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生物圈

生物系统层级关系:生物圈 > 生态系统 > 群落 > 种群 > 个体

生物圈(Biosphere)是指地球所有生態系的統合整體,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其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垂直各約10[1]公里(共约20公里)。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陆地岩石圈。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与岩石圈、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演化而来的。[2][3]

生物圈是所有生態系統的總和。

簡單來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體和賴以生存的環境,合稱生物圈。

词源和使用

 
生物圈包含:大氣圈水圈岩石圈與生態圈。

地质学家爱德华·修斯于1875年最早使用了“生物圈”(biosphere)一词,并将其定义为“地球表面生命居住的地方”[4]。该词汇最初是地质学词语,用以显示达尔文马修·方丹·莫里的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1920年代,生物圈一词获得其生态意义。1935年生态系统这个词被引入。弗拉基米爾·伊萬諾維奇·維爾納茨基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圈的科学。如今,生物圈的概念集合了天文学、地质物理学、气象学生物地理学、演化论、地质学、地质化学、水文学等多项科学,可以说它集合了所有与地球和生命有关的科学。

狭义定义

一些生物学家地质学家使用生物圈这个词时使用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比如地质化学家将生物圈定义为所有生物的总和。「人為定義,隨著人的發現改變」这个定义将生物圈定义为地球的四个圈(另三个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一,通常认为该圈位于大气圈底部、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这个狭义的定义是现代科学的专业化导致的。有些科学家更喜欢使用1960年代出现的“生态圈”这个词来代表这个狭义的定义。[5]

廣義定義

另外的一些學者則採取廣義的生物圈定義:任何包含多個生態系,形成封閉而能自我調控的系統總稱 [6]。 例如:1990年代的生物圈計畫“生物圈二號”和外太空中的某些具生物的星球,即被部份學者視為是一個生物圈。

生物環境和小生境

生長環境和小生境是地球生物圈的更小單位。生長環境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自然去處。例如,洞穴、山和海洋。在身長環境裡還有小生境。活物在小生境的生物圈內佔據地盤。

地球生物圈

地球生物圈的範圍是陸域環境、淡鹹水區、低層大氣。 垂直上下各約10公里,共20公里。

 
距今大约32-36亿年的化石

历史

地球生命的早期证据包括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包含有生物活动痕迹的石墨,这个样本距今大约37亿年。[7]此外,人们还在澳大利亚西部34.8亿年历史的砂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席化石。[8]最近,在2015年,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距今41亿年的“生命遗迹”。[9][10]2017年,科学家宣布在加拿大魁北克省 Nuvvuagittuq 的海底热泉喷口沉积物中发现了疑似微体化石,其年龄达到42.8亿年,堪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记录,这表明,地球在44亿年前形成海洋之后 “几乎瞬间就出现了生命”。[11][12][13][14]生物学家 Stephen Blair Hedges 认为,“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出现的如此之快,那么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或许十分常见。”[9]

范围

 
黑白兀鹫

地球的每个部分,从极地冰盖赤道,每一处都遍布着生命的痕迹。最近的微生物研究发现,在地球的地层以下也有生物的存在,并且生存在这“非宜居区域”微生物形式的生物量可能超过了地球表面动物与植物的总和。地球生物圈的实际厚度难以估计。许多鸟类可以飞行至1800米的高空,而鱼类可以遨游在8372米下的深海[15]

并且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更为极端的案例,黑白兀鹫可以飞上高达11000米的平流层斑头雁迁徙飞行时的高度达到8300米;牦牛生活在海拔5400米的高原;雪羊生活在3050米的高山。这些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生物依赖地衣草本生存。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海底热泉附近的嗜压原生动物 xenophyophore

在地球生物圈的每个角落我们都能发现各种生命形式。在土壤热泉、地表19000米下的岩石、海洋的最深处、64000米的高层大气中,我们都发现了生命的存在。[16][17]在实验环境中,微生物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的真空环境存活。[18][19]土壤以及地表以下的细菌的总碳质量大约为 5 × 1017 g,大概相当于一个英国的重量。[16]原核生物(包括细菌古菌)的总碳质量可能高达0.8万亿吨(生物圈总碳质量估计在1-4万亿吨之间)。[20]人们在深达10000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适应高压环境的微生物(耐压生物英语Piezophile)的存在,事实上,在深度11000米的挑战者深渊中也发现了有单细胞生命的活动痕迹。[21]其它研究指出,微生物能够在美国西北部2590米的海床以下580米的岩石中兴盛繁衍。[22]在瑞典,科学家从钻入地壳5000多米的岩芯中提取到了可培养的嗜热微生物[23]此处岩石温度在65-75°C。地底温度会随着进入地壳深度的增加而上升,温度上升的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包括地壳类型(大陆/海洋)、岩石类型、地理位置等。已知微生物生命可以在最高122°C的温度中生存(Methanopyrus kandleri Strain 116),“深层生物圈” 的生命极限很可能是由温度而不是绝对深度来定义的。2014年8月20日,科学家证实了南极洲冰层下800米有微生物的存在。 [24][25]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微生物,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无论在哪里都能生存”。[22]

