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洪耀勳

洪耀勳(外文拼音:Hung Yao-hsün/Hung Yao-hsun/Hung Yao-Shun[1],台文:Âng Iāu-hun,1903年—1986年),南投草屯人。畢業自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曾任臺北帝國大學講師,二戰爆發時赴往北平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教授,後任北京大學教授,戰後回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著有《西洋哲學史》、《實存哲學論評》、《哲學導論對話》等,為臺灣哲學思想的先驅。

洪耀勳
出生1903年 (1903)
日治臺灣南投廳草屯鎮
逝世1986年(82—83歲)
 美國
教育程度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1928)
年代20世紀哲學
研究领域臺灣哲學

生平 编辑

洪耀勳出生於南投草屯[2]。其父洪清江曾任草屯街莊助役、信用組合理事、草屯街協議員等。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攻讀,1927 年返台與臺灣民眾黨幹部吳淮水之妹吳琇進結婚,隔年畢業旋即歸國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副手、助手乃至講師,曾於《臺灣文藝》發表〈悲劇哲學─齊克果與尼采〉(悲劇の哲學─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芸術與哲学─特別是它與歷史社會的關係〉(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二文等探討實存哲學。1937 年起日據華北,受過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籍知識份子也被派駐至佔領區;洪耀勳因此受派赴北平北京師範大學講師、教授,後於周作人為校長的北京大學任教授,著有《認識論》、《存在與真理─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等。戰後 1946 年與滯北平天津的臺籍菁英組織臺灣省旅平同鄉會,並創辦《新臺灣》雜誌為臺人權益發聲。回臺後受林茂生引薦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而 1950 年起擔任主任長達二十載,作育英才無數,捍衛哲學思想的自由,然 1972 年退休後旋即爆發黨政勢力迫害大學自治的臺灣大學哲學系事件[3]。著有《西洋哲學史》、《實存哲學論評》、《哲學導論對話》等,除專研實存哲學外,對佛學亦有領略 ─ 臺大晨曦學社於 1960 年 4 月 8 日成立時曾邀請洪耀勳授講《我對佛教的看法》(My View of Buddhism),此篇附有英文佛學名相的演講記錄,後登載於《菩提樹》第 98 期。

洪耀勳 1986 年於美國辭世。其臺大宿舍位於青田街8巷12號,現為老屋茶館。洪耀勳家學淵厚,出身草屯門第,後繼更是人才濟濟:其子洪伯文為生物科技尤其DNA研究的權威;姪子洪伯廷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外甥許世楷津田塾大學名譽教授、亞東關係協會理事,曾任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為在日臺灣獨立運動領導者之一。

理論與主張 编辑

洪耀勳負笈日本東京帝國大學,1928 年歸國後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與屬京都學派務台理作日语務台理作、岡野留次郎、淡野安太郎日语淡野安太郎共事,受當時思潮京都學派哲學及實存主義(Existenzialismus)影響,著述見諸於學術論叢及報章雜誌等[3][4][5],研究海德格齊克果雅斯培和辻哲郎、努出比徹等,對實存運動思想體系研究建樹甚豐,也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來建構實存(die Existenz)思想體系;戰後因言論自由壓制及母語限制,洪耀勳雖轉向實存論的純哲學研究,然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內默默守護思想自由,為解嚴後狂飆的本土運動、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可謂之「臺灣哲學的盜火者」[3]

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的風土論 编辑

洪耀勳〈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1932)主張「沒有言語則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則沒有批判、沒有批判則不能達到事物的真相」[6],行文間可端一方面德國浪漫主義黑格爾辯證法赫德語言源論,另一方面德國實存主義海德格語言存有論的思想影響等,自脫於當時臺灣新文學,進而主張臺灣語文自身的主體性。〈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1936)兩篇[7][8]則引述和辻哲郎批判海德格《存在與時間》(Sein und Zeit)而建立以空間為前提之「風土論」 ─ 可參之人文自然環境的環境(Milieu) ─ 來論述臺灣語言文化不可化約的個殊性;此論不僅是為當時臺灣文藝找到思想理據的抽象原則,也是藉由黑格爾辯證法處理臺灣作為「種」的「人間」(此處日文意指為人的總稱,亦為人世間之解)考察,進而提出臺灣「社會性」為中介處理「個人─社會」、「歷史─風土」等箇中互為的辯證關係[3][9][10]

