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张季鸾

张季鸾(1888年3月20日-1941年9月6日),名炽章,字季鸾,笔名一苇、老兵。祖籍陕西榆林,生于山東邹平中國著名报人、政论家[1]。在其主持《大公报》期间,事业达到顶峰。1941年去世后同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赞誉,同时在中国新闻史上也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张季鸾
晚年张季鸾
出生(1888-03-20)1888年3月20日
 大清山東省濟南府邹平縣
逝世1941年9月6日(1941歲-09-06)(53歲)
 中國重慶市
国籍 中國
教育程度东京第一高等学校
职业报人、政论家
知名作品大公报》主笔
配偶高芸轩(1908年) 陈孝侠(1934年) 陈氏夫人(1936年)
儿女张士基(陈氏夫人所生)

生平

父亲名張楚林,字翘轩。少年时弃武从文,在总兵刘厚基和知府蔡北槐的栽培下考取进士,不过张季鸾之父官运不济,以知县分配山东。1888年3月20日张季鸾生于山东邹平父亲官所。其父1900年死于济南。张季鸾与母亲王氏挟兄妹三人扶柩归葬。

求学经历

少年张季鸾体弱口吃,但很聪明。延榆绥道陈兆璜欣赏他的文章,又同情他的家境,遂将其招入道署,亲自教读。

经陈兆璜介绍,1902年秋前往关中“烟霞草堂”[2],师从关中名儒刘古愚习经世之学。1903年刘古愚前往甘肃讲学,张季鸾遂离开,考入陕西三原宏道学堂。

1905年考取官费留日,先入东京经纬学堂,不久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留日期间,与革命党人多有交往,课余任陕西留日学生创办的《夏声》杂志主编,开始办报生涯。

涉足新闻业

1908年,张季鸾学成归国,在关中高等学堂当教员2年。

1911年应邀到陕西同乡于右任在上海的《民立报》工作。1912年1月,中华民国成立,经于右任举荐,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参与《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起草工作[3]。4月1日,随着孙中山辞职,他也随之离职。

1913年在北京与曹成甫合办《民立报》,自任主编。宋教仁遇刺后,开始宣传反袁,后因在上海《民立报》上披露《善后借款条约》,得罪袁世凯政府,北京《民立报》被封,张季鸾被捕入狱。囚于军政执法处监狱。三个月后被释放。出狱后应胡政之之邀前往上海,任《大共和日报》任国际版主编。

1915年袁世凯意欲称帝,反袁呼声高涨,张季鸾在上海办《民信日报》,任总编,抨击时政,后《民信日报》因经费问题停刊。

1916年袁世凯在谴责声中死去,张季鸾前往北京为上海《新聞報》担任通讯记者,后政学会张耀曾谷钟秀在京创办政学会机关报《中华新报》,张季鸾应邀任总编,同时兼任上海《新闻报》驻京通讯员。

1918年《中华新报》因发表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满蒙铁路大借款合同消息被京师警察厅查封,张季鸾再次入被捕狱。后经营救获释,但北京《中华新报》未能复刊。

1919年赴上海,出任上海《中华新报》总编辑(仍是政学会机关报),直至1924年冬该报停刊。

后来经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的推荐,北洋军阀的张绍曾内阁任命其为陇海铁路会办。

大公报时期

 

1926年,与吴鼎昌胡政之成立新记公司,于9月1日续刊《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经理。续刊之日,他执笔撰写《本社同人之旨趣》,提出著名的“四不方针”(“不党、不卖、不私、不盲”):

第一不党。党非可鄙之辞。各国皆有党,亦皆有党报。不党云者,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惟不党非中立之意,亦非敌视党系之谓。今者土崩瓦解,国且不国,吾人安有中立袖手之余地?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吾人既不党,故原则上等视各党,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此外无成见,无背景。凡其行为利于国者,吾人拥护之;其害国者,纠弹之。勉附清议之末。以彰是非之公,区区之愿,在于是矣。
第二不卖。欲言论独立,贵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换言之,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是以吾人之言论,或不免圃于知识及感情,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本社之于全国人士,除同胞关系一点外,一切等于白纸,惟愿赖社会公众之同情,使之继续成长发达而已。
第三不私。本社同人,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并无私图。易言之,对于报纸并无私用,愿向全国开放,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不盲者,非自诩其明,乃自勉之词。夫随声附和,是谓盲从;一知半解,是谓盲信;感情冲动,不事详求,是谓盲动;評詆激烈,昧于事实,是谓盲争。吾人诚不明,而不愿自陷于盲。

