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無餘涅槃界

無餘涅槃界巴利語anupādisesa-nibbānadhātu)是辟支佛阿羅漢聖弟子死後所證得的涅槃境界,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不再受後有。在《巴利三藏》之注疏裏也被稱為“諸蘊之滅盡”(khandha-parinibbāna)。

佛經記載 编辑

上座部佛教《犍度》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上座部佛教《增支部8集19經/玻哈蠟大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漢傳佛教本事經》:

漢傳佛教增一阿含經·火滅品·二經》:

漢傳佛教雜阿含經·七三四經》:

漢傳佛教中阿含經·七法品·善人往經》:

漢傳佛教阿毘達磨發智論》:

註釋與引用 编辑

  1. ^ 漢傳佛教大毘婆沙論》:「問何故作此論。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謂契經說。有二涅槃界。一有餘依涅槃界。二無餘依涅槃界。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辨。云何有餘依涅槃界。云何無餘依涅槃界。彼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分別者今皆應分別之。復次前說。云何擇滅。謂諸滅是離繫。此離繫是涅槃。然涅槃有二種。一有餘依。二無餘依。今欲分別此二差別。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
    謂或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有自性。無餘依涅槃界無自性。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有自性。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有漏。無餘依涅槃界是無漏。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漏。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有為。無餘依涅槃界是無為。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為。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善。無餘依涅槃界是無記。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善性。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道非道果。無餘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道果。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道果。無餘依涅槃界非道果。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俱是道果。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諦攝。無餘依涅槃界非諦攝。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諦攝。
    或復有執。有餘依涅槃界是無學。無餘依涅槃界非學非無學。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非學非無學。由此所說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者。謂命根。問何故不說眾同分耶。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以命根眾同分俱是牽引業果。命根一向是異熟故。此中偏說依此有餘色心等轉。於中大種是所依故。最初說之。依此大種所造色生。依所造色心心所起。心是主故。此中偏說大種造色者。總顯色身依五根身。心相續者。顯心心所。亦有生等不相應行。難了知故。屬前法故。不別顯說。如是諸法相續未斷。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有作是說。大種造色是身。五根是根。心相續是覺。此身根覺相續未斷。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如契經說。身根覺未斷。名有餘依涅槃。有餘依故者。依有二種。一煩惱依。二生身依。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而有生身依。復次依有二種。一染污依。二不染污依。此阿羅漢雖無染污依。而有不染污依故。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得獲觸證。文字雖別同顯一義。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已滅。大種造色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此中壽命已滅者。顯命根及眾同分已滅。俱是牽引業果故。且舉命根。當知亦即說眾同分。大種造色相續已斷者。總顯色身相續已斷。依五根身心不復轉者。顯心心所不復相續。不說生等義如前說。有作是說。大種造色者顯身。五根身者顯根。心相續者顯覺。如是色身心心所法。或身根覺。相續已斷。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謂阿羅漢將般涅槃。身中風起令不調適。不調適故內火羸劣。火羸劣故所食不消。食不消故不起食欲。無食欲故不復飲食。不飲食故大種損減。大損減故造色諸根亦隨損減。根損減故心心所法無所依止不復相續。心心所法不相續故命根等斷。命等斷故名入涅槃。無餘依故者。無二種依。一無煩惱依。二無生身依。復次一無染污依。二無不染污依。無餘依故諸結永盡。名無餘依涅槃界。

