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北管

北管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其中一種,在臺灣與來自閩南地區(泉州、廈門)的南管互為對應,而得名北管;就名稱來說,「北」除了指涉地理方位之外,也用來表示較熱鬧高亢的音樂風格,「管」則有多種解釋:管子、管樂器、樂調,在此可理解為音樂派別或品種。北管樂內容包括「器樂」與「歌樂」;其中歌樂(包括戲曲與細曲)的曲辭及口白等使用一種古典漢語(北管音樂界稱為正音官話)。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漢字北管
注音ㄅㄟˇ ㄍㄨㄢˇ
威妥瑪拼音pei3 kuan3
台羅Pak-kuán
客語白話字Pet-kón

歷史

北管傳入臺灣的時間較南管為晚,大約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許多傳到臺灣中不屬於福佬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都會被歸入北管的範圍,北管音樂類型主要有牌子、幼曲(細曲)、絃譜、戲曲等;在臺灣,常相對於來自福建泉州的「南管」音樂。

依據文獻資料推測,北管樂由台南府城向臺灣的南北部發展。從臺灣最古老的北管子弟館閣(彰化梨春園)的館閣文物中,可以推算出大約在清朝乾隆、嘉慶年間,臺灣社會文化中早已盛行北管戲曲音樂,以作為當時人民的休閒娛樂、酬神慶賀典禮等活動的重要音樂;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崑腔」、「皮黃」、「亂彈」等有所關連,幼曲(細曲)與明清俗曲有關,牌子為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透過秦腔、河南梆子等梆子腔、漢劇、浦江亂彈、廣東西秦戲之唱腔比較,可了解到:板腔體之【平板】、【緊中慢】來自婺劇系統的浦江亂彈,【流水】(【二凡】)板式則來自廣東西秦戲,北管曲牌體的唱腔來自崑腔,至於小曲類的唱腔【耍孩兒】、【四空門】、【梆子腔】等曲調,則分別吸收自漢劇與廣東西秦戲。

從戲曲的人文生態觀之,北管音樂主要流傳在臺灣漳州籍移民聚居地區,一般皆認為它從福建的漳州地區隨移民傳入臺灣,然而在今日福建省,卻無與北管音樂相關的劇種,反而在鄰近福建的省份——廣東與浙江,能找到幾乎與臺灣北管音樂相同的曲腔。

樂曲種類

北管樂曲的演奏場合有藝術性的演出(排場、上棚)、歲時慶典活動的參與(廟會活動、婚喪喜慶)、宗教儀式及傳統戲劇的後場伴奏。依據北管館閣資料,北管樂曲分為「牌子」、「弦譜」、「細曲」、「戲曲」四類。

牌子(吹排;吹牌;排止;嗩吶牌子曲)

牌子的演奏為鼓吹,偶有帶曲詞演唱的情形。牌子的寫傳形式有三種,分別為工尺譜形式、只有曲詞形式與工尺譜帶曲詞的形式,以工尺譜形式最為常見。牌子為北管館閣的排場演奏曲目之一,並可作為北管戲曲演出時的過場樂,此外其他傳統戲劇如歌仔戲、客家大戲、布袋戲或道教儀式之後場之中也有此類曲目。牌子可分為古路牌子、新路牌子以及四平牌子,古路與新路為排場曲目,並用於戲曲之中,四平牌子只做為戲曲之中的過場樂;根據樂曲的組織,牌子可分為聯套牌子(大宮牌子)、單曲聯章牌子(三條宮牌子)與單曲(散牌)三類。

① 聯套牌子(大宮牌子)
聯套牌子,是由若干支曲牌所組成。此類牌子命名方式有三種,一為以曲調的數目為名,如【十牌】,乃以其曲調數有數十支為名;第二種命名方式為以文本的內容所屬為名,如【倒旗】的聯套,乃用於戲曲《秦瓊倒銅旗》中因而為名;第三種命名方式為利用聯套中第一支曲牌為名,例如【鬥鵪鶉】的牌子,實為聯套牌子,而並非只為一支【鬥鵪鶉】的曲牌而已。聯套牌子多為古路,只有少數有古路與新路之分。依聯套的實際運用仍有與元代北曲相同的情形,即有散套語劇套之分,散套用於排場演奏,劇套用於扮仙戲中。 北管聯套曲牌有:
【十牌】(有古路與新路)、【大報】(有古路與新路兩種)、【玉葫蘆】、【白登城】、【西城】、【油葫蘆】、【金孔雀】、【金葫蘆】、【紅葫蘆】、【銀葫蘆】、【銅葫蘆】、【聖葫蘆】、【風雷雨】、【倒枝梅】、【倒旗】、【鬥鵪鶉】(有古路與新路兩種)、【遊石虎】、【對雙鳳】、【精魁令】、【龍虎鬥】、【鐵龍山】。

