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

貝多芬作有五首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分別是1796年的作品5(两首),1808年的作品69,以及1815年的作品102(两首)。從所屬分期來看,或是從音樂內容著手分析,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恰好屬於貝多芬的早期、中期、晚期風格,是認識貝多芬音樂的絕佳途徑。加以第一維也納樂派的二位前輩(莫扎特海頓)都沒有同樣編制的作品傳世,貝多芬的鋼琴-大提琴奏鳴曲於是成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1][2]

名稱 编辑

相較於弦樂器在巴羅克時代的興盛,拜卡尔·菲利普·埃马努埃尔·巴赫所賜,鍵盤樂器逐漸佔優,到了莫扎特的時代已經是器樂的主角。莫扎特一生作有卅六首鍵盤與小提琴奏鳴曲,他的年代經歷鍵琴在音樂市場的衰退,古鋼琴钢琴的興起,莫扎特所使用的標題也由「鍵琴,或者古鋼琴」,漸漸改為「古鋼琴,或者鍵琴」,甚至有「為古鋼琴」的例子(作品目錄第547號)。然而在此同時,小提琴始終是作品的配角,莫扎特也寫明這些奏鳴曲是「附有小提琴伴奏」(avec accompagnement d'un violon)的鍵盤奏鳴曲。以音樂內容來說,即使是小提琴占比最高的第32號奏鳴曲(目錄第454號),鍵盤仍然有難以令人忽視的演出。這個現象也由貝多芬所繼承,他的十首鋼琴-小提琴奏鳴曲亦是以鍵盤聲部為重。[3]雖然隨著貝多芬個人創作的演進,小提琴逐漸可以和鋼琴分庭抗禮(例如第10號奏鳴曲,作品96),但由貝多芬所使用的命名(鋼琴為先),不難看出他的布局意圖。在大提琴方面,則是繼續沿用了這一方式,後期作品更是發展至大提琴和鋼琴可以等量齊觀的程度。

將這些作品一概簡稱為「大提琴奏鳴曲」的稱法,常見於一般音樂會文宣,偶而被使用在學術文獻中。然而要注意的是,這樣的稱法既沒有考慮音樂史的流變,也是罔顧實際音樂內容的。

創作背景 编辑

作品5 编辑

作品5的二首奏鳴曲寫於1796年,貝多芬位處柏林。作品題獻給普魯士王國的威廉二世,他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也能演奏大提琴。[4]

作品69 编辑

作品69寫於1807年至1808年間,是貝多芬旺盛創作力的產品。[註 1][5][6]1809年3月5日,尼古拉斯·卡夫(Nikolaus Kraft)和多蘿西婭·馮·厄特曼(Dorothea von Ertmann)首演了這首作品。[註 2][6][8]同年,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作品,作品題獻給貝多芬的好友伊格納茲·馮·格萊興斯坦英语Ignaz von Gleichenstein,亦是一名業餘大提琴手。[8]:162[5][9]

貝多芬當時正處於聽力逐漸惡化的時期,不得不在1808年12月22日的演出後,放棄自己鋼琴演奏的事業。[10]作品69的起草,可以溯至1807年9月的稿件,當時貝多芬正構思第5號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8]:162

相較作品5的特性來說,作品69的奏鳴曲可見大提琴與鋼琴平起平坐,均分占比,史上首見。猶如《英雄》在交響曲的開天闢地,作品69的奏鳴曲在大提琴文獻中亦一向備受重視,長久以來都是音樂會曲目的常客。

作品102 编辑

作品102的二首奏鳴曲寫於1815年5月至12月間,經過小幅修改,由西姆羅克出版社在1817年出版。作品題獻給貝多芬的密友,瑪麗·馮·埃爾杜迪夫人英语Anna Maria Erdődy[11]

1812年至1817年期間,是貝多芬較為安定的一段時間,生活中的大部分難題都獲得解決,唯獨聽覺除外。此時他已經完全失聰,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也遭受嚴重的打擊。[12]作品102的二首奏鳴曲,連同此前完成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第28號,作品101),被視為晚期貝多芬風格的濫觴。《音樂廣訊報》(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的評論表示:[13]

它們引起了最意想不到和不尋常的反應,不僅是通過它們的形式,而且還通過對鋼琴的使用……我們無法預見這點。但這些作品也許是貝多芬作品鏈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將我們引領至大師希望我們到達的地方。

