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高汾

高汾(1920年—2013年11月20日),女,江苏江阴人,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1][2][3]

中学时代的高汾在看书

生平 编辑

成为记者 编辑

 
1940年代的高集、高汾

18岁时,高汾进入《救亡日报》当记者,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救亡日报》停刊后,她来到茅盾领导的香港文通社工作,后来又到赣南的《赣州日报》工作。[1][2]

1944年秋,高汾离开赣南赴陪都重庆,进入《新民报》担任记者,负责报道文化新闻。刚来到重庆的高汾缺少落脚之地,便住进文化人聚居的“碧庐”,这是回国参与抗日战争的华侨唐瑜建造的一座竹结构简易房,专供自上海等地来到重庆后没有栖身之处的人士居住。音乐家盛家伦、灯光师沈剡、剧作家吴祖光、电影演员金山张瑞芳吕恩、民主人士萨空了沈求我、女画家方菁、《大公报》记者高集等人都曾居住在此。这些人中,除高汾、高集是记者之外,其他人当时都无固定职业,生活近乎“流浪”,他们便戏称自己像“二流子”。一次,郭沫若前来看望他们,开玩笑说:“我看你们这里就叫做‘二流堂’吧。”于是“二流堂”之名便在重庆的文化人中叫开。当时,“二流堂”是这些文化人议论时政、交流文艺的场所。高汾抵达重庆后,她的中共组织关系转至曾家岩的中共办事处,所以有机会在中共办事处见到周恩来邓颖超,邓颖超叫她“小高”,并问起她的姐姐高灏在江西的情况。[3]

1945年3月18日,高汾和高集结婚。高集是报业巨头张季鸾的内侄,高集的父亲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铁道部秘书、烟酒税局局长,高集是重庆的知名记者。成婚当天,郭沫若为他们写下一首贺诗:“宏抒康济夜深时,各具生花笔一枝。但愿普天无匮乏,何劳双鲤系相思?域中潮浪争民主,海上风云漾曙曦。特取巴黎公社日,朋簪聚贺泛琼卮。”当时周恩来恰好回延安了,返回重庆后,便特地设宴款待高集和高汾、金山和张瑞芳、黄苗子郁风这三对新婚夫妇。1945年,周恩来和邓颖超自延安回到重庆时,带来一批陕甘宁边区延安人民土法生产的毛料,赠给高汾、高集一份。[3]

任职大公报 编辑

 
1946年6月,“下关惨案”后高集、高汾在医院

抗日战争胜利后,高汾进入《大公报》,和高集共同呼吁民主、和平,报道国共和谈,被同人们戏称为“夫唱妇随”。1946年5月,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同年4月,高汾随高集乘坐美国军用飞机赴南京,任《大公报》南京办事处记者,高集任《大公报》南京办事处副主任,二人继续报道国共和谈。同年6月13日,在南京下关惨案”中,高集等人被中国国民党打手殴打受伤,周恩来连夜赴医院慰问。当时已怀孕的高汾和郁风等人赴现场声援。[3]

1947年,高汾、高集被调往上海,高汾担任上海《大公报》记者,高集则任上海《大公报》夜班编辑。[3]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会(俗称“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开幕。高汾奉上海《大公报》派遣,赴北平采访。《周恩来年谱》记载,1949年7月12日,周恩来胡乔木中南海颐年堂请新闻界友人聚餐,并且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高汾和新闻界名人朱启平邓季惺浦熙修徐盈彭子冈储安平萨空了胡愈之刘尊棋宦乡应邀赴中南海。在胡乔木的陪同下,周恩来到会见厅和众人一一握手,并询问每个人的近况。当时,正在天津任职的高集因病住院,周恩来让高汾转达他对高集的问候。事后,周恩来亲自过问,安排高集转到北京治疗,并且亲赴医院探望。[3]

