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Copernicus)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属于保存完好、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1][2],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直径96.07公里,深度2.846公里[1]。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尼古拉·哥白尼的名字命名[3]

哥白尼环形山
纬度9.62°N
经度20.08°W
直径96.07公里
深度2.846公里
月面座標日出时20°
命名来源尼古拉·哥白尼
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月时9.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阿波罗12号拍摄,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8公里,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宽度1350米,朝西。
雨海表面,哥白尼射纹带,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阿波罗17号(1972年)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全长250公里,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穿过亚平宁山脉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50 ×13 公里,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位于图像左侧),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宽度42公里。
“世纪之照”月球轨道器2号拍摄的哥白尼环形山内部斜视图,该探测器在1966年-1967年间环绕月球飞行。美国宇航局图片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4]。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5],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特征

该环形山是业余天文爱好者感兴趣的观测对象[2][4],在新月满月后(接近晨昏圈)的9-10天内,它的外貌及所覆盖的射线纹显露得最清楚。

命名

像许多月球正面陨石坑一样,哥白尼环形山也是由乔瓦尼·里乔利命名 [6][7],其1651年的月名体系已成为标准化的命名。他也以相信地球运动的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开普勒等人的名字,命名了风暴洋及周边陨石坑。事实上作为一名意大利耶稣会士,他遵守教会教义并公开反对哥白尼日心说。里乔利当时指出,他的命名象征将所有日心说学者们都抛进了风暴洋中,就如在“风雨如磐海洋中沉浮”的岛礁[7]。不过,天文史学家尤恩·阿代尔·惠特克怀疑,这些极其突出的陨石坑也许正是表达了里乔利心中对他们的认同和支持,并想为未来一代留下有价值的遗产[7][8]

1935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该环形山及其他许多月球传统名[3]。1973年该名称也赋予给火星上的一座撞击坑。随后,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作出规定,未来不容许重复使用相同的名称,但已有的旧名可继续保留[9][10]

此前其它的月球制图者对该环形山都有不同的称呼:1635年至1637年,皮埃尔·伽桑狄与他的同事一起制作了一些当时质量很高的月球地图[11][12],他们以查尔特勒山脉的拉丁名称它为"查尔图西亚"(Carthusia)[12][13] ;1645年曾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宫廷中服务过的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称呼“菲利普四世”,并称风暴洋为"菲利皮科斯洋"(Oceanus Philippicus),对其它一些对象也进行了类似的命名[14][15][16][13];1647年约翰·赫维留则以地球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命名它为“埃特纳山”(Etna M.),他也以各种陆地山脉和山脊的名字命名了该环形山的亮纹[17][18]

位置

哥白尼环形山中心的月面坐标9°37′N 20°05′W / 9.62°N 20.08°W / 9.62; -20.08坐标9°37′N 20°05′W / 9.62°N 20.08°W / 9.62; -20.08,位于风暴洋东部,那里的一些高地将该区域划分为数座月海月湾。哥白尼环形山的东面是暑湾(浪湾)、东南为中央湾、西南是岛海、南面更远处是知海;环形山往北60公里就是喀尔巴仟山脉,东北180公里则为亚平宁山脉,这些山脉都坐落雨海中。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陨石坑(不包括它的卫星坑):东面有大的斯塔迪乌斯陨石坑、东北是厄拉多塞陨石坑、西南为赖因霍尔德陨石坑。此外,环绕它的较小撞击坑有:福特陨石坑-南面,霍尔登修陨石坑-西南,米利奇乌斯陨石坑-西面及盖-吕萨克陨坑-北面。最靠近的一条沟槽则是绵延40公里的盖-吕萨克月溪(Rima Gay-Lussac)[19][20]

向西500多公里坐落着另一座引人注目的撞击坑-开普勒陨石坑,西北900公里处是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三座陨石坑的射纹系统均相互交叉重叠。

描述

哥白尼环形山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年轻陨石坑(不像古老陨坑已因撞击而发生侵蚀),有清晰的轮廓,外缘略呈波轮状,直径约93公里,内坡壁宽15公里,壁高较周围地表高出1-1.5公里,而坑底较周围地表深2.5公里,因此,相对于坑底,它的侧壁高度达到3.8公里(有些地方>4公里)。坡壁上有三种不同的台地结构和内壁坍落形成的弧状滑坡。坑内地面尚未被熔岩覆盖,地势南半部多丘陵,而北半部相对平坦。中央区有三座孤立山丘组成的中央峰,较地面高1.2公里以上[1][21][22][23],这些山峰彼此被山谷分开,沿东西方向大致形成一条直线。20世纪80年代通过红外线观测,发现这些山峰的地质成份主要为铁镁质橄榄石

哥白尼环形山坑底没有月海熔岩,而是覆盖着一层凝固的撞击熔融物,陨坑底表较为平整,特别是在西北部。但坑内也分布着数不清的凝固熔岩碎块、裂缝以及长圆形空腔-可能是月壤下熔岩隧道崩溃的结果。一些熔化物被抛射到环形山的东部,甚至坑外,在坡壁台地上形成了众多的岩浆湖,从中流下的熔浆抹平了弯曲的通道[24][25],但坑内各处地表溅射物的分布并不均匀[26][27]

值得注意的是,哥白尼环形山内的大陨坑并不多,主要是尚没有足够长的积累期,最大一座陨坑是位于东内侧坡壁上直径3.5公里的卫星坑"哥白尼 A",但极小的陨坑也有很多,可能是环形山撞击过程中喷发出的碎片重新回落所造成[25]

在创建该环形山的撞击发生前,月海该处的地层很厚。因此,哥白尼环形山坑底表层和溅射物主要由月海下层较轻的岩石构成,特别是深层岩石(主要是橄长岩)[25][28]

环哥白尼环形山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月表都覆盖着凝固溅射物,看上去呈形状不规则,纵向细长的射线状,从陨坑一直伸向远方[28][29],大部分的物质被抛射到北面和西面[30]

辐射纹

辐射纹是以撞击坑中为中心呈射线状向四周辐射,由大量细小撞击坑溅射物、次生坑、坑群及其溅射物组成,包括撞击坑的二次或三次连续撞击作用形成的辐射状坑链。满月时,哥白尼环形山伸向所有方向的射纹线都可看得很清楚。它们绵延伸展500多公里[28],这些射纹大都笔直,但也有些沿分散的次级坑[28]弯曲成弧瓣、环圈或相互交叉,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状[4][29][31]。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线较暗淡,不如年轻的陨石坑如第谷坑的亮。但它们的延伸距离都非常长,与第谷射纹线不同,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大部分分布在黑暗的月海上,因此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系统是月球上除第谷坑外最显目的[2]