年度变化

 
陆地植被:棕色(低植被密度),深绿色(高植被密度);海洋浮游植物:紫色(低密度),黄色(高密度)。

人造生物圈

人们在实验环境中制造了一些生物圈,它们也被称为是封闭的生态系统。这些人造生物圈被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地外生命的可能性。这些生物圈包括:

地外生物圈

目前人类还未发现有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所以关于地外生物圈的学说还处于猜想阶段。地球殊异假说认为,类似地球的环境是十分罕见的,可能在大多数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中,其中的生命也只能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相反,地球相似理论(Earth analog)则认为,宇宙中应该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地外行星,因为毕竟地外行星的数目十分巨大。[29]TRAPPIST-1星系中可能存在有三颗与地球类似的行星,它们之中或许存在生物圈。[30]我们对于生命的起源尚未有完整的认识,所以还不清楚在地外行星中到底有多大一部分发展出了实际的生物圈。

根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科学家推算,如果生命的发生概率大于千分之一,那么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生物圈可能在100光年以内。[31]

将来人类也可能在外星球建立人造生物圈,例如火星地球化构想。[32]

相关条目

注釋

參考文獻

  1. ^ 存档副本.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11-05-16]. (原始内容于2011-10-27). 
  2. ^ Campbell, Neil A.; Brad Williamson; Robin J. Heyden. Biology: Exploring Life. Boston, Massachusett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015-01-11]. ISBN 0-13-250882-6. (原始内容于2014-11-02). 
  3. ^ Zimmer, Carl. Earth’s Oxygen: A Mystery Easy to Take for Granted. New York Times. 3 October 2013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于2019-05-08). 
  4. ^ Suess, E. (1875) Die Entstehung Der Alpen [The Origin of the Alps]. Vienna: W. Braunmuller.
  5. ^ Möller, Detlev. Chemistry of the Climate System. De Gruyter. December 2010: 118–119. ISBN 978-3-11-022835-9. 
  6. ^ . WebDictionary.co.uk. WebDictionary.co.uk. [2010-1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2). 
  7. ^ Ohtomo, Yoko; Kakegawa, Takeshi; Ishida, Akizumi; Nagase, Toshiro; Rosing, Minik T. . Nature Geoscience. 2014-01, 7 (1): 25–28 [2022-02-19]. ISSN 1752-0908. doi:10.1038/ngeo2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1) (英语). 
  8. ^ Noffke, Nora; Christian, Daniel; Wacey, David; Hazen, Robert M. . Astrobiology. 2013-12-01, 13 (12): 1103–1124 [2022-02-19]. ISSN 1531-1074. PMC 3870916 . PMID 24205812. doi:10.1089/ast.2013.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1). 
  9. ^ 9.0 9.1 . web.archive.org. 2018-10-01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10. ^ Bell, Elizabeth A.; Boehnke, Patrick; Harrison, T. Mark; Mao, Wendy L.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11-24, 112 (47): 14518–14521 [2022-02-19]. ISSN 0027-8424. PMID 26483481. doi:10.1073/pnas.1517557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28) (英语). 
  11. ^ Dodd, Matthew S.; Papineau, Dominic; Grenne, Tor; Slack, John F.; Rittner, Martin; Pirajno, Franco; O’Neil, Jonathan; Little, Crispin T. S. . Nature. 2017-03, 543 (7643): 60–64 [2022-02-19].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213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1) (英语). 
  12. ^ Zimmer, Carl. . The New York Times. 2017-03-01 [2022-02-19].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4) (美国英语). 
  13. ^ . BBC News. 2017-03-01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国英语). 
  14. ^ . Reuters. 2017-03-01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英语). 
  15. ^ Williamson, Brad; Heyden, Robin J.; Pearson/Prentice Hall. . Boston, Mass.: Pearson/Prentice Hall. 2006 [2022-02-19]. ISBN 0-13-250882-6. OCLC 75299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5). 
