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简称知行,是明朝政治家、哲学家王守仁阐述的一种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为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1],在中国思想史上认识客观世界的脉络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王守仁,知行合一思想开拓者

知行合一将心的知觉与行为活动在本质上视为一致;更重要的是,王守仁对人作为个体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并且将这一能动性纳入道德的轨道上,既省察过往,也克治当下,构成了一套能务实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原则。

背景

正德四年(1509年),王守仁因直言触怒权宦刘瑾,被廷杖下狱,之后贬谪贵州龙场驿。在困境中,他意识到以往从见闻经历中寻求万事万物的道理,存在方向性偏差,不如承认“吾性自足”,从自身价值中寻求道理更为直接。于是,他针对以往知行观的疏漏,从关注个人的主体性入手,重视人的个体经验,承认差别,关心实践,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第二年,王阳明接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到府城的书院讲学,开始了他对“知行合一”的系统阐释。

概述

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認為「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王守仁從「天地萬物本吾一體」出發,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2]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守仁反对朱子学者“知行相须” 的主张,认为知行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他坚持“知行不可分作两事”(《王阳明全集·语录一》),这并不是让“知”和“行”两个元素机械合并,而是主张两者应该互相依存,彼此共同构成周而复始并有所提升的完整认知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一方面,“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知和行之间既存在因果关系,也相辅而成。另一方面,“学、问、思、辨、行”的过程,并不是王阳明所说“知行合一”的全部。他主张,“知是心之本体”,由心发动,开启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在本然状态下,知和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传习录》中,王守仁通过这样一个例子,对知和行的关系作了说明:一个人看见父亲,自然知道要孝顺,这就是知;孝顺父亲的行动和表现,便即是行。两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并非此消彼长。

“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

王守仁认为,即使走上了歧路,“有疑便问,问了又走”,通过实践修正,也能达到理想中的境界。如果踟蹰不前,“只管闲讲”,就什么目的也达不到(《王阳明全集·语录一》)。于是,王守仁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省察克治”之功来追求天理

王守仁批评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全不思考就动手行事,结果是“冥行妄作”没什么意义;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空想的阶段,不去实践,结果一事无成。在他看来,这两者都是没能做到“知行合一”的错误做法。尤其是后者,知而不行,绝不是真知。对于“行”,他解释道:“凡谓之行者,只是着实去做。”正确的知行观,应该是慎始善终,念头一动就要端正方向,力保正确,而后躬行实践,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事上磨炼做工夫”

王守仁在朱熹“格物之学”的基础上,提出要充分认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知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于是提出了“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的主张(《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

其次,对于知和行,王守仁坚持在过程中要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克服一己私欲,实现理想和实践的统一。如此一来,王他的思想在道德修身的整体观照之下,侧重知行的一体性色彩十分明显。这就是他所强调的“事上磨炼做工夫”。倡导知行合一,在他看来正是要恢复人的本体,通过实践,将人心合乎天理。如此,意识端正了,一旦作用于实践,就能在社会范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也就能合乎世界本然的道理。

王守仁所说的本体是指能对应天理的本心,能够超越私欲,但是要落实于实践而不任意妄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用工夫。他认为,要在事上做工夫,才能达到对人在视、听、言、动上提出高标准的道德要求。工夫的开端是要端正知,得了真知,才能去做好行的工夫。在这个意义上,知的工夫既能引导行的工夫,也能成为行的检验。但同时,他又坚持,如果没有躬行实践,就永远不会达到真知的境界。因此,他特别强调“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使知行成为一套完整的修身工夫的必需要素。

“知行合一”的现实意义

  • 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知行合一”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但又是一种政治学说。王守仁所讲的“知行合一”,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精神文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重点放在“行”上,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对于推进全人类教育素养的提升能起到表率作用。
  • 对于反腐倡廉具有警示作用。“知行合一”是有必要提倡的一种思维,对启迪官员的道德良知,推行透明政治,都是有积极作用的。[3]