这些辐射纹部分是陨石坑溅射的浅灰色细粒岩屑、角砾粉末和玻璃质碎块,部分为陨石本身散落的碎屑。在太阳的强辐照下,从受玷染的月壤中显现出来,并与后来的小流星坑混合[32]。哥白尼射纹线较后期陨坑的射纹要暗淡得多,但由于陨石坑溅射物的化学成分与所在月海的岩石不同[28][32][33]。因此,其射纹几乎或完全达到了“光学成熟度”(不会在辐射影响下继续退色)。

次生坑

哥白尼环形山在各个方向都散落着岩石碎块,形成众多环绕的次生坑,其中很多就位于辐射纹中,有些相互构成了链坑[34]多数陨石坑分布在距哥白尼环形山100-200公里的范围内。从远处看,它们的密集度迅速下降[29][35]

东北部长长的哥白尼次生坑链起始于斯塔迪乌斯陨石坑附近,并向北延伸,从喀尔巴阡山脉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穿过,进入雨海,其走向蜿蜒曲折,时而与哥白尼环形山环壁平行,时而又正对着它,总长度超过250公里。在某些地方,这些陨石坑又合并成一条长长的沟槽,与邻近的另一条类似坑链一起被统称为“斯塔迪乌斯溪”(Rimae Stadius),但由于它们实际是坑链而非沟槽[36],该名称后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取消[2][37],但有时仍在使用。坑链中的很多陨石坑都有一些卫星环形山(以它们的名称加大写字母称呼)。

环形山内也有大量的链状坑,大多都位于相对平坦的区域,这些链状坑边缘平滑且延伸不远。一些链状坑在坑内成组出现,其中一些相互交错、形态各异,一些是孤立的点状坑,另一些则相互连接。有些沟槽状坑链测宽度约100米,长度1-3公里,深度大多约为5米左右,其中有些深达14米。在环形山底部与侧壁交界处可看见大量的链状坑的发育,这类链状坑的深度通常比坑中央的链状坑浅。同时,在坑底丘陵地带也有一些链状坑和沟槽存在,这些沟槽边缘曲折,形态上与点状坑链非常类似,但通常走向较直。另外,在坑底中央也发现一个岩浆穹窿,围绕它发育有大量的辐射状裂隙,这些裂隙通常延伸较直且规模较坑底沟槽小。哥白尼撞击坑底部的链状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平坦区域。链状坑在走向上呈无规律分布。

哥白尼次生坑同其他陨石坑一样,形状往往不规则且深度较浅,直径约为8公里。

地质史

形成哥白尼环形山的撞击能量,估计达到9.6×1022焦耳,很可能是一颗7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球粒陨石以大约16公里/秒的速度撞击在月球表面。据估计约有2000亿吨岩石被蒸发及10倍以上的岩石被熔化,熔岩体积大约达900公里3,足以在环形山底部形成厚达200米的地层。撞击时产生的陨石坑深度比现在更深,口径更小。但其底部立即“反弹”,抛出数座中央峰及向内塌陷的环壁,在斜壁坡上留下“锯齿”边缘的台地[25]

哥白尼环形山形成前,该地区覆盖着深达数几百米的月海玄武岩,玄武岩层下是雨海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溅射物,主要为厚达0.4-3公里的苏长岩,更深层是岩石蠕变层,再下面基本上是铁镁质角砾岩[25][28]

有资料表明,雨海盆地堆积层下是一座更古老的撞击坑,其中心位于哥白尼环形山附近,直径可能达600公里,被称作“岛海盆地”[4][28],但是否确实存在,目前仍是未知[38]

哥白尼环形山形成时大量溅射物被抛射到北面和西面,在其内外方向形成明显不对称的溅射分布,这也许是撞击月表的小行星来自东南方向[30],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了对月表不均匀的冲击[25]

地质龄

哥白尼环形山可看到辐射纹系统的存在。月亮上大部分大型环形山因过于古老而无法保留其射线纹,但哥白尼环形山是少数例外之一[4]。形成于该时期的陨石坑是月球地质史上以哥白尼名字命名的最后一阶段:哥白尼纪时期。

根据美国《月球撞击坑数据库2011》统计,哥白尼时期形成了68个撞击坑,虽然所占面积不大,但其景观效应是区域乃至全月性的。哥白尼环形山-为哥白尼纪期陨石坑的典型代表,尽管它并非该时期最早的[39]。月球地层最重要的划分标准之一:溅射物覆盖面积巨大,与地质年龄更长或更短的其它地层相重叠。因此,对测定准确和可靠测定陨石坑年龄有重要关系[40][41][42]

现在对哥白尼环形山年龄的估测,主要基于阿波罗12号从距环形山350公里处取回的带有哥白尼环形山溅射物的岩石样本。虽然这种鉴定并不绝对可靠[39][40][42][43],从放射性数据得到的结果是:哥白尼环形山的地质年龄大约为8亿年±1000万年[39][44][45][5]。目前取得的大多数共识为8亿年±1500万年 [5][42][43],这与哥白尼环形山表面和溅射物中小陨坑数量的计算结果是相吻合的[42]

卫星陨石坑

按照惯例,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卫星陨石坑在月表地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卫星坑的中心点旁边[3]

哥白尼 月面坐标 直径, 公里
A 9°31′N 18°54′W / 9.52°N 18.90°W / 9.52; -18.90 (Copernicus A) 3.22
B 7°30′N 22°23′W / 7.50°N 22.39°W / 7.50; -22.39 (Copernicus B) 7.55
C 7°07′N 15°26′W / 7.12°N 15.44°W / 7.12; -15.44 (Copernicus C) 5.73
D 12°12′N 24°48′W / 12.20°N 24.80°W / 12.20; -24.80 (Copernicus D) 5.09
E 6°24′N 22°42′W / 6.40°N 22.70°W / 6.40; -22.70 (Copernicus E) 4.12
F 5°53′N 22°14′W / 5.89°N 22.24°W / 5.89; -22.24 (Copernicus F) 3.33
G 5°55′N 21°31′W / 5.92°N 21.51°W / 5.92; -21.51 (Copernicus G) 4
H 6°53′N 18°17′W / 6.89°N 18.29°W / 6.89; -18.29 (Copernicus H) 4.14
J 10°08′N 23°56′W / 10.13°N 23.94°W / 10.13; -23.94 (Copernicus J) 5.71
L 13°29′N 17°05′W / 13.48°N 17.08°W / 13.48; -17.08 (Copernicus L) 3.89
N 6°55′N 23°19′W / 6.91°N 23.31°W / 6.91; -23.31 (Copernicus N) 6.33
P 10°07′N 16°04′W / 10.11°N 16.06°W / 10.11; -16.06 (Copernicus P) 4.32
R 8°04′N 16°50′W / 8.06°N 16.84°W / 8.06; -16.84 (Copernicus R) 3.57