  16. ^ 16.0 16.1 . ScienceDaily.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10-18) (英语). 
  17. ^ . web.archive.org. 2016-11-25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1-25. 
  18. ^ Dose, K.; Bieger-Dose, A.; Dillmann, R.; Gill, M.; Kerz, O.; Klein, A.; Meinert, H.; Nawroth, T.; Risi, S. ERA-experiment “space biochemistry”.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EURECA Scientific Results. 1995-01-01, 16 (8): 119–129. ISSN 0273-1177. doi:10.1016/0273-1177(95)00280-R (英语). 
  19. ^ Horneck, G.; Eschweiler, U.; Reitz, G.; Wehner, J.; Willimek, R.; Strauch, K. .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EURECA Scientific Results. 1995-01-01, 16 (8): 105–118 [2022-02-19]. ISSN 0273-1177. doi:10.1016/0273-1177(95)00279-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英语). 
  20. ^ . web.archive.org. 2014-11-10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10). 
  21. ^ Glud, Ronnie N.; Wenzhöfer, Frank; Middelboe, Mathias; Oguri, Kazumasa; Turnewitsch, Robert; Canfield, Donald E.; Kitazato, Hiroshi. . Nature Geoscience. 2013-04, 6 (4): 284–288 [2022-02-19]. ISSN 1752-0908. doi:10.1038/ngeo1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0) (英语). 
  22. ^ 22.0 22.1 published, Charles Q. Choi. . livescience.com. 2013-03-17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英语). 
  23. ^ Szewzyk, U.; Szewzyk, R.; Stenström, T. A. .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4-03-01, 91 (5): 1810–1813 [2022-02-19]. ISSN 0027-8424. PMC 43253 . PMID 11607462. doi:10.1073/pnas.91.5.1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9) (英语). 
  24. ^ Fox, Douglas. . Nature. 2014-08-01, 512 (7514): 244–246 [2022-02-19]. ISSN 1476-4687. doi:10.1038/512244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0) (英语). 
  25. ^ Mack, Eric. . Forbes. [2022-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22) (英语). 
  26. ^ Salisbury, Frank B.; Gitelson, Josef I.; Lisovsky, Genry M. Bios-3: Siberian Experiments in 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Attempts to purify air and grow food for space exploration in a sealed environment began in 1972. BioScience. 1997-10-01, 47 (9): 575–585. ISSN 0006-3568. doi:10.2307/1313164. 
  27. ^ 晋, 中野; 剛, 内田; 勲, 石ヶ森; 敏, 菅原; 慶治, 新田. . 日本機械学会論文集 B編. 1998, 64 (617): 107–114 [2022-02-20]. doi:10.1299/kikaib.64.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8. ^ . www.ies.or.jp.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29. ^ published, Charles Q. Choi. . Space.com. 2011-03-21 [2022-02-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4) (英语). 
  30. ^ Rees, Sir Martin. . The Telegraph. 2017-02-22 [2022-02-20]. ISSN 0307-1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5) (英国英语). 
  31. ^ Wandel, Amri.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2014-12-03, 14 [2022-02-20]. doi:10.1017/S14735504140007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8-17). 
  32. ^ Wagner, Richard. The case for Mars : 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Rev. and updat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ISBN 978-0-684-82757-5. OCLC 706965484. 

