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武洛

武洛,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指稱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聚落。歷史上曾有臺灣原住民馬卡道族古部落武洛社[1]。武洛是六堆多處聚落的起源地,包含美濃高樹大路關等處[2],在台灣客家人拓墾史佔有重要地位。

歷史 编辑

武洛之名稱可溯至平埔原住民鳳山八社武洛社。而據伊能嘉矩考據,清朝康熙時期的番界線位於武洛[3]康熙初期(1706年左右),來自廣東嘉應州鎮平(今蕉嶺縣)、程鄉(今梅縣)為主的客籍移民,包括鍾、曾、林、邱等姓氏,向平埔族武洛社人承租土地開墾,墾成了下武洛庄,是當時屏東平原最北端的客家聚落[4]。除了下武洛庄外,主體為來自漳州的閩南人也逐步進入開墾上武洛庄,兩庄鼎盛時達兩千餘戶[5]乾隆年間設有武洛汛,駐兵數名。

由於水患頻繁的發生、又遭受周圍福佬人、原住民族群威脅等因素,武洛的客家人不斷向外尋找新的土地開拓。乾隆元年(1736)右堆統領林桂山、林豐山兄弟,率領武洛庄族人共十六姓開墾瀰濃(今高雄市美濃區)。[6]部分居民在乾隆初年(1737年左右)往東移墾成大路關庄(今高樹鄉廣福村)[7]。乾隆三年(1738)原居武洛庄十八姓人家因東北方船斗庄東振租館招佃墾荒,乃移墾成東振新莊(今高樹鄉東興村)。 右堆的客家人以武洛為最早的根據地,持續往東方、北方開墾,許多居民他遷,武洛的規模反而縮小。瀰濃在乾隆年間移民漸多、戰鬥與防禦漸強後,逐漸取代武洛成為六堆中右堆的主要聚落。[8]咸豐年間始建信仰中心福德祀(今福安宮),祭祀伯公[9]。而至乾隆後期,屯番制將武洛社族人遷離此地,自此武洛幾無平埔族的存在。

西元1830年,規模較大的上武洛因水患廢庄,多數上武洛居民遷出而成新聚落,名為庄仔地(今里港鄉載興村)。故今日的武洛指稱的是客家村莊下武洛[10]。武洛在日治時期原屬阿猴廳港西上里武洛庄,後隸於高雄州屏東郡武洛。戰後武洛被劃歸為里港鄉茄苳村,為該鄉唯一的客家聚落,目前武洛約有一百多戶,人口約為400人(2013年)[11],約六成為鍾姓,另有等較大姓氏[11]。也因武洛周圍都是閩莊,當地的客家話混合了部份的閩南語成分,成為一種特殊腔調的客語方言島,稱為客家話武洛次方言。居民通行這種特殊的客語,也說閩南語[12][13]

相關條目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根據伊能嘉矩的說法,武洛社遷移往高樹鄉泰山村的加蚋埔
  2. ^ 曾坤木, 《客家夥房之研究:以高樹老庄為例》表2-5 https://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4560/6/25901706.pdf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3. ^ 《台海使槎錄》
  4. ^ 參考《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社會篇,「康熙45年(1706)左右.嘉應州五縣人.有鍾、曾、林、邱等氏至武洛溪發源地的隘寮溪南岸.向武洛社承租溪邊土地開墾。」
  5. ^ 參考《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第18頁。
  6. ^ 參考美濃鄉土教材網站,[1]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7. ^ 林正慧,《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頁 58-72。
  8. ^ 參考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9. ^ 簡佳華,〈里港地區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之研究〉,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2009,頁151。
  10. ^ 《臺灣地名辭書(卷四)屏東縣》,臺灣省文獻會
  11. ^ 11.0 11.1 屏東縣里港鄉武洛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PDF). [失效連結]
  12. ^ 張屏生,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3. ^ 呂茗芬,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以保力、武洛及大埔為例[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

  • Google武洛地圖
  • 里港武洛福安宮建廟建廟十週年遶境大典[永久失效連結]

