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文化冲击

文化衝擊,或文化震惊文化休克英語:Culture shock),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身处不同国家文化或不一样的环境中而经受的一种困惑、焦虑的状况,未必会产生严重后果。該詞在1954年由Kalervo Oberg英语Kalervo Oberg首先提出。Michael Winkelman英语Michael Winkelman等其他學者隨後展開了對文化衝擊的研究工作。文化衝擊的研究領域属于跨文化交際

与马背上手持标枪的征服者的遭遇震惊了阿兹特克人,以至于他们把欧洲掠夺者与来自东方的神混淆。

四个阶段

文化冲击主要有四个阶段,主要預測本身的文化(Heritage culture)與新的文化(Host culture)的相互影響。

 
根據涵化模型,人們最初會先有(1)蜜月期,然後會有(2)过渡期,即文化衝擊。不過之後,人們會開始(3)適應[1](虛線示也會有人討厭新文化)。而(4)則指一些人們再回到自己地方,對旧文化的再適應[2]

蜜月期

在这个阶段,新文化和旧文化之间的差别之处 会迸发出浪漫的火花。例如,初到一个新的国家,人们可能会爱上这里的新奇的食物、生活的节奏、还有当地人不同的生活习惯。在这最初的几周内,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新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人们会和那些讲着当地语言的并且对外国人十分有礼貌的当地人愉快地交流。 就像大多数蜜月一样,这样的阶段最终会告一段落[3]

过渡期

一段时间之后(大约三个月,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同),新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渐渐越来越明显,进而会产生很多焦虑。随着各种困难带来的挫败感和持续经历不愉快的事情带来的愤怒,新文化的兴奋感最终会消失殆尽。这最终会导致人们对新文化产生抵制情绪。 在这个阶段,体验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活在异国的不便——主要体现在对于语言,交通,购物,饮食等等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上。因此体验者会在心理上受挫败感。对于“新家”和“旧家”都有说不清的矛盾心态。对于新家,体验者有着排斥和冷眼相待的心态。比如说,总是刻意扭曲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潜意识的对当地人产生种族偏见。对于“旧家”,也因为有种报喜不报忧的心态,以至于与之前的关系网络脱节。在这个阶段,体验者容易抑郁。 此阶段最终要的变化是沟通:人们在适应一个新文化的时候,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和见不到熟悉的人而感到孤独、想家。 例如,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时,可能会:

  • 思乡
  • 竭力地躲开那些自己不适应的公众场合。
  • 身体不适,睡眠不安。
  • 精神压抑,感觉无助。
  • 对他国文化抱有敌对情绪。如不喜欢、不习惯他国礼仪(如礼节性拥抱)。

调整期

同样的,一段时间之后(通常6-12个月),人们慢慢地熟悉了新的文化,并且形成了新的日常生活习惯。他们知道在现阶段应该期待的是什么,并且现在的国家并不像最开始感觉的那么新奇特。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基本的生活,并且日常生活变得「正常」起来。他们开始慢慢地寻找解决文化困难的方法,并且积极地接受这个新的文化。新的文化慢慢地在人们心中形成,并且对文化消极的举动和反应正在慢慢减少。

适应/融入期

最终阶段是人们能够完全地融入进新文化,并且感到很舒适愉快。最终阶段不是指全部人生的最终阶段,人们总是在会在各种新文化的初期感到冲击,比如口音、语言。 经历了低潮一般的挣扎期,体验者开始逐渐接受了新环境和新的思维方式。他/她可以意识到其实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当他站在一个新的文化和历史的视角看问题,穿着当地人的鞋走当地的路时,他/她对于在第二阶段产生的偏见逐渐消除。同时,语言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加强也会让受到文化冲击的体验者更加自信起来。最后,体验者能够为“新家”作贡献也被“新家”的成员所接受。这样就开始了建立新生活的良好周期。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自我定义为多元化人,因为他们能够同时从多个文化背景出发看待,解释和处理问题。

逆文化衝擊

一些适应外国生活的人在回国後亦会感到难以适应本国的生活,这种现象称为逆文化衝擊Reverse culture shock,又作re-entry shockown culture shock[4])。有人认为这背后有理想化和期待两种原因。当人们在国外生活时,往往会美化自己的记忆,专注於母国美好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会在潜意识中期待,自己在国外生活时,母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因此在回国之後,种种不适应便造成了逆文化衝擊的产生[5]