生存交涉的實存哲學 编辑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1934)兩篇[11][12]則是從康德尼采馬克思黑格爾為肇,胡塞爾海德格為嗣,研論實存哲學 ─  一方面論張哲學「人(間)為何」(人間は何であるか)的命題,另一方面研析黑格爾海德格如何處理「個人─群體」實存的辯證關係。〈悲劇哲學─齊克果與尼采〉(1935)[13]則由齊克果「實存」─尼采「生」的脈絡處理何以否定之力克服古典哲學體系的崩壞,亦即,回到自身「人間は何であるか」的實存哲學問題。〈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1936)[14]提出「生存交涉」的辯證關係為當時臺灣文藝的論述供以理據 ─ 個體自主自覺的存在與其他客體的存在的實存關係。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编辑

哲論著作〈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1938)[15] 研究喬治亞哲人努出比徹(Schalwa Nuzubidse)二書《真理與認識的構造─真理論的實在論的第一導論》(Wahrheit und Erkenntnisstruktur. Erste Einleitung in den Aletheiologischen Realismus, 1926)、《哲學與智慧─真理論的特殊導論》(Philosophie und Weisheit. Spezielle Einleitung in die Aletheiologie, 1931),是以努出比徹「真理論」、曾天從「純粹現實學的體系」為底,進而徹底理論化「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提出「相即」互相滲透及「包越」超對立的辯證關係,藉此揚棄絕對否定的中介(intermediate),「作為絕對靜即絕對動的全體的、現實的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得以成立的可能[16]

對學術自由的貢獻 编辑

洪耀勳擔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二十載間,雖鋒頭不比當時口若懸河的殷海光,但紮實的學術功夫不僅致力與實存主義德國哲學研究,為本土運動、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更是多次任內謹慎進用師資,不但擋下情治系統試圖安插的眼線人馬,並保得同仁陳康、殷海光得以藉《自由中國》發表時論,曾天從能夠私下安然研究馬克思,也不斷栽培哲學後進:傅偉勳赴美深造因其兄長政治犯傅煒亮、傅偉奇政治犯身份受阻,因洪耀勳力保方能成行;聘白色恐怖受難者遺族如臺共知識份子楊克煌之女楊斐華[17]為助教、師承左翼僧侶高執德的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葉阿月任教佛學;而楊樹同、郭實渝、胡基峻、張瑞良(張炎憲胞姐)、鄔昆如等皆為洪耀勳門下,無論是學術思想還是實務上,均保衛了臺大哲學系的自由學術風氣[3]

著作列表 编辑

本列表列出洪耀勳的著作[18][19]

著書 编辑

  • 1938《認識論》。北平:北平師範大學 [約1938-1945年間,由趙天儀得知以日文書寫線裝書形式出版(上課講義集結成書)]。
  • 1957《西洋哲學史》。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1957《西洋哲學史二》。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 1962《哲學導論對話》。臺北:協志工業 [1962初版;1966二版;1973 三版;1990 四版]。
  • 1966《實存哲學論評》。臺北:水牛 [1966初版;1970二版;1976三版;1989四版]。
  • 1982/3《西洋哲學史 新一版》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篇章論文 编辑