1949年9月中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各地的政协代表先后到达北平。9月13日,高汾对新政协特邀代表、出版家张元济进行了两小时的访谈。9月17日,新政协最后一次筹备会举行,会间休息时,记者们围住毛泽东,毛泽东遂与大家一一握手并交谈。高汾挤到前面说道:“毛主席,你比1945年到重庆蒋介石谈判的时候胖了。”毛泽东仰头大笑,随后指着高汾穿的半高跟空花皮鞋问:“你知道不知道,上海对你这种皮鞋叫什么?”高汾一时没答上来。毛泽东说:“上海给这种鞋子叫‘空前绝后’。”在场记者都被逗笑了。[3]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当日下午6时半,高汾作为上海《大公报》赴北平采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的记者,与《解放日报》的林淡秋、《文汇报》的唐海、《新闻日报》的陆诒等记者一同受到毛泽东接见。[3]

调往北京 编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集、高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高汾任《大公报》首都记者组组长。丈夫高集则被范长江请到《人民日报》领导报道国际新闻。高汾先后写下了《新社会把鬼变成人——记北京封闭妓院》、《从黑暗到黎明——记北京妓女改造工作》、《臭水坑变成了美丽的新湖——记北京陶然亭龙潭的疏浚工程》等报道。1950年的一日,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邓颖超邀请高汾、高集夫妇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吃饭,同席的有孙维世、张瑞芳、金山等人。饭后,周恩来向高汾了解《大公报》驻北京办事处的工作情况,称赞《大公报》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人才,干部的事业心强,一些办报经验值得借鉴,并且勉励高汾做好工作。[3]

1951年10月,高汾当选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妇女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她撰写了《团结友爱的大合唱》、《和平使者在农村》等等会议侧记。大会举行之后,她先后发表了《爱伦堡聂鲁达在北京》、《访法国作家罗阿》、《访苏联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和康德拉托夫》等报道。[3]

1953年11月,朝鲜战争停战不久,高汾赴朝鲜访问,写下了《访金日成元帅的故乡和故居》、《每个人都是建筑工人——记平壤盖房子的热潮》、《人比钢铁更强——访朝鲜降仙炼钢厂》、《从废墟上建立的平壤纺织厂》、《他们伟大的理想将加速实现——记平壤金策工业大学》等报道。[3]

1950年代初,高汾发表了大批新闻作品。但同时,高汾的姐姐高灏却因病常年卧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几度住进精神病院,再未重拾新闻事业。[3]

右派生涯 编辑

1957年,高汾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恰逢反右运动爆发,她被打成“右派”,发往黑龙江北大荒劳动。1959年底,摘去右派帽子返回北京,重新回到《大公报》社,被安排在《大公报》副刊“文化园地”编辑室工作。在此期间,她发表了《在江幼农同志家里作客》、《张瑞芳谈李双双》、《永远做人民电影的先锋——记新闻电影战线的优秀摄影师》等报道。[3][1][2]

1963年11月,《大公报》约请向来对青年教育十分关心的邓颖超就话剧《年轻的一代》发表看法。同年11月8日,邓颖超特地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高汾。见面后,邓颖超拉着高汾的手,边端详边说:“瞧你活得不赖嘛!”后来邓颖超一再说“今天瞧你不错,我很高兴。”显然邓颖超了解高汾被打成“右派”后的经历。高汾十分感动。邓颖超还问高汾有几个孩子,高集身体怎么样,高灏、朱洁夫夫妇的情况,希望高灏早日病愈出院。正在说话时,周恩来走进来,一下便认出高汾,叫她“小高”。谈到话剧《年轻的一代》时,周恩来、邓颖超都认为此剧颇有现实意义,认为对干部子弟的教育是迫切问题。临别时,邓颖超对高汾说:“以后有机会再来看我。”高汾对此次会面终身难忘,晚年还在《老报人的回忆》、《记者生涯记事二则》中提及此次采访。[3]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1967年高汾被列为专政对象,下放到新华书店邮购部当店员。1970年,高汾的姐姐高灏逝世,享年53岁。高汾难忘当年与姐姐高灏在《救亡日报》一起工作的情景,曾抄录姐姐的多篇作品收藏,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丢弃。[3]

改革大潮 编辑

1978年,高汾获得平反,重新投身新闻工作,先后在《财贸战线》、《中国财贸报》、《经济日报》任副刊编辑。1982年6月,在参加全国记协举办的老新闻工作者读书班后,她写下《旅顺口吊万忠墓》、《棒棰岛采石》等文章。此后,她接连发表《叶浅予杭州》、《童心未泯美好心灵 ——张瑞芳演陶奶奶》、 《在那温馨的小院——记诗人艾青的一天》、《一个老党员的一天——记中顾委委员夏衍同志》等人物专访。[3]