影響人們適應因素

距離遠近

文化上,另一地方的語言或行為與自身成長地方差很大的話較難適應。如氣候上,馬來西亞人比芬蘭的人更易適應新加坡的文化。或者語言上,德國人比起法國人更易適應英國的生活。

個人與另一文化契合程度

如果某人是一個嚴謹的個人主義者,他會比較適合一些個人主義的國家,如美國

適應策略

心理學家Berry歸納出一個四分模型來解釋人們的適應策略。

四分模型 對外來文化
更負面 更正面
對本身文化 更正面 排外 整合
更負面 解構 同化



關鍵期

像語言學習,文化也有學習關鍵期。例如香港往加拿大移民跨年齡研究中發現,住了20年後,0-15歲的人會比16-30歲的人更認同加拿大的文化[8]。換言之,年紀較大的人們即使在新地方生活了很久,他們還是大多自覺自己是原本文化的人,較難從心裏認同新的文化。

參考文獻

引用

  1. ^ Black, J. Stewart; Mendenhall, Mark. The U-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1-06, 22 (2): 225–247. ISSN 0047-2506. doi:10.1057/palgrave.jibs.8490301. 
  2. ^ Harbaugh, William; Levinson, Arik; Wilson, David. Reexamin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Cambridge, MA. 2000-05. 
  3. ^ Oberg, Kalervo.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07, os–7 (4): 177–182. ISSN 0032-633X. doi:10.1177/009182966000700405. 
  4. ^ Woesler, M. . Comparative cultural science 1. Bochum/Berlin: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22-06-07]. ISBN 978-3-89966-188-0. OCLC 180723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7). 
  5. ^ Martin, Hank "Dealing with Reverse Culture Shock." Breaking Trail Online. http://brktrail.com/rshock/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6. ^ Berry, John 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46 (1): 10. doi:10.1111/j.1464-0597.1997.tb01087.x. 
  7. ^ Arends-Tóth, Judit; van de Vijver, Fons J. R. Domains and dimensions in acculturation: Implicit theories of Turkish–Dut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February 2004, 28 (1): 19–35. doi:10.1016/j.ijintrel.2003.09.001. 
  8. ^ Cheung, Benjamin Y.; Chudek, Maciej; Heine, Steven J. Evidence for a sensitive period for acculturation: younger immigrants report acculturating at a faster rat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2, 22 (2): 147–152 [2019-03-21]. ISSN 1467-9280. PMID 21189354. doi:10.1177/0956797610394661. (原始内容于2019-05-18). 

文献

  • Macionis, John, and Linda Gerber. "Chapter 3 - Culture." Sociology. 7th edition ed. Toronto, ON: Pearson Canada Inc., 2010. 54. Print.
  • Pedersen, Paul. The Five Stages of Culture Shock: Critical Incident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ions in psychology, no. 25.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5.
  • Barna, LaRay M. "HOW CULTURE SHOCK AFFECT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5.1 (n.d.): 1-18. SocINDEX with Full Text. EBSCO.29 Sept.2009.web.
  • Oberg, Dr. Kalervo. "Culture Shock and the problem of Adjustment to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World Wide Classroom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 Multicultural studies. 29 Sept 2009.
  • Mavrides, Gregory PhD “Culture Shock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Foreign Teachers Guide to Living and Working in China. Middle Kingdom Life, 2009. Web. 29 Sept. 2009.

