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桑姓

姓氏
百家姓》第307位
38:
39: 寿
40:

郡望  黎阳郡

桑姓,在《百家姓》中排第307位。

分布 编辑

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桑姓出自嬴姓。春秋时候,秦国有个贵族叫作公孙枝,字子桑。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称为桑氏,世代相传,形成里今天的桑姓。

关于桑姓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远古时候有个地名叫作穷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他就建都于穷桑,并以地名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少昊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成了桑氏。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今天的河南省洛阳东北)、黎阳(今天的河南省境内)。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大辛庄、小辛庄、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在安徽明光市(隶属于滁州市的一个县级市)也有上万桑姓人,在明光市还有一个叫桑大郢的地方,居住了数千桑姓人;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该村(原名桑家海子)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家谱中讲该桑姓人明初迁徙于山西洪洞县。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约400人,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东王家庄,南北通香峪,台子村,茄子峪村,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在古代,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郡望 编辑

源流一
源于神农氏,出自炎帝之妻桑氏,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神农娶承桑氏,亦作桑水氏,其后有桑姓。” 相传,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桑水氏即听訞)作为自己的妻子,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称桑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己姓,出自穷桑氏(金天氏)少昊的后代,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姓谱》、《万姓统谱》等记载:“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穷桑氏,即少昊,己姓,名挚,字青阳,号金天氏,是远古时期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首领,后人为了有别于太昊氏,故称其为少昊、或少暭。因其在穷桑登上了帝位并都于穷桑,故又称穷桑氏。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称号作为姓氏,称为穷桑氏,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穷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嬴姓,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根据《姓苑》记载:“秦公孙枝,字子桑,其孙以王父字为氏。”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在秦穆公执政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他的最著名的贡献,就是向秦穆公荐举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子桑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姒姓,出自战国时期古桑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姓考》记载,春秋时期有个古桑国,亦称桑干国(今山东陵县),是依附于鲁国的一个小诸侯国,国君为大禹的后裔子孙,史书甚少记载。在战国后期的周郝王十年(前305年),桑君起而反抗秦国统治,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国,桑君被诛。在桑国灭亡后,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桑果尔氏,亦称索罗噶尔氏,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Solongar Hala。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桑果尔氏多冠汉姓为桑氏、索氏、罗氏、尔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乌库理氏,亦称乌色里氏,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满语为Ukuri Hala,汉义“细鳞鲮鱼”,世居黑龙江两岸,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刘氏、乌氏、李氏、讷氏等。
⑵.满族夸尔达氏,亦称夸尔那氏、夸哈那氏,满语为Kuwarda Hala,世居哈达(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⑶.满族萨玛尔吉氏,亦称萨马尔基氏,满语为Samargi Hala,世居虎尔哈布尔哈村(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索伦(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松花江等地,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⑷.满族塞楞吉氏,亦称萨基氏,满语为Sailgi Hala,世居塞楞吉石赫寨(今黑龙江下游右岸),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⑸.满族商佳氏,亦称尚佳氏,满语为Sa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世居鄂和(今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额尔河流域),后多冠汉姓为桑氏、商氏等。