1982年秋,高汾回到家乡江阴,采访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华西大队。随后她写出《珠耀龙腾》一文,文中写道:“我感到华西令人神往的,不光是物质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美!文明新风吹拂着这个锦绣村庄!”“华西人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大自然,也给自己创造了幸福的生活。”高汾对华西村的报道、采写的《项南福建经济建设》、对夏衍的专访等发表之后都获好评。[3]

1985年5月8日,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北京会见自国外来访的老记者陆铿、赵浩生及多位当年在国统区工作过的老编辑、老记者。高汾也应邀来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再度见到了邓颖超。高汾的丈夫高集此时出差在外,未克出席。二十多年没见,邓颖超依然能叫出高汾、高集、高灏的名字。在为时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邓颖超和大家畅叙友情。高汾后来在《老报人的回忆》一文中写道:“我站在大姐身边,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全身。大姐,您永远是我们的大姐,永远是我们的亲人。”[3]

1986年,高汾自《经济日报》社离休后,复刊不久的上海《新民晚报》聘请高汾担任驻北京特派记者,为该报在北京采写新闻并且组稿。[3]1980年代后期,作为上海新民晚报》驻北京记者,她在北京采访过几十位文艺界名人,包括刘海粟李可染白杨秦怡于是之黄永玉萧乾潘虹刘晓庆马兰六小龄童吴天明张艺谋李淑贤陈道明琼瑶等。直到80多岁,她还为《新民晚报﹒夜光杯》撰稿及约稿,获同事誉为“终身荣誉职工”。[1][2]

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高汾先后采访过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叶挺等政界领袖,爱伦堡聂鲁达乌兰诺娃等文化名人,写出了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的新闻《开幕盛典》、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震撼世界的一日》等知名新闻。[1][2]1991年,高集、高汾夫妇从他们写的新闻作品及散文中选出64篇,出版了《天涯集》一书。1992年起,高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6月,在北京召开“首都女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高汾等70多名从业几十年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受到大会表彰。[3]

2013年11月20日,高汾在北京病逝,享年93岁。她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二流堂”成员中最后一位逝世者。2013年11月28日,高汾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梅厅举行。高汾逝世后,其好友袁鹰、曾敏之、邵燕祥谭文瑞等人纷纷撰写文章或挽联挽诗悼念。[1][2]

家庭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张宝林,《大公报》老报人高汾离世 带走一段历史,大公网,2013-12-02. [2014-01-13]. (原始内容于2014-01-13). 
  2. ^ 2.0 2.1 2.2 2.3 2.4 2.5 钱江,写在高汾阿姨远行时刻,新浪,2013年11月28日. [2014-01-13]. (原始内容于2014-01-13).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沈俊鸿,从江阴走出去的姐妹记者,江阴日报,2008-04-21. [2014-01-13]. (原始内容于2014-01-13). 
  4. ^ 张宝林,各具生花笔一枝(16),新民网,2010-06-01. [2014-01-13]. (原始内容于2014-01-13). 