卫星坑"哥白尼 H"是一座典型的“暗晕”坑,曾是1967年月球轨道器5号的一个观察目标,暗晕陨石坑原被认为源于火山而非撞击。但轨道器拍摄的图像显示,陨石坑中有一块类似其它陨坑大小的溅射物,这表明了该陨石坑的撞击来源,而暗晕的原因是撞击凿出的下层较暗的月海玄武岩[46]

另请参阅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Britannica. Copernicus. Encyclopædia Britannica.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0). 
  2. ^ 2.0 2.1 2.2 2.3 Wlasuk P. T. Observing the Moon 1. Springer Science & Business Media. 2000: 72–74. ISBN 978-1-852-33193-1. 
  3. ^ 3.0 3.1 3.2 Copernicu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10-18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30). 
  4. ^ 4.0 4.1 4.2 4.3 4.4 Чикмачев В. И. Глава 3.5. Коперник и его окрестности.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к Луне. Москва: Физматлит. 2009: 111–117. ISBN 978-5-9221-1105-8. 
  5. ^ 5.0 5.1 5.2 Tanaka K.L., Hartmann W.K.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 2012: 275–298. M. Gradstein, J. G. Ogg, M. D. Schmitz, G. M. Ogg Bibcode:F. M. Gradstein, J. G. Ogg, M. D. Schmitz, G. M. Ogg 请检查|bibcode=值 (帮助). ISBN 978-0-444-59425-9. doi:10.1016/B978-0-444-59425-9.00015-9. 
  6. ^ 月球地图, 乔瓦尼·巴蒂斯塔·里乔利(1651)
  7. ^ 7.0 7.1 7.2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0–65.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8. ^ Bourba G. A. . Around the world. 2010,. 1 (2832)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4). 
  9. ^ Shows by IAU gazette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0. ^ IAU Rules and Convention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9). 
  11. ^ Родионова Ж. Ф. Путешествия к Луне. Moscow: Fyzmatlyt. 2009: 205. ISBN 978-5-9221-1105-8. 
  12. ^ 12.0 12.1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5–35.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13. ^ 13.0 13.1 Montgomery S. L. The Moon &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9: 156, 166. ISBN 9780816519897. 
  14. ^ [[:commons:File:Langrenus map of the Moon 1645.jpg|月球地图, 米迦勒·弗洛伦特·范·朗伦(1645年)]]
  15. ^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8.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16. ^ Lynn, W. T. Langrenus and his lunar nomenclature. The Observatory. 1908, 31: 249–250 [2016-03-17]. Bibcode:1908Obs....31..249L. (原始内容于2022-11-14). 
  17. ^ Johannes Hevelius. 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 Hünefeld. 1647: 226–227, 228 [2016-03-17]. doi:10.3931/e-rara-238. (原始内容于2018-06-30).  |journal=被忽略 (帮助) (Ætna Mons — у списку назв на с. 22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1. Bibcode:2003mnm..book.....W. ISBN 9780521544146. 
  19. ^ 月球背面地图 (PDF). [2016-03-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8-11-13). 
  20. ^ 哥白尼环形山周边图 (PDF). [2016-03-17].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5). 
  21. ^ According to the laser altimeter on the satellite“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JM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23. ^ Braden S. Copernicus Central Peak. lroc.sese.asu.edu. 2012-06-27 [2015-01-30]. (原始内容于2015-02-01). 
  24. ^ Braden S. . lroc.sese.asu.edu. 2012-06-28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1). 
  25. ^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Bugiolacchi, R.; Mall, U.; Bhatt, M.; McKenna-Lawlor, S.; Banaszkiewicz, M.; Brønstad, K.; Nathues, A.; Søraas, F.; Ullaland, K.; Pedersen, R. B. An in-depth look at the lunar crater Copernicus: Exposed mineralogy by high-resolution 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 Icarus. 2011, 213 (1): 43–63 [2016-03-17]. Bibcode:2011Icar..213...43B. doi:10.1016/j.icarus.2011.02.023. (原始内容于2019-06-09). 
  26. ^ Dhingra, Deepak; Pieters, Carle M.; Head, James W.; Isaacson, Peter J. Large mineralogically distinct impact melt feature at Copernicus crater – Evidence for retention of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PDF).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40 (6): 1043–1048 [2016-03-17]. Bibcode:2013GeoRL..40.1043D. doi:10.1002/grl.50255. (原始内容 (PDF)于2013-12-18). 
  27. ^ Dhingra, D.; Pieters, C. M.; Head, J. W. Copernicus Crater: Compelling Science Exploration Target Waiting for Future Missions (PDF). Annual Meeting of the Lunar Exploration Analysis Group, held 22-24 October, 2014 in Laurel, Maryland. LPI Contribution No. 1820, id.3054. 2014 [2016-03-17]. Bibcode:2014LPICo1820.3054D.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4). 
  28. ^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Pieters, C. M.; Adams, J. B.; Smith, M. O.; Mouginis-Mark, P. J.; Zisk, S. H. The nature of crater rays: The Copernicus example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5, 90: 12393–12413 [2016-03-17]. Bibcode:1985JGR....9012393P. doi:10.1029/JB090iB14p12393. (原始内容 (PDF)于2010-06-24). 
  29. ^ 29.0 29.1 29.2 Shoemaker E. M. Physics and Astronomy of the Moon. Academic Press. 1961: 325–328. ISBN 9781483270784. 
  30. ^ 30.0 30.1 Wood C. Compelling Copernican color. lpod.wikispaces.com. 2009-01-24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3). 
  31. ^ Shoemaker, E. M.; Hackman, R. J. Stratigraphic Basis for a Lunar Time Scale. The Moon. IAU Symposium 14. 1962: 289–300. Bibcode:1962IAUS...14..289S.  ()
  32. ^ 32.0 32.1 Hawke, B. Ray; Blewett, D. T.; Lucey, P. G.; Smith, G. A.; Bell, J. F.; Campbell, B. A.; Robinson, M. S. The origin of lunar crater rays (PDF). Icarus. 2004, 170 (1): 1–16 [2016-03-17]. Bibcode:2004Icar..170....1H. doi:10.1016/j.icarus.2004.02.0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4-11-27). 
  33. ^ Werner, S. C.; Medvedev, S. The Lunar rayed-crater population —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ay retention (PD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0, 295 (1–2): 147–158 [2016-03-17]. Bibcode:2010E&PSL.295..147W. doi:10.1016/j.epsl.2010.03.036.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2-01). 
  34. ^ Guest J. E., Murray J. B. A Large Scale Surface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Ejecta Blanket and Rays of Copernicus. The Moon. 1971年10月, 3 (3): 326–336. Bibcode:1971Moon....3..326G. doi:10.1007/BF00561844. 
  35. ^ Wells, K. S.; Campbell, D. B.; Campbell, B. A.; Carter, L. M. A New View of Tycho and Copernicus Craters' Secondary Crater Populations (PDF). 4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March 7-11, 2011 at The Woodlands, Texas. LPI Contribution No. 1608, p.1535. 2011 [2016-03-17]. Bibcode:2011LPI....42.1535W.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3-05). 
  36. ^ Rimae Stadiu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10-18 [2015-03-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3-01). 
  37. ^ Cook, A. C.; Spudis, P. D.; Robinson, M. S.; Watters, T. R.; Bussey, D. B. J. The Topography of the Lunar Poles from Digital Stereo Analysis (PDF). 30th Annual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15-29, 1999, Houston, TX, abstract no. 1154. March 1999 [2016-03-17]. Bibcode:1999LPI....30.1154C. (原始内容 (PDF)于2018-09-04). 
  38. ^ Wood C. A. . lpod.org. 2004-08-14 [2015-01-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07). 
  39. ^ 39.0 39.1 39.2 Wilhelms D. (PDF).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40. ^ 40.0 40.1 Crawford, I. A. The Scientific Case for Renewe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Moon (PDF). Space Policy. 2004, 20: 91–97 [2016-03-17]. Bibcode:2004SpPol..20...91C. doi:10.1016/0016-7037(94)9018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1-31). 
  41. ^ Wilhelms D. (PDF).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80–281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4). 
  42. ^ 42.0 42.1 42.2 42.3 Hiesinger, H.; van der Bogert, C. H.; Pasckert, J. H.; Funcke, L.; Giacomini, L.; Ostrach, L. R.; Robinson, M. S. How old are young lunar cra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2, 117 [2016-03-17]. Bibcode:2012JGRE..117.0H10H. doi:10.1029/2011JE003935. (原始内容于2018-02-06). 
  43. ^ 43.0 43.1 Stöffler, D.; Ryder, G. Stratigraphy and Isotope Ages of Lunar Geologic Units: Chronological Standard for the Inner Solar System.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1, 96 (1-4). Bibcode:2001SSRv...96....9S. doi:10.1023/A:1011937020193. 
  44. ^ Bogard, D. D.; Garrison, D. H.; Shih, C. Y.; Nyquist, L. E. 39Ar-40Ar dating of two lunar granites: The age of Copernicu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July 1994, 58 (14): 3093–3100. Bibcode:1994GeCoA..58.3093B. doi:10.1016/0016-7037(94)90181-3. 
  45. ^ Barra, F.; Swindle, T. D.; Korotev, R. L.; Jolliff, B. L.; Zeigler, R. A.; Olson, E. 40Ar/39Ar dating of Apollo 12 regol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of Copernicus and the source of nonmare materials (PDF).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December 2006, 70 (24): 6016–6031 [2016-03-17]. Bibcode:2006GeCoA..70.6016B. doi:10.1016/j.gca.2006.09.0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5-01-31). 
  46. ^ To a Rocky Moon: A Geologist's History of Lunar Exploration. Donald Wilhelm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3). ISBN 978-0816510658, pp. 167-168.

