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月球的起源

月球的起源泛指解釋地球天然衛星月球起源的理論。目前这类理论中最受认可的是大碰撞說(GIH)[1][2]。但是,对月球起源的研究仍未止步,並且仍有大量的變化[1]。其它起源理论有捕獲、分裂、孿生(凝結理論)、星子(類似小行星的小天體)碰撞和碰撞理論[3]等。

坑坑窪窪的月球背面

主流的大碰撞说认为一個火星大小、稱為忒伊亞的天體撞擊地球,产生了大量環繞地球的碎片,最终形成地月系統[1]。然而这一说法存在矛盾。例如月球的氧同位素比率基本上與地球相同[4]。氧同位素的比率,可以非常精確的測量,是太陽系每個天體獨特且鮮明[5]。如果忒伊亞曾經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天體,作為噴出的混合材料,它可能會有與地球不同的氧同位素[6]。此外,月球的鈦同位素比率(50Ti /47Ti)也與地球非常接近(在4ppm內),這點顯示碰撞物體的質量可能只是月球的一小部分[7]

大碰撞说 编辑

一些理論已經說明在46億年前,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地球基本上還是熔岩,也沒有大型的衛星。一顆被稱爲忒伊亞且大小如同火星的原行星,以某種形式擊中地球,並使地球噴出大量的物質。這些噴出物有些逃逸進入太空,但是其餘的經過重整後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合併成一個單一的固體,從而創造出月球。

長期以來,碰撞理論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火星大小天體的撞擊,其組成可能會與地球有著極大的不同,這會造成地球和月球的化學組成有所差異,但它們並非如此。
NASA[1]

這種假說需要一個大小是目前地球90%的天體,和另一個直徑如同火星大小的天體(地球半徑的一半和十分之一的質量)發生碰撞。這個碰撞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源自希臘神話中月神的母親,女神忒伊亞。這種尺寸的比率是為了產生足夠的角動量,以匹配當前系統軌道的需要。這樣的撞擊將有足夠的質量被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最終得以積累形成月球。

電腦模擬顯示需要偏斜的撞擊,形成長的臂狀體,然後剪下其中部分的物質形成月球。不對稱的地球形狀使得碰撞後的物質沉降在主要物質團塊周圍的軌道上。這次碰撞產生的能量驚人,可能會蒸發和融化數萬億噸的物質,地球部分地區的溫度可以高達10,000℃(18,000℉)。

月球相對較小的核被解釋為忒伊亞的鐵核沉降至地球的核心;月球樣品中缺乏揮發性物質也被解釋是碰撞的能量導致。當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的物質再吸積時,釋放出的能量已經足以融化月球的物質,導致岩漿海的生成。

 
月球樣本61016,称为「大莫」

新形成的月球在今天距離十分之一的軌道上環繞著地球,由於潮汐摩擦將自轉的角動量傳遞給月球的軌道,使地月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一路以來,月球的自轉被地球潮汐鎖定,所以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地球。同樣的,月球也會和當時較小的地球衛星碰撞並吸納這些衛星,並共享組成地球的化學元素,包括同位素的豐度。月球的地質一直以來越來越獨立於地球之外。雖然這一假說解釋了地球-月球系統的許多面,但仍有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像是月球的揮發性物質未能如預期地在碰撞的能量中消耗殆盡[8]

另一個問題是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比較。在2001年,月球同位素最精確的測量結果被發表[4]阿波羅的月球樣本與地球岩石的同位素相同,而不同於太陽系其他的天體。因為理論假設進入環繞地球軌道並形成月球物質的,大部分來自忒伊亞,因此這觀測結果是出乎意料的。在2007年,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明,忒伊亞有著與地球相同同位素的可能性低於1%[9]。在2012年,阿波羅月球樣本的鈦同位素分析顯示,月球和地球的組成相同[10],這與月球(忒伊亞)形成於遠離地球軌道的大撞擊說矛盾

