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偷蛋龍亞科

偷蛋龍亞科(Oviraptorinae)是偷蛋龍科的一個亞科,體型較大、前肢較長、具有頭冠。

偷蛋龙亚科
化石时期:白堊紀晚期
各種偷蛋龍亞科的頭部側面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
亚科: 偷蛋龙亚科 Oviraptorinae
Barsbold, 1976
異名

竊螺龍亞科 Conchoraptorinae
Barsbold, 1986

可汗龍的化石

分類與種 编辑

偷蛋龍科的內部分類仍有爭議。大部分研究將偷蛋龍科分成:雌駝龍亞科、偷蛋龍亞科。雌駝龍亞科的體型較小、前肢較短、缺乏頭冠;偷蛋龍亞科的體型較大、前肢較長、具有頭冠。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不同結果,許多近頜龍科的物種,其實親緣關係較接近於有頭冠的偷蛋龍科。近頜龍本身被改歸類於偷蛋龍科的單足龍亞科,而近頜龍科不被認為是有效分類單元。根據這個分類版本,雌駝龍亞科被併入偷蛋龍亞科。

以下分類是根據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在2010年的研究[1]

  • 龍斑嵴龍Banji long):化石是一個下頜、骨盆、後肢,是個原始物種。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省的南雄組。
  • 葬火龍Citipati osmolskae):化石為數個保存良好的標本,包含位在蛋巢中的成年個體、蛋、以及一個胚胎。牠們擁有位在前部的冠飾,並與偷蛋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蒙古國德加多克塔組(Djadochta Formation)[2]
  • 葬火龍(Citipati sp.):化石在1980年代被發現,該標本原先被認為是偷蛋龍,但最近被標名為葬火龍的分類未定標本。牠們擁有往前傾斜冠飾,冠飾外形類似食火雞,也是生存在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組[2]
  • 纖弱竊螺龍Conchoraptor gracilis):是種小型、缺乏冠飾的物種,擁有修長的第二腳趾。許多標本被歸類於這個種,但沒有詳細研究顯示哪些標本真的屬於竊螺龍。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南部的西戈約特組(Barun Goyot Formation)。
  • 黃氏河源龍Heyuannia huangi):是中國第一個被命名的偷蛋龍科恐龍。牠們的外表類似雌駝龍,但有更多的臀部脊椎骨,而且第一指與腕骨癒合者。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北省
  • 楊氏雌駝龍Ingenia yanshini):同樣有許多化石被分類於這個種,但實際上並不屬於雌駝龍。牠們與竊螺龍生存於同一時期,而且需要時間才能將這兩個種的化石分辨開來。雌駝龍的手部有非常大的第一指,以及縮短的第二與第三指。雌駝龍的屬名已經被其他動物使用過,所以未來會有新的名稱。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巴魯恩戈約特組。
  • 麥克氏可汗龍Khaan mckennai):類似竊螺龍,但有縮短的第三手指。牠們與葬火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德加多克塔組。
  • 曲劍龍Machairasaurus leptonychus):過去被歸類於雌駝龍亞科,目前僅發現手掌、部分前肢化石,牠們的手指關節虛弱,顯示牠們可能是草食性動物。化石發現於巴魯恩戈約特組[3]
  • 巴氏耐梅蓋特母龍Nemegtomaia barsboldi):起初被命名為Nemegtia,一度被歸類於雌駝龍。牠們可能是葬火龍的近親,化石包含保存狀態極好的頭顱骨。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耐梅蓋特組(Nemegt Formation)。
  • 嗜角偷蛋龍Oviraptor philoceratops):生存於晚白堊紀蒙古,化石在1924年被發現,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牠們擁有較長的口鼻部,頭部上有外部冠飾。大部分的偷蛋龍重建圖其實都是根據葬火龍的外型繪製。
  • 蒙古瑞欽龍Rinchenia mongoliensis):起初被命名為蒙古偷蛋龍。頭部中央有非常高的冠飾。同樣也是來自於晚白堊紀的蒙古耐梅蓋特組。

參考資料 编辑

  1. ^ Holtz, Thomas R. Jr. (2010)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to-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Clark, J.M., Norell, M.A., & Barsbold, R. (2001). "Two new oviraptorids (Theropoda:Oviraptorosauria), upper Cretaceous Djadokhta Formation, Ukhaa Tolgod,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2):209-213., June 2001.
  3. ^ Nicholas R. Longrich, Philip J. Currie, Dong Zhi-Ming. 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alaeontology. 2010, 53 (5): 945–960. doi:10.1111/j.1475-4983.2010.00968.x. 