涉及“知行合一”的出处

参考

  1. ^ .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5). 
  2. ^ 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旗帜网. www.qizhiwang.org.cn. [2022-04-30]. 
  3. ^ “知行合一”的内涵与现实意义--理论-人民网. theory.people.com.cn. [2022-04-30]. 
  • 林維杰:〈王陽明論知行: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李明輝:〈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知行合一, 简称知行, 是明朝政治家, 哲学家王守仁阐述的一种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 为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在中国思想史上认识客观世界的脉络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王守仁, 思想开拓者, 将心的知觉与行为活动在本质上视为一致, 更重要的是, 王守仁对人作为个体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并且将这一能动性纳入道德的轨道上, 既省察过往, 也克治当下, 构成了一套能务实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原则, 目录, 背景, 概述,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凡谓之行者, 只是着实去做, 事上磨炼做工夫, 的现实意义, . 知行合一 简称知行 是明朝政治家 哲学家王守仁阐述的一种哲学与世界观的方法 为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 1 在中国思想史上认识客观世界的脉络中占据不可磨灭的地位 王守仁 知行合一思想开拓者 知行合一将心的知觉与行为活动在本质上视为一致 更重要的是 王守仁对人作为个体的价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承认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并且将这一能动性纳入道德的轨道上 既省察过往 也克治当下 构成了一套能务实有效地指导实践的原则 目录 1 背景 2 概述 2 1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2 2 凡谓之行者 只是着实去做 2 3 事上磨炼做工夫 3 知行合一 的现实意义 4 涉及 知行合一 的出处 5 参考背景 编辑正德四年 1509年 王守仁因直言触怒权宦刘瑾 被廷杖下狱 之后贬谪贵州龙场驿 在困境中 他意识到以往从见闻经历中寻求万事万物的道理 存在方向性偏差 不如承认 吾性自足 从自身价值中寻求道理更为直接 于是 他针对以往知行观的疏漏 从关注个人的主体性入手 重视人的个体经验 承认差别 关心实践 开始了新的探索之路 第二年 王阳明接受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 到府城的书院讲学 开始了他对 知行合一 的系统阐释 概述 编辑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 心即是理 之思想 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 至理 的 格物致知 方法 因為事理無窮無盡 格之則未免煩累 故提倡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 理 認為 理 全在人 心 理 化生宇宙天地萬物 人秉其秀氣 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與行的關係上 王守仁從 天地萬物本吾一體 出發 強調要知 更要行 知中有行 行中有知 所谓 知行合一 二者互为表里 不可分离 知必然要表现为行 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2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编辑 王守仁反对朱子学者 知行相须 的主张 认为知行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由此及彼 他坚持 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王阳明全集 语录一 这并不是让 知 和 行 两个元素机械合并 而是主张两者应该互相依存 彼此共同构成周而复始并有所提升的完整认知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 一方面 知者行之始 行者知之成 知和行之间既存在因果关系 也相辅而成 另一方面 学 问 思 辨 行 的过程 并不是王阳明所说 知行合一 的全部 他主张 知是心之本体 由心发动 开启了意识活动与实践活动 也就是说 在本然状态下 知和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在 传习录 中 王守仁通过这样一个例子 对知和行的关系作了说明 一个人看见父亲 自然知道要孝顺 这就是知 孝顺父亲的行动和表现 便即是行 两者之间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并非此消彼长 凡谓之行者 只是着实去做 编辑 王守仁认为 即使走上了歧路 有疑便问 问了又走 通过实践修正 也能达到理想中的境界 如果踟蹰不前 只管闲讲 就什么目的也达不到 王阳明全集 语录一 于是 王守仁有针对性地提出通过 省察克治 之功来追求天理 王守仁批评了两种情况 一种是全不思考就动手行事 结果是 冥行妄作 没什么意义 另一种是仅仅停留在空想的阶段 不去实践 结果一事无成 在他看来 这两者都是没能做到 知行合一 的错误做法 尤其是后者 知而不行 绝不是真知 对于 行 他解释道 凡谓之行者 只是着实去做 正确的知行观 应该是慎始善终 念头一动就要端正方向 力保正确 而后躬行实践 才能取得好的结果 事上磨炼做工夫 编辑 王守仁在朱熹 格物之学 的基础上 提出要充分认识人作为主体的价值 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知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于是提出了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 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的主张 王阳明全集 答顾东桥书 其次 对于知和行 王守仁坚持在过程中要提升个人的道德水准 克服一己私欲 实现理想和实践的统一 如此一来 王他的思想在道德修身的整体观照之下 侧重知行的一体性色彩十分明显 这就是他所强调的 事上磨炼做工夫 倡导知行合一 在他看来正是要恢复人的本体 通过实践 将人心合乎天理 如此 意识端正了 一旦作用于实践 就能在社会范围内收到良好的效果 也就能合乎世界本然的道理 王守仁所说的本体是指能对应天理的本心 能够超越私欲 但是要落实于实践而不任意妄为 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而其中的关键环节是要用工夫 他认为 要在事上做工夫 才能达到对人在视 听 言 动上提出高标准的道德要求 工夫的开端是要端正知 得了真知 才能去做好行的工夫 在这个意义上 知的工夫既能引导行的工夫 也能成为行的检验 但同时 他又坚持 如果没有躬行实践 就永远不会达到真知的境界 因此 他特别强调 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使知行成为一套完整的修身工夫的必需要素 知行合一 的现实意义 编辑提供了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动力 知行合一 虽从本质上说是一种道德修养论与道德实践论 但又是一种政治学说 王守仁所讲的 知行合一 从现代扩展的意义而言是 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有助于传承和发展人类优秀精神文明 王守仁的 知行合一 学说 重点放在 行 上 奉行的是文德教化理念 强调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对于推进全人类教育素养的提升能起到表率作用 对于反腐倡廉具有警示作用 知行合一 是有必要提倡的一种思维 对启迪官员的道德良知 推行透明政治 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3 涉及 知行合一 的出处 编辑 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 只說一箇知 已自有行在 只說一箇行 已自有知在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古人所以既說一箇知 又說一箇行者 只為世間有一種人 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 全不解思惟省察 也只是箇冥行妄作 所以必說箇知 方纔行得是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又有一種人 茫茫蕩蕩 懸空去思一索 全不肯著實躬行 也只是箇揣摸影響 所以必說一箇行 方纔知得真 此是古人不得已 補偏救弊的說話 若見得這箇意時 即一言而足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 以為必先知了 然後能行 我如今且去講習討論做知的工夫 待知得真了 方去做行的工夫 故遂終身不行 亦遂終身不知 傳習錄 卷上 徐爱录参考 编辑 王守仁 始创 知行合一 华东师范大学 2012 10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6 25 王阳明 知行合一 的思想 旗帜网 www qizhiwang org cn 2022 04 30 知行合一 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理论 人民网 theory people com cn 2022 04 30 林維杰 王陽明論知行 一個詮釋倫理學的解讀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明輝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 知行合一 說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知行合一 amp oldid 742685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