生物圈, 生物系统层级关系, 生态系统, 群落, 种群, 个体, biosphere,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的統合整體, 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 其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垂直各約10, 公里, 共约2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 陆地, 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与岩石圈, 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 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 一般认为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 生物系统层级关系 生物圈 gt 生态系统 gt 群落 gt 种群 gt 个体 生物圈 Biosphere 是指地球上所有生態系的統合整體 是地球的一个外层圈 其範圍為海平面上下垂直各約10 1 公里 共约20公里 它包括地球上有生命存在和由生命过程变化和转变的空气 陆地 岩石圈和水 从地质学的广义角度上来看生物圈是结合所有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的全球性的生态系统 包括生物与岩石圈 水圈和空气的相互作用 生物圈是一個封閉且能自我調控的系統 地球目前是整个宇宙中唯一已知的有生物生存的地方 一般认为生物圈是从35亿年前生命起源后演化而来的 2 3 生物圈是所有生態系統的總和 簡單來說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體和賴以生存的環境 合稱生物圈 目录 1 词源和使用 1 1 狭义定义 1 2 廣義定義 1 3 生物環境和小生境 2 地球生物圈 2 1 历史 2 2 范围 2 3 年度变化 3 人造生物圈 4 地外生物圈 5 相关条目 6 注釋 7 參考文獻词源和使用 编辑 生物圈包含 大氣圈 水圈 岩石圈與生態圈 地质学家爱德华 修斯于1875年最早使用了 生物圈 biosphere 一词 并将其定义为 地球表面生命居住的地方 4 该词汇最初是地质学词语 用以显示达尔文和马修 方丹 莫里的理论对地球科学的影响 1920年代 生物圈一词获得其生态意义 1935年生态系统这个词被引入 弗拉基米爾 伊萬諾維奇 維爾納茨基将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生物圈的科学 如今 生物圈的概念集合了天文学 地质物理学 气象学 生物地理学 演化论 地质学 地质化学 水文学等多项科学 可以说它集合了所有与地球和生命有关的科学 狭义定义 编辑 一些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使用生物圈这个词时使用一个比较狭义的定义 比如地质化学家将生物圈定义为所有生物的总和 人為定義 隨著人的發現改變 这个定义将生物圈定义为地球的四个圈 另三个为大气圈 水圈和岩石圈 之一 通常认为该圈位于大气圈底部 水圈全部和岩石圈上部 这个狭义的定义是现代科学的专业化导致的 有些科学家更喜欢使用1960年代出现的 生态圈 这个词来代表这个狭义的定义 5 廣義定義 编辑 另外的一些學者則採取廣義的生物圈定義 任何包含多個生態系 形成封閉而能自我調控的系統總稱 6 例如 1990年代的生物圈計畫 生物圈二號 和外太空中的某些具生物的星球 即被部份學者視為是一個生物圈 生物環境和小生境 编辑 生長環境和小生境是地球生物圈的更小單位 生長環境是植物和動物生長的自然去處 例如 洞穴 山和海洋 在身長環境裡還有小生境 活物在小生境的生物圈內佔據地盤 地球生物圈 编辑地球生物圈的範圍是陸域環境 淡鹹水區 低層大氣 垂直上下各約10公里 共20公里 距今大约32 36亿年的化石 历史 编辑 地球生命的早期证据包括在格陵兰岛发现的 包含有生物活动痕迹的石墨 这个样本距今大约37亿年 7 此外 人们还在澳大利亚西部34 8亿年历史的砂岩中发现了微生物席化石 8 最近 在2015年 在澳大利亚西部发现了距今41亿年的 生命遗迹 9 10 2017年 科学家宣布在加拿大魁北克省 Nuvvuagittuq 的海底热泉喷口沉积物中发现了疑似微体化石 其年龄达到42 8亿年 堪称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记录 这表明 地球在44亿年前形成海洋之后 几乎瞬间就出现了生命 11 12 13 14 生物学家 Stephen Blair Hedges 认为 如果地球上的生命出现的如此之快 那么生命在宇宙中的分布或许十分常见 9 范围 编辑 黑白兀鹫 地球的每个部分 从极地冰盖到赤道 每一处都遍布着生命的痕迹 最近的微生物研究发现 在地球的地层以下也有生物的存在 并且生存在这 非宜居区域 微生物形式的生物量可能超过了地球表面动物与植物的总和 地球生物圈的实际厚度难以估计 许多鸟类可以飞行至1800米的高空 而鱼类可以遨游在8372米下的深海 15 并且我们还发现了许多更为极端的案例 黑白兀鹫可以飞上高达11000米的平流层 斑头雁迁徙飞行时的高度达到8300米 牦牛生活在海拔5400米的高原 雪羊生活在3050米的高山 这些居住在高海拔地区的生物依赖地衣 草本生存 生活在加拉帕戈斯海底热泉附近的嗜压原生动物 xenophyophore 在地球生物圈的每个角落我们都能发现各种生命形式 在土壤 热泉 地表19000米下的岩石 海洋的最深处 64000米的高层大气中 我们都发现了生命的存在 16 17 在实验环境中 微生物甚至可以在外太空的真空环境存活 18 19 土壤以及地表以下的细菌的总碳质量大约为 5 1017 g 大概相当于一个英国的重量 16 原核生物 包括细菌和古菌 的总碳质量可能高达0 8万亿吨 生物圈总碳质量估计在1 4万亿吨之间 20 人们在深达10000多米的马里亚纳海沟中发现了适应高压环境的微生物 耐压生物 英语 Piezophile 的存在 事实上 在深度11000米的挑战者深渊中也发现了有单细胞生命的活动痕迹 21 其它研究指出 微生物能够在美国西北部2590米的海床以下580米的岩石中兴盛繁衍 22 在瑞典 科学家从钻入地壳5000多米的岩芯中提取到了可培养的嗜热微生物 23 此处岩石温度在65 75 C 地底温度会随着进入地壳深度的增加而上升 温度上升的趋势取决于许多因素 包括地壳类型 大陆 海洋 岩石类型 地理位置等 已知微生物生命可以在最高122 C的温度中生存 Methanopyrus kandleri Strain 116 深层生物圈 的生命极限很可能是由温度而不是绝对深度来定义的 2014年8月20日 科学家证实了南极洲冰层下800米有微生物的存在 24 25 正如一位研究者所说 你可以在任何地方找到微生物 它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极强 无论在哪里都能生存 22 年度变化 编辑 陆地植被 棕色 低植被密度 深绿色 高植被密度 海洋浮游植物 紫色 低密度 黄色 高密度 人造生物圈 编辑人们在实验环境中制造了一些生物圈 它们也被称为是封闭的生态系统 这些人造生物圈被用于研究生态系统的演变以及地外生命的可能性 这些生物圈包括 位于美国亚利桑那州的生物圈二号 占地面积13000m2 苏联时期在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生物物理学学会建造的BIOS 1 BIOS 2和BIOS 3 26 在日本进行的生物圈 J CEEF Closed Ecology Experiment Facilities 实验 27 28 在巴塞罗那自治大学进行的微生态生命支持系统替代方案 MELiSSA 实验地外生物圈 编辑目前人类还未发现有地外生命存在的痕迹 所以关于地外生物圈的学说还处于猜想阶段 地球殊异假说认为 类似地球的环境是十分罕见的 可能在大多数存在生命的地外星球中 其中的生命也只能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 