外部链接

  • 带地名的区域表面详图(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环形山地质图(197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区域地形图(196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pernicus. The-Moon Wiki. [2019-01-07]. (原始内容于2019-01-07). 
  • 哥白尼环形山 - 月球的君主. 大众天文. 1999年1月 [2016-03-17]. (原始内容于2007-03-10). 
  • Wood C. 引人注目的哥白尼环形山. 2009-01-24 [2016-03-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3). 
  • 天体物理数据系统中的部分论文

基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片的在线刊物

  • Braden S. 哥白尼环形山俯瞰. 2012-06-28 [2016-03-17]. (原始内容于2015-02-01). 
  • Braden S. 哥白尼中央峰.. 2012-06-27 [2016-03-17]. (原始内容于2015-02-01). 
  • Robinson M. 哥白尼中央峰西侧. 2012-07-18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5-01-30). 
  • Tornabene L. L. 哥白尼环形山的中央峰. 2010-05-04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4-08-15). 
  • Robinson M. 哥白尼环形山和月球时标. 2010-09-28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5-01-29). 
  • Robinson M. 绝对时间. 2012-03-19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4-12-10). 
  • Ashley J. 哥白尼环形山中的暗斑. 2011-09-20 [2016-03-18]. (原始内容于2015-02-03).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部分照片

  • 分辨率为1.8米/像素的陨石坑拼接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分辨率为4.0米/像素环形山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看到所有的中央山丘。
  • 分辨率为1.2米/像素陨石坑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清晰地显示了西侧的山丘。
  • 哥白尼西部边缘照片。清晰地显示了台地和卫星坑“哥白尼A陨坑”:
    • 分辨率为0.5米/像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分辨率为1.2米/像素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更大的区域,图像倒置:下为北,右为东。)
  • 分辨率为0.51米/像素环形山西侧边缘图像(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以看到不同亮度等级的射线纹。
  • 分辨率为100米/像素的环形山北侧外围区域照片(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看到众多的次级陨坑。