相較第3號奏鳴曲,作品102在當時較少被演奏,不過現在已經是大提琴文獻的最重要作品之一,受到音樂會聽眾及錄音品牌的一致歡迎。

分析 编辑

承前,大提琴在當時的地位仍然有限,直到19世紀初期,都經常可見將大提琴作鍵盤左手(低音)的重疊聲部,或是数字低音的用途來使用,而缺少為大提琴的音域、性能所專門寫作的音樂。貝多芬的五首奏鳴曲解放了大提琴的旋律性與歌唱性,是音樂史上開創性的一次變革。[14]

第1號奏鳴曲 编辑

有二個樂章:

  1. 持續的慢板/快板(Adagio sostenuto – Allegro)
  2. 輪旋曲。活潑的快板(Rondo. Allegro vivace)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第2號奏鳴曲 编辑

G小調第2號奏鳴曲,第一樂章
由約翰·米歇爾(John Michel,大提琴)以及麗莎·伯格曼(Lisa Bergman,鋼琴)演奏

G小調第2號奏鳴曲,第二樂章
米歇爾及伯格曼演奏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與第1號同樣是二樂章體:

  1. 深情而持續的慢板/近似急板的快板(Adagio sostenuto e espressivo – Allegro molto più tosto presto)
  2. 輪旋曲。快板(Rondo. Allegro)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的序奏段(44小節長)或快板段(509小節)都具有相當可觀的規模,在早期貝多芬風格來說,甚至是所有五首鋼琴-大提琴奏鳴曲當中,都堪稱宏大的格局設定。[15]大提琴和鋼琴先後演奏主要主題。[16]之後,鋼琴的三連音型(右手)則帶來音樂的動力。[17]第二主題按傳統轉至關係的B大調。[16]呈示部的末尾,順應B音的出現,轉至C小調的結束。

發展部以呈示部尾段的素材作延伸,C小調、B大調、A大調、D小調陸續出現。再現部將主要主題縮減,在次要主題來臨前轉至E大調的手法,可說令人驚奇。[16]再現部結束處記有一反覆記號,若選擇反覆,便要將發展部、再現部再演奏一次。考慮到這個樂章的篇幅,部分演奏家會選擇略去反覆,逕行向下演奏。而以反覆記號的所在來看,可以回推樂章的尾奏段至第436小節處。之後,音樂逐漸轉往平行的G大調結束。[18]

第二樂章

在位居最後的樂章使用輪旋曲式的手法,來自古典主義和奏鳴曲式的傳統,經常在海頓的交響曲當中有所應用。[19]由鋼琴率先,大提琴則作為對位旋律出現(第12小節)。[20][21]另外,第二樂章在開始處(C音)和中段(C大調)的調性安排,可以說預示了後來第4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相似色彩。[22]

鋼琴在中段帶來一個嶄新的主題,此時大提琴則是演奏密集的分解和弦。此段的風格華麗,互動精彩,頗有華麗(galant)之風。中段即將結束,主題再至之前,「錯誤」的調性令人莞爾(第158小節起)。[20]短暫停頓(第279小節)之後,二聲部在不失趣味的互動中結束全曲。[21]

第3號奏鳴曲 编辑

A大調第3號奏鳴曲
米歇爾及伯格曼,演奏實時錄音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第三樂章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第3號奏鳴曲共三樂章:

  1. 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ma non tanto)
  2. 詼諧曲。甚快板(Scherzo. Allegro molto)
  3. 歌般的慢板/活潑的快板(Adagio cantabile – Allegro vivace)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雖然貝多芬在手稿上記有「淚水和憂愁」,不過一直以來這首作品被認為是貝多芬正向精神的展現。類似這樣的狀況,在第2號交響曲,或是舒伯特的部分作品中也可得見。[23][5]如前所述,大提琴和鋼琴在此是地位相當的夥伴,不似早期只是炫技鋼琴的陪飾。[24][25]

第一樂章
 

第一樂章採奏鳴曲式,不甚快的快板。

第二樂章

同部分的鋼琴奏鳴曲般,貝多芬有時會略去慢板樂章,直接導入舞曲,在此則是以貝多芬式的詼諧曲替代。這個樂章是A小調,即前一樂章的平行調。主要主題有二次再返,意味第二樂章是A-B-A-B-A的三段體結構。此外,刻意與節拍錯位的重音,是這一樂章的幽默之處。

