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現量

現量梵語pratyakṣa-pramāṇa),也譯為現證量證量[1],古印度哲學術語,被佛教因明學沿用。是的一種,意指經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體悟所印證的知識。

概論 编辑

現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尚未經過意識思考分別的直接知識[2]陳那認為僅有現量與比量才能稱為「量」[3]

譯為證量、現證量,是由於梵語pratyakṣa(可見,顯現,眼前)的變形pratyakṣampratyakṣatas,義為親證、現前[4]。用「證量」一詞時,指依照佛法修行而證入成就時,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體悟,印證佛法所說,知道自己所證果位。例如《雜阿含經》説,斯陀含三結已斷,貪嗔癡薄少,證悟者當下以現量自知證斯陀含果。旁人根據聖言量比對,能夠知道聖者所證果位[5]

類別 编辑

  • 感官現量,由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知覺的現量。
  • 意現量,由意根(第六根)的作用在中生起的直接認知的現量。
  • 瑜伽行現量,在瑜伽行冥想過程中心識認知的現量。

註釋 编辑

  1. ^ 見玄奘法師譯《瑜伽師地論》、《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及陳真諦譯《俱舍論釋》、《唯識論》等。
  2. ^ 《正理門論》:「現量除分別者,謂若有智於色等境,. 遠離一切種類、名言、假立無異諸門分別,由不共緣,現現別轉,故名現量。」
    《相宗綱要》:「對所緣境,無分別心,逼附境體,顯現量知,此則現量是也。」
  3. ^ 玄奘譯《因明正理門論本》卷1:「為自開悟,唯有現量及與比量。彼聲喻等,攝在此中,故唯二量。由此能了自共相故,非離此二,別有所量,為了知彼,更立餘量。」
  4. ^ 《華梵詞典》
  5. ^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九》: 何等为须陀洹果。谓三结断。何等为斯陀含果。谓三结断。贪.恚.痴薄。何等为阿那含果。谓五下分结尽。何等为阿罗汉果。谓贪.恚.痴永尽。一切烦恼永尽。

現量, 梵語, pratyakṣa, pramāṇa, 也譯為現證量, 證量, 古印度哲學術語, 被佛教因明學沿用, 是量的一種, 意指經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 體悟所印證的知識, 概論, 编辑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 尚未經過意識思考分別的直接知識, 陳那認為僅有與比量才能稱為, 譯為證量, 現證量, 是由於梵語pratyakṣa, 可見, 顯現, 眼前, 的變形pratyakṣam, 和pratyakṣatas, 義為親證, 現前, 證量, 一詞時, 指依照佛法修行而證入成就時, 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 現量 梵語 pratyakṣa pramaṇa 也譯為現證量 證量 1 古印度哲學術語 被佛教因明學沿用 是量的一種 意指經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 體悟所印證的知識 概論 编辑現量意指由五根直接取得 尚未經過意識思考分別的直接知識 2 陳那認為僅有現量與比量才能稱為 量 3 譯為證量 現證量 是由於梵語pratyakṣa 可見 顯現 眼前 的變形pratyakṣam 和pratyakṣatas 義為親證 現前 4 用 證量 一詞時 指依照佛法修行而證入成就時 由各種感官體驗或經歷進而覺悟 體悟 印證佛法所說 知道自己所證果位 例如 雜阿含經 説 斯陀含三結已斷 貪嗔癡薄少 證悟者當下以現量自知證斯陀含果 旁人根據聖言量比對 能夠知道聖者所證果位 5 類別 编辑感官現量 由眼耳鼻舌身五根所知覺的現量 意現量 由意根 第六根 的作用在心中生起的直接認知的現量 瑜伽行現量 在瑜伽行冥想過程中心識認知的現量 註釋 编辑 見玄奘法師譯 瑜伽師地論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及陳真諦譯 俱舍論釋 唯識論 等 正理門論 現量除分別者 謂若有智於色等境 遠離一切種類 名言 假立無異諸門分別 由不共緣 現現別轉 故名現量 相宗綱要 對所緣境 無分別心 逼附境體 顯現量知 此則現量是也 玄奘譯 因明正理門論本 卷1 為自開悟 唯有現量及與比量 彼聲喻等 攝在此中 故唯二量 由此能了自共相故 非離此二 別有所量 為了知彼 更立餘量 華梵詞典 杂阿含经 卷第二十九 何等为须陀洹果 谓三结断 何等为斯陀含果 谓三结断 贪 恚 痴薄 何等为阿那含果 谓五下分结尽 何等为阿罗汉果 谓贪 恚 痴永尽 一切烦恼永尽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現量 amp oldid 5968752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