  • 1932〈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臺灣新民報》,號400,版11 [昭和7年1月13日]。
  • 1934〈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臺灣教育》,號378,頁68-76 [昭和9年1月]。
  • 1934〈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臺灣教育》,號380,頁17-23 [昭和9年3月]。
  • 1934〈斷想〉,《臺灣警察時報》,頁43-45 [昭和9年9月,旨在強調煙酒對身心的戕害]。
  • 1934〈斷想〉,《臺灣警察時報》,號228,頁102-104 [昭和9年11月,旨在闡述懷疑精神的重要性]。
  • 1935〈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臺灣文藝》,卷2號4,頁1-9。
  • 1935〈臺灣文化資料整理的詮釋學方法〉,《臺灣新民報》 [由〈風土〉得知於昭和10年5月上旬在《新民報》發表,失迭]。
  • 1936(正確篇名不詳,但與辯證法有關),《東亞新報》,期55,[由〈藝術と哲學〉得知於昭和11年1月11日發表,失迭]。
  • 1936〈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臺灣文藝》,卷3號3,頁19-27。
  • 1936〈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臺灣時報》,頁20-27 [昭和11年6月]。
  • 1936〈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臺灣時報》,頁16-23、28 [昭和11年7月]。
  • 1938〈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哲學科研究年報》,輯5,頁195-337 [昭和13年9月15日,推測可能為升等之作]。
  • 1938〈廣西の教育〉,《臺灣時報》,頁94-100 [昭和13年12月]。
  • 1942〈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師大學刊》,卷1,頁1-8。
  • 1943〈存在論之新動向〉,《師大學刊》,卷2,頁1-10。
  • 1951〈海德格哲學導論〉,《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2,[民40年2月]。
  • 1953〈實存哲學家卡兒.雅思巴斯〉,《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期5,頁113-148 [民42年12月]。
  • 1961〈我對佛學的看法〉,《菩提樹》,期98,頁8-9 [民50年1月8日]。
  • 1962〈瞿爾結戈特—為人,作品和思想〉,《哲學年刊》,期1,頁80-117。
  • 1985〈新世界哲學論考〉,《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頁1-15。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

參見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在〈實存哲學家卡兒.雅思巴斯〉、〈海德格哲學導論〉等文的著者外文拚音為 Hung Yao-hsün,而〈新世界哲學論考〉則為 Hung Yao-hsun。亦有二手文獻將其外文拚音為 Hung Yao-Shun。
  2. ^ 章子惠(編). 臺灣時人誌. 臺北: 國光. 1947: 68. 
  3. ^ 3.0 3.1 3.2 3.3 3.4 洪子偉. 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 臺大文史哲學報. 2014-11-01, (81) [2018-02-10]. ISSN 1015-2687. doi:10.6258/bcla.2014.81.04. (原始内容于2019-08-16). 
  4. ^ 廖欽彬. 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蔡振豐, 張政遠; 林永強 (编). 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231–260. 
  5. ^ 廖欽彬.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学の展開─日本哲学と洪耀勳の間.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15-06-01, 12 (1) [2018-02-10]. ISSN 1812-6243. doi:10.6163/tjeas.2015.12(1)111. (原始内容于2019-08-14). 
  6. ^ 洪耀勳. 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 臺灣新民報. 昭和7年1月13日, 號400: 版11. 
  7. ^ 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昭和11年06月: 20-27. 
  8. ^ 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昭和11年07月: 16-23、28. 
  9. ^ 廖欽彬. 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 華梵人文學報. 2010-06-01, (14) [2018-02-10]. ISSN 1812-4305. (原始内容于2019-08-13). 
  10. ^ 林巾力. 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觀〉. 台灣文學研究. 2007-04-01, (1) [2018-02-10]. ISSN 1993-8136. doi:10.6463/tls.200704.0073. (原始内容于2019-08-15). 
  11. ^ 洪耀勳.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昭和9年1月, 號378: 68-76. 
  12. ^ 洪耀勳.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昭和9年3月, 號380: 17-23. 
  13. ^ 洪耀勳. 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臺灣文藝. 1935, 2 (4): 1-9. 
  14. ^ 洪耀勳. 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臺灣文藝. 1936, 3 (3): 19-27. 
  15. ^ 洪耀勳. 存在と真理─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哲學科研究年報. 昭和13年9月15日,推測可能為升等之作, 5: 195-337. 
  16. ^ 黃文宏. 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的構想.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17-03-01, (53) [2018-02-10]. ISSN 1015-8995. doi:10.6276/NTUPR.2017.03.(53).01. (原始内容于2019-08-13)收入洪子偉、鄧敦民(編),2019,《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7. ^ 楊斐華學識蒹優,曾譯俄哲鄔斯賓斯基(P. D. Ouspensky)著作《第四道》(The Fourth Way: A Record of Talk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G. I. Gurdjieff)與《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Man’s Possible Evolution)。
  18.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 . philo.programs.sinica.edu.tw.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9). 
  19. ^ 臺灣大學哲學系. . homepage.ntu.edu.tw. [2018-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4-19). 