第三樂章

第三樂章由 
 
拍子如歌的E大調慢板展開。關於這一段慢板是不是可以視為一個樂章看待,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華德斯坦》奏鳴曲的慢板屬於一個樂章,功能、布局類似的作品69第三樂章則未在此列。活躍(vivace)的快板採奏鳴曲式,主要與次要主題皆由大提琴率先演奏。第三樂章的尾奏段相當可觀,甚且富於表達。[23]

第4號奏鳴曲 编辑

C大調第4號奏鳴曲,作品102之1
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请参见媒體幫助

第4號奏鳴曲採二樂章體:

  1. 行板/活潑的快板(Andante – Allegro vivace)
  2. 慢板/行板速度/活潑的快板(Adagio – Tempo d'andante – Allegro vivace)

這首作品的篇幅短小,樂思成謎。貝多芬在此試圖挑戰奏鳴曲式框架的限制,由此開始,直到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作品109至111),傳統的曲式寫作規則遭受拆解、拉伸。貝多芬藉此形塑自己的晚期作品風格,更是個人心神狀態的寫照。若以結構進行分析,編號作品102之1的這首奏鳴曲,與早前的第28號鋼琴奏鳴曲可說十分相似。

第一樂章的導奏段落與一般的導奏頗有不同,只有一個輓歌風格的短主題(由大提琴奏出),主題被重複數次,然而期間基本沒有明顯的調性轉移,最後也回歸C大調解決,以上都是悖於傳統導奏布局的手法。快板段則是以關係的A小調展開,鋼琴的角色漸重,織體明顯向三聲部(第45小節)發展,不再只是高-低二個音域的調配變化。

繼承第一樂章精巧的篇幅(154小節長),第二樂章同樣是精緻、短暫即逝的音樂(16小節長)。章間不間斷、接踵而來的快板段則是「活躍的快板」,調性也回歸到C調上。快板段一開始的音階模進音型,令人聯想第1號交響曲終曲樂章的幽默。這個樂章也由三聲部(第91小節)漸漸擴充至四聲部織體(第200小節),音響更形豐富。在輕快的二拍子音樂中,貝多芬令主要主題變化、翻伸,以分析角度,可說是一種變奏形式,聽眾則是在最後的高潮來臨前,產生一種狂喜式的期待。這一效果也可見於他的第5號第9號交響曲,都是極富戲劇性的作品。

第5號奏鳴曲 编辑

第5號奏鳴曲有三個樂章:

  1. 生動的快板(Allegro con brio)
  2. 極富感情的慢板(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affetto – Attacca)
  3. 快板/快板賦格曲(Allegro – Allegro fugato)

第5號的結構和音樂內容較第4號保守,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樂章的賦格。以賦格作結的布局安排,也可見於《槌子鍵琴》鋼琴奏鳴曲,以及他的晚期弦樂四重奏(例如作品133的《大賦格》)。

錄音節選 编辑

以下列出較具有代表性的全本(五首)錄音作品:

軼事與其他 编辑

  • 低音提琴演奏家多梅尼科·德拉內蒂英语Domenico Dragonetti曾在貝多芬本人親自助奏下演奏第2號奏鳴曲。據說在此之後,貝多芬「不再認為低音提琴只是大提琴聲部的簡化版」。[27]由後來貝多芬在交響曲當中對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分別寫作,可以看出他受到這次經驗的影響甚大。[28]
  • 亨樂出版社在1971年針對第3號奏鳴曲發行了新編輯版,內容參考由波昂的貝多芬檔案館(Beethoven Archive)所支持的稿件及資料,是更為可靠的樂譜版本。

