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提䫻

ﺪﻴﻮﻞ‎)是印度河口的一個古代港口,阿拉伯人稱之為ديبل‎,歐洲人稱之為DiulDiul-Sindhu。早已荒廢。

名稱 编辑

學界相信,提䫻 (Dayul ~ Dīwal) 一名,來自梵文「神廟」(devālya)。此廟在711年阿拉伯帝國入侵時被毀。[1]

漢名「提䫻」則始見於《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廣州通海夷道》[2]。其中「䫻」字中古漢語「移栗切,質韻」,唐音 /yut/、今普通話讀 /yu/。粵語讀 /waat9/,跟粵語字「滑」同音。 由於此字冷僻,常誤作「提風日」、「提颶」等。

考古遺址 编辑

遺址位於印度河出海口,鄰近今日巴基斯坦城市卡拉奇 (Karachi),東經67.55度、北緯24.44度,稱為Bhambore遺址[3]。遺址分作三個時期:

  1. 塞人(斯基泰人)、安息人時期 (Scytho-Parthian);
  2. 印度教佛教時期;
  3. 伊斯蘭時期。

[4][5][6][7][8]

沿革 编辑

 
穆罕默德·伊本·卡西木,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將領,他第二次出兵佔據的印度河流域。紅色線是今日巴基斯坦國境。紅點是當時的重鎮;Daybul 就是提䫻

根據考古調查,提䫻約出現於公元四世紀。

大約到公元 711年,阿拉伯帝國 佔據印度河,提䫻成為了帝國彌蘭省 مکران (Makrān,古代阿拉伯人稱呼印度河)、信德省 سنڌ (Sindh) 的重鎮。印度河出產的甘蔗、蔗糖從提䫻轉運到西方。[9]

13世紀初,成吉思汗西征,蒙古消滅花剌子模國。花剌子模國王子札蘭丁 (Jalal al-Din Mingburnu) 逃入印度,佔領印度河一帶。提䫻在戰亂中漸漸衰落。[10]

中國史書的提䫻 编辑

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廣州通海夷道》(頁1153-1154) 引述賈耽《皇華四達記》,記載西天竺有一大河叫彌蘭(Makrān,印度河的阿拉伯名),又叫新頭河(Sindu 身毒,印度河 Indus),從提䫻國流入大海。[11]

唐代的記載收錄了印度河的阿拉伯文名字,明顯是從唐代廣州的阿拉伯商人收集的消息。現在中國的回族追述自己祖先歷史,強調中國與阿拉伯多年來的來往,都會提及《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廣州通海夷道》的記載。 [12]

然而,自此以後這港口再不見於漢文史籍。宋代、元代及明初鄭和下西洋,中國的海上貿易最發達之際,史書也沒有記載提䫻這港口。學者蘇繼廎註釋《島夷誌》〈天竺〉條時,收錄了中西學者對《新唐書·地理志七下·廣州通海夷道》對提䫻的研究。[13] 然而,《嶺外代答》、《諸蕃志》、《島夷誌》、《西洋朝貢錄》、《鄭和航海圖》等史書是沒有記載提䫻這港口。或許這港口在公元1000年開始衰落,也可能這港口的物產如蔗糖等並非華人所需,無利可圖,華人未有光臨也自然沒有記載。

元代漢譯阿拉伯文地圖的「達沒那」 编辑

日本保存《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摹本,跋文寫著此圖是明初朝鮮國學者邀請明朝學者將各明朝地圖合而為一。這系列地圖跟《大明混一圖》與元代人朱思本的《輿地圖》實屬同類。元朝蒙古人帶來的世界觀,致使元代引入阿拉伯文地圖,翻譯成漢文,應中原王朝地圖結合,成為了大航海時代以前最詳盡的早期世界地圖。 [14][15][16][17][18]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其中亞地名之東是一條大河,該是印度河。此河出海口有「達沒那」(*da-mu-na),即阿拉伯文記載的印度河港口Daybul(Dībal ~ Dīwal)。基於 m ~ b 互轉的音韻慣例,「沒收」的「沒」/mu/ 可跟 /bu/ 對譯。「那」/na/ 跟 /-l/ 對併,很可能是南京等南方漢語不區分 /n/ ~ /l/ 所至。[19][20]    

13世紀波斯文史書的 Dayul 编辑

13世紀,蒙古人統治伊朗之時,伊朗人用波斯文書寫了《世界征服者史》(Tawārīkh-i jahān gushā) 及《史集》(Jāmi' al-Tawārīkh)。兩書記載了札蘭丁敗於成吉思汗,他逃入印度,重新建立政權。札蘭丁佔領了印度河的 Dayul 城,即阿拉伯文史書的 Daybul,即提䫻[21][22][23][24]