多次碰撞論 编辑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羅賓·克納在于2012年發表的《形成月球類似地球的大碰撞》中提出,這兩個相撞天體的大小都是火星的5倍,並且再度的碰撞,形成大盤面的碎片,最終形成了月球。這篇論文是[1]

在2012年後期,對月球上同位素枯竭的研究,支持月球和地球起源於大碰撞[11]

在2013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月球岩漿中基於同位素以區別碳質球粒隕石的水,與地球的幾乎一樣[12][13]

在2013年9月,GIH理論再度受到挑戰[14],使月球的起源感覺變得越來越複雜[15]

另一個可能性是在大碰撞之前,地球有一個或多個普通的衛星,共享著相同的組成。在碰撞之下,月球在比其它的衛星都更靠近地球的地方形成,然後盤旋著向外移動,並與其它的衛星發生碰撞。如果月球的質量比其它的衛星巨大,它對地球的潮汐效應會比較大,也會加速向外盤旋的移動。這導致了月球被和地球有著相同成分的衛星物質覆蓋。

月球 – 風暴洋
 
古代的裂谷 – 矩形的結構(可見的 – 地形– GRAIL重力梯度)(2014年10月1日)
 
古代的裂谷 – 背景
 
古代的裂谷 – 特寫(藝術家的概念)

捕獲說 编辑

密度[16]
天體 密度
水星 5.4 g/cm3
金星 5.2 g/cm3
地球 5.5 g/cm3
月球 3.3 g/cm3

捕獲說认为,月球是被地球捕獲,兩者處於陌生人的關係。這種說法在1980年代之前非常流行,這個模型可以說明月球的大小、軌道和潮汐鎖定,因而容易被地球捕获[17]

然而,這個假說未能解釋捕獲的機制[17]。由於與地球近距離的接觸,通常會導致碰撞或軌道的改變,故此在這一假說中需要有一個過大的大氣層包覆著原始的地球,在月球逃逸之前能夠減緩它的速度。這個假說也可以解釋木星土星的不規則衛星軌道[18]。此外,這個假說也无法解釋地球和月球存在著基本相同的同位素比率[4]

 
地球和月球的等比例縮圖,图中每個像素相當於500公里

分裂說 编辑

分裂说现在已不再被认可。其假設地月是母子關係,古代飛速自轉的地球拋出了一部分的質量而形成月球。這是查理斯·達爾文(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在19世紀提出的,在阿波羅登月之前都很流行[17]。在1925年,奧地利的地質學家Otto Ampherer也提出月球是導致大陸漂移的原因[19]

這個假說提出太平洋是大量地球物质抛出后形成的痕迹。然而,如今眾所周知的是這個海洋的外殼是很年輕的,只有2億年的歲月,相較之下月球的年齡大太多。月球並不是起源於海洋地殼的地函物質,而是起源於原始地球的寒武紀年代之前[7]。然而,即使太平洋是由月球的分裂創造出來的,也不能證明分裂說的假說是對的[來源請求],因為這個假說也不能解釋地-月系統的角動量[來源請求]

 
通過月球探勘者映射出月球上的濃度

孿生說 编辑

孿生說認為,地球和月球是從太陽系原始的吸積盤中一起誕生的兄弟星球。此假說的問題是不能解釋地-月系統的角動量,以及月球為何有個相較於地球較小的鐵核(月球核心的半径占整个月球半徑的25%,而地球是50%)[20]

其它理論和研究 编辑

NASA大約在2012年發表的短片《月球的演化》[21]

在2011年,有研究推測在45億年前地球存在第二顆衛星,後者和月球碰撞,成為月球形成時吸積的一部分[22]

另一種假說认为,地球的衛星來自於金星[23]

