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第三位置

第三位置(英語:Third Position),也译作第三立场,又称第三位置主义Third Positionism),是一种意識形態和思潮,因冷战中既不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加入资本主义阵营而得名。第三位置主义反对外界对自己的政治划分和标签化行为,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和“”的世界政治秩序。

词语释義

第三位置主义是一种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并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思想。第三位置主义的实践往往涉及到国家最基本政体的变化。这是与中间派(英語:centrism)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第三条道路(英語:Third Way)最根本的区别。第三条道路是指经济领域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折中路线,而第三位置是意识形态中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的第三极。由于第三位置介绍到中文较晚,因此在很多场合将第三位置与第三条道路混淆。

思想

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尽可能地分散到包括工人,商人和企业家在内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手中。第三位置者寻求民族分离主义者并实现“隔离而平等”的族裔多元化,愿意与各类民族分离主义建立联盟关系,支持民族自治平等的不干预政策,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最新的发展包括对环保主义和“多神信仰的重建”的非传统宗教的支持。[1][2][3][4][5][6][7]

乔治·布兰克斯顿对阿根廷的第三位置进行过十分透彻的研究,他在《庇隆的阿根廷》一书中写到,阿根廷的第三位置主义者“坚决认为,社会中基本上相互冲突的力量有四个而不是两个,那就是理想主义、物质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8]物质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物质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则是共产主义,理想主义与个人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会造成技术专家的独裁统治,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产生第三位置。[9]

在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学说,而是在政治光譜中处于第三极相同位置的集合,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

起源

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思潮,最早是王朝社會主義。1871年普法戰爭之后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俾斯麦既反左又反右,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既保护了王朝利益,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19世纪末的德意志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本质上,这是因为帝国政府的主要反对者是德意志地区自拿破仑时代以来逐渐获得话语权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稳固教派冲突尖锐,南北经济历史文化差异巨大,政治结构脆弱的新生帝国,被迫对同样新兴的工人阶级所做出的让步与拉拢。费迪南德拉萨尔作为早期德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大利梵蒂冈羅馬教皇利奥十三世在1891年所發布新通諭(Rerum Novarum)提出社團主義,以對抗傳統以社会主义意識形態為主的工會。社團主義這個理論的基礎是來自於中世紀傳統的同業公會和以行會為主的經濟,以及後來的工团主义提出了一種階級合作的形式來取代阶级斗争[10]

对第三位置主义的正式起始确认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斯特拉瑟主義。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左派」共產黨人创建的民族主義共产主义思潮,反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主張本国的利益高於一切。斯特拉瑟主義是纳粹主义中一个更激進的反对金融資本主義的大規模工人群众行動。[1][2][3][4][5][6][7]

经济政策

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資本主義道路是第三位置的特点,可以以承袭了社團主義的法西斯主義为代表。社團主義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壓抑,進行由政府全盤計畫經濟,[11]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反對民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自由放任政策。弗里德里克·哈耶克在1944年的《通往奴役之路》一書中主張,正是因為德國自經濟大恐慌以來訴諸的社會主義政策,訴諸以政府手段解決所有面臨的經濟危機,卻忽略了經濟危機正是因為政府干預所造成的,最後導致經濟計算問題的惡性循環,在民主議會無能掌控經濟的情況下,要求絕對獨裁者掌權的聲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國。[12]

第三位置认為生产资料應該儘可能地分散到包括產業、農業工人,商人和企業家在內的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政治精英手中。與資本主義相比較,多元制度裡眾多團體必須經過民主競爭的過程才能取得權力,但在社團主義制度裡,許多未經過選舉的組織實體掌控了決策的過程。這些社團主義的代表團與一般的商業公司或法人組織並不相同,而是構成了社團主義國家的中心思想——精英政治。另一方面,这种社会关系突顯商業公司控制了政府決策過程而犧牲公共利益的情況,因为这些商業公司完全为国家所控制。商業公司對於政府的影響力通常是透過遊說和其他管道來提升他們的利益,而這些行徑通常被視為是對公眾有害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社團主義也常被稱為公司政治。如果社團主義還與軍事企業有所牽連,也常會被稱為军国主义或軍工企業複合體。

在各国的发展

  阿根廷

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任期:1946年-1955年;1973年-1974年)所界定他的學說(庇隆主义)是介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间的作為第三位置的立场。特別是他的第一屆政府(1946-1951)的特點就是混合了社團主義,國家主導經濟發展和提供社會福利措施。[13]庇隆主义认为,第三立场学说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的幸福,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协调物质主义、理想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几种力量,并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视每一种力量[14]。尽管阿根廷種族偏見现象普遍,但庇隆主義并无種族偏見内容,支持女性權益和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也与法西斯主义者决然不同,但庇隆主義同樣反對共產主義

