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俱舍宗

俱舍宗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屬小乘說一切有部,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與成實宗,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成實宗被稱為“小乘空宗”,俱舍宗則被稱為“小乘有宗”。[1][2]

名词解释

俱舍是梵语kośa的音译,意译爲“藏”。俱舍论所依的《阿毗达磨俱舍论》,“阿毗”(abhi)意译爲“对”,“达摩”(dharma)含义为“法”,“俱舍”(kośa)汉译为“藏”,bhāṣya者“论”也,全名译成汉文就是《对法藏论》。“阿毗达摩”初译“阿毗昙”,简称“毗昙”。

俱舍宗以此论文爲名。

新译与旧译

舊譯派

俱舍宗的前身為毗曇宗。陳文帝時,真諦於於廣州制旨寺譯出《俱舍論》二十二卷,慧愷根據真諦的講學,又編成《阿毘達磨俱舍釋論》。其後,法泰、智愷、智敷、靖嵩、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成立俱舍宗,毗曇宗也隨之併入。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

新譯派

玄奘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後前往印度,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向其求解《俱舍论》。玄奘自印度返國,永徽二年五月,于慈恩寺重譯《俱舍論》,永徽五年七月完成,共三十卷。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傳於弟子普光法寶,為新譯派俱舍宗。普光撰《俱舍論記》三十卷以詳解之,与神泰、法寶分別撰寫的《俱舍論疏》合稱俱舍論三大疏。圆晖又撰成《俱舍论颂疏》三十卷。至今只有慧晖的《俱舍论颂疏义钞》六卷、遁麟的《俱舍论颂疏记》十二卷尚存。

学术根据

俱舍全名為阿毘達磨俱舍

犍陀罗国有世亲尊者,感于当时《大毘婆沙论》繁琐。於是根据《大毘婆沙论》作六百偈颂而成《俱舍论颂》,其后注释八千颂,即《阿毘达磨俱舍论》,全論凡九品,組織縝密而不繁雜。俱舍宗將宇宙分為五位七十五法,并以十八界为中心。五位即是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應行法、無為法;其中色法十一、心法一、心所法四十六、心不相应行法十四、无为法三,共七十五法。

俱舍宗以此爲主要经典开宗立派。

影響

此時,日本學僧道昭、智通、智達、玄昉等先後來華,從玄奘和智週學習《俱舍論》,歸國傳授,建立日本俱舍宗,雖然多依附於法相宗之下,但歷代研習的風氣仍然極盛。俱舍成了唯識學的必備知識基礎。反觀中國,於唐代之後,因為輕視小乘,俱舍宗傳承斷絕,也很少有僧侶對俱舍論進行研究。傳至西藏格魯派將之列為五部大論之一。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俱舍论》是专攻四年的课程,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以难度大而著称。至元世祖時,八思巴造《彰所知論》二卷,這是研究《俱舍》的最後之餘緒。

注释

  1. ^ 《佛学大辞典》【俱舍宗】:即依俱舍论而立之小乘宗派。我国十三宗之一。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及参酌经量部之义,造阿毗达磨俱舍论,批判说一切有部传统之说。时有众贤论师,撰俱舍雹论,破世亲新说,又造阿毗达磨藏显宗论,显扬毗婆沙宗义。尔后,德慧、世友、安慧、陈那、称友、增满、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以释俱舍论,遂缔造说一切有部教义之新纪元。
  2. ^ 《中国百科全书》【俱舍宗】:(流派)八宗之一。俱舍论之宗旨。印度小乘之区分有十八部,异论纷纷。如来灭后四百年之初,五百阿罗汉,依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由是十八部中萨婆多部之宗义确立。此论为由六足论之义而解释发智论者。故本宗之大义,集成于此。其后经五百年,世亲菩萨出世,初于萨婆多部出家,习其宗义,后学经量部,于自宗有所慊然。遂依大毗婆沙论作俱舍论,间间以经量部之意评破之。故自俱舍论之当意言之,则取舍折衷,为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然既依婆沙论作之,摄其要义而无漏(故曰摄彼胜义,见上段俱舍论下),故举之属于萨婆多部也。此论在印度称为聪明论。内外之人共学之。在支那陈之真谛三藏先译之,称为俱舍译论。唐之玄奘更译之,称为俱舍论。门人光宝二师各有疏记三十卷。
    陈天嘉五年(564),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梵Abhidharmakos/abha^s!ya ),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慧恺、慧净、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唐永徽五年(654),玄奘再译,称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即此宗所依之今本。玄奘门人神泰、普光、法宝等三师各撰疏以布衍其义,合称俱舍三大疏。又有怀素、圆晖等作疏记,一时讲习颇盛。惜唐以后,此宗遂绝不传,元世祖时,帝师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论二卷,是为研究俱舍之最后余光。日本传入此宗始于齐明天皇四年(658),智通、智达等来华(唐)留学,回国后兼传俱舍论,未久即受玄昉等之邀请于兴福寺等刹盛行此学。大抵日本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今仅残存学派,宗名已不传。
    此宗除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所宗之经有四阿含等,论有七论及大毗婆沙论、阿毗昙心论、杂阿毗昙心论等。世亲造长行,以论理明晰,叙述顺序得宜,理长为宗,故赢得‘聪明论’之美称。此宗教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破外道凡夫着我之执见,以断惑入圣,永离三界系缚。为说明三界诸法,乃大别之为有为、无为二类;又区分为五位,细析成七十五法。亦即有为法包括色法十一种、心法一种、心所有法四十六种、不相应行法十四种,无为法则有三种,总成七十五法。有为法乃指万有中众缘聚集所作为,有生灭变迁之部分;无为法则指非因缘所作为,无生灭变迁,湛然常住之部分。此外,并立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门。盖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说诸法之体实有,贯穿三世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之主张,而依经量部之义,提倡过去、未来无体论之说。认为生灭乃是刹那相续者,灭为现在必然之推移,不须其他之因缘促成,而生则必有生因,并以六因、四缘、五果等法门说明之。又概括迷悟之因果为苦、集、灭、道四谛,并以十二因缘法门说明生死相续无穷之理;立七方便、四向、四果以阐明转迷开悟之因果阶次。此外,特别论证在禅定状态下静悟四谛之理,可以达至解脱。[婆薮槃豆法师传、俱舍论光记卷一、俱舍论宝疏卷一、大唐西域记卷四、元亨释书卷二十七]