其它探测任务拍摄的图片

哥白尼环形山, copernicus, 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 属于保存完好, 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 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 直径96, 07公里, 深度2, 846公里, 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 尼古拉, 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接图片纬度9, n经度20, w直径96, 07公里深度2, 846公里月面座標日出时20, 命名来源尼古拉, 哥白尼位于晨昏圈上的, 月时9, 5天, 黎明时分的, 及周边地图, 阿波罗12号拍摄, 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 哥白尼环形山 Copernicus 是月球风暴洋东部一座陨石坑 属于保存完好 非常突出的月球环形山之一 1 2 周围环绕着巨大明亮的射纹系统 直径96 07公里 深度2 846公里 1 以世界日心说开创者 尼古拉 哥白尼的名字命名 3 哥白尼环形山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接图片纬度9 62 N经度20 08 W直径96 07公里深度2 846公里月面座標日出时20 命名来源尼古拉 哥白尼位于晨昏圈上的哥白尼环形山 月时9 5天 黎明时分的哥白尼环形山 哥白尼环形山及周边地图 哥白尼环形山 阿波罗12号拍摄 朝北 夜晚的哥白尼中央山丘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 宽度8公里 朝东 黎明时分哥白尼环形山中的一座中央山丘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 宽度1350米 朝西 雨海表面 哥白尼射纹带 环形山位于地平线处 射纹中可看到次级坑 阿波罗17号 1972年 朝南快照 雨海南面哥白尼次级坑链的一部分 全长250公里 从雨海暑湾延伸而出 穿过亚平宁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间的裂口 逐步合并为一条沟槽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快照 50 13 公里 右为北方 哥白尼次级坑链形状 位于图像左侧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拼图 宽度42公里 世纪之照 月球轨道器2号拍摄的哥白尼环形山内部斜视图 该探测器在1966年 1967年间环绕月球飞行 美国宇航局图片 哥白尼哥白尼环形山大约形成于8亿年前 为月球最年轻的大型陨石坑之一 4 月球地质史中的哥白尼纪时期就是以该名字命名 5 是所有形成于该时期带明亮辐射纹陨石坑的典型代表 火星上也有一座同名的撞击坑 目录 1 特征 2 命名 3 位置 4 描述 5 辐射纹 6 次生坑 7 地质史 8 地质龄 9 卫星陨石坑 10 另请参阅 11 参考文献 12 外部链接 12 1 基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片的在线刊物 12 2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部分照片 12 3 其它探测任务拍摄的图片特征 编辑该环形山是业余天文爱好者感兴趣的观测对象 2 4 在新月或满月后 接近晨昏圈 的9 10天内 它的外貌及所覆盖的射线纹显露得最清楚 命名 编辑像许多月球正面陨石坑一样 哥白尼环形山也是由乔瓦尼 里乔利命名 6 7 其1651年的月名体系已成为标准化的命名 他也以相信地球运动的天文学家如阿里斯塔克斯和开普勒等人的名字 命名了风暴洋及周边陨石坑 事实上作为一名意大利耶稣会士 他遵守教会教义并公开反对哥白尼的日心说 里乔利当时指出 他的命名象征将所有日心说学者们都抛进了风暴洋中 就如在 风雨如磐海洋中沉浮 的岛礁 7 不过 天文史学家尤恩 阿代尔 惠特克怀疑 这些极其突出的陨石坑也许正是表达了里乔利心中对他们的认同和支持 并想为未来一代留下有价值的遗产 7 8 1935年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了该环形山及其他许多月球传统名 3 1973年该名称也赋予给火星上的一座撞击坑 随后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作出规定 未来不容许重复使用相同的名称 但已有的旧名可继续保留 9 10 此前其它的月球制图者对该环形山都有不同的称呼 1635年至1637年 皮埃尔 伽桑狄与他的同事一起制作了一些当时质量很高的月球地图 11 12 他们以查尔特勒山脉的拉丁名称它为 查尔图西亚 Carthusia 12 13 1645年曾在西班牙国王菲利普四世宫廷中服务过的米迦勒 弗洛伦特 范 朗伦 称呼 菲利普四世 并称风暴洋为 菲利皮科斯洋 Oceanus Philippicus 对其它一些对象也进行了类似的命名 14 15 16 13 1647年约翰 赫维留则以地球西西里岛上的埃特纳火山命名它为 埃特纳山 Etna M 他也以各种陆地山脉和山脊的名字命名了该环形山的亮纹 17 18 米歇尔 朗伦的月面图 1645年 约翰 赫维留的月面图 1647年 里乔利的月面图 1651年 位置 编辑哥白尼环形山中心的月面坐标为9 37 N 20 05 W 9 62 N 20 08 W 9 62 20 08 坐标 9 37 N 20 05 W 9 62 N 20 08 W 9 62 20 08 位于风暴洋东部 那里的一些高地将该区域划分为数座月海和月湾 哥白尼环形山的东面是暑湾 浪湾 东南为中央湾 西南是岛海 南面更远处是知海 环形山往北60公里就是喀尔巴仟山脉 东北180公里则为亚平宁山脉 这些山脉都坐落雨海中 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陨石坑 不包括它的卫星坑 东面有大的斯塔迪乌斯陨石坑 东北是厄拉多塞陨石坑 西南为赖因霍尔德陨石坑 此外 环绕它的较小撞击坑有 福特陨石坑 南面 霍尔登修陨石坑 西南 米利奇乌斯陨石坑 西面及盖 吕萨克陨坑 北面 最靠近的一条沟槽则是绵延40公里的盖 吕萨克月溪 Rima Gay Lussac 19 20 向西500多公里坐落着另一座引人注目的撞击坑 开普勒陨石坑 西北900公里处是阿里斯塔克斯陨石坑 三座陨石坑的射纹系统均相互交叉重叠 描述 编辑哥白尼环形山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年轻陨石坑 不像古老陨坑已因撞击而发生侵蚀 有清晰的轮廓 外缘略呈波轮状 直径约93公里 内坡壁宽15公里 壁高较周围地表高出1 1 5公里 而坑底较周围地表深2 5公里 因此 相对于坑底 它的侧壁高度达到3 8公里 有些地方 gt 4公里 坡壁上有三种不同的台地结构和内壁坍落形成的弧状滑坡 坑内地面尚未被熔岩覆盖 地势南半部多丘陵 而北半部相对平坦 中央区有三座孤立山丘组成的中央峰 较地面高1 2公里以上 1 21 22 23 这些山峰彼此被山谷分开 沿东西方向大致形成一条直线 20世纪80年代通过红外线观测 发现这些山峰的地质成份主要为铁镁质橄榄石 哥白尼环形山坑底没有月海熔岩 而是覆盖着一层凝固的撞击熔融物 陨坑底表较为平整 特别是在西北部 但坑内也分布着数不清的凝固熔岩碎块 裂缝以及长圆形空腔 可能是月壤下熔岩隧道崩溃的结果 一些熔化物被抛射到环形山的东部 甚至坑外 在坡壁台地上形成了众多的岩浆湖 从中流下的熔浆抹平了弯曲的通道 24 25 但坑内各处地表溅射物的分布并不均匀 26 27 值得注意的是 哥白尼环形山内的大陨坑并不多 主要是尚没有足够长的积累期 最大一座陨坑是位于东内侧坡壁上直径3 5公里的卫星坑 哥白尼 A 但极小的陨坑也有很多 可能是环形山撞击过程中喷发出的碎片重新回落所造成 25 在创建该环形山的撞击发生前 月海该处的地层很厚 因此 哥白尼环形山坑底表层和溅射物主要由月海下层较轻的岩石构成 特别是深层岩石 主要是橄长岩 25 28 环哥白尼环形山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月表都覆盖着凝固溅射物 看上去呈形状不规则 纵向细长的射线状 从陨坑一直伸向远方 28 29 大部分的物质被抛射到北面和西面 30 辐射纹 编辑辐射纹是以撞击坑中为中心呈射线状向四周辐射 由大量细小撞击坑溅射物 次生坑 坑群及其溅射物组成 包括撞击坑的二次或三次连续撞击作用形成的辐射状坑链 满月时 哥白尼环形山伸向所有方向的射纹线都可看得很清楚 它们绵延伸展500多公里 28 这些射纹大都笔直 但也有些沿分散的次级坑 28 弯曲成弧瓣 环圈或相互交叉 构成错综复杂的网状 4 29 31 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线较暗淡 不如年轻的陨石坑如第谷坑的亮 但它们的延伸距离都非常长 与第谷射纹线不同 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大部分分布在黑暗的月海上 因此哥白尼环形山的射纹系统是月球上除第谷坑外最显目的 2 这些辐射纹部分是陨石坑溅射的浅灰色细粒岩屑 角砾粉末和玻璃质碎块 部分为陨石本身散落的碎屑 在太阳的强辐照下 从受玷染的月壤中显现出来 并与后来的小流星坑混合 32 哥白尼射纹线较后期陨坑的射纹要暗淡得多 但由于陨石坑溅射物的化学成分与所在月海的岩石不同 28 32 33 因此 其射纹几乎或完全达到了 光学成熟度 不会在辐射影响下继续退色 次生坑 编辑哥白尼环形山在各个方向都散落着岩石碎块 形成众多环绕的次生坑 其中很多就位于辐射纹中 有些相互构成了链坑 34 多数陨石坑分布在距哥白尼环形山100 200公里的范围内 从远处看 它们的密集度迅速下降 29 