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錫安主義

錫安主義希伯來語ציונות‎/Tsiyonut,阿拉伯语:الصهيونية‎/al-Sahyūnī),中文通譯「猶太復國主義」,也称「猶太圣会主義」,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猶太文化模式,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猶太家園」的行為,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1],其居住地迦南(即以色列地)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根据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教义,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有人类学研究认为,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2]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太主義的一種回應。從1世紀開始,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猶太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3]。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4]。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以及在納粹德國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多數的猶太族群後,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以色列独立宣言》,现代以色列建国。

反锡安主义者将錫安主義视为殖民主义[5]种族主义[6]例外论[7]的一套思想,其导致了巴勒斯坦託管地锡安主义者政治暴力、紧随其后的巴勒斯坦人大流亡,也令后来第一次中东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回归所失故土的权利[8][9][10][11]

詞源

“錫安主義”來自“锡安”(希伯來語ציון,讀:Tzi-yon)一詞,也就是位於耶路撒冷附近的錫安山,有代指「耶路撒冷」之意。在舊約聖經裏,章節《撒母耳記下 5:7》提到:「錫安的堡壘,大衛的城」(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在大衛王的統治下,「锡安」一詞成為「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地」的代名詞。在聖經的各種版本中,以色列人或猶太人多被通稱為「锡安之子(女)」或「锡安的人民」。

縱觀整個東歐,有許多草根組織英语Grassroots (organization)都在猶太人的「居民安置」議題上進行宣傳和提供協助,皆因他們認爲「祖先的家園」是希伯來語得以孕育和振興的源泉。這些社會團體史學家統稱為「聖山狂熱派英语Hovevei Zion」(希伯來語חובבי ציון‎)。

「錫安主義」一詞首次出現在由奥地利猶太出版商納坦·伯恩鮑姆英语Nathan Birnbaum於1890年所出版的《自我解放》(Selbstemanzipation期刊當中,而此人也是猶太人學生運動組織「卡迪瑪英语Kadimah (student association)」的創始人[12]

錫安主義者生活在歐洲受到法西斯主義納粹主義的影響,法西斯主義涉及反猶的觀點,根據相關的意識形態,認為猶太人並不屬於歐洲。[13]

锡安主义的信念

建立锡安主义的政治目的是建立一个犹太国家,以建立一个犹太人可以成为主要民族的国家,而不是像他们侨居各国家中作为少数民族一样。近代锡安主义思想之父西奥多·赫茨尔认为反犹主义是所有社会的永恒特征,在这样的社会中,犹太人作为少数民族而存在,只有离开这样的社会才能使犹太人摆脱永远的迫害。“让他们在地球表面上给我们一块主权之地,足以满足我们人民的需要,那么,我们会做接下来的东西!”他宣布要揭露他的计划。[14]

赫茨尔提出了可能的殖民目的地,即阿根廷巴勒斯坦。他喜欢阿根廷,因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气候温和,但他承认由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的历史关系,所以巴勒斯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14]他还评估约瑟夫·张伯伦关于英国东非殖民地作为犹太定居点的建议。[15]

移民(即阿利亞運動,字面意思是“上升”)到以色列土地是犹太人祈祷中反复出现的主题。锡安主义的一个中心假设是拒绝流亡生活。[16]锡安主义的支持者认为,流亡的犹太人被剥夺了完整地发展犹太个性和民族生活的可能性。

锡安主义者普遍喜欢说希伯来语,这是犹太人在犹地亚的自由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闪米特语族,锡安主义者为了日常使用而将希伯来语现代化。锡安主义者有时候拒绝说意第緒語,他们认为这是在欧洲迫害的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语言。一旦他们搬到以色列,许多锡安主义者拒绝说他们(散居时)的母语,并采用新的希伯来文名字。他们喜欢希伯来语并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而且也是因为这让新国家的公民有一种共同语言,从而促进锡安主义者之间的政治和文化纽带。

锡安主义思想的主要方面在《以色列独立宣言》中有所体现:

锡安主义的历史

在头几个世纪,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地依瑞兹以色列,一般称为巴勒斯坦)以外,尽管犹太人一直作为少数族群存在,但根据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依瑞兹以色列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希伯来和希腊圣经以及古兰经都有记载。[18]犹太人的流散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期间开始。在1世纪的犹太战争和2世纪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后,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除出犹地亚,将该地方改名为敘利亞-巴勒斯坦行省英语Syria Palaestina巴爾科赫巴起義引起了反犹主义和犹太迫害的飙升。接下来的犹太流亡大大增加了犹太人流散在各个国家的百分比,让他们无法生活在原来的家园中。

锡安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山(现在位于耶路撒冷市区,老城城墙外),它大致象征着以色列土地。[19]

在十六世纪中期,约瑟夫·纳西英语Joseph Nasi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试图聚集葡萄牙犹太人,他们首先迁移到塞浦路斯,然后迁到威尼斯共和国,然后安置在提比利亚。最后,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强迫纳西去拜访他。令纳西的追随者惊讶的是,在穆罕默德四世面前,纳西皈依了伊斯兰教。[20]在公元四至十九世纪之间,纳西的尝试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某种犹太政治中心的唯一实际尝试。[21]在17世纪,沙巴泰·泽维宣布自己是弥赛亚,并得到许多犹太人的追随,他在萨洛尼卡组建了一个基地。他首先试图在加沙建立一个定居点,但后来搬到Smyrna。法国亞維農犹太社区在1666年春天放弃了老拉比Aaron Lapapa之后,准备移民到新的国度。当时犹太人轻易相信沙巴泰·泽维自称是救世主,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欧犹太人在17世纪中期绝望的状态导致的。 博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血腥大屠杀消灭了三分之一的犹太人,并摧毁了许多犹太学习和社区生活中心。[22]

在十九世纪,支持回归锡安的犹太教潮流越来越受欢迎,[23]特别是在欧洲,那里的反犹主义和对犹太人的敌对态度在不断增长。回到巴勒斯坦的想法被那个时代举行的拉比会议所拒绝。很多个体仍在努力支持犹太群体(pre-Zionist Aliyah)[需要解释]迁移到巴勒斯坦,这甚至出现在1897年之前,这一年被认为是锡安主义实践开始的一年。[24]

改革派[需要解释]的犹太人拒绝了回归锡安的想法。于1845年7月15日至28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拉比会议上,他们在仪式上删除了所有回归锡安、恢复犹太国家的祈祷。 1869年的费城会议是追随德国拉比的领导,它规定了以色列的弥赛亚希望是“上帝所有子孙在信仰上帝的统一中的联合起来”。 1885年匹兹堡会议重申了改革派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它表达了一项决议:“我们认为我们不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个宗教团体;因此,我们既不期望回归到巴勒斯坦,也不希望在亚伦的儿子下进行献祭与敬拜,也不恢复任何关于犹太国的律法。”[25]

1819年罗宾逊(W.D.Robinson)在密西西比州上游地区建立了犹太人定居点。1850年,从基督教改信了犹太教的美国领事Warder Cresson在耶路撒冷附近发展起其他定居点。Warder Cresson被妻子和儿子起诉,受到审判,被谴责为精神失常。他们断言,只有疯子才会从基督教转信犹太教。在第二次审判中,基于美国信仰自由和反犹主义的中心地位,Warder Cresson赢得了这场激烈的诉讼。[26]他移民到奥斯曼巴勒斯坦,并在耶路撒冷的Valley of Rephaim中建立了一个农业殖民地。他希望“阻止任何企图在我们可怜弟兄的生活必需品上占便宜的做法……(这样做)……会强迫他们假装改信”。[27]

1835年,Abraham Benisch 和 Moritz Steinschneider组织了一次犹太移民,这是一次道德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努力。1825年,美国的Mordecai Noah试图在纽约布法罗对面的Grand Isle上建立一座犹太人避难所。Cresson,Benisch,Steinschneider和Noah在早期试图建立犹太国的努力失败了。[28]

摩西·蒙蒂菲奥里因在世界各地帮助犹太人而闻名,其中包括企图拯救Edgardo Mortara。他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殖民地。1854年,他的朋友犹大Judah Touro遗赠钱财,资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住宅定居地。Montefiore被任命为遗嘱执行人,并将资金用于各种项目,其中包括1860年在耶路撒冷老城区之外建立第一个犹太人住宅定居点和贫民所,今天被称为Mishkenot Sha'ananim。劳伦斯·奥利凡特(Laurence Oliphant)同样试图向巴勒斯坦人带来波兰立陶宛罗马尼亚土耳其帝国(1879年和1882年)的犹太无产阶级,但失败了。

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依舒夫通常是在1882年比魯群体到来后才开始的,他们开始了第一次阿利亞運動。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更加热切。大多数移民来自俄罗斯帝国,逃离了现在被称为乌克兰和波兰地区的频繁大屠杀和国家发起的迫害。他们在西欧犹太慈善家的财政支持下成立了一些农业定居点。另外的阿利亞运动在俄罗斯革命及其暴力大屠杀后开始,同时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纳粹迫害后进行。在十九世纪末,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是少数族群。

 
近代锡安复国主义运动领袖,以色列国父赫茨尔

在19世纪90年代,西奥多·赫茨尔 给锡安主义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紧迫性,促进了1897年在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錫安主義代表大會,创建了世界锡安主义组织[29]赫茨尔的目标是为犹太国家的发展作出必要的准备步骤。赫茨尔试图与巴勒斯坦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达成政治协议失败后,他试图寻求其他政府的支持。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支持在巴勒斯坦的小规模定居点;它着重于加强犹太人的感受和意识,努力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联邦。

俄罗斯沙皇国俄罗斯帝国有着长期的国家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的记录(“大屠杀”),如亞歷山大二世對猶太人的迫害[30],因而被广泛认为是犹太人的历史性敌人。锡安主义运动的总部设在柏林,因为许多领导人是德国犹太人,能够说德语。鉴于沙俄的反犹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大多数犹太人(和锡安主义者)支持德国与沙俄的战争。

领土的考虑

在锡安主义运动的头十年中,锡安主义的主要人物有几次支持将犹太国家定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如乌干达阿根廷[31]即使是锡安主义政治创始人西奥多·赫茨尔在开始时也满足于任何地方的犹太自治国。[32]然而,其他锡安主义者强调了以色列在记忆、情感和神话上与犹太人的紧密关系。[33]尽管他们使用锡安作为运动的名称(这根据耶路撒冷的Jebusite fortress而命名,它成为耶路撒冷的同义词),赫茨尔在1896年出版了锡安主义宣言《猶太國家》后,巴勒斯坦才成为赫茨尔的主要关注点,但即使在那时,他仍然犹豫不决。[34]

1903年,英国殖民秘书约瑟夫·张伯伦乌干达保护国(Uganda Protectorate)给赫茨尔提供了5000平方英里土地作为犹太定居点。[35]这称为英属乌干达计划,它同年在世界锡安主义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呈上,随后在那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有些团体认为,接受这项计划会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变得更加困难,非洲的土地被描述为“圣地的前厅”。他们以295对177票赞成,132票弃权而作出决定,派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个方案提到的土地。第二年,大会派代表团考察了这个高原。由于其位于高海拔,当地的温带气候被认为适合作为欧洲定居点。不过,这个地区住着人口众多的马赛人,他们似乎不喜欢大量欧洲人的涌入。此外,代表团认为,这个地方充满了狮子和其他动物。

赫茨尔在1904年去世后,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在1905年7月第七次会议的第四天作出决定,拒绝英国的提议。亚当·罗夫纳(Adam Rovner)表示:“将所有今后的定居努力直接指向巴勒斯坦”。[36]Israel Zangwill的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是1903为了应对英属乌干达计划而建立的,旨在世界某个地方建立犹太国家,它得到了很多大会代表的支持。在实施了Max Nordau提出的投票表决之后,Zangwill指控了Max Nordau,认为他“将在历史的审判之前被指控”,他的支持者把投票结果归咎于Menachem Ussishkin的俄国投票集团。[37]

随后,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离开了锡安主义组织,但带来的影响并不大。[38]锡安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党(Zionist Socialist Workers Party)赞成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领土实行自治。[39]

苏联当局在1934年建立了一个犹太自治州做为锡安主义的替代物,它仍然是俄罗斯唯一的独立州。[40]

贝尔福宣言和巴勒斯坦的托管

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魏兹曼的游说,二是英国政府担心美国犹太人鼓励美国支持德国对共产主义俄罗斯的战争。它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具体如下:

国王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但要明确说明的是,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41]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和《贝尔福宣言》

1922年,國際聯盟采取了这一宣言,并授予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权力:

这次托管将要确保建立犹太国家的家园……和发展自治的机构,确保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地维护巴勒斯坦所有居民的公民和宗教权利。[42]

魏茨曼在争取贝尔福宣言时的角色让他当选锡安主义运动的领导人。直到1948年才退位,然后在国家获得独立后当选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统。

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并大量地从封建地主中购买土地,这让很多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没有任何土地,从而导致了动乱。1920年、1921年和1929年在巴勒斯坦发生了暴动事件,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杀害。[43]英国这时负责托管巴勒斯坦,在“贝尔福宣言”之后,它原则上支持犹太移民。但是,为了回应上述暴力事件,Peel Commission发表了一份报告,提出在巴勒斯坦的新规定和限制。

1927年,乌克兰犹太人Yitzhak Lamdan写了一首名为《马萨达》的史诗,反映了犹太人的困境,呼吁他们坚持“最后的立场”。在德国采取了标记后,西奥多·纽曼·考夫曼(Theodore Newman Kaufman)着力发动一场种族战争,消除他所认为的“近亲繁殖的德国主义”,他发表了《德国必须灭绝!》的反德文章,就像Daily Express呼吁“反纳粹的抵制”一样,这些文章是回应德国的反犹主义,它们在阿道夫·希特勒上任前发表。这带来了所谓的犹太人首先发起大屠杀的阴谋论,尽管这主要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责任,因为他忽视了爱国犹太人,并且将反德材料作为犹太人需要被消灭的“证据”。

希特勒的兴起

1933年,纳粹党阿道夫·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翌年兼任德国元首。1935年纽伦堡法案让德国犹太人(随后是奥地利和捷克的犹太人)成为无国籍的难民。许多欧洲的纳粹盟国也采用了类似的法律。犹太移民随之增长,加之纳粹针对阿拉伯世界的宣传的影响,导致了1936 - 1939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暴动。英国成立了Peel Commission调查情况。该委员会并没有考虑到欧洲犹太人的情况,而是要求一个“两国”的解决方案,并强制转移人口。阿拉伯人拒绝了这一解决办法,而是执行了White Paper of 1939。它计划在1944年终止犹太移民,并允许不超过75,000名的额外犹太移民。这对欧洲犹太人是一个大灾难,他们已经受到严重的歧视,需要寻求庇护所。英国人维持这一政策,直到托管期限结束。

犹太社区在巴勒斯坦的增长以及欧洲犹太人生活的破坏使得世界锡安主义组织被边缘化。在戴维·本-古里安的领导下,巴勒斯坦犹太人机构越来越听从美国锡安主义者的决策,后者提供资金,提供华盛顿特区的影响力,这包括通过高效的美国巴勒斯坦委员会提供的资金和影响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大屠杀的恐怖事件曝光,锡安主义领导人制定了One Million Plan(一百万计划),减少了戴维·本-古里安之前的200万移民目标。战争结束后,大量无国籍犹太人,主要是大屠杀幸存者,开始以小船移入巴勒斯坦,以蔑视英国的规定。大屠杀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团结在锡安主义的计划中。[44]英国人在塞浦路斯监禁这些犹太人,或将他们送到在德国的英国控制的盟军占领区。之前,英国人在1936 - 1939年面临着阿拉伯反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的反抗,现在,他们正面临巴勒斯坦锡安主义集团由于受到限制而发起的反抗。 1946年1月, Anglo-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成立,[45]这是英美联合的委员会,它的组建是为了负责审查巴勒斯坦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因为它们涉及到犹太移民和定居问题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福祉的问题;它负责咨询阿拉伯和犹太人的代表,并酌情提出其他建议,以便对这些问题进行临时处理以及最终的解决。最终,阿拉伯和犹太人都拒绝了委员会的计划;英国决定把这个问题提交给联合国。