註釋 编辑

  1. ^ 同期的作品,還有作品70的鋼琴三重奏(二首),作品80《合唱幻想曲》,以及第5號第6號交響曲等等。
  2. ^ 卡夫是當時傑出的大提琴家之一,《三重協奏曲》的大提琴部份便是為他所作。[7]後者則是貝多芬的學生。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1.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2.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3. ^ Arnold, Denis and Nigel Fortune, ed. The Beethoven Companion, ISBN 0-571-10318-9, p. 213.
  4. ^ Mi Yeon Yun. A New Vision for the Genre: The Five Cello Sonatas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and the Striving Towards Instrumental Equality (学位论文). 
  5. ^ 5.0 5.1 5.2 Unseld, Kerstin. Musikstück der Woche vom 27.7. bis 2.8.2009 / Die Mittlere / aus der Mitte des Schaffens. SWR. 2009-07-27 [2020-12-05] (德语). 
  6. ^ 6.0 6.1 Mangum, John. .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2014-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31). 
  7. ^ Vogler, Jan. . The Strad. 2018-08-15 [202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7). 
  8. ^ 8.0 8.1 8.2 Watson, Angus. Cello Sonata in A major, Op. 69. Beethoven's Chamber Music in Context (Boydell Press). 2012: 161–166. ISBN 978-1-84-383716-9. 
  9. ^ Matthew Rye. . Hyperion Records. 1996 [2014-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 
  10. ^ Lunden, Jeff. .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07-08-01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30). 
  11. ^ Thayer, A.W. The Life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Centaur classic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0: 389 [2020-10-10]. ... Two Sonatas for Pianoforte and Violoncello, Op . 102, published, apparently in January, 1817, by Simrock in Bonn ... 
  12. ^ Ann Arbor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 School of Music, Theatre & 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ublications. School of Music, Theatre & 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ublications.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880: 2-PA40 [2020-10-10]. 
  13. ^ Reproduced in: Jean and Brigitte Massin, Ludwig van Beethoven, Fayard, Paris 1967, p. 682.
  14. ^ Swift, Samuel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A Performance Project." Order No. 9957119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00. Ann Arbor: ProQuest. 2022-02-20.
  15.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16. ^ 16.0 16.1 16.2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英语). 
  17.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18. ^ (PDF). [2022-07-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1). 
  19.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21) (英语). 
  20. ^ 20.0 20.1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21. ^ 21.0 21.1 (PDF). [2022-07-2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2-21). 
  22.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23. ^ 23.0 23.1 Anderson, Keith. . Naxos Records. [2020-1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28). 
  24. ^ Isserlis, Steven. . The Guardian. 2007-01-12 [2015-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7-21). 
  25. ^ Buttall, Philip R. . musicweb-international.com. 2015 [2020-1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25). 
  26. ^ Chissell, Joan.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Gramophone. [2020-12-19]. 
  27. ^ . www.proquest.com.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英语). 
  28. ^ Swift, Samuel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A Performance Project." Order No. 9957119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00. Ann Arbor: ProQuest. 2022-02-20.