偷蛋龍亞科, oviraptorinae, 是偷蛋龍科的一個亞科, 體型較大, 前肢較長, 具有頭冠, 偷蛋龙亚科, 化石时期, 白堊紀晚期, preЄ, n各種的頭部側面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蜥形纲, sauropsida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 蜥臀目, saurischia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科,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亚科, 偷蛋龙亚科, oviraptorinae, barsbold, 197. 偷蛋龍亞科 Oviraptorinae 是偷蛋龍科的一個亞科 體型較大 前肢較長 具有頭冠 偷蛋龙亚科 化石时期 白堊紀晚期 PreYe Ye O S D C P T J K Pg N各種偷蛋龍亞科的頭部側面科学分类界 动物界 Animalia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纲 蜥形纲 Sauropsida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目 蜥臀目 Saurischia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科 偷蛋龍科 Oviraptoridae亚科 偷蛋龙亚科 Oviraptorinae Barsbold 1976異名竊螺龍亞科 Conchoraptorinae Barsbold 1986可汗龍的化石分類與種 编辑偷蛋龍科的內部分類仍有爭議 大部分研究將偷蛋龍科分成 雌駝龍亞科 偷蛋龍亞科 雌駝龍亞科的體型較小 前肢較短 缺乏頭冠 偷蛋龍亞科的體型較大 前肢較長 具有頭冠 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提出不同結果 許多近頜龍科的物種 其實親緣關係較接近於有頭冠的偷蛋龍科 近頜龍本身被改歸類於偷蛋龍科的單足龍亞科 而近頜龍科不被認為是有效分類單元 根據這個分類版本 雌駝龍亞科被併入偷蛋龍亞科 以下分類是根據湯瑪斯 荷茲 Thomas Holtz 在2010年的研究 1 龍斑嵴龍 Banji long 化石是一個下頜 骨盆 後肢 是個原始物種 化石發現於中國江西省的南雄組 葬火龍 Citipati osmolskae 化石為數個保存良好的標本 包含位在蛋巢中的成年個體 蛋 以及一個胚胎 牠們擁有位在前部的冠飾 並與偷蛋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蒙古國德加多克塔組 Djadochta Formation 2 葬火龍 Citipati sp 化石在1980年代被發現 該標本原先被認為是偷蛋龍 但最近被標名為葬火龍的分類未定標本 牠們擁有往前傾斜冠飾 冠飾外形類似食火雞 也是生存在蒙古國的德加多克塔組 2 纖弱竊螺龍 Conchoraptor gracilis 是種小型 缺乏冠飾的物種 擁有修長的第二腳趾 許多標本被歸類於這個種 但沒有詳細研究顯示哪些標本真的屬於竊螺龍 化石發現於蒙古國南部的西戈約特組 Barun Goyot Formation 黃氏河源龍 Heyuannia huangi 是中國第一個被命名的偷蛋龍科恐龍 牠們的外表類似雌駝龍 但有更多的臀部脊椎骨 而且第一指與腕骨癒合者 化石發現於中國河北省 楊氏雌駝龍 Ingenia yanshini 同樣有許多化石被分類於這個種 但實際上並不屬於雌駝龍 牠們與竊螺龍生存於同一時期 而且需要時間才能將這兩個種的化石分辨開來 雌駝龍的手部有非常大的第一指 以及縮短的第二與第三指 雌駝龍的屬名已經被其他動物使用過 所以未來會有新的名稱 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巴魯恩戈約特組 麥克氏可汗龍 Khaan mckennai 類似竊螺龍 但有縮短的第三手指 牠們與葬火龍生存於同一時期的德加多克塔組 曲劍龍 Machairasaurus leptonychus 過去被歸類於雌駝龍亞科 目前僅發現手掌 部分前肢化石 牠們的手指關節虛弱 顯示牠們可能是草食性動物 化石發現於巴魯恩戈約特組 3 巴氏耐梅蓋特母龍 Nemegtomaia barsboldi 起初被命名為Nemegtia 一度被歸類於雌駝龍 牠們可能是葬火龍的近親 化石包含保存狀態極好的頭顱骨 化石發現於蒙古國的耐梅蓋特組 Nemegt Formation 嗜角偷蛋龍 Oviraptor philoceratops 生存於晚白堊紀的蒙古 化石在1924年被發現 發現於德加多克塔組 牠們擁有較長的口鼻部 頭部上有外部冠飾 大部分的偷蛋龍重建圖其實都是根據葬火龍的外型繪製 蒙古瑞欽龍 Rinchenia mongoliensis 起初被命名為蒙古偷蛋龍 頭部中央有非常高的冠飾 同樣也是來自於晚白堊紀的蒙古耐梅蓋特組 參考資料 编辑 Holtz Thomas R Jr 2010 Dinosaurs The Most Complete Up to Date Encyclopedia for Dinosaur Lovers of All Ages Winter 2010 Appendix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0 2 1 Clark J M Norell M A amp Barsbold R 2001 Two new oviraptorids Theropoda Oviraptorosauria upper Cretaceous Djadokhta Formation Ukhaa Tolgod Mongol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 2 209 213 June 2001 Nicholas R Longrich Philip J Currie Dong Zhi Ming A new ovirapto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Bayan Mandahu Inner Mongolia Palaeontology 2010 53 5 945 960 doi 10 1111 j 1475 4983 2010 00968 x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偷蛋龍亞科 amp oldid 6545040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