延伸閱讀 编辑

  • 趙天儀,〈杜鵑花季的重逢 — 致吾師洪耀勳先生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手稿,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 國家圖書館,《臺灣人物小傳─洪耀勳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典藏臺灣」數位典藏計畫,《洪耀勳名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葉榮鐘全集、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所有)。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臺灣大學哲學系,《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玉宣,〈洪耀勋:臺湾文化主体性的一个尝试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城與邦》。
  • 民視臺灣學堂,《哲學談,淺淺地─淺談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17年9月22日)。
  • 中央研究院「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研究計畫,《臺灣哲學與日本哲學工作坊:洪耀勳哲學的探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u, Rwei-ren. 2003 "Philosophy: Hung Yao-shun's Phenomenology of Taiwanese Spirit".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1945. Pp. 371-378. Ph.D.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 吳叡人,2006,〈福爾摩沙意識型態—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民族文化」論述的形成(1919-1937)〉,《新史學》,卷17期2,頁127-218。
  • 廖仁義,1988,〈臺灣哲學的歷史構造─日據時期臺灣哲學思潮的發生與演變〉,《當代》,期28,頁25-34。
  • 黃文宏,2017,〈論洪耀勳「真理論的絕對辨證法」的構想〉,《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期53,頁1-34(收入洪子偉、鄧敦民(編),2019,《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志野好伸,2019,〈戰後洪耀勳的實存概念之探討〉,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林巾力,2007,〈自我、他者、共同體─論洪耀勳《風土文化觀》〉,《臺灣文學研究》,卷1期1,頁73-107。
  • 思賢,1967,〈洪耀勳先生的「哲學導論對話」評介〉,《臺灣風物》,卷17期2,頁79-93 [民56年4月28日]。
  • 洪子偉,2014,〈臺灣哲學盜火者─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臺大文史哲學報》,期84,頁113-147。
  • 殷海光(著),潘光哲(編),2005,〈致洪耀勳〉,《殷海光書信集》,頁47-49。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曾天從,1986,〈悼念洪耀勳兄辭世〉詩十首,《悼念洪耀勳教授紀念演講會》。臺北:臺灣大學文學院 [民75年12月1日]。
  • 歐素瑛,2006,〈臺灣西洋哲學教育的引介者─洪耀勳〉,《教育愛:臺灣教育人物誌III》,頁47-60。臺北:國立教育資料館。
  • 廖欽彬,2010,〈和辻哲郎的風土論─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華梵人文學報》,期14,頁63-94。
  • 廖欽彬,2015,〈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學の展開─日本哲學と洪耀勳の間〉,《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卷12期1,頁111-141。
  • 廖欽彬,2015,〈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蔡振豐、林永強、張政遠(編),《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頁231-260。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廖欽彬,2016,〈洪耀勳的真理論〉,洪子偉(編),《存在交涉: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頁119-140。臺北:聯經。
  • 廖欽彬,2018,〈務台理作與洪耀勳的思想關連——「辯證法實存」概念的探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期55,頁1-32。
  • 廖欽彬,2019,〈務臺理作與洪耀勳的辯證法實存概念探索〉,洪子偉、鄧敦民(編),《啟蒙與反叛─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廖欽彬(編),2019,《洪耀勳文獻選輯》。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歐素瑛,2008,〈〈洪耀勳(1902~1986)─ 臺灣西洋教育的引界者〉〉,《臺灣教育人物誌》,頁47-60。臺中:國立教育資料館。
  • 解志熙,2013,〈遗迹犹存“西来意”——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卷52期6,頁94-113。
  • 臺灣大學哲學系,2011,《洪耀勳教授紀念座談會DVD 》。臺北:臺灣大學哲學系。