二战后

1947年,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调查委员会建议,巴勒斯坦西部应分割成一个犹太国家、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联合国控制的「耶路撒冷獨立個體」。[46]这个分区计划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成为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33票赞成,13票反对,10票弃权。这次投票让犹太人在犹太城市街头庆祝。[47]然而,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拒绝了联合国的决定,他们要求一个单一的国家,并清除犹太移民,这导致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总理在特拉维夫宣布以色列国成立。

1948年5月14日,在英国托管结束时,由戴维·本-古里安率领的以色列犹太事务局宣布了以色列国的成立,当天有七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以色列。这场冲突导致约711,000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流走,[48]阿拉伯语将其称为「大灾难」(al-Nakba)。后来,第一任以色列政府通过的一系列法律,阻止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或认领他们的财产。他们以及他们的后裔仍然是难民。[49]巴勒斯坦人的逃离和驱逐已经广泛地而且颇有争议地被描述为种族清洗。[50]根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史学家逐渐达成的共识,驱逐和破坏村庄是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的根源。[51]然而,Efraim Karsh说,尽管以色列试图说服亚拉伯人留下来,但大多阿拉伯人是自愿逃离,或在阿拉伯同胞的压力下离开。[52]

 
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出站口的本古里安铜像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主要是一个致力于协助和鼓励犹太人迁往以色列的组织。它在其他国家为以色列提供了政治支持,但在以色列内部政治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该运动自1948年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为犹太移民提供后勤支援,而且,最重要的是协助苏联犹太人,尤其是帮助他们争取离开苏维埃的权利和实践宗教自由方面的斗争,该组织协助了85万犹太人走出阿拉伯世界,大部分人都回到以色列。1944年至1945年,戴维·本-古里安对外交官员介绍,一百万计划(One Million Plan)是“锡安主义运动的首要目标和首要任务”。[53]British White Paper of 1939的移民限制意味着这样的计划不可能发挥大规模的作用,但直到1948年5月的“以色列独立宣言”后,它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新的国内移民政策在以色列政府中也存在反对的声音,例如,有人认为“对于那些没有生命安危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移民是没有理由的,尤其是他们没有移民的动机和欲望。” [54]也有人认为,吸收移民过程造成“不当的困难”。[55]然而,戴维·本-古里安的影响力和坚持确保了他的移民政策得到执行。[56][57]

錫安主義的分類

以色列立國開始,錫安主義這名詞變得常用於指對以色列國的支持。但是,一系列不同,而且互相競爭的支持以色列的意識形態切合了錫安主義的廣義範疇。於是,錫安主義有時也會用作指定形容這些意識形態的活動,例如鼓勵猶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活動。在一些情況下,錫安主義者會比用作泛指所有猶太人,以作為對反猶太主義的一種美化和掩飾,1968年的波蘭反猶運動就是一例。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基布兹集体生活、集体成长的儿童们(1956年)
 
1968年以色列五元纸币上的爱因斯坦头像。爱因斯坦倾向左翼锡安主义(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又称劳动锡安主义(Labor Zionism),起源于东欧。社会主义锡安主义者认为,在反犹社会无数个世纪的压迫中,犹太人已经被逼到一种懦弱、脆弱、绝望的存在中,这导致了反犹主义更加猖獗。这是西奥多·赫茨尔最先提出的一个观点。这派认为,革新犹太人的灵魂和社会是必要的,这可以通过让犹太人迁移到以色列,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农民、工人和士兵而实现。大多社会主义锡安主义者拒绝遵守传统的犹太教制度,因为这种犹太教延续着犹太人的“离散的心态”(Diaspora mentality),他们在以色列建立了乡村公社,叫做“基布兹”。基布兹开始是“国家农场”计划的一个变体,是一种合作农业,Jewish National Fund雇用了犹太工人,让他们接受经过训练的监督。基布兹是第二次阿利亞運動的象征,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公社主义和平等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乌托邦社会主义。此外,他们强调自给自足,这成为社会主义锡安主义的重要方面。虽然社会主义锡安主义是从犹太教的基本价值观和精神上获得灵感和哲学根据的,但它对犹太教的激进表达往往导致了猶太教正統派的敌对关系。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期间成为依舒夫的政治和经济命脉的主导力量,并且在1977年选举(以色列工党在1977年被击败)之前是以色列政治的主导思想。以色列工党继续着这个传统,虽然在基布兹中最受欢迎的政党是梅雷兹党[58]社会主义锡安主义的主要机构是以色列總工會英语Histadrut(Histadrut)[59],它开始于1920年,通过提供破坏罢工者而打击巴勒斯坦工人罢工。到1970年代,它以色列政府以外最大的以色列雇主。[60]

自由派锡安主义

从1897年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自由派锡安主义(或一般锡安主义)最初是锡安主义运动中的主流趋势。自由派锡安主义者向自由派欧洲中产阶级看齐,这是许多锡安主义领袖如西奥多·赫茨尔和魏兹曼所向往的。自由派锡安主义虽然与现代以色列任何一个政党无关,但它仍然是以色列政治的强烈趋势,它倡导自由市场原则和民主,并坚持人权。前進黨是2000年代的主要党派,现在已经解散,它曾经向自由派锡安主义思想的许多基本政策看齐,极力主张巴勒斯坦国家建立的重要性,这样才可以在以色列建立一个更民主的社会,它肯定自由市场,呼吁以色列阿拉伯公民能享有平等权利。 2013年, Ari Shavit认为,当时新的“未來黨“(代表世俗的、中产阶级的利益)的成功体现了“新的自由派锡安主义”的成功。[61]

德勒·泽格曼(Dror Zeigerman)写道,自由派锡安主义者的传统立场——“这样的自由立场是基于社会正义、法治秩序、国家和宗教事务的多元化,以及外交政策和安全领域的温和与灵活性上”——仍然受到积极政党中某些重要圈子和潮流的青睐。[62]

哲学家Carlo Strenger描述自由派锡安主义的现代版本(以支持他的“Knowledge-Nation Israel”的愿景)是植根于西奥多·赫茨尔和Ahad Ha'am的本源意识形态中,与右派浪漫民族主义和超正统的Netzah Yisrael形成鲜明的对照。它的主要特征是关切民主价值观和人权,它自由地批评政府政策而没有指责其不忠,它拒绝在公共生活中带着过度的宗教影响。“自由派锡安主义拥抱犹太传统最真实的特征:愿意进行激烈的辩论;带着与davka相反的精神;拒绝屈服于威权主义。”[63]自由派锡安主义者认为,“犹太人的历史表明,犹太人需要一个他们自己的民族国家,并且有权享这样的国家。但他们也认为这个国家必须是自由民主的,这意味着在独立于宗教、种族或性别的法律面前必须有严格的平等。”[64]

修正派锡安主义

泽维·贾鲍京斯基领导的修正派锡安主义,变成民族主义锡安主义(Nationalist Zionism)。其指导原则在一篇〈鐵壁〉英语Iron Wall (essay) (1923)的文章中列举出来。1925年,贾鲍京斯基在巴黎一間咖啡館召開「修正錫安主義者聯盟會議」(Conference of the League of Zionist Revisionists)[65]。1935年,因为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拒绝指出建立犹太国是锡安主义的目标,修正主义者离开了世界锡安主义组织。 

贾鲍京斯认为:

他又写道:

修正主义者主张在巴勒斯坦组建一支犹太军队,迫使阿拉伯人民接受大规模的犹太移民。 

修正派锡安主义的支持者在以色列发展出利库德集团,自1977年以来,它主宰了大多数政府。它倡导以色列保持控制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約旦河西岸地區,并在阿拉伯-以色列冲突上采取强硬措施。2005年,利库德集团在占领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出现分裂。这个党派成员主张和平谈判,他们帮助组建了Kadima党。

宗教锡安主义

宗教锡安主义是一种结合了锡安主义和严守教规的犹太教思想。在以色列国建立之前,宗教锡安主义者主要是严守教规的犹太人,他们支持锡安主义者在以色列土地建立犹太国。

第三次中东战争約旦河西岸地區(这个地区在犹太人中被称为犹地亚撒玛利亚)被侵占之后,宗教锡安主义的右翼组成部分与民族主义的复国运动融合在一起,演变成新錫安主義(Neo-Zionism)。意识形态基於三个支柱:以色列的土地,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的摩西五经[69]

绿色锡安主义

绿色锡安主义(Green Zionism),主要关注以色列环境。唯一的綠色锡安主义政党是绿色锡安主义联盟。

新锡安主义和后锡安主义

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季度,經典的民族主义在以色列衰退。这导致了两个对抗运动的兴起:新锡安主义和后锡安主义。这两个运动标志着以色列版本的全球化现象:

  • 全球化、市场社会和自由文化的出现
  • 地方性的回击[70]

新锡安主义和后安主义者具有“经典”锡安主义的特征,但不同之处在于强化了锡安主义中已存在的直接对抗的特点。“新锡安主义强调了锡安主义民族主义的弥赛亚和特殊维度,而后锡安主义则强调了其正常化和普遍主义的维度”。[71]后锡安主义认为,以色列应该放弃“犹太人的国家”这个概念,而是成为基於公民身份的国家,一个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生活且皆享受某种形式自主权的双民族国家。

錫安主義運動起因

犹太人返回故土的愿望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在历经犹太人大起义失败、罗马帝国在公元70年对耶路撒冷的毁灭、以及公元135年的「巴尔科赫巴起义」失败之后,犹太人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即便是在希腊化时代,许多犹太人也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72](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

如同赫斯(Moses Hess)在1862年的著作《羅馬與耶路撒冷:最後的民族問題》(Rome and Jerusalem: The Last National Question)所論,有些猶太思想家認為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個民族問題。

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这次事件的见证者,犹太裔奥地利人赫茨爾在1896年出版的一本叫做《犹太国家》的小册子中,将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然而,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73]1897年,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錫安主义者组织,通過了錫安主義的綱領性文件《巴塞爾計劃》,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錫安主義者的主張

虽然犹太复国主义是以犹太教为根据将犹太人与以色列地区联系在一起的,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来是非宗教性质的,以自由錫安主義為主流,是对19世纪末叶在欧洲猖狂的反犹太主义的回應。它是犹太人对在东欧——主要是俄国——发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反击。

巴勒斯坦的興起

1918年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不再受鄂圖曼帝國控制,猶太復國運動因而進入嶄新的局面。首先擴大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屯墾區,開始國家公共基礎建設和籌募建設基金,並且勸阻或迫使英國當局不可採取任何將導致巴勒斯坦地區成為阿拉伯人佔多數的行動。1920年代猶太人口穩定成長,猶太建制亦具國家雛形,擴展至沿海一帶,但同時促成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抵制猶太人的移入。

錫安主義與以色列

 
二战后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前往巴勒斯坦的三位犹太儿童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誌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

在独立战争时期,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或是被驱逐出境,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直到1967年以前,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回歸法」(Law of Return),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这法令,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令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随着新时期的到来,尤其是以巴和平协议的签订,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剧提高,再加上被迫迁移走的巴勒斯坦难民,以色列的人口慢慢多了其它種族。

以色列建國後,世界錫安主義大會於1951年通過了《耶路撒冷計劃》,以取代《巴塞爾計劃》作為錫安主義運動綱領之功能。目前耶路撒冷計劃最新版本為2004年修訂之「新耶路撒冷計劃」,內容如下[74]

錫安主義的基石為:

  1. 猶太民族的團結、與歷史上故土的羈絆、以及以色列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為該國生活之核心。
  2. 從所有國家移入以色列,以及所有移民有效融入以色列社會。
  3. 將以色列強化為一猶太的、錫安主義的及民主的國家,並將其形塑為一個帶有相互尊重多元猶太民族的,及根植於先知預言之獨特道德及精神特質的模範社會。致力於達成和平,並為構築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4. 透過深化猶太、希伯來及錫安主義教育,確保猶太民族之未來及獨特性,強化精神及文化價值,並教導希伯來語為國語。
  5. 培養相互的猶太責任,捍衛猶太人作為個人及民族的權利,代表猶太民族錫安主義利益,並為抵抗展現反猶太主義之活動而奮鬥。
  6. 將國家設定為是錫安主義的具體表現。

非猶太人的支持

对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国的政治支持早于犹太锡安主义正式作为一种政治运动。十九世纪将犹太人恢复国土回到圣地的倡导者称为复国主义者/复原主义者(Restorationists)。犹太人返回圣地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拿破仑·波拿巴[75]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美国总统约翰·亚当斯、南非总理扬·史末资、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托马斯·马萨里克、意大利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红十字创始人和《日内瓦公约》的作者亨利·杜南、以及挪威的科学家和人道主义的弗里乔夫·南森等知名人物的支持。

法国政府通过M. Cambon部长正式承诺:“在以色列人民无数个世纪前离开的土地上恢复犹太国”。

在中国,包括孙中山在内国民党政府高层人士表示了对犹太民族渴望家园的同情。[76]

國際對錫安主義的支持

国际联盟的《1922年巴勒斯坦托管方案》和联合国的《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均赞同錫安主義目标。后者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罕有意见一致的产物。

基督徒锡安主义

 
基督教锡安主义重要NGO,耶路撒冷“基督徒大使馆”,旨在支持以色列国。

一些基督徒在锡安主义兴起之前,也在积极支持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特拉维夫大学荣誉退休的历史教授阿尼塔·夏皮拉(Anita Shapira)认为,19世纪40年代的福音派基督教复原主义者(restorationists)将“这一观念传到了犹太圈子中”。[77]福音派基督教为了复国(Restorationism)而期待对英国进行政治游说,这在19世纪20年代普遍存在,并且在之前也非常普遍。[78]清教徒也经常为犹太人返回祖国祷告。[79]推崇犹太人返回祖国的圣经教义的主要新教徒有約翰·納爾遜·達秘。他的时代论被认为是提倡锡安主义,这是1840年他在日内瓦举行的11场关于教会、犹太人和外邦人的讲座后提出的观点。[80]然而,其他诸如查爾斯·司布真[81]Horatius [82]和Andrew Bonar,Robert Murray M'Chyene[83]和JC Ryle[84]都是一些有名的支持者,他们对于犹太人复归国土的祈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他们都不是时代论者。支持锡安主义的观点受到许多福音派的欢迎,同时也影响到国际外交政策。

俄罗斯东正教思想家罗波斯坦斯基(Hippolytus Lutostansky)因为发表了多部反犹作品而出名,他在1911年坚持认为,人们应该帮助俄罗斯犹太人迁到巴勒斯坦,认为“他们之前的巴勒斯坦王国是适合他们的地方。”[85]

有名的锡安主义的早期支持者包括英国首相大衛·勞合·喬治阿瑟·貝爾福,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和英国少将奥尔特·温特特(Orde Wingate),后者支持锡安主义的活动导致英国军队禁止他在巴勒斯坦服役。根据卡尔顿大学的查尔斯·默克利(Charles Merkley)的观点,基督教锡安主义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得到了显著的加强,许多时代论者和非时代论者的福音派基督徒,特别是美国的基督徒,现在都坚决支持锡安主义。

