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全島詩人聯吟大會

全島詩人聯吟大會,主要指1924年至1937年所舉行的全台灣詩人詩社聯吟大會,每一年的名稱多有不同,又稱作「全島詩社(聯吟)大會」、「全島漢詩人大會」、「全臺詩界大會」、「全島擊缽吟會[1]。全島詩人大會至1924年才成為正式且規律的活動,1937年因皇民化運動積極推行而中止。

背景 编辑

台灣詩社之始,最早有諸羅縣季麒光邀集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創立東吟社,後來又有唐景崧邀集台南與台北文人組織的斐亭吟會、牡丹詩社等。詩社的活動,當時並不普及,也不是常設性的文學社團,其性質多為文人應答酬唱、創作書寫的聚會。這樣的詩會組織,也可以說是新統治者為了快速安定地方秩序,而拉攏在地文士的活動[2]甲午戰爭之後,台灣割讓予日本,詩社聚會吟詠之風雖然一時中止,但1895年日人治台後,1896年就有民政局長水野遵與土居香國、陳洛、李秉鈞、黃茂清等臺北文人聚會吟唱,其後,治台初期日人及台人官紳薈萃,開展了一連串的詩會雅集。尤其1921年總督田健治郎召開全臺詩社擊缽聯吟大會,促使各地詩人、詩社漸增,更促成 1924年全台詩人大會的正式成立。[3]

發展 编辑

全島詩人大會嚴格來說,係指1924年起至1937年止,在台灣所舉行的詩人聚會,共舉行14次。1924年2月10日,「中嘉南聯合吟會」舉辦時,會中達成結合全島詩社為一組織的共識。同年4月13日,瀛社例會於陋園召開,亦提出「聯絡文人聲氣」之旨,與中南部詩人之共識相呼應。是以出現邀集全島詩人集會之舉,並依黃欣建議,起草「全島詩社聯合吟會」會則。因此,全島詩人大會在名義上屬於「全島詩社聯合吟會」所召開,成為一規律且制度化之組織。1927年,「大會」復由臺北輪值,會中決議改由五州(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之主要詩社輪值承辦,至少一年一次,並固定於春季召開,邀約全臺各地詩社推派代表參加。「大會」遂成為臺灣詩社間組織聯合的最高殿堂,全島詩人因此得有固定交流的機會。1937年,日本政府全面廢止漢文欄;7月7日,日華戰爭爆發,島內局勢益趨緊繃,至此,全島詩人大會於是中止。[1]:330-331

活動方式 编辑

參與社團 编辑

每年舉辦的大會具有一定代表性意義,其參與皆為各地的重要詩社,如南部台南的南社、桐侶吟社、酉山吟社,嘉義的嘉社,中部的大冶吟社、櫟社、怡社,新竹的竹社,北部的桃社、瀛社、星社、天籟吟社、萃英吟社等。[1]:333

詩會進行方式 编辑

會前準備 编辑

每年由五州的詩社輪流主辦,各詩社設一名幹事,制定會則,共同商議該次詩會的日期、地點、會費及相關活動。日期決定之後,接著由主辦詩社召集社員,分為「庶務」、「文書」、「會計」、「設備」、「受付」、「接待」等各組進行籌備工作,並向全台各詩社寄發通知書,進行出席人數的調查。[1]:335

擊缽活動 编辑

詩人大會多是為期兩日的活動,第一日為擊缽聯吟會,第二日為詩人懇親會。通常第一日詩題為兩題,絕句一題、律詩一題,第二日亦是。擊缽詩題多與當地地景相關,例如1925年詩會在台南固園舉行,該次詩題為「固園聽鶯」;1934年詩會在嘉義阿里山舉行,該次詩題為「阿里山曉望」。[1]:336

活動場所 编辑

多在私人庭園居所或酒樓餐廳,如台南黃欣固園、台中吳子瑜怡園及東山別墅,台北蓬萊閣江山樓,或新竹公會堂、台中公會堂、台南公會堂、屏東公會堂、赤崁樓、武廟、高雄愛國婦人會館、臺北大龍峒孔子廟等場所。