參見 编辑

無餘涅槃界, 此条目页的主題是部派佛教所記述的無餘涅槃, 关于大乘佛教如來藏唯識學派的描述, 請見, 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 巴利語, anupādisesa, nibbānadhātu, 是佛, 辟支佛, 阿羅漢聖弟子死後所證得的涅槃境界,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 不再受後有, 巴利三藏, 之注疏裏也被稱為, 諸蘊之滅盡, khandha, parinibbāna, 佛經記載, 编辑上座部佛教, 犍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諸比丘, 譬如世間之水流入大海及空中降雨, 是故, 大海不知有增減, 如是. 此条目页的主題是部派佛教所記述的無餘涅槃 关于大乘佛教如來藏唯識學派的描述 請見 無餘涅槃 大乘佛教 無餘涅槃界 巴利語 anupadisesa nibbanadhatu 是佛 辟支佛 阿羅漢聖弟子死後所證得的涅槃境界 因為五蘊已完全被捨棄 不再受後有 在 巴利三藏 之注疏裏也被稱為 諸蘊之滅盡 khandha parinibbana 佛經記載 编辑上座部佛教 犍度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諸比丘 譬如世間之水流入大海及空中降雨 是故 大海不知有增減 如是 諸比丘 若甚多諸比丘於無餘涅槃界般涅槃 是故 無餘涅槃界亦不知有增減 上座部佛教 增支部8集19經 玻哈蠟大經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玻哈蠟大 猶如凡世間中的水流進入大海 以及雨水從空中落下 大海不因此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滿 同樣的 玻哈蠟大 即使眾多比丘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 無餘涅槃界不因此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滿 玻哈蠟大 凡即使眾多比丘般涅槃於無餘涅槃界 無餘涅槃界不因此而被看到不足或充滿者 玻哈蠟大 這是比丘們看見這法與律中的第五個不可思議的未曾有法 因而在這法與律中歡樂 漢傳佛教 本事經 吾從世尊 聞如是語 苾芻當知 其涅槃界 略有二種 云何為二 一者有餘依涅槃界 二者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名為有餘依涅槃界 謂諸苾芻 得阿羅漢 諸漏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不受後有 已證自義 已盡有結 已正解了 心善解脫 已得遍知 宿行為緣 所感諸根 猶相續住 雖成諸根 現觸種種好醜境界 而能厭捨 無所執著 不為愛恚纏繞其心 愛恚等結 皆永斷故 乃至其身 相續住世 未般涅槃 常為天人 瞻仰禮拜 恭敬供養 是名有餘依涅槃界 云何名為無餘依涅槃界 謂諸苾芻 得阿羅漢 諸漏已盡 梵行已立 所作已辦 已捨重擔 已證自義 已盡有結 已正解了 已善解脫 已得遍知 彼於今時 一切所受 無引因故 不復希望 皆永盡滅 畢竟寂靜 究竟清涼 隱沒不現 惟由清淨 無戲論體 如是清淨 無戲論體 不可謂有 不可謂無 不可謂彼亦有亦無 不可謂彼非有非無 惟可說為不可施設究竟涅槃 是名無餘依涅槃界 苾芻當知 如是名為略有二種涅槃之界 爾時世尊 重攝此義 而說頌曰 漏盡心解脫 任持最後身 名有餘涅槃 諸行猶相續 諸所受皆滅 寂靜永清涼 名無餘涅槃 眾戲論皆息 此二涅槃界 最上無等倫 謂現法當來 寂靜常安樂 漢傳佛教 增一阿含經 火滅品 二經 爾時 世尊告諸比丘 有此二法涅槃界 云何為二 有餘涅槃界 無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有餘涅槃界 於是 比丘滅五下分結 即彼般涅槃 不還來此世 是謂名為有餘涅槃界 彼云何名為無餘涅槃界 於是 比丘盡有漏成無漏 意解脫 智慧解脫 自身作證而自遊戲 生死已盡 梵行已立 更不受有 如實知之 是謂為無餘涅槃界 此二涅槃界 當求方便 至無餘涅槃界 漢傳佛教 雜阿含經 七三四經 若比丘如是修習七覺分已 當得二種果 現法得漏盡無餘涅槃 或得阿那含果 漢傳佛教 中阿含經 七法品 善人往經 云何無餘涅槃 比丘行當如是 我者無我 亦無我所 當來無我 亦無我所 已有便斷 已斷得捨 有樂不染 合會不著 行如是者 無上息迹慧之所見 而已得證 我說彼比丘不至東方 不至西方 南方 北方 四維 上 下 便於現法中息迹滅度 漢傳佛教 阿毘達磨發智論 如契經說 有二涅槃界 謂有餘依涅槃界 及無餘依涅槃界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 答若阿羅漢 諸漏永盡 壽命猶存 大種造色相續未斷 依五根身 心相續轉 有餘依故 諸結永盡 得獲觸證 