高汾, 1920年, 2013年11月20日, 江苏江阴人,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 中学时代的在看书, 目录, 生平, 成为记者, 任职大公报, 调往北京, 右派生涯, 改革大潮, 家庭, 参考文献生平, 编辑成为记者, 编辑, nbsp, 1940年代的高集, 18岁时, 进入, 救亡日报, 当记者,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救亡日报, 停刊后, 她来到茅盾领导的香港文通社工作, 后来又到赣南的, 赣州日报, 工作, 1944年秋, 离开赣南赴陪都重庆, 进入, 新民报, 担任记者, 负责报. 高汾 1920年 2013年11月20日 女 江苏江阴人 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记者 1 2 3 中学时代的高汾在看书 目录 1 生平 1 1 成为记者 1 2 任职大公报 1 3 调往北京 1 4 右派生涯 1 5 改革大潮 2 家庭 3 参考文献生平 编辑成为记者 编辑 nbsp 1940年代的高集 高汾18岁时 高汾进入 救亡日报 当记者 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1年 救亡日报 停刊后 她来到茅盾领导的香港文通社工作 后来又到赣南的 赣州日报 工作 1 2 1944年秋 高汾离开赣南赴陪都重庆 进入 新民报 担任记者 负责报道文化新闻 刚来到重庆的高汾缺少落脚之地 便住进文化人聚居的 碧庐 这是回国参与抗日战争的华侨唐瑜建造的一座竹结构简易房 专供自上海等地来到重庆后没有栖身之处的人士居住 音乐家盛家伦 灯光师沈剡 剧作家吴祖光 电影演员金山 张瑞芳 吕恩 民主人士萨空了 沈求我 女画家方菁 大公报 记者高集等人都曾居住在此 这些人中 除高汾 高集是记者之外 其他人当时都无固定职业 生活近乎 流浪 他们便戏称自己像 二流子 一次 郭沫若前来看望他们 开玩笑说 我看你们这里就叫做 二流堂 吧 于是 二流堂 之名便在重庆的文化人中叫开 当时 二流堂 是这些文化人议论时政 交流文艺的场所 高汾抵达重庆后 她的中共组织关系转至曾家岩的中共办事处 所以有机会在中共办事处见到周恩来和邓颖超 邓颖超叫她 小高 并问起她的姐姐高灏在江西的情况 3 1945年3月18日 高汾和高集结婚 高集是报业巨头张季鸾的内侄 高集的父亲曾任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铁道部秘书 烟酒税局局长 高集是重庆的知名记者 成婚当天 郭沫若为他们写下一首贺诗 宏抒康济夜深时 各具生花笔一枝 但愿普天无匮乏 何劳双鲤系相思 域中潮浪争民主 海上风云漾曙曦 特取巴黎公社日 朋簪聚贺泛琼卮 当时周恩来恰好回延安了 返回重庆后 便特地设宴款待高集和高汾 金山和张瑞芳 黄苗子和郁风这三对新婚夫妇 1945年 周恩来和邓颖超自延安回到重庆时 带来一批陕甘宁边区延安人民土法生产的毛料 赠给高汾 高集一份 3 任职大公报 编辑 nbsp 1946年6月 下关惨案 后高集 高汾在医院抗日战争胜利后 高汾进入 大公报 和高集共同呼吁民主 和平 报道国共和谈 被同人们戏称为 夫唱妇随 1946年5月 国民政府还都南京 同年4月 高汾随高集乘坐美国军用飞机赴南京 任 大公报 南京办事处记者 高集任 大公报 南京办事处副主任 二人继续报道国共和谈 同年6月13日 在南京 下关惨案 中 高集等人被中国国民党打手殴打受伤 周恩来连夜赴医院慰问 当时已怀孕的高汾和郁风等人赴现场声援 3 1947年 高汾 高集被调往上海 高汾担任上海 大公报 记者 高集则任上海 大公报 夜班编辑 3 1949年6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筹备会 俗称 新政协筹备会 在北平开幕 高汾奉上海 大公报 派遣 赴北平采访 周恩来年谱 记载 1949年7月12日 周恩来约胡乔木在中南海颐年堂请新闻界友人聚餐 并且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 高汾和新闻界名人朱启平 邓季惺 浦熙修 徐盈 彭子冈 储安平 萨空了 胡愈之 刘尊棋 宦乡应邀赴中南海 在胡乔木的陪同下 周恩来到会见厅和众人一一握手 并询问每个人的近况 当时 正在天津任职的高集因病住院 周恩来让高汾转达他对高集的问候 事后 周恩来亲自过问 安排高集转到北京治疗 并且亲赴医院探望 3 1949年9月中旬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各项筹备工作基本就绪 各地的政协代表先后到达北平 9月13日 高汾对新政协特邀代表 出版家张元济进行了两小时的访谈 9月17日 新政协最后一次筹备会举行 会间休息时 记者们围住毛泽东 毛泽东遂与大家一一握手并交谈 高汾挤到前面说道 毛主席 