②單曲聯章牌子(三條宮牌子)
單曲聯章牌子乃由三支曲調組成,三支曲調以第一支曲調的名稱總其名,各段則分別稱以母身、清、讚。單曲聯章式牌子的三段之間,並無主題變奏的關係,第二段與第三段的樂曲篇幅通常亦較第一段短。 單曲聯章式牌子有古路與新路兩種,古路牌子有曲詞而新路只有工尺譜沒有曲詞。單曲聯章式牌子中,有同一曲牌名稱而分為古路與新路者,其中兩者曲調並無任何關係。 北管單曲聯章曲牌有:
【一江風】(有古路與新路兩種)、【二犯江兒水】(有古路與新路兩種)、【下山虎】(有古路與新路兩種)、【大五馬】、【大瓶爵】(有古路與新路兩種)、【大燈對】、【小江風】、【小駕舟】、【山坡羊】(有古路與新路兩種)、【不是路】、【五傳花】(有古路與新路兩種)、【五穀豐登】、【天堂令】、【天貴香】、【火葫蘆】、【仙桃紅】、【仙桃龍】、【玉如意】、【玉芙蓉】、【玉瓶爵】、【玉蟾蜍】、【甘州歌】、【伐荊軻】、【行雷龍】、【尾犯序】(有古路與新路兩種)、【兔兒】(有古路與新路)、【兔兒子】、【爬山虎】、【金環記】、【急風雲】、【秋聲】、【穿山龍】、【降黃龍】(有古路與新路兩種)、【桐城歌】、【祝勝令】、【粉蝶兒】、【送春酒】、【鬥龍序】、【梁州序】、【青天序】、【普天樂】(有古路與新路)、【普庵咒】、【畫眉序】(有古路與新路兩種)、【番竹馬】(有古路與新路兩種)、【開文蝶】、【傾杯玉芙蓉】、【新五嶽】、【新天嶽】、【遊月宮】、【遊封疆】、【遊荊州】、【遊將令】、【雷聲響】、【鳳凰歌】、【醉翁子】、【錦堂月】、【雙玉印】、【雙拜塔】、【雙貴子】、【雙鳳記】、【鐵葫蘆】。

③單曲牌子(散牌)
單曲牌子是由一支單段式曲牌構成,其曲調名稱多見於元明時期的北曲或南曲中。單曲式牌子可分為古路、新路以及四平,樂曲篇幅皆短,以做為過場樂使用。


北管曲牌主要以嗩吶演奏為主,俗稱牌子,主要音樂性質為曲牌體,以嗩吶為主奏,加上鑼鼓伴奏。

牌子演奏當中常有一些入破的段落,也就是在曲牌演奏當中掛入一段鑼鼓搭配嗩吶的無限反覆,該技巧則稱為掛弄(掛浪)、亦可掛入單由鑼鼓點所構成之空牌;曲牌與曲牌之間通常以鑼鼓串聯,一套牌子之間亦可使用掛浪連結。

通常福祿派的曲牌會在前面加一個舊字,而西路派的曲牌則會加新字,例如:【舊風入松】、【新一江風】等等,惟舊字在口語上通常不會特別提及。

譜(過場譜、絃譜)

不同於鼓吹類牌子的北管器樂,譜又稱「絃譜」,為一種絲竹類音樂,此種絲竹合奏形式亦見於南管音樂中,用於戲曲間過場、細曲演唱當中所穿插,因此又稱為串(串仔譜)、過場譜,除了單支曲目以外亦有連套演奏之曲目,亦可單獨演奏。通常稱為「串」之場合,屬於小過場以絲線樂器演奏;稱為「吹場」之場合屬於大過場,以大吹演奏。 在北管的總綱當中亦會記載區分「落串」、「吹場」或大、小過場,作為吹場應用時則再依拍法區分為「慢吹場」與「緊吹場」,慢吹場多為一板三撩或一板一撩;緊吹場通常以折字所形成,則多為疊板、亦有一板一撩之情形。一些特殊場合、例如八音、十音等等會以提絃與噠仔為領奏,搭配其他過絲竹樂器所共同演奏。而大鼓浪、鼓亭譜則是將原本的過場譜放慢一倍再加花所形成。

北管絃譜的曲目仍有相當的數量,依樂曲組織可分為聯章與單章。根據音樂的源流,則有北管本身固有音樂以及吸收自其他傳統音樂的曲目,後者較為明確者為吸收自廣東音樂曲目,民間藝師在口語上已有區分,「廣東串、廣東譜、漢樂、漢譜」,抄本上多書為「廣東串」;此外有吸收自民間小調者,曲調通常極為簡短,如【閹豬譜】。

① 聯章
聯章絃譜是由若干樂段組成,演奏時從頭到尾沒有停頓。聯章絃譜的樂曲單位稱為「套」,每套的樂章數皆為四段,其數量並不多,有〈上四套〉、〈下四套〉、〈小四套〉、〈新四套〉、〈四時景〉。

②單章
單章絃譜由一段樂曲組成,為絃譜的主體,曲目數量較多,來源亦較多元,有北管樂所固有曲目,也有吸收自廣東音樂及民間小調。屬於北管固有的絃譜通用於各地的北管館閣,演奏手法也較為一致,尤其是擦奏式絃類樂器,弓法與按絃法皆與演奏細曲或戲曲時一致。北管絃譜的曲牌有:〈br〉 【一支草】、【一年春】、【一江風】、【一枝花】、【一支香】、【一支梅】、【一條根】、【一粒星】、【一粒珠】、【一串蓮】、【七吋蓮】、【七句詩】、【七星劍】、【七賢】、【九句詩】、【九連環】、【二八佳人】、【二音】、【二錦】、【八句詩】、【八板頭】、【大八板】、【十番頭】、【卜元宵】、【下小樓】、【千里怨】、【大開門】、【小開門】、【天下樂】、【月兒高】、【水底魚】、【石榴花】、【百家春】、【西江月】、【到春來】、【昇平樂】、【嶽陽三拜】、【寄生草】、【將軍令】、【普庵咒】、【朝天子】、【擂鐘臺】。