名有餘依涅槃界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 答即阿羅漢 諸漏永盡 壽命已滅 大種造色相續已斷 依五根身 心不復轉 無餘依故 諸結永盡 名無餘依涅槃界 1 註釋與引用 编辑 漢傳佛教 大毘婆沙論 問何故作此論 答為廣分別契經義故 謂契經說 有二涅槃界 一有餘依涅槃界 二無餘依涅槃界 契經雖作是說而不廣辨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 彼是此論所依根本 彼所不分別者今皆應分別之 復次前說 云何擇滅 謂諸滅是離繫 此離繫是涅槃 然涅槃有二種 一有餘依 二無餘依 今欲分別此二差別 復次為止他宗顯正義故 謂或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有自性 無餘依涅槃界無自性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有自性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有漏 無餘依涅槃界是無漏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漏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有為 無餘依涅槃界是無為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無為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善 無餘依涅槃界是無記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善性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道非道果 無餘依涅槃界是道果非道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道果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道果 無餘依涅槃界非道果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俱是道果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諦攝 無餘依涅槃界非諦攝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是諦攝 或復有執 有餘依涅槃界是無學 無餘依涅槃界非學非無學 為遮彼執顯二種涅槃界皆非學非無學 由此所說種種因緣故作斯論 云何有餘依涅槃界 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 壽命猶存 大種造色相續未斷 依五根身心相續轉 有餘依故 諸結永盡得獲觸證 名有餘依涅槃界 此中壽命者 謂命根 問何故不說眾同分耶 答是作論者意欲爾故 乃至廣說 復次應說而不說者 當知此義有餘 復次以命根眾同分俱是牽引業果 命根一向是異熟故 此中偏說依此有餘色心等轉 於中大種是所依故 最初說之 依此大種所造色生 依所造色心心所起 心是主故 此中偏說大種造色者 總顯色身依五根身 心相續者 顯心心所 亦有生等不相應行 難了知故 屬前法故 不別顯說 如是諸法相續未斷 所得諸結永盡 名有餘依涅槃界 有作是說 大種造色是身 五根是根 心相續是覺 此身根覺相續未斷 諸結永盡 名有餘依涅槃界 如契經說 身根覺未斷 名有餘依涅槃 有餘依故者 依有二種 一煩惱依 二生身依 此阿羅漢雖無煩惱依 而有生身依 復次依有二種 一染污依 二不染污依 此阿羅漢雖無染污依 而有不染污依故 所得諸結永盡 名有餘依涅槃界 得獲觸證 文字雖別同顯一義 云何無餘依涅槃界 答即阿羅漢諸漏永盡 壽命已滅 大種造色相續已斷 依五根身心不復轉 無餘依故 諸結永盡 名無餘依涅槃界 此中壽命已滅者 顯命根及眾同分已滅 俱是牽引業果故 且舉命根 當知亦即說眾同分 大種造色相續已斷者 總顯色身相續已斷 依五根身心不復轉者 顯心心所不復相續 不說生等義如前說 有作是說 大種造色者顯身 五根身者顯根 心相續者顯覺 如是色身心心所法 或身根覺 相續已斷 諸結永盡 名無餘依涅槃界 謂阿羅漢將般涅槃 身中風起令不調適 不調適故內火羸劣 火羸劣故所食不消 食不消故不起食欲 無食欲故不復飲食 不飲食故大種損減 大損減故造色諸根亦隨損減 根損減故心心所法無所依止不復相續 心心所法不相續故命根等斷 命等斷故名入涅槃 無餘依故者 無二種依 一無煩惱依 二無生身依 復次一無染污依 二無不染污依 無餘依故諸結永盡 名無餘依涅槃界 參見 编辑涅槃 有餘涅槃界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無餘涅槃界 amp oldid 6962813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