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胡佛 (臺灣)

胡佛(1932年5月14日—2018年9月10日),中華民國政治學者,浙江杭縣人,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研究專長包含憲法學、政治文化、選舉行為、政治參與、政治變遷等領域。1989年胡佛與楊國樞李鴻禧自由派學者創辦政治評論社團「澄社」。[1]

胡佛
政治學者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32-05-14)1932年5月14日
 中華民國浙江省杭縣
逝世2018年9月10日(2018歲—09—10)(86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臺大醫院
国籍 中華民國
学历
经历
著作

生平 编辑

1949年,隨父母來台。1951年夏,考入台大法律系就讀,畢業後考取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第二期。後往美國留學,就讀埃默里大學政治研究所,畢業論文主題是「中華民國五權政體」,集中於憲政體制的研究。於1961年返台後任教於台大政治系直至屆退。他曾經與政治系傅啟學教授等六位同仁共同申請並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的經費補助,研究監察院的體制,出版了《中華民國監察院研究》,但這本書遭禁,研究者且被懲處。1969年胡佛獲「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獎助,前往耶魯大學進修,開始接觸當時流行的行為科學,特別有關政治系統、政治文化政治參與等主題。回國後他對於治學方向做了大調整,開始嘗試在臺灣發展實證性的政治學研究。[2]

榮譽 编辑

  • 1969年~1970年,任美國學術協會理事會成員。
  • 1985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
  • 1987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 1990年~1991年,任「Siu Lien Ling Wong」香港中文大學客座研究員[3]
  • 1991年~1992年,任國立臺灣大學首位「連震東法政講座」教授。
  • 1992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 1997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
  • 1997年,獲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
  • 1998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第22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4]
  • 1998年~1999年,任國立臺灣大學首位校聘講座教授。
  • 1999年~2008年,任國家講座教授。
  • 1999年,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 2001年,獲中華民國斐陶斐譽學會傑出成就獎。
  • 2008年,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名譽研究員。
  • 2010年,任國立臺灣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台灣大學八十二周年校慶)[5]

政治立場 编辑

胡佛反對台獨,認為台獨已經成為台灣的一種政治正確和選舉時催票的工具,「議論統一」將成為台灣社會風氣。他認為,現在台海兩岸統一的條件雖不成熟,但就長遠來看,兩岸將統一: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務的增長和台海兩岸差距的不斷擴大,相信「台灣能夠獨立」的人越來越少,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他主張,兩岸統一是最高的道德價值,有些台灣人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行為是「缺德」,把台灣推向台獨方向是假道德。[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楊國樞與胡佛併列「四大毒草」 李鴻禧:打出自由民主風潮. 蘋果日報. 2018-07-17. (原始内容于2018-08-04). 
  2. ^ 吳玉山. 胡佛院士與台灣的政治學─論超越斷代歷史與科技理性. [2023-12-07]. (原始内容于2023-12-07). 
  3. ^ Siu Lien Ling Wong Visiting Fellows Programme香港中文大學
  4. ^ 逝世院士一覽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中央研究院 2018-09-10
  5. ^ 胡佛批部分媒體硬拗 造成社會亂象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公視晚間新聞.2010-11-16
  6. ^ 林宸誼. 中研院士胡佛:統一條件尚未成熟 但議統將漸成風氣. 聯合報. 2017-12-11. (原始内容于2020-08-13). 

胡佛, 臺灣,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7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胡佛, 1932年5月14日, 2018年9月10日, 中華民國政治學者, 浙江杭縣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研究專長包含憲法學, 政治文化, 選舉.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7月1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胡佛 臺灣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胡佛 1932年5月14日 2018年9月10日 中華民國政治學者 浙江杭縣人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院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研究專長包含憲法學 政治文化 選舉行為 政治參與 政治變遷等領域 1989年胡佛與楊國樞 李鴻禧等自由派學者創辦政治評論社團 澄社 1 胡佛政治學者个人资料性别男出生 1932 05 14 1932年5月14日 中華民國浙江省杭縣逝世2018年9月10日 2018歲 09 10 86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臺大醫院国籍 中華民國学历 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系學士 1955 美國艾默里大學政治學碩士 1960 经历 美國耶魯大學訪問學人 1969 1970 中華民國政治學會政治行為委員會主席 1983 1985 美國芝加哥大學訪問學人 1987 1988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 1987 1988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規劃委員會召集人 1999 10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設所學術諮詢小組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籌備處設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學術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行政院新聞局無線廣播審議委員會召集人著作 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 與沈清松 石之瑜 周陽山合著 政治學的科學探究 共五冊 改革憲政 民間國建會特輯1 目录 1 生平 2 榮譽 3 政治立場 4 参考资料生平 编辑1949年 隨父母來台 1951年夏 考入台大法律系就讀 畢業後考取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第二期 後往美國留學 就讀埃默里大學政治研究所 畢業論文主題是 中華民國五權政體 集中於憲政體制的研究 於1961年返台後任教於台大政治系直至屆退 他曾經與政治系傅啟學教授等六位同仁共同申請並獲得哈佛燕京學社的經費補助 研究監察院的體制 出版了 中華民國監察院研究 但這本書遭禁 研究者且被懲處 1969年胡佛獲 美國學術團體聯合會 獎助 前往耶魯大學進修 開始接觸當時流行的行為科學 特別有關政治系統 政治文化及政治參與等主題 回國後他對於治學方向做了大調整 開始嘗試在臺灣發展實證性的政治學研究 2 榮譽 编辑1969年 1970年 任美國學術協會理事會成員 1985年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第一屆傑出研究獎 1987年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0年 1991年 任 Siu Lien Ling Wong 香港中文大學客座研究員 3 1991年 1992年 任國立臺灣大學首位 連震東法政講座 教授 1992年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優等研究獎 1997年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名譽高級研究員 1997年 獲中國民主教育基金會傑出民主人士獎 1998年 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第22屆人文及社會科學組 4 1998年 1999年 任國立臺灣大學首位校聘講座教授 1999年 2008年 任國家講座教授 1999年 獲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 2001年 獲中華民國斐陶斐譽學會傑出成就獎 2008年 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名譽研究員 2010年 任國立臺灣大學名譽社會科學博士 台灣大學八十二周年校慶 5 政治立場 编辑胡佛反對台獨 認為台獨已經成為台灣的一種政治正確和選舉時催票的工具 議論統一 將成為台灣社會風氣 他認為 現在台海兩岸統一的條件雖不成熟 但就長遠來看 兩岸將統一 隨著中國大陸綜合實務的增長和台海兩岸差距的不斷擴大 相信 台灣能夠獨立 的人越來越少 和平統一最符合兩岸人民的共同利益 他主張 兩岸統一是最高的道德價值 有些台灣人否定自己是中國人的行為是 缺德 把台灣推向台獨方向是假道德 6 参考资料 编辑 楊國樞與胡佛併列 四大毒草 李鴻禧 打出自由民主風潮 蘋果日報 2018 07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04 吳玉山 胡佛院士與台灣的政治學 論超越斷代歷史與科技理性 2023 12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12 07 Siu Lien Ling Wong Visiting Fellows Programme香港中文大學 逝世院士一覽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研究院 2018 09 10 胡佛批部分媒體硬拗 造成社會亂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視晚間新聞 2010 11 16 林宸誼 中研院士胡佛 統一條件尚未成熟 但議統將漸成風氣 聯合報 2017 12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8 1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胡佛 臺灣 amp oldid 8191351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