马丁·路德·金是以色列和锡安主义的强大支持者,[86]虽然人们错误地认为Letter to an Anti-Zionist Friend是他的作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摩门教的创始人約瑟·斯密宣称:“现在是犹太人回到以色列的时候了。” 1842年,史密斯差遣摩门教的使徒Orson Hyde到耶路撒冷,为将土地献给归来的犹太人而努力。[87]

一些公开支持以色列的阿拉伯基督徒包括美国作家Nonie Darwish和前穆斯林Magdi Allam(Viva Israele的作者),[88]他们都出生在埃及。黎巴嫩出生的基督教美国记者和美国真理大会的创始人Brigitte Gabriel敦促美国人“无畏地发言,以捍卫美国、以色列和西方文明”。[89]

穆斯林锡安主义

公开为锡安主义辩护的穆斯林包括伊斯兰教思想家、改革家、[90]al-Gama'a al-Islamiyya(伊斯兰武装组织,被美国和欧洲联盟认为是恐怖组织)的前成员Tawfik Hamid博士;[91]意大利伊斯兰群体文化研究所所长Abdul Hadi Palazzi酋长教授;[92]和巴基斯坦-美国学者、记者和作家塔什比·沙耶德(Tashbih Sayyed)。[93]

有时候,一些非阿拉伯穆斯林,如库尔德人柏柏尔人也表示支持锡安主义。[94]

在巴勒斯坦统治期间, Acre地区的穆斯林学者(’alim)、PLO创始人Ahmad Shukeiri的父亲As'ad Shukeiri拒绝了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运动的价值观念,拒绝反锡安主义运动。[95]他经常与锡安主义官员会面,并从英国统治开始后,是每个亲锡安主义的阿拉伯组织的一部分,他公开拒绝阿明·侯赛尼使用伊斯兰教来攻击锡安主义。[96]

一些印度穆斯林也反对伊斯兰教的反锡安主义。 2007年8月,Maulana Jamil Ilyas率领的All India Organization of Imams and mosques代表团访问了以色列。这次会面达成了一项联合声明,表达了“印度穆斯林的和平与善意”,在印度穆斯林与以色列犹太人之间发展对话,反对以色列-巴勒斯坦冲突具有宗教性质的观点。[97]这次访问是由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组织的。其访问的目的是促进有关以色列在全世界穆斯林眼中的地位的有益辩论,并加强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人们认为,这次访问可以“打开全世界的穆斯林的观念,了解以色列国家的民主性质,特别是在中东的穆斯林”。[98]

印度教徒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以后,印度国民大会党反对锡安主义。一些学者声称,这样做是为了在印度获得更多的穆斯林投票(当时穆斯林人数超过3000万)。[99]然而,由Sangh Parivar领导的保守印度民族主义者公开支持锡安主义,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如Vinayak Damodar Savarkar和Sita Ram Goel也作出了支持。[100]锡安主义被视为一个民族解放运动,是将犹太人遣返到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属于他们的祖国中,这对许多印度民族主义者有吸引力,他们将独立于英国统治和印度分区视为一种对于长期被压迫的印度教徒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项国际意见调查显示,印度是世界上最支持以色列的国家。[101]在当前的时代中,印度的保守党派和组织往往支持锡安主义。[100][102]这已经导致了反对锡安主义的部分印度左派攻击Hindutva运动,指责印度教徒正在与“犹太说客”共谋。[103]

反对錫安主義

近年不少人反對錫安主義,認為錫安主義及以色列的建立,使一些居于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導致猶太人成為巴勒斯坦人的侵略者。

部分支持巴勒斯坦的反錫安主義團體,推動“抵制、撤资、制裁”行動,要求以色列終結對巴勒斯坦人的不人道政策。反錫安主義在2009年加沙戰爭結束後,在全世界普遍蔓延開來,並受到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政府定性為反猶太主義

然而犹太教内的極端正統派認為建立以色列国是對上帝的不敬,因為等於干涉歷史進程,人為地加快彌賽亞降臨。

参考文献

引用

  1. ^ M. F. Hammer "Jewish and Middle Eastern non-Jewish populations share a common pool of Y-chromosome biallelic haplotyp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 ^ McKenzie, Steven F., King David, A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ISBN 0-19-513273-4
  3. ^ B.A. Robinson., Anti-semitism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2008. [2014-08-31]. (原始内容于2021-05-12). 
  4. ^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 [2014-08-31]. (原始内容于2014-09-02). 
  5. ^ * Shafir, Gershon, Being Israeli: The Dynamics of Multiple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7–38
    • Bareli, Avi, "Forgetting Europe: Perspectives on the Debate about Zionism and Colonialism", i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Psychology Press, 2003, pp 99–116
    • Pappé Ilan, A History of Modern Palestine: One Land, Two Peop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72–121
    • Prior, Michael, The Bible and colonialism: a moral critiqu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997, pp 106–215
    • Shafir, Gershon, "Zionism and Colonialism", in The Israel / Palestinian Question, by Ilan Pappe, Psychology Press, 1999, pp 72–85
    • Lustick, Ian, For the Land and the Lord
    • Zuriek, Elia, The Palestinians in Israel: A Study in Internal Colonialism, Routledge & K. Paul, 1979
    • Penslar, Derek J., "Zionism, Coloni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i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Psychology Press, 2003, pp 85–98
    • Pappe, Ilan,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Oneworld, 2007
    • Masalha, Nur, The Bible and Zionism: invented traditions, archaeology and post-colonialism in Palestine-Israel 1, Zed Books: 16, 2007 
    • Thomas, Baylis, The Dark Side of Zionism: Israel's Quest for Security Through Dominance, Lexington Books: 4, 2011 
    • Prior, Michael, Zionism and the State of Israel: A Moral Inquiry, Psychology Press: 240, 1999 
  6. ^ * Zionism, imperialism, and race, Abdul Wahhab Kayyali, ʻAbd al-Wahhāb Kayyālī (Eds), Croom Helm, 1979
    • Gerson, Alla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acism: the Case of Zionism and Racism", in Israel Yearbook on Human Rights 1987, Volume 17; Volume 1987, Yoram Dinstein, Mala Tabory (E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8, p 68
    • Hadawi, Sami, Bitter harvest: a modern history of Palestine, Interlink Books, 1991, p 183
    • Beker, Avi, Chosen: the history of an idea, the anatomy of an obsession, Macmillan, 2008, p 131, 139, 151
    • Dinstein, Yoram, Israel Yearbook on Human Rights 1987, Volume 17; Volume 1987, p 31, 136ge
    • Harkabi, Yehoshafat, Arab attitudes to Israel, pp 247–8
  7. ^ See for example: M. Shahid Alam (2010), Israeli Exceptionalism: The Destabilizing Logic of Zionism Paperback, or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The Myth of Israeli Exceptionalis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September 21, 2017,., Huffington Post
  8. ^ Nur Masalha. The Bible and Zionism: Invented Traditions, Archaeology and Post-Colonialism in Palestine- Israel. Zed Books. 2007: 314 [February 19, 2016]. ISBN 978-1-84277-761-9. (原始内容于January 12, 2017). 
  9. ^ Ned Curthoys; Debjani Ganguly. Edward Said: The Legacy of a Public Intellectual. Academic Monographs. 2007: 315 [May 12, 2013]. ISBN 978-0-522-85357-5. (原始内容于January 12, 2017). 
  10. ^ Nādira Shalhūb Kīfūrkiyān. Militarization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Conflict Zones in the Middle East: A Palestinian Case-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May 12, 2013]. ISBN 978-0-521-88222-4. (原始内容于May 2, 2014). 
  11. ^ Paul Scham; Walid Salem; Benjamin Pogrund. Shared Histories: A Palestinian-Israeli Dialogue. Left Coast Press. 2005: 87– [May 12, 2013]. ISBN 978-1-59874-013-4. (原始内容于January 7, 2014). 
  12. ^ De Lange,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Juda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30. ISBN 0-521-46624-5.
  13. ^ Hertzberg, Arthur, "The Zionist Idea: A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Reader," Atheneum (1959)" and Herzl, Thedor, "The Diaries of Theodor Herzl," The Universal Library (1962)."
  14. ^ 14.0 14.1 Herzl, Theodor (1896). "Palästina oder Argentinien?". Der Judenstaat (in German). sammlungen.ub.uni-frankfurt.de. p. 29 (31). Retrieved 27 May 2016,p.27(29)
  15. ^ Tessler, Mark A. (1994). A History of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2016-06-22. p55-56The suggestion that Uganda might be suitable for Jewish colonization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Joseph Chamberlain, the British colonial secretary, who said that he had thought about Herzl during a recent visit to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East Africa. Herzl, who at that time had been discussing with the British a scheme for Jewish settlement in Sinai,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Chamberlain's proposal, in part because of a desire to deepen Zionist-British cooperaion and, more generally to show that his diplomatic efforts were capable of bearing fruit.
  16. ^ E. Schweid, "Rejection of the Diaspora in Zionist Thought", inEssential Papers on Zionism, ed. By Reinharz & Shapira, 1996,ISBN 0-8147-7449-0, p.133
  17. ^ Harris, J. (1998) The Israeli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June 7,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7
  18. ^ The Promised Land: A Biblical-Historical View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Lifting the Veil: The True Faces of Muhammad & Isla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Quran affirms the Biblical narrative that assigned the Promised Land to the Twelve tribes of Israel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Jordan
  19. ^ This is Jerusalem, Menashe Harel, Canaan Publishing, Jerusalem, 1977, pp. 194-195
  20. ^ Cohen, 1948
  21. ^  "Joseph Nasi"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2. ^ SHABBETHAI ẒEBI B. MORDECAI. www.jewishencyclopedia.com. [2017-12-09]. (原始内容于2007-08-15). 
  23. ^ "Church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DS Official website
  24. ^ Smith, C.D. Palestine and the Arab-Israeli Conflict, 4th ed.. Bedford/St. Martin's. 2001: 1–12, 33–38. ISBN 0-312-20828-6. 
  25. ^ ZIONISM. www.jewishencyclopedia.com. [2017-12-09]. (原始内容于2003-09-08). 
  26. ^ Jewish Mag
  27. ^ Warder Cresson. www.jewishvirtuallibrary.org. [2017-12-09]. (原始内容于2016-03-04) (英语). 
  28. ^   Jerry Klinger. Major Noah: American Patriot, American Zionist (PDF). Jewish American Society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Retrieved 12 May 2015."Mordecai Noah and St. Paul's Cathedral: An American Proto-Zionist Solution to the "Jewish Proble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wish American Society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Retrieved 12 May 2015.
  29. ^ Zionism & The British In Palestine  November 27,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y Sethi, Arju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January 2007, accessed May 20, 2007.
  30. ^ Viorst, Milton.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臺北: 光現. 2018: 8. ISBN 9789869576703. 
  31. ^ 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45. ISBN 978-1-4798-1748-1.European Jews swayed and prayed for Zion for nearly two millennia, and by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ir descendants had transformed liturgical longing into a political movement to create a Jewish national entity somewhere in the world. Zionism'sprophet, Theodor Herzl, considered Argentina, Cyprus, Mesopotamia, Mozambique, and the Sinai Peninsula as potential Jewish homelands. It took nearly a decade for Zionism to exdusively concentrate its spiritual yearning on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of Ottoman Palestine.
  32. ^ Aviv, Caryn S.; Shneer, David. New Jews: The End of the Jewish Diaspora. NY: NYU Press. 2005. ISBN 0814740170. 
  33. ^ "New Jews: The End of the Jewish Diaspora - Caryn S. Aviv, David Shneer - ßĘČ Goog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jo. Retrieved2016-01-22.
  34. ^ "Israeli Identity: In Search of a Successor to the Pioneer, Tsabar and Settler - Lilly Weissbrod -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jo. 2014-05-22. Retrieved 2016-01-22.
  35. ^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Rowman & Littlefield. pp. 240–242. ISBN 978-0-7425-4366-9.
  36. ^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Rowman & Littlefield. pp. 240–242. ISBN 978-0-7425-4366-9.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81. ISBN 978-1-4798-1748-1On the afternoon of the fourth day of the Congress a weary Nordau brought three resolutions before the delegates: (1)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direct all future settlement efforts solely to Palestine; (2)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than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its other of an autonomous territory in East Africa; and (3) that only those Jews who declare their allegiance to the Basel Program may become members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Zangwill objected… When Nordau insisted on the Congress’s right to pass the resolutions regardless, Zangwill was outraged. “You will be charged before the bar of history,” he challenged Nordau… From approximately 1:30 p.m. on Sunday, July 30, 1905, a Zionist would henceforth he defined as someone who adhered to the Basel Program and the only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rogram restricted settlement activity exclusively to Palestine. Zangwill and his supporters could not accept Nordau’s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which they believed would lead to an abandonment of the Jewish masses and of Herzl’s vision. One territorialist claimed that Ussishkin’s voting bloc had in fact “buried political Zionism”.
  37. ^ 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81. ISBN 978-1-4798-1748-1On the afternoon of the fourth day of the Congress a weary Nordau brought three resolutions before the delegates: (1)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direct all future settlement efforts solely to Palestine; (2)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than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its other of an autonomous territory in East Africa; and (3) that only those Jews who declare their allegiance to the Basel Program may become members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Zangwill objected… When Nordau insisted on the Congress’s right to pass the resolutions regardless, Zangwill was outraged. “You will be charged before the bar of history,” he challenged Nordau… From approximately 1:30 p.m. on Sunday, July 30, 1905, a Zionist would henceforth he defined as someone who adhered to the Basel Program and the only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rogram restricted settlement activity exclusively to Palestine. Zangwill and his supporters could not accept Nordau’s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which they believed would lead to an abandonment of the Jewish masses and of Herzl’s vision. One territorialist claimed that Ussishkin’s voting bloc had in fact “buried political Zionism”.
  38. ^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wman & Littlefield. pp. 240–242. ISBN 978-0-7425-4366-9.https://books.google.jo/books?id=OLxnCgAAQBAJ&pg=PA97&dq=uganda+zionist+maasai+lions&hl=en&sa=X&ved=0ahUKEwjy1L6Pur7KAhUG83IKHbwhCnkQ6AEIITAB#v=onepage&q=uganda%20zionist%20maasai%20lions&f=false;"The Jew in the Modern World: A Documentary History - Paul R. Mendes-Flohr, Jehuda Reinharz -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jo. Retrieved 2016-01-22.
  39. ^ Ėstraĭkh, G. In Harness: Yiddish Writers' Romance with Communism. Judaic traditions in literature, music, and art.Syracus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30
  40. ^ "Behind Communism - Frank L. Britton -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google.jo. 1934-05-07. Retrieved 2016-01-22.
  41. ^ Yapp, M.E. (1987-09-01).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Near East 1792-1923. Harlow, England: Longman. p. 290. ISBN 978-0-582-49380-3.
  42. ^ League of Nations Palestine Mandate, July 24, 1922. [2017-03-30]. (原始内容于2017-11-13). 
  43. ^ "Arab discont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44. ^ Johnson, Paul (May 1998). The MiracleCommentary105. pp. 21–28.
  45. ^ Anglo-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 - Prefac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ale Law School.
  46. ^ 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on Palestine;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A/364, September 3, 1947
  47. ^ Three minutes, 2000 ye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YouTube, Video from th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48. ^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11, 1949 to October 23, 1950 May 20,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doc.nr. A/1367/Rev.1); October 23, 1950
  49. ^ Kodmani-Darwish, p. 126; Féron, Féron, p. 94;"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in the Near Ea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RWA. 2015-01-07. Retrieved 2016-01-22.
  50. ^ Ian Black (November 26, 2010). "Memories and maps keep alive Palestinian hopes of retur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London;Shavit, Ari.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 Interview with Benny Morri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gos. Winter 2004
  51. ^ The expulsion of the Palestinians re-examined (Le Monde Diplomatique, English version, December 1997)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re they expelled? by Pappé, Ilan (Zochro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mportant point is a growing consensus among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historians about the Israeli expulsion of the Palestinians in 1948 (expulsi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 "The gist of the common ground is a consensus between the 'new historians' in Israel and many Palestinian historians that Israel bor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king of the problem."
  52. ^ Karsh, Efraim (June 1996). "Rewriting Israel's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iddle East Quarterly. Retrieved 2014-08-10. cf. Teveth, Shabtai (April 1990). "The Palestine Arab Refugee Problem and Its Origins". Middle Eastern Studies. Retrieved2014-08-10.
  53. ^ Hacohen 1991, p. 262 #2:"In meetings with foreign officials at the end of 1944 and during 1945, Ben-Gurion cited the plan to enable one million refugees to enter Palestine immediately as the primary goal and top priority of the Zionist movement.
  54. ^ Hakohen 2003, p. 46: "After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presented the Knesset with a plan to double the Jewish population within four years. This meant bringing in 600,000 immigrants in a four-year period. or 150,000 per year. Absorbing 150,000 newcomers annually under the trying conditions facing the new state was a heavy burden indeed. Opponents in the Jewish Agency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ss immigration argued that there was no justification for organizing large-scale emigration among Jews whose lives were not in danger, particularly when the desire and motivation were not their own."
  55. ^ Hakohen 2003, p. 246–247: "Both the immigrants' dependen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arrival shaped the attitude of the host society. The great wave of immigration in 1948 did not occur spontaneously: it was the result of a clear-cut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that taxed the country financially and necessitated a major organizational effort. Many absorption activists, Jewish Agency executive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opposed unlimited, nonselective immigration; they favored a gradual process geared to the country's absorptive capacity. Throughout this period, two charges resurfaced at every public debate: one, that the absorption process caused undue hardship; two, that Israel's immigration policy was misguided."
  56. ^ Hakohen 2003, p. 47: "But as head of the government, entrusted with choosing the cabinet and steering its activities, Ben-Gurion had tremendous power over the country's social development. His prestige soared to new heigh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and the impressive victory of the IDF i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s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of defense in Israel's firs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uncontested leader of the country's largest political party, his opinions carried enormous weight. Thus, despite resistance from some of his cabinet members, he remained unflagging in his enthusiasm for unrestricted mass immigration and resolved to put this policy into effect."
  57. ^ Hakohen 2003, p. 247: "On several occasions, resolutions were passed to limit immigration from European and Arab countries alike. However, these limits were never put into practice, mainly due to the opposition of Ben-Gurion. As a driving force in the emergency of the state, Ben-Gurion—both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of defense—carried enormous weight with his veto. His insistence on the right of every Jew to immigrate proved victorious. He would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swayed by financial or other considerations. It was he who orchestrated the large-scale action that enabled the Jews to leave Eastern Europe and Islamic countries, and it was he who effectively forged Israel's foreign policy. Through a series of clandestin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overseas by the Foreign Office, the Jewish Agency, the Mossad le-Aliyah, and the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 the road was paved for mass immigration."
  58. ^ Gilbert, Israel: A History (London 1997), pp.594–607
  59. ^ 譯名參考苦勞網. (原始内容于2021-05-12). 
  60. ^ Guy Mundlak. Fading Corporatism: Israel's Labo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0-8014-4600-9. Retrieved May 2015.
  61. ^ Ari Shavit, The dramatic headline of this election: Israel is not right wi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January 24, 2013)
  62. ^ Dror Zeigerman (2013). A Liberal Upheaval: From the General Zionists to the Liberal Party (pre-book disser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5-04-02. (PDF). 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 for Liberty.
  63. ^  Carlo Strenger, Liberal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May 26, 2010); Carlo Strenger, Knowledge-Nation Israel: A New Unifying 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zure Winter 2010, No. 39, pp. 35-57
  64. ^  Carlo Strenger, Israel today: a society without a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Haaretz (March 7, 2015)
  65. ^ 錫安主義: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 178. 
  66. ^  Lenni Brenner, The Iron Wall: Zionist Revisionism from Jabotinsky to Shamir, Zed Books 1984, pp.74–75.
  67. ^ Benjamin Beit-Hallahmi, Original Sin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Zionism and Israel, Olive Branch Press, 1993 p.103.
  68. ^ AVI SHLAIM, "PROLOGUE", The Iron Wall: Israel and the Arab World since 1948, New York: W.W. Norton & Company, 1999, excerpt at New York Times, accessed 29 September 2015
  69. ^ Adriana Kemp, Israelis in Conflict: Hegemonies, Identities and Challenges,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4, pp.314–315.
  70. ^ Uri Ram, The Future of the Past in Israel — 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pproach, in Benny Morris, Making Israel, p.224.
  71. ^ Steve Chan, Anita Shapira, Derek Jonatha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Routledge, 2002, p.58.
  72. ^ . [2006-0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04-19). 
  73. ^ See the section "Becomes Leader of the Zionists" in the entry for Theodor Herzl, and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the Dreyfus Affair for more detail.
  74. ^ . American Zionist Move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英语). 
  75. ^ Herzl hinted at Napoleon's 'Zionist past'. [2017-03-30]. (原始内容于2015-09-24). 
  76. ^ Goldstein, Jonathan (1999),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rael", in Goldstein, Jonathan, China and Israel, 1948–1998: A Fifty Year Retrospective, Westport, Conn. and London: Praeger, pp. 1–39
  77. ^ Shapira, Anita (2014). Israel a histor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p. 15. ISBN 9780297871583.
  78. ^ Lewis, Donald (2 January 2014).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 Zionism: Lord Shaftesbury And Evangelical Support For A Jewish Home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380.ISBN 9781107631960.
  79. ^ Murray, Iain (October 2014). the Puritan Hope.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p. 326. ISBN 9781848714786. "The Puritan Hope and Jewish Evangelism". Herald Magazine, Christian Witness to Israel. 20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6-29. Retrieved 2016-06-29. "John MacArthur, Israel, Calvinism, and Postmillennialism". American Vision. 2007-07-0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06-29. Retrieved 2016-06-29.
  80. ^ Sizer, Stephen (Dec 2005). Christian Zionism: Road-map to Armageddon?. Nottingham: IVP. p. 298. ISBN 9780830853687.
  81. ^ Sermon preached in June 1864 to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Jews
  82. ^ 'The Jew', July 1870,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Prophecy
  83. ^ Sermon preached 17th November 1839, after returning from a “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84. ^ Sermon preached June 1864 to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ity among the Jews
  85. ^ Herman Bernstein (August 27, 1911). "Ritual murder libel encouraged by Russian cour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Russia would make any sacrifice to help the Jews settle in Palestine and form an autonomous state of their own
  86. ^ Sundquist, Eric J. (2005). Strangers in the land: Blacks, Jews, post-Holocaust Americ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110.
  87. ^ "Orson Hyde and Israel's Restor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0-07-07.. Signaturebookslibrary.org. Retrieved June 3, 2010
  88. ^ ISBN 978-88-04-56777-6
  89. ^ anonymous. . American Congress for Trut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rch 24, 2008. RetrievedApril 17, 2008.
  90. ^ Dr. Tawfik Hamid's Official Website- Part of the Potomac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wfikhamid.com. RetrievedJune 3, 2010.
  91. ^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9-12-03.
  92. ^ FPM Artic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8-10-25.. Frontpagemag.com. Retrieved June 3, 2010.
  93. ^ Neuwirth, Rachel (June 24, 2007). "Tashbih Sayyed ― A Fearless Muslim Zioni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lam Watch. Retrieved June 3, 2010.
  94. ^ "Islam, Islam, Laïcité, and Amazigh Activism in France and North Africa" (2004 paper), Paul A. Silverstei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eed College. Why not a Kurdish-Israeli Alliance? (Iran Press Service); anonymous (February 26, 2009). "Berbers, Where Do You Stand on Palestine?".MEMRI. Retrieved March 5, 2009.
  95. ^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Volume 4, Reeva S. Simon, Philip Mattar, Richard W. Bullie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1996. p. 1661
  96. ^ Army of Shadows: Palestinian Collaboration with Zionism, 1917–1948. By Hillel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p. 84
  97. ^ American Jewish group takes Indian Muslims to Israel | Indian Musli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09-04-30.
  98. ^ Dialogue of Democracy: Indian Muslims Visit Israel | YaleGlobal Online Magazine. [2017-03-30]. (原始内容于2017-10-30). 
  99. ^ INDIA — ISRAEL RELATIONS: THE IMPERATIVES FOR ENHANCED STRATEGIC COOPERATION — Subhash Kapila  February 11, 2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100. ^ 100.0 100.1 Hindu Pro-Zionism and Philo-Semit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ribd. December 30, 2008. Retrieved June 3, 2010.
  101. ^ ynet article
  102. ^ "RSS slams Left for opposing Sharon's visit: Rediff.com India New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rediff.com. September 10, 2003. Retrieved June 3,2010.
  103. ^ G h a d a r . 2 0 0 4"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hadar.insaf.net. Retrieved June 3,2010.

