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琵琶

琵琶,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在中国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最早被稱為「琵琶」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

琵琶

中文名稱
繁体琵琶
簡體琵琶
日文名稱
韓文名稱
越南文名稱 ()
國語字Đàn tỳ bà
越文漢字彈琵琶

「琵琶」這個名稱來自东汉末年刘熙《释名》中「推手為批,引手為把」(最基本的彈撥技巧),所以名為「批把」(琵琶)。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又稱琉特屬)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發展成日本琵琶朝鮮琵琶越南琵琶琉球琵琶

歷史起源

琵琶的起源不詳,其外型與魯特琴波斯魯特琴英语Barbat (lute)烏德琴類似,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

中國古代記錄對它的起源有多種猜測,杜摯認為源自秦朝末年[1];劉熙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游牧的胡人[2],可能是自中亞或西亞傳入;一說是汉朝乌孙公主的发明[3]

在漢朝時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樂器,在魏晉南北朝之前,琵琶可以用來泛指所有彈撥樂器。在唐代時,由龜茲傳入曲頸琵琶。現代的琵琶為改良後的曲項琵琶,在明朝定型。

各地發展

中國

 
1870年代的演奏者。
 
十九世纪的 三弦和琵琶演奏者。

琵又称“批把”,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而琴身为圆形。原为骑在马上弹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所謂「直項」,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西晋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在隋唐九、十部乐中,曲项琵琶是主要乐器,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唐社佑《通典》云:“坐部伎即燕乐,以琵琶为主,故谓之琵琶曲。”

結構

 
衛仲樂手抱四相十三品琵琶

現在稱為「琵琶」的主要是结合中国直項琵琶和西域曲項胡琵琶特點而成的中國式曲項琵琶,此琵琶在明朝時的形制就基本固定。

胡琵琶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但并不是所有的曲項琵琶都属于胡琵琶(也有直項琵琶,如日本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琴柄向後折曲,琴身作半梨形,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隋書·音樂志》:「周武帝時有龜茲人,曰蘇祗婆,從突厥皇后入國,善胡琵琶,聽其所奏,一均之中,間有七聲」。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用撥子彈奏,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撥彈,現時以中国南音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

到了魏晉南北朝,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隋書·音樂志》:「龜茲國……其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兒》,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敦煌琵琶譜》(公元933 年),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在各種節慶、舞蹈等節目,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惟有福建南音(泉州南音)的琵琶,至今仍然是橫抱撥彈[4]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14品、15品等,現已增加到六相18品、24品、26品、28品或30品,按12平均律排列,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為音域A-g3。常用技巧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潯陽月夜》、《陽春白雪》、《昭君出塞》、《大浪淘沙》等。

定弦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由纏弦到子弦依次為「Adea」。也有依曲子改變其定絃,如劉德海編曲的〈瀏陽河〉,其定絃為Gdea;吳俊生作曲的〈火把節之夜〉,定絃則為#FBea。

曲目 定弦(缠老中子)
常用定弦 Adea
《浏阳河》 刘德海编曲 Gdea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作曲 #FBea
《浦东派霸王卸甲 ABea
《浦东派海青拿天鹅 ABea
《浦东派将军令 ABee

朝鮮

朝鮮亦把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稱為琵琶,當時的琵琶是直頸的。後來新羅從中國唐朝的傳入唐式琵琶,為了區別,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稱為「鄉琵琶」(향비파鄕琵琶),把傳入的唐式琵琶稱為「唐琵琶」(당비파唐琵琶)。據《三國史記》載,新羅樂中,玄琴伽倻琴琵琶三種絃樂器大笒中笒小笒三種管樂器合稱為「三弦三竹」(삼현삼죽三絃三竹[5]。當時的琵琶以玳瑁製的撥子彈奏。

日本

 
江戶時代的唐琵琶

日本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五弦琵琶,到奈良時代又傳入四弦琵琶。五弦琵琶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樂琵琶」,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以半開形的撥子彈奏。後來又發展出平家琵琶、盲僧琵琶、唐琵琶、薩摩琵琶、築前琵琶等種類。