吸收自廣東音樂的北管譜曲有:
【三潭映月】、【上海行】、【上雲梯】、【小桃紅】、【王昭君】、【平湖秋月】、【狂歡】、【青梅竹馬】、【雨打芭蕉】、【昭君怨】、【恨東皇】、【娛樂昇平】、【校花瓶】、【粉紅蓮】、【剪剪花】、【寒江月】、【悲愁】、【朝天子】、【雁落平沙】、【雄雞】、【滿場飛】、【餓馬搖鈴】、【燭影搖紅】。

細曲(崑腔)

細曲,又稱之為「幼曲」,是指以提絃領奏,其他絲竹伴奏為主的演唱曲,演唱者執板制節。

細曲屬於曲牌體,亦分為單支與曲牌連套,其中單隻細曲又俗稱為小曲

北管戲曲當中亦有使用細曲曲牌連套所構成的戲齣,例如《大和番》即為昭君出塞的故事,當中使用了細曲《昭君和番》連套加上鑼鼓與口白身段所構成。

常見曲目有:《昭君和番》連套、《烏盆》連套、《六月飛霜》連套、〈青山渺〉、〈賣油郎獨占花魁女〉、〈小釣魚〉、〈踏珠球〉、〈魯智深醉打山門〉、〈四不相〉

亦有特殊場合使用之例如:祝壽演唱〈復陽歌〉、弔喪搭配〈弔詞〉演唱〈醒時迷〉

戲曲

17至19世紀,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因此學者俞大綱稱北管為京劇「鄉下表哥」。並延伸出「四平」和「亂彈」兩種劇種,不過,因為前者在臺灣接近失傳,因此21世紀後之北管戲,於臺灣皆稱為亂彈戲;然而實際上北管戲又分為子弟戲以及亂彈班,前者為業餘子弟酬神娛樂而請先生來教戲,後者才為真正意義上的亂彈戲是由職業戲班所演出,身段精緻度上略有差別。

北管戲屬於梆黃劇種,唱念用的語言業內稱為官話,為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發音。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古路;舊路;福祿)和皮黃體系的西路(新路;西皮),領奏胡琴以及鑼鼓點略有不同,唱腔曲調更是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惟福路系統偏好使用大椰胡作和絃,而西路系統則偏好使用京二胡或二胡,除了頭手絃不可變動以外其餘文場樂器皆自由搭配。


記譜及律制

採用工尺譜(工ㄨ譜)以及七孔律

工尺譜 亻ㄨ
西洋唱名 dol(低音) re(低音) mi(低音) fa(低音) sol(低音) la(低音) si(低音) dol re mi fa sol la si dol(高音) re(高音)
讀做 syang zhhe gong huan hoo su yi syang zhhe gong huan liu wu yi syang zhhe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寫法和中音一樣,高音加人字旁) (事實上因為律制的不同,凡的音高介於Fa到升Fa之間,一、乙介於降Si與Si之間)

調式稱為「管」,例如:上管、大工管、小工管、凡管、士管等等。

而節奏則以稱呼。

北管樂器

北管樂器主要分為文武場,武場主要以皮、銅類樂器所組成;而文場則以其他旋律樂器所構成,分為豎線(弓弦樂器)、倒線(彈撥、擊弦樂器)、吹類

皮類:小鼓(即板鼓、亦稱叭鼓、答鼓,搭配搖板或扣子板使用)、通鼓(即是堂鼓)、扁鼓、搏縛(用於細曲)

銅類(銅器類、下手):大鑼、鑼(平面鑼、馬鑼)、響盞(與京手鑼雷同但音調較高,非南管響盞)、十音鑼(屬文場,演奏細曲用)

豎線(弓弦類):提弦(殼子弦、即椰胡)、吊鬼仔(即京胡)、和弦(胖胡、即低音殼弦)、二胡

倒線(彈撥類):三弦秦琴、梅花琴、北月琴(北管用的月琴乃是京劇月琴,又叫頭手琴)中阮琵琶、抓箏(即古箏)、揚琴

吹類:大吹(即嗩吶)、噠子(即小嗩吶、海笛)、品仔(即是笛子)、笙

然而北管樂器編制上彈性空間極大,尤其文場除了領奏胡琴(提絃、吊鬼仔)、大吹、噠仔應用於相關場合不可變動外,其餘皆可自由調度安插

定調

北管樂器的定調法稱為管(吹類)、或線(線路類,有時亦稱管)

福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反字管(筒音為工)、正管(筒音為上)為主,而提絃則以合ㄨ線(5-2五度定絃)為主

西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士字管(筒音為士)、正管(筒音為上)為主,而吊鬼子則依唱腔所需,分別調有二逢線(合ㄨ線)、西皮線(士工線,6-3五度定絃)、婆士線(上六線1-5五度定絃)

而唱反調時,投手絃皆要改拉反管(亦稱反線,合ㄨ線的反管為上六線,1-5五度定絃、士工線的反管為ㄨ五線,2-6五度定絃),其他絲竹樂器則配合頭手絃衍生相對應的調法。

流派與系統

北管在台灣落地生根先後出現了許多流派,其中以福路系統較早傳入因而稱為舊路,而西皮系統則晚於福路則稱為新路。而除了西福兩派以外,廣義上北管亦包含外江、四平等其他系統與樂種。