洪耀勳, 外文拼音, hung, hsün, hung, hsun, hung, shun, 台文, Âng, iāu, 1903年, 1986年, 南投草屯人, 畢業自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 曾任臺北帝國大學講師, 二戰爆發時赴往北平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教授, 後任北京大學教授, 戰後回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著有, 西洋哲學史, 實存哲學論評, 哲學導論對話, 為臺灣哲學思想的先驅, 出生1903年, 1903, 日治臺灣南投廳草屯鎮逝世1986年, 83歲, 美國教育程度, 日本東京帝國大. 洪耀勳 外文拼音 Hung Yao hsun Hung Yao hsun Hung Yao Shun 1 台文 Ang Iau hun 1903年 1986年 南投草屯人 畢業自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 曾任臺北帝國大學講師 二戰爆發時赴往北平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教授 後任北京大學教授 戰後回臺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著有 西洋哲學史 實存哲學論評 哲學導論對話 等 為臺灣哲學思想的先驅 洪耀勳出生1903年 1903 日治臺灣南投廳草屯鎮逝世1986年 82 83歲 美國教育程度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 1928 年代20世紀哲學研究领域臺灣哲學 目录 1 生平 2 理論與主張 2 1 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的風土論 2 2 生存交涉的實存哲學 2 3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2 4 對學術自由的貢獻 3 著作列表 3 1 著書 3 2 篇章論文 4 參見 5 參考文獻 6 延伸閱讀生平 编辑洪耀勳出生於南投草屯 2 其父洪清江曾任草屯街莊助役 信用組合理事 草屯街協議員等 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哲學科攻讀 1927 年返台與臺灣民眾黨幹部吳淮水之妹吳琇進結婚 隔年畢業旋即歸國擔任臺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副手 助手乃至講師 曾於 臺灣文藝 發表 悲劇哲學 齊克果與尼采 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芸術與哲学 特別是它與歷史社會的關係 芸術と哲学 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二文等探討實存哲學 1937 年起日據華北 受過日本高等教育的臺籍知識份子也被派駐至佔領區 洪耀勳因此受派赴北平任北京師範大學講師 教授 後於周作人為校長的北京大學任教授 著有 認識論 存在與真理 對努茲比塞真理論的一個考察 存在と真理 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等 戰後 1946 年與滯北平 天津的臺籍菁英組織臺灣省旅平同鄉會 並創辦 新臺灣 雜誌為臺人權益發聲 回臺後受林茂生引薦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 而 1950 年起擔任主任長達二十載 作育英才無數 捍衛哲學思想的自由 然 1972 年退休後旋即爆發黨政勢力迫害大學自治的臺灣大學哲學系事件 3 著有 西洋哲學史 實存哲學論評 哲學導論對話 等 除專研實存哲學外 對佛學亦有領略 臺大晨曦學社於 1960 年 4 月 8 日成立時曾邀請洪耀勳授講 我對佛教的看法 My View of Buddhism 此篇附有英文佛學名相的演講記錄 後登載於 菩提樹 第 98 期 洪耀勳 1986 年於美國辭世 其臺大宿舍位於青田街8巷12號 現為老屋茶館 洪耀勳家學淵厚 出身草屯門第 後繼更是人才濟濟 其子洪伯文為生物科技尤其DNA研究的權威 姪子洪伯廷曾任臺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 附設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 外甥許世楷為津田塾大學名譽教授 亞東關係協會理事 曾任臺北駐日本經濟文化代表處代表 為在日臺灣獨立運動領導者之一 理論與主張 编辑洪耀勳負笈日本東京帝國大學 1928 年歸國後任職於臺北帝國大學 與屬京都學派的務台理作 日语 務台理作 岡野留次郎 淡野安太郎 日语 淡野安太郎 共事 受當時思潮京都學派哲學及實存主義 Existenzialismus 影響 著述見諸於學術論叢及報章雜誌等 3 4 5 研究海德格 齊克果 雅斯培 和辻哲郎 努出比徹等 對實存運動思想體系研究建樹甚豐 也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來建構實存 die Existenz 思想體系 戰後因言論自由壓制及母語限制 洪耀勳雖轉向實存論的純哲學研究 然在臺灣大學哲學系任內默默守護思想自由 為解嚴後狂飆的本土運動 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 可謂之 臺灣哲學的盜火者 3 以臺灣語言文化為本體的風土論 编辑 洪耀勳 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 1932 主張 沒有言語則沒有思想 沒有思想則沒有批判 沒有批判則不能達到事物的真相 6 行文間可端一方面德國浪漫主義的黑格爾辯證法 赫德語言源論 另一方面德國實存主義的海德格語言存有論的思想影響等 自脫於當時臺灣新文學 進而主張臺灣語文自身的主體性 風土文化觀 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1936 兩篇 7 8 則引述和辻哲郎批判海德格 存在與時間 Sein und