后世评价新记大公报时,往往使用“吴鼎昌的钱、胡政之的管理、张季鸾的笔”的字眼,张季鸾作为报社总主编,为新记大公报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抗战时期,曾两度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九一八後,《大公报》主张“缓抗”方针,报馆被民族主义者和激进爱国主义者投掷炸弹。张季鸾也收到过一个装有炸弹的邮包。

杨永泰出面,张季鸾成为蒋中正的座上宾。1934年蒋中正在南京励志社大宴群僚,各部军政大员数百,但首席主客却是张季鸾,令列席诸位大感意外。蒋中正对张季鸾推崇备至,是民国报人都未曾达到的境遇[4]

1936年12月18日,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头版为张季鸾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背诵。

1941年9月6日上午4时病逝於重庆中央医院[5]。去世后国共两党对其生前贡献都给予高度评价。张一去世,蒋中正立即致《大公报》社唁函。函曰:“季鸾先生,一代论宗,精诚爱国,忘劬积瘁,致耗其躯。握手犹温,莒闻殂谢。斯人不作,天下所悲。”[6]9月18日,毛澤東同陳紹禹、秦邦憲、吳玉章、林伯渠電唁《大公報》總編輯、國民參政員張季鸞逝世[7]:328周恩来当年对人说,做报人,要像张季鸾那样,“腾龙飞虎,游刃有余”。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士林矜式”,“功在国家”[8]。张季鸾灵柩后公葬于西安,碑铭“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蒋中正亲自扶柩归葬[9]
文革期間,其原碑一度被毁,後复原,但墓園面積大不如前[1]。2004年後,當地村民在张季鸾的陵园中建起了磚窯和養豬場,其墓碑也被人们再次砸碎拿去蓋房子[10]

著作

  • 所写报刊评论辑为《季鸾文存》(上、下卷,胡政之编,大公报馆1944年12月出版,统一书号:3378-6)。

家庭

张有三任太太,分别是:高芸轩(1908年) 范氏夫人(1934年,家里实权派) 陈筱霞(1935年)

参考注释

  1. ^ 1.0 1.1 徐百柯. 张季鸾:民国故报人. 新华网转引自中国青年报. 2004年8月18日 [2009-06-02]. (原始内容于2011年3月1日) (中文(简体)). 
  2. ^ 张季鸾在《烟霞草堂从学记》中谈到:“烟霞草堂为庚子后所建,在唐昭陵之阳,负山面野,深谷怀抱,唐诸名将墓皆在指顾间。地极清幽,去市尘十里,群狼出没,常杀人。”
  3. ^ 3.0 3.1 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人民日报转自香港大公报. 2000年05月27日第四版 [2009年6月3日]. (原始内容于2010年1月19日) (中文(简体)). 
  4. ^ . 张季鸾研究. 2005年11月24日 [2009年6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5日) (中文(简体)). 
  5. ^ 王芝琛. 一代报人王芸生:总编辑张季鸾去世(1). 搜狐网连载自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9月1日 [2009年6月2日]. ISBN 9787535428745. (原始内容于2005年3月19日) (中文(简体)). 
  6. ^ 田斌. 史海回眸:张季鸾与蒋中正的恩怨. 人民网转引炎黄春秋. 2004年4月20日 [2009年6月2日]. (原始内容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简体)). 
  7. ^ 馮蕙、劉益濤、高風、姜國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主編逄先知,副主編馮蕙、姚旭、趙福亭、吳正裕 , 编. 《毛澤東年譜(1893-1949)》中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ISBN 7-01-001818-9. 
  8. ^ 王焱. 书生报国一支笔:张季鸾写时评. 新华网转引自南方周末. 2004-12-10 [2009-06-02]. (原始内容于2007-02-10) (中文(简体)). 
  9. ^ 职茵. . 西安晚报. 2008-04-06 [2009-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0-07) (中文(简体)). 
  10. ^ 中国青年报:中国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墓旁建养猪场_网易新闻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0年7月14日)