多數北管團體傳承是西路與福路皆會傳習,然而演奏西路或福路無論是戲曲或曲牌,鑼鼓點皆有區別而不宜混用;惟福路派鑼鼓較簡單,因此一般常見於廟會即便吹奏西路曲牌仍訛用福路派鑼鼓為主。

北管團體之命名也與其系統有關,多數團體名稱後綴皆與「軒」、「園」、「社」、「堂」,另有「閣」、「郡」、「境」等

其中軒、園派多集中於中、彰;而社、堂派則集中於基隆與宜蘭,台北則四派皆有,然而社派與基隆較為接近因此較惟流行

軒園派、社堂派亦會互相切磋較勁,此種競賽稱為「拚館」,然而拚館不只有比樂曲造詣、還會比傢私誰做的比較華麗氣派、誰的繡旗繡布比較多比較精緻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基隆宜蘭的社、堂系統分別為泉、漳移民,社派只傳福路、堂派只傳西路,尤其是在基隆兩派人馬以基隆港(旭川、南榮河)為界,以東為堂派、西為社派,彼此涇渭分明。早期社堂拚館也容易變成械鬥,然而中部的拚館則多數是較為溫良的文藝競爭,因此有「軒園拚、社堂咬」此句俗諺流傳。

在日本時代禁止械鬥之後,基隆派的拚館械鬥則演變成在每年中元放水燈時,繞境隊伍行經旭川必要調頭,往西會以得意堂為首,往東則以聚樂社為首,每經調頭兩派人馬必使出看家本領互相較勁,此習俗至今仍然保存,不只是北管本身的文化,更是歷史的活化石。

福路系統

福路(古路;舊路;福祿)的頭手絃(領奏胡琴)為提絃,源流上與梆子系統較為接近。

唱腔有彩板、流水(二凡)、平板、十二丈(與流水雷同,但過門不同)、緊板、緊中慢、慢中緊、四空門,及以平板為基礎衍生出的各種唱腔與過點,例如:平板疊(比平板唱時多字)、疊板、長點、短點、珍珠點、大借茶、小借茶、斬瓜點(用於斬瓜此齣戲)、蘆花點(用於蘆花)、奇逢點(用於奇逢)等等。


西路體系

西路(新路;西皮)的頭手弦是吊鬼仔。

以定弦分三種一種是西皮線(士工線)、一種為二黃線(合ㄨ線)、還有一種婆士線使用在婆士調,但該唱腔甚為罕用,因此西路的調絃法主要還是以西皮與二黃線為主。

西皮唱腔主要使用西皮線、二黃、二黃平唱腔主要使用二黃線、婆士調用婆士線

而其他則有倒板、雙板(刀子)、慢刀子、疊板、緊板等則是所有定絃皆可用,然而因訂絃不同曲調可能會有一些小差異則會註明例如:西皮倒板、二黃雙板(通常雙板常用於西皮)。

西路扮仙戲亦常梆子腔,實為西路唱腔,但有時福路戲曲則會借去用來穿插於唱腔之中作為花腔所用。


唱腔變化

反調

西、福系統皆有反調,例如:反平板、反緊中慢(即為歌仔戲陰調)、反西皮、反二黃、反刀子等等。

反調則為區分現實與夢境、鬼魂、靈體、出竅等狀態而產生之唱腔變化,文場樂器則改以反管演奏,唱腔曲調亦因而做出改變,進而營造出一種與正調唱腔不同的詭異感。

板式變化與特殊應用

多數唱腔皆能衍生出緊、慢版,例如:緊西皮、慢刀子等、緊流水、緊平板等等。

沒有前奏的唱腔則稱為碰頭板(接頭板、凹頭板),是由下句起唱。

另外唱腔仍可以插入許多於炫技性質的各式花腔變化、或依劇情需求加入不同的過場譜等等。

沒落與保存

台灣政府單位曾給王金鳳、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曾給潘玉嬌、劉玉鶯、邱火榮、林阿春、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目前漢陽北管劇團是台灣主要的北管亂彈戲職業劇團,創辦人莊進才藝師於2016年獲頒國家文藝奬。其他於基隆市彰化縣新竹市新北市等地亦有業餘子弟組成之子弟戲社團協會,以及定期舉辦之藝術節、文化節等展演節期。

2009年3月3日,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在迎春、迎神廟會、神誕、新居落成、婚禮、壽慶、甚至喪禮時,仍會聽到各式北管的演出。

泉州北管

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的泉港與惠安地區,所以又叫泉州北管,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常用於節慶陣頭(藝陣),主弦是吊規子(京胡)、提弦(;殼子弦),崑腔(吹腔)用曲笛(崑笛)伴奏。與台灣北管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2006年5月20日,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 《迎神在臺北:台北迎城隍、艋舺迎青山王、台北靈安社陣頭》