延伸閱讀 编辑

  • 亨樂出版社的Beethoven, Ludwig van / 貝多芬鋼琴-大提琴奏鳴曲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 貝多芬作有五首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分別是1796年的作品5, 两首, 1808年的作品69, 以及1815年的作品102, 两首, 從所屬分期來看, 或是從音樂內容著手分析, 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恰好屬於貝多芬的早期, 中期, 晚期風格, 是認識貝多芬音樂的絕佳途徑, 加以第一維也納樂派的二位前輩, 莫扎特, 海頓, 都沒有同樣編制的作品傳世, 貝多芬的鋼琴, 大提琴奏鳴曲於是成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目录, 名稱, 創作背景, 作品5, 作品69, 作品102, 分析, 第1號奏. 貝多芬作有五首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分別是1796年的作品5 两首 1808年的作品69 以及1815年的作品102 两首 從所屬分期來看 或是從音樂內容著手分析 都可以看出這些作品恰好屬於貝多芬的早期 中期 晚期風格 是認識貝多芬音樂的絕佳途徑 加以第一維也納樂派的二位前輩 莫扎特 海頓 都沒有同樣編制的作品傳世 貝多芬的鋼琴 大提琴奏鳴曲於是成為古典主義時期的代表作 1 2 目录 1 名稱 2 創作背景 2 1 作品5 2 2 作品69 2 3 作品102 3 分析 3 1 第1號奏鳴曲 3 2 第2號奏鳴曲 3 3 第3號奏鳴曲 3 4 第4號奏鳴曲 3 5 第5號奏鳴曲 4 錄音節選 5 軼事與其他 6 註釋 7 參考資料 8 延伸閱讀 9 參見 10 外部連結名稱 编辑相較於弦樂器在巴羅克時代的興盛 拜卡尔 菲利普 埃马努埃尔 巴赫所賜 鍵盤樂器逐漸佔優 到了莫扎特的時代已經是器樂的主角 莫扎特一生作有卅六首鍵盤與小提琴奏鳴曲 他的年代經歷鍵琴在音樂市場的衰退 古鋼琴 钢琴的興起 莫扎特所使用的標題也由 鍵琴 或者古鋼琴 漸漸改為 古鋼琴 或者鍵琴 甚至有 為古鋼琴 的例子 作品目錄第547號 然而在此同時 小提琴始終是作品的配角 莫扎特也寫明這些奏鳴曲是 附有小提琴伴奏 avec accompagnement d un violon 的鍵盤奏鳴曲 以音樂內容來說 即使是小提琴占比最高的第32號奏鳴曲 目錄第454號 鍵盤仍然有難以令人忽視的演出 這個現象也由貝多芬所繼承 他的十首鋼琴 小提琴奏鳴曲亦是以鍵盤聲部為重 3 雖然隨著貝多芬個人創作的演進 小提琴逐漸可以和鋼琴分庭抗禮 例如第10號奏鳴曲 作品96 但由貝多芬所使用的命名 鋼琴為先 不難看出他的布局意圖 在大提琴方面 則是繼續沿用了這一方式 後期作品更是發展至大提琴和鋼琴可以等量齊觀的程度 將這些作品一概簡稱為 大提琴奏鳴曲 的稱法 常見於一般音樂會文宣 偶而被使用在學術文獻中 然而要注意的是 這樣的稱法既沒有考慮音樂史的流變 也是罔顧實際音樂內容的 創作背景 编辑作品5 编辑 作品5的二首奏鳴曲寫於1796年 貝多芬位處柏林 作品題獻給普魯士王國的威廉二世 他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 也能演奏大提琴 4 作品69 编辑 作品69寫於1807年至1808年間 是貝多芬旺盛創作力的產品 註 1 5 6 1809年3月5日 尼古拉斯 卡夫 Nikolaus Kraft 和多蘿西婭 馮 厄特曼 Dorothea von Ertmann 首演了這首作品 註 2 6 8 同年 布赖特科普夫与黑特尔音乐出版社出版了作品 作品題獻給貝多芬的好友伊格納茲 馮 格萊興斯坦 英语 Ignaz von Gleichenstein 亦是一名業餘大提琴手 8 162 5 9 貝多芬當時正處於聽力逐漸惡化的時期 不得不在1808年12月22日的演出後 放棄自己鋼琴演奏的事業 10 作品69的起草 可以溯至1807年9月的稿件 當時貝多芬正構思第5號交響曲和小提琴協奏曲等作品 8 162相較作品5的特性來說 作品69的奏鳴曲可見大提琴與鋼琴平起平坐 均分占比 史上首見 猶如 英雄 在交響曲的開天闢地 作品69的奏鳴曲在大提琴文獻中亦一向備受重視 長久以來都是音樂會曲目的常客 作品102 编辑 作品102的二首奏鳴曲寫於1815年5月至12月間 經過小幅修改 由西姆羅克出版社在1817年出版 作品題獻給貝多芬的密友 瑪麗 馮 埃爾杜迪夫人 英语 Anna Maria Erdody 11 1812年至1817年期間 是貝多芬較為安定的一段時間 生活中的大部分難題都獲得解決 唯獨聽覺除外 此時他已經完全失聰 創作的靈感和動力也遭受嚴重的打擊 12 作品102的二首奏鳴曲 連同此前完成的A大調鋼琴奏鳴曲 第28號 作品101 被視為晚期貝多芬風格的濫觴 音樂廣訊報 Allgemeine musikalische Zeitung 的評論表示 13 它們引起了最意想不到和不尋常的反應 不僅是通過它們的形式 而且還通過對鋼琴的使用 我們無法預見這點 但這些作品也許是貝多芬作品鏈中的一個必要環節 將我們引領至大師希望我們到達的地方 相較第3號奏鳴曲 作品102在當時較少被演奏 不過現在已經是大提琴文獻的最重要作品之一 受到音樂會聽眾及錄音品牌的一致歡迎 分析 编辑承前 大提琴在當時的地位仍然有限 直到19世紀初期 都經常可見將大提琴作鍵盤左手 低音 的重疊聲部 或是数字低音的用途來使用 而缺少為大提琴的音域 性能所專門寫作的音樂 貝多芬的五首奏鳴曲解放了大提琴的旋律性與歌唱性 是音樂史上開創性的一次變革 14 第1號奏鳴曲 编辑 有二個樂章 持續的慢板 快板 Adagio sostenuto Allegro 輪旋曲 活潑的快板 Rondo Allegro vivace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第2號奏鳴曲 编辑 G小調第2號奏鳴曲 第一樂章 source source 由約翰 米歇爾 John Michel 大提琴 以及麗莎 伯格曼 Lisa Bergman 鋼琴 演奏G小調第2號奏鳴曲 第二樂章 source source 米歇爾及伯格曼演奏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與第1號同樣是二樂章體 