源流七
源于彝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彝族桑氏,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就是在史籍《山海经·海经·大荒南经》中记载的“蜮山者,有蜮民之国,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弓射黄蛇,名曰蜮人。”“蜮”,就是传说中的“含沙射影”,“蜮人”,就是指“南蛮彝”;而“桑姓”在史籍《御览·南蛮六》中注释为“食桑”,实际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统称食桑氏,早年分布在蜮山(今湖北宜都宋山)。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该部落头人流改为汉姓桑氏,其后裔子孙及其部分族人随称桑氏,世代相传至今。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属冀州魏郡,这是浚县设县之始,治所在大伾山东北。王莽时改名黎蒸,东汉恢复黎阳县名。东晋永和七年(辛亥,公元351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晋太元十四年(己丑,公元389年)属黎阳郡,黎阳县属汲郡。北魏孝昌年间(公元523~528年)分汲郡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天平元年~武定八年(公元534~550年)间置黎州,辖黎阳郡。北齐废黎州,北周宣政元年(戊戌,公元578年)复置黎州,辖黎阳郡。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黎州、黎阳郡并废,黎阳县属卫州。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黎州,辖黎阳县。隋大业二年(丙寅,公元606年)废黎州,黎阳县属汲郡。唐朝武德二年(乙卯,公元619年)置黎州总管府,辖殷、卫、澶、洹四州。唐武德六年(癸未,公元623年)置总管府,黎州属相州都督府。唐贞观十七年(癸卯,公元643年)废黎州,黎阳县属卫州。宋朝端拱元年(戊子,公元988年),置通利军,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辖黎阳县。宋天圣元年(癸亥,公元1023年)改安利军,治所迁至浮丘山西。宋熙宁三年(庚戌,公元1070年) 废军,黎阳县属卫州。宋元佑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复置通利军,辖黎阳县。宋政和五年(乙未,公元1115年)军升为浚州,治所在浮丘山巅,辖黎阳县。金国皇统八年(戊子,公元1148年)改浚州为通州。金天德三年(辛卯,公元1151年)复名浚州。明朝洪武三年(庚戌,公元1370年)农历4月,降州为县,始称浚县,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清朝顺治元年(甲申,)浚县属大名府,清雍正三年(乙巳,公元1725年)改属卫辉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3月,废府设道,浚县属河北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改行署。民国二十七年(戊寅,公元1938年)改属第十三行署。民国二十九年(庚辰,公元1940年)秋,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冀鲁豫边区行署。民国三十六年(丁亥,公元1947年)7月,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民国三十八年(己丑,公元1949年)5月,浚县全境解放。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属平原省安阳专区。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12月1日,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1958年4月18日,撤销安阳专区,浚县划归新乡专区。1961年12月19日,恢复安阳专属,浚县归安阳专署。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改设安阳、濮阳两个市。浚县属安阳市。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1986年,浚县辖十乡一镇,即城关乡、善堂乡、王庄乡、屯子乡、白寺乡、钜桥乡、大赉店乡、卫贤乡、小河乡、新镇乡和城关镇。1992年4月24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撤销善堂乡、大赉店乡,设立善堂镇、大赉店镇,实行镇管村体制,原辖行政区域不变。1995年6月12日,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新镇乡、小河乡,设立新镇镇、小河镇。1997年7月15日,省政府批准,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1997年12月29日,屯子乡撤乡建镇。1998年10月8日,钜桥乡撤乡建镇。2000年末,浚县辖六镇四乡,即城关镇、善堂镇、屯子镇、钜桥镇、新镇镇、小河镇和城关乡、王庄乡、白寺乡、卫贤乡。

堂号 编辑

族譜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

  《百家姓》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桑姓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圖書集成