外部連結

北管,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1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相关主题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11月1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北管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12月27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北管為臺灣漢族傳統音樂的其中一種 在臺灣與來自閩南地區 泉州 廈門 的南管互為對應 而得名北管 就名稱來說 北 除了指涉地理方位之外 也用來表示較熱鬧高亢的音樂風格 管 則有多種解釋 管子 管樂器 樂調 在此可理解為音樂派別或品種 北管樂內容包括 器樂 與 歌樂 其中歌樂 包括戲曲與細曲 的曲辭及口白等使用一種古典漢語 北管音樂界稱為正音官話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漢字北管注音ㄅㄟˇ ㄍㄨㄢˇ威妥瑪拼音pei3 kuan3台羅Pak kuan客語白話字Pet kon 目录 1 歷史 2 樂曲種類 2 1 牌子 吹排 吹牌 排止 嗩吶牌子曲 2 2 譜 過場譜 絃譜 2 3 細曲 崑腔 2 4 戲曲 3 記譜及律制 4 北管樂器 4 1 定調 5 流派與系統 5 1 福路系統 5 2 西路體系 5 3 唱腔變化 5 3 1 反調 5 3 2 板式變化與特殊應用 6 沒落與保存 7 泉州北管 8 參考文獻 9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北管傳入臺灣的時間較南管為晚 大約在清朝乾隆 嘉慶年間 許多傳到臺灣中不屬於福佬或客家系統的音樂聲腔和戲曲 都會被歸入北管的範圍 北管音樂類型主要有牌子 幼曲 細曲 絃譜 戲曲等 在臺灣 常相對於來自福建泉州的 南管 音樂 依據文獻資料推測 北管樂由台南府城向臺灣的南北部發展 從臺灣最古老的北管子弟館閣 彰化梨春園 的館閣文物中 可以推算出大約在清朝乾隆 嘉慶年間 臺灣社會文化中早已盛行北管戲曲音樂 以作為當時人民的休閒娛樂 酬神慶賀典禮等活動的重要音樂 雖然目前仍無法從現有記載得知北管實際傳入臺灣的確切時間 但北管戲曲唱腔與明清時期的 崑腔 皮黃 亂彈 等有所關連 幼曲 細曲 與明清俗曲有關 牌子為出自南北曲曲牌系統的音樂 透過秦腔 河南梆子等梆子腔 漢劇 浦江亂彈 廣東西秦戲之唱腔比較 可了解到 板腔體之 平板 緊中慢 來自婺劇系統的浦江亂彈 流水 二凡 板式則來自廣東西秦戲 北管曲牌體的唱腔來自崑腔 至於小曲類的唱腔 耍孩兒 四空門 梆子腔 等曲調 則分別吸收自漢劇與廣東西秦戲 從戲曲的人文生態觀之 北管音樂主要流傳在臺灣漳州籍移民聚居地區 一般皆認為它從福建的漳州地區隨移民傳入臺灣 然而在今日福建省 卻無與北管音樂相關的劇種 反而在鄰近福建的省份 廣東與浙江 能找到幾乎與臺灣北管音樂相同的曲腔 樂曲種類 编辑北管樂曲的演奏場合有藝術性的演出 排場 上棚 歲時慶典活動的參與 廟會活動 婚喪喜慶 宗教儀式及傳統戲劇的後場伴奏 依據北管館閣資料 北管樂曲分為 牌子 弦譜 細曲 戲曲 四類 牌子 吹排 吹牌 排止 嗩吶牌子曲 编辑 牌子的演奏為鼓吹 偶有帶曲詞演唱的情形 牌子的寫傳形式有三種 分別為工尺譜形式 只有曲詞形式與工尺譜帶曲詞的形式 以工尺譜形式最為常見 牌子為北管館閣的排場演奏曲目之一 並可作為北管戲曲演出時的過場樂 此外其他傳統戲劇如歌仔戲 客家大戲 布袋戲或道教儀式之後場之中也有此類曲目 牌子可分為古路牌子 新路牌子以及四平牌子 古路與新路為排場曲目 並用於戲曲之中 四平牌子只做為戲曲之中的過場樂 根據樂曲的組織 牌子可分為聯套牌子 大宮牌子 單曲聯章牌子 三條宮牌子 與單曲 散牌 三類 聯套牌子 大宮牌子 聯套牌子 是由若干支曲牌所組成 此類牌子命名方式有三種 一為以曲調的數目為名 如 十牌 乃以其曲調數有數十支為名 第二種命名方式為以文本的內容所屬為名 如 倒旗 的聯套 乃用於戲曲 秦瓊倒銅旗 中因而為名 第三種命名方式為利用聯套中第一支曲牌為名 例如 鬥鵪鶉 的牌子 實為聯套牌子 而並非只為一支 鬥鵪鶉 的曲牌而已 聯套牌子多為古路 只有少數有古路與新路之分 依聯套的實際運用仍有與元代北曲相同的情形 即有散套語劇套之分 散套用於排場演奏 劇套用於扮仙戲中 北管聯套曲牌有 十牌 有古路與新路 大報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玉葫蘆 白登城 西城 油葫蘆 金孔雀 金葫蘆 紅葫蘆 銀葫蘆 銅葫蘆 聖葫蘆 風雷雨 倒枝梅 倒旗 鬥鵪鶉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遊石虎 對雙鳳 精魁令 龍虎鬥 鐵龍山 單曲聯章牌子 三條宮牌子 單曲聯章牌子乃由三支曲調組成 三支曲調以第一支曲調的名稱總其名 各段則分別稱以母身 清 讚 單曲聯章式牌子的三段之間 並無主題變奏的關係 