深情而持續的慢板 近似急板的快板 Adagio sostenuto e espressivo Allegro molto piu tosto presto 輪旋曲 快板 Rondo Allegro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第一樂章第一樂章的序奏段 44小節長 或快板段 509小節 都具有相當可觀的規模 在早期貝多芬風格來說 甚至是所有五首鋼琴 大提琴奏鳴曲當中 都堪稱宏大的格局設定 15 大提琴和鋼琴先後演奏主要主題 16 之後 鋼琴的三連音型 右手 則帶來音樂的動力 17 第二主題按傳統轉至關係的B 大調 16 呈示部的末尾 順應B 音的出現 轉至C小調的結束 發展部以呈示部尾段的素材作延伸 C小調 B 大調 A 大調 D小調陸續出現 再現部將主要主題縮減 在次要主題來臨前轉至E 大調的手法 可說令人驚奇 16 再現部結束處記有一反覆記號 若選擇反覆 便要將發展部 再現部再演奏一次 考慮到這個樂章的篇幅 部分演奏家會選擇略去反覆 逕行向下演奏 而以反覆記號的所在來看 可以回推樂章的尾奏段至第436小節處 之後 音樂逐漸轉往平行的G大調結束 18 第二樂章在位居最後的樂章使用輪旋曲式的手法 來自古典主義和奏鳴曲式的傳統 經常在海頓的交響曲當中有所應用 19 由鋼琴率先 大提琴則作為對位旋律出現 第12小節 20 21 另外 第二樂章在開始處 C 音 和中段 C大調 的調性安排 可以說預示了後來第4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的相似色彩 22 鋼琴在中段帶來一個嶄新的主題 此時大提琴則是演奏密集的分解和弦 此段的風格華麗 互動精彩 頗有華麗 galant 之風 中段即將結束 主題再至之前 錯誤 的調性令人莞爾 第158小節起 20 短暫停頓 第279小節 之後 二聲部在不失趣味的互動中結束全曲 21 第3號奏鳴曲 编辑 A大調第3號奏鳴曲米歇爾及伯格曼 演奏實時錄音 第一樂章 source source 第二樂章 source source 第三樂章 source source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第3號奏鳴曲共三樂章 不太快的快板 Allegro ma non tanto 詼諧曲 甚快板 Scherzo Allegro molto 歌般的慢板 活潑的快板 Adagio cantabile Allegro vivace 演奏用時約25分鐘 雖然貝多芬在手稿上記有 淚水和憂愁 不過一直以來這首作品被認為是貝多芬正向精神的展現 類似這樣的狀況 在第2號交響曲 或是舒伯特的部分作品中也可得見 23 5 如前所述 大提琴和鋼琴在此是地位相當的夥伴 不似早期只是炫技鋼琴的陪飾 24 25 第一樂章 nbsp source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播放音频 您可以下载音频文件 第一樂章採奏鳴曲式 不甚快的快板 第二樂章同部分的鋼琴奏鳴曲般 貝多芬有時會略去慢板樂章 直接導入舞曲 在此則是以貝多芬式的詼諧曲替代 這個樂章是A小調 即前一樂章的平行調 主要主題有二次再返 意味第二樂章是A B A B A的三段體結構 此外 刻意與節拍錯位的重音 是這一樂章的幽默之處 第三樂章第三樂章由 nbsp nbsp 拍子如歌的E大調慢板展開 關於這一段慢板是不是可以視為一個樂章看待 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認為 華德斯坦 奏鳴曲的慢板屬於一個樂章 功能 布局類似的作品69第三樂章則未在此列 活躍 vivace 的快板採奏鳴曲式 主要與次要主題皆由大提琴率先演奏 第三樂章的尾奏段相當可觀 甚且富於表達 23 第4號奏鳴曲 编辑 C大調第4號奏鳴曲 作品102之1 第一樂章 source source 第二樂章 source source 播放这些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第4號奏鳴曲採二樂章體 行板 活潑的快板 Andante Allegro vivace 慢板 行板速度 活潑的快板 Adagio Tempo d andante Allegro vivace 這首作品的篇幅短小 樂思成謎 貝多芬在此試圖挑戰奏鳴曲式框架的限制 由此開始 直到晚期三首鋼琴奏鳴曲 作品109至111 傳統的曲式寫作規則遭受拆解 拉伸 貝多芬藉此形塑自己的晚期作品風格 更是個人心神狀態的寫照 若以結構進行分析 編號作品102之1的這首奏鳴曲 與早前的第28號鋼琴奏鳴曲可說十分相似 第一樂章的導奏段落與一般的導奏頗有不同 只有一個輓歌風格的短主題 由大提琴奏出 主題被重複數次 然而期間基本沒有明顯的調性轉移 最後也回歸C大調解決 以上都是悖於傳統導奏布局的手法 快板段則是以關係的A小調展開 鋼琴的角色漸重 織體明顯向三聲部 第45小節 發展 不再只是高 低二個音域的調配變化 繼承第一樂章精巧的篇幅 154小節長 第二樂章同樣是精緻 短暫即逝的音樂 16小節長 章間不間斷 接踵而來的快板段則是 活躍的快板 調性也回歸到C調上 快板段一開始的音階模進音型 令人聯想第1號交響曲終曲樂章的幽默 這個樂章也由三聲部 第91小節 漸漸擴充至四聲部織體 第200小節 音響更形豐富 在輕快的二拍子音樂中 貝多芬令主要主題變化 翻伸 以分析角度 可說是一種變奏形式 聽眾則是在最後的高潮來臨前 產生一種狂喜式的期待 這一效果也可見於他的第5號 第9號交響曲 都是極富戲劇性的作品 第5號奏鳴曲 编辑 第5號奏鳴曲有三個樂章 生動的快板 Allegro con brio 極富感情的慢板 Adagio con molto sentimento d affetto Attacca 快板 快板賦格曲 Allegro Allegro fugato 第5號的結構和音樂內容較第4號保守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樂章的賦格 以賦格作結的布局安排 也可見於 槌子鍵琴 鋼琴奏鳴曲 以及他的晚期弦樂四重奏 例如作品133的 大賦格 錄音節選 编辑以下列出較具有代表性的全本 五首 錄音作品 年份 格式 演出者1 演出者2 廠牌 備註2001 c CD 帕乌 卡萨尔斯 Mieczyslaw HorszowskiOtto