越南

越南的琵琶也是從中國傳入,稱為「彈琵琶」(Đàn tỳ bà彈琵琶),常用於雅樂,直抱以手指彈奏。

琉球

琉球琵琶由來自中國福建閩人三十六姓傳入,具有福建南管琵琶的特徵如細頸、四相九品、鳳眼,亦有與日本琵琶的特點,有四相,琴身圓如橫筒,在腹部的面板上設有九品,相當低,五品長、四品短,用手指彈奏。特點在於腹中有響線,搖動琴身時鏗然有聲[6]

製造材料

琵琶的材料有:

  1. 琴头和背板使用质地坚硬的老红木、紫檀木、红木、花梨木或色木等较硬的杂木。
  2. 面板主要使用梧桐木。
  3. 覆手主要以硬木製作。

註釋

  1. ^ 傅玄〈琵琶賦序〉:「杜摯以為興之秦末,蓋苦長城役,百姓弦者而鼓之。」
  2. ^ 劉熙《釋名》〈釋樂器〉:「枇杷本出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
  3. ^ 《宋書》卷19〈樂志一〉:「琵琶,傅玄《琵琶賦》曰:『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念其行道思慕,故使工人裁箏、築,為馬上之樂。欲從方俗語,故名曰琵琶,取其易傳於外國也。』《風俗通》云:『以手琵琶,因以為名。』杜摯云:『長城之役,弦鞀而鼓之。』並未詳孰實。其器不列四廂。」
  4. ^ 饒宗頤:〈敦煌琵琶譜續記〉,《敦煌琵琶譜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91),頁48。
  5. ^ 《三國史記·樂志》:「新羅樂,三絃、三竹、拍板、大鼓、歌舞,舞二人,放角幞頭、紫大袖喻公襴紅鞓、鍍金銙腰帶、烏皮靴。三絃:一玄琴、二加耶琴、三琵琶;三竹:一大笒、二中笒、三小笒。」
  6. ^ 《琉球聘使記》:「琵琶似此方者,四隔,圓如橫筒。更設九柱於其腹,極卑,而五長四短。手搊不用撥。鳳眼纖。搖則鏗爾有聲,想其腹中有物,是為異耳。」

參考資料

  • 橘田勋:〈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琵琶音乐──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混合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外部連結

