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直接資助計劃

直接資助計劃(英語:Direct Subsidy Scheme),是在1991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教育直接資助計劃,也是香港政府公共政策之一。計劃目標是以促進優質的直資學校發展,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官立學校資助學校(合稱官津學校)以外的選擇。

受此計劃資助的學校稱為「直資學校」。與資助學校一樣,直資學校是由香港政府撥款提供按合資格學生人數的資助[1],但擁有比官立學校資助學校更高的自主性,可以制訂課程、收費及收生凖則,並且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統一派位

歷史

1970年代,香港政府推行的九年強迫教育要大量學位,當時的官立及資助學額不足以應付突然而來的龐大需求,政府決定向私立學校「買位」,暫時解決問題。由於買位政策只是一時權宜之計,政府在這段期間亦以各種方式(例如新建學校)不斷擴充公立學位,同時減少從私校買位。在整體學校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加上買位數量不斷減少,令私校營運更困難,引起私校的不滿[2]。另一方面,一直未能加入統一派位機制及資助計劃的「愛國學校」的聲音亦日漸強烈[2],最後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88年因應各種需求,在《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發表了直接資助計劃的建議,主要針對以上問題,以及利用私校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

最初期的直資計劃由1991年9月起在中學推行,成功加入的學校可以收取學費並同時獲得納稅人對每名學生的資助,限制是學費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三分之二,否則不會獲得資助。當時只有五所「愛國學校」、五所國際學校,以及恆生商學院提交申請。恆生商學院及另外一所國際學校並未獲教育署批准加入[2]。由於初期計劃未能吸引資助學校參加,教育署多次修改直資計劃的條款。至1998年,《中學教學語言指引》硬性規定學生英語能力未能達標的學校,不能繼續以英語授課;直資計劃則作出特別優待,直資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教學語言而無須向當局證明語言能力,同時容許直資學校加入統一派位機制。不過,儘管政府推出各項優待措施,依然沒有受資助學校的青睞。

在2001年,政府再修訂直資計劃的條款,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增加學費,學費限制更改為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二又三分之一倍。計劃同時擴展至香港小學[1],買位計劃亦於2001年年底取消。新修訂計劃出台後的第一個新學年,隨即有三所資助中學及兩所資助小學轉為直資[2]。此後,加入直資計劃的學校數量不斷增加。政府後來提出的「一條龍」辦學模式,規定「結龍」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註 1],亦令部份學校轉為直資。在2006年,香港共有64所直資學校,提供的中小學學額佔全港總數大約6%[3]。2012年9月增至73所[1]

2001至2015年間,學生人數由95萬降至69萬,中小學總數減少233 間,惟直資學校由29間增至82間,增幅近兩倍。政府2001年起容許直資校大幅加學費,以吸引現有資助學校參加直資計劃,翌年起多間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1998年批准的116間英中,至2017有10間已轉直資,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拔萃男書院拔萃女書院英華書院聖士提反書院協恩中學羅定邦中學等,2016/17學年學費介乎1.53萬至6.45萬元。[4]

加入計劃程序

現有的中小學可申請轉為直資,而辦學團體也可向政府申請分配校舍,以開辦新的直資學校(然而,由於近年的少子化現象及校舍數目充足,政府目前未有再分配校舍,以供開辦全新直資學校的計劃)。把學校轉為直資的申請辦法是由學校寫信向香港教育局(前稱香港教育統籌局)申請。

爭議

自1988年最早期方案的推出,至現時學校廣泛參與,各界人士一直熱烈討論。

支持直資計劃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見:
  • 市場化迫使學校提升教育質素
  • 家長能自由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 統一派位是不公平的制度,市場化的自由收生是最符合「公平」原則
  • 政府對學校的操控過多,未能令學校達到其教學理念
  • 早年政府政策向官津補學校傾斜,忽略私校需要
而反對直資計劃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見:
  • 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不保證教育質素真正提升
  • 不能接受學校一方面收取高昂學費,同時獲得大量公帑資助
  • 自由收生會令「名校」的「世襲」情況加劇
  • 強化階級分歧,阻礙社會流動,與「融合教育」背道而馳
  • 後期政府政策反為向直資學校傾斜,對官津補學校不公

大事

2010年11月17日,審計署發表的審計報告指,當時幾乎所有學校都被指學校帳目及行政安排混亂[5],其中4間學校情況較嚴重[6]。同月25日,直資學校議會在九龍塘香島中學開會,會後表示審計報告中所指的混亂是源於教育局的不清晰指引,例如局方所發的通告中文版與英文版內容不一致,令直資學校無法適從[7]