裴隆死後,作為庇隆主义政黨的正義黨分裂為左派庇隆主义和右派庇隆主义,左派庇隆主义(即后來由內斯托·基什內爾領導的勝利陣線)具有左派民粹主義的色彩,現實際上主導正義黨,而庇隆主义右派則兼具民粹主义新自由主义的色彩,但同時並不與反對庇隆主义的右派政黨結盟,呈對立關系。

  英国

英国的第三位置代表性组织是由極右派新法西斯主义者Patrick Harrington,Derek Holland和David Kerr等成立的民族陣線(National Front)。[15]他们号召建立致力于民族主義种族隔离的政治战士,同时在理论上也澄清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

1988年洛克比空難後,有極右成员访问利比亚,试图从卡扎菲处获得经费,但没有成功。[16]

1989年民族阵線走向分裂,第三位置立场渐渐被支持经济上的第三条道路英國國家黨所取代。[17]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位置具有國家资本主义裙帶資本主義的色彩,充分表现在那些通过由國家授與官方特權的組織,以此來限制政治過程上的公共參與,並全面限制公民社会力量的社團主義;另一方面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這樣的制度下,如同Jonathan Unger和Anita Chan在他們的論文“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所述及的:[18]

在全國性的層次上,國家會承認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的特定組織(比如:一個全國性勞工工會、一個商業聯合會、一個農夫協會)單獨作為某個利益如個人、企業、或機構的代表。國家決定哪個組織會被承認為合法的,並以這樣的組織來組成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係。這樣的組織有時甚至會進入政策決策的階段,並時常代表政府進行國家政策。

藉由設立自身為判定合法標準的唯一裁判者,並分派單獨一個組織以負責一個特定的選舉區,國家便能大幅縮小他們在政策上所面臨的挑戰者數量,而且甚至能藉由這些管制來指派挑戰者(如上述的工會)的領導人。這些機制並非只限於如公司和工會的經濟組織,也包含了社會或信仰的團體。這樣的例子非常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國家能藉此主動地干預阿訇的指派,並控制其神學院的教育內容,因為這些都必須經由國家的認可才能運作,而且還包含了所謂的「愛國再教育」課程。[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國大陸在邓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後,在共產主義意识形态的基礎上,引入資本主義的部份概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大陸在發展經濟之餘,仍然能夠保有社会主義社會結構的特色,并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政体。[20]。中國大陸引進了資本主義體制中的財產私有觀念,但因中国大陸法制不健全,財產私有缺乏制度性保证。另一方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並不承認有關實行資本主義的說法,因為國家支柱行業仍舊受到國家的絕對控制,是公有制的,這和資本主義有着本質的區別。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如下特點:

  1. 社会组织形式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绝对控制,具体手段是通过其绝对控制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其主张立法化,通过和行政官员平级的党的官员绝对控制各级行政机构,绝对控制军队等武装力量。
  2. 以国家的手段控制国内的要害经济部门和大量的企业,通过“国有资产”的概念以股份或者非股份形式实际控制国民经济的相当重要部分。
  3. 允许私人资产和私有经济的存在,理论上私有经济主体和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主体按照普遍接受的市场经济形式共同存在,特定情况下两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可以相互转化。[來源請求]

  德國

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德國強人首相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完成了德國統一,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運動的威脅,右面受到資產階級政黨民主訴求的壓力。俾斯麥既反左又反右,強力推出6000餘條保護勞工的法令,既保護了王朝利益,也實現了他的國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俾斯麥的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称为王朝社會主義(德語:Staatssozialismus)。但俾斯麥對左派社會主義勢力絕不手軟,自189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渐渐形成一个观点,以前那些旧王朝的国家精英们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21]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一种既不同于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第三位置思潮出现。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应该看到的是,国家社会主义最初活跃于经济政策方面,随后再开始深入到意識形態和国家政治方面。[來源請求]

俾斯麥的王朝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也因此為國家社會主義追捧,並被追認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前身。在此基礎上抽象出來的依賴、倡導國家機器直接操控生產資料的一種既不是意識形態,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經濟架構被稱為國有社會主義 (英語:state socialism)。國有社會主義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在生产关系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同,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计划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意識形態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使用权和分配权。[來源請求]