35 东北部长长的哥白尼次生坑链起始于斯塔迪乌斯陨石坑附近 并向北延伸 从喀尔巴阡山脉和亚平宁山脉之间穿过 进入雨海 其走向蜿蜒曲折 时而与哥白尼环形山环壁平行 时而又正对着它 总长度超过250公里 在某些地方 这些陨石坑又合并成一条长长的沟槽 与邻近的另一条类似坑链一起被统称为 斯塔迪乌斯溪 Rimae Stadius 但由于它们实际是坑链而非沟槽 36 该名称后被国际天文联合会取消 2 37 但有时仍在使用 坑链中的很多陨石坑都有一些卫星环形山 以它们的名称加大写字母称呼 环形山内也有大量的链状坑 大多都位于相对平坦的区域 这些链状坑边缘平滑且延伸不远 一些链状坑在坑内成组出现 其中一些相互交错 形态各异 一些是孤立的点状坑 另一些则相互连接 有些沟槽状坑链测宽度约100米 长度1 3公里 深度大多约为5米左右 其中有些深达14米 在环形山底部与侧壁交界处可看见大量的链状坑的发育 这类链状坑的深度通常比坑中央的链状坑浅 同时 在坑底丘陵地带也有一些链状坑和沟槽存在 这些沟槽边缘曲折 形态上与点状坑链非常类似 但通常走向较直 另外 在坑底中央也发现一个岩浆穹窿 围绕它发育有大量的辐射状裂隙 这些裂隙通常延伸较直且规模较坑底沟槽小 哥白尼撞击坑底部的链状坑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平坦区域 链状坑在走向上呈无规律分布 哥白尼次生坑同其他陨石坑一样 形状往往不规则且深度较浅 直径约为8公里 地质史 编辑形成哥白尼环形山的撞击能量 估计达到9 6 1022焦耳 很可能是一颗7公里左右的小行星球粒陨石以大约16公里 秒的速度撞击在月球表面 据估计约有2000亿吨岩石被蒸发及10倍以上的岩石被熔化 熔岩体积大约达900公里3 足以在环形山底部形成厚达200米的地层 撞击时产生的陨石坑深度比现在更深 口径更小 但其底部立即 反弹 抛出数座中央峰及向内塌陷的环壁 在斜壁坡上留下 锯齿 边缘的台地 25 哥白尼环形山形成前 该地区覆盖着深达数几百米的月海玄武岩 玄武岩层下是雨海盆地形成时产生的撞击溅射物 主要为厚达0 4 3公里的苏长岩 更深层是岩石蠕变层 再下面基本上是铁镁质角砾岩 25 28 有资料表明 雨海盆地堆积层下是一座更古老的撞击坑 其中心位于哥白尼环形山附近 直径可能达600公里 被称作 岛海盆地 4 28 但是否确实存在 目前仍是未知 38 哥白尼环形山形成时大量溅射物被抛射到北面和西面 在其内外方向形成明显不对称的溅射分布 这也许是撞击月表的小行星来自东南方向 30 另一方面 也可能导致了对月表不均匀的冲击 25 地质龄 编辑哥白尼环形山可看到辐射纹系统的存在 月亮上大部分大型环形山因过于古老而无法保留其射线纹 但哥白尼环形山是少数例外之一 4 形成于该时期的陨石坑是月球地质史上以哥白尼名字命名的最后一阶段 哥白尼纪时期 根据美国 月球撞击坑数据库2011 统计 哥白尼时期形成了68个撞击坑 虽然所占面积不大 但其景观效应是区域乃至全月性的 哥白尼环形山 为哥白尼纪期陨石坑的典型代表 尽管它并非该时期最早的 39 月球地层最重要的划分标准之一 溅射物覆盖面积巨大 与地质年龄更长或更短的其它地层相重叠 因此 对测定准确和可靠测定陨石坑年龄有重要关系 40 41 42 现在对哥白尼环形山年龄的估测 主要基于阿波罗12号从距环形山350公里处取回的带有哥白尼环形山溅射物的岩石样本 虽然这种鉴定并不绝对可靠 39 40 42 43 从放射性数据得到的结果是 哥白尼环形山的地质年龄大约为8亿年 1000万年 39 44 45 5 目前取得的大多数共识为8亿年 1500万年 5 42 43 这与哥白尼环形山表面和溅射物中小陨坑数量的计算结果是相吻合的 42 卫星陨石坑 编辑按照惯例 最靠近哥白尼环形山的卫星陨石坑在月表地图上以字母标注在卫星坑的中心点旁边 3 哥白尼 月面坐标 直径 公里A 9 31 N 18 54 W 9 52 N 18 90 W 9 52 18 90 Copernicus A 3 22B 7 30 N 22 23 W 7 50 N 22 39 W 7 50 22 39 Copernicus B 7 55C 7 07 N 15 26 W 7 12 N 15 44 W 7 12 15 44 Copernicus C 5 73D 12 12 N 24 48 W 12 20 N 24 80 W 12 20 24 80 Copernicus D 5 09E 6 24 N 22 42 W 6 40 N 22 70 W 6 40 22 70 Copernicus E 4 12F 5 53 N 22 14 W 5 89 N 22 24 W 5 89 22 24 Copernicus F 3 33G 5 55 N 21 31 W 5 92 N 21 51 W 5 92 21 51 Copernicus G 4H 6 53 N 18 17 W 6 89 N 18 29 W 6 89 18 29 Copernicus H 4 14J 10 08 N 23 56 W 10 13 N 23 94 W 10 13 23 94 Copernicus J 5 71L 13 29 N 17 05 W 13 48 N 17 08 W 13 48 17 08 Copernicus L 3 89N 6 55 N 23 19 W 6 91 N 23 31 W 6 91 23 31 Copernicus N 6 33P 10 07 N 16 04 W 10 11 N 16 06 W 10 11 16 06 Copernicus P 4 32R 8 04 N 16 50 W 8 06 N 16 84 W 8 06 16 84 Copernicus R 3 57卫星坑 哥白尼 H 是一座典型的 暗晕 坑 曾是1967年月球轨道器5号的一个观察目标 暗晕陨石坑原被认为源于火山而非撞击 但轨道器拍摄的图像显示 陨石坑中有一块类似其它陨坑大小的溅射物 这表明了该陨石坑的撞击来源 而暗晕的原因是撞击凿出的下层较暗的月海玄武岩 46 另请参阅 编辑月球环形山列表 月球地质年代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Britannica Copernicus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30 2 0 2 1 2 2 2 3 Wlasuk P T Observing the Moon 1 Springer Science amp Business Media 2000 72 74 ISBN 978 1 852 33193 1 3 0 3 1 3 2 Copernicu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 10 18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30 4 0 4 1 4 2 4 3 4 4 Chikmachev V I Glava 3 5 Kopernik i ego okrestnosti Puteshestviya k Lune Moskva Fizmatlit 2009 111 117 ISBN 978 5 9221 1105 8 5 0 5 1 5 2 Tanaka K L Hartmann W K The Geologic Time Scale Elsevier Science Limited 2012 275 298 M Gradstein J G Ogg M D Schmitz G M Ogg Bibcode F M Gradstein J G Ogg M D Schmitz G M Ogg 请检查 bibcode 值 帮助 ISBN 978 0 444 59425 9 doi 10 1016 B978 0 444 59425 9 00015 9 月球地图 乔瓦尼 巴蒂斯塔 里乔利 1651 7 0 7 1 7 2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60 65 Bibcode 2003mnm book W ISBN 9780521544146 Bourba G A Alien calendar Around the world 2010 1 2832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4 Shows by IAU gazette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AU Rules and Convention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09 Rodionova Zh F Puteshestviya k Lune Moscow Fyzmatlyt 2009 205 ISBN 978 5 9221 1105 8 12 0 12 1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5 35 Bibcode 2003mnm book W ISBN 9780521544146 13 0 13 1 Montgomery S L The Moon amp the Western Imagination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9 156 166 ISBN 9780816519897 commons File Langrenus map of the Moon 1645 jpg 月球地图 米迦勒 弗洛伦特 范 朗伦 1645年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198 Bibcode 2003mnm book W ISBN 9780521544146 Lynn W T Langrenus and his lunar nomenclature The Observatory 1908 31 249 250 2016 03 17 Bibcode 1908Obs 31 249L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1 14 