Zeit 而建立以空間為前提之 風土論 可參之人文自然環境的環境 Milieu 來論述臺灣語言文化不可化約的個殊性 此論不僅是為當時臺灣文藝找到思想理據的抽象原則 也是藉由黑格爾辯證法處理臺灣作為 種 的 人間 此處日文意指為人的總稱 亦為人世間之解 考察 進而提出臺灣 社會性 為中介處理 個人 社會 歷史 風土 等箇中互為的辯證關係 3 9 10 生存交涉的實存哲學 编辑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1934 兩篇 11 12 則是從康德 尼采 馬克思 黑格爾為肇 胡塞爾 海德格為嗣 研論實存哲學 一方面論張哲學 人 間 為何 人間は何であるか 的命題 另一方面研析黑格爾 海德格如何處理 個人 群體 實存的辯證關係 悲劇哲學 齊克果與尼采 1935 13 則由齊克果 實存 尼采 生 的脈絡處理何以否定之力克服古典哲學體系的崩壞 亦即 回到自身 人間は何であるか 的實存哲學問題 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1936 14 提出 生存交涉 的辯證關係為當時臺灣文藝的論述供以理據 個體自主自覺的存在與其他客體的存在的實存關係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编辑 哲論著作 存在と真理 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1938 15 研究喬治亞哲人努出比徹 Schalwa Nuzubidse 二書 真理與認識的構造 真理論的實在論的第一導論 Wahrheit und Erkenntnisstruktur Erste Einleitung in den Aletheiologischen Realismus 1926 哲學與智慧 真理論的特殊導論 Philosophie und Weisheit Spezielle Einleitung in die Aletheiologie 1931 是以努出比徹 真理論 曾天從 純粹現實學的體系 為底 進而徹底理論化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提出 相即 互相滲透及 包越 超對立的辯證關係 藉此揚棄絕對否定的中介 intermediate 作為絕對靜即絕對動的全體的 現實的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得以成立的可能 16 對學術自由的貢獻 编辑 洪耀勳擔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二十載間 雖鋒頭不比當時口若懸河的殷海光 但紮實的學術功夫不僅致力與實存主義與德國哲學研究 為本土運動 存在主義等思潮埋下思想遺緒的種子 更是多次任內謹慎進用師資 不但擋下情治系統試圖安插的眼線人馬 並保得同仁陳康 殷海光得以藉 自由中國 發表時論 曾天從能夠私下安然研究馬克思 也不斷栽培哲學後進 傅偉勳赴美深造因其兄長政治犯傅煒亮 傅偉奇政治犯身份受阻 因洪耀勳力保方能成行 聘白色恐怖受難者遺族如臺共知識份子楊克煌之女楊斐華 17 為助教 師承左翼僧侶高執德的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葉阿月任教佛學 而楊樹同 郭實渝 胡基峻 張瑞良 張炎憲胞姐 鄔昆如等皆為洪耀勳門下 無論是學術思想還是實務上 均保衛了臺大哲學系的自由學術風氣 3 著作列表 编辑本列表列出洪耀勳的著作 18 19 著書 编辑 1938 認識論 北平 北平師範大學 約1938 1945年間 由趙天儀得知以日文書寫線裝書形式出版 上課講義集結成書 1957 西洋哲學史 臺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57 西洋哲學史二 臺北 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 1962 哲學導論對話 臺北 協志工業 1962初版 1966二版 1973 三版 1990 四版 1966 實存哲學論評 臺北 水牛 1966初版 1970二版 1976三版 1989四版 1982 3 西洋哲學史 新一版 臺北 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篇章論文 编辑 1932 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 臺灣新民報 號400 版11 昭和7年1月13日 1934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號378 頁68 76 昭和9年1月 1934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號380 頁17 23 昭和9年3月 1934 斷想 臺灣警察時報 頁43 45 昭和9年9月 旨在強調煙酒對身心的戕害 1934 斷想 臺灣警察時報 號228 頁102 104 昭和9年11月 旨在闡述懷疑精神的重要性 1935 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臺灣文藝 卷2號4 頁1 9 1935 臺灣文化資料整理的詮釋學方法 臺灣新民報 由 風土 得知於昭和10年5月上旬在 新民報 發表 失迭 1936 正確篇名不詳 但與辯證法有關 東亞新報 期55 由 藝術と哲學 得知於昭和11年1月11日發表 失迭 1936 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臺灣文藝 卷3號3 頁19 27 1936 風土文化觀 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頁20 27 昭和11年6月 1936 風土文化觀 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頁16 23 28 昭和11年7月 1938 存在と真理 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哲學科研究年報 輯5 頁195 337 昭和13年9月15日 推測可能為升等之作 1938 廣西の教育 臺灣時報 頁94 100 昭和13年12月 1942 