工業家、作家和政治家瓦爾特·拉特瑙(Walther Rathenau)在1916年《即将来临的日子》(德語:Von kommenden Dingen)写道,未来的“人民政府”将弥合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裂痕,并强迫资本家们接受国家的旨意。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财产分配,鼓励增加公共教育,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參與,消除壟斷和防止投機和懶惰。拉特瑙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义者,并对國家社會主義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18年之后,德国的政治思潮出现了一股试图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保守革命运动。但国家社会主义则出现反对民主主义的倾向。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不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反而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是谎言。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部分人个人需要的满足。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会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來源請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共产党人劳芬堡、沃尔弗海姆、亨利希等人鼓吹民族主义,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主张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他们主张把德国一切民族主义分子,包括资产阶级在内,都吸引到共产党方面来,在“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的旗帜下,同協約國作战。到魏瑪共和國,保守与极左革命者之間出现被称为前沿交叉(德語:Querfront,這個詞现在也用於形容左翼右翼團體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叉渗透)的合作。一方面,共產国际国际主义的戰略来对抗社會民主主義,造成了真正的法西斯主义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臨時合作产生的僵局和事故。另一方面,Ernst Niekisch和其他曾試圖結合共產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民族主義勢力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原有秩序。他稱這种合併为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法國

第三位置的思想在法國獲得了一些支持。Jean-Gilles Malliarakis在1985年成立“第三位置”组织(法語:Troisième Voie;简称:TV),视美國、共產主義和猶太复國主義为其敌人,主張通过激進的路徑进行全国革命。“第三位置”组织于1991年分裂。[22]

  義大利

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是由Roberto Fiore,Gabriele Adinolfi和Peppe Di Mitri在传统意大利新法西斯主義环境中发展起来的。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意识形态包括军国主义,复兴极端民族主义,种族分离和民族解放运动。与英国的第三位置一样,意大利的第三位置也倡导政治战士。事实上,Roberto Fiore在1980年代曾流亡英国,见证了英国第三位置的兴起。

为了增强第三位置的文化背景,Roberto Fiore试图与意大利思想家尤利烏斯·埃佛拉的农庄主义结合。他也结合了其他一些极右观点。目前意大利第三位置的代表性组织是Roberto Fiore领导的新力量[23]

  利比亞

利比亞卡扎菲在1970年代提出第三国际理论(英語:Third Universal Theory,阿拉伯语:نظرية عالمية ثالثة‎)。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阿拉伯民族主义直接民主制思想上的,与铁托主义类同。[24]卡扎菲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被证明为不适合于第三世界,而他的第三国际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指出了一条道路。在第三国际理论基础上,卡扎菲自1977年起将利比亞的国家名改为民眾國(阿拉伯语:جماهيرية‎ jamāhīriyyah),与“人民共和國”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形式相对应。利比亞政府表示,利比亞是一個「沒有任何政黨」的直接民主制国家,民众「直接参与」各地方委员会来管理国家;[25]而各地方委员会则受到卡扎菲直接控制的革命委員會的监督。[26]

卡扎菲还在在利比亞贊助了多個國際會議,推動他的阿拉伯及非洲民族主義和培養與第三位置一致的思想觀念。卡扎菲還为美國和加拿大的种族民族主義團體提供資金。[27]

  美國

美國20世紀一些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在政治上积极推动第三位置主义,如全國聯盟、羅克福德學院、白雅利安抵抗等;同时一些黑人至上主義團體,如伊斯蘭教民族也提出相同的观点。[1]

在美國,第三位置信徒積極爭取招收左翼民粹主義人士,試圖說服進步运动分子聯手反對政府的一些政策,包括美國軍隊對外軍事干預、支持以色列、中央情報局不當行為和秘密行動、对隱私權和公民自由的壓制。[1]

2010年,美國第三位置黨成立;部分原因是试图荟集那些对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奧巴馬政府不滿的右翼民粹主義者。[28]

