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乾嘉學派

乾嘉学派,又稱乾嘉之學,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由于学派在乾隆嘉庆两朝达到鼎盛,故得名[1]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钱大昕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2]。乾嘉学者搜集钩沉,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例如马国翰的《玉函山房辑佚书》,辑出经部432种,史部8种,子部152种。

沿革與成就

明代有知識份子如雲南姚安知府李贄,他在《藏書》、《續藏書》、《焚書》、《續焚書》等著作中,直接批判帝王的專制禮教的害人,最終被以「敢倡亂道惑世汙民」殺害獄中。清朝初期,民主啟蒙思想洶湧澎湃,出現了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思想家。他們著書立說從不同角度批判封建制度,如王夫之說:「天下非一人之天下」。黃宗羲說:「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在《明夷待訪錄》中提出改革措施,指出企圖依靠封建統治者來實現理想社會的道路行不通。顧炎武則號「召天下人管天下事」,指出「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3]

乾嘉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梁啟超指出:“考證古典之學,半由‘文網太密’所逼成。”[4]乾嘉學者們進行考據的原因,出於對指導現實的經書真偽的懷疑。據《清史稿 儒林傳》記載,乾嘉學派的成員們都從幼小即以聰慧聞名鄉里,少年有成而後成為社會精英。他們不懼世俗和權威,不貪圖功名利祿[3]

自幼年讀《尚書》、抱著追根問底的目標考經的清初學者閻若璩康熙年間發表《古文尚書疏證》,集他30年考據的結果,書中羅列128條證據證明通行本的《尚書》是晉朝偽作,揭開了「千年一大疑案」,震驚朝野,打開了禁錮學子們的思想。

清代經學家惠周惕開啟了惠氏家學,祖孫三代人專事考經,著書頗多影響很大,形成了吳派體系,由於考經迎合了社會需要,所以「相與呼應洶湧如潮然」。據經學家江藩著《漢學師承記》所載,清道光以前的漢學家們,著書不沾一點宋學味的有57人,著書80部731卷,對《易》、《書》、《詩》、《禮》、《春秋》、《論語》、《爾雅》諸經進行了權威性的考訂。即吳派之後興起了徽派,徽派把考訂的標準推到了先秦,並且不縱一家之言,糾正舊疏舊注乃至文中的訛誤。其代表人物之一王引之個概括了考經的目的和意義:「凡古儒所誤解者,無不旁證曲喻,而得其本意所在,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頤曰:吾言固若是!數千年誤解之,今得明矣。」對此當時的理學醇儒方東樹評價:「高郵王氏(王引之)《經義述聞》,實令鄭、朱俯首。漢唐以來未有其比。」[3]

到了学派发展的後期,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脱节,为考证而考证,餖飣繁瑣[5]。當時的傑出之士,亦以之为忧。例如:魏源指出乾隆以後的士大夫只知“争治诂训音声,瓜剖釽析”,“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6]。嘉庆元年,焦循亦指出:“近时数十年来,江南千余里中,虽幼学鄙儒,无不知有许、郑者。所患习为虚声,不能深造而有得。”[7]。焦循還致书刘台拱,说:“盖古学未兴,道在存其学,古学大兴,道在求其通。前之弊患乎不学,後之弊患乎不思。证之以实而运之於虚,庶几学经之道也。”[8]。嘉庆十九年九月,段玉裁致书陈寿祺,认为:“今日大病,在弃洛、闽、关中之学不讲,谓之庸腐,而立身苟简,气节败,政事芜。天下皆君子而无真君子,未必非表率之过也。”喟叹:“专言汉学,不治宋学,乃真人心世道之忧。”[9]

評價

乾嘉百余年间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繁称千言,始晓一形一声之故”,学派对于研究、总结、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

現代有學者評論,學術界、思想界衝開了兩千年的束縛得到了解放。動搖了理學神聖不可手指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乾嘉學派開闢了理學自身瓦解的道路。乾嘉學者們首先對聖賢之書發難,不能不稱讚他們的勇氣和堅持真理的膽量。