Johannes Hevelius Selenographia sive Lunae descriptio Hunefeld 1647 226 227 228 2016 03 17 doi 10 3931 e rara 23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30 journal 被忽略 帮助 AEtna Mons u spisku nazv na s 228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hitaker E A Mapping and Naming the Moon A History of Lunar Cartography and Nomenclatur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201 Bibcode 2003mnm book W ISBN 9780521544146 月球背面地图 PDF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11 13 哥白尼环形山周边图 PDF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5 According to the laser altimeter on the satellite Lunar Reconnaissance Orbiter obtained through the program JM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unar Impact Crater Database Braden S Copernicus Central Peak lroc sese asu edu 2012 06 27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1 Braden S Copernicus Seen Looking Straight Down lroc sese asu edu 2012 06 28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1 25 0 25 1 25 2 25 3 25 4 25 5 Bugiolacchi R Mall U Bhatt M McKenna Lawlor S Banaszkiewicz M Bronstad K Nathues A Soraas F Ullaland K Pedersen R B An in depth look at the lunar crater Copernicus Exposed mineralogy by high resolution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 Icarus 2011 213 1 43 63 2016 03 17 Bibcode 2011Icar 213 43B doi 10 1016 j icarus 2011 02 0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9 Dhingra Deepak Pieters Carle M Head James W Isaacson Peter J Large mineralogically distinct impact melt feature at Copernicus crater Evidence for retention of compositional heterogeneity PDF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13 40 6 1043 1048 2016 03 17 Bibcode 2013GeoRL 40 1043D doi 10 1002 grl 5025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12 18 Dhingra D Pieters C M Head J W Copernicus Crater Compelling Science Exploration Target Waiting for Future Missions PDF Annual Meeting of the Lunar Exploration Analysis Group held 22 24 October 2014 in Laurel Maryland LPI Contribution No 1820 id 3054 2014 2016 03 17 Bibcode 2014LPICo1820 3054D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4 28 0 28 1 28 2 28 3 28 4 28 5 28 6 Pieters C M Adams J B Smith M O Mouginis Mark P J Zisk S H The nature of crater rays The Copernicus example PDF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1985 90 12393 12413 2016 03 17 Bibcode 1985JGR 9012393P doi 10 1029 JB090iB14p1239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0 06 24 29 0 29 1 29 2 Shoemaker E M Physics and Astronomy of the Moon Academic Press 1961 325 328 ISBN 9781483270784 30 0 30 1 Wood C Compelling Copernican color lpod wikispaces com 2009 01 24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3 Shoemaker E M Hackman R J Stratigraphic Basis for a Lunar Time Scale The Moon IAU Symposium 14 1962 289 300 Bibcode 1962IAUS 14 289S Other link 32 0 32 1 Hawke B Ray Blewett D T Lucey P G Smith G A Bell J F Campbell B A Robinson M S The origin of lunar crater rays PDF Icarus 2004 170 1 1 16 2016 03 17 Bibcode 2004Icar 170 1H doi 10 1016 j icarus 2004 02 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4 11 27 Werner S C Medvedev S The Lunar rayed crater popul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ray retention PD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10 295 1 2 147 158 2016 03 17 Bibcode 2010E amp PSL 295 147W doi 10 1016 j epsl 2010 03 03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2 01 Guest J E Murray J B A Large Scale Surface Pattern Associated with the Ejecta Blanket and Rays of Copernicus The Moon 1971年10月 3 3 326 336 Bibcode 1971Moon 3 326G doi 10 1007 BF00561844 Wells K S Campbell D B Campbell B A Carter L M A New View of Tycho and Copernicus Craters Secondary Crater Populations PDF 42nd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held March 7 11 2011 at The Woodlands Texas LPI Contribution No 1608 p 1535 2011 2016 03 17 Bibcode 2011LPI 42 1535W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3 05 Rimae Stadius Gazetteer of Planetary Nomenclature International Astronomical Union IAU Working Group for Planetary System Nomenclature WGPSN 2010 10 18 2015 0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3 01 Cook A C Spudis P D Robinson M S Watters T R Bussey D B J The Topography of the Lunar Poles from Digital Stereo Analysis PDF 30th Annual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Conference March 15 29 1999 