559 561 2022 03 29 Bibcode 1985Natur 315 559J S2CID 4312172 doi 10 1038 315559a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6 29 Jakosky Bruce M Henderson Bradley G Mellon Michael T Chaotic obliquity and the nature of the Martian climat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95 100 E1 1579 Bibcode 1995JGR 100 1579J doi 10 1029 94JE02801 Mars May Be Emerging From An Ice Age 新闻稿 NASA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December 18 2003 July 18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0 09 Hecht M Metastability of Liquid Water on Mars PDF Icarus April 2002 156 2 373 386 Bibcode 2002Icar 156 373H S2CID 54901139 doi 10 1006 icar 2001 6794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 03 08 Peulvast Jean Pierre Betard Francois de Oliveira Magalhaes Alexsandra Scarp morphology and identification of large scale mass movements in tropical tablelands the eastern Araripe basin Ceara Brazil Geomorphologie 18 May 2011 17 1 33 52 2022 03 29 doi 10 4000 geomorphologie 880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6 02 Costard F Forget F Mangold N Mercier D Peulvast J P Debris Flows on Mars Analogy with Terrestrial Periglacial Environment and Climatic Implications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2001 1534 Bibcode 2001LPI 32 1534C http www spaceref com 16090 news viewpr html pid 7124 永久失效連結 Clow Gary D Generation of liquid water on Mars through the melting of a dusty snowpack Icarus October 1987 72 1 95 127 Bibcode 1987Icar 72 95C doi 10 1016 0019 1035 87 90123 0 NASA gov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需要完整来源 推荐阅读 编辑Grotzinger John P Milliken Ralph Edward Sedimentary Geology of Mars Society for Sedimentary Geology 2012 ISBN 978 1 56576 313 5 Lorenz Ralph D The Dune Whisperers PDF The Planetary Report 2014 34 1 8 14 2022 03 29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0 07 18 Lorenz Ralph D Zimbelman James R Dune Worlds How Windblown Sand Shapes Planetary Landscapes Springer Science amp Business Media 2014 ISBN 978 3 540 89725 5 外部链接 编辑 nbsp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 阿俄尼亚高地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阿俄尼亚高地 amp oldid 7293018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