俱舍宗, 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 屬小乘說一切有部, 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 與成實宗, 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 成實宗被稱為, 小乘空宗, 則被稱為, 小乘有宗, 目录, 名词解释, 新译与旧译, 舊譯派, 新譯派, 学术根据, 影響, 注释名词解释, 编辑俱舍是梵语kośa, 的音译, 意译爲, 俱舍论所依的,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 abhi, 意译爲, 达摩, dharma, 含义为, 俱舍, kośa, 汉译为, bhāṣya者, 全名译成汉文就是, 对法藏论, 阿毗达摩, 初译, 阿毗昙, 简称, 毗. 俱舍宗 漢傳佛教十三宗之一 屬小乘說一切有部 以俱舍論為主要經典 與成實宗 同屬漢傳佛教中的小乘傳承 成實宗被稱為 小乘空宗 俱舍宗則被稱為 小乘有宗 1 2 目录 1 名词解释 1 1 新译与旧译 1 1 1 舊譯派 1 1 2 新譯派 2 学术根据 3 影響 4 注释名词解释 编辑俱舍是梵语kosa 的音译 意译爲 藏 俱舍论所依的 阿毗达磨俱舍论 阿毗 abhi 意译爲 对 达摩 dharma 含义为 法 俱舍 kosa 汉译为 藏 bhaṣya者 论 也 全名译成汉文就是 对法藏论 阿毗达摩 初译 阿毗昙 简称 毗昙 俱舍宗以此论文爲名 新译与旧译 编辑 舊譯派 编辑 俱舍宗的前身為毗曇宗 陳文帝時 真諦於於廣州制旨寺譯出 俱舍論 二十二卷 慧愷根據真諦的講學 又編成 阿毘達磨俱舍釋論 其後 法泰 智愷 智敷 靖嵩 道岳等人開始宏揚俱舍論 成立俱舍宗 毗曇宗也隨之併入 慧愷及道岳為舊譯俱舍宗重要的代表人物 新譯派 编辑 玄奘也曾跟隨道岳法師學習俱舍論 後前往印度 遇磔迦国小乘三藏般若羯罗 向其求解 俱舍论 玄奘自印度返國 永徽二年五月 于慈恩寺重譯 俱舍論 永徽五年七月完成 共三十卷 並整理說一切有部各論書 傳於弟子普光 法寶 為新譯派俱舍宗 普光撰 俱舍論記 三十卷以詳解之 与神泰 法寶分別撰寫的 俱舍論疏 合稱俱舍論三大疏 圆晖又撰成 俱舍论颂疏 三十卷 至今只有慧晖的 俱舍论颂疏义钞 六卷 遁麟的 俱舍论颂疏记 十二卷尚存 学术根据 编辑主条目 俱舍論 俱舍全名為阿毘達磨俱舍 犍陀罗国有世亲尊者 感于当时 大毘婆沙论 繁琐 於是根据 大毘婆沙论 作六百偈颂而成 俱舍论颂 其后注释八千颂 即 阿毘达磨俱舍论 全論凡九品 組織縝密而不繁雜 俱舍宗將宇宙分為五位七十五法 并以十八界为中心 五位即是色法 心法 心所有法 不相應行法 無為法 其中色法十一 心法一 心所法四十六 心不相应行法十四 无为法三 共七十五法 俱舍宗以此爲主要经典开宗立派 影響 编辑此時 日本學僧道昭 智通 智達 玄昉等先後來華 從玄奘和智週學習 俱舍論 歸國傳授 建立日本俱舍宗 雖然多依附於法相宗之下 但歷代研習的風氣仍然極盛 俱舍成了唯識學的必備知識基礎 反觀中國 於唐代之後 因為輕視小乘 俱舍宗傳承斷絕 也很少有僧侶對俱舍論進行研究 傳至西藏 格魯派將之列為五部大論之一 在藏传佛教正规学制中 俱舍论 是专攻四年的课程 毕业后方可考取显教格西学位 以难度大而著称 至元世祖時 八思巴造 彰所知論 二卷 這是研究 俱舍 的最後之餘緒 注释 编辑 