相關條目 编辑

註解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NASA Lunar Scientists Develop New Theory on Earth and Moon Formation.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9-02-23). 
  2. ^ Angier, Natalie. .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9-08 [2022-04-17]. ISSN 0362-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5-17) (美国英语). 
  3. ^ Theories of Formation for the Moon.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2-12-15). 
  4. ^ 4.0 4.1 4.2 Wiechert, U.; Halliday, A. N.; Lee, D.-C.; Snyder, G. A.; Taylor, L. A.; Rumble, D. . Science. 2001-10-12, 294 (5541): 345–348 [2022-04-17]. Bibcode:2001Sci...294..345W. ISSN 0036-8075. PMID 11598294. doi:10.1126/science.10630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8) (英语). 
  5. ^ Scott, E. R. D. : 55. 2001-12-01 [2022-04-17]. Bibcode:2001psrd.reptE..55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23). 
  6. ^ Nield, Ted. (PD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8. September 2009 [2010-03-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06-05). 
  7. ^ 7.0 7.1 Zhang, Junjun; Dauphas, Nicolas; Davis, Andrew M.; Leya, Ingo; Fedkin, Alexei. . Nature Geoscience. 2012-04, 5 (4): 251–255 [2022-04-17]. ISSN 1752-0894. doi:10.1038/ngeo1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8) (英语). 
  8. ^ J. H. Jones. TESTS OF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PDF). Origin of the Earth and Moon Conference. [2006-11-21]. (原始内容 (PDF)于2016-06-11). 
  9. ^ Pahlevan, Kaveh; Stevenson, David J. Equilibr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unar-forming giant impac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7-10, 262 (3-4) [2022-10-07]. Bibcode:2007E&PSL.262..438P. ISSN 0012-821X. arXiv:1012.5323 . doi:10.1016/j.epsl.2007.07.055. (原始内容于2022-10-06) (英语). 
  10. ^ Titanium Paternity Test Says Earth is the Moon's Only Par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2-08-08). 
  11. ^ Paniello, Randal C.; Day, James M. D.; Moynier, Frédéric. . Nature. 2012-10, 490 (7420): 376–379 [2022-04-17]. ISSN 1476-4687. doi:10.1038/nature11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18) (英语). 
  12. ^ Earth-Moon: A Watery “Double-Plan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日期2013-08-07.
  13. ^ Saal, Alberto E.; Hauri, Erik H.; Van Orman, James A.; Rutherford, Malcolm J. . Science. 2013-06-14, 340 (6138): 1317–1320 [2022-04-17].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12351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5) (英语). 
  14. ^ Clery, Daniel. Impact Theory Gets Whacked. Science. 2013-10-11, 342 (6155) [2022-10-07]. ISSN 0036-8075. doi:10.1126/science.342.6155.183. (原始内容于2022-04-08) (英语). 
  15. ^ Daniel Clery -Impact Theory Gets Whacked.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5-11-06). 
  16. ^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8-10-13). 
  17. ^ 17.0 17.1 17.2 . [2016-04-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18. ^ Jewitt, David; Haghighipour, Nader. .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7-09-01, 45 (1): 261–295 [2022-04-17]. Bibcode:2007ARA&A..45..261J. ISSN 0066-4146. arXiv:astro-ph/0703059 . doi:10.1146/annurev.astro.44.051905.092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9) (英语). 
  19. ^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July 1925 (in German).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20-06-12). 
  20. ^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10-06-27). 
  21. ^ GSFC. [2016-04-15]. (原始内容于2021-03-03). 
  22. ^ Jutzi, M.; Asphaug, E. . Nature. 2011-08, 476 (7358): 69–72 [2022-04-17]. ISSN 0028-0836. doi:10.1038/nature102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20) (英语). 
  23. ^ . Popular Science. 2013-09-28 [2022-04-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05)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