外部链接

  • 人民网--张季鸾:“文人论政的典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书生报国一支笔:张季鸾写时评(中國記協網轉載自人民網)
  •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一代报人张季鸾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季鸾, 1888年3月20日, 1941年9月6日, 名炽章, 字季鸾, 笔名一苇, 老兵, 祖籍陕西榆林, 生于山東邹平, 中國著名报人, 政论家, 在其主持, 大公报, 期间, 事业达到顶峰, 1941年去世后同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赞誉, 同时在中国新闻史上也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晚年出生, 1888, 1888年3月20日, 大清山東省濟南府邹平縣逝世1941年9月6日, 1941歲, 53歲, 中國重慶市国籍, 中國教育程度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职业报人, 政论家知名作品, 大公报, 主笔配偶高芸轩, 190. 张季鸾 1888年3月20日 1941年9月6日 名炽章 字季鸾 笔名一苇 老兵 祖籍陕西榆林 生于山東邹平 中國著名报人 政论家 1 在其主持 大公报 期间 事业达到顶峰 1941年去世后同时获得了国共两党的高度赞誉 同时在中国新闻史上也享有高度声望和评价 张季鸾晚年张季鸾出生 1888 03 20 1888年3月20日 大清山東省濟南府邹平縣逝世1941年9月6日 1941歲 09 06 53歲 中國重慶市国籍 中國教育程度东京第一高等学校职业报人 政论家知名作品 大公报 主笔配偶高芸轩 1908年 陈孝侠 1934年 陈氏夫人 1936年 儿女张士基 陈氏夫人所生 目录 1 生平 1 1 求学经历 1 2 涉足新闻业 1 3 大公报时期 2 著作 3 家庭 4 参考注释 5 外部链接生平 编辑父亲名張楚林 字翘轩 少年时弃武从文 在总兵刘厚基和知府蔡北槐的栽培下考取进士 不过张季鸾之父官运不济 以知县分配山东 1888年3月20日张季鸾生于山东邹平父亲官所 其父1900年死于济南 张季鸾与母亲王氏挟兄妹三人扶柩归葬 求学经历 编辑 少年张季鸾体弱口吃 但很聪明 延榆绥道陈兆璜欣赏他的文章 又同情他的家境 遂将其招入道署 亲自教读 经陈兆璜介绍 1902年秋前往关中 烟霞草堂 2 师从关中名儒刘古愚习经世之学 1903年刘古愚前往甘肃讲学 张季鸾遂离开 考入陕西三原宏道学堂 1905年考取官费留日 先入东京经纬学堂 不久后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攻读政治经济学 留日期间 与革命党人多有交往 课余任陕西留日学生创办的 夏声 杂志主编 开始办报生涯 涉足新闻业 编辑 1908年 张季鸾学成归国 在关中高等学堂当教员2年 1911年应邀到陕西同乡于右任在上海的 民立报 工作 1912年1月 中华民国成立 经于右任举荐 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 参与 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 起草工作 3 4月1日 随着孙中山辞职 他也随之离职 1913年在北京与曹成甫合办 民立报 自任主编 宋教仁遇刺后 开始宣传反袁 后因在上海 民立报 上披露 善后借款条约 得罪袁世凯政府 北京 民立报 被封 张季鸾被捕入狱 囚于军政执法处监狱 三个月后被释放 出狱后应胡政之之邀前往上海 任 大共和日报 任国际版主编 1915年袁世凯意欲称帝 反袁呼声高涨 张季鸾在上海办 民信日报 任总编 抨击时政 后 民信日报 因经费问题停刊 1916年袁世凯在谴责声中死去 张季鸾前往北京为上海 新聞報 担任通讯记者 后政学会张耀曾 谷钟秀在京创办政学会机关报 中华新报 张季鸾应邀任总编 同时兼任上海 新闻报 驻京通讯员 1918年 中华新报 因发表段祺瑞政府与日本签订满蒙铁路大借款合同消息被京师警察厅查封 张季鸾再次入被捕狱 后经营救获释 但北京 中华新报 未能复刊 1919年赴上海 出任上海 中华新报 总编辑 仍是政学会机关报 直至1924年冬该报停刊 后来经河南军务督办胡景翼的推荐 北洋军阀的张绍曾内阁任命其为陇海铁路会办 大公报时期 编辑 1926年 与吴鼎昌 胡政之成立新记公司 于9月1日续刊 大公报 任总编辑兼副经理 续刊之日 他执笔撰写 本社同人之旨趣 提出著名的 四不方针 不党 不卖 不私 不盲 第一不党 党非可鄙之辞 各国皆有党 亦皆有党报 不党云者 特声明本社对于中国各党阀派系 一切无联带关系已耳 惟不党非中立之意 亦非敌视党系之谓 今者土崩瓦解 国且不国 吾人安有中立袖手之余地 而各党系皆中国之人 吾人既不党 故原则上等视各党 纯以公民之地位发表意见 此外无成见 无背景 凡其行为利于国者 吾人拥护之 其害国者 纠弹之 勉附清议之末 以彰是非之公 区区之愿 在于是矣 第二不卖 欲言论独立 贵经济自存 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 换言之 不受一切带有政治性质之金钱补助 且不接收政治方面之入股投资是也 是以吾人之言论 或不免圃于知识及感情 而断不为金钱所左右 本社之于全国人士 除同胞关系一点外 一切等于白纸 惟愿赖社会公众之同情 使之继续成长发达而已 第三不私 本社同人 除愿忠于报纸固有之职务外 并无私图 易言之 对于报纸并无私用 愿向全国开放 使为公众喉舌 第四不盲 不盲者 非自诩其明 乃自勉之词 夫随声附和 是谓盲从 一知半解 是谓盲信 感情冲动 不事详求 是谓盲动 評詆激烈 昧于事实 是谓盲争 吾人诚不明 而不愿自陷于盲 后世评价新记大公报时 往往使用 吴鼎昌的钱 胡政之的管理 张季鸾的笔 