扩展网站 编辑

桑姓, 姓氏桑, 百家姓, 第307位38,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39,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40,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郡望, 黎阳郡各地寫法, 越南國語字, tang读音, 羅馬拼音轉寫, 列出各地除漢語拼音外之主要拼法, 中國大陸, 汉语拼音, sāng台灣, 多為威妥瑪拼音, sang香港, 港府粤拼, song澳門, 澳門粵拼, 葡語影響, song, 百家姓, 中排第307位, 目录, 分布, 郡望, 堂号, 族譜, 延伸阅读, 扩展网站分布, 编辑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出自嬴姓, 春. 姓氏桑 百家姓 第307位38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39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40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郡望 黎阳郡各地寫法 越南國語字 Tang读音 羅馬拼音轉寫 列出各地除漢語拼音外之主要拼法 中國大陸 汉语拼音 Sang台灣 多為威妥瑪拼音 Sang香港 港府粤拼 Song澳門 澳門粵拼 葡語影響 Song桑姓 在 百家姓 中排第307位 目录 1 分布 2 郡望 3 堂号 4 族譜 5 延伸阅读 6 扩展网站分布 编辑桑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桑姓出自嬴姓 春秋时候 秦国有个贵族叫作公孙枝 字子桑 他的后代以他的字作为姓氏 称为桑氏 世代相传 形成里今天的桑姓 关于桑姓的起源还有一个说法 远古时候有个地名叫作穷桑 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北 上古五帝之一的少昊是著名的氏族部落首领 他就建都于穷桑 并以地名为姓氏 称为穷桑氏 后来 少昊的后代将姓氏简化为一个桑字 成了桑氏 桑氏的望族居住在河南 今天的河南省洛阳东北 黎阳 今天的河南省境内 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 大辛庄 小辛庄 桑家庄以及桃源村等约有万余桑姓人 在安徽省明光市 隶属于滁州市的一个县级市 也有上万桑姓人 在明光市还有一个叫桑大郢的地方 居住了数千桑姓人 山东省肥城市桃源镇屯头村也有数千桑姓人 山东各地的桑姓人均源于宁阳县鹤山乡的东皋村 该村 原名桑家海子 有桑姓人家庙及家谱 家谱中讲该桑姓人明初迁徙于山西洪洞县 在今河北高碑店市阎家务村有桑氏一族 约400人 据称祖上来自山东境内 今山东省莱芜市黄庄镇有金水河 东王家庄 南北通香峪 台子村 茄子峪村 桑家庄等村约有数千桑姓人 在古代 桑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河南 郡望 编辑源流一 源于神农氏 出自炎帝之妻桑氏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 姓氏考略 记载 神农娶承桑氏 亦作桑水氏 其后有桑姓 相传 神农氏娶了桑氏之女 桑水氏即听訞 作为自己的妻子 他们的后代中即有人以桑为姓氏 称桑氏 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源流二 源于己姓 出自穷桑氏 金天氏 少昊的后代 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据史籍 姓谱 万姓统谱 等记载 黄帝裔孙少昊穷桑氏之子孙以桑为氏 穷桑氏 即少昊 己姓 名挚 字青阳 号金天氏 是远古时期东夷族的部落联盟首领 后人为了有别于太昊氏 故称其为少昊 或少暭 因其在穷桑登上了帝位并都于穷桑 故又称穷桑氏 在少昊的后裔子孙中 又一部分族人以地名称号作为姓氏 称为穷桑氏 后来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 穷氏 桑氏族人大多尊少昊为得姓始祖 源流三 源于嬴姓 出自春秋时期秦国公族公孙枝 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根据 姓苑 记载 秦公孙枝 字子桑 其孙以王父字为氏 春秋时期秦国公族有叫公孙枝 在秦穆公执政时期担任秦国的大夫 他的最著名的贡献 就是向秦穆公荐举了原虞国的大夫虞奚 在公孙枝的后裔子孙中 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 称子桑氏 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桑氏 世代相传至今 史称桑氏正宗 源流四 源于姒姓 出自战国时期古桑国 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 姓考 记载 春秋时期有个古桑国 亦称桑干国 今山东陵县 是依附于鲁国的一个小诸侯国 国君为大禹的后裔子孙 史书甚少记载 在战国后期的周郝王十年 前305年 桑君起而反抗秦国统治 因此被秦昭襄王破国 桑君被诛 在桑国灭亡后 其王族子孙以及国人中有以国名为姓氏者 称桑氏 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 氏族略 蒙古八旗姓 记载 蒙古族桑果尔氏 亦称索罗噶尔氏 世居察哈尔 今河北张家口一带 包括河北 内蒙乌兰察布盟 锡林郭勒盟一部 山西部分地区 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 满语为Solongar Hala 清朝中叶以后 蒙古族 满族桑果尔氏多冠汉姓为桑氏 索氏 罗氏 尔氏等 源流六 源于满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 清朝通志 氏族略 满洲八旗姓 记载 满族乌库理氏 亦称乌色里氏 源出金国时期女真乌古伦部 满语为Ukuri Hala 汉义 细鳞鲮鱼 世居黑龙江两岸 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 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商氏 刘氏 乌氏 李氏 讷氏等 满族夸尔达氏 亦称夸尔那氏 夸哈那氏 满语为Kuwarda Hala 世居哈达 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 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满族萨玛尔吉氏 