  • Lunar 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 The Once and Future Moon (September 28, 201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Nature - Moon-forming impact theory rescued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月球的起源,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5月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泛指解釋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起源的理論, 目前这类理论中最受认可的是大碰撞說, 但是, 对月球起源的研究仍未止步, 並且仍有大量的變化, 其它起源理论有捕獲, 分裂, 孿生, 凝結理論, 星子, 類似小行星的小天體, 碰撞和碰撞理論, 坑坑窪窪的月球背面, 主流的大碰撞说认为一個火星大小, 稱為忒伊亞的天體撞擊地球, 产生了大量環繞地球的碎片, 最终形成地.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5月5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月球的起源泛指解釋地球的天然衛星月球起源的理論 目前这类理论中最受认可的是大碰撞說 GIH 1 2 但是 对月球起源的研究仍未止步 並且仍有大量的變化 1 其它起源理论有捕獲 分裂 孿生 凝結理論 星子 類似小行星的小天體 碰撞和碰撞理論 3 等 坑坑窪窪的月球背面 主流的大碰撞说认为一個火星大小 稱為忒伊亞的天體撞擊地球 产生了大量環繞地球的碎片 最终形成地月系統 1 然而这一说法存在矛盾 例如月球的氧同位素比率基本上與地球相同 4 氧同位素的比率 可以非常精確的測量 是太陽系每個天體獨特且鮮明 5 如果忒伊亞曾經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天體 作為噴出的混合材料 它可能會有與地球不同的氧同位素 6 此外 月球的鈦同位素比率 50Ti 47Ti 也與地球非常接近 在4ppm內 這點顯示碰撞物體的質量可能只是月球的一小部分 7 目录 1 大碰撞说 1 1 多次碰撞論 2 捕獲說 3 分裂說 4 孿生說 5 其它理論和研究 6 相關條目 7 註解 8 參考資料 9 外部連結大碰撞说 编辑主条目 大碰撞說 一些理論已經說明在46億年前 太陽系剛形成的時候 地球基本上還是熔岩 也沒有大型的衛星 一顆被稱爲忒伊亞且大小如同火星的原行星 以某種形式擊中地球 並使地球噴出大量的物質 這些噴出物有些逃逸進入太空 但是其餘的經過重整後在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合併成一個單一的固體 從而創造出月球 長期以來 碰撞理論面臨的挑戰之一就是 火星大小天體的撞擊 其組成可能會與地球有著極大的不同 這會造成地球和月球的化學組成有所差異 但它們並非如此 NASA 1 這種假說需要一個大小是目前地球90 的天體 和另一個直徑如同火星大小的天體 地球半徑的一半和十分之一的質量 發生碰撞 這個碰撞的天體被稱為忒伊亞 源自希臘神話中月神的母親 女神忒伊亞 這種尺寸的比率是為了產生足夠的角動量 以匹配當前系統軌道的需要 這樣的撞擊將有足夠的質量被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 最終得以積累形成月球 電腦模擬顯示需要偏斜的撞擊 形成長的臂狀體 然後剪下其中部分的物質形成月球 不對稱的地球形狀使得碰撞後的物質沉降在主要物質團塊周圍的軌道上 這次碰撞產生的能量驚人 可能會蒸發和融化數萬億噸的物質 地球部分地區的溫度可以高達10 000 18 000 月球相對較小的鐵核被解釋為忒伊亞的鐵核沉降至地球的核心 月球樣品中缺乏揮發性物質也被解釋是碰撞的能量導致 當在軌道上環繞地球的物質再吸積時 釋放出的能量已經足以融化月球的物質 導致岩漿海的生成 nbsp 月球樣本61016 称为 大莫 新形成的月球在今天距離十分之一的軌道上環繞著地球 由於潮汐摩擦將自轉的角動量傳遞給月球的軌道 使地月之間的距離逐漸增加 一路以來 月球的自轉被地球潮汐鎖定 所以月球始終以同一面朝向地球 同樣的 月球也會和當時較小的地球衛星碰撞並吸納這些衛星 並共享組成地球的化學元素 包括同位素的豐度 月球的地質一直以來越來越獨立於地球之外 雖然這一假說解釋了地球 月球系統的許多面 但仍有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 像是月球的揮發性物質未能如預期地在碰撞的能量中消耗殆盡 8 另一個問題是月球和地球的同位素比較 在2001年 月球同位素最精確的測量結果被發表 4 阿波羅的月球樣本與地球岩石的同位素相同 而不同於太陽系其他的天體 因為理論假設進入環繞地球軌道並形成月球物質的 大部分來自忒伊亞 因此這觀測結果是出乎意料的 在2007年 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表明 忒伊亞有著與地球相同同位素的可能性低於1 9 在2012年 阿波羅月球樣本的鈦同位素分析顯示 月球和地球的組成相同 10 這與月球 忒伊亞 形成於遠離地球軌道的大撞擊說矛盾 多次碰撞論 编辑 為了解釋這個問題 羅賓 克納在于2012年發表的 形成月球類似地球的大碰撞 中提出 這兩個相撞天體的大小都是火星的5倍 並且再度的碰撞 形成大盤面的碎片 最終形成了月球 這篇論文是 1 在2012年後期 對月球上鋅同位素枯竭的研究 支持月球和地球起源於大碰撞 11 在2013年 一份研究報告指出 在月球岩漿中基於同位素以區別碳質球粒隕石的水 與地球的幾乎一樣 12 13 在2013年9月 GIH理論再度受到挑戰 14 使月球的起源感覺變得越來越複雜 15 另一個可能性是在大碰撞之前 地球有一個或多個普通的衛星 共享著相同的組成 在碰撞之下 月球在比其它的衛星都更靠近地球的地方形成 然後盤旋著向外移動 並與其它的衛星發生碰撞 如果月球的質量比其它的衛星巨大 它對地球的潮汐效應會比較大 也會加速向外盤旋的移動 