来源

文章
  1. 《》,李平民,【青年史苑】專欄,《历史教学问题》期刊,2002年第3期.
  2. 《》.
  3. http://cpri.tripod.com/cpr2014/zionism.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赵京,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2014年1月31日第一稿。
  4. 《》,黄福武,山东大学《犹太研究》第一期.
书籍
  • Arthur Hertzberg (ed.), Zionist Idea: A Historical Analysis & Reader, MacMillan, 1972, trade paperback, ISBN 0-689-70093-8; , 1997, trade paperback, 656 pages, ISBN 0-8276-0622-2; , 1970, hardcover, ISBN 0-8371-2565-0.
  • A. Dershowitz, The Case for Israel, Wiley, 2003 ISBN 0-471-46502-X.
  • E. Nimni (ed.), The Challenge of Post-Zionism, Zed Books, 2003 ISBN 1-85649-893-X.
  • J. Reinharz and A. Shapira (ed.), Essential Papers on Zion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8147-7449-0.
  • J. Mandel, The Arabs and Zionism before World War 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 Z. Sternhell, The Founding Myths of Israel – Nationalism, Soc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the Jewish St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1-4008-0774-3.
  • G. Shafir, Land, Labo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1882–19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520-20401-8.
  • K. Armstrong, The Battle for God, Ballantine Books, 2001. ISBN 0-345-39169-1.
  • Stephen Sizer. Christian Zionism: Road map to Armageddon?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 Very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ims and influences of the movement.
  • Lawrence Jeffrey Epstein. Zion’s call: Christ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Israel (Lanham :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 Michael J. Pragai. Faith and fulfilment: Christians and the return to the Promised Land (London, England : Vallentine, Mitchell, 1985)
  • Irvine H. Anderso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and Middle East policy : the promised land, America, and Israel, 1917-2002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5)
  • Paul Charles Merkley. The Politics of Christian Zionism 1891 – 1948 (London: Frank Cass, 1998)
  • Gorenberg, Gershom. The End of Days: Fundament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Temple Mou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000).
  • Boyer, Paul. "John Darby Meets Saddam Hussein: Foreign Policy and Bible Prophec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2003-02-14, pp. B 10-B11.
  • Sholom Aleichem. , 1898
  • Selig Adler & Thomas E. Connolly. From Ararat to Suburbia: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of Buffalo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60, Library of Congress Number 60-15834).

外部連結

  • Encyclopedia article on Zionism ca 19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entenary of Zionism" from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me page of the Ameinu Progressive Zionist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mepage of the "American Zionist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omepage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ionism on the Web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Historical Look at Religious Zionism" by Dan Michma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 history of Zionism and the creation of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Defini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ionism: Historical Source Documents and text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Zionism and Israel Information Center - History, biographies, maps, photos, news and views about Zionism and anti-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猶太教各派對錫安主義的看法