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並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吴派学者惠栋抱着“凡古必真,凡汉皆好”的态度,《四库全書總目提要》批评他“其长在古,其短亦在于泥古”。王引之批评惠栋“见异于今者则从之,大都不论是非”。方东树的《汉学商兑》多指责清代汉学家“离经叛道”,是“几千年未有之异端邪说”,如“鸩酒毒脯,烈肠洞胃”[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研究員王冬芳質疑「乾嘉學派的歷史現象是由於清政府所實施的文字獄所造成的,逼迫學者們回避社會現實鑽進故紙堆」的觀點,他說:「乾嘉學派的成員都是當時的精英,他們高官厚祿名利全有;他們家財寬厚不必自尋苦役;他們的著作也不是陳詞老調無用文章,而是語出驚人篇篇精彩;他們並沒有為當朝統治者唱讚歌卻得到皇帝讚歎;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不空虛而是語出驚人言辭鏗鏘;他們並沒有頹廢,而是與正統的理學碩儒們進行著針鋒相對的辯爭;他們不是無事可做,而是官居要位不懼辛苦不畏辯爭;他們用畢生乃至兩代及三代人集全家人致力於此。」他亦引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著作《西方哲學史》來比較義大利文藝復興與乾嘉學派的相似性:「文藝復興不是民眾的運動,是少數學者和藝術家的運動……從教會裏得到解放的最初結果,並不是使人們的思考合乎理智,倒是讓人們對古代樣樣荒誕無稽的東西廣開心竅。」「然而最初他們並不是在現實世界裏,卻在故紙堆中尋求這種東西。 」[3]

注釋

  1. ^ 王俊义《乾嘉汉学论纲》说:“乾嘉汉学虽以乾嘉表明其时代特征,但并非其起迄时间仅界定在乾隆、嘉庆这两朝,即从乾隆元年(1736年)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这八十五年,实际上乾嘉汉学从其产生形成,经发展鼎盛,再到走向衰落,则与有清一代相始终。”
  2. ^ 范文澜说:“自明清之际起,考据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顾炎武启其先行,戴震为其中坚,王国维集其大成,其间卓然成家者无虑数十人,统称为乾嘉考据学派。”(《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3. ^ 3.0 3.1 3.2 3.3 王冬芳, 中國的文藝復興—乾嘉學派 —兼與“逃避說”商榷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7-08-21
  4. ^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5. ^ 章学诚说:“今之学者,以谓天下之道,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辨别音训之当否,如斯而已矣。是何异观坐井之天,测坳堂之水,而遂欲穷六合之运度,量四海之波涛,以谓可尽哉?”(章学诚《章氏遗书》卷4,《文史通义内篇》四,《答客问下》)
  6. ^ 魏源:《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7. ^ 焦循:《雕菰集》卷13,《与刘端临教谕书》
  8. ^ 焦循《雕菰集》卷13,《与刘端临教谕书》
  9. ^ 陈寿祺《左海文集》卷4,《答段懋堂先生书》附録《懋堂先生书三通》之第三通
  10. ^ 柳诒徵在《中国文化史》中云:“然吾谓乾嘉诸儒所独到者,实非经学,而为考史之学。考史之学,不独赵翼《二十二史答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或章学诚《文史通义》之类,为有益于史学也。诸儒治经,实皆考史,或集一代之学说,或明一师之家法,于经义亦未有大发明,特区分畛域,可以使学者知此时代此经师之学如此耳。”
  11. ^ 方东树:《汉学商兑》,《序例》及卷上

參考書目

  • 周维衍:《乾嘉学派的产生与文字狱并无因果关系》,《学术月刊》1983年第3期。
  • 黄克武,清代考證學的淵源: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近代史研究所,《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第11期,1991年,第140~154页。

研究書目

  • Benjamin A. Elman著,趙剛譯:《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7)。