Schulhof Naxos 8 110949 50 Great CellistsCD 帕乌 卡萨尔斯 鲁道夫 塞尔金 Sony SM2K 58985 Casals Edition1963 2001 c CD 姆斯季斯拉夫 罗斯特罗波维奇 斯维亚托斯拉夫 里赫特 Philips 464 677 2 50 Great Recordings1966 Stereo 33 威廉 肯普夫 皮埃爾 富尼埃 英语 Pierre Fournier DG2006 CD 弗里德里希 古爾達 皮埃爾 富尼埃 DG 477 62661976 LP 杰奎琳 杜 普蕾 丹尼尔 巴伦博伊姆杰奎琳 杜 普蕾 斯蒂芬 科瓦谢维奇 備註 26 1987 c CD 馬友友 伊曼纽尔 艾克斯 CBS M2K 424462021 CD 馬友友 伊曼纽尔 艾克斯 Sony讓 吉恩 奎拉斯 英语 Jean Guihen Queyras 亞歷山大 梅爾尼科夫 英语 Alexander Melnikov pianist 丹尼爾 穆勒 肖特 英语 Daniel Muller Schott 安吉拉 休伊特 英语 Angela Hewitt 1997 CD 米沙 麦斯基 玛塔 阿格里奇 DG 453 748 2 Complete Beethoven Edition2014 amp c CD 史蒂文 伊瑟利斯 英语 Steven Isserlis 罗伯特 莱文 Hyperion CDA67981 2 使用當代樂器1957 LP 33 1 3 Zara Nelsova Arthur Balsam London Records1987 LP 林恩 哈瑞爾 弗拉基米尔 阿什肯纳齐 Decca 417 628 11972 1988 c CD 保羅 托特里耶 Eric Heidsieck EMI Angel 7 69196 2LP 斯塔克 亚诺什 Abba Bogin Thrift EditionVinyl LP 马尔科姆 比尔森 Anner Bylsma Elektra Nonesuch 79152 1 古鋼琴2016 CD 葛替耶爾 卡普頌 Frank Braley EratoCD Miklos Perenyi Dezso Ranki Hungaroton HCD11928 92009 CD Alfredo Perl Guido Schiefen Oehms OC 111此列表不完整 欢迎您扩充内容 軼事與其他 编辑低音提琴演奏家多梅尼科 德拉內蒂 英语 Domenico Dragonetti 曾在貝多芬本人親自助奏下演奏第2號奏鳴曲 據說在此之後 貝多芬 不再認為低音提琴只是大提琴聲部的簡化版 27 由後來貝多芬在交響曲當中對大提琴和低音提琴的分別寫作 可以看出他受到這次經驗的影響甚大 28 亨樂出版社在1971年針對第3號奏鳴曲發行了新編輯版 內容參考由波昂的貝多芬檔案館 Beethoven Archive 所支持的稿件及資料 是更為可靠的樂譜版本 註釋 编辑 同期的作品 還有作品70的鋼琴三重奏 二首 作品80 合唱幻想曲 以及第5號 第6號交響曲等等 卡夫是當時傑出的大提琴家之一 三重協奏曲 的大提琴部份便是為他所作 7 後者則是貝多芬的學生 參考資料 编辑參照 Beethoven s five cello sonatas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Beethoven s Early Works for Violoncello and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Arnold Denis and Nigel Fortune ed The Beethoven Companion ISBN 0 571 10318 9 p 213 Mi Yeon Yun A New Vision for the Genre The Five Cello Sonatas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and the Striving Towards Instrumental Equality 学位论文 5 0 5 1 5 2 Unseld Kerstin Musikstuck der Woche vom 27 7 bis 2 8 2009 Die Mittlere aus der Mitte des Schaffens SWR 2009 07 27 2020 12 05 德语 6 0 6 1 Mangum John Sonata for Cello and Piano No 3 in A Op 69 Los Angeles Philharmonic 2014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1 31 Vogler Jan Masterclass Jan Vogler on Beethoven Cello Sonata op 69 The Strad 2018 08 15 2020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7 8 0 8 1 8 2 Watson Angus Cello Sonata in A major Op 69 Beethoven s Chamber Music in Context Boydell Press 2012 161 166 ISBN 978 1 84 383716 9 Matthew Rye Cello Sonata in A major Op 69 Hyperion Records 1996 2014 10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30 Lunden Jeff A Beethoven Extravaganza Recreated National Public Radio 2007 08 01 2020 12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30 Thayer A W The Life of Ludwig Van Beethoven Centaur classics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60 389 2020 10 10 Two Sonatas for Pianoforte and