  • Association of Reform Zionists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ERCAZ USA (Zionist membership organization of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Modern Orthodox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錫安主義, 此条目的主題是運動的歷史和目標, 非對以色列歷史或以巴衝突的析述, 关于反對猶太人的運動, 請見, 反猶主義, 希伯來語, ציונות, tsiyonut, 阿拉伯语, الصهيونية, sahyūnī, 中文通譯, 猶太復國主義, 也称, 猶太圣会主義, 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 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 猶太家園, 的行為, 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 其居住地迦南, 即. 此条目的主題是錫安主義運動的歷史和目標 非對以色列歷史或以巴衝突的析述 关于反對猶太人的運動 請見 反猶主義 錫安主義 希伯來語 ציונות Tsiyonut 阿拉伯语 الصهيونية al Sahyuni 中文通譯 猶太復國主義 也称 猶太圣会主義 是猶太人發起的一種民族主義政治運動和猶太文化模式 旨在支持或認同於以色列地帶重建 猶太家園 的行為 也是建基於猶太人在宗教思想與傳統上對以色列土地之聯繫的一種意識形態 猶太人是一個源自古代近東地區黎凡特的特殊民族 1 其居住地迦南 即以色列地 在历史上一直斷斷續續地存在過猶太王國及其自治領 根据犹太教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教义 以色列地带为犹太人的应许之地 有人类学研究认为 该地区曾经于铁器时代存在过犹太部落王国 时间约在公元前10世纪或公元前9世纪 2 在猶太復國運動發展初期 錫安主義是世俗化的 也是一定程度上對19世紀時在歐洲的以天主教徒為首的社會中十分猖獗的反猶太主義的一種回應 從1世紀開始 猶太人遭受來自羅馬天主教會不同程度的歧視和迫害 原因當時天主教認為猶太人對耶穌受難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3 而居住在阿拉伯和北非地區的猶太人則相對而言得以和當地人較為和睦地相處 4 在經過一連串的進展和挫折 以及在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大屠殺中摧毀了歐洲多數的猶太族群後 錫安主義的民粹運動於1948年達到了高潮 犹太人全国委员会于1948年5月14日发布了 以色列独立宣言 现代以色列建国 反锡安主义者将錫安主義视为殖民主义 5 种族主义 6 和例外论 7 的一套思想 其导致了巴勒斯坦託管地的锡安主义者政治暴力 紧随其后的巴勒斯坦人大流亡 也令后来第一次中东战争和第三次中东战争中流亡的巴勒斯坦人失去了回归所失故土的权利 8 9 10 11 目录 1 詞源 2 锡安主义的信念 3 锡安主义的历史 3 1 领土的考虑 3 2 贝尔福宣言和巴勒斯坦的托管 3 3 希特勒的兴起 3 4 二战后 4 錫安主義的分類 4 1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4 2 自由派锡安主义 4 3 修正派锡安主义 4 4 宗教锡安主义 4 5 绿色锡安主义 4 6 新锡安主义和后锡安主义 5 錫安主義運動起因 6 錫安主義者的主張 7 巴勒斯坦的興起 8 錫安主義與以色列 9 非猶太人的支持 9 1 國際對錫安主義的支持 9 2 基督徒锡安主义 9 3 穆斯林锡安主义 9 4 印度教徒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10 反对錫安主義 11 参考文献 11 1 引用 11 2 来源 12 外部連結 12 1 猶太教各派對錫安主義的看法 13 参见詞源 编辑 錫安主義 來自 锡安 希伯來語 ציון 讀 Tzi yon 一詞 也就是位於耶路撒冷附近的錫安山 有代指 耶路撒冷 之意 在舊約聖經裏 章節 撒母耳記下 5 7 提到 錫安的堡壘 大衛的城 fortress of Zion city of David 在大衛王的統治下 锡安 一詞成為 耶路撒冷 和 以色列之地 的代名詞 在聖經的各種版本中 以色列人或猶太人多被通稱為 锡安之子 女 或 锡安的人民 縱觀整個東歐 有許多草根組織 英语 Grassroots organization 都在猶太人的 居民安置 議題上進行宣傳和提供協助 皆因他們認爲 祖先的家園 是希伯來語得以孕育和振興的源泉 這些社會團體被史學家統稱為 聖山狂熱派 英语 Hovevei Zion 希伯來語 חובבי ציון 錫安主義 一詞首次出現在由奥地利猶太出版商納坦 伯恩鮑姆 英语 Nathan Birnbaum 於1890年所出版的 自我解放 Selbstemanzipation 期刊當中 而此人也是猶太人學生運動組織 卡迪瑪 英语 Kadimah student association 的創始人 12 錫安主義者生活在歐洲受到法西斯主義及納粹主義的影響 法西斯主義涉及反猶的觀點 根據相關的意識形態 認為猶太人並不屬於歐洲 13 锡安主义的信念 编辑建立锡安主义的政治目的是建立一个犹太国家 以建立一个犹太人可以成为主要民族的国家 而不是像他们侨居各国家中作为少数民族一样 近代锡安主义思想之父西奥多 赫茨尔认为反犹主义是所有社会的永恒特征 在这样的社会中 犹太人作为少数民族而存在 只有离开这样的社会才能使犹太人摆脱永远的迫害 让他们在地球表面上给我们一块主权之地 足以满足我们人民的需要 那么 我们会做接下来的东西 他宣布要揭露他的计划 14 赫茨尔提出了可能的殖民目的地 即阿根廷和巴勒斯坦 他喜欢阿根廷 因为地域辽阔 人口稀少 气候温和 但他承认由于犹太人与巴勒斯坦的历史关系 所以巴勒斯坦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14 他还评估约瑟夫 张伯伦关于英国东非殖民地作为犹太定居点的建议 15 移民 即阿利亞運動 字面意思是 上升 到以色列土地是犹太人祈祷中反复出现的主题 锡安主义的一个中心假设是拒绝流亡生活 16 锡安主义的支持者认为 流亡的犹太人被剥夺了完整地发展犹太个性和民族生活的可能性 锡安主义者普遍喜欢说希伯来语 这是犹太人在犹地亚的自由条件下发展起来的闪米特语族 锡安主义者为了日常使用而将希伯来语现代化 锡安主义者有时候拒绝说意第緒語 他们认为这是在欧洲迫害的背景下发展出的一种语言 一旦他们搬到以色列 许多锡安主义者拒绝说他们 散居时 的母语 并采用新的希伯来文名字 他们喜欢希伯来语并是因为意识形态的原因 而且也是因为这让新国家的公民有一种共同语言 从而促进锡安主义者之间的政治和文化纽带 锡安主义思想的主要方面在 以色列独立宣言 中有所体现 犹太民族是在以色列地形成的 在这片土地上 犹太民族的精神 宗教和民族特性得到了塑造 在这片土地上 犹太民族曾过着自由而独立的生活 在这片土地上 犹太民族创造了一种具有民族和世界意义的文化 并把永恒的 圣经 奉献给了世界 在被暴力驱逐出以色列故土后 流散到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对故土忠心耿耿 始终不渝地希望返回故土 在那里重新获得政治自由 从没有为此停止过祈祷 基于这一历史和传统联系 世世代代的犹太人为加强他们与古老家园的联系一直奋斗不息 在最近的几代人中 他们大批地返回以色列故土 17 锡安主义的历史 编辑在头几个世纪 大多数犹太人居住在以色列地 依瑞兹以色列 一般称为巴勒斯坦 以外 尽管犹太人一直作为少数族群存在 但根据犹太教 基督教 伊斯兰教 依瑞兹以色列是上帝应许给犹太人的土地 希伯来和希腊圣经以及古兰经都有记载 18 犹太人的流散在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之囚期间开始 在1世纪的犹太战争和2世纪的巴爾科赫巴起義之后 罗马帝国将犹太人驱除出犹地亚 将该地方改名为敘利亞 巴勒斯坦行省 英语 Syria Palaestina 巴爾科赫巴起義引起了反犹主义和犹太迫害的飙升 接下来的犹太流亡大大增加了犹太人流散在各个国家的百分比 让他们无法生活在原来的家园中 锡安是耶路撒冷附近的一座小山 现在位于耶路撒冷市区 老城城墙外 它大致象征着以色列土地 19 在十六世纪中期 约瑟夫 纳西 英语 Joseph Nasi 在奥斯曼帝国的支持下 试图聚集葡萄牙犹太人 他们首先迁移到塞浦路斯 然后迁到威尼斯共和国 然后安置在提比利亚 最后 奥斯曼帝国穆罕默德四世强迫纳西去拜访他 令纳西的追随者惊讶的是 在穆罕默德四世面前 纳西皈依了伊斯兰教 20 在公元四至十九世纪之间 纳西的尝试是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某种犹太政治中心的唯一实际尝试 21 在17世纪 沙巴泰 泽维宣布自己是弥赛亚 并得到许多犹太人的追随 他在萨洛尼卡组建了一个基地 他首先试图在加沙建立一个定居点 但后来搬到Smyrna 法国亞維農犹太社区在1666年春天放弃了老拉比Aaron Lapapa之后 准备移民到新的国度 当时犹太人轻易相信沙巴泰 泽维自称是救世主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中欧犹太人在17世纪中期绝望的状态导致的 博格丹 赫梅利尼茨基的血腥大屠杀消灭了三分之一的犹太人 并摧毁了许多犹太学习和社区生活中心 22 在十九世纪 支持回归锡安的犹太教潮流越来越受欢迎 23 特别是在欧洲 那里的反犹主义和对犹太人的敌对态度在不断增长 回到巴勒斯坦的想法被那个时代举行的拉比会议所拒绝 很多个体仍在努力支持犹太群体 pre Zionist Aliyah 需要解释 迁移到巴勒斯坦 这甚至出现在1897年之前 这一年被认为是锡安主义实践开始的一年 24 改革派 需要解释 的犹太人拒绝了回归锡安的想法 于1845年7月15日至28日在法兰克福举行的拉比会议上 他们在仪式上删除了所有回归锡安 恢复犹太国家的祈祷 1869年的费城会议是追随德国拉比的领导 它规定了以色列的弥赛亚希望是 上帝所有子孙在信仰上帝的统一中的联合起来 1885年匹兹堡会议重申了改革派犹太教的弥赛亚观念 它表达了一项决议 我们认为我们不再是一个国家 而是一个宗教团体 因此 我们既不期望回归到巴勒斯坦 也不希望在亚伦的儿子下进行献祭与敬拜 也不恢复任何关于犹太国的律法 25 1819年罗宾逊 W D Robinson 在密西西比州上游地区建立了犹太人定居点 1850年 从基督教改信了犹太教的美国领事Warder Cresson在耶路撒冷附近发展起其他定居点 Warder Cresson被妻子和儿子起诉 受到审判 被谴责为精神失常 他们断言 只有疯子才会从基督教转信犹太教 在第二次审判中 基于美国信仰自由和反犹主义的中心地位 Warder Cresson赢得了这场激烈的诉讼 26 他移民到奥斯曼巴勒斯坦 并在耶路撒冷的Valley of Rephaim中建立了一个农业殖民地 他希望 阻止任何企图在我们可怜弟兄的生活必需品上占便宜的做法 这样做 会强迫他们假装改信 27 1835年 Abraham Benisch 和 Moritz Steinschneider组织了一次犹太移民 这是一次道德上的而不是实际上的努力 1825年 美国的Mordecai Noah试图在纽约布法罗对面的Grand Isle上建立一座犹太人避难所 Cresson Benisch Steinschneider和Noah在早期试图建立犹太国的努力失败了 28 摩西 蒙蒂菲奥里因在世界各地帮助犹太人而闻名 其中包括企图拯救Edgardo Mortara 他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建立殖民地 1854年 他的朋友犹大Judah Touro遗赠钱财 资助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住宅定居地 Montefiore被任命为遗嘱执行人 并将资金用于各种项目 其中包括1860年在耶路撒冷老城区之外建立第一个犹太人住宅定居点和贫民所 今天被称为Mishkenot Sha ananim 劳伦斯 奥利凡特 Laurence Oliphant 同样试图向巴勒斯坦人带来波兰 立陶宛 罗马尼亚和土耳其帝国 1879年和1882年 的犹太无产阶级 但失败了 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依舒夫通常是在1882年比魯群体到来后才开始的 他们开始了第一次阿利亞運動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 犹太人对巴勒斯坦的移民更加热切 大多数移民来自俄罗斯帝国 逃离了现在被称为乌克兰和波兰地区的频繁大屠杀和国家发起的迫害 他们在西欧犹太慈善家的财政支持下成立了一些农业定居点 另外的阿利亞运动在俄罗斯革命及其暴力大屠杀后开始 同时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纳粹迫害后进行 在十九世纪末 犹太人在巴勒斯坦是少数族群 近代锡安复国主义运动领袖 以色列国父赫茨尔 在19世纪90年代 西奥多 赫茨尔 给锡安主义带来了新的意识形态和实践的紧迫性 促进了1897年在巴塞尔举行的第一次錫安主義代表大會 创建了世界锡安主义组织 29 赫茨尔的目标是为犹太国家的发展作出必要的准备步骤 赫茨尔试图与巴勒斯坦的奥斯曼帝国统治者达成政治协议失败后 他试图寻求其他政府的支持 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支持在巴勒斯坦的小规模定居点 它着重于加强犹太人的感受和意识 努力建立一个世界性的联邦 俄罗斯沙皇国和俄罗斯帝国有着长期的国家种族灭绝和种族清洗的记录 大屠杀 如亞歷山大二世對猶太人的迫害 30 因而被广泛认为是犹太人的历史性敌人 锡安主义运动的总部设在柏林 因为许多领导人是德国犹太人 能够说德语 鉴于沙俄的反犹主义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时 大多数犹太人 和锡安主义者 支持德国与沙俄的战争 领土的考虑 编辑 在锡安主义运动的头十年中 锡安主义的主要人物有几次支持将犹太国家定在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 如乌干达和阿根廷 31 即使是锡安主义政治创始人西奥多 赫茨尔在开始时也满足于任何地方的犹太自治国 32 然而 其他锡安主义者强调了以色列在记忆 情感和神话上与犹太人的紧密关系 33 尽管他们使用锡安作为运动的名称 这根据耶路撒冷的Jebusite fortress而命名 它成为耶路撒冷的同义词 赫茨尔在1896年出版了锡安主义宣言 猶太國家 后 巴勒斯坦才成为赫茨尔的主要关注点 但即使在那时 他仍然犹豫不决 34 1903年 英国殖民秘书约瑟夫 张伯伦在乌干达保护国 Uganda Protectorate 给赫茨尔提供了5000平方英里土地作为犹太定居点 35 这称为英属乌干达计划 它同年在世界锡安主义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呈上 随后在那里进行了激烈的辩论 有些团体认为 接受这项计划会使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犹太国变得更加困难 非洲的土地被描述为 圣地的前厅 他们以295对177票赞成 132票弃权而作出决定 派一个委员会调查这个方案提到的土地 第二年 大会派代表团考察了这个高原 由于其位于高海拔 当地的温带气候被认为适合作为欧洲定居点 不过 这个地区住着人口众多的马赛人 他们似乎不喜欢大量欧洲人的涌入 此外 代表团认为 这个地方充满了狮子和其他动物 赫茨尔在1904年去世后 世界锡安主义大会在1905年7月第七次会议的第四天作出决定 拒绝英国的提议 亚当 罗夫纳 Adam Rovner 表示 将所有今后的定居努力直接指向巴勒斯坦 36 Israel Zangwill的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是1903为了应对英属乌干达计划而建立的 旨在世界某个地方建立犹太国家 它得到了很多大会代表的支持 在实施了Max Nordau提出的投票表决之后 Zangwill指控了Max Nordau 认为他 将在历史的审判之前被指控 他的支持者把投票结果归咎于Menachem Ussishkin的俄国投票集团 37 随后 Jewish Territorialist Organization离开了锡安主义组织 但带来的影响并不大 38 锡安主义社会主义工人党 Zionist Socialist Workers Party 赞成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犹太领土实行自治 39 苏联当局在1934年建立了一个犹太自治州做为锡安主义的替代物 它仍然是俄罗斯唯一的独立州 40 贝尔福宣言和巴勒斯坦的托管 编辑1917年的贝尔福宣言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一是 魏兹曼的游说 二是英国政府担心美国犹太人鼓励美国支持德国对共产主义俄罗斯的战争 它赞成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国 具体如下 国王陛下政府赞成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民族之家 并会尽力促成此目标的实现 但要明确说明的是 不得伤害已经存在于巴勒斯坦的非犹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权利 以及犹太人在其他国家享有的各项权利和政治地位 41 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和 贝尔福宣言 1922年 國際聯盟采取了这一宣言 并授予英国托管巴勒斯坦的权力 这次托管将要确保建立犹太国家的家园 和发展自治的机构 确保不分种族和宗教信仰地维护巴勒斯坦所有居民的公民和宗教权利 42 魏茨曼在争取贝尔福宣言时的角色让他当选锡安主义运动的领导人 直到1948年才退位 然后在国家获得独立后当选为以色列第一任总统 犹太人迁移到巴勒斯坦 并大量地从封建地主中购买土地 这让很多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没有任何土地 从而导致了动乱 1920年 1921年和1929年在巴勒斯坦发生了暴动事件 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杀害 43 英国这时负责托管巴勒斯坦 在 贝尔福宣言 之后 它原则上支持犹太移民 但是 为了回应上述暴力事件 Peel Commission发表了一份报告 提出在巴勒斯坦的新规定和限制 1927年 乌克兰犹太人Yitzhak Lamdan写了一首名为 马萨达 的史诗 反映了犹太人的困境 呼吁他们坚持 最后的立场 在德国采取了卐标记后 西奥多 纽曼 考夫曼 Theodore Newman Kaufman 着力发动一场种族战争 消除他所认为的 近亲繁殖的德国主义 他发表了 德国必须灭绝 的反德文章 就像Daily Express呼吁 反纳粹的抵制 一样 这些文章是回应德国的反犹主义 它们在阿道夫 希特勒上任前发表 这带来了所谓的犹太人首先发起大屠杀的阴谋论 尽管这主要是纳粹宣传部长约瑟夫 戈培尔责任 因为他忽视了爱国犹太人 并且将反德材料作为犹太人需要被消灭的 证据 希特勒的兴起 编辑 1933年 纳粹党的阿道夫 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总理 翌年兼任德国元首 1935年纽伦堡法案让德国犹太人 随后是奥地利和捷克的犹太人 成为无国籍的难民 许多欧洲的纳粹盟国也采用了类似的法律 犹太移民随之增长 加之纳粹针对阿拉伯世界的宣传的影响 导致了1936 1939年巴勒斯坦地区阿拉伯人暴动 英国成立了Peel Commission调查情况 该委员会并没有考虑到欧洲犹太人的情况 而是要求一个 两国 的解决方案 并强制转移人口 阿拉伯人拒绝了这一解决办法 而是执行了White Paper of 1939 它计划在1944年终止犹太移民 并允许不超过75 000名的额外犹太移民 这对欧洲犹太人是一个大灾难 他们已经受到严重的歧视 需要寻求庇护所 英国人维持这一政策 直到托管期限结束 犹太社区在巴勒斯坦的增长以及欧洲犹太人生活的破坏使得世界锡安主义组织被边缘化 在戴维 本 古里安的领导下 巴勒斯坦犹太人机构越来越听从美国锡安主义者的决策 后者提供资金 提供华盛顿特区的影响力 这包括通过高效的美国巴勒斯坦委员会提供的资金和影响力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随着大屠杀的恐怖事件曝光 锡安主义领导人制定了One Million Plan 一百万计划 减少了戴维 本 古里安之前的200万移民目标 战争结束后 大量无国籍犹太人 主要是大屠杀幸存者 开始以小船移入巴勒斯坦 以蔑视英国的规定 大屠杀让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团结在锡安主义的计划中 44 英国人在塞浦路斯监禁这些犹太人 或将他们送到在德国的英国控制的盟军占领区 之前 英国人在1936 1939年面临着阿拉伯反犹太移民进入巴勒斯坦的反抗 现在 他们正面临巴勒斯坦锡安主义集团由于受到限制而发起的反抗 1946年1月 Anglo 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成立 45 这是英美联合的委员会 它的组建是为了负责审查巴勒斯坦的政治 经济和社会状况 因为它们涉及到犹太移民和定居问题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福祉的问题 它负责咨询阿拉伯和犹太人的代表 并酌情提出其他建议 以便对这些问题进行临时处理以及最终的解决 最终 阿拉伯和犹太人都拒绝了委员会的计划 英国决定把这个问题提交给联合国 二战后 编辑 1947年 联合国巴勒斯坦问题特别调查委员会建议 巴勒斯坦西部应分割成一个犹太国家 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联合国控制的 耶路撒冷獨立個體 46 这个分区计划于1947年11月29日通过 成为联合国大会第181号决议 33票赞成 13票反对 10票弃权 这次投票让犹太人在犹太城市街头庆祝 47 然而 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阿拉伯国家拒绝了联合国的决定 他们要求一个单一的国家 并清除犹太移民 这导致1948年的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 本古里安总理在特拉维夫宣布以色列国成立 1948年5月14日 在英国托管结束时 由戴维 本 古里安率领的以色列犹太事务局宣布了以色列国的成立 当天有七个阿拉伯国家的军队入侵以色列 这场冲突导致约711 000名巴勒斯坦阿拉伯人的流走 48 阿拉伯语将其称为 大灾难 al Nakba 后来 第一任以色列政府通过的一系列法律 阻止巴勒斯坦人返回家园或认领他们的财产 他们以及他们的后裔仍然是难民 49 巴勒斯坦人的逃离和驱逐已经广泛地而且颇有争议地被描述为种族清洗 50 根据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历史学家逐渐达成的共识 驱逐和破坏村庄是巴勒斯坦难民流离失所的根源 51 然而 Efraim Karsh说 尽管以色列试图说服亚拉伯人留下来 但大多阿拉伯人是自愿逃离 或在阿拉伯同胞的压力下离开 52 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出站口的本古里安铜像 自以色列建国以来 世界锡安主义组织主要是一个致力于协助和鼓励犹太人迁往以色列的组织 它在其他国家为以色列提供了政治支持 但在以色列内部政治中几乎没有任何作用 该运动自1948年以来取得的重大成就是为犹太移民提供后勤支援 而且 最重要的是协助苏联犹太人 尤其是帮助他们争取离开苏维埃的权利和实践宗教自由方面的斗争 该组织协助了85万犹太人走出阿拉伯世界 大部分人都回到以色列 1944年至1945年 戴维 本 古里安对外交官员介绍 一百万计划 One Million Plan 是 锡安主义运动的首要目标和首要任务 53 British White Paper of 1939的移民限制意味着这样的计划不可能发挥大规模的作用 但直到1948年5月的 以色列独立宣言 后 它才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新的国内移民政策在以色列政府中也存在反对的声音 例如 有人认为 对于那些没有生命安危的犹太人进行大规模移民是没有理由的 尤其是他们没有移民的动机和欲望 54 也有人认为 吸收移民过程造成 不当的困难 55 然而 戴维 本 古里安的影响力和坚持确保了他的移民政策得到执行 56 57 錫安主義的分類 编辑更多信息 基督教猶太復國主義 自以色列立國開始 錫安主義這名詞變得常用於指對以色列國的支持 但是 一系列不同 而且互相競爭的支持以色列的意識形態切合了錫安主義的廣義範疇 於是 錫安主義有時也會用作指定形容這些意識形態的活動 例如鼓勵猶太人移居以色列的活動 在一些情況下 錫安主義者會比用作泛指所有猶太人 以作為對反猶太主義的一種美化和掩飾 1968年的波蘭反猶運動就是一例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编辑 基布兹集体生活 集体成长的儿童们 1956年 1968年以色列五元纸币上的爱因斯坦头像 爱因斯坦倾向左翼锡安主义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 又称劳动锡安主义 Labor Zionism 起源于东欧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者认为 在反犹社会无数个世纪的压迫中 犹太人已经被逼到一种懦弱 脆弱 绝望的存在中 这导致了反犹主义更加猖獗 这是西奥多 赫茨尔最先提出的一个观点 这派认为 革新犹太人的灵魂和社会是必要的 这可以通过让犹太人迁移到以色列 成为他们自己国家的农民 工人和士兵而实现 大多社会主义锡安主义者拒绝遵守传统的犹太教制度 因为这种犹太教延续着犹太人的 离散的心态 Diaspora mentality 他们在以色列建立了乡村公社 叫做 基布兹 基布兹开始是 国家农场 计划的一个变体 是一种合作农业 Jewish National Fund雇用了犹太工人 让他们接受经过训练的监督 基布兹是第二次阿利亞運動的象征 因为他们非常重视公社主义和平等主义 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乌托邦社会主义 此外 他们强调自给自足 这成为社会主义锡安主义的重要方面 虽然社会主义锡安主义是从犹太教的基本价值观和精神上获得灵感和哲学根据的 