茶党运动也是在共和黨的一大勢力,但並不等同第三位置。

参见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Berlet, Chip. . Poli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20 December 1990 [2010-02-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19). revised 4/15/1994, 3 corrections 1999 
  2. ^ 2.0 2.1 2.2 Griffin, Roger. Fas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19-289249-5. 
  3. ^ 3.0 3.1 3.2 Coogan, Kevin. Dreamer of the Day: Francis Parker Yockey and the Postwar Fascist International. Autonomedia. 1999. ISBN 1-57027-039-2. 
  4. ^ 4.0 4.1 4.2 Lee, Martin A. The Beast Reawakens: Fascism's Resurgence from Hitler's Spymasters to Today's Neo-Nazi Groups and Right-Wing Extremists. Routledge. 1999. ISBN 0-415-92546-0. 
  5. ^ 5.0 5.1 5.2 Griffin, Roger. Interregnum or Endgame? Radical Right Thought in the 'Post-fascist' Era.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July 2000, 5 (2): 163–78 [2010-12-27]. doi:10.1080/713682938. 
  6. ^ 6.0 6.1 6.2 Antonio, Robert J. After Postmodernism: Reactionary Triba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106 (1): 40–87. JSTOR 3081280. doi:10.1086/303111. 
  7. ^ 7.0 7.1 7.2 Sunshine, Spencer. Rebranding Fascism: National-Anarchists. Winter 2008 [2009-11-12]. (原始内容于2009-07-26). 
  8. ^ 乔治·布兰克斯顿:《庇隆的阿根廷》
  9. ^ 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教研室编译:《庇隆与阿根廷》,第174~1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阿根廷的第三位置主义者认为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产生了法西斯与纳粹,而正义主义则是协调了几种力量。
  10. ^ Wiarda, Howard J.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M.E. Sharpe, 1996. Pp. 38.
  11. ^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orporatism. Applet-magic.com. [November 17, 2005]. (原始内容于2011-09-13). 
  12. ^ 弗里德里克·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ISBN 0-226-32061-8
  13. ^ Crassweller, David. Perón and the Enigmas of Argentina. W.W. Norton and Company. 1987: 221. ISBN 0-393-30543-0
  14. ^ 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教研室编译:《庇隆与阿根廷》,第174~17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5. ^ Nicholas Goodrick-Clarke, Black Sun (Goodrick-Clarke book)|Black Sun: Aryan Cults, Esoteric Naz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68
  16. ^ 英国反法西斯杂志Searchlight, October 1999, p. 5
  17. ^ N. Copsey, Contemporary British Fascism: The British National Party and the Quest for Legitimac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 45-46
  18. ^ "China,Corporatism,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By 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
  19. ^ "Human Rights Watch World Report 2002: Asia: China and Tibe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 ^ . [2011-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1-17). 
  21. ^ zitiert nach Willy Huhn: Die Ideen von 1914 und die Folge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2. ^ Annuaire de l'extrême-droite en France: Troisième Voie. [2011-08-24]. (原始内容于2011-08-18). 
  23. ^ Greven, Thomas; Grumke, Thomas. Globalisierter Rechtsextremismus? Die extremistische Rechte in der Ära der Globalisierung [Globalized Right-wing Extremism. The Extreme Righ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VS Verlag. 2006: 136. ISBN 9783531145143. 
  24. ^ . [2011-09-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25. ^ Protesters Die as Crackdown in Libya Intensif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20 February 2011; accessed 20 February 2011.
  26. ^ An Interview with Gaddafi. [2011-09-19]. (原始内容于2011-06-29). 
  27. ^ Goldenthal, Howard.(1991). "Khadafy Connections," Now (Toronto alternative weekly), July 4.
  28. ^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Prof Has New Job Running Racist Political Party: Academic Anti-Semitism. Spring 2010 [2010-04-28]. (原始内容于2010-04-24). 