直接資助學校名單

擬加入直接資助計劃學校

備註

  1. ^ 例如小學部原是私立小學,中學部則是資助中學,中學部須轉為直資或私立模式以達到一致。實際案例包括德望學校拔萃女書院聖士提反書院等。

參考資料

  1. ^ 1.0 1.1 1.2 . [2008-0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7-11). 
  2. ^ 2.0 2.1 2.2 2.3 曾榮光. 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2002. 
  3. ^ 存档副本. [2008-01-29]. (原始内容于2021-03-08). 
  4. ^ 〈直資學校增兩倍 貧富起跑線拉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明報》,2017年6月20日
  5. ^ 存档副本 (PDF). [2011-02-25]. (原始内容 (PDF)于2010-12-14). 
  6. ^ 72直資學校全軍盡墨. 《蘋果日報》. 2010-11-25 [2010-11-27]. 
  7. ^ 炮轟教育局「冇講清楚就印黑豬」 直資學校大反擊. 《蘋果日報》. 2010-11-26 [2010-11-27]. 

相關條目

外部連結

直接資助計劃, 英語, direct, subsidy, scheme, 是在1991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教育, 也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計劃目標是以促進優質的直資學校發展, 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官立學校及資助學校, 合稱官津學校, 以外的選擇, 受此計劃資助的學校稱為, 直資學校, 與資助學校一樣, 直資學校是由香港政府撥款提供按合資格學生人數的資助, 但擁有比官立學校及資助學校更高的自主性, 可以制訂課程, 收費及收生凖則, 並且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統一派位, 目录, 歷史, 加入計劃程序, 爭議, 大事, 直接. 直接資助計劃 英語 Direct Subsidy Scheme 是在1991年開始推行的香港教育直接資助計劃 也是香港政府的公共政策之一 計劃目標是以促進優質的直資學校發展 為學生和家長提供官立學校及資助學校 合稱官津學校 以外的選擇 受此計劃資助的學校稱為 直資學校 與資助學校一樣 直資學校是由香港政府撥款提供按合資格學生人數的資助 1 但擁有比官立學校及資助學校更高的自主性 可以制訂課程 收費及收生凖則 並且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參與統一派位 目录 1 歷史 2 加入計劃程序 3 爭議 4 大事 5 直接資助學校名單 6 擬加入直接資助計劃學校 7 備註 8 參考資料 9 相關條目 10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1970年代 香港政府推行的九年強迫教育要大量學位 當時的官立及資助學額不足以應付突然而來的龐大需求 政府決定向私立學校 買位 暫時解決問題 由於買位政策只是一時權宜之計 政府在這段期間亦以各種方式 例如新建學校 不斷擴充公立學位 同時減少從私校買位 在整體學校數量不斷增加的情況下 加上買位數量不斷減少 令私校營運更困難 引起私校的不滿 2 另一方面 一直未能加入統一派位機制及資助計劃的 愛國學校 的聲音亦日漸強烈 2 最後教育統籌委員會於1988年因應各種需求 在 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三號報告書 發表了直接資助計劃的建議 主要針對以上問題 以及利用私校提升香港的教育質素 最初期的直資計劃由1991年9月起在中學推行 成功加入的學校可以收取學費並同時獲得納稅人對每名學生的資助 限制是學費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三分之二 否則不會獲得資助 當時只有五所 愛國學校 五所國際學校 以及恆生商學院提交申請 恆生商學院及另外一所國際學校並未獲教育署批准加入 2 由於初期計劃未能吸引資助學校參加 教育署多次修改直資計劃的條款 至1998年 中學教學語言指引 硬性規定學生英語能力未能達標的學校 不能繼續以英語授課 直資計劃則作出特別優待 直資學校可以自由選擇教學語言而無須向當局證明語言能力 同時容許直資學校加入統一派位機制 不過 儘管政府推出各項優待措施 依然沒有受資助學校的青睞 在2001年 政府再修訂直資計劃的條款 容許直資學校大幅增加學費 學費限制更改為不能多於資助額的二又三分之一倍 計劃同時擴展至香港小學 1 買位計劃亦於2001年年底取消 新修訂計劃出台後的第一個新學年 隨即有三所資助中學及兩所資助小學轉為直資 2 此後 加入直資計劃的學校數量不斷增加 政府後來提出的 一條龍 辦學模式 規定 結龍 的中小學必須使用相同資助模式 註 1 亦令部份學校轉為直資 在2006年 香港共有64所直資學校 提供的中小學學額佔全港總數大約6 3 2012年9月增至73所 1 2001至2015年間 學生人數由95萬降至69萬 中小學總數減少233 間 惟直資學校由29間增至82間 增幅近兩倍 政府2001年起容許直資校大幅加學費 以吸引現有資助學校參加直資計劃 翌年起多間傳統名校相繼轉為直資 1998年批准的116間英中 至2017有10間已轉直資 包括聖保羅男女中學 拔萃男書院 拔萃女書院 