但它对犹太教的激进表达往往导致了猶太教正統派的敌对关系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在英国托管巴勒斯坦期间成为依舒夫的政治和经济命脉的主导力量 并且在1977年选举 以色列工党在1977年被击败 之前是以色列政治的主导思想 以色列工党继续着这个传统 虽然在基布兹中最受欢迎的政党是梅雷兹党 58 社会主义锡安主义的主要机构是以色列總工會 英语 Histadrut Histadrut 59 它开始于1920年 通过提供破坏罢工者而打击巴勒斯坦工人罢工 到1970年代 它以色列政府以外最大的以色列雇主 60 自由派锡安主义 编辑 从1897年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 自由派锡安主义 或一般锡安主义 最初是锡安主义运动中的主流趋势 自由派锡安主义者向自由派欧洲中产阶级看齐 这是许多锡安主义领袖如西奥多 赫茨尔和魏兹曼所向往的 自由派锡安主义虽然与现代以色列任何一个政党无关 但它仍然是以色列政治的强烈趋势 它倡导自由市场原则和民主 并坚持人权 前進黨是2000年代的主要党派 现在已经解散 它曾经向自由派锡安主义思想的许多基本政策看齐 极力主张巴勒斯坦国家建立的重要性 这样才可以在以色列建立一个更民主的社会 它肯定自由市场 呼吁以色列阿拉伯公民能享有平等权利 2013年 Ari Shavit认为 当时新的 未來黨 代表世俗的 中产阶级的利益 的成功体现了 新的自由派锡安主义 的成功 61 德勒 泽格曼 Dror Zeigerman 写道 自由派锡安主义者的传统立场 这样的自由立场是基于社会正义 法治秩序 国家和宗教事务的多元化 以及外交政策和安全领域的温和与灵活性上 仍然受到积极政党中某些重要圈子和潮流的青睐 62 哲学家Carlo Strenger描述自由派锡安主义的现代版本 以支持他的 Knowledge Nation Israel 的愿景 是植根于西奥多 赫茨尔和Ahad Ha am的本源意识形态中 与右派浪漫民族主义和超正统的Netzah Yisrael形成鲜明的对照 它的主要特征是关切民主价值观和人权 它自由地批评政府政策而没有指责其不忠 它拒绝在公共生活中带着过度的宗教影响 自由派锡安主义拥抱犹太传统最真实的特征 愿意进行激烈的辩论 带着与davka相反的精神 拒绝屈服于威权主义 63 自由派锡安主义者认为 犹太人的历史表明 犹太人需要一个他们自己的民族国家 并且有权享这样的国家 但他们也认为这个国家必须是自由民主的 这意味着在独立于宗教 种族或性别的法律面前必须有严格的平等 64 修正派锡安主义 编辑 由泽维 贾鲍京斯基领导的修正派锡安主义 变成民族主义锡安主义 Nationalist Zionism 其指导原则在一篇 鐵壁 英语 Iron Wall essay 1923 的文章中列举出来 1925年 贾鲍京斯基在巴黎一間咖啡館召開 修正錫安主義者聯盟會議 Conference of the League of Zionist Revisionists 65 1935年 因为世界锡安主义组织拒绝指出建立犹太国是锡安主义的目标 修正主义者离开了世界锡安主义组织 贾鲍京斯认为 锡安主义是一个殖民事业 因此它的成败在于武装力量 重要的是去建设 重要的是说希伯来语 但不幸的是 更重要的是能够射击 否则就无法殖民 66 67 他又写道 尽管犹太人起源于东方 但他们在文化上 道德上和精神上都属于西方 贾鲍京斯所构思的锡安主义不是让犹太人回到他们的精神家园 而是将他们作为西方文明的分支移植到东方 这个世界观翻译成一个地缘战略的观念就是 锡安主义将永久地与欧洲殖民主义联盟 对抗地中海东部的所有阿拉伯人 68 修正主义者主张在巴勒斯坦组建一支犹太军队 迫使阿拉伯人民接受大规模的犹太移民 修正派锡安主义的支持者在以色列发展出利库德集团 自1977年以来 它主宰了大多数政府 它倡导以色列保持控制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約旦河西岸地區 并在阿拉伯 以色列冲突上采取强硬措施 2005年 利库德集团在占领地上建立巴勒斯坦国的问题上出现分裂 这个党派成员主张和平谈判 他们帮助组建了Kadima党 宗教锡安主义 编辑 宗教锡安主义是一种结合了锡安主义和严守教规的犹太教思想 在以色列国建立之前 宗教锡安主义者主要是严守教规的犹太人 他们支持锡安主义者在以色列土地建立犹太国 在第三次中东战争和約旦河西岸地區 这个地区在犹太人中被称为犹地亚和撒玛利亚 被侵占之后 宗教锡安主义的右翼组成部分与民族主义的复国运动融合在一起 演变成新錫安主義 Neo Zionism 意识形态基於三个支柱 以色列的土地 以色列人和以色列的摩西五经 69 绿色锡安主义 编辑 绿色锡安主义 Green Zionism 主要关注以色列环境 唯一的綠色锡安主义政党是绿色锡安主义联盟 新锡安主义和后锡安主义 编辑 二十世纪最后一个季度 經典的民族主义在以色列衰退 这导致了两个对抗运动的兴起 新锡安主义和后锡安主义 这两个运动标志着以色列版本的全球化现象 全球化 市场社会和自由文化的出现 地方性的回击 70 新锡安主义和后安主义者具有 经典 锡安主义的特征 但不同之处在于强化了锡安主义中已存在的直接对抗的特点 新锡安主义强调了锡安主义民族主义的弥赛亚和特殊维度 而后锡安主义则强调了其正常化和普遍主义的维度 71 后锡安主义认为 以色列应该放弃 犹太人的国家 这个概念 而是成为基於公民身份的国家 一个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共同生活且皆享受某种形式自主权的双民族国家 錫安主義運動起因 编辑犹太人返回故土的愿望已经成为当今全球犹太人的中心主题 在历经犹太人大起义失败 罗马帝国在公元70年对耶路撒冷的毁灭 以及公元135年的 巴尔科赫巴起义 失败之后 犹太人散居到了帝国的其他地方 即便是在希腊化时代 许多犹太人也自愿决定离开巴勒斯坦而移居到地中海盆地的其他地方 72 这些移居所造就的著名的人士中包括亚历山大的斐洛 如同赫斯 Moses Hess 在1862年的著作 羅馬與耶路撒冷 最後的民族問題 Rome and Jerusalem The Last National Question 所論 有些猶太思想家認為猶太人定居巴勒斯坦是一個民族問題 发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的一个关键事件是1894年发生在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 犹太人被这起在他们认为是自由与启蒙的发源地的国家发生的反犹太主义事件深深地震动了 这次事件的见证者 犹太裔奥地利人赫茨爾在1896年出版的一本叫做 犹太国家 的小册子中 将事件描述成一个转折点 在德雷福斯事件以前 赫茨尔曾经是一个反犹太复国主义者 在事件以后他变成了一个犹太复国主义的热烈追随者 然而 历史学家们一直没有重视赫茨尔的自述 转而指出推动现代犹太复国主义普及的主要因素是煽动政治家卡尔 鲁埃格所持有的反犹太人主义观点的流行化 73 1897年 赫茨尔在瑞士的巴塞尔召开了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 这次大会成立了世界錫安主义者组织 通過了錫安主義的綱領性文件 巴塞爾計劃 并推选赫茨尔为这个组织的第一任主席 錫安主義者的主張 编辑虽然犹太复国主义是以犹太教为根据将犹太人与以色列地区联系在一起的 现代犹太复国主义运动本来是非宗教性质的 以自由錫安主義為主流 是对19世纪末叶在欧洲猖狂的反犹太主义的回應 它是犹太人对在东欧 主要是俄国 发生对犹太人大屠杀的一个反击 巴勒斯坦的興起 编辑1918年奥斯曼帝国瓦解 巴勒斯坦不再受鄂圖曼帝國控制 猶太復國運動因而進入嶄新的局面 首先擴大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屯墾區 開始國家公共基礎建設和籌募建設基金 並且勸阻或迫使英國當局不可採取任何將導致巴勒斯坦地區成為阿拉伯人佔多數的行動 1920年代猶太人口穩定成長 猶太建制亦具國家雛形 擴展至沿海一帶 但同時促成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 抵制猶太人的移入 錫安主義與以色列 编辑 二战后从布痕瓦尔德集中营前往巴勒斯坦的三位犹太儿童 1947年英国宣布了他们从巴勒斯坦撤出的愿望 然后在同年的11月29日 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一项将巴勒斯坦分割成一个阿拉伯国家和一个犹太国的议案 耶路撒冷成为国际领土 在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马上爆发了内战 1948年5月14日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领导人宣布独立 从而建立了以色列国 这在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历史中标誌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为运动的主要目标已经达成了 许多犹太复国主义组织采用了新方针 而那三个军事组织也组合而成了以色列国防军 在独立战争时期 大多数阿拉伯人口或是逃离了巴勒斯坦 或是被驱逐出境 所以犹太人在1948年停火线中的地区人口中占多数 直到1967年以前 这停火线变成了以色列实际上的边境 1950年以色列国会通过了 回歸法 Law of Return 给所有犹太人移民到以色列的权利 这法令 和从欧洲来的犹太难民潮与之后的被阿拉伯国家驱逐出境的犹太人潮一起令以色列的人口变为犹太人占了绝大多数 随着新时期的到来 尤其是以巴和平协议的签订 阿拉伯人口比例急剧提高 再加上被迫迁移走的巴勒斯坦难民 以色列的人口慢慢多了其它種族 以色列建國後 世界錫安主義大會於1951年通過了 耶路撒冷計劃 以取代 巴塞爾計劃 作為錫安主義運動綱領之功能 目前耶路撒冷計劃最新版本為2004年修訂之 新耶路撒冷計劃 內容如下 74 錫安主義的基石為 猶太民族的團結 與歷史上故土的羈絆 以及以色列及其首都耶路撒冷作為該國生活之核心 從所有國家移入以色列 以及所有移民有效融入以色列社會 將以色列強化為一猶太的 錫安主義的及民主的國家 並將其形塑為一個帶有相互尊重多元猶太民族的 及根植於先知預言之獨特道德及精神特質的模範社會 致力於達成和平 並為構築更美好的世界做出貢獻 透過深化猶太 希伯來及錫安主義教育 確保猶太民族之未來及獨特性 強化精神及文化價值 並教導希伯來語為國語 培養相互的猶太責任 捍衛猶太人作為個人及民族的權利 代表猶太民族錫安主義利益 並為抵抗展現反猶太主義之活動而奮鬥 將國家設定為是錫安主義的具體表現 非猶太人的支持 编辑对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国的政治支持早于犹太锡安主义正式作为一种政治运动 十九世纪将犹太人恢复国土回到圣地的倡导者称为复国主义者 复原主义者 Restorationists 犹太人返回圣地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 拿破仑 波拿巴 75 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 美国总统约翰 亚当斯 南非总理扬 史末资 捷克斯洛伐克总统托马斯 马萨里克 意大利的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贝内德托 克罗齐 红十字创始人和 日内瓦公约 的作者亨利 杜南 以及挪威的科学家和人道主义的弗里乔夫 南森等知名人物的支持 法国政府通过M Cambon部长正式承诺 在以色列人民无数个世纪前离开的土地上恢复犹太国 在中国 包括孙中山在内国民党政府高层人士表示了对犹太民族渴望家园的同情 76 國際對錫安主義的支持 编辑 国际联盟的 1922年巴勒斯坦托管方案 和联合国的 1947年巴勒斯坦分治方案 均赞同錫安主義目标 后者是美国和苏联在冷战时期罕有意见一致的产物 基督徒锡安主义 编辑 主条目 基督教锡安主义 基督教锡安主义重要NGO 耶路撒冷 基督徒大使馆 旨在支持以色列国 一些基督徒在锡安主义兴起之前 也在积极支持犹太人返回巴勒斯坦 特拉维夫大学荣誉退休的历史教授阿尼塔 夏皮拉 Anita Shapira 认为 19世纪40年代的福音派基督教复原主义者 restorationists 将 这一观念传到了犹太圈子中 77 福音派基督教为了复国 Restorationism 而期待对英国进行政治游说 这在19世纪20年代普遍存在 并且在之前也非常普遍 78 清教徒也经常为犹太人返回祖国祷告 79 推崇犹太人返回祖国的圣经教义的主要新教徒有約翰 納爾遜 達秘 他的时代论被认为是提倡锡安主义 这是1840年他在日内瓦举行的11场关于教会 犹太人和外邦人的讲座后提出的观点 80 然而 其他诸如查爾斯 司布真 81 Horatius 82 和Andrew Bonar Robert Murray M Chyene 83 和JC Ryle 84 都是一些有名的支持者 他们对于犹太人复归国土的祈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但他们都不是时代论者 支持锡安主义的观点受到许多福音派的欢迎 同时也影响到国际外交政策 俄罗斯东正教思想家罗波斯坦斯基 Hippolytus Lutostansky 因为发表了多部反犹作品而出名 他在1911年坚持认为 人们应该帮助俄罗斯犹太人迁到巴勒斯坦 认为 他们之前的巴勒斯坦王国是适合他们的地方 85 有名的锡安主义的早期支持者包括英国首相大衛 勞合 喬治和阿瑟 貝爾福 美国总统伍德罗 威尔逊和英国少将奥尔特 温特特 Orde Wingate 后者支持锡安主义的活动导致英国军队禁止他在巴勒斯坦服役 根据卡尔顿大学的查尔斯 默克利 Charles Merkley 的观点 基督教锡安主义在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之后得到了显著的加强 许多时代论者和非时代论者的福音派基督徒 特别是美国的基督徒 现在都坚决支持锡安主义 马丁 路德 金是以色列和锡安主义的强大支持者 86 虽然人们错误地认为Letter to an Anti Zionist Friend是他的作品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 摩门教的创始人約瑟 斯密宣称 现在是犹太人回到以色列的时候了 1842年 史密斯差遣摩门教的使徒Orson Hyde到耶路撒冷 为将土地献给归来的犹太人而努力 87 一些公开支持以色列的阿拉伯基督徒包括美国作家Nonie Darwish和前穆斯林Magdi Allam Viva Israele的作者 88 他们都出生在埃及 黎巴嫩出生的基督教美国记者和美国真理大会的创始人Brigitte Gabriel敦促美国人 无畏地发言 以捍卫美国 以色列和西方文明 89 穆斯林锡安主义 编辑 公开为锡安主义辩护的穆斯林包括伊斯兰教思想家 改革家 90 al Gama a al Islamiyya 伊斯兰武装组织 被美国和欧洲联盟认为是恐怖组织 的前成员Tawfik Hamid博士 91 意大利伊斯兰群体文化研究所所长Abdul Hadi Palazzi酋长教授 92 和巴基斯坦 美国学者 记者和作家塔什比 沙耶德 Tashbih Sayyed 93 有时候 一些非阿拉伯穆斯林 如库尔德人和柏柏尔人也表示支持锡安主义 94 在巴勒斯坦统治期间 Acre地区的穆斯林学者 alim PLO创始人Ahmad Shukeiri的父亲As ad Shukeiri拒绝了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运动的价值观念 拒绝反锡安主义运动 95 他经常与锡安主义官员会面 并从英国统治开始后 是每个亲锡安主义的阿拉伯组织的一部分 他公开拒绝阿明 侯赛尼使用伊斯兰教来攻击锡安主义 96 一些印度穆斯林也反对伊斯兰教的反锡安主义 2007年8月 Maulana Jamil Ilyas率领的All India Organization of Imams and mosques代表团访问了以色列 这次会面达成了一项联合声明 表达了 印度穆斯林的和平与善意 在印度穆斯林与以色列犹太人之间发展对话 反对以色列 巴勒斯坦冲突具有宗教性质的观点 97 这次访问是由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组织的 其访问的目的是促进有关以色列在全世界穆斯林眼中的地位的有益辩论 并加强印度与以色列的关系 人们认为 这次访问可以 打开全世界的穆斯林的观念 了解以色列国家的民主性质 特别是在中东的穆斯林 98 印度教徒对锡安主义的支持 编辑 以色列在1948年建国以后 印度国民大会党反对锡安主义 一些学者声称 这样做是为了在印度获得更多的穆斯林投票 当时穆斯林人数超过3000万 99 然而 由Sangh Parivar领导的保守印度民族主义者公开支持锡安主义 印度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如Vinayak Damodar Savarkar和Sita Ram Goel也作出了支持 100 锡安主义被视为一个民族解放运动 是将犹太人遣返到英国殖民统治下的属于他们的祖国中 这对许多印度民族主义者有吸引力 他们将独立于英国统治和印度分区视为一种对于长期被压迫的印度教徒的民族解放运动 一项国际意见调查显示 印度是世界上最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101 在当前的时代中 印度的保守党派和组织往往支持锡安主义 100 102 这已经导致了反对锡安主义的部分印度左派攻击Hindutva运动 指责印度教徒正在与 犹太说客 共谋 103 反对錫安主義 编辑主条目 反錫安主義 近年不少人反對錫安主義 認為錫安主義及以色列的建立 使一些居于當地的巴勒斯坦人失去家園 導致猶太人成為巴勒斯坦人的侵略者 部分支持巴勒斯坦的反錫安主義團體 推動 抵制 撤资 制裁 行動 要求以色列終結對巴勒斯坦人的不人道政策 反錫安主義在2009年加沙戰爭結束後 在全世界普遍蔓延開來 並受到大部分西方國家的政府定性為反猶太主義 然而犹太教内的極端正統派認為建立以色列国是對上帝的不敬 因為等於干涉歷史進程 人為地加快彌賽亞降臨 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M F Hammer Jewish and Middle Eastern non Jewish populations share a common pool of Y chromosome biallelic haplotyp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cKenzie Steven F King David A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BN 0 19 513273 4 B A Robinson Anti semitism in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Ontario Consultants on Religious Tolerance 2008 2014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The Origin of the Palestine Israel Conflict Jews for Justice in the Middle East 2001 2014 08 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 09 02 Shafir Gershon Being Israeli The Dynamics of Multiple Citizen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pp 37 38 Bareli Avi Forgetting Europe Perspectives on the Debate about Zionism and Colonialism i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Psychology Press 2003 pp 99 116 Pappe Ilan A History of Modern Palestine One Land Two Peopl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 72 121 Prior Michael The Bible and colonialism a moral critique Continuum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Group 1997 pp 106 215 Shafir Gershon Zionism and Colonialism in The Israel Palestinian Question by Ilan Pappe Psychology Press 1999 pp 72 85 Lustick Ian For the Land and the Lord Zuriek Elia The Palestinians in Israel A Study in Internal Colonialism Routledge amp K Paul 1979 Penslar Derek J Zionism Colonialism and Postcolonialism i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Psychology Press 2003 pp 85 98 Pappe Ilan The Ethnic Cleansing of Palestine Oneworld 2007 Masalha Nur The Bible and Zionism invented traditions archaeology and post colonialism in Palestine Israel 1 Zed Books 16 2007 Thomas Baylis The Dark Side of Zionism Israel s Quest for Security Through Dominance Lexington Books 4 2011 Prior Michael Zionism and the State of Israel A Moral Inquiry Psychology Press 240 1999 Zionism imperialism and race Abdul Wahhab Kayyali ʻAbd al Wahhab Kayyali Eds Croom Helm 1979 Gerson Allan The United Nations and Racism the Case of Zionism and Racism in Israel Yearbook on Human Rights 1987 Volume 17 Volume 1987 Yoram Dinstein Mala Tabory Eds Martinus Nijhoff Publishers 1988 p 68 Hadawi Sami Bitter harvest a modern history of Palestine Interlink Books 1991 p 183 Beker Avi Chosen the history of an idea the anatomy of an obsession Macmillan 2008 p 131 139 151 Dinstein Yoram Israel Yearbook on Human Rights 1987 Volume 17 Volume 1987 p 31 136ge Harkabi Yehoshafat Arab attitudes to Israel pp 247 8 See for example M Shahid Alam 2010 Israeli Exceptionalism The Destabilizing Logic of Zionism Paperback or 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 The Myth of Israeli Exceptionalism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September 21 2017 Huffington Post Nur Masalha The Bible and Zionism Invented Traditions Archaeology and Post Colonialism in Palestine Israel Zed Books 2007 314 February 19 2016 ISBN 978 1 84277 761 9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2 2017 Ned Curthoys Debjani Ganguly Edward Said The Legacy of a Public Intellectual Academic Monographs 2007 315 May 12 2013 ISBN 978 0 522 85357 5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12 2017 Nadira Shalhub Kifurkiyan Militarization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Conflict Zones in the Middle East A Palestinian Cas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9 May 12 2013 ISBN 978 0 521 88222 4 原始内容存档于May 2 2014 Paul Scham Walid Salem Benjamin Pogrund Shared Histories A Palestinian Israeli Dialogue Left Coast Press 2005 87 May 12 2013 ISBN 978 1 59874 013 4 原始内容存档于January 7 2014 De Lange Nicholas An Introduction to Judai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p 30 ISBN 0 521 46624 5 Hertzberg Arthur The Zionist Idea A Historical Analysis and Reader Atheneum 1959 and Herzl Thedor The Diaries of Theodor Herzl The Universal Library 1962 14 0 14 1 Herzl Theodor 1896 Palastina oder Argentinien Der Judenstaat in German sammlungen ub uni frankfurt de p 29 31 