第三位置,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第三条道路或第三勢力, 英語, third, position, 也译作第三立场, 又称主义, third, positionism, 是一种意識形態和思潮, 因冷战中既不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加入资本主义阵营而得名, 主义反对外界对自己的政治划分和标签化行为, 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 的世界政治秩序, 目录, 词语释義, 思想, 起源, 经济政策, 在各国的发展, 阿根廷, 英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德國, 法國, 義大利, 利比亞, 美國, 参见, 参考文献词语释義, 编辑参见. 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第三条道路或第三勢力 第三位置 英語 Third Position 也译作第三立场 又称第三位置主义 Third Positionism 是一种意識形態和思潮 因冷战中既不加入共产主义阵营也不加入资本主义阵营而得名 第三位置主义反对外界对自己的政治划分和标签化行为 常声明自己已经超越了 左 和 右 的世界政治秩序 目录 1 词语释義 2 思想 3 起源 4 经济政策 5 在各国的发展 5 1 阿根廷 5 2 英国 5 3 中华人民共和国 5 4 德國 5 5 法國 5 6 義大利 5 7 利比亞 5 8 美國 6 参见 7 参考文献词语释義 编辑参见 中间派和第三条道路 第三位置主义是一种涉及到政治制度的意识形态 并不只是经济领域的思想 第三位置主义的实践往往涉及到国家最基本政体的变化 这是与中间派 英語 centrism 在政治经济领域的第三条道路 英語 Third Way 最根本的区别 第三条道路是指经济领域中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折中路线 而第三位置是意识形态中共產主義和資本主義之外的第三极 由于第三位置介绍到中文较晚 因此在很多场合将第三位置与第三条道路混淆 思想 编辑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尽可能地分散到包括工人 商人和企业家在内的先进生产力代表的手中 第三位置者寻求民族分离主义者并实现 隔离而平等 的族裔多元化 愿意与各类民族分离主义建立联盟关系 支持民族自治平等的不干预政策 支持不发达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 最新的发展包括对环保主义和 多神信仰的重建 的非传统宗教的支持 1 2 3 4 5 6 7 乔治 布兰克斯顿对阿根廷的第三位置进行过十分透彻的研究 他在 庇隆的阿根廷 一书中写到 阿根廷的第三位置主义者 坚决认为 社会中基本上相互冲突的力量有四个而不是两个 那就是理想主义 物质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8 物质主义与个人主义的结合就是资本主义 物质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结合则是共产主义 理想主义与个人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会造成技术专家的独裁统治 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产生第三位置 9 在历史上第三位置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学说 而是在政治光譜中处于第三极相同位置的集合 至少包括三部分内容 在欧洲出现的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斯特拉瑟主义 一种激进的 经济偏左的纳粹主义 以国家社會主义为起点并在二战后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法西斯主義思潮 其共同特点是既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自由主义 主张以种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 英語 Ultranationalism 来振兴国家 1 2 3 4 5 6 7 既反 左派 也反 右派 的都會政治精英 有歧义 具有強烈的民粹主義及個人色彩 以阿根廷正義黨的庇隆主义 胡安 庇隆 內斯托 基什內爾 委內瑞拉烏戈 查韋斯的左翼民粹主义为代表 起源 编辑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資本主義道路的思潮 最早是王朝社會主義 1871年普法戰爭之后俾斯麦完成了德国统一 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运动的威胁 右面受到资产阶级政党民主诉求的压力 俾斯麦既反左又反右 强力推出6000余条保护劳工的法令 既保护了王朝利益 也实现了他的国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 19世纪末的德意志因此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福利国家 本质上 这是因为帝国政府的主要反对者是德意志地区自拿破仑时代以来逐渐获得话语权的民族资产阶级 为了稳固教派冲突尖锐 南北经济历史文化差异巨大 政治结构脆弱的新生帝国 被迫对同样新兴的工人阶级所做出的让步与拉拢 费迪南德拉萨尔作为早期德国工人运动的领导人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意大利和梵蒂冈 羅馬教皇利奥十三世在1891年所發布新通諭 Rerum Novarum 提出社團主義 以對抗傳統以社会主义意識形態為主的工會 社團主義這個理論的基礎是來自於中世紀傳統的同業公會和以行會為主的經濟 以及後來的工团主义提出了一種階級合作的形式來取代阶级斗争 10 对第三位置主义的正式起始确认是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和斯特拉瑟主義 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是一个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 德國 左派 共產黨人创建的民族主義共产主义思潮 反對無產階級國際主義 主張本国的利益高於一切 斯特拉瑟主義是纳粹主义中一个更激進的反对金融資本主義的大規模工人群众行動 1 2 3 4 5 6 7 经济政策 编辑参见 社團主義 在经济领域内试图既不走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走資本主義道路是第三位置的特点 可以以承袭了社團主義的法西斯主義为代表 社團主義強調國家對於經濟的壓抑 進行由政府全盤計畫經濟 11 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反對民主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自由放任政策 弗里德里克 哈耶克在1944年的 通往奴役之路 一書中主張 正是因為德國自經濟大恐慌以來訴諸的社會主義政策 