相反 地球相似理论 Earth analog 则认为 宇宙中应该存在大量与地球类似的地外行星 因为毕竟地外行星的数目十分巨大 29 TRAPPIST 1星系中可能存在有三颗与地球类似的行星 它们之中或许存在生物圈 30 我们对于生命的起源尚未有完整的认识 所以还不清楚在地外行星中到底有多大一部分发展出了实际的生物圈 根据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的观测结果 科学家推算 如果生命的发生概率大于千分之一 那么距离地球最近的地外生物圈可能在100光年以内 31 将来人类也可能在外星球建立人造生物圈 例如火星地球化构想 32 相关条目 编辑岩石圈 水圈 大气圈 冰雪圈 影子生物圈 人與生物圈計劃 气候 適居帶 生命保障系统 稳态注釋 编辑參考文獻 编辑 存档副本 The Columbia Encyclopedia Sixth Editi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4 2011 05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27 Campbell Neil A Brad Williamson Robin J Heyden Biology Exploring Life Boston Massachusett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015 01 11 ISBN 0 13 250882 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02 引文使用过时参数coauthors 帮助 Zimmer Carl Earth s Oxygen A Mystery Easy to Take for Granted New York Times 3 October 2013 3 Octo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5 08 Suess E 1875 Die Entstehung Der Alpen The Origin of the Alps Vienna W Braunmuller Moller Detlev Chemistry of the Climate System De Gruyter December 2010 118 119 ISBN 978 3 11 022835 9 Meaning of biosphere WebDictionary co uk WebDictionary co uk 2010 11 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10 02 Ohtomo Yoko Kakegawa Takeshi Ishida Akizumi Nagase Toshiro Rosing Minik T Evidence for biogenic graphite in early Archaean Isua metasedimentary rocks Nature Geoscience 2014 01 7 1 25 28 2022 02 19 ISSN 1752 0908 doi 10 1038 ngeo2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11 英语 Noffke Nora Christian Daniel Wacey David Hazen Robert M Microbially Induced Sedimentary Structures Recording an Ancient Ecosystem in the ca 3 48 Billion Year Old Dresser Formation Pilbara Western Australia Astrobiology 2013 12 01 13 12 1103 1124 2022 02 19 ISSN 1531 1074 PMC 3870916 PMID 24205812 doi 10 1089 ast 2013 10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1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9 0 9 1 Excite News Hints of life on what was thought to be desolate early Earth web archive org 2018 10 01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01 Bell Elizabeth A Boehnke Patrick Harrison T Mark Mao Wendy L Potentially biogenic carbon preserved in a 4 1 billion year old zirco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5 11 24 112 47 14518 14521 2022 02 19 ISSN 0027 8424 PMID 26483481 doi 10 1073 pnas 1517557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7 28 英语 Dodd Matthew S Papineau Dominic Grenne Tor Slack John F Rittner Martin Pirajno Franco O Neil Jonathan Little Crispin T S Evidence for early life in Earth s oldest hydrothermal vent precipitates Nature 2017 03 543 7643 60 64 2022 02 19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nature2137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3 01 英语 Zimmer Carl Scientists Say Canadian Bacteria Fossils May Be Earth s Oldest The New York Times 2017 03 01 2022 02 19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1 04 美国英语 Earliest evidence of life on Earth found BBC News 2017 03 01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3 英国英语 Canadian bacteria like fossils called oldest evidence of life Reuters 2017 03 01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1 英语 Williamson Brad Heyden Robin J Pearson Prentice Hall Biology exploring life Boston Mass Pearson Prentice Hall 2006 2022 02 19 ISBN 0 13 250882 6 OCLC 75299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1 05 16 0 16 1 First Ever Scientific Estimate Of Total Bacteria On Earth Shows Far Greater Numbers Than Ever Known Before ScienceDaily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1999 10 18 英语 BBC Earth The