這導致了月球被和地球有著相同成分的衛星物質覆蓋 月球 風暴洋 nbsp 古代的裂谷 矩形的結構 可見的 地形 GRAIL重力梯度 2014年10月1日 nbsp 古代的裂谷 背景 nbsp 古代的裂谷 特寫 藝術家的概念 捕獲說 编辑密度 16 天體 密度水星 5 4 g cm3金星 5 2 g cm3地球 5 5 g cm3月球 3 3 g cm3捕獲說认为 月球是被地球捕獲 兩者處於陌生人的關係 這種說法在1980年代之前非常流行 這個模型可以說明月球的大小 軌道和潮汐鎖定 因而容易被地球捕获 17 然而 這個假說未能解釋捕獲的機制 17 由於與地球近距離的接觸 通常會導致碰撞或軌道的改變 故此在這一假說中需要有一個過大的大氣層包覆著原始的地球 在月球逃逸之前能夠減緩它的速度 這個假說也可以解釋木星和土星的不規則衛星軌道 18 此外 這個假說也无法解釋地球和月球存在著基本相同的氧同位素比率 4 nbsp 地球和月球的等比例縮圖 图中每個像素相當於500公里分裂說 编辑分裂说现在已不再被认可 其假設地月是母子關係 古代飛速自轉的地球拋出了一部分的質量而形成月球 這是查理斯 達爾文 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的兒子 在19世紀提出的 在阿波羅登月之前都很流行 17 在1925年 奧地利的地質學家Otto Ampherer也提出月球是導致大陸漂移的原因 19 這個假說提出太平洋是大量地球物质抛出后形成的痕迹 然而 如今眾所周知的是這個海洋的外殼是很年輕的 只有2億年的歲月 相較之下月球的年齡大太多 月球並不是起源於海洋地殼的地函物質 而是起源於原始地球的寒武紀年代之前 7 然而 即使太平洋是由月球的分裂創造出來的 也不能證明分裂說的假說是對的 來源請求 因為這個假說也不能解釋地 月系統的角動量 來源請求 nbsp 通過月球探勘者映射出月球上的釷濃度孿生說 编辑孿生說認為 地球和月球是從太陽系原始的吸積盤中一起誕生的兄弟星球 此假說的問題是不能解釋地 月系統的角動量 以及月球為何有個相較於地球較小的鐵核 月球核心的半径占整个月球半徑的25 而地球是50 20 其它理論和研究 编辑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source track track track NASA大約在2012年發表的短片 月球的演化 21 在2011年 有研究推測在45億年前地球存在第二顆衛星 後者和月球碰撞 成為月球形成時吸積的一部分 22 另一種假說认为 地球的衛星來自於金星 23 相關條目 编辑月球地質 後期重轟炸期 月球運動論 地球的其他衛星 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 月出號 月球登陸計畫 註解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NASA Lunar Scientists Develop New Theory on Earth and Moon Formatio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2 23 Angier Natalie The Moon Comes Around Again The New York Times 2014 09 08 2022 04 17 ISSN 0362 4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5 17 美国英语 Theories of Formation for the Moo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2 15 4 0 4 1 4 2 Wiechert U Halliday A N Lee D C Snyder G A Taylor L A Rumble D Oxygen Isotopes and the Moon Forming Giant Impact Science 2001 10 12 294 5541 345 348 2022 04 17 Bibcode 2001Sci 294 345W ISSN 0036 8075 PMID 11598294 doi 10 1126 science 106303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08 英语 Scott E R D Oxygen Isotopes Give Clues to the Formation of Planets Moons and Asteroids 55 2001 12 01 2022 04 17 Bibcode 2001psrd reptE 55S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23 Nield Ted Moonwalk PDF Ge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8 September 2009 2010 03 0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 06 05 7 0 7 1 Zhang Junjun Dauphas Nicolas Davis Andrew M Leya Ingo Fedkin Alexei The proto Earth as a significant source of lunar material Nature Geoscience 2012 04 5 4 251 255 2022 04 17 ISSN 1752 0894 doi 10 1038 ngeo14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8 英语 J H Jones TESTS OF THE GIANT IMPACT HYPOTHESIS PDF Origin of the Earth and Moon Conference 2006 11 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6 06 11 Pahlevan Kaveh Stevenson David J Equilibr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lunar