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邓州市

邓州市古称“”或“”,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邓州在河南省是省直管县之一[1],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位于河南省西南部,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东际淮海,南控荆襄,西通巴蜀,素有“三省雄关”之称,乃豫州之雄镇。[2]邓州左襟白河,右带丹江江汉环其前,伏牛耸其后,障其左,拱其右,江汉之上游,襄汉之藩篱,秦楚之扼塞,沃野百里,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望郡和钜郡,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邓州也是全球华裔邓姓”的发源地、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3]

邓州市
邓、穰
县级市

邓州市的地理位置
坐标:32°43′8.88″N 112°5′2.01″E / 32.7191333°N 112.0838917°E / 32.7191333; 112.0838917坐标32°43′8.88″N 112°5′2.01″E / 32.7191333°N 112.0838917°E / 32.7191333; 112.0838917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隶属行政区河南省南阳市
設立隋朝开皇三年 (583年)
政府駐地花洲街道
下级行政区
語言
 • 母语方言邓州话,中原官话南鲁片
时区北京时间UTC+8
電話區號+86 (0)377
年均温15.1℃ ℃
年降水723.8毫米毫米
行政区划代码41 13 81
網站邓州市政府

近年,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2014年1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赋予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4]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

历史

远古至秦代

关于邓州,《山海经》和《史记》均有记载,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西周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在今襄樊市北), [5]楚文王12年(公元前678年)楚国邓国,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丰穰”之义设置“穰邑”,楚怀王十七年年(公元前312年)韩国袭楚,夺取穰邑;秦朝秦昭王11年(公元前296年)秦国打败韩国,取穰,穰遂为秦地,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设置南阳郡(治宛),邓州隶属之,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即穰县(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山都县(治今构林古村)和邓县(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197年)曹操率大军发起“宛城之战”,围张绣于穰。邓州航运顺畅,湍河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今为小漕河),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为“赤壁之战”运粮草,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

 
康熙年间邓州城示意图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地理、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于太和二十一年(497年),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侨置山北(今河南鲁山)(494年,因调兵之需,徙至洛阳),辖8郡41县达37年;而在南朝齐,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的175年间,皆以穰城为治所,曾有三次置“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五代时,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五月,升邓州为“宣化军节度”(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治所设在穰,军区管辖泌州、随州、复州(今湖北天门市)、郢州和邓州,行政辖穰、南阳、向城、临湍、内乡、菊潭、淅川、顺阳(治所在李官桥)和新野共九县。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宣化军”改称“威胜军”,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又改称“武胜军”,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为南阳盆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仍设“武胜军”(治穰),领穰、内乡和南阳三县,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1106年)辖穰、南阳、内乡、顺阳和淅川五县,政和二年(1112年)将原为“上郡”的邓州升为“望郡”,庆历五年(1045年)十一月十四日,范仲淹在邓州上任,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南宋初,邓仍归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议和,南宋对称臣,将邓州割给金国,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曾三设榷场(买卖交易的地方),与南宋互市。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人被宋军击败,邓州复归南宋,二年后,金人南侵,这一带又归金国。金代的邓州,属南京路,州治于穰,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邓州时辖3县:穰(含顺阳、新野、穰东、板桥4大镇)、南阳(含张村镇)、内乡(含西峡口镇)。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曾在邓州任知州范仲淹

自北魏至金朝,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6]

第一次:公元533年,高欢将入洛阳,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考虑迁都邓州穰城,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权衡利弊后,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翌年,高欢入洛阳,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公元624年秋,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是因为关中太富饶,建议迁都他处,可选襄、邓一带。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公元896年,唐朝左谏议大夫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邓之事。朱朴认为:“国步多艰,当迁都图存,襄、邓之地,实惟中原,人心质良,去秦咫尺,而有上洛为之限,永无夷狄侵轶之虞,此建都之极选也。”据《新唐书》称,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邓,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公元1126年正月(宋钦宗靖康元年),金国准备攻打开封。北宋宰相白时中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邓,以避开金人的攻势,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十一月,金兵再次进攻,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暂诣襄、邓,以图西据长安”,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第二年,北宋灭亡。

第五次:公元1127年,金兵逼近应天府(今商丘市),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邓,说:“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关中为上,襄、邓次之,建康为下,陛下纵未能行上策,犹当且适襄、邓,以示不忘故都,以系天下之心。”李纲又谏曰: “今六飞纵未入关,当适邓、襄,以示不忘中原之意。近闻一二执政,劝陛下迁幸东南,果尔,则中原非我有矣!”但汪伯彦黄潜善等人以避狄为由建议移都东南。李纲力争,以为不可迁都东南,请驻邓、襄,乃诏修邓州城。舍人刘珏亦抗言:“当今之要,在审事机爱日力为急务。南阳密迩中原,易以号召四方,又有长江天险,可以固守。” 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刘珏的观点。九月,金兵进军河阳,迫近东京。高宗下诏迁往淮甸,从汪伯彦、黄潜善之请。

第六次:公元1233年(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今河南商丘南),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第二年,哀宗先逃至归德,又逃蔡州(今汝南县),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却在蔡州遭到宋、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