Houston TX abstract no 1154 March 1999 2016 03 17 Bibcode 1999LPI 30 1154C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8 09 04 Wood C A Impact Basin Database lpod org 2004 08 14 2015 01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07 39 0 39 1 39 2 Wilhelms D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PDF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4 40 0 40 1 Crawford I A The Scientific Case for Renewed Human Activities on the Moon PDF Space Policy 2004 20 91 97 2016 03 17 Bibcode 2004SpPol 20 91C doi 10 1016 0016 7037 94 90181 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1 31 Wilhelms D Geologic History of the Moon PDF 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 Professional Paper 1348 1987 280 281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5 14 42 0 42 1 42 2 42 3 Hiesinger H van der Bogert C H Pasckert J H Funcke L Giacomini L Ostrach L R Robinson M S How old are young lunar crater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2012 117 2016 03 17 Bibcode 2012JGRE 117 0H10H doi 10 1029 2011JE0039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2 06 43 0 43 1 Stoffler D Ryder G Stratigraphy and Isotope Ages of Lunar Geologic Units Chronological Standard for the Inner Solar System Space Science Reviews 2001 96 1 4 Bibcode 2001SSRv 96 9S doi 10 1023 A 1011937020193 Bogard D D Garrison D H Shih C Y Nyquist L E 39Ar 40Ar dating of two lunar granites The age of Copernicu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July 1994 58 14 3093 3100 Bibcode 1994GeCoA 58 3093B doi 10 1016 0016 7037 94 90181 3 Barra F Swindle T D Korotev R L Jolliff B L Zeigler R A Olson E 40Ar 39Ar dating of Apollo 12 regolith Implications for the age of Copernicus and the source of nonmare materials PDF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December 2006 70 24 6016 6031 2016 03 17 Bibcode 2006GeCoA 70 6016B doi 10 1016 j gca 2006 09 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5 01 31 To a Rocky Moon A Geologist s History of Lunar Exploration Donald Wilhelms University of Arizona Press 1993 ISBN 978 0816510658 pp 167 168 外部链接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哥白尼环形山带地名的区域表面详图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环形山地质图 197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区域地形图 196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pernicus The Moon Wiki 2019 0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07 哥白尼环形山 月球的君主 大众天文 1999年1月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3 10 Wood C 引人注目的哥白尼环形山 2009 01 24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3 天体物理数据系统中的部分论文基于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照片的在线刊物 编辑 Braden S 哥白尼环形山俯瞰 2012 06 28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1 Braden S 哥白尼中央峰 2012 06 27 2016 03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1 Robinson M 哥白尼中央峰西侧 2012 07 18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30 Tornabene L L 哥白尼环形山的中央峰 2010 05 04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8 15 Robinson M 哥白尼环形山和月球时标 2010 09 28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1 29 Robinson M 绝对时间 2012 03 19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2 10 Ashley J 哥白尼环形山中的暗斑 2011 09 20 2016 03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2 03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拍摄的部分照片 编辑 分辨率为1 8米 像素的陨石坑拼接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分辨率为4 0米 像素环形山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看到所有的中央山丘 分辨率为1 2米 像素陨石坑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清晰地显示了西侧的山丘 哥白尼西部边缘照片 清晰地显示了台地和卫星坑 哥白尼A陨坑 分辨率为0 5米 像素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分辨率为1 2米 像素的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更大的区域 图像倒置 下为北 右为东 分辨率为0 51米 像素环形山西侧边缘图像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以看到不同亮度等级的射线纹 分辨率为100米 像素的环形山北侧外围区域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可看到众多的次级陨坑 其它探测任务拍摄的图片 编辑 月球轨道器4号拍摄的哥白尼环形山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月球轨道器5号拍摄的哥白尼环形山照片 V 15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V 15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阿波罗12 15和17号飞船拍摄的哥白尼环形山照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哥白尼次级链坑 中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快照 阿波罗17号 1972年 右为北方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哥白尼环形山 amp oldid 7641046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