forming giant impact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7 10 262 3 4 2022 10 07 Bibcode 2007E amp PSL 262 438P ISSN 0012 821X arXiv 1012 5323 nbsp doi 10 1016 j epsl 2007 07 05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0 06 英语 Titanium Paternity Test Says Earth is the Moon s Only Parent University of Chicago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08 08 Paniello Randal C Day James M D Moynier Frederic Zinc isotopic evidence for the origin of the Moon Nature 2012 10 490 7420 376 379 2022 04 17 ISSN 1476 4687 doi 10 1038 nature115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18 英语 Earth Moon A Watery Double Plane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 存档日期2013 08 07 Saal Alberto E Hauri Erik H Van Orman James A Rutherford Malcolm J Hydrogen Isotopes in Lunar Volcanic Glasses and Melt Inclusions Reveal a Carbonaceous Chondrite Heritage Science 2013 06 14 340 6138 1317 1320 2022 04 17 ISSN 0036 8075 doi 10 1126 science 123514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3 05 英语 Clery Daniel Impact Theory Gets Whacked Science 2013 10 11 342 6155 2022 10 07 ISSN 0036 8075 doi 10 1126 science 342 6155 18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08 英语 Daniel Clery Impact Theory Gets Whacked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1 06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0 13 17 0 17 1 17 2 Lunar Origi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7 Jewitt David Haghighipour Nader Irregular Satellites of the Planets Products of Capture in the Early Solar System 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7 09 01 45 1 261 295 2022 04 17 Bibcode 2007ARA amp A 45 261J ISSN 0066 4146 arXiv astro ph 0703059 nbsp doi 10 1146 annurev astro 44 051905 09245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4 19 英语 Die Naturwissenschaften July 1925 in Germa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06 12 The Formation of the Moon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 06 27 GSFC 2016 04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3 03 Jutzi M Asphaug E Forming the lunar farside highlands by accretion of a companion moon Nature 2011 08 476 7358 69 72 2022 04 17 ISSN 0028 0836 doi 10 1038 nature1028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20 英语 Did We Steal Our Moon From Venus Popular Science 2013 09 28 2022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8 05 美国英语 外部連結 编辑Lunar formation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The Once and Future Moon September 28 2012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Nature Moon forming impact theory rescue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月球的起源 amp oldid 77448260,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