元朝初至元十年(1273年),邓州隶属于襄阳府。至元十六年(1279年),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府治在南阳(今宛城区),州治仍在穰。原领六县,有穰、南阳、内乡、淅川、西峡、顺阳等。后又领三县:穰、新野、内乡。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内乡、西峡、淅川等县。明代,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废穰县。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穰县。十四年(1381年)五月,复省穰县入州,穰县自此不再设。州领3县:新野、内乡、淅川。清代,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雍正后,为散州不领县。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72年12月,九重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1988年11月17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市),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11年7月1日,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自2014年1月起,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1]。2013年至2014年,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后被判刑。

古代城防工事

 
《嘉靖邓州志》邓州城图

邓州城位于湍河南岸,是双城墙和双护城河的“回”字形布局,分内外两城,现存护城河筑于明代。护城河水自邓州城西南刁河的堰口处开渠导引,环绕内外城河一周,然后注入湍河。元末,至正十一年(1351年)12月,邓州人王权(又名布王三)率领“北琐红军”起义并占领邓州城和南阳城,元帝派元将失剌巴都带领的元兵攻克鄧州城,因怕義軍再據城而反,就拆毀城池,焚燒房舍,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由史天泽主导建筑的邓州外城在这场战火中被摧毁。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得知邓州城自元兵摧毁以来,无居守者将近二十年,又因为邓州是古代名郡,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邓州并兼任知州,同年11月孔显带领五十余人北上,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邓州故城,遂在原址重建新城,洪武四年(1371年)夏,城池建成,周长2090米,此即为邓州内城。洪武六年(1373年),又将城砌为砖城,城磚系特制大型城牆磚,磚城城門拱處,其磚縫由鐵汁澆灌,堅固異常。另建四个城门楼,四个角楼,三个瓮城小楼,33个窝铺,1391个女墙(城墙上排列齿状的雉墙,作掩护用)。内城有四门,东为“迎旭门”,南为“拱阳门”,西为“平夷门”,北门因防湍水暴涨,又说因八卦方位不吉利,故久闭不开而无名,三个城门外都架有池桥。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知州吴大有以紫金山(今土城西南隅的堰月池,又名月牙池[7])为起点,围绕砖城,新筑起一座周长7500米的土城,外城辟五门,各门都有匾额。南为“南控荆襄门”,大东门为“东连吴越门”、大西门为“西通巴蜀门”、小东门为“六水环清门”,小西门为“金山浮翠门”。城内划为五关,有泮宫、时壅、咸熙、嘉靖、民夫、永康六街。至此,大城套小城的鄧州城池建制成爲定制,以後雖有增修擴建,但也僅限于附屬建築,内外城的布局,從未改變。民國28年(1939年)春,爲防止日寇以双城的优势占據縣城,縣政府奉命拆毀内、外城。民國36年(1947年),鄧縣地方民團部隊重修内外城,構築縱深工事,引水灌滿护城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内外城保存尚好。之後,内城城牆逐步被拆毀,代之以民。[8]

自然地理

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22′—32°59′, 东112°37′—112°20′之间。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294.4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

河流

湍河:发源于伏牛山腹地宝天曼的西北巅,出内乡县后,于罗庄乡岑子村流入邓州境内。

刁河:因水势迅猛故名,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名著《水经注》中的朝水,发源于内乡县庙岗乡滚子岭,流经内乡县、淅川县、邓州市、新野县四县。唐德宗贞元十三年,吴少诚所开刁沟即此。又名文明河。距州西十五里,旧开小堰,引灌外城壕。

涅水:俗名“赵河”,源自镇平县岐棘山(五朵山),经涅阳故城南(今穰东镇),又东南经安众故城西,在东李洼村与严陵河交汇一同流入于湍河,东晋咸和七年,桓宣石勒大将郭敬于涅水,就是此地。

 
明代嘉靖43年(1564年)邓州地图

严陵河:源自镇平县五朵山,流经百余里,过白牛乡,在娘娘庙村与赵河交汇,世传严子陵钓于此故名。

沐河:又称默河,源自镇平县五朵山,经过马山口镇、王店镇、灌涨镇、最终在罗庄镇境内流入湍河,相传光武帝得龙马浴于此故名。

茱萸河:源自禹山,东南流经古代冠军县界,又东南径邓州南境而入新野县界,流经的主要乡镇有彭桥镇和陶营乡。

排子河:源自杏儿山,经林扒镇,过襄樊界,最终汇入白河,流进汉水。

爬鱼河:又名扒淤河或扒鱼河,古名曲河,源自内乡县,在曲河铺(今文渠镇)汇入湍河。

山脉

灵山:在内乡县南境,邓州西北迤逦。

禹山:西南部,禹山上有禹王庙,山下有龙潭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驻扎,故名禹山。西十里为上禹山,山上也有大禹庙。

紫金山:是一座土山,位于邓州城西南隅,相传是楚文王为其妾“桃花夫人”建筑,并凿建了桃花洞。山上古柏森森,山下庙宇楼榭,山旁泉水潺孱,明清时期是邓州之绝胜,邓人宋状元贾黯少时常深夜借光苦读于此,登第后在此建书院。

洞儿山:俗称杏儿山、杏山,位于邓州西南约一百里。洞儿山绵延数十里,北抵三尖山。此山在古代有洞甚多,传孟琪曾用兵于此。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邓州知州潘庭楠,在洞儿山、花墓山(内乡县)开挖煤洞。