第二段與第三段的樂曲篇幅通常亦較第一段短 單曲聯章式牌子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古路牌子有曲詞而新路只有工尺譜沒有曲詞 單曲聯章式牌子中 有同一曲牌名稱而分為古路與新路者 其中兩者曲調並無任何關係 北管單曲聯章曲牌有 一江風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二犯江兒水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下山虎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大五馬 大瓶爵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大燈對 小江風 小駕舟 山坡羊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不是路 五傳花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五穀豐登 天堂令 天貴香 火葫蘆 仙桃紅 仙桃龍 玉如意 玉芙蓉 玉瓶爵 玉蟾蜍 甘州歌 伐荊軻 行雷龍 尾犯序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兔兒 有古路與新路 兔兒子 爬山虎 金環記 急風雲 秋聲 穿山龍 降黃龍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桐城歌 祝勝令 粉蝶兒 送春酒 鬥龍序 梁州序 青天序 普天樂 有古路與新路 普庵咒 畫眉序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番竹馬 有古路與新路兩種 開文蝶 傾杯玉芙蓉 新五嶽 新天嶽 遊月宮 遊封疆 遊荊州 遊將令 雷聲響 鳳凰歌 醉翁子 錦堂月 雙玉印 雙拜塔 雙貴子 雙鳳記 鐵葫蘆 單曲牌子 散牌 單曲牌子是由一支單段式曲牌構成 其曲調名稱多見於元明時期的北曲或南曲中 單曲式牌子可分為古路 新路以及四平 樂曲篇幅皆短 以做為過場樂使用 北管曲牌主要以嗩吶演奏為主 俗稱牌子 主要音樂性質為曲牌體 以嗩吶為主奏 加上鑼鼓伴奏 牌子演奏當中常有一些入破的段落 也就是在曲牌演奏當中掛入一段鑼鼓搭配嗩吶的無限反覆 該技巧則稱為掛弄 掛浪 亦可掛入單由鑼鼓點所構成之空牌 曲牌與曲牌之間通常以鑼鼓串聯 一套牌子之間亦可使用掛浪連結 通常福祿派的曲牌會在前面加一個舊字 而西路派的曲牌則會加新字 例如 舊風入松 新一江風 等等 惟舊字在口語上通常不會特別提及 譜 過場譜 絃譜 编辑 不同於鼓吹類牌子的北管器樂 譜又稱 絃譜 為一種絲竹類音樂 此種絲竹合奏形式亦見於南管音樂中 用於戲曲間過場 細曲演唱當中所穿插 因此又稱為串 串仔譜 過場譜 除了單支曲目以外亦有連套演奏之曲目 亦可單獨演奏 通常稱為 串 之場合 屬於小過場以絲線樂器演奏 稱為 吹場 之場合屬於大過場 以大吹演奏 在北管的總綱當中亦會記載區分 落串 吹場 或大 小過場 作為吹場應用時則再依拍法區分為 慢吹場 與 緊吹場 慢吹場多為一板三撩或一板一撩 緊吹場通常以折字所形成 則多為疊板 亦有一板一撩之情形 一些特殊場合 例如八音 十音等等會以提絃與噠仔為領奏 搭配其他過絲竹樂器所共同演奏 而大鼓浪 鼓亭譜則是將原本的過場譜放慢一倍再加花所形成 北管絃譜的曲目仍有相當的數量 依樂曲組織可分為聯章與單章 根據音樂的源流 則有北管本身固有音樂以及吸收自其他傳統音樂的曲目 後者較為明確者為吸收自廣東音樂曲目 民間藝師在口語上已有區分 廣東串 廣東譜 漢樂 漢譜 抄本上多書為 廣東串 此外有吸收自民間小調者 曲調通常極為簡短 如 閹豬譜 聯章 聯章絃譜是由若干樂段組成 演奏時從頭到尾沒有停頓 聯章絃譜的樂曲單位稱為 套 每套的樂章數皆為四段 其數量並不多 有 上四套 下四套 小四套 新四套 四時景 單章 單章絃譜由一段樂曲組成 為絃譜的主體 曲目數量較多 來源亦較多元 有北管樂所固有曲目 也有吸收自廣東音樂及民間小調 屬於北管固有的絃譜通用於各地的北管館閣 演奏手法也較為一致 尤其是擦奏式絃類樂器 弓法與按絃法皆與演奏細曲或戲曲時一致 北管絃譜的曲牌有 br 一支草 一年春 一江風 一枝花 一支香 一支梅 一條根 一粒星 一粒珠 一串蓮 七吋蓮 七句詩 七星劍 七賢 九句詩 九連環 二八佳人 二音 二錦 八句詩 八板頭 大八板 十番頭 卜元宵 下小樓 千里怨 大開門 小開門 天下樂 月兒高 水底魚 石榴花 百家春 西江月 到春來 昇平樂 嶽陽三拜 寄生草 將軍令 普庵咒 朝天子 擂鐘臺 吸收自廣東音樂的北管譜曲有 三潭映月 上海行 上雲梯 小桃紅 王昭君 平湖秋月 狂歡 青梅竹馬 雨打芭蕉 昭君怨 恨東皇 娛樂昇平 校花瓶 粉紅蓮 剪剪花 寒江月 悲愁 朝天子 雁落平沙 雄雞 滿場飛 餓馬搖鈴 燭影搖紅 細曲 崑腔 编辑 細曲 又稱之為 幼曲 是指以提絃領奏 其他絲竹伴奏為主的演唱曲 演唱者執板制節 細曲屬於曲牌體 亦分為單支與曲牌連套 其中單隻細曲又俗稱為小曲北管戲曲當中亦有使用細曲曲牌連套所構成的戲齣 例如 大和番 即為昭君出塞的故事 當中使用了細曲 昭君和番 連套加上鑼鼓與口白身段所構成 常見曲目有 昭君和番 