参见

文化冲击, 文化衝擊, 或文化震惊, 文化休克, 英語, culture, shock, 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身处不同国家的文化或不一样的环境中而经受的一种困惑, 焦虑的状况, 未必会产生严重后果, 該詞在1954年由kalervo, oberg, 英语, kalervo, oberg, 首先提出, michael, winkelman, 英语, michael, winkelman, 等其他學者隨後展開了對文化衝擊的研究工作, 文化衝擊的研究領域属于跨文化交際, 与马背上手持标枪的征服者的遭遇震惊了阿兹特克人,. 文化衝擊 或文化震惊 文化休克 英語 Culture shock 是指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身处不同国家的文化或不一样的环境中而经受的一种困惑 焦虑的状况 未必会产生严重后果 該詞在1954年由Kalervo Oberg 英语 Kalervo Oberg 首先提出 Michael Winkelman 英语 Michael Winkelman 等其他學者隨後展開了對文化衝擊的研究工作 文化衝擊的研究領域属于跨文化交際 与马背上手持标枪的征服者的遭遇震惊了阿兹特克人 以至于他们把欧洲掠夺者与来自东方的神混淆 目录 1 四个阶段 1 1 蜜月期 1 2 过渡期 1 3 调整期 1 4 适应 融入期 2 逆文化衝擊 3 影響人們適應因素 3 1 距離遠近 3 2 個人與另一文化契合程度 3 3 適應策略 3 4 關鍵期 4 參考文獻 4 1 引用 4 2 文献 5 参见四个阶段 编辑文化冲击主要有四个阶段 主要預測本身的文化 Heritage culture 與新的文化 Host culture 的相互影響 根據涵化模型 人們最初會先有 1 蜜月期 然後會有 2 过渡期 即文化衝擊 不過之後 人們會開始 3 適應 1 虛線示也會有人討厭新文化 而 4 則指一些人們再回到自己地方 對旧文化的再適應 2 蜜月期 编辑 在这个阶段 新文化和旧文化之间的差别之处 会迸发出浪漫的火花 例如 初到一个新的国家 人们可能会爱上这里的新奇的食物 生活的节奏 还有当地人不同的生活习惯 在这最初的几周内 大多数人都会被这些新的文化所深深地吸引 人们会和那些讲着当地语言的并且对外国人十分有礼貌的当地人愉快地交流 就像大多数蜜月一样 这样的阶段最终会告一段落 3 过渡期 编辑 一段时间之后 大约三个月 每个人的时间都不同 新旧文化的不同之处渐渐越来越明显 进而会产生很多焦虑 随着各种困难带来的挫败感和持续经历不愉快的事情带来的愤怒 新文化的兴奋感最终会消失殆尽 这最终会导致人们对新文化产生抵制情绪 在这个阶段 体验者开始逐渐意识到生活在异国的不便 主要体现在对于语言 交通 购物 饮食等等日常生活的小细节上 因此体验者会在心理上受挫败感 对于 新家 和 旧家 都有说不清的矛盾心态 对于新家 体验者有着排斥和冷眼相待的心态 比如说 总是刻意扭曲当地人的行为和语言 潜意识的对当地人产生种族偏见 对于 旧家 也因为有种报喜不报忧的心态 以至于与之前的关系网络脱节 在这个阶段 体验者容易抑郁 此阶段最终要的变化是沟通 人们在适应一个新文化的时候 往往会因为不适应新环境和见不到熟悉的人而感到孤独 想家 例如 留学生在异国他乡时 可能会 思乡 竭力地躲开那些自己不适应的公众场合 身体不适 睡眠不安 精神压抑 感觉无助 对他国文化抱有敌对情绪 如不喜欢 不习惯他国礼仪 如礼节性拥抱 调整期 编辑 同样的 一段时间之后 通常6 12个月 人们慢慢地熟悉了新的文化 并且形成了新的日常生活习惯 他们知道在现阶段应该期待的是什么 并且现在的国家并不像最开始感觉的那么新奇特 人们开始重新关注基本的生活 并且日常生活变得 正常 起来 他们开始慢慢地寻找解决文化困难的方法 并且积极地接受这个新的文化 新的文化慢慢地在人们心中形成 并且对文化消极的举动和反应正在慢慢减少 适应 融入期 编辑 最终阶段是人们能够完全地融入进新文化 并且感到很舒适愉快 最终阶段不是指全部人生的最终阶段 人们总是在会在各种新文化的初期感到冲击 比如口音 语言 经历了低潮一般的挣扎期 体验者开始逐渐接受了新环境和新的思维方式 他 她可以意识到其实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所以当他站在一个新的文化和历史的视角看问题 穿着当地人的鞋走当地的路时 他 她对于在第二阶段产生的偏见逐渐消除 同时 语言的进步 人际关系的加强也会让受到文化冲击的体验者更加自信起来 最后 体验者能够为 新家 作贡献也被 新家 的成员所接受 这样就开始了建立新生活的良好周期 大部分人在这个阶段自我定义为多元化人 因为他们能够同时从多个文化背景出发看待 解释和处理问题 逆文化衝擊 编辑一些适应外国生活的人在回国後亦会感到难以适应本国的生活 这种现象称为逆文化衝擊 Reverse culture shock 又作re entry shock 或own culture shock 4 有人认为这背后有理想化和期待两种原因 当人们在国外生活时 往往会美化自己的记忆 专注於母国美好的一面 而另一方面 人们又往往会在潜意识中期待 自己在国外生活时 母国不会发生任何变化 因此在回国之後 种种不适应便造成了逆文化衝擊的产生 5 影響人們適應因素 编辑距離遠近 编辑 文化上 另一地方的語言或行為與自身成長地方差很大的話較難適應 如氣候上 馬來西亞人比芬蘭的人更易適應新加坡的文化 或者語言上 德國人比起法國人更易適應英國的生活 個人與另一文化契合程度 编辑 如果某人是一個嚴謹的個人主義者 他會比較適合一些個人主義的國家 如美國 適應策略 编辑 心理學家Berry歸納出一個四分模型來解釋人們的適應策略 四分模型 對外來文化更負面 更正面對本身文化 更正面 排外 整合更負面 解構 同化已隱藏部分未翻譯内容 歡迎參與翻譯 The fourfold model is a bilinear model that categorizes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along two dimensions The first dimension concerns the retention or rejection of an individual s minority or native culture i e Is it considered to be of value to maintain one s identity and characteristics whereas the second dimension concerns the adoption or rejection of the dominant group or host culture Is it considered to be of value to maintain relationships with the larger society From this four acculturation strategies emerge 6 同化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adopt the cultural norms of a dominant or host culture over their original culture Sometimes it is forced by governments 排外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reject the dominant or host culture in favor of preserving their culture of origin Separation is often facilitated by immigration to ethnic enclaves 整合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are able to adopt the cultural norms of the dominant or host culture while