析隈山:邓州南七十里,《名胜志》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秦人过析隈,因记其地而名山。

语言

邓州全境语言统一,官方语言为汉语普通话,本土通行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语音方面,区分尖团音文白异读明显,保留部分入声痕迹。但由于靠近秦晋并接壤西南官话鄂北片地区,因此邓州方言语音较其它中原官话地区硬朗,语速更快,“略带秦音”,但又比南部接壤的西南官话片区平和易懂。语汇方面,融入部分晋语(如大量的圪头词)及西南官话语汇,与中原官话南鲁片其他地区又有相当不同(例如南阳话及其他中原官话片区中的标志性肯定词“中”,在传统的邓州方言中并不存在)。另外,邓州话词汇用语也颇具古风。

气候

邓州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23.8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1985.9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行政区划

邓州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21个、3个[9]

古城街道、​花洲街道、​湍河街道、​罗庄镇、​汲滩镇、​穰东镇、​孟楼镇、​林扒镇、​构林镇、​十林镇、​张村镇、​都司镇、​赵集镇、​刘集镇、​桑庄镇、​彭桥镇、​白牛镇、​腰店镇、​九龙镇、​文渠镇、​高集镇、​夏集镇、​陶营镇、​小杨营镇、​张楼乡、​裴营乡、​龙堰乡、​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和杏山旅游管理区。

经济

农业

农业是邓州市的基础产业,邓州市有耕地240万亩,省直管前是河南省最大的农业县(市)。传统上素有“东豆西芝麻,北烟南棉花”的说法。盛产辣椒小麦棉花、油料、烟草豆类,被确定为国家粮食、黄牛、内贸烟储备基地、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芝麻生产重点市,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素有“粮仓”之称,是中国辣椒第一市和长江以北最大的蔬菜基地。[4]邓州市的南阳黄牛较为有名,是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市)和优质牛基地,其中肉鲜味美,皮质优良。据2004年统计,全市黄牛饲养量达70余万头,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邓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邓州烟叶出口量占河南省70%以上,邓州市烟叶有质量好,颜色鲜等特点,曾在多次国际展览会上获得殊荣。[10]

工业

目前邓州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另外,邓州还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并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建材工业和造纸工业联系起来,使各种工业形成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4]

邓州规划的产业集聚区,面积达17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开发面积约6平方公里,该区的建设目标是立足邓州、面向豫西南、辐射中原地区的新兴制造业基地,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在河南省具有示范效应的宜产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形成以纺织服装、食品、林板、机械制造、高新技术、物流、综合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交通状况

邓州地处武汉郑州西安大三角和南阳襄阳十堰小三角的中心位置,交通较为发达。

旅游名胜

  • 花洲书院:由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捐资创办,范仲淹创作的《岳阳楼记》便诞生于此。[11]
  • 福胜寺塔:于天圣年间(公元1023年—1027年)建造,福胜寺塔又称隋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 八里岗遗址:位于城郊乡白庄村八里岗组湍河南岸,面积5万平方米,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11]
  • 台湾村:又名下营村,台湾村现居住着45户人家,共220人,占地46200平方米,系台湾高山族的陈氏家族。如今他们的长相、性格、婚丧嫁娶、及家庭成员的称谓,都保留着台湾高山族的独特风情。[11]
  • 吾离陵:发现于1957年,位于邓州市城区东南八里王村,吾离陵是邓国君主邓侯吾离的陵墓,吾离陵在《春秋》和《左传》中均有记载。[12]
  • 杏山地质公园:位于邓州西南约50公里,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渠。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海拨469.7米,由杏山岩溶景区、刘山水库景区、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组成,是一座集岩溶地貌(石林、石丘、溶洞、溶巢)、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水体为辅,人文和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13]

著名人物

邓州名人

古代名人

现代名人

  • 庞振坤:字应南,清代邓州人。庞振坤聪明睿智,才华横溢,语多隽永,性行豪迈,文章华赡,其传说故事在邓州民间广为流传。[14]
  • 姚雪垠:原名姚冠三,字汉英,笔名雪痕、沉思,著名作家。
  • 丁聲樹:号梧梓,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员,并兼任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
  • 韩作黎:著名教育家。
  • 张新芳河南曲剧皇后,国家一级演员,攻青衣、花旦。对河南曲剧发展有重要贡献。
  • 周大新:著名军旅青年作家。
  • 杨蕴玉: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 王磊:篮球运动员,2003年同易建联唐正东张庆鹏等人一起入选国青队。
  • 胡国志:培典书院创始人,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获得者。

相关名人

相关条目

参考文献

  1. ^ 1.0 1.1 河南10个直管县享省辖市同等待遇. 东方今报. 2011年6月30日 [2011年6月30日]. (原始内容于2022年2月20日). 
  2. ^ 《嘉靖邓州志》:邓州志序(二)
  3. ^ 邓州市情简介. 邓姓之源网. 2010年2月25日. (原始内容于2013年12月25日). 
  4. ^ 4.0 4.1 4.2 . 人民网. 2007年 [2010-1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3-23). 
  5. ^ . 邓姓之源网. 2010年2月25日 [2010年3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9日). 
  6. ^ . 邓姓之源网. 2010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1日). 
  7. ^ . 南阳网. 2009-1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5) (中文(简体)). 
  8. ^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邓州. 邓姓之源网. 2010年1月11日. (原始内容于2014年11月29日) (中文(简体)). 
  9. ^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邓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1. 
  10. ^ 邓州市场经济特色. 邓州信息港. 2008年12月6日. [永久失效連結]
  11. ^ 11.0 11.1 11.2 11.3 . 南阳网.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29). 
  12. ^ . 新华网.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06). 
  13. ^ 邓州杏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园. 河南省旅游局. 2011-06-23. (原始内容于2014-11-29). 
  14. ^ 机智人物庞震坤. 新华网. 2010年.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 邓州市人民政府