連套 烏盆 連套 六月飛霜 連套 青山渺 賣油郎獨占花魁女 小釣魚 踏珠球 魯智深醉打山門 四不相 亦有特殊場合使用之例如 祝壽演唱 復陽歌 弔喪搭配 弔詞 演唱 醒時迷 戲曲 编辑 主条目 北管戲 17至19世紀 北管音樂或借重音樂伴奏衍生的人聲戲曲臺灣大為流行 其中西皮派所使用部份曲調與京劇曲調相仿 因此學者俞大綱稱北管為京劇 鄉下表哥 並延伸出 四平 和 亂彈 兩種劇種 不過 因為前者在臺灣接近失傳 因此21世紀後之北管戲 於臺灣皆稱為亂彈戲 然而實際上北管戲又分為子弟戲以及亂彈班 前者為業餘子弟酬神娛樂而請先生來教戲 後者才為真正意義上的亂彈戲是由職業戲班所演出 身段精緻度上略有差別 北管戲屬於梆黃劇種 唱念用的語言業內稱為官話 為帶有閩南口音的官話發音 又分成梆子體系的福路 古路 舊路 福祿 和皮黃體系的西路 新路 西皮 領奏胡琴以及鑼鼓點略有不同 唱腔曲調更是井水不犯河水 然而西路和福路都稱胡琴的第2把手為和弦 惟福路系統偏好使用大椰胡作和絃 而西路系統則偏好使用京二胡或二胡 除了頭手絃不可變動以外其餘文場樂器皆自由搭配 記譜及律制 编辑採用工尺譜 工ㄨ譜 以及七孔律 工尺譜 上 ㄨ 工 凡 合 士 一 上 ㄨ 工 凡 六 五 乙 仩 亻ㄨ西洋唱名 dol 低音 re 低音 mi 低音 fa 低音 sol 低音 la 低音 si 低音 dol re mi fa sol la si dol 高音 re 高音 讀做 syang zhhe gong huan hoo su yi syang zhhe gong huan liu wu yi syang zhhe 低音除合士一以外寫法和中音一樣 高音加人字旁 事實上因為律制的不同 凡的音高介於Fa到升Fa之間 一 乙介於降Si與Si之間 調式稱為 管 例如 上管 大工管 小工管 凡管 士管等等 而節奏則以板 撩稱呼 北管樂器 编辑北管樂器主要分為文武場 武場主要以皮 銅類樂器所組成 而文場則以其他旋律樂器所構成 分為豎線 弓弦樂器 倒線 彈撥 擊弦樂器 吹類皮類 小鼓 即板鼓 亦稱叭鼓 答鼓 搭配搖板或扣子板使用 通鼓 即是堂鼓 扁鼓 搏縛 用於細曲 銅類 銅器類 下手 大鑼 鑼 平面鑼 馬鑼 響盞 與京手鑼雷同但音調較高 非南管響盞 十音鑼 屬文場 演奏細曲用 豎線 弓弦類 提弦 殼子弦 即椰胡 吊鬼仔 即京胡 和弦 胖胡 即低音殼弦 二胡倒線 彈撥類 三弦 秦琴 梅花琴 北月琴 北管用的月琴乃是京劇月琴 又叫頭手琴 中阮 琵琶 抓箏 即古箏 揚琴吹類 大吹 即嗩吶 噠子 即小嗩吶 海笛 品仔 即是笛子 笙然而北管樂器編制上彈性空間極大 尤其文場除了領奏胡琴 提絃 吊鬼仔 大吹 噠仔應用於相關場合不可變動外 其餘皆可自由調度安插 定調 编辑 北管樂器的定調法稱為管 吹類 或線 線路類 有時亦稱管 福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反字管 筒音為工 正管 筒音為上 為主 而提絃則以合ㄨ線 5 2五度定絃 為主西路系統嗩吶通常以士字管 筒音為士 正管 筒音為上 為主 而吊鬼子則依唱腔所需 分別調有二逢線 合ㄨ線 西皮線 士工線 6 3五度定絃 婆士線 上六線1 5五度定絃 而唱反調時 投手絃皆要改拉反管 亦稱反線 合ㄨ線的反管為上六線 1 5五度定絃 士工線的反管為ㄨ五線 2 6五度定絃 其他絲竹樂器則配合頭手絃衍生相對應的調法 流派與系統 编辑北管在台灣落地生根先後出現了許多流派 其中以福路系統較早傳入因而稱為舊路 而西皮系統則晚於福路則稱為新路 而除了西福兩派以外 廣義上北管亦包含外江 四平等其他系統與樂種 多數北管團體傳承是西路與福路皆會傳習 然而演奏西路或福路無論是戲曲或曲牌 鑼鼓點皆有區別而不宜混用 惟福路派鑼鼓較簡單 因此一般常見於廟會即便吹奏西路曲牌仍訛用福路派鑼鼓為主 北管團體之命名也與其系統有關 多數團體名稱後綴皆與 軒 園 社 堂 另有 閣 郡 境 等其中軒 園派多集中於中 彰 而社 堂派則集中於基隆與宜蘭 台北則四派皆有 然而社派與基隆較為接近因此較惟流行軒園派 社堂派亦會互相切磋較勁 此種競賽稱為 拚館 然而拚館不只有比樂曲造詣 還會比傢私誰做的比較華麗氣派 誰的繡旗繡布比較多比較精緻等等 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基隆宜蘭的社 堂系統分別為泉 漳移民 社派只傳福路 堂派只傳西路 尤其是在基隆兩派人馬以基隆港 旭川 南榮河 為界 以東為堂派 西為社派 彼此涇渭分明 早期社堂拚館也容易變成械鬥 然而中部的拚館則多數是較為溫良的文藝競爭 因此有 軒園拚 社堂咬 此句俗諺流傳 在日本時代禁止械鬥之後 基隆派的拚館械鬥則演變成在每年中元放水燈時 繞境隊伍行經旭川必要調頭 往西會以得意堂為首 往東則以聚樂社為首 每經調頭兩派人馬必使出看家本領互相較勁 此習俗至今仍然保存 不只是北管本身的文化 更是歷史的活化石 福路系統 编辑 福路 古路 舊路 福祿 的頭手絃 領奏胡琴 為提絃 源流上與梆子系統較為接近 唱腔有彩板 流水 二凡 平板 十二丈 與流水雷同 但過門不同 緊板 緊中慢 慢中緊 四空門 及以平板為基礎衍生出的各種唱腔與過點 例如 平板疊 比平板唱時多字 疊板 長點 短點 珍珠點 大借茶 小借茶 斬瓜點 用於斬瓜此齣戲 蘆花點 用於蘆花 奇逢點 用於奇逢 等等 西路體系 编辑 