波斯文史書寫作 ﺪﻴﻮﻞ (DYWL - Dayūl),正是漢文譯名提䫻 /tiei-yut/ 之源。唐代習慣以 /-t/ 入聲翻譯 /-l/ 或 /-r/。

歐洲史書的 Diul 编辑

16世紀初,歐洲人繞過好望角來到印度,將這個印度河港口記載為 Diul 或 Diul-Sind。 Diul-Sind,即「印度河(Sind)之 Diul」。 [25]

參考 编辑

  1. ^ "It had the name from a famous temple (devālya), probably a Buddhist shrine, which existed there, and which was destroyed by the Mahommedans in 711." Henry Yule, 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 J. Murray, 1903), pp. 320-321.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philologic/getobject.pl?c.0:1:804.hobson[永久失效連結]
  2. ^ 《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七下·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廣州通海夷道》(北京:中華書局,1975),1153-1154。
  3. ^ Haig, Malcolm Robert. The Indus Delta Country: A Memoir, Chiefly on Its Ancient Geography and History.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 Paul, Trench, Trübner & Co., ltd. 1894: Page 42 [2008-07-07]. (原始内容于2014-06-27). 
  4. ^ Andrew Petersen, The Dictionary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 32. "Banbhore"
  5. ^ 存档副本. [2008-07-07]. (原始内容于2018-12-25). 
  6. ^ S. M. Ashfaque, "The Grand Mosque of Banbhore", Pakistan Archaeology 6 (1969), pp. 182-209
  7. ^ M. A. Ghafur, "Fourteen Kufic inscriptions of Banbhore, the site of Daybul", Pakistan Archaeology 3: 65-90. 1966.
  8. ^ S. Qudratullah, "The twin ports of Daybul", in Sind through the Centuries. Karachi 1981.
  9. ^ Guy le Strange, The Lands of the Eastern Caliph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0), pp. 329-333.
  10. ^
  11. ^ 劉迎勝:《絲路文化──海上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頁103-104。
  12. ^ "伊期蘭教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http://www.tourtw.com/crn-webapp/doc/docDetailCNML.jsp?coluid=55&kindid=1160&docid=100107498
  13. ^ 汪大淵著,蘇繼廎校釋:《島夷誌略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1),頁356-357。
  14. ^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15. ^ 高橋正(TAKAHASHI Tadashi):〈東漸せる中世イステム世界図──主として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図について〉,《龍谷大學論集》,第374號 (1963年9月),頁76-95。
  16. ^ 高橋正(TAKAHASHI Tadashi):〈混一疆理歷代国都之図再考〉,《龍谷史壇》(小笠原、宮崎兩博士華甲記念特集),56-57合刊號 (1966年12月),頁204-215。
  17. ^ 宮紀子(MIYA Noriko):《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東京: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2007),頁8-9。
  18. ^ 汪前進:〈大明·不朽的大明──大明帝國的世界地圖〉http://www.hqhot.com/?action-viewthread-tid-19475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9. ^ 何啟龍:〈《疆理圖》錯亂了的東南亞、印度及阿拉伯地理〉,《中古東亞的世界輿圖——以‘大明混一圖’與權近、李薈‘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為中心”國際會議--會議手冊》(南京:南京大學韓國研究所,2008年7月20-23日),頁23-32。
  20. ^ 何啟龍:〈《疆理圖》錯亂了的東南亞、印度、阿拉伯與非洲地理〉,《《大明混一圖》與《混一疆理圖》研究--中古時代後期東亞的寰宇圖與世界地理知識》(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頁33-50。
  21. ^ Ata al-Mulk Juvayni, trans. by J. A. Boyle,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58), pp. 416-417(note)
  22. ^ 何高濟譯:《世界征服者史》(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1),頁493、499。
  23. ^ Rashīd al-Dīn (1247-1318), in M. Raušan and M. Mūsavī ed., Jāmic al-Tawārīkh (Tehran, 1994), p. 547 [٥٤٧]
  24. ^ 余大鈞、周建奇譯,《史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一卷第二分冊,頁328。
  25. ^ Henry Yule, Hobson-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J. Murray, 1903), pp. 320-321. http://dsal.uchicago.edu/cgi-bin/philologic/getobject.pl?c.0:1:804.hobson[永久失效連結]