邓州市, 邓州, 重定向至此, 关于中国古代的州, 邓州, 古代, 古称, 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邓州在河南省是省直管县之一, 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 东际淮海, 南控荆襄, 西通巴蜀, 素有, 三省雄关, 之称, 乃豫州之雄镇, 邓州左襟白河, 右带丹江, 江汉环其前, 伏牛耸其后, 宛桐障其左, 郧谷拱其右, 江汉之上游, 襄汉之藩篱, 秦楚之扼塞, 沃野百里, 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 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 邓州 重定向至此 关于中国古代的州 见 邓州 古代 邓州市古称 邓 或 穰 是中国河南省南阳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邓州在河南省是省直管县之一 1 总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地处南阳盆地中南部 位于河南省西南部 河南省和湖北省交界部位 东际淮海 南控荆襄 西通巴蜀 素有 三省雄关 之称 乃豫州之雄镇 2 邓州左襟白河 右带丹江 江汉环其前 伏牛耸其后 宛桐障其左 郧谷拱其右 江汉之上游 襄汉之藩篱 秦楚之扼塞 沃野百里 古代邓州地志将邓州描绘为天府首选之地 邓州在历史上曾被称为上郡 望郡和钜郡 是中州巨区和军事重镇 范仲淹的名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便写于邓州的花洲书院 邓州也是全球华裔 邓姓 的发源地 医圣张仲景的故里 今日醫術仍盛行不輟 3 邓州市 邓 穰县级市花洲书院邓州市的地理位置坐标 32 43 8 88 N 112 5 2 01 E 32 7191333 N 112 0838917 E 32 7191333 112 0838917 坐标 32 43 8 88 N 112 5 2 01 E 32 7191333 N 112 0838917 E 32 7191333 112 0838917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隶属行政区河南省南阳市設立隋朝开皇三年 583年 政府駐地花洲街道下级行政区3个街道 13个镇 11个乡 13镇11乡3街道語言 母语 方言 邓州话 中原官话南鲁片时区北京时间 UTC 8 電話區號 86 0 377 年均温15 1 年降水723 8毫米毫米行政区划代码41 13 81網站邓州市政府近年 邓州先后被授予对外开放城市 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市 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优先发展中等城市的试点市 河南省重点扩权市和对外开放重点市 2014年1月1日 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直管市 赋予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 4 邓州市的经济发展以新能源 装备制造 生物医药 纺织化纤和仓储物流等产业为主导 逐步向丹江口库区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前进 目录 1 历史 1 1 远古至秦代 1 2 南北朝至两宋 1 2 1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1 3 元明清时期 1 4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2 古代城防工事 3 自然地理 3 1 河流 3 1 1 山脉 3 2 语言 3 3 气候 4 行政区划 5 经济 5 1 农业 5 2 工业 6 交通状况 7 旅游名胜 8 著名人物 8 1 邓州名人 8 1 1 古代名人 8 1 2 现代名人 8 2 相关名人 9 相关条目 10 参考文献 11 外部链接历史 编辑远古至秦代 编辑 关于邓州 山海经 和 史记 均有记载 根据邓州发现的八里岗仰韶文化遗址推断 在6400多年前邓州便有人类生存 夏 商 西周 春秋早期诸侯国邓国的国都就在邓州 邓国还有一个附属国鄾国 在今襄樊市北 5 楚文王12年 公元前678年 楚国灭邓国 结束了邓国长达1274年的历史 随后楚国在今天邓州城区穰城路一带取 丰穰 之义设置 穰邑 楚怀王十七年年 公元前312年 韩国袭楚 夺取穰邑 秦朝秦昭王11年 公元前296年 秦国打败韩国 取穰 穰遂为秦地 秦昭王三十五年 前272年 设置南阳郡 治宛 邓州隶属之 当时邓州境内设有三县 即穰县 治今邓州内城东南隅 山都县 治今构林古村 和邓县 辖今构林以南 东汉建安二年 197年 曹操率大军发起 宛城之战 围张绣于穰 邓州航运顺畅 湍河经新野汇白河入汉水再通长江 建安十三年 208年 曹操在穰城南郊开挖运粮河 今为小漕河 把邓州作为后方粮仓 为 赤壁之战 运粮草 供应前方作战 南北朝至两宋 编辑 康熙年间邓州城示意图 南北朝时 北魏孝文帝从邓州区位 地理 物产等方面综合谋略 于太和二十一年 497年 把南北朝以前一直设在汉水以南的荆州治所侨置山北 今河南鲁山 494年 因调兵之需 徙至洛阳 辖8郡41县达37年 而在南朝齐 穰随之成为当地的政治 经济 文化中心 为邓州历史上辖区最大的时期 自隋开皇三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 