亦称萨马尔基氏 满语为Samargi Hala 世居虎尔哈布尔哈村 今黑龙江牡丹江流域 索伦 今黑龙江嫩江市以西广大地区 松花江等地 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满族塞楞吉氏 亦称萨基氏 满语为Sailgi Hala 世居塞楞吉石赫寨 今黑龙江下游右岸 所冠汉姓即为桑氏 满族商佳氏 亦称尚佳氏 满语为Sanggiya Hala 祖先原为汉族 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 后逐渐演化为海西女真 世居鄂和 今内蒙古莫力达瓦旗额尔河流域 后多冠汉姓为桑氏 商氏等 源流七 源于彝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彝族桑氏 源出古老的食桑氏部落 就是在史籍 山海经 海经 大荒南经 中记载的 蜮山者 有蜮民之国 桑姓 食黍 射蜮是食 有人方扜弓射黄蛇 名曰蜮人 蜮 就是传说中的 含沙射影 蜮人 就是指 南蛮彝 而 桑姓 在史籍 御览 南蛮六 中注释为 食桑 实际上就是古代彝族的先民之一 统称食桑氏 早年分布在蜮山 今湖北宜都宋山 在明朝时期的改土归流运动中 该部落头人流改为汉姓桑氏 其后裔子孙及其部分族人随称桑氏 世代相传至今 河南郡 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西汉高宗二年 丙申 公元前205年 改为河南郡 治所在雒阳 今河南洛阳 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 伊水下游 双洎河 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 辖二十二县 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 偃师 巩义 荥阳 原阳 中牟 郑州 新郑 新密 临汝 汝阳 伊川 洛阳等县市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 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 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 隋朝初年被废黜 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 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 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 元朝时期为河南路 明 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 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黎阳郡 西汉高祖年间设黎阳县 属冀州魏郡 这是浚县设县之始 治所在大伾山东北 王莽时改名黎蒸 东汉恢复黎阳县名 东晋永和七年 辛亥 公元351年 置黎阳郡 辖黎阳县 东晋太元十四年 己丑 公元389年 属黎阳郡 黎阳县属汲郡 北魏孝昌年间 公元523 528年 分汲郡置黎阳郡 辖黎阳县 东魏天平元年 武定八年 公元534 550年 间置黎州 辖黎阳郡 北齐废黎州 北周宣政元年 戊戌 公元578年 复置黎州 辖黎阳郡 隋朝开皇三年 癸卯 公元583年 黎州 黎阳郡并废 黎阳县属卫州 隋开皇十六年 丙辰 公元596年 置黎州 辖黎阳县 隋大业二年 丙寅 公元606年 废黎州 黎阳县属汲郡 唐朝武德二年 乙卯 公元619年 置黎州总管府 辖殷 卫 澶 洹四州 唐武德六年 癸未 公元623年 置总管府 黎州属相州都督府 唐贞观十七年 癸卯 公元643年 废黎州 黎阳县属卫州 宋朝端拱元年 戊子 公元988年 置通利军 治所在今大伾山与紫金山之间 辖黎阳县 宋天圣元年 癸亥 公元1023年 改安利军 治所迁至浮丘山西 宋熙宁三年 庚戌 公元1070年 废军 黎阳县属卫州 宋元佑元年 丙寅 公元1086年 复置通利军 辖黎阳县 宋政和五年 乙未 公元1115年 军升为浚州 治所在浮丘山巅 辖黎阳县 金国皇统八年 戊子 公元1148年 改浚州为通州 金天德三年 辛卯 公元1151年 复名浚州 明朝洪武三年 庚戌 公元1370年 农历4月 降州为县 始称浚县 治所迁至浮丘山东北平坡 清朝顺治元年 甲申 浚县属大名府 清雍正三年 乙巳 公元1725年 改属卫辉府 民国二年 癸丑 公元1913年 3月 废府设道 浚县属河北道 民国十六年 丁卯 公元1927年 废道改行署 民国二十七年 戊寅 公元1938年 改属第十三行署 民国二十九年 庚辰 公元1940年 秋 浚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 属冀鲁豫边区行署 民国三十六年 丁亥 公元1947年 7月 民国浚县政府改属第四行署 民国三十八年 己丑 公元1949年 5月 浚县全境解放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共浚县民主政府改为浚县人民政府 属平原省安阳专区 1952年11月15日撤销平原省 12月1日 浚县改属河南省安阳专署 1958年4月18日 撤销安阳专区 浚县划归新乡专区 1961年12月19日 恢复安阳专属 浚县归安阳专署 1970年安阳专区改为安阳地区 1983年 10月撤销安阳地区 改设安阳 濮阳两个市 浚县属安阳市 1986年1月18日 国务院批准将浚县划归鹤壁市 1986年 浚县辖十乡一镇 即城关乡 善堂乡 王庄乡 屯子乡 白寺乡 钜桥乡 大赉店乡 卫贤乡 小河乡 新镇乡和城关镇 1992年4月24日 河南省民政厅批复 撤销善堂乡 大赉店乡 设立善堂镇 大赉店镇 实行镇管村体制 原辖行政区域不变 1995年6月12日 省民政厅批复 同意撤销新镇乡 小河乡 设立新镇镇 小河镇 1997年7月15日 省政府批准 将浚县大赉店镇划入鹤壁市郊区 1997年12月29日 屯子乡撤乡建镇 1998年10月8日 钜桥乡撤乡建镇 2000年末 浚县辖六镇四乡 即城关镇 善堂镇 屯子镇 钜桥镇 新镇镇 小河镇和城关乡 王庄乡 白寺乡 卫贤乡 堂号 编辑族譜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 编 nbsp 百家姓 nbsp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明倫彙編 氏族典 桑姓部 出自陈梦雷 古今圖書集成 扩展网站 编辑桑氏门户网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桑姓 amp oldid 7035204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