訴諸以政府手段解決所有面臨的經濟危機 卻忽略了經濟危機正是因為政府干預所造成的 最後導致經濟計算問題的惡性循環 在民主議會無能掌控經濟的情況下 要求絕對獨裁者掌權的聲浪便不可避免的蔓延全國 12 第三位置认為生产资料應該儘可能地分散到包括產業 農業工人 商人和企業家在內的先進生產力代表的政治精英手中 與資本主義相比較 多元制度裡眾多團體必須經過民主競爭的過程才能取得權力 但在社團主義制度裡 許多未經過選舉的組織實體掌控了決策的過程 這些社團主義的代表團與一般的商業公司或法人組織並不相同 而是構成了社團主義國家的中心思想 精英政治 另一方面 这种社会关系突顯商業公司控制了政府決策過程而犧牲公共利益的情況 因为这些商業公司完全为国家所控制 商業公司對於政府的影響力通常是透過遊說和其他管道來提升他們的利益 而這些行徑通常被視為是對公眾有害的 從這個角度來看 社團主義也常被稱為公司政治 如果社團主義還與軍事企業有所牽連 也常會被稱為军国主义或軍工企業複合體 在各国的发展 编辑 阿根廷 编辑 主条目 庇隆主义 阿根廷總統胡安 裴隆 任期 1946年 1955年 1973年 1974年 所界定他的學說 庇隆主义 是介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之间的作為第三位置的立场 特別是他的第一屆政府 1946 1951 的特點就是混合了社團主義 國家主導經濟發展和提供社會福利措施 13 庇隆主义认为 第三立场学说的目标是实现人类社会中人的幸福 而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是协调物质主义 理想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这几种力量 并以基督教的精神珍视每一种力量 14 尽管阿根廷種族偏見现象普遍 但庇隆主義并无種族偏見内容 支持女性權益和对同性恋的宽容态度 也与法西斯主义者决然不同 但庇隆主義同樣反對共產主義 裴隆死後 作為庇隆主义政黨的正義黨分裂為左派庇隆主义和右派庇隆主义 左派庇隆主义 即后來由內斯托 基什內爾領導的勝利陣線 具有左派民粹主義的色彩 現實際上主導正義黨 而庇隆主义右派則兼具民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色彩 但同時並不與反對庇隆主义的右派政黨結盟 呈對立關系 英国 编辑 英国的第三位置代表性组织是由極右派新法西斯主义者Patrick Harrington Derek Holland和David Kerr等成立的民族陣線 National Front 15 他们号召建立致力于民族主義和种族隔离的政治战士 同时在理论上也澄清第三位置的经济政策 1988年洛克比空難後 有極右成员访问利比亚 试图从卡扎菲处获得经费 但没有成功 16 1989年民族阵線走向分裂 第三位置立场渐渐被支持经济上的第三条道路的英國國家黨所取代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 编辑 主条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位置具有國家资本主义及裙帶資本主義的色彩 充分表现在那些通过由國家授與官方特權的組織 以此來限制政治過程上的公共參與 並全面限制公民社会力量的社團主義 另一方面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在這樣的制度下 如同Jonathan Unger和Anita Chan在他們的論文 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所述及的 18 在全國性的層次上 國家會承認一個 也是唯一一個的特定組織 比如 一個全國性勞工工會 一個商業聯合會 一個農夫協會 單獨作為某個利益如個人 企業 或機構的代表 國家決定哪個組織會被承認為合法的 並以這樣的組織來組成一種不平等的合作關係 這樣的組織有時甚至會進入政策決策的階段 並時常代表政府進行國家政策 藉由設立自身為判定合法標準的唯一裁判者 並分派單獨一個組織以負責一個特定的選舉區 國家便能大幅縮小他們在政策上所面臨的挑戰者數量 而且甚至能藉由這些管制來指派挑戰者 如上述的工會 的領導人 這些機制並非只限於如公司和工會的經濟組織 也包含了社會或信仰的團體 這樣的例子非常多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国伊斯兰教协会 國家能藉此主動地干預阿訇的指派 並控制其神學院的教育內容 因為這些都必須經由國家的認可才能運作 而且還包含了所謂的 愛國再教育 課程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中國大陸在邓小平的改革開放以後 在共產主義意识形态的基礎上 引入資本主義的部份概念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使大陸在發展經濟之餘 仍然能夠保有社会主義社會結構的特色 并坚持中国共产党一党专政政体 20 中國大陸引進了資本主義體制中的財產私有觀念 但因中国大陸法制不健全 財產私有缺乏制度性保证 另一方面 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並不承認有關實行資本主義的說法 因為國家支柱行業仍舊受到國家的絕對控制 是公有制的 這和資本主義有着本質的區別 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如下特點 社会组织形式上是中国共产党对于国家的绝对控制 具体手段是通过其绝对控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使其主张立法化 通过和行政官员平级的党的官员绝对控制各级行政机构 绝对控制军队等武装力量 以国家的手段控制国内的要害经济部门和大量的企业 通过 国有资产 的概念以股份或者非股份形式实际控制国民经济的相当重要部分 允许私人资产和私有经济的存在 理论上私有经济主体和国家控制的国有经济主体按照普遍接受的市场经济形式共同存在 特定情况下两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可以相互转化 來源請求 德國 编辑 更多信息 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和斯特拉瑟主義 1871年普法戰爭之後德國強人首相奥托 冯 俾斯麦 Otto von Bismarck 完成了德國統一 但王朝政府左面受到工人運動的威脅 右面受到資產階級政黨民主訴求的壓力 俾斯麥既反左又反右 強力推出6000餘條保護勞工的法令 既保護了王朝利益 也實現了他的國家需要照看人民的政治理念 俾斯麥的福利制度和政策被称为王朝社會主義 德語 Staatssozialismus 但俾斯麥對左派社會主義勢力絕不手軟 自1890年 德国社会民主党渐渐形成一个观点 以前那些旧王朝的国家精英们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社会主义 21 在这样的情况下 作为一种既不同于社会主义 也不同于资本主义的第三位置思潮出现 这就是国家社会主义 应该看到的是 国家社会主义最初活跃于经济政策方面 随后再开始深入到意識形態和国家政治方面 來源請求 俾斯麥的王朝社會主義的福利制度和政策得到民眾的廣泛支持 也因此為國家社會主義追捧 並被追認為國家社會主義的前身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來的依賴 倡導國家機器直接操控生產資料的一種既不是意識形態 也不是政治制度的經濟架構被稱為國有社會主義 英語 