maintaining their culture of origin Integration leads to and is often synonymous with biculturalism 解構 occurs when individuals reject both their culture of origin and the dominant host culture Studies suggest that individuals respective acculturation strategy can differ between their private and public life spheres 7 For instance an individual may reject the values and norms of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his private life separation whereas he might adapt to the dominant culture in public parts of his life i e integration or assimilation 關鍵期 编辑 像語言學習 文化也有學習關鍵期 例如香港往加拿大移民跨年齡研究中發現 住了20年後 0 15歲的人會比16 30歲的人更認同加拿大的文化 8 換言之 年紀較大的人們即使在新地方生活了很久 他們還是大多自覺自己是原本文化的人 較難從心裏認同新的文化 參考文獻 编辑引用 编辑 Black J Stewart Mendenhall Mark The U Curve Adjustment Hypothesis Revisited A Review and Theoret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1991 06 22 2 225 247 ISSN 0047 2506 doi 10 1057 palgrave jibs 8490301 Harbaugh William Levinson Arik Wilson David Reexamining the Empirical Evidence for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Cambridge MA 2000 05 Oberg Kalervo Cultural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 07 os 7 4 177 182 ISSN 0032 633X doi 10 1177 009182966000700405 Woesler M A New Model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itically Reviewing Combining and Further Developing the Basic Models of Permutter Yoshikawa Hall Hofstede Thomas Hallpike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vism Comparative cultural science 1 Bochum Berlin European University Press 2006 2022 06 07 ISBN 978 3 89966 188 0 OCLC 1807235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7 Martin Hank Dealing with Reverse Culture Shock Breaking Trail Online http brktrail com rshock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erry John 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 Applied Psychology 1997 46 1 10 doi 10 1111 j 1464 0597 1997 tb01087 x Arends Toth Judit van de Vijver Fons J R Domains and dimensions in acculturation Implicit theories of Turkish Dutc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February 2004 28 1 19 35 doi 10 1016 j ijintrel 2003 09 001 Cheung Benjamin Y Chudek Maciej Heine Steven J Evidence for a sensitive period for acculturation younger immigrants report acculturating at a faster rat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2 22 2 147 152 2019 03 21 ISSN 1467 9280 PMID 21189354 doi 10 1177 09567976103946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18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文献 编辑 Macionis John and Linda Gerber Chapter 3 Culture Sociology 7th edition ed Toronto ON Pearson Canada Inc 2010 54 Print Pedersen Paul The Five Stages of Culture Shock Critical Incidents Around the World Contributions in psychology no 25 Westport Conn Greenwood Press 1995 Barna LaRay M HOW CULTURE SHOCK AFFECT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5 1 n d 1 18 SocINDEX with Full Text EBSCO 29 Sept 2009 web Oberg Dr Kalervo Culture Shock and the problem of Adjustment to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 World Wide Classroom Consortium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mp Multicultural studies 29 Sept 2009 Mavrides Gregory PhD Culture Shock and Clinical Depression Foreign Teachers Guide to Living and Working in China Middle Kingdom Life 2009 Web 29 Sept 2009 https web archive org web 20171004135950 http www thewanderlanders com the four stages of adjusting to a new culture 参见 编辑思鄉病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文化冲击 amp oldid 7449476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