[]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經濟彙編·樂律典·琵琶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琵琶,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枇杷或颱風, 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在中国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最早被稱為, 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 中文名稱繁体簡體日文名稱日文汉字假名びわ新字體舊字體羅馬字biwa韓文名稱谚文비파韩文汉字文观部.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5年5月20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琵琶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枇杷或颱風琵琶 琵琶 是東亞傳統彈撥樂器 在中国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 最早被稱為 琵琶 的樂器大約在秦朝時期出現的 琵琶中文名稱繁体琵琶簡體琵琶日文名稱日文汉字琵琶假名びわ新字體琵琶舊字體琵琶羅馬字Biwa韓文名稱谚文비파韩文汉字琵琶文观部式Bipa馬賴式Pip a越南文名稱 國語字Đan tỳ ba越文漢字彈琵琶 琵琶 這個名稱來自东汉末年刘熙 释名 中 推手為批 引手為把 最基本的彈撥技巧 所以名為 批把 琵琶 在唐朝以前 琵琶也是漢語裡對所有短頸魯特琴族 又稱琉特屬 彈撥樂器的總稱 中國琵琶傳到東亞其他地區 發展成日本琵琶 朝鮮琵琶 越南琵琶和琉球琵琶 目录 1 歷史起源 2 各地發展 2 1 中國 2 1 1 結構 2 1 2 定弦 2 2 朝鮮 2 3 日本 2 4 越南 2 5 琉球 3 製造材料 4 註釋 5 參考資料 6 參見 7 外部連結歷史起源 编辑琵琶的起源不詳 其外型與魯特琴 波斯魯特琴 英语 Barbat lute 及烏德琴類似 可能源自共同的祖先 中國古代記錄對它的起源有多種猜測 杜摯認為源自秦朝末年 1 劉熙認為這種樂器起源自游牧的胡人 2 可能是自中亞或西亞傳入 一說是汉朝乌孙公主的发明 3 在漢朝時已經成為中國常見樂器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 琵琶可以用來泛指所有彈撥樂器 在唐代時 由龜茲傳入曲頸琵琶 現代的琵琶為改良後的曲項琵琶 在明朝定型 各地發展 编辑中國 编辑 1870年代的演奏者 十九世纪的 三弦和琵琶演奏者 主条目 中國琵琶 琵又称 批把 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 释名 释乐器 批把本出于胡中 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 引手却曰把 象其鼓时 因以为名也 意即批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 向前弹出称做批 向后挑进称做把 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 批把 在古代 敲 击 弹 奏都称为鼓 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 因此为 马上所鼓也 唐朝以前 琵琶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总称 最早的琵琶大约在秦朝时期出现 而琴身为圆形 原为骑在马上弹奏 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代琵琶不同 最主要的差別在於古代琵琶是圓形的 不同於現代梨形的琵琶 秦漢琵琶屬於直項琵琶 所謂 直項 是指樂器的琴柄畢直 秦漢琵琶琴身呈圓盤狀 西晋時竹林七賢中的阮咸善於演奏琵琶 所以後世稱這種樂器為阮咸 在隋唐九 十部乐中 曲项琵琶是主要乐器 对盛唐歌舞艺术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唐社佑 通典 云 坐部伎即燕乐 以琵琶为主 故谓之琵琶曲 結構 编辑 衛仲樂手抱四相十三品琵琶 現在稱為 琵琶 的主要是结合中国直項琵琶和西域曲項胡琵琶特點而成的中國式曲項琵琶 此琵琶在明朝時的形制就基本固定 胡琵琶是最早傳入中國的曲項琵琶 但并不是所有的曲項琵琶都属于胡琵琶 也有直項琵琶 如日本正倉院存有的唐傳直項五弦琵琶 琴柄向後折曲 琴身作半梨形 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從西域龜茲傳到中國北周 隋書 音樂志 周武帝時有龜茲人 曰蘇祗婆 從突厥皇后入國 善胡琵琶 聽其所奏 一均之中 間有七聲 當時琵琶的彈奏是橫抱 用撥子彈奏 