758年 的175年间 皆以穰城为治所 曾有三次置 以邓州为中心的南阳郡 五代时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 梁太祖开平三年 909年 五月 升邓州为 宣化军节度 相当于省级行政机构 治所设在穰 军区管辖泌州 随州 复州 今湖北天门市 郢州和邓州 行政辖穰 南阳 向城 临湍 内乡 菊潭 淅川 顺阳 治所在李官桥 和新野共九县 后唐同光元年 923年 宣化军 改称 威胜军 后周广顺三年 953年 又改称 武胜军 武胜军节度设在邓州长达323年 为南阳盆地的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中心达225年 北宋初 仍设 武胜军 治穰 领穰 内乡和南阳三县 徽宗崇宁年间 1102年 1106年 辖穰 南阳 内乡 顺阳和淅川五县 政和二年 1112年 将原为 上郡 的邓州升为 望郡 庆历五年 1045年 十一月十四日 范仲淹在邓州上任 为邓州的人文历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南宋初 邓仍归宋 绍兴十一年 1141年 十一月 宋 金议和 南宋对金称臣 将邓州割给金国 以邓州以西40里和以南40里为界 邓州处于金之前沿阵地 曾三设榷场 买卖交易的地方 与南宋互市 绍兴三十一年 1161年 金人被宋军击败 邓州复归南宋 二年后 金人南侵 这一带又归金国 金代的邓州 属南京路 州治于穰 并于此设武胜军节度 邓州时辖3县 穰 含顺阳 新野 穰东 板桥4大镇 南阳 含张村镇 内乡 含西峡口镇 六次迁都邓州之议 编辑 曾在邓州任知州的范仲淹 自北魏至金朝 历代统治者曾六度考虑迁都邓州 6 第一次 公元533年 高欢将入洛阳 北魏孝武帝为了避开高欢 接近荆州刺史贺拔胜 考虑迁都邓州穰城 但散骑侍郎柳庆劝武帝迁都长安 权衡利弊后 孝武帝最终决定迁都长安 翌年 高欢入洛阳 后建东魏于邺 第二次 公元624年秋 突厥颉利和突利二可汗自宁夏固原侵入渭水以北 唐朝大臣认为突厥之所以觊觎关中 是因为关中太富饶 建议迁都他处 可选襄 邓一带 唐高祖同意了大臣的建议 但秦王李世民竭力劝阻 最终未能成行 第三次 公元896年 唐朝左谏议大夫兼同平章事朱朴上书朝廷讨论迁都襄 邓之事 朱朴认为 国步多艰 当迁都图存 襄 邓之地 实惟中原 人心质良 去秦咫尺 而有上洛为之限 永无夷狄侵轶之虞 此建都之极选也 据 新唐书 称 唐昭宗确曾有意迁都襄 邓 但考虑到依靠赵匡凝以自全 且由于朱温的牵制而未能实现 第四次 公元1126年正月 宋钦宗靖康元年 金国准备攻打开封 北宋宰相白时中 李邦彦等谋划奉皇帝之命出逃襄 邓 以避开金人的攻势 但遭留守李纲竭力阻止 十一月 金兵再次进攻 南道都总管张叔夜劝钦宗 暂诣襄 邓 以图西据长安 但钦宗未给明确答复 第二年 北宋灭亡 第五次 公元1127年 金兵逼近应天府 今商丘市 高宗欲迁都以避开金军 尚书右仆射兼中书郎李纲等人主张迁都襄 邓 说 臣尝言车驾巡幸之所 关中为上 襄 邓次之 建康为下 陛下纵未能行上策 犹当且适襄 邓 以示不忘故都 以系天下之心 李纲又谏曰 今六飞纵未入关 当适邓 襄 以示不忘中原之意 近闻一二执政 劝陛下迁幸东南 果尔 则中原非我有矣 但汪伯彦 黄潜善等人以避狄为由建议移都东南 李纲力争 以为不可迁都东南 请驻邓 襄 乃诏修邓州城 舍人刘珏亦抗言 当今之要 在审事机爱日力为急务 南阳密迩中原 易以号召四方 又有长江天险 可以固守 士大夫大多都同意刘珏的观点 九月 金兵进军河阳 迫近东京 高宗下诏迁往淮甸 从汪伯彦 黄潜善之请 第六次 公元1233年 金哀宗完颜守绪天兴元年 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开封 元帅猪儿主张迁都归德 今河南商丘南 但丞相赛不和右司郎中白华等人主张入邓州 第二年 哀宗先逃至归德 又逃蔡州 今汝南县 又一次计划进入邓州 却在蔡州遭到宋 元联军的包围而未能成行 最后帝亡国灭 元明清时期 编辑 元朝初至元十年 1273年 邓州隶属于襄阳府 至元十六年 1279年 邓州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南阳府管辖 府治在南阳 今宛城区 州治仍在穰 原领六县 有穰 南阳 内乡 淅川 西峡 顺阳等 后又领三县 穰 新野 内乡 其辖境相当于今天的邓州市及新野 内乡 西峡 淅川等县 明代 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洪武二年 1369年 二月 废穰县 十三年 1380年 十一月复置穰县 十四年 1381年 五月 复省穰县入州 穰县自此不再设 州领3县 新野 内乡 淅川 清代 邓州仍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 雍正后 为散州不领县 民国和共和国时期 编辑 中华民国二年 1913年 改邓州为邓县 属豫南道 民国三年 1914年 改属汝阳道 民国十六年 1927年 直属河南省政府 民国二十二年 1933年 划为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民国三十六年 1947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河南的西南部 12月 于湍河南部置邓县 民国三十七年 1948年 元月 置邓北县 9月 置邓西县 民国三十八年 1949年 1月 撤销邓西县 辖区分别归邓北县 邓县 3月 邓县 邓北县合并为邓县 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 1972年12月 九重 厚坡两个公社的56个大队 573个生产队划给淅川县 1988年11月17日 经中国国务院批准 