實存之有限性與形而上學之問題 師大學刊 卷1 頁1 8 1943 存在論之新動向 師大學刊 卷2 頁1 10 1951 海德格哲學導論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期2 民40年2月 1953 實存哲學家卡兒 雅思巴斯 國立臺灣大學文史哲學報 期5 頁113 148 民42年12月 1961 我對佛學的看法 菩提樹 期98 頁8 9 民50年1月8日 1962 瞿爾結戈特 為人 作品和思想 哲學年刊 期1 頁80 117 1985 新世界哲學論考 國立臺灣大學創校四十周年國際中國哲學研討會論文集 頁1 15 臺北 臺灣大學哲學系參見 编辑張深切 曾天從 海德格 齊克果 雅斯培 和辻哲郎 京都學派 存在主義 臺灣哲學參考文獻 编辑 在 實存哲學家卡兒 雅思巴斯 海德格哲學導論 等文的著者外文拚音為 Hung Yao hsun 而 新世界哲學論考 則為 Hung Yao hsun 亦有二手文獻將其外文拚音為 Hung Yao Shun 章子惠 編 臺灣時人誌 臺北 國光 1947 68 3 0 3 1 3 2 3 3 3 4 洪子偉 臺灣哲學盜火者 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 臺大文史哲學報 2014 11 01 81 2018 02 10 ISSN 1015 2687 doi 10 6258 bcla 2014 81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6 廖欽彬 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 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蔡振豐 張政遠 林永強 编 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5 231 260 廖欽彬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学の展開 日本哲学と洪耀勳の間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2015 06 01 12 1 2018 02 10 ISSN 1812 6243 doi 10 6163 tjeas 2015 12 1 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4 洪耀勳 創造臺人言語也算是一大使命 臺灣新民報 昭和7年1月13日 號400 版11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 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昭和11年06月 20 27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 臺灣風土との聯關に於て 臺灣時報 昭和11年07月 16 23 28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廖欽彬 和辻哲郎的風土論 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 華梵人文學報 2010 06 01 14 2018 02 10 ISSN 1812 4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3 林巾力 自我 他者 共同體 論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 台灣文學研究 2007 04 01 1 2018 02 10 ISSN 1993 8136 doi 10 6463 tls 200704 007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5 洪耀勳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昭和9年1月 號378 68 76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洪耀勳 今日に於ける哲學の問題 臺灣教育 昭和9年3月 號380 17 23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洪耀勳 悲劇の哲學 キェルケゴールとニイチェ 臺灣文藝 1935 2 4 1 9 洪耀勳 芸術と哲学特にその歴史的社会との関係 臺灣文藝 1936 3 3 19 27 洪耀勳 存在と真理 ヌツビッゼの真理論の一考察 哲學科研究年報 昭和13年9月15日 推測可能為升等之作 5 195 337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引文格式1维护 日期与年 link 黃文宏 論洪耀勳 真理論的絕對辯證法 的構想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2017 03 01 53 2018 02 10 ISSN 1015 8995 doi 10 6276 NTUPR 2017 03 53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8 13 收入洪子偉 鄧敦民 編 2019 啟蒙與反叛 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楊斐華學識蒹優 曾譯俄哲鄔斯賓斯基 P D Ouspensky 著作 第四道 The Fourth Way A Record of Talks and Answers to Questions Based on the Teaching of G I Gurdjieff 與 人可能進化的心理學 The Psychology of Man s Possible Evolution 中央研究院 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 研究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philo programs sinica