彈奏的方式自由無拘束 就算是在馬背上也可以輕鬆撥彈 現時以中国南音琵琶與日本琵琶依然保留橫抱的彈奏方式 到了魏晉南北朝 是個胡風東漸的時代 我們可以從當時的顏氏家訓中的一小段 齊朝一士大夫有一兒年十七 頗曉書疏 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 略窺當年學習琵琶的風潮 這個時代琵琶用途上主要是作為伴奏的樂器 隋書 音樂志 龜茲國 其歌曲有 善善摩尼 解曲有 婆伽兒 舞曲有 小天 又有 疏勒鹽 原藏於敦煌莫高窟的唐代 敦煌琵琶譜 公元933 年 顯示唐朝時琵琶在中國有重大發展 在李唐皇室的統治下 琵琶是當時熱門的樂器 在各種節慶 舞蹈等節目 都需要琵琶的伴奏來助興 當時後來中國琵琶亦分為多個派別 彈奏方式也變為直抱 以戴上假指甲的手指彈奏 惟有福建南音 泉州南音 的琵琶 至今仍然是橫抱撥彈 4 古代琵琶曾有四相13品 14品 15品等 現已增加到六相18品 24品 26品 28品或30品 按12平均律排列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為音域A g3 常用技巧右手有彈 挑 夾彈 滾 雙彈 雙挑 分 勾 抹 摭 扣 拂 掃 輪 半輪等指法 左手有揉 吟 帶起 捺打 虛按 絞弦 泛音 推 挽 綽 注等技巧 可演奏多種和音 和弦 著名樂曲有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潯陽月夜 陽春白雪 昭君出塞 大浪淘沙 等 定弦 编辑 一般常用的定弦方法 由纏弦到子弦依次為 Adea 也有依曲子改變其定絃 如劉德海編曲的 瀏陽河 其定絃為Gdea 吳俊生作曲的 火把節之夜 定絃則為 FBea 曲目 定弦 缠老中子 常用定弦 Adea 浏阳河 刘德海编曲 Gdea 火把节之夜 吴俊生作曲 FBea 浦东派霸王卸甲 ABea 浦东派海青拿天鹅 ABea 浦东派将军令 ABee朝鮮 编辑 主条目 朝鮮琵琶 朝鮮亦把短頸魯特琴族彈撥樂器稱為琵琶 當時的琵琶是直頸的 後來新羅從中國唐朝的傳入唐式琵琶 為了區別 把之前已有的琵琶稱為 鄉琵琶 향비파 鄕琵琶 把傳入的唐式琵琶稱為 唐琵琶 당비파 唐琵琶 據 三國史記 載 新羅樂中 玄琴 伽倻琴 琵琶三種絃樂器與大笒 中笒 小笒三種管樂器合稱為 三弦三竹 삼현삼죽 三絃三竹 5 當時的琵琶以玳瑁製的撥子彈奏 日本 编辑 江戶時代的唐琵琶 主条目 日本琵琶 日本在飛鳥時代從中國唐朝傳入五弦琵琶 到奈良時代又傳入四弦琵琶 五弦琵琶到平安時代初期仍在使用 四弦琵琶被日本人稱為 樂琵琶 是日本雅樂樂器之一 以半開扇形的撥子彈奏 後來又發展出平家琵琶 盲僧琵琶 唐琵琶 薩摩琵琶 築前琵琶等種類 越南 编辑 主条目 越南琵琶 越南的琵琶也是從中國傳入 稱為 彈琵琶 Đan tỳ ba 彈琵琶 常用於雅樂 直抱以手指彈奏 琉球 编辑 主条目 琉球琵琶 琉球琵琶由來自中國福建的閩人三十六姓傳入 具有福建南管琵琶的特徵如細頸 四相九品 鳳眼 亦有與日本琵琶的特點 有四相 琴身圓如橫筒 在腹部的面板上設有九品 相當低 五品長 四品短 用手指彈奏 特點在於腹中有響線 搖動琴身時鏗然有聲 6 製造材料 编辑琵琶的材料有 琴头和背板使用质地坚硬的老红木 紫檀木 红木 花梨木或色木等较硬的杂木 面板主要使用梧桐木 覆手主要以硬木製作 註釋 编辑 傅玄 琵琶賦序 杜摯以為興之秦末 蓋苦長城役 百姓弦者而鼓之 劉熙 釋名 釋樂器 枇杷本出胡中 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批 引手卻曰把 象其鼓時 因以為名也 宋書 卷19 樂志一 琵琶 傅玄 琵琶賦 曰 漢遣烏孫公主嫁昆彌 念其行道思慕 故使工人裁箏 築 為馬上之樂 欲從方俗語 故名曰琵琶 取其易傳於外國也 風俗通 云 以手琵琶 因以為名 杜摯云 長城之役 弦鞀而鼓之 並未詳孰實 其器不列四廂 饒宗頤 敦煌琵琶譜續記 敦煌琵琶譜論文集 台北 新文豐出版公司 1991 頁48 三國史記 樂志 新羅樂 三絃 三竹 拍板 大鼓 歌舞 舞二人 放角幞頭 紫大袖喻公襴紅鞓 鍍金銙腰帶 烏皮靴 三絃 一玄琴 二加耶琴 三琵琶 三竹 一大笒 二中笒 三小笒 琉球聘使記 琵琶似此方者 四隔 圓如橫筒 更設九柱於其腹 極卑 而五長四短 手搊不用撥 鳳眼纖 搖則鏗爾有聲 想其腹中有物 是為異耳 參考資料 编辑橘田勋 清末至民国初年的琵琶音乐 文人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混合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中國音樂 中国传统音乐 朝鮮傳統音樂 越南音樂 琉球音樂 日本傳統音樂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琵琶 编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經濟彙編 樂律典 琵琶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琵琶 amp oldid 7558017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