乾嘉學派, 乾嘉学派, 又稱乾嘉之學, 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 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 由于学派在乾隆, 嘉庆两朝达到鼎盛, 故得名,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 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 钱大昕, 段玉裁, 王念孙, 王引之等, 乾嘉学者搜集钩沉, 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 例如马国翰的, 玉函山房辑佚书, 辑出经部432种, 史部8种, 子部152种, 目录, 沿革與成就, 評價, 注釋, 參考書目, 研究書目沿革與成就, 编辑明代有知識份子如雲南姚安知府李贄, 他在, . 乾嘉学派 又稱乾嘉之學 是清代的一个学术流派 以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的考据而著称 由于学派在乾隆 嘉庆两朝达到鼎盛 故得名 1 学派的主要创始人是明末清初的大儒顾炎武 其后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阎若璩 钱大昕 段玉裁 王念孙 王引之等 2 乾嘉学者搜集钩沉 辑佚许多亡佚的文献典籍 例如马国翰的 玉函山房辑佚书 辑出经部432种 史部8种 子部152种 目录 1 沿革與成就 2 評價 3 注釋 4 參考書目 5 研究書目沿革與成就 编辑明代有知識份子如雲南姚安知府李贄 他在 藏書 續藏書 焚書 續焚書 等著作中 直接批判帝王的專制禮教的害人 最終被以 敢倡亂道惑世汙民 殺害獄中 清朝初期 民主啟蒙思想洶湧澎湃 出現了王夫之 顧炎武 黃宗羲等思想家 他們著書立說從不同角度批判封建制度 如王夫之說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 黃宗羲說 為天下之大害者 君而已矣 在 明夷待訪錄 中提出改革措施 指出企圖依靠封建統治者來實現理想社會的道路行不通 顧炎武則號 召天下人管天下事 指出 天下興亡 匹夫有責 3 乾嘉学派研究的对象上至天文地理 下至各朝规章制度的细节 梁啟超指出 考證古典之學 半由 文網太密 所逼成 4 乾嘉學者們進行考據的原因 出於對指導現實的經書真偽的懷疑 據 清史稿 儒林傳 記載 乾嘉學派的成員們都從幼小即以聰慧聞名鄉里 少年有成而後成為社會精英 他們不懼世俗和權威 不貪圖功名利祿 3 自幼年讀 尚書 抱著追根問底的目標考經的清初學者閻若璩在康熙年間發表 古文尚書疏證 集他30年考據的結果 書中羅列128條證據證明通行本的 尚書 是晉朝偽作 揭開了 千年一大疑案 震驚朝野 打開了禁錮學子們的思想 清代經學家惠周惕開啟了惠氏家學 祖孫三代人專事考經 著書頗多影響很大 形成了吳派體系 由於考經迎合了社會需要 所以 相與呼應洶湧如潮然 據經學家江藩著 漢學師承記 所載 清道光以前的漢學家們 著書不沾一點宋學味的有57人 著書80部731卷 對 易 書 詩 禮 春秋 論語 爾雅 諸經進行了權威性的考訂 即吳派之後興起了徽派 徽派把考訂的標準推到了先秦 並且不縱一家之言 糾正舊疏舊注乃至文中的訛誤 其代表人物之一王引之個概括了考經的目的和意義 凡古儒所誤解者 無不旁證曲喻 而得其本意所在 使古聖賢見之必解頤曰 吾言固若是 數千年誤解之 今得明矣 對此當時的理學醇儒方東樹評價 高郵王氏 王引之 經義述聞 實令鄭 朱俯首 漢唐以來未有其比 3 到了学派发展的後期 其研究的话题基本已经与当时的社会现实脱节 为考证而考证 餖飣繁瑣 5 當時的傑出之士 亦以之为忧 例如 魏源指出乾隆以後的士大夫只知 争治诂训音声 瓜剖釽析 锢天下聪明智慧使尽出于无用之一途 6 嘉庆元年 焦循亦指出 近时数十年来 江南千余里中 虽幼学鄙儒 无不知有许 郑者 所患习为虚声 不能深造而有得 7 焦循還致书刘台拱 说 盖古学未兴 道在存其学 古学大兴 道在求其通 前之弊患乎不学 後之弊患乎不思 证之以实而运之於虚 庶几学经之道也 8 嘉庆十九年九月 段玉裁致书陈寿祺 认为 今日大病 在弃洛 闽 关中之学不讲 谓之庸腐 而立身苟简 气节败 政事芜 天下皆君子而无真君子 未必非表率之过也 喟叹 专言汉学 不治宋学 乃真人心世道之忧 9 評價 