Retrieved 27 May 2016 p 27 29 Tessler Mark A 1994 A History of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Retrieved 2016 06 22 p55 56The suggestion that Uganda might be suitable for Jewish colonization was first put forward by Joseph Chamberlain the British colonial secretary who said that he had thought about Herzl during a recent visit to the interior of British East Africa Herzl who at that time had been discussing with the British a scheme for Jewish settlement in Sinai responded positively to Chamberlain s proposal in part because of a desire to deepen Zionist British cooperaion and more generally to show that his diplomatic efforts were capable of bearing fruit E Schweid Rejection of the Diaspora in Zionist Thought inEssential Papers on Zionism ed By Reinharz amp Shapira 1996 ISBN 0 8147 7449 0 p 133 Harris J 1998 The Israeli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Archived June 7 2011 at the Wayback Machine The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Textual Reasoning Vol 7 The Promised Land A Biblical Historical View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fting the Veil The True Faces of Muhammad amp Isla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Quran affirms the Biblical narrative that assigned the Promised Land to the Twelve tribes of Israel on BOTH sides of the river Jordan This is Jerusalem Menashe Harel Canaan Publishing Jerusalem 1977 pp 194 195 Cohen 1948 Joseph Nasi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wish Virtual Library SHABBETHAI ẒEBI B MORDECAI www jewishencyclopedia com 2017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 08 15 Church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DS Official website Smith C D Palestine and the Arab Israeli Conflict 4th ed Bedford St Martin s 2001 1 12 33 38 ISBN 0 312 20828 6 ZIONISM www jewishencyclopedia com 2017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3 09 08 Jewish Mag Warder Cresson www jewishvirtuallibrary org 2017 12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英语 Jerry Klinger Major Noah American Patriot American Zionist PDF Jewish American Society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Retrieved 12 May 2015 Mordecai Noah and St Paul s Cathedral An American Proto Zionist Solution to the Jewish Proble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ewish American Society for Historic Preservation Retrieved 12 May 2015 Zionism amp The British In Palestine Archived November 27 2007 at the Wayback Machine by Sethi Arjun University of Maryland January 2007 accessed May 20 2007 Viorst Milton 錫安主義 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臺北 光現 2018 8 ISBN 9789869576703 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45 ISBN 978 1 4798 1748 1 European Jews swayed and prayed for Zion for nearly two millennia and by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ir descendants had transformed liturgical longing into a political movement to create a Jewish national entity somewhere in the world Zionism sprophet Theodor Herzl considered Argentina Cyprus Mesopotamia Mozambique and the Sinai Peninsula as potential Jewish homelands It took nearly a decade for Zionism to exdusively concentrate its spiritual yearning on the spatial coordinates of Ottoman Palestine Aviv Caryn S Shneer David New Jews The End of the Jewish Diaspora NY NYU Press 2005 ISBN 0814740170 New Jews The End of the Jewish Diaspora Caryn S Aviv David Shneer sseC Goog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 google jo Retrieved2016 01 22 Israeli Identity In Search of a Successor to the Pioneer Tsabar and Settler Lilly Weissbrod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 google jo 2014 05 22 Retrieved 2016 01 22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p 240 242 ISBN 978 0 7425 4366 9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p 240 242 ISBN 978 0 7425 4366 9 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81 ISBN 978 1 4798 1748 1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fourth day of the Congress a weary Nordau brought three resolutions before the delegates 1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direct all future settlement efforts solely to Palestine 2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than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its other of an autonomous territory in East Africa and 3 that only those Jews who declare their allegiance to the Basel Program may become members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Zangwill objected When Nordau insisted on the Congress s right to pass the resolutions regardless Zangwill was outraged You will be charged before the bar of history he challenged Nordau From approximately 1 30 p m on Sunday July 30 1905 a Zionist would henceforth he defined as someone who adhered to the Basel Program and the only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rogram restricted settlement activity exclusively to Palestine Zangwill and his supporters could not accept Nordau s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which they believed would lead to an abandonment of the Jewish masses and of Herzl s vision One territorialist claimed that Ussishkin s voting bloc had in fact buried political Zionism Adam Rovner 12 December 2014 In the Shadow of Zion Promised Lands Before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YU Press p 81 ISBN 978 1 4798 1748 1 On the afternoon of the fourth day of the Congress a weary Nordau brought three resolutions before the delegates 1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direct all future settlement efforts solely to Palestine 2 that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thank the British government for its other of an autonomous territory in East Africa and 3 that only those Jews who declare their allegiance to the Basel Program may become members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Zangwill objected When Nordau insisted on the Congress s right to pass the resolutions regardless Zangwill was outraged You will be charged before the bar of history he challenged Nordau From approximately 1 30 p m on Sunday July 30 1905 a Zionist would henceforth he defined as someone who adhered to the Basel Program and the only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of that program restricted settlement activity exclusively to Palestine Zangwill and his supporters could not accept Nordau s authentic interpretation which they believed would lead to an abandonment of the Jewish masses and of Herzl s vision One territorialist claimed that Ussishkin s voting bloc had in fact buried political Zionism Naomi E Pasachoff Robert J Littman 2005 A Concise History of the Jewish Peopl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owman amp Littlefield pp 240 242 ISBN 978 0 7425 4366 9 https books google jo books id OLxnCgAAQBAJ amp pg PA97 amp dq uganda zionist maasai lions amp hl en amp sa X amp ved 0ahUKEwjy1L6Pur7KAhUG83IKHbwhCnkQ6AEIITAB v onepage amp q uganda 20zionist 20maasai 20lions amp f false The Jew in the Modern World A Documentary History Paul R Mendes Flohr Jehuda Reinharz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 google jo Retrieved 2016 01 22 Ėstraĭkh G In Harness Yiddish Writers Romance with Communism Judaic traditions in literature music and art Syracuse 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 Press 2005 p 30 Behind Communism Frank L Britton Google Book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ooks google jo 1934 05 07 Retrieved 2016 01 22 Yapp M E 1987 09 01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Near East 1792 1923 Harlow England Longman p 290 ISBN 978 0 582 49380 3 League of Nations Palestine Mandate July 24 1922 2017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1 13 Arab discont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BC Retrieved 17 April 2012 Johnson Paul May 1998 The Miracle Commentary 105 pp 21 28 Anglo American Committee of Inquiry Preface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Yale Law School United Nations Special Committee on Palestine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A 364 September 3 1947 Three minutes 2000 ye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on YouTube Video from th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General Progress Report and Supplementary Report of the United Nations Conciliation Commission for Palestine Covering the period from December 11 1949 to October 23 1950 ArchivedMay 20 2014 at the Wayback Machine doc nr A 1367 Rev 1 October 23 1950 Kodmani Darwish p 126 Feron Feron p 94 United Nations Relief and Works Agency for Palestine Refugees in the Near Ea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NRWA 2015 01 07 Retrieved 2016 01 22 Ian Black November 26 2010 Memories and maps keep alive Palestinian hopes of retur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Guardian London Shavit Ari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An Interview with Benny Morri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ogos Winter 2004 The expulsion of the Palestinians re examined Le Monde Diplomatique English version December 1997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ere they expelled by Pappe Ilan Zochro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important point is a growing consensus among Israeli and Palestinian historians about the Israeli expulsion of the Palestinians in 1948 expulsi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villages and towns The gist of the common ground is a consensus between the new historians in Israel and many Palestinian historians that Israel bore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for the making of the problem Karsh Efraim June 1996 Rewriting Israel s Histor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Middle East Quarterly Retrieved 2014 08 10 cf Teveth Shabtai April 1990 The Palestine Arab Refugee Problem and Its Origins Middle Eastern Studies Retrieved2014 08 10 Hacohen 1991 p 262 2 In meetings with foreign officials at the end of 1944 and during 1945 Ben Gurion cited the plan to enable one million refugees to enter Palestine immediately as the primary goal and top priority of the Zionist movement Hakohen 2003 p 46 After in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presented the Knesset with a plan to double the Jewish population within four years This meant bringing in 600 000 immigrants in a four year period or 150 000 per year Absorbing 150 000 newcomers annually under the trying conditions facing the new state was a heavy burden indeed Opponents in the Jewish Agency and the government of mass immigration argued that there was no justification for organizing large scale emigration among Jews whose lives were not in danger particularly when the desire and motivation were not their own Hakohen 2003 p 246 247 Both the immigrants dependenc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ir arrival shaped the attitude of the host society The great wave of immigration in 1948 did not occur spontaneously it was the result of a clear cut foreign policy decision that taxed the country financially and necessitated a major organizational effort Many absorption activists Jewish Agency executives and government officials opposed unlimited nonselective immigration they favored a gradual process geared to the country s absorptive capacity Throughout this period two charges resurfaced at every public debate one that the absorption process caused undue hardship two that Israel s immigration policy was misguided Hakohen 2003 p 47 But as head of the government entrusted with choosing the cabinet and steering its activities Ben Gurion had tremendous power over the country s social development His prestige soared to new heights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state and the impressive victory of the IDF i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s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of defense in Israel s first administration as well as the uncontested leader of the country s largest