活動流程 编辑

活動現場推舉與會詞人中資望較高者二名為詞宗,分列為左、右詞宗。再由詞宗選定詩題、詩體和用韻,接著在限定時間內,由參與詩人分頭寫作,時間到則交卷,再由大會工作人員進行謄抄,避免詞宗以字跡認人,造成舞弊。再分別由左、右詞宗進行評選,最後統一唱名發表名次[4]。入選者可當場領獎品,入選作品會後多刊於報章雜誌(如《台灣日日新報》、《台南新報》)。

出席人數 编辑

根據1931年女詩人吳燕生在〈祝櫟社二十年紀念會〉所云,近年詩人大會參加的詩社社數有55,人數不下千名。[1]:336

影響 编辑

由於全島詩人大會分由五州的詩社輪流辦理,也促成以地域觀念去劃分詩社的想法形成。另外,在1895年臺灣改隸以及1906年科舉廢除之後,台灣舊文人失去知識發揮的舞台,詩人大會舉行的擊缽競賽,成績以元、眼、花、臚等名次公布,也讓這些舊文人重新獲得如同科舉揭榜的刺激與榮耀,是以增進了全台詩社的發展。[3]:189-190,194

詩人大會活動的出現,也帶動徵詩活動和各種大小詩活動頻繁舉行,日常生活的婚喪喜慶等瑣事,都以吟唱或徵詩的方式進行,舊詩與日常生活融合,台灣社會充滿濃厚的藝文風氣,文學進入家居生活,出現了社會文學化的現象。[3]:223

參加詩會的詩人,除了仕紳文人、官員學子外,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也都加入詩社,全島詩人數量激增,相關媒體刊物,也多出現擊缽吟、課題、詩鐘、漢詩,造成社會沉浸於文學的氛圍之中,產生文學社會化、大眾化的現象。[3]:224-225

日治時期詩人大會活動,反映了殖民地的進步現代性,因應五大州輪辦,以在地題材入詩,深具地方特色,並結合出版、鐵道、旅遊等行銷風潮。藉漢詩作為媒介,日本詩社社員與台灣詩人的以詩會友,日臺官紳以古典詩作為文化資本、凝聚文化意識,促進關係良善。另社會環境漸趨安定,詩社激增且參與者背景多元,舊詩吟風蔓延全島,擊缽詩風增以贈送獎品、娛樂戲劇、酒宴優妓的方式進行擊缽競技詩,娛樂性質濃厚,成為貼近大眾文學形式、庶民親切日常活動;漢詩跳脫嚴肅的漢學守護,另方面也引起思考文學價值、藝術性式微的反省。[1]:348-349[5]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江, 寶釵. 從日治時期「全島詩人大會」 論臺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 中正漢學研究. 2013-06, (21): 328. 
  2. ^ 施, 懿琳. 五○年代台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異:以《詩文之友》為主. 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 臺北市: 文津. 2005: 29. ISBN 9576687527. 
  3. ^ 3.0 3.1 3.2 3.3 黃, 美娥. 古典臺灣:文學史.詩社.作家論. 台北: 國立編譯館. 2007: 185. ISBN 9789860103267. 
  4. ^ 張, 正體. 學詩門徑.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8: 172–174. ISBN 9571501735. 
  5. ^ 吳, 毓琪. 日治時期「全臺詩社聯吟大會」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4-02, (15): 1-39. 