strange beasts that live in solid rock deep underground web archive org 2016 11 25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11 25 Dose K Bieger Dose A Dillmann R Gill M Kerz O Klein A Meinert H Nawroth T Risi S ERA experiment space biochemistry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EURECA Scientific Results 1995 01 01 16 8 119 129 ISSN 0273 1177 doi 10 1016 0273 1177 95 00280 R 英语 Horneck G Eschweiler U Reitz G Wehner J Willimek R Strauch K Biological responses to spac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 Exobiological Unit of ERA on EURECA I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EURECA Scientific Results 1995 01 01 16 8 105 118 2022 02 19 ISSN 0273 1177 doi 10 1016 0273 1177 95 00279 N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1 22 英语 Aspen Global Change Institute The Biosphere web archive org 2014 11 10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11 10 Glud Ronnie N Wenzhofer Frank Middelboe Mathias Oguri Kazumasa Turnewitsch Robert Canfield Donald E Kitazato Hiroshi High rates of microbial carbon turnover in sediments in the deepest oceanic trench on Earth Nature Geoscience 2013 04 6 4 284 288 2022 02 19 ISSN 1752 0908 doi 10 1038 ngeo17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0 英语 22 0 22 1 published Charles Q Choi Microbes Thrive in Deepest Spot on Earth livescience com 2013 03 17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1 英语 Szewzyk U Szewzyk R Stenstrom T A Thermophilic anaerobic bacteria isolated from a deep borehole in granite in Sweden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4 03 01 91 5 1810 1813 2022 02 19 ISSN 0027 8424 PMC 43253 PMID 11607462 doi 10 1073 pnas 91 5 18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2 19 英语 引文格式1维护 PMC格式 link Fox Douglas Lakes under the ice Antarctica s secret garden Nature 2014 08 01 512 7514 244 246 2022 02 19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512244a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0 英语 Mack Eric Life Confirmed Under Antarctic Ice Is Space Next Forbes 2022 02 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2 22 英语 Salisbury Frank B Gitelson Josef I Lisovsky Genry M Bios 3 Siberian Experiments in Bioregenerative Life Support Attempts to purify air and grow food for space exploration in a sealed environment began in 1972 BioScience 1997 10 01 47 9 575 585 ISSN 0006 3568 doi 10 2307 1313164 晋 中野 剛 内田 勲 石ヶ森 敏 菅原 慶治 新田 閉鎖生態系実験施設用圧力制御システムの動作解析 日本機械学会論文集 B編 1998 64 617 107 114 2022 02 20 doi 10 1299 kikaib 64 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1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Sciences www ies or jp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1 published Charles Q Choi New Estimate for Alien Earths 2 Billion in Our Galaxy Alone Space com 2011 03 21 2022 02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8 24 英语 Rees Sir Martin These new worlds are just the start There are many more life supporting planets out there waiting to be discovered The Telegraph 2017 02 22 2022 02 20 ISSN 0307 1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9 25 英国英语 Wandel Amri On the abundance of extraterrestrial life after the Kepler miss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strobiology 2014 12 03 14 2022 02 20 doi 10 1017 S147355041400076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8 17 Wagner Richard The case for Mars the plan to settle the red planet and why we must Rev and updated New York Free Press 2011 ISBN 978 0 684 82757 5 OCLC 706965484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生物圈 amp oldid 7481129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