英華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 協恩中學 羅定邦中學等 2016 17學年學費介乎1 53萬至6 45萬元 4 加入計劃程序 编辑現有的中小學可申請轉為直資 而辦學團體也可向政府申請分配校舍 以開辦新的直資學校 然而 由於近年的少子化現象及校舍數目充足 政府目前未有再分配校舍 以供開辦全新直資學校的計劃 把學校轉為直資的申請辦法是由學校寫信向香港教育局 前稱香港教育統籌局 申請 爭議 编辑自1988年最早期方案的推出 至現時學校廣泛參與 各界人士一直熱烈討論 支持直資計劃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見 市場化迫使學校提升教育質素 家長能自由選擇最合適的學校 統一派位是不公平的制度 市場化的自由收生是最符合 公平 原則 政府對官津補學校的操控過多 未能令學校達到其教學理念 早年政府政策向官津補學校傾斜 忽略私校需要而反對直資計劃的人士主要持以下意見 市場化的競爭環境不保證教育質素真正提升 不能接受學校一方面收取高昂學費 同時獲得大量公帑資助 自由收生會令 名校 的 世襲 情況加劇 強化階級分歧 阻礙社會流動 與 融合教育 背道而馳 後期政府政策反為向直資學校傾斜 對官津補學校不公大事 编辑2010年11月17日 審計署發表的審計報告指 當時幾乎所有學校都被指學校帳目及行政安排混亂 5 其中4間學校情況較嚴重 6 同月25日 直資學校議會在九龍塘香島中學開會 會後表示審計報告中所指的混亂是源於教育局的不清晰指引 例如局方所發的通告中文版與英文版內容不一致 令直資學校無法適從 7 直接資助學校名單 编辑2021 2022學年直接資助學校名單明愛華德中書院 中華基督教會公理書院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中學 陳樹渠紀念中學 中聖書院 孔聖堂中學 啟思中學 拔萃男書院 拔萃男書院附屬小學 拔萃女書院 基督教中國佈道會聖道迦南書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宏信書院 播道書院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心誠中學 福建中學 福建中學附屬學校 優才 楊殷有娣 書院 協恩中學 香島中學 將軍澳香島中學 香港浸會大學附屬學校王錦輝中小學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真道書院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 香港兆基創意書院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 港大同學會書院 港大同學會小學 漢華中學 蘇浙公學 九龍三育中學 林大輝中學 羅定邦中學 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 嶺南大學香港同學會直資小學 萬鈞伯裘書院 萬鈞匯知中學 保良局陳守仁小學 保良局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小學 保良局林文燦英文小學 保良局羅氏基金中學 保良局陸慶濤小學 保良局顏寶鈴書院 培僑書院 培僑中學 聖瑪加利男女英文中小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 聖保羅男女中學附屬小學 聖保羅書院 聖保羅書院小學 聖保祿學校 聖士提反書院 香港神託會培基書院 大埔三育中學 德信中學 中華基金中學 基督教崇真中學 滙基書院 東九龍 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 惠僑英文中學 英華書院 英華小學 港青基信書院擬加入直接資助計劃學校 编辑滙基書院 預計2027年申請加入 備註 编辑 例如小學部原是私立小學 中學部則是資助中學 中學部須轉為直資或私立模式以達到一致 實際案例包括德望學校 拔萃女書院 聖士提反書院等 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存档副本 2008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7 11 2 0 2 1 2 2 2 3 曾榮光 新精英主義與新直接資助計劃 對侵蝕香港特區教育資本的批判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 2002 存档副本 2008 01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8 直資學校增兩倍 貧富起跑線拉開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明報 2017年6月20日 存档副本 PDF 2011 02 2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0 12 14 72直資學校全軍盡墨 蘋果日報 2010 11 25 2010 11 27 炮轟教育局 冇講清楚就印黑豬 直資學校大反擊 蘋果日報 2010 11 26 2010 11 27 相關條目 编辑教育市場化 香港教育 香港教育史 津貼學校 陳狄安外部連結 编辑香港教育局 直接資助計劃 二零零七 零八學年直接資助學校名單 鬥快落閘 by 添馬男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直接資助計劃 amp oldid 7496306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