佛学大辞典 俱舍宗 即依俱舍论而立之小乘宗派 我国十三宗之一 相对于成实宗被称为小乘空宗 俱舍宗则被称为小乘有宗 其学者被称为俱舍师 初由世亲入迦湿弥罗国学毗婆沙之义 其后根据大毗婆沙论 及参酌经量部之义 造阿毗达磨俱舍论 批判说一切有部传统之说 时有众贤论师 撰俱舍雹论 破世亲新说 又造阿毗达磨藏显宗论 显扬毗婆沙宗义 尔后 德慧 世友 安慧 陈那 称友 增满 寂天等诸师相继制疏 以释俱舍论 遂缔造说一切有部教义之新纪元 中国百科全书 俱舍宗 流派 八宗之一 俱舍论之宗旨 印度小乘之区分有十八部 异论纷纷 如来灭后四百年之初 五百阿罗汉 依健驮罗国迦腻色迦王之请 结集大毗婆沙论二百卷 由是十八部中萨婆多部之宗义确立 此论为由六足论之义而解释发智论者 故本宗之大义 集成于此 其后经五百年 世亲菩萨出世 初于萨婆多部出家 习其宗义 后学经量部 于自宗有所慊然 遂依大毗婆沙论作俱舍论 间间以经量部之意评破之 故自俱舍论之当意言之 则取舍折衷 为于十八部外出一机轴者 然既依婆沙论作之 摄其要义而无漏 故曰摄彼胜义 见上段俱舍论下 故举之属于萨婆多部也 此论在印度称为聪明论 内外之人共学之 在支那陈之真谛三藏先译之 称为俱舍译论 唐之玄奘更译之 称为俱舍论 门人光宝二师各有疏记三十卷 陈天嘉五年 564 真谛译出阿毗达磨俱舍释论 梵Abhidharmakos abha s ya 又别作疏十六卷以释之 慧恺 慧净 道岳等亦相继制疏敷扬 唐永徽五年 654 玄奘再译 称阿毗达磨俱舍论 世称新俱舍 即此宗所依之今本 玄奘门人神泰 普光 法宝等三师各撰疏以布衍其义 合称俱舍三大疏 又有怀素 圆晖等作疏记 一时讲习颇盛 惜唐以后 此宗遂绝不传 元世祖时 帝师八思巴造立彰所知论二卷 是为研究俱舍之最后余光 日本传入此宗始于齐明天皇四年 658 智通 智达等来华 唐 留学 回国后兼传俱舍论 未久即受玄昉等之邀请于兴福寺等刹盛行此学 大抵日本习此宗者多附属于法相宗而兼学之 今仅残存学派 宗名已不传 此宗除以俱舍论为主要论典外 所宗之经有四阿含等 论有七论及大毗婆沙论 阿毗昙心论 杂阿毗昙心论等 世亲造长行 以论理明晰 叙述顺序得宜 理长为宗 故赢得 聪明论 之美称 此宗教义旨在说明诸法因缘之正理 破外道凡夫着我之执见 以断惑入圣 永离三界系缚 为说明三界诸法 乃大别之为有为 无为二类 又区分为五位 细析成七十五法 亦即有为法包括色法十一种 心法一种 心所有法四十六种 不相应行法十四种 无为法则有三种 总成七十五法 有为法乃指万有中众缘聚集所作为 有生灭变迁之部分 无为法则指非因缘所作为 无生灭变迁 湛然常住之部分 此外 并立五蕴 十二处 十八界等诸法门 盖此宗批判一切有部所说诸法之体实有 贯穿三世之 三世实有 法体恒有 之主张 而依经量部之义 提倡过去 未来无体论之说 认为生灭乃是刹那相续者 灭为现在必然之推移 不须其他之因缘促成 而生则必有生因 并以六因 四缘 五果等法门说明之 又概括迷悟之因果为苦 集 灭 道四谛 并以十二因缘法门说明生死相续无穷之理 立七方便 四向 四果以阐明转迷开悟之因果阶次 此外 特别论证在禅定状态下静悟四谛之理 可以达至解脱 婆薮槃豆法师传 俱舍论光记卷一 俱舍论宝疏卷一 大唐西域记卷四 元亨释书卷二十七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俱舍宗 amp oldid 6921412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