撤销邓县 设立邓州市 县级市 由地级南阳市代管 2011年7月1日 邓州市成为河南省政府的试点直管县 自2014年1月起 邓州市成为河南省省直管试点县 赋予部分省辖市享有的经济和财政管理权限 1 2013年至2014年 三个邓州人在邓州市人民政府附近另立第二邓州市人民政府 后被判刑 古代城防工事 编辑 嘉靖邓州志 邓州城图 邓州城位于湍河南岸 是双城墙和双护城河的 回 字形布局 分内外两城 现存护城河筑于明代 护城河水自邓州城西南刁河的堰口处开渠导引 环绕内外城河一周 然后注入湍河 元末 至正十一年 1351年 12月 邓州人王权 又名布王三 率领 北琐红军 起义并占领邓州城和南阳城 元帝派元将失剌巴都带领的元兵攻克鄧州城 因怕義軍再據城而反 就拆毀城池 焚燒房舍 世祖至元六年 1269年 由史天泽主导建筑的邓州外城在这场战火中被摧毁 明代洪武二年 1369年 朱元璋得知邓州城自元兵摧毁以来 无居守者将近二十年 又因为邓州是古代名郡 遂简选金吾右卫镇抚孔显守御邓州并兼任知州 同年11月孔显带领五十余人北上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找到邓州故城 遂在原址重建新城 洪武四年 1371年 夏 城池建成 周长2090米 此即为邓州内城 洪武六年 1373年 又将城砌为砖城 城磚系特制大型城牆磚 磚城城門拱處 其磚縫由鐵汁澆灌 堅固異常 另建四个城门楼 四个角楼 三个瓮城小楼 33个窝铺 1391个女墙 城墙上排列齿状的雉墙 作掩护用 内城有四门 东为 迎旭门 南为 拱阳门 西为 平夷门 北门因防湍水暴涨 又说因八卦方位不吉利 故久闭不开而无名 三个城门外都架有池桥 明弘治十二年 1499年 知州吴大有以紫金山 今土城西南隅的堰月池 又名月牙池 7 为起点 围绕砖城 新筑起一座周长7500米的土城 外城辟五门 各门都有匾额 南为 南控荆襄门 大东门为 东连吴越门 大西门为 西通巴蜀门 小东门为 六水环清门 小西门为 金山浮翠门 城内划为五关 有泮宫 时壅 咸熙 嘉靖 民夫 永康六街 至此 大城套小城的鄧州城池建制成爲定制 以後雖有增修擴建 但也僅限于附屬建築 内外城的布局 從未改變 民國28年 1939年 春 爲防止日寇以双城的优势占據縣城 縣政府奉命拆毀内 外城 民國36年 1947年 鄧縣地方民團部隊重修内外城 構築縱深工事 引水灌滿护城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内外城保存尚好 之後 内城城牆逐步被拆毀 代之以民 8 自然地理 编辑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中部偏西地区 地理坐标价于北纬31 22 32 59 东112 37 112 20 之间 南北长69公里 东西宽67公里 总面积2294 4平方公里 山少岗多平原广 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 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西部的朱连山 海拔469 7米 为全市最高点 东南部最低处海拔85米 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 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 汇集于东南部 注入白河 流入汉水 河流冲积形成平原 在北部 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 土层深厚 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 黄老土和黑老土 河流 编辑 湍河 发源于伏牛山腹地宝天曼的西北巅 出内乡县后 于罗庄乡岑子村流入邓州境内 刁河 因水势迅猛故名 即南北朝时期北魏郦道元名著 水经注 中的朝水 发源于内乡县庙岗乡滚子岭 流经内乡县 淅川县 邓州市 新野县四县 唐德宗贞元十三年 吴少诚所开刁沟即此 又名文明河 距州西十五里 旧开小堰 引灌外城壕 涅水 俗名 赵河 源自镇平县岐棘山 五朵山 经涅阳故城南 今穰东镇 又东南经安众故城西 在东李洼村与严陵河交汇一同流入于湍河 东晋咸和七年 桓宣破石勒大将郭敬于涅水 就是此地 明代嘉靖43年 1564年 邓州地图 严陵河 源自镇平县五朵山 流经百余里 过白牛乡 在娘娘庙村与赵河交汇 世传严子陵钓于此故名 沐河 又称默河 源自镇平县五朵山 经过马山口镇 王店镇 灌涨镇 最终在罗庄镇境内流入湍河 相传光武帝得龙马浴于此故名 茱萸河 源自禹山 东南流经古代冠军县界 又东南径邓州南境而入新野县界 流经的主要乡镇有彭桥镇和陶营乡 排子河 源自杏儿山 经林扒镇 过襄樊界 最终汇入白河 流进汉水 爬鱼河 又名扒淤河或扒鱼河 古名曲河 源自内乡县 在曲河铺 今文渠镇 汇入湍河 山脉 编辑 灵山 在内乡县南境 邓州西北迤逦 禹山 西南部 禹山上有禹王庙 山下有龙潭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山驻扎 故名禹山 西十里为上禹山 山上也有大禹庙 紫金山 是一座土山 位于邓州城西南隅 相传是楚文王为其妾 桃花夫人 建筑 并凿建了桃花洞 山上古柏森森 山下庙宇楼榭 山旁泉水潺孱 明清时期是邓州之绝胜 邓人宋状元贾黯少时常深夜借光苦读于此 登第后在此建书院 洞儿山 俗称杏儿山 杏山 位于邓州西南约一百里 洞儿山绵延数十里 北抵三尖山 此山在古代有洞甚多 传孟琪曾用兵于此 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冬十月 邓州知州潘庭楠 在洞儿山 花墓山 内乡县 开挖煤洞 析隈山 邓州南七十里 