edu tw 2018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 03 09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homepage ntu edu tw 2018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4 19 延伸閱讀 编辑趙天儀 杜鵑花季的重逢 致吾師洪耀勳先生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手稿 鍾理和數位博物館 國家圖書館 臺灣人物小傳 洪耀勳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 典藏臺灣 數位典藏計畫 洪耀勳名片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葉榮鐘全集 文書及文庫數位資料館所有 中央研究院 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 研究計畫 日治時期臺灣哲學文獻清單列表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臺灣大學哲學系 臺灣哲學研究資料庫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玉宣 洪耀勋 臺湾文化主体性的一个尝试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城與邦 民視臺灣學堂 哲學談 淺淺地 淺談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17年9月22日 中央研究院 日治臺灣哲學與實存運動 研究計畫 臺灣哲學與日本哲學工作坊 洪耀勳哲學的探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Wu Rwei ren 2003 Philosophy Hung Yao shun s Phenomenology of Taiwanese Spirit The Formosan Ideology Oriental Colonialism and The Rise of Taiwanese Nationalism 1895 1945 Pp 371 378 Ph D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吳叡人 2006 福爾摩沙意識型態 試論日本殖民統治下臺灣民族運動 民族文化 論述的形成 1919 1937 新史學 卷17期2 頁127 218 廖仁義 1988 臺灣哲學的歷史構造 日據時期臺灣哲學思潮的發生與演變 當代 期28 頁25 34 黃文宏 2017 論洪耀勳 真理論的絕對辨證法 的構想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期53 頁1 34 收入洪子偉 鄧敦民 編 2019 啟蒙與反叛 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志野好伸 2019 戰後洪耀勳的實存概念之探討 洪子偉 鄧敦民 編 啟蒙與反叛 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林巾力 2007 自我 他者 共同體 論洪耀勳 風土文化觀 臺灣文學研究 卷1期1 頁73 107 思賢 1967 洪耀勳先生的 哲學導論對話 評介 臺灣風物 卷17期2 頁79 93 民56年4月28日 洪子偉 2014 臺灣哲學盜火者 洪耀勳的本土哲學建構與戰後貢獻 臺大文史哲學報 期84 頁113 147 殷海光 著 潘光哲 編 2005 致洪耀勳 殷海光書信集 頁47 49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曾天從 1986 悼念洪耀勳兄辭世 詩十首 悼念洪耀勳教授紀念演講會 臺北 臺灣大學文學院 民75年12月1日 歐素瑛 2006 臺灣西洋哲學教育的引介者 洪耀勳 教育愛 臺灣教育人物誌III 頁47 60 臺北 國立教育資料館 廖欽彬 2010 和辻哲郎的風土論 兼論洪耀勳與貝瑞克的風土觀 華梵人文學報 期14 頁63 94 廖欽彬 2015 東アジアにおける実存哲學の展開 日本哲學と洪耀勳の間 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 卷12期1 頁111 141 廖欽彬 2015 東亞脈絡下的實存哲學發展 日本哲學與洪耀勳之間 蔡振豐 林永強 張政遠 編 東亞傳統與現代哲學中的自我與個人 頁231 260 臺北 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廖欽彬 2016 洪耀勳的真理論 洪子偉 編 存在交涉 日治時期的臺灣哲學 頁119 140 臺北 聯經 廖欽彬 2018 務台理作與洪耀勳的思想關連 辯證法實存 概念的探索 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 期55 頁1 32 廖欽彬 2019 務臺理作與洪耀勳的辯證法實存概念探索 洪子偉 鄧敦民 編 啟蒙與反叛 臺灣哲學的百年浪潮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廖欽彬 編 2019 洪耀勳文獻選輯 臺北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歐素瑛 2008 洪耀勳 1902 1986 臺灣西洋教育的引界者 臺灣教育人物誌 頁47 60 臺中 國立教育資料館 解志熙 2013 遗迹犹存 西来意 存在主义哲学和文学在1940年代中国流传之存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卷52期6 頁94 113 臺灣大學哲學系 2011 洪耀勳教授紀念座談會DVD 臺北 臺灣大學哲學系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洪耀勳 amp oldid 82385004,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