political party his opinions carried enormous weight Thus despite resistance from some of his cabinet members he remained unflagging in his enthusiasm for unrestricted mass immigration and resolved to put this policy into effect Hakohen 2003 p 247 On several occasions resolutions were passed to limit immigration from European and Arab countries alike However these limits were never put into practice mainly due to the opposition of Ben Gurion As a driving force in the emergency of the state Ben Gurion both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of defense carried enormous weight with his veto His insistence on the right of every Jew to immigrate proved victorious He would not allow himself to be swayed by financial or other considerations It was he who orchestrated the large scale action that enabled the Jews to leave Eastern Europe and Islamic countries and it was he who effectively forged Israel s foreign policy Through a series of clandestine activities carried out overseas by the Foreign Office the Jewish Agency the Mossad le Aliyah and the Joint Distribution Committee the road was paved for mass immigration Gilbert Israel A History London 1997 pp 594 607 譯名參考苦勞網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5 12 Guy Mundlak Fading Corporatism Israel s Labor Law and Industrial Relations in Transi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p 44 ISBN 978 0 8014 4600 9 Retrieved May 2015 Ari Shavit The dramatic headline of this election Israel is not right wing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January 24 2013 Dror Zeigerman 2013 A Liberal Upheaval From the General Zionists to the Liberal Party pre book dissert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5 04 02 PDF Friedrich Naumann Foundation for Liberty Carlo Strenger Liberal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May 26 2010 Carlo Strenger Knowledge Nation Israel A New Unifying Vis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zure Winter 2010 No 39 pp 35 57 Carlo Strenger Israel today a society without a center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aaretz March 7 2015 錫安主義 從猶太家園到猶太民族主義 178 Lenni Brenner The Iron Wall Zionist Revisionism from Jabotinsky to Shamir Zed Books 1984 pp 74 75 Benjamin Beit Hallahmi Original Sins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Zionism and Israel Olive Branch Press 1993 p 103 AVI SHLAIM PROLOGUE The Iron Wall Israel and the Arab World since 1948 New York W W Norton amp Company 1999 excerpt at New York Times accessed 29 September 2015 Adriana Kemp Israelis in Conflict Hegemonies Identities and Challenges Sussex Academic Press 2004 pp 314 315 Uri Ram The Future of the Past in Israel A Sociology of Knowledge Approach in Benny Morris Making Israel p 224 Steve Chan Anita Shapira Derek Jonathan Israeli Historical Revisionism from left to right Routledge 2002 p 58 The Jewish Diaspora in the Hellenistic Period 2006 04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 04 19 See the section Becomes Leader of the Zionists in the entry for Theodor Herzl and the discussion section of the Dreyfus Affair for more detail The New Jerusalem Program Adopted June 2004 American Zionist Movement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3 04 英语 Herzl hinted at Napoleon s Zionist past 2017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9 24 Goldstein Jonathan 1999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Israel in Goldstein Jonathan China and Israel 1948 1998 A Fifty Year Retrospective Westport Conn and London Praeger pp 1 39 Shapira Anita 2014 Israel a history London Weidenfeld and Nicolson p 15 ISBN 9780297871583 Lewis Donald 2 January 2014 The Origins of Christian Zionism Lord Shaftesbury And Evangelical Support For A Jewish Homela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 380 ISBN 9781107631960 Murray Iain October 2014 the Puritan Hope Edinburgh Banner of Truth p 326 ISBN 9781848714786 The Puritan Hope and Jewish Evangelism Herald Magazine Christian Witness to Israel 2015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 06 29 Retrieved 2016 06 29 John MacArthur Israel Calvinism and Postmillennialism American Vision 2007 07 03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2016 06 29 Retrieved 2016 06 29 Sizer Stephen Dec 2005 Christian Zionism Road map to Armageddon Nottingham IVP p 298 ISBN 9780830853687 Sermon preached in June 1864 to the British Society for the Propagation of the Gospel among the Jews The Jew July 1870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Prophecy Sermon preached 17th November 1839 after returning from a Mission of Inquiry into the State of the Jewish People Sermon preached June 1864 to London Society for promoting Christianity among the Jews Herman Bernstein August 27 1911 Ritual murder libel encouraged by Russian cour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ew York Times Russia would make any sacrifice to help the Jews settle in Palestine and form an autonomous state of their own Sundquist Eric J 2005 Strangers in the land Blacks Jews post Holocaust America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 110 Orson Hyde and Israel s Restor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0 07 07 Signaturebookslibrary org Retrieved June 3 2010 ISBN 978 88 04 56777 6 anonymous Mission Vision American Congress for Truth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on March 24 2008 RetrievedApril 17 2008 Dr Tawfik Hamid s Official Website Part of the Potomac Institute of Policy Studie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wfikhamid com RetrievedJune 3 2010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DF Archived from the original PDF on 2009 12 03 FPM Article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8 10 25 Frontpagemag com Retrieved June 3 2010 Neuwirth Rachel June 24 2007 Tashbih Sayyed A Fearless Muslim Zionis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slam Watch Retrieved June 3 2010 Islam Islam Laicite and Amazigh Activism in France and North Africa 2004 paper Paul A Silverstein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Reed College Why not a Kurdish Israeli Alliance Iran Press Service anonymous February 26 2009 Berbers Where Do You Stand on Palestine MEMRI Retrieved March 5 2009 Encyclopedia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Volume 4 Reeva S Simon Philip Mattar Richard W Bulliet Macmillan Reference USA 1996 p 1661 Army of Shadows Palestinian Collaboration with Zionism 1917 1948 By Hillel Cohe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9 p 84 American Jewish group takes Indian Muslims to Israel Indian Muslim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09 04 30 Dialogue of Democracy Indian Muslims Visit Israel YaleGlobal Online Magazine 2017 03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10 30 INDIA ISRAEL RELATIONS THE IMPERATIVES FOR ENHANCED STRATEGIC COOPERATION Subhash Kapila Archived February 11 2010 at the Wayback Machine South Asia Analysis Group 100 0 100 1 Hindu Pro Zionism and Philo Semit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cribd December 30 2008 Retrieved June 3 2010 ynet article RSS slams Left for opposing Sharon s visit Rediff com India New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Us rediff com September 10 2003 Retrieved June 3 2010 G h a d a r 2 0 0 4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hadar insaf net Retrieved June 3 2010 来源 编辑 文章 锡安主义与犹太复国主义考辨 李平民 青年史苑 專欄 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 2002年第3期 锡安主义运动在英国的兴起和发展 1880 1945 前言 http cpri tripod com cpr2014 zionism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赵京 中日美比较政策研究所 2014年1月31日第一稿 锡安情结探源 黄福武 山东大学 犹太研究 第一期 书籍Arthur Hertzberg ed Zionist Idea A Historical Analysis amp Reader MacMillan 1972 trade paperback ISBN 0 689 70093 8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1997 trade paperback 656 pages ISBN 0 8276 0622 2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1970 hardcover ISBN 0 8371 2565 0 A Dershowitz The Case for Israel Wiley 2003 ISBN 0 471 46502 X E Nimni ed The Challenge of Post Zionism Zed Books 2003 ISBN 1 85649 893 X J Reinharz and A Shapira ed Essential Papers on Zionism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 8147 7449 0 J Mandel The Arabs and Zionism before World War I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6 Z Sternhell The Founding Myths of Israel Nationalism Socialism and the making of the Jewish Sta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8 ISBN 1 4008 0774 3 G Shafir Land Labor and the Origins of the Israeli Palestinian Conflict 1882 1914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6 ISBN 0 520 20401 8 K Armstrong The Battle for God Ballantine Books 2001 ISBN 0 345 39169 1 Stephen Sizer Christian Zionism Road map to Armageddon InterVarsity Press 2004 Very in depth analysis of the historical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laims and influences of the movement Lawrence Jeffrey Epstein Zion s call Christian contributions to 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Israel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84 Michael J Pragai Faith and fulfilment Christians and the return to the Promised Land London England Vallentine Mitchell 1985 Irvine H Anderson Biblical interpretation and Middle East policy the promised land America and Israel 1917 2002 Gain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Florida 2005 Paul Charles Merkley The Politics of Christian Zionism 1891 1948 London Frank Cass 1998 Gorenberg Gershom The End of Days Fundamentalism and the Struggle for the Temple Mount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2000 Boyer Paul John Darby Meets Saddam Hussein Foreign Policy and Bible Prophecy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 2003 02 14 pp B 10 B11 Sholom Aleichem Why Do the Jews Need a Land of Their own 1898 Selig Adler amp Thomas E Connolly From Ararat to Suburbia the History of the Jewish Community of Buffalo Philadelphia the 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of America 1960 Library of Congress Number 60 15834 外部連結 编辑New Age Zionism Holding On as the World Turns Arthur Hertzberg的文章 1998年1月1日 Encyclopedia article on Zionism ca 1905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ionism from the Jewish Virtual Library Centenary of Zionism from the Israeli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Jewish Agency for Israel The Department for Zionist Education Home page of the Ameinu Progressive Zionist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mepage of the American Zionist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mepage of the 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mepage of the World Zionist Organization Zionism on the Web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Historical Look at Religious Zionism by Dan Michma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history of Zionism and the creation of Israel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efinition and early history of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ionism Historical Source Documents and text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Zionism and Israel Information Center History biographies maps photos news and views about Zionism and anti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猶太教各派對錫安主義的看法 编辑 Association of Reform Zionists of America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Reform Judaism 1999 Centr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Rabbis Reform Women of Reform Judaism resolution Reform Judaism and Zionism MERCAZ USA Zionist membership organization of the Conservative Movemen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alvational Zionism and Religious Naturalism in the Thought of Mordecai M Kaplan Explains the Zionist thought of the founder of Reconstructionist Judaism Modern Orthodox Zion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参见 编辑基督教锡安主义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錫安主義 amp oldid 76108453,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