西路 新路 西皮 的頭手弦是吊鬼仔 以定弦分三種一種是西皮線 士工線 一種為二黃線 合ㄨ線 還有一種婆士線使用在婆士調 但該唱腔甚為罕用 因此西路的調絃法主要還是以西皮與二黃線為主 西皮唱腔主要使用西皮線 二黃 二黃平唱腔主要使用二黃線 婆士調用婆士線而其他則有倒板 雙板 刀子 慢刀子 疊板 緊板等則是所有定絃皆可用 然而因訂絃不同曲調可能會有一些小差異則會註明例如 西皮倒板 二黃雙板 通常雙板常用於西皮 西路扮仙戲亦常梆子腔 實為西路唱腔 但有時福路戲曲則會借去用來穿插於唱腔之中作為花腔所用 唱腔變化 编辑 反調 编辑 西 福系統皆有反調 例如 反平板 反緊中慢 即為歌仔戲陰調 反西皮 反二黃 反刀子等等 反調則為區分現實與夢境 鬼魂 靈體 出竅等狀態而產生之唱腔變化 文場樂器則改以反管演奏 唱腔曲調亦因而做出改變 進而營造出一種與正調唱腔不同的詭異感 板式變化與特殊應用 编辑 多數唱腔皆能衍生出緊 慢版 例如 緊西皮 慢刀子等 緊流水 緊平板等等 沒有前奏的唱腔則稱為碰頭板 接頭板 凹頭板 是由下句起唱 另外唱腔仍可以插入許多於炫技性質的各式花腔變化 或依劇情需求加入不同的過場譜等等 沒落與保存 编辑台灣政府單位曾給王金鳳 邱火榮等藝員出版生命史專書 曾給潘玉嬌 劉玉鶯 邱火榮 林阿春 賴木松等藝員錄製音樂專輯 目前漢陽北管劇團是台灣主要的北管亂彈戲職業劇團 創辦人莊進才藝師於2016年獲頒國家文藝奬 其他於基隆市 彰化縣 新竹市 新北市等地亦有業餘子弟組成之子弟戲社團協會 以及定期舉辦之藝術節 文化節等展演節期 2009年3月3日 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指定漢陽北管劇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戲曲類保存團體 彰化梨春園北管樂團為重要傳統藝術北管音樂類保存團體 21世紀的今日台灣 在迎春 迎神廟會 神誕 新居落成 婚禮 壽慶 甚至喪禮時 仍會聽到各式北管的演出 泉州北管 编辑中國的北管現只分布在泉州的泉港與惠安地區 所以又叫泉州北管 泉州的北管只剩下器樂演奏 常用於節慶陣頭 藝陣 主弦是吊規子 京胡 提弦 殼子弦 崑腔 吹腔 用曲笛 崑笛 伴奏 與台灣北管有一定程度的差異 2006年5月20日 泉州北管音樂被中國國務院列進第1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考文獻 编辑 迎神在臺北 台北迎城隍 艋舺迎青山王 台北靈安社陣頭 外部連結 编辑台灣戲曲中心 北管音樂 三坑得意堂北管陣頭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北管戲曲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亂彈戲 直轄市登錄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子弟戲 販馬記 13之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文化學院戲劇系學生演出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斬經堂 6之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北靈安社 高敏惠 楊白雄演出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北管福祿曲牌 落花洞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竹市竹樂軒1981年演出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北管曲牌 百家春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竹市南樂堂1981年演出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北管曲牌 將軍令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竹市南樂堂1981年演出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1977年臺灣北部大縣市民俗音樂欣賞會現場實況錄音 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地點 新竹縣新埔鎮褒忠亭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北管西皮 八大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80年度新竹民俗音樂欣賞會 呂炳川錄製 臺灣音樂館典藏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北管 amp oldid 7592243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