state socialism 國有社會主義也被认为是国家社会主义的经济政策 在生产关系方面 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相同 提倡一种能和社会化生产大分工相适应的以国家计划为主体的生产分配调控 但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国家社会主义与社会主义并不相同 同时也反对那种生产资料为个人所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以共产主义为意識形態的社会主义强调生产资料公有 而国家社会主义强调的是生产资料在所谓国家意志影响下的监控 政府并不直接控制生产资料的配置和使用 但政府代表国家拥有对生产资料的绝对控制权 使用权和分配权 來源請求 工業家 作家和政治家瓦爾特 拉特瑙 Walther Rathenau 在1916年 即将来临的日子 德語 Von kommenden Dingen 写道 未来的 人民政府 将弥合资本家和工人阶级的裂痕 并强迫资本家们接受国家的旨意 他将通过税收限制高收入及财产分配 鼓励增加公共教育 鼓励工人阶级更多的參與 消除壟斷和防止投機和懶惰 拉特瑙的观点吸引了很多年青人和民族主义者 并对國家社會主義后来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 1918年之后 德国的政治思潮出现了一股试图阻止共产主义蔓延的保守革命运动 但国家社会主义则出现反对民主主义的倾向 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不仅不能代表整个民族的利益 反而是资本主义政客创造出来的一套统治工具 是谎言 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主义强调的是民权是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换取部分人个人需要的满足 国家社会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社会制度 会使国家政策制定变的更加混乱和无效 进而会影响到国家在国际间的竞争能力 來源請求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德国共产党人劳芬堡 沃尔弗海姆 亨利希等人鼓吹民族主义 反对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主张本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他们主张把德国一切民族主义分子 包括资产阶级在内 都吸引到共产党方面来 在 民族布爾什維克主義 的旗帜下 同協約國作战 到魏瑪共和國 保守与极左革命者之間出现被称为前沿交叉 德語 Querfront 這個詞现在也用於形容左翼右翼團體之間的相互合作和交叉渗透 的合作 一方面 共產国际以国际主义的戰略来对抗社會民主主義 造成了真正的法西斯主义和極端民族主義勢力臨時合作产生的僵局和事故 另一方面 Ernst Niekisch和其他曾試圖結合共產主義和反資本主義的民族主義勢力推翻魏瑪共和國的原有秩序 他稱這种合併为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法國 编辑 主条目 第三位置 组织 第三位置的思想在法國獲得了一些支持 Jean Gilles Malliarakis在1985年成立 第三位置 组织 法語 Troisieme Voie 简称 TV 视美國 共產主義和猶太复國主義为其敌人 主張通过激進的路徑进行全国革命 第三位置 组织于1991年分裂 22 義大利 编辑 主条目 新力量 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是由Roberto Fiore Gabriele Adinolfi和Peppe Di Mitri在传统意大利新法西斯主義环境中发展起来的 意大利的第三位置意识形态包括军国主义 复兴极端民族主义 种族分离和民族解放运动 与英国的第三位置一样 意大利的第三位置也倡导政治战士 事实上 Roberto Fiore在1980年代曾流亡英国 见证了英国第三位置的兴起 为了增强第三位置的文化背景 Roberto Fiore试图与意大利思想家尤利烏斯 埃佛拉的农庄主义结合 他也结合了其他一些极右观点 目前意大利第三位置的代表性组织是Roberto Fiore领导的新力量 23 利比亞 编辑 更多信息 民眾國和第三国际理论 利比亞卡扎菲在1970年代提出第三国际理论 英語 Third Universal Theory 阿拉伯语 نظرية عالمية ثالثة 这个理论是建立在伊斯兰社会主义 阿拉伯民族主义和直接民主制思想上的 与铁托主义类同 24 卡扎菲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已经被证明为不适合于第三世界 而他的第三国际理论为第三世界国家指出了一条道路 在第三国际理论基础上 卡扎菲自1977年起将利比亞的国家名改为民眾國 阿拉伯语 جماهيرية jamahiriyyah 与 人民共和國 这种社会主义国家形式相对应 利比亞政府表示 利比亞是一個 沒有任何政黨 的直接民主制国家 民众 直接参与 各地方委员会来管理国家 25 而各地方委员会则受到卡扎菲直接控制的革命委員會的监督 26 卡扎菲还在在利比亞贊助了多個國際會議 推動他的阿拉伯及非洲民族主義和培養與第三位置一致的思想觀念 卡扎菲還为美國和加拿大的种族民族主義團體提供資金 27 美國 编辑 主条目 美國第三位置黨 美國20世紀一些白人至上主義團體在政治上积极推动第三位置主义 如全國聯盟 羅克福德學院 白雅利安抵抗等 同时一些黑人至上主義團體 如伊斯蘭教民族也提出相同的观点 1 在美國 第三位置信徒積極爭取招收左翼民粹主義人士 試圖說服進步运动分子聯手反對政府的一些政策 包括美國軍隊對外軍事干預 支持以色列 中央情報局不當行為和秘密行動 对隱私權和公民自由的壓制 1 2010年 美國第三位置黨成立 部分原因是试图荟集那些对2000年代後期環球金融危機和奧巴馬政府不滿的右翼民粹主義者 28 茶党运动也是在共和黨的一大勢力 但並不等同第三位置 参见 编辑法西斯主义 新法西斯主義 纳粹主义 新納粹主義 国家社会主义 國有社會主義 王朝社會主義 国家工团主义 工团主义 社團主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民族布尔什维克主义 民族無政府主義 斯特拉瑟主義 庇隆主义 第三条道路 牛排纳粹党 第四政治理論 英语 The Fourth Political Theory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Berlet Chip Right Woos Left Populist Party LaRouchite and Other Neo fascist Overtures To Progressives And Why They Must Be Rejected Political Research Associates 20 December 1990 2010 02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19 revised 4 15 1994 3 corrections 1999 2 0 2 1 2 2 Griffin Roger Fascis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ISBN 0 