全島詩人聯吟大會, 主要指1924年至1937年所舉行的全台灣詩人詩社聯吟大會, 每一年的名稱多有不同, 又稱作, 全島詩社, 聯吟, 大會, 全島漢詩人大會, 全臺詩界大會, 全島擊缽吟會, 全島詩人大會至1924年才成為正式且規律的活動, 1937年因皇民化運動積極推行而中止, 目录, 背景, 發展, 活動方式, 參與社團, 詩會進行方式, 會前準備, 擊缽活動, 活動場所, 活動流程, 出席人數, 影響, 參見, 參考資料背景, 编辑台灣詩社之始, 最早有諸羅縣令季麒光邀集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創立東吟社, 後來又. 全島詩人聯吟大會 主要指1924年至1937年所舉行的全台灣詩人詩社聯吟大會 每一年的名稱多有不同 又稱作 全島詩社 聯吟 大會 全島漢詩人大會 全臺詩界大會 全島擊缽吟會 1 全島詩人大會至1924年才成為正式且規律的活動 1937年因皇民化運動積極推行而中止 目录 1 背景 2 發展 3 活動方式 3 1 參與社團 3 2 詩會進行方式 3 2 1 會前準備 3 2 2 擊缽活動 3 2 3 活動場所 3 2 4 活動流程 3 2 5 出席人數 4 影響 5 參見 6 參考資料背景 编辑台灣詩社之始 最早有諸羅縣令季麒光邀集沈光文等明末遺老創立東吟社 後來又有唐景崧邀集台南與台北文人組織的斐亭吟會 牡丹詩社等 詩社的活動 當時並不普及 也不是常設性的文學社團 其性質多為文人應答酬唱 創作書寫的聚會 這樣的詩會組織 也可以說是新統治者為了快速安定地方秩序 而拉攏在地文士的活動 2 甲午戰爭之後 台灣割讓予日本 詩社聚會吟詠之風雖然一時中止 但1895年日人治台後 1896年就有民政局長水野遵與土居香國 陳洛 李秉鈞 黃茂清等臺北文人聚會吟唱 其後 治台初期日人及台人官紳薈萃 開展了一連串的詩會雅集 尤其1921年總督田健治郎召開全臺詩社擊缽聯吟大會 促使各地詩人 詩社漸增 更促成 1924年全台詩人大會的正式成立 3 發展 编辑全島詩人大會嚴格來說 係指1924年起至1937年止 在台灣所舉行的詩人聚會 共舉行14次 1924年2月10日 中嘉南聯合吟會 舉辦時 會中達成結合全島詩社為一組織的共識 同年4月13日 瀛社例會於陋園召開 亦提出 聯絡文人聲氣 之旨 與中南部詩人之共識相呼應 是以出現邀集全島詩人集會之舉 並依黃欣建議 起草 全島詩社聯合吟會 會則 因此 全島詩人大會在名義上屬於 全島詩社聯合吟會 所召開 成為一規律且制度化之組織 1927年 大會 復由臺北輪值 會中決議改由五州 臺北 新竹 臺中 臺南 高雄 之主要詩社輪值承辦 至少一年一次 並固定於春季召開 邀約全臺各地詩社推派代表參加 大會 遂成為臺灣詩社間組織聯合的最高殿堂 全島詩人因此得有固定交流的機會 1937年 日本政府全面廢止漢文欄 7月7日 日華戰爭爆發 島內局勢益趨緊繃 至此 全島詩人大會於是中止 1 330 331活動方式 编辑參與社團 编辑 每年舉辦的大會具有一定代表性意義 其參與皆為各地的重要詩社 如南部台南的南社 桐侶吟社 酉山吟社 嘉義的嘉社 中部的大冶吟社 櫟社 怡社 新竹的竹社 北部的桃社 瀛社 星社 天籟吟社 萃英吟社等 1 333 詩會進行方式 编辑 會前準備 编辑 每年由五州的詩社輪流主辦 各詩社設一名幹事 制定會則 共同商議該次詩會的日期 地點 會費及相關活動 日期決定之後 接著由主辦詩社召集社員 分為 庶務 文書 會計 設備 受付 接待 等各組進行籌備工作 並向全台各詩社寄發通知書 進行出席人數的調查 1 335 擊缽活動 编辑 詩人大會多是為期兩日的活動 第一日為擊缽聯吟會 第二日為詩人懇親會 通常第一日詩題為兩題 絕句一題 律詩一題 第二日亦是 擊缽詩題多與當地地景相關 