你比1945年到重庆与蒋介石谈判的时候胖了 毛泽东仰头大笑 随后指着高汾穿的半高跟空花皮鞋问 你知道不知道 上海对你这种皮鞋叫什么 高汾一时没答上来 毛泽东说 上海给这种鞋子叫 空前绝后 在场记者都被逗笑了 3 1949年9月2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 当日下午6时半 高汾作为上海 大公报 赴北平采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的记者 与 解放日报 的林淡秋 文汇报 的唐海 新闻日报 的陆诒等记者一同受到毛泽东接见 3 调往北京 编辑 nbsp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高集 高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高汾任 大公报 首都记者组组长 丈夫高集则被范长江请到 人民日报 领导报道国际新闻 高汾先后写下了 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记北京封闭妓院 从黑暗到黎明 记北京妓女改造工作 臭水坑变成了美丽的新湖 记北京陶然亭 龙潭的疏浚工程 等报道 1950年的一日 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和邓颖超邀请高汾 高集夫妇来到中南海西花厅吃饭 同席的有孙维世 张瑞芳 金山等人 饭后 周恩来向高汾了解 大公报 驻北京办事处的工作情况 称赞 大公报 多年来培养了许多人才 干部的事业心强 一些办报经验值得借鉴 并且勉励高汾做好工作 3 1951年10月 高汾当选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 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妇女代表大会 会议期间 她撰写了 团结友爱的大合唱 和平使者在农村 等等会议侧记 大会举行之后 她先后发表了 爱伦堡和聂鲁达在北京 访法国作家罗阿 访苏联芭蕾舞蹈家乌兰诺娃和康德拉托夫 等报道 3 1953年11月 朝鲜战争停战不久 高汾赴朝鲜访问 写下了 访金日成元帅的故乡和故居 每个人都是建筑工人 记平壤盖房子的热潮 人比钢铁更强 访朝鲜降仙炼钢厂 从废墟上建立的平壤纺织厂 他们伟大的理想将加速实现 记平壤金策工业大学 等报道 3 1950年代初 高汾发表了大批新闻作品 但同时 高汾的姐姐高灏却因病常年卧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几度住进精神病院 再未重拾新闻事业 3 右派生涯 编辑 1957年 高汾进入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学习 恰逢反右运动爆发 她被打成 右派 发往黑龙江北大荒劳动 1959年底 摘去右派帽子返回北京 重新回到 大公报 社 被安排在 大公报 副刊 文化园地 编辑室工作 在此期间 她发表了 在江幼农同志家里作客 张瑞芳谈李双双 永远做人民电影的先锋 记新闻电影战线的优秀摄影师 等报道 3 1 2 1963年11月 大公报 约请向来对青年教育十分关心的邓颖超就话剧 年轻的一代 发表看法 同年11月8日 邓颖超特地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高汾 见面后 邓颖超拉着高汾的手 边端详边说 瞧你活得不赖嘛 后来邓颖超一再说 今天瞧你不错 我很高兴 显然邓颖超了解高汾被打成 右派 后的经历 高汾十分感动 邓颖超还问高汾有几个孩子 高集身体怎么样 高灏 朱洁夫夫妇的情况 希望高灏早日病愈出院 正在说话时 周恩来走进来 一下便认出高汾 叫她 小高 谈到话剧 年轻的一代 时 周恩来 邓颖超都认为此剧颇有现实意义 认为对干部子弟的教育是迫切问题 临别时 邓颖超对高汾说 以后有机会再来看我 高汾对此次会面终身难忘 晚年还在 老报人的回忆 记者生涯记事二则 中提及此次采访 3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 1967年高汾被列为专政对象 下放到新华书店邮购部当店员 1970年 高汾的姐姐高灏逝世 享年53岁 高汾难忘当年与姐姐高灏在 救亡日报 一起工作的情景 曾抄录姐姐的多篇作品收藏 即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也未丢弃 3 改革大潮 编辑 1978年 高汾获得平反 重新投身新闻工作 先后在 财贸战线 中国财贸报 经济日报 任副刊编辑 1982年6月 在参加全国记协举办的老新闻工作者读书班后 她写下 旅顺口吊万忠墓 棒棰岛采石 等文章 此后 她接连发表 叶浅予在杭州 童心未泯美好心灵 张瑞芳演陶奶奶 在那温馨的小院 记诗人艾青的一天 一个老党员的一天 记中顾委委员夏衍同志 