提䫻, 此條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 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2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 參見wp, linkstyle, mosiw以了解細節, 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可以便于检查,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𫗇,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ﺪﻴﻮﻞ, 是印度河口的一個古代港口, 阿拉伯人稱之為ديبل, 歐洲人稱之為diul, 或diul, sindhu, 早已荒廢, 目录, 名稱, 考古遺址, 沿革, 中國史書的, 元代漢譯阿. 此條目部分链接不符合格式手冊規範 跨語言链接及章節標題等處的链接可能需要清理 2015年12月12日 請協助改善此條目 參見WP LINKSTYLE WP MOSIW以了解細節 突出显示跨语言链接可以便于检查 注意 本页有Unihan新版汉字 䫻 𫗇 這些字符可能會错误显示 詳见Unicode扩展汉字 提䫻 ﺪﻴﻮﻞ 是印度河口的一個古代港口 阿拉伯人稱之為ديبل 歐洲人稱之為Diul 或Diul Sindhu 早已荒廢 目录 1 名稱 2 考古遺址 3 沿革 4 中國史書的提䫻 5 元代漢譯阿拉伯文地圖的 達沒那 6 13世紀波斯文史書的 Dayul 7 歐洲史書的 Diul 8 參考名稱 编辑學界相信 提䫻 Dayul Diwal 一名 來自梵文 神廟 devalya 此廟在711年阿拉伯帝國入侵時被毀 1 漢名 提䫻 則始見於 新唐書 地理志七下 廣州通海夷道 2 其中 䫻 字中古漢語 移栗切 質韻 唐音 yut 今普通話讀 yu 粵語讀 waat9 跟粵語字 滑 同音 由於此字冷僻 常誤作 提風日 提颶 等 考古遺址 编辑遺址位於印度河出海口 鄰近今日巴基斯坦城市卡拉奇 Karachi 東經67 55度 北緯24 44度 稱為Bhambore遺址 3 遺址分作三個時期 塞人 斯基泰人 安息人時期 Scytho Parthian 印度教佛教時期 伊斯蘭時期 4 5 6 7 8 沿革 编辑 nbsp 穆罕默德 伊本 卡西木 阿拉伯倭馬亞王朝的將領 他第二次出兵佔據的印度河流域 紅色線是今日巴基斯坦國境 紅點是當時的重鎮 Daybul 就是提䫻 根據考古調查 提䫻約出現於公元四世紀 大約到公元 711年 阿拉伯帝國 佔據印度河 提䫻成為了帝國彌蘭省 مکران Makran 古代阿拉伯人稱呼印度河 信德省 سنڌ Sindh 的重鎮 印度河出產的甘蔗 蔗糖從提䫻轉運到西方 9 13世紀初 成吉思汗西征 蒙古消滅花剌子模國 花剌子模國王子札蘭丁 Jalal al Din Mingburnu 逃入印度 佔領印度河一帶 提䫻在戰亂中漸漸衰落 10 中國史書的提䫻 编辑 新唐書 地理志七下 廣州通海夷道 頁1153 1154 引述賈耽 皇華四達記 記載西天竺有一大河叫彌蘭 Makran 印度河的阿拉伯名 又叫新頭河 Sindu 身毒 印度河 Indus 從提䫻國流入大海 11 唐代的記載收錄了印度河的阿拉伯文名字 明顯是從唐代廣州的阿拉伯商人收集的消息 現在中國的回族追述自己祖先歷史 強調中國與阿拉伯多年來的來往 都會提及 新唐書 地理志七下 廣州通海夷道 的記載 12 然而 自此以後這港口再不見於漢文史籍 宋代 元代及明初鄭和下西洋 中國的海上貿易最發達之際 史書也沒有記載提䫻這港口 學者蘇繼廎註釋 島夷誌 天竺 條時 收錄了中西學者對 新唐書 地理志七下 廣州通海夷道 對提䫻的研究 13 然而 嶺外代答 諸蕃志 島夷誌 西洋朝貢錄 鄭和航海圖 等史書是沒有記載提䫻這港口 或許這港口在公元1000年開始衰落 也可能這港口的物產如蔗糖等並非華人所需 無利可圖 華人未有光臨也自然沒有記載 元代漢譯阿拉伯文地圖的 達沒那 编辑日本保存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摹本 跋文寫著此圖是明初朝鮮國學者邀請明朝學者將各明朝地圖合而為一 這系列地圖跟 大明混一圖 與元代人朱思本的 輿地圖 實屬同類 元朝蒙古人帶來的世界觀 致使元代引入阿拉伯文地圖 翻譯成漢文 應中原王朝地圖結合 成為了大航海時代以前最詳盡的早期世界地圖 14 15 16 17 18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其中亞地名之東是一條大河 該是印度河 此河出海口有 達沒那 da mu na 即阿拉伯文記載的印度河港口Daybul Dibal Diwal 基於 m b 互轉的音韻慣例 沒收 的 沒 mu 可跟 bu 對譯 那 na 跟 l 對併 很可能是南京等南方漢語不區分 n l 所至 19 20 13世紀波斯文史書的 Dayul 编辑13世紀 蒙古人統治伊朗之時 伊朗人用波斯文書寫了 世界征服者史 Tawarikh i jahan gusha 及 史集 Jami al Tawarikh 兩書記載了札蘭丁敗於成吉思汗 他逃入印度 重新建立政權 札蘭丁佔領了印度河的 Dayul 城 即阿拉伯文史書的 Daybul 即提䫻 21 22 23 24 波斯文史書寫作 ﺪﻴﻮﻞ DYWL Dayul 正是漢文譯名提䫻 tiei yut 之源 唐代習慣以 t 入聲翻譯 l 或 r 歐洲史書的 Diul 编辑16世紀初 歐洲人繞過好望角來到印度 將這個印度河港口記載為 Diul 或 Diul Sind Diul Sind 即 印度河 Sind 之 Diul 25 參考 编辑 It had the name from a famous temple devalya probably a Buddhist shrine which existed there and which was destroyed by the Mahommedans in 711 Henry Yule Hobson 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 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 