例如1925年詩會在台南固園舉行 該次詩題為 固園聽鶯 1934年詩會在嘉義阿里山舉行 該次詩題為 阿里山曉望 1 336 活動場所 编辑 多在私人庭園居所或酒樓餐廳 如台南黃欣固園 台中吳子瑜怡園及東山別墅 台北蓬萊閣 江山樓 或新竹公會堂 台中公會堂 台南公會堂 屏東公會堂 赤崁樓 武廟 高雄愛國婦人會館 臺北大龍峒孔子廟等場所 活動流程 编辑 活動現場推舉與會詞人中資望較高者二名為詞宗 分列為左 右詞宗 再由詞宗選定詩題 詩體和用韻 接著在限定時間內 由參與詩人分頭寫作 時間到則交卷 再由大會工作人員進行謄抄 避免詞宗以字跡認人 造成舞弊 再分別由左 右詞宗進行評選 最後統一唱名發表名次 4 入選者可當場領獎品 入選作品會後多刊於報章雜誌 如 台灣日日新報 台南新報 出席人數 编辑 根據1931年女詩人吳燕生在 祝櫟社二十年紀念會 所云 近年詩人大會參加的詩社社數有55 人數不下千名 1 336影響 编辑由於全島詩人大會分由五州的詩社輪流辦理 也促成以地域觀念去劃分詩社的想法形成 另外 在1895年臺灣改隸以及1906年科舉廢除之後 台灣舊文人失去知識發揮的舞台 詩人大會舉行的擊缽競賽 成績以元 眼 花 臚等名次公布 也讓這些舊文人重新獲得如同科舉揭榜的刺激與榮耀 是以增進了全台詩社的發展 3 189 190 194詩人大會活動的出現 也帶動徵詩活動和各種大小詩活動頻繁舉行 日常生活的婚喪喜慶等瑣事 都以吟唱或徵詩的方式進行 舊詩與日常生活融合 台灣社會充滿濃厚的藝文風氣 文學進入家居生活 出現了社會文學化的現象 3 223參加詩會的詩人 除了仕紳文人 官員學子外 社會各階層形形色色的人物 也都加入詩社 全島詩人數量激增 相關媒體刊物 也多出現擊缽吟 課題 詩鐘 漢詩 造成社會沉浸於文學的氛圍之中 產生文學社會化 大眾化的現象 3 224 225日治時期詩人大會活動 反映了殖民地的進步現代性 因應五大州輪辦 以在地題材入詩 深具地方特色 並結合出版 鐵道 旅遊等行銷風潮 藉漢詩作為媒介 日本詩社社員與台灣詩人的以詩會友 日臺官紳以古典詩作為文化資本 凝聚文化意識 促進關係良善 另社會環境漸趨安定 詩社激增且參與者背景多元 舊詩吟風蔓延全島 擊缽詩風增以贈送獎品 娛樂戲劇 酒宴優妓的方式進行擊缽競技詩 娛樂性質濃厚 成為貼近大眾文學形式 庶民親切日常活動 漢詩跳脫嚴肅的漢學守護 另方面也引起思考文學價值 藝術性式微的反省 1 348 349 5 參見 编辑台灣文學 全國詩人聯吟大會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1 6 江 寶釵 從日治時期 全島詩人大會 論臺灣詩社的轉型及其時代意義 中正漢學研究 2013 06 21 328 施 懿琳 五 年代台灣古典詩隊伍的重組與詩刊內容的變異 以 詩文之友 為主 戰後初期台灣文學與思潮論文集 臺北市 文津 2005 29 ISBN 9576687527 3 0 3 1 3 2 3 3 黃 美娥 古典臺灣 文學史 詩社 作家論 台北 國立編譯館 2007 185 ISBN 9789860103267 張 正體 學詩門徑 台北 台灣學生書局 1998 172 174 ISBN 9571501735 吳 毓琪 日治時期 全臺詩社聯吟大會 的社群文化與文學傳播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2014 02 15 1 39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全島詩人聯吟大會 amp oldid 7756971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