的字眼 张季鸾作为报社总主编 为新记大公报的发展 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战时期 曾两度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九一八後 大公报 主张 缓抗 方针 报馆被民族主义者和激进爱国主义者投掷炸弹 张季鸾也收到过一个装有炸弹的邮包 经杨永泰出面 张季鸾成为蒋中正的座上宾 1934年蒋中正在南京励志社大宴群僚 各部军政大员数百 但首席主客却是张季鸾 令列席诸位大感意外 蒋中正对张季鸾推崇备至 是民国报人都未曾达到的境遇 4 1936年12月18日 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 头版为张季鸾撰写之 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 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 勿误国误民 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背诵 1941年9月6日上午4时病逝於重庆中央医院 5 去世后国共两党对其生前贡献都给予高度评价 张一去世 蒋中正立即致 大公报 社唁函 函曰 季鸾先生 一代论宗 精诚爱国 忘劬积瘁 致耗其躯 握手犹温 莒闻殂谢 斯人不作 天下所悲 6 9月18日 毛澤東同陳紹禹 秦邦憲 吳玉章 林伯渠電唁 大公報 總編輯 國民參政員張季鸞逝世 7 328 周恩来当年对人说 做报人 要像张季鸾那样 腾龙飞虎 游刃有余 而毛泽东则认为他是 士林矜式 功在国家 8 张季鸾灵柩后公葬于西安 碑铭 中华民国故报人榆林张季鸾先生 蒋中正亲自扶柩归葬 9 文革期間 其原碑一度被毁 後复原 但墓園面積大不如前 1 2004年後 當地村民在张季鸾的陵园中建起了磚窯和養豬場 其墓碑也被人们再次砸碎拿去蓋房子 10 著作 编辑所写报刊评论辑为 季鸾文存 上 下卷 胡政之编 大公报馆1944年12月出版 统一书号 3378 6 家庭 编辑张有三任太太 分别是 高芸轩 1908年 范氏夫人 1934年 家里实权派 陈筱霞 1935年 儿子 张士基 陈筱霞所生 1937年7月2日出生 3 外甥 高集 大公报 人民日报 记者 编辑参考注释 编辑 1 0 1 1 徐百柯 张季鸾 民国故报人 新华网转引自中国青年报 2004年8月18日 2009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年3月1日 中文 简体 张季鸾在 烟霞草堂从学记 中谈到 烟霞草堂为庚子后所建 在唐昭陵之阳 负山面野 深谷怀抱 唐诸名将墓皆在指顾间 地极清幽 去市尘十里 群狼出没 常杀人 3 0 3 1 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人民日报转自香港大公报 2000年05月27日第四版 2009年6月3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年1月19日 中文 简体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张季鸾与蒋中正 张季鸾研究 2005年11月24日 2009年6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年9月5日 中文 简体 王芝琛 一代报人王芸生 总编辑张季鸾去世 1 搜狐网连载自长江文艺出版社 2004年9月1日 2009年6月2日 ISBN 97875354287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5年3月19日 中文 简体 田斌 史海回眸 张季鸾与蒋中正的恩怨 人民网转引炎黄春秋 2004年4月20日 2009年6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4日 中文 简体 馮蕙 劉益濤 高風 姜國珍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 主編逄先知 副主編馮蕙 姚旭 趙福亭 吳正裕 编 毛澤東年譜 1893 1949 中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中央文獻出版社 1993 ISBN 7 01 001818 9 王焱 书生报国一支笔 张季鸾写时评 新华网转引自南方周末 2004 12 10 2009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2 10 中文 简体 职茵 张季鸾这一身锐气和正气 西安晚报 2008 04 06 2009 06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10 07 中文 简体 中国青年报 中国一代报界宗师张季鸾墓旁建养猪场 网易新闻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0年7月14日 外部链接 编辑人民网 张季鸾 文人论政的典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书生报国一支笔 张季鸾写时评 中國記協網轉載自人民網 张季鸾研究 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一代报人张季鸾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季鸾一生的三件大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张季鸾 amp oldid 7245645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