武洛, 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 指稱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聚落, 歷史上曾有臺灣原住民馬卡道族古部落社, 是六堆多處聚落的起源地, 包含美濃, 高樹, 大路關等處, 在台灣客家人拓墾史佔有重要地位, 目录, 歷史,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之名稱可溯至平埔原住民鳳山八社社, 而據伊能嘉矩考據, 清朝康熙時期的番界線位於, 康熙初期, 1706年左右, 來自廣東嘉應州鎮平, 今蕉嶺縣, 程鄉, 今梅縣, 為主的客籍移民, 包括鍾, 邱等姓氏, 向平埔族社人承租土地開墾, 墾成了下庄, 是當時屏. 武洛 位於臺灣屏東縣里港鄉茄苳村 指稱擁有三百年歷史的客家聚落 歷史上曾有臺灣原住民馬卡道族古部落武洛社 1 武洛是六堆多處聚落的起源地 包含美濃 高樹 大路關等處 2 在台灣客家人拓墾史佔有重要地位 目录 1 歷史 2 相關條目 3 參考文獻 4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武洛之名稱可溯至平埔原住民鳳山八社武洛社 而據伊能嘉矩考據 清朝康熙時期的番界線位於武洛 3 康熙初期 1706年左右 來自廣東嘉應州鎮平 今蕉嶺縣 程鄉 今梅縣 為主的客籍移民 包括鍾 曾 林 邱等姓氏 向平埔族武洛社人承租土地開墾 墾成了下武洛庄 是當時屏東平原最北端的客家聚落 4 除了下武洛庄外 主體為來自漳州的閩南人也逐步進入開墾上武洛庄 兩庄鼎盛時達兩千餘戶 5 乾隆年間設有武洛汛 駐兵數名 由於水患頻繁的發生 又遭受周圍福佬人 原住民族群威脅等因素 武洛的客家人不斷向外尋找新的土地開拓 乾隆元年 1736 右堆統領林桂山 林豐山兄弟 率領武洛庄族人共十六姓開墾瀰濃 今高雄市美濃區 6 部分居民在乾隆初年 1737年左右 往東移墾成大路關庄 今高樹鄉廣福村 7 乾隆三年 1738 原居武洛庄十八姓人家因東北方船斗庄東振租館招佃墾荒 乃移墾成東振新莊 今高樹鄉東興村 右堆的客家人以武洛為最早的根據地 持續往東方 北方開墾 許多居民他遷 武洛的規模反而縮小 瀰濃在乾隆年間移民漸多 戰鬥與防禦漸強後 逐漸取代武洛成為六堆中右堆的主要聚落 8 咸豐年間始建信仰中心福德祀 今福安宮 祭祀伯公 9 而至乾隆後期 屯番制將武洛社族人遷離此地 自此武洛幾無平埔族的存在 西元1830年 規模較大的上武洛因水患廢庄 多數上武洛居民遷出而成新聚落 名為庄仔地 今里港鄉載興村 故今日的武洛指稱的是客家村莊下武洛 10 武洛在日治時期原屬阿猴廳港西上里武洛庄 後隸於高雄州屏東郡武洛 戰後武洛被劃歸為里港鄉茄苳村 為該鄉唯一的客家聚落 目前武洛約有一百多戶 人口約為400人 2013年 11 約六成為鍾姓 另有陳 謝 林等較大姓氏 11 也因武洛周圍都是閩莊 當地的客家話混合了部份的閩南語成分 成為一種特殊腔調的客語方言島 稱為客家話武洛次方言 居民通行這種特殊的客語 也說閩南語 12 13 相關條目 编辑臺灣客家人 臺灣客家語 六堆參考文獻 编辑 根據伊能嘉矩的說法 武洛社遷移往高樹鄉泰山村的加蚋埔 曾坤木 客家夥房之研究 以高樹老庄為例 表2 5 https nccur lib nccu edu tw bitstream 140 119 34560 6 25901706 pdf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台海使槎錄 參考 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 社會篇 康熙45年 1706 左右 嘉應州五縣人 有鍾 曾 林 邱等氏至武洛溪發源地的隘寮溪南岸 向武洛社承租溪邊土地開墾 參考 高雄縣客家社會與文化 第18頁 參考美濃鄉土教材網站 1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林正慧 清代客家人之拓墾屏東平原與六堆客庄之演變 頁 58 72 參考第四屆國際客家學研討會論文集 簡佳華 里港地區聚落發展與社會變遷之研究 台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2009 頁151 臺灣地名辭書 卷四 屏東縣 臺灣省文獻會 11 0 11 1 屏東縣里港鄉武洛社區農村再生計畫 PDF 失效連結 張屏生 六堆地區客家方言島的語言使用調查以武洛地區為例 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呂茗芬 屏東地區閩客雙方言接觸現象 以保力 武洛及大埔為例 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Google武洛地圖 里港武洛福安宮建廟建廟十週年遶境大典 永久失效連結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武洛 amp oldid 787296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