名胜志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 秦人过析隈 因记其地而名山 语言 编辑 参见 中原官话和南阳话 邓州全境语言统一 官方语言为汉语普通话 本土通行中原官话南鲁片方言 语音方面 区分尖团音 文白异读明显 保留部分入声痕迹 但由于靠近秦晋并接壤西南官话鄂北片地区 因此邓州方言语音较其它中原官话地区硬朗 语速更快 略带秦音 但又比南部接壤的西南官话片区平和易懂 语汇方面 融入部分晋语 如大量的圪头词 及西南官话语汇 与中原官话南鲁片其他地区又有相当不同 例如南阳话及其他中原官话片区中的标志性肯定词 中 在传统的邓州方言中并不存在 另外 邓州话词汇用语也颇具古风 气候 编辑 邓州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 受季风转换影响 寒往暑来 四季更迭分明 温暖湿润 年降水量723 8毫米 平均气温15 1 年平均日照1985 9小时 无霜期平均为229天 行政区划 编辑邓州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 21个镇 3个乡 9 古城街道 花洲街道 湍河街道 罗庄镇 汲滩镇 穰东镇 孟楼镇 林扒镇 构林镇 十林镇 张村镇 都司镇 赵集镇 刘集镇 桑庄镇 彭桥镇 白牛镇 腰店镇 九龙镇 文渠镇 高集镇 夏集镇 陶营镇 小杨营镇 张楼乡 裴营乡 龙堰乡 南阳市黄牛良种繁育场和杏山旅游管理区 经济 编辑农业 编辑 农业是邓州市的基础产业 邓州市有耕地240万亩 省直管前是河南省最大的农业县 市 传统上素有 东豆西芝麻 北烟南棉花 的说法 盛产辣椒 小麦 棉花 油料 烟草 豆类 被确定为国家粮食 黄牛 内贸烟储备基地 外贸烟出口生产基地和河南省棉花 芝麻生产重点市 为全国50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 素有 粮仓 之称 是中国辣椒第一市和长江以北最大的蔬菜基地 4 邓州市的南阳黄牛较为有名 是全国秸杆养牛示范县 市 和优质牛基地 其中肉鲜味美 皮质优良 据2004年统计 全市黄牛饲养量达70余万头 以黄牛为主的畜牧业已成为邓州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邓州烟叶出口量占河南省70 以上 邓州市烟叶有质量好 颜色鲜等特点 曾在多次国际展览会上获得殊荣 10 工业 编辑 目前邓州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 化工医药 棉纺服装 建材工业 烟草加工 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 另外 邓州还大力发展 杨树经济 并把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建材工业和造纸工业联系起来 使各种工业形成形成一个有机的产业链 4 邓州规划的产业集聚区 面积达17平方公里 截至2010年 开发面积约6平方公里 该区的建设目标是立足邓州 面向豫西南 辐射中原地区的新兴制造业基地 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的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 在河南省具有示范效应的宜产宜业宜居的现代化生态新城区 形成以纺织服装 食品 林板 机械制造 高新技术 物流 综合服务等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交通状况 编辑邓州地处武汉 郑州 西安大三角和南阳 襄阳 十堰小三角的中心位置 交通较为发达 铁路 焦枝铁路贯穿境内 设有邓州站 郑渝高铁设邓州东站 蒙华铁路设邓州西站 公路 国道 207国道 328国道 高速 二广高速 内邓高速公路 省道 335省道 231省道 248省道 249省道穿境而过 民航 距 南阳机场 老河口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 旅游名胜 编辑花洲书院 由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捐资创办 范仲淹创作的 岳阳楼记 便诞生于此 11 福胜寺塔 于天圣年间 公元1023年 1027年 建造 福胜寺塔又称隋塔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1 八里岗遗址 位于城郊乡白庄村八里岗组湍河南岸 面积5万平方米 迄今清理的房屋基址绝大多数属仰韶晚期偏早阶段及庙底沟时期 11 台湾村 又名下营村 台湾村现居住着45户人家 共220人 占地46200平方米 系台湾高山族的陈氏家族 如今他们的长相 性格 婚丧嫁娶 及家庭成员的称谓 都保留着台湾高山族的独特风情 11 吾离陵 发现于1957年 位于邓州市城区东南八里王村 吾离陵是邓国君主邓侯吾离的陵墓 吾离陵在 春秋 和 左传 中均有记载 12 杏山地质公园 位于邓州西南约50公里 紧邻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陶岔渠 公园以朱连山主峰为中心 海拨469 7米 由杏山岩溶景区 刘山水库景区 寨堡生态景区和禹山寨景区组成 是一座集岩溶地貌 石林 石丘 溶洞 溶巢 典型底层剖面和地质构造为主 水体为辅 人文和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园 13 花洲霖雨 铁祠春烟 金山浮翠 禹庙晴岚 湍水渔舟 六门返照 红崖胜概 竹洞禅关著名人物 编辑邓州名人 编辑 古代名人 编辑 郭丹 汉明帝司徒 左雄 漢順帝尚书令 张仲景 长沙太守 医圣 张温 汉灵帝司空 