编辑乾嘉百余年间大批饱学之士刻苦钻研中国传统文化 繁称千言 始晓一形一声之故 学派对于研究 总结 保存传统典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0 現代有學者評論 學術界 思想界衝開了兩千年的束縛得到了解放 動搖了理學神聖不可手指的至高無上的統治地位 乾嘉學派開闢了理學自身瓦解的道路 乾嘉學者們首先對聖賢之書發難 不能不稱讚他們的勇氣和堅持真理的膽量 乾嘉学派的治学内容是以儒家经典为中心 並认为儒家典籍越古越真 吴派学者惠栋抱着 凡古必真 凡汉皆好 的态度 四库全書總目提要 批评他 其长在古 其短亦在于泥古 王引之批评惠栋 见异于今者则从之 大都不论是非 方东树的 汉学商兑 多指责清代汉学家 离经叛道 是 几千年未有之异端邪说 如 鸩酒毒脯 烈肠洞胃 11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學研究員王冬芳質疑 乾嘉學派的歷史現象是由於清政府所實施的文字獄所造成的 逼迫學者們回避社會現實鑽進故紙堆 的觀點 他說 乾嘉學派的成員都是當時的精英 他們高官厚祿名利全有 他們家財寬厚不必自尋苦役 他們的著作也不是陳詞老調無用文章 而是語出驚人篇篇精彩 他們並沒有為當朝統治者唱讚歌卻得到皇帝讚歎 他們的精神世界並不空虛而是語出驚人言辭鏗鏘 他們並沒有頹廢 而是與正統的理學碩儒們進行著針鋒相對的辯爭 他們不是無事可做 而是官居要位不懼辛苦不畏辯爭 他們用畢生乃至兩代及三代人集全家人致力於此 他亦引用英國哲學家伯特蘭 羅素的著作 西方哲學史 來比較義大利文藝復興與乾嘉學派的相似性 文藝復興不是民眾的運動 是少數學者和藝術家的運動 從教會裏得到解放的最初結果 並不是使人們的思考合乎理智 倒是讓人們對古代樣樣荒誕無稽的東西廣開心竅 然而最初他們並不是在現實世界裏 卻在故紙堆中尋求這種東西 3 注釋 编辑 王俊义 乾嘉汉学论纲 说 乾嘉汉学虽以乾嘉表明其时代特征 但并非其起迄时间仅界定在乾隆 嘉庆这两朝 即从乾隆元年 1736年 到嘉庆二十五年 1820年 这八十五年 实际上乾嘉汉学从其产生形成 经发展鼎盛 再到走向衰落 则与有清一代相始终 范文澜说 自明清之际起 考据曾是一种很发达的学问 顾炎武启其先行 戴震为其中坚 王国维集其大成 其间卓然成家者无虑数十人 统称为乾嘉考据学派 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 3 0 3 1 3 2 3 3 王冬芳 中國的文藝復興 乾嘉學派 兼與 逃避說 商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7 08 21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梁啟超 章学诚说 今之学者 以谓天下之道 在乎较量名数之异同 辨别音训之当否 如斯而已矣 是何异观坐井之天 测坳堂之水 而遂欲穷六合之运度 量四海之波涛 以谓可尽哉 章学诚 章氏遗书 卷4 文史通义内篇 四 答客问下 魏源 武进李申耆先生传 焦循 雕菰集 卷13 与刘端临教谕书 焦循 雕菰集 卷13 与刘端临教谕书 陈寿祺 左海文集 卷4 答段懋堂先生书 附録 懋堂先生书三通 之第三通 柳诒徵在 中国文化史 中云 然吾谓乾嘉诸儒所独到者 实非经学 而为考史之学 考史之学 不独赵翼 二十二史答记 王鸣盛 十七史商榷 或章学诚 文史通义 之类 为有益于史学也 诸儒治经 实皆考史 或集一代之学说 或明一师之家法 于经义亦未有大发明 特区分畛域 可以使学者知此时代此经师之学如此耳 方东树 汉学商兑 序例 及卷上參考書目 编辑周维衍 乾嘉学派的产生与文字狱并无因果关系 学术月刊 1983年第3期 黄克武 清代考證學的淵源 民初以來研究成果之評介 近代史研究所 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 第11期 1991年 第140 154页 研究書目 编辑Benjamin A Elman著 趙剛譯 從理學到樸學 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 南京 江蘇人民出版社 1997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乾嘉學派 amp oldid 70148449,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