19 289249 5 3 0 3 1 3 2 Coogan Kevin Dreamer of the Day Francis Parker Yockey and the Postwar Fascist International Autonomedia 1999 ISBN 1 57027 039 2 4 0 4 1 4 2 Lee Martin A The Beast Reawakens Fascism s Resurgence from Hitler s Spymasters to Today s Neo Nazi Groups and Right Wing Extremists Routledge 1999 ISBN 0 415 92546 0 5 0 5 1 5 2 Griffin Roger Interregnum or Endgame Radical Right Thought in the Post fascist Era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July 2000 5 2 163 78 2010 12 27 doi 10 1080 713682938 6 0 6 1 6 2 Antonio Robert J After Postmodernism Reactionary Tribalism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2000 106 1 40 87 JSTOR 3081280 doi 10 1086 303111 7 0 7 1 7 2 Sunshine Spencer Rebranding Fascism National Anarchists Winter 2008 2009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7 26 乔治 布兰克斯顿 庇隆的阿根廷 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教研室编译 庇隆与阿根廷 第174 17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阿根廷的第三位置主义者认为理想主义与集体主义占绝对优势就产生了法西斯与纳粹 而正义主义则是协调了几种力量 Wiarda Howard J Corporatism and comparative politics M E Sharpe 1996 Pp 38 The Economic System of Corporatism Applet magic com November 17 20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9 13 弗里德里克 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 ISBN 0 226 32061 8 Crassweller David Peron and the Enigmas of Argentina W W Norton and Company 1987 221 ISBN 0 393 30543 0 复旦大学历史系拉丁美洲教研室编译 庇隆与阿根廷 第174 175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4 Nicholas Goodrick Clarke Black Sun Goodrick Clarke book Black Sun Aryan Cults Esoteric Nazism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2003 p 68 英国反法西斯杂志Searchlight October 1999 p 5 N Copsey Contemporary British Fascism The British National Party and the Quest for Legitimacy Basingstoke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 45 46 China Corporatism and the East Asian Model By Jonathan Unger and Anita Chan Human Rights Watch World Report 2002 Asia China and Tibe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张素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特征 2011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1 17 zitiert nach Willy Huhn Die Ideen von 1914 und die Folge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nnuaire de l extreme droite en France Troisieme Voie 2011 08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8 18 Greven Thomas Grumke Thomas Globalisierter Rechtsextremismus Die extremistische Rechte in der Ara der Globalisierung Globalized Right wing Extremism The Extreme Right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VS Verlag 2006 136 ISBN 9783531145143 Libijska dzamahirija između proslosti i sadasnjosti 1 dio 2011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2 01 Protesters Die as Crackdown in Libya Intensif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New York Times 20 February 2011 accessed 20 February 2011 An Interview with Gaddafi 2011 09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6 29 Goldenthal Howard 1991 Khadafy Connections Now Toronto alternative weekly July 4 Southern Poverty Law Center Prof Has New Job Running Racist Political Party Academic Anti Semitism Spring 2010 2010 04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4 2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第三位置 amp oldid 7644302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