宗资 汉桓帝御使丞 贾复 云台二十八将之一 刘乔 晋惠帝尚书令 爵关中侯 诸葛亮 蜀汉丞相 智圣 宗预 蜀汉征西大将军 爵关内侯 刘湛 南朝宋少帝尚书吏部郎 宗炳 南朝宋著名书画家 散文家 宗测 南齐萧明帝司徒主簿 宗夬 南齐萧和帝御史中丞 冠军将军 刘之遴 南朝梁武帝尚书左丞 胡僧佑 南梁王萧绎武猛将军 刘仲威 梁元帝中书侍郎 宗懔 北朝孝闵帝车骑大将军 著有 荆楚岁时记 一书 宗悫 孝武帝车骑大将军 左卫将军 赵彤 北魏征南将军 刘斌 隋炀帝中书舍人 岑文本 唐太宗宰相 岑羲 唐中宗 唐睿宗户部尚书 刘洎 唐玄宗尚书右丞 给事中 赵晔 唐玄宗殿中侍御史 岑参 唐玄宗嘉州刺史 大诗人 张建封 唐德宗御史大夫兼徐州刺史 赵宗儒 唐宪宗宰相 赵玉 唐玄宗衢州刺史 张巡 唐肃宗忠烈名将张巡 邓州市禹山以东人 他虽为文官 但精通兵法 屡次击败叛军 但终因寡不敌众 战死于睢阳 王坚 南宋抗蒙名将 钓鱼城之战关键人物 李贤 明朝内阁首辅 是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 铁铉 明代兵部尚书 在靖难之变时不肯投降造反夺位的燕王朱棣 被施以磔刑 后人尊其忠义不屈 在各地有铁公祠以祀之 李永茂 南明政治家 军事家 文才武略兼备 史称 尽有相才 高叔祥 曾任台湾府知府 现代名人 编辑 庞振坤 字应南 清代邓州人 庞振坤聪明睿智 才华横溢 语多隽永 性行豪迈 文章华赡 其传说故事在邓州民间广为流传 14 姚雪垠 原名姚冠三 字汉英 笔名雪痕 沉思 著名作家 丁聲樹 号梧梓 曾任美国哈佛大学东方语言研究员 并兼任耶鲁大学语言部研究员 韩作黎 著名教育家 张新芳 河南曲剧皇后 国家一级演员 攻青衣 花旦 对河南曲剧发展有重要贡献 周大新 著名军旅青年作家 杨蕴玉 曾任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王磊 篮球运动员 2003年同易建联 唐正东 张庆鹏等人一起入选国青队 胡国志 培典书院创始人 北京大学杰出教育贡献奖获得者 相关名人 编辑 习仲勋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 祖籍邓州十林镇堰子习营 清末因战乱匪荒 其祖父携全家迁至陕西省富平县淡村乡中和村定居 习近平 习仲勋长子 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 中央军委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相关条目 编辑历史 邓国 南阳郡 山都县 冠军县 宛西自治地理 湍河 涅水 禹山文化 越调 豫剧 曲剧旅游 花洲书院 福胜寺塔 八里岗遗址 台湾村交通 焦枝铁路 许平南高速 内邓高速公路其他 邓州南朝彩色画像砖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河南10个直管县享省辖市同等待遇 东方今报 2011年6月30日 2011年6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年2月20日 嘉靖邓州志 邓州志序 二 邓州市情简介 邓姓之源网 2010年2月2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12月25日 4 0 4 1 4 2 邓州市简介 人民网 2007年 2010 1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3 23 邓州建制沿革 邓姓之源网 2010年2月25日 2010年3月29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9日 论历史上六次 迁都邓州之议 邓姓之源网 2010年1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8月1日 邓州发现元代月城 南阳网 2009 11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25 中文 简体 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邓州 邓姓之源网 2010年1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11月29日 中文 简体 2021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邓州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2021 邓州市场经济特色 邓州信息港 2008年12月6日 永久失效連結 11 0 11 1 11 2 11 3 邓州市旅游业蓬勃发展 南阳网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10 29 吾离陵 新华网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1 06 邓州杏山省级地质公园开园 河南省旅游局 2011 06 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29 机智人物庞震坤 新华网 201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邓州邓州市人民政府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邓州市 amp oldid 7547437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