J Murray 1903 pp 320 321 http dsal uchicago edu cgi bin philologic getobject pl c 0 1 804 hobson 永久失效連結 新唐書 卷43下 地理志七下 入四夷之路與關戍走集 廣州通海夷道 北京 中華書局 1975 1153 1154 Haig Malcolm Robert The Indus Delta Country A Memoir Chiefly on Its Ancient Geography and History Original from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K Paul Trench Trubner amp Co ltd 1894 Page 42 2008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6 27 Andrew Petersen The Dictionary of Islamic Architecture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6 p 32 Banbhore 存档副本 2008 07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5 S M Ashfaque The Grand Mosque of Banbhore Pakistan Archaeology 6 1969 pp 182 209 M A Ghafur Fourteen Kufic inscriptions of Banbhore the site of Daybul Pakistan Archaeology 3 65 90 1966 S Qudratullah The twin ports of Daybul in Sind through the Centuries Karachi 1981 Guy le Strange The Lands of the Eastern Caliphat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30 pp 329 333 https web archive org web 20090829040333 http www geocities com pieterderideaux note on daibal html 劉迎勝 絲路文化 海上卷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 頁103 104 伊期蘭教對海上絲綢之路的影響 http www tourtw com crn webapp doc docDetailCNML jsp coluid 55 amp kindid 1160 amp docid 100107498 汪大淵著 蘇繼廎校釋 島夷誌略校釋 北京 中華書局 1981 頁356 357 Joseph Needham 李約瑟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9 高橋正 TAKAHASHI Tadashi 東漸せる中世イステム世界図 主として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図について 龍谷大學論集 第374號 1963年9月 頁76 95 高橋正 TAKAHASHI Tadashi 混一疆理歷代国都之図再考 龍谷史壇 小笠原 宮崎兩博士華甲記念特集 56 57合刊號 1966年12月 頁204 215 宮紀子 MIYA Noriko モンゴル帝国が生んだ世界図 東京 日本経済新聞出版社 2007 頁8 9 汪前進 大明 不朽的大明 大明帝國的世界地圖 http www hqhot com action viewthread tid 19475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何啟龍 疆理圖 錯亂了的東南亞 印度及阿拉伯地理 中古東亞的世界輿圖 以 大明混一圖 與權近 李薈 混一疆理歷代國都之圖 為中心 國際會議 會議手冊 南京 南京大學韓國研究所 2008年7月20 23日 頁23 32 何啟龍 疆理圖 錯亂了的東南亞 印度 阿拉伯與非洲地理 大明混一圖 與 混一疆理圖 研究 中古時代後期東亞的寰宇圖與世界地理知識 南京 鳳凰出版社 2010 頁33 50 Ata al Mulk Juvayni trans by J A Boyle The History of the World Conqueror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58 pp 416 417 note 何高濟譯 世界征服者史 呼和浩特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1 頁493 499 Rashid al Din 1247 1318 in M Rausan and M Musavi ed Jamic al Tawarikh Tehran 1994 p 547 ٥٤٧ 余大鈞 周建奇譯 史集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3 第一卷第二分冊 頁328 Henry Yule Hobson Jobson A glossary of colloquial Anglo Indian words and phrases and of kindred terms etymological historical geographical and discursive London J Murray 1903 pp 320 321 http dsal uchicago edu cgi bin philologic getobject pl c 0 1 804 hobson 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提䫻 amp oldid 7110699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