Violoncello Op 102 published apparently in January 1817 by Simrock in Bonn Ann Arbor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School of Music School of Music Theatre amp 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ublications School of Music Theatre amp Danc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ublications School of Music University of Michigan 1880 2 PA40 2020 10 10 Reproduced in Jean and Brigitte Massin Ludwig van Beethoven Fayard Paris 1967 p 682 Swift Samuel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A Performance Project Order No 9957119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00 Ann Arbor ProQuest 2022 02 20 Beethoven s five cello sonatas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16 0 16 1 16 2 Voice and genre in Beethoven s Deux Grandes Sonates pour le Clavecin ou Piano Forte avec un Violoncelle oblige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1 英语 Beethoven s Early Works for Violoncello and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Beethoven Cello Sonata Op 5 No 2 Adagio Allegro PDF 2022 07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2 21 Voice and genre in Beethoven s Deux Grandes Sonates pour le Clavecin ou Piano Forte avec un Violoncelle oblige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21 英语 20 0 20 1 Beethoven s five cello sonatas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21 0 21 1 Beethoven Cello Sonata Op 5 No 2 Rondo PDF 2022 07 2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2 02 21 Beethoven s Early Works for Violoncello and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23 0 23 1 Anderson Keith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No 3 Op 69 and Op 64 Naxos Records 2020 12 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7 28 Isserlis Steven How I fell in love with Ludwig The Guardian 2007 01 12 2015 08 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7 21 Buttall Philip R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 1827 Cello Sonatas musicweb international com 2015 2020 12 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2 25 Chissell Joan Beethoven Cello Sonatas Gramophone 2020 12 19 Beethoven s five cello sonatas ProQuest www proquest com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7 英语 Swift Samuel Robert The Complete Works for Cello and Piano by Ludwig Van Beethoven A Performance Project Order No 9957119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2000 Ann Arbor ProQuest 2022 02 20 延伸閱讀 编辑亨樂出版社的Beethoven Ludwig van 貝多芬鋼琴 大提琴奏鳴曲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 编辑 nbsp 古典音乐主题外部連結 编辑貝多芬第1號奏鳴曲 第2號奏鳴曲 第3號奏鳴曲 第4號奏鳴曲 第5號奏鳴曲 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鋼琴與大提琴奏鳴曲 貝多芬 amp oldid 72917781,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