等人物专访 3 1982年秋 高汾回到家乡江阴 采访全国农业先进典型华西大队 随后她写出 珠耀龙腾 一文 文中写道 我感到华西令人神往的 不光是物质的富足 更是精神上的美 文明新风吹拂着这个锦绣村庄 华西人用自己的双手改造了大自然 也给自己创造了幸福的生活 高汾对华西村的报道 采写的 项南谈福建经济建设 对夏衍的专访等发表之后都获好评 3 1985年5月8日 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在北京会见自国外来访的老记者陆铿 赵浩生及多位当年在国统区工作过的老编辑 老记者 高汾也应邀来人民大会堂台湾厅 再度见到了邓颖超 高汾的丈夫高集此时出差在外 未克出席 二十多年没见 邓颖超依然能叫出高汾 高集 高灏的名字 在为时一个多小时的会见中 邓颖超和大家畅叙友情 高汾后来在 老报人的回忆 一文中写道 我站在大姐身边 感到一股幸福的暖流流遍全身 大姐 您永远是我们的大姐 永远是我们的亲人 3 1986年 高汾自 经济日报 社离休后 复刊不久的上海 新民晚报 聘请高汾担任驻北京特派记者 为该报在北京采写新闻并且组稿 3 1980年代后期 作为上海 新民晚报 驻北京记者 她在北京采访过几十位文艺界名人 包括刘海粟 李可染 白杨 秦怡 于是之 黄永玉 萧乾 潘虹 刘晓庆 马兰 六小龄童 吴天明 张艺谋 李淑贤 陈道明 琼瑶等 直到80多岁 她还为 新民晚报 夜光杯 撰稿及约稿 获同事誉为 终身荣誉职工 1 2 在几十年的新闻生涯中 高汾先后采访过毛泽东 周恩来 宋庆龄 叶挺等政界领袖 爱伦堡 聂鲁达 乌兰诺娃等文化名人 写出了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的新闻 开幕盛典 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 震撼世界的一日 等知名新闻 1 2 1991年 高集 高汾夫妇从他们写的新闻作品及散文中选出64篇 出版了 天涯集 一书 1992年起 高汾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5年6月 在北京召开 首都女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 高汾等70多名从业几十年的女性新闻工作者受到大会表彰 3 2013年11月20日 高汾在北京病逝 享年93岁 她是抗日战争时期重庆 二流堂 成员中最后一位逝世者 2013年11月28日 高汾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梅厅举行 高汾逝世后 其好友袁鹰 曾敏之 邵燕祥 谭文瑞等人纷纷撰写文章或挽联挽诗悼念 1 2 家庭 编辑丈夫 高集 大公报 记者 民国卅四年 1945年 3月18日 和高汾在重庆结婚 婚礼上收到王昆仑的诗幛 郭沫若在签到簿上题诗 当晚还在 二流堂 的大厅举办了一个小型舞会 金山 张瑞芳 吕恩即兴表演了舞蹈 高集和高汾举行婚礼时 周恩来恰好回延安了 后来周恩来回到重庆后 专门设宴招待高集和高汾 金山和张瑞芳 黄苗子和郁风这三对新婚夫妇 4 女儿 高宁 中学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 人民日报 记者 女婿 张宝林 华夏时报 社长 参考文献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高汾 1 0 1 1 1 2 1 3 1 4 1 5 张宝林 大公报 老报人高汾离世 带走一段历史 大公网 2013 12 02 2014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3 2 0 2 1 2 2 2 3 2 4 2 5 钱江 写在高汾阿姨远行时刻 新浪 2013年11月28日 2014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3 3 00 3 01 3 02 3 03 3 04 3 05 3 06 3 07 3 08 3 09 3 10 3 11 3 12 3 13 3 14 3 15 3 16 3 17 3 18 3 19 沈俊鸿 从江阴走出去的姐妹记者 江阴日报 2008 04 21 2014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3 张宝林 各具生花笔一枝 16 新民网 2010 06 01 2014 01 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1 1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高汾 amp oldid 7019923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