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新加坡華語

新加坡華語華文中文,是指新加坡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現代標準漢語变体。是除了英語馬來語坦米爾語之外的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2]

新加坡華語
母语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
母语使用人数
1,210,000 (2010年[1])
語系
官方地位
作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
管理机构 推廣華語理事會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
語言代碼
ISO 639-1zh
ISO 639-2chi (B)
zho (T)
ISO 639-3cmn
ISO 639-6huyu

新加坡華語可以分成兩種形态:新加坡標準華語和新加坡式華語。這兩種對於精通中文的人士很容易辨別。新加坡標準華語主要是使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可以在新加坡華語傳媒聽到,也是新加坡學校裡所教授的一般語言形式。新加坡式華語則是一般新加坡華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口语化华语,這種漢英混合式的非正式口语通常加雜了大量的英語、其他闽粤方言和馬來語詞彙句子。[2][3][2][4][5][6][7][2]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口語化的新加坡華語有不少地方與馬來西亞華語相似,但因腔调上有些不同,某些新加坡人将带有马来西亚口音的华语腔调称为“联邦腔”。而两者合称为“新馬華語”。

稱呼

在1960年代中葉以前,「華語」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對各種漢語言的統稱,例如新加坡報章會把港產片(粵語)、廈語片(閩南語)、國語片(北京官話)一概稱為「華語電影」;然而1960年代中葉後,新加坡開始把「華語」專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標準漢語,粵語和閩南語被排除出「華語」之列。新加坡華語和馬來西亞華語沿襲了此一稱呼。[8]

概况

新加坡標準華語

新加坡標準華語主要是以北京官話作為基準。新加坡電視台和電台的新聞播報員在使用華語播報新聞時,除了語音跟台灣國語相似以外,無論是詞彙還是語法,都跟普通話沒什麽差別。如果說多少有些不同的話,主要是在詞彙方面。

新加坡式華語

在普通的口語溝通方面,當地華語受到當地歷史、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因此跟普通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口語化的新加坡式華語普遍上與馬來西亞華語最為接近,也可互通。

新加坡華語特色

 
1911年新加坡華校所採用的中文課本主要來自中華民國,中文文體仍是文言文。

新加坡華語保留了文言文及二十世紀初中國白話文的一些詞彙和特色。由於早期的新加坡華校大多採用中華民國時期的教科書,華語發音一律根據《國音字典》和《國音常用字彙》,因此在發音方面仍保留了一些舊讀音。此外,當地華語在發展之初也受其他新加坡漢語方言的影響,如閩南語粵語客語等。

從1949到1979年,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任何的接觸,普通話並未對當地華語產生影響。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隨著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接觸日趨頻繁,從繁體字轉為改用簡體字,普通話裡的許多詞彙也逐漸流入新加坡華語。

歷史

背景

史料说明,新加坡1819年在莱佛士开埠本地前,已有华人居住。新加坡由莱佛士开埠、大量马来亚土生华人商贾及欧洲商人来到,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出现契约劳工(猪仔)的买卖,也常称为苦力(coolie)。

由于清朝初年有海禁条例,人民不可自由出入。因此契约华工都是经由葡萄牙人管控的澳门到海外,或由猪仔贩商到中国收买地方官员放人出洋。以此推测,在19世纪初期,要有大量华工出洋的情况并不太可能。这种情况一直要到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后才形成大规模华工出洋的情况。1860年中英、中法与中国满清政府签下的《北京条约》,华工出洋一时达到高潮。

19世紀至20世紀前半葉,從中國到新加坡的華人被稱作「新客」sinkeh閩南語讀音)[註 1]。「新客」有一大部分是契約勞工,包括扛包头的苦力、轮船的烧炭工、在街上待聘的杂工等。有些則是因爲中國家鄉貧窮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而南下南洋。而其他則是爲了逃離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各種的戰亂而来到了新加坡。 他們主要來自中國南部沿海地帶如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心繫「唐山」(中國的別稱),認為自己是華僑

在這些新客當中,其中以閩南人潮州人廣府人客家人海南人最多。福建、廣府、客家各自擁有不同的方言,為閩南語(閩南語泉漳片)、潮州話(閩南語潮汕片)、 粵語客家語海南話(沿海閩語-瓊雷話-海南話)等,各自成立會館。

華語在新加坡

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隨著新加坡、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遂採用了中國大陸的漢語、從用繁體字轉為改用簡化字等。自1979年講華語運動開始,新加坡推廣華語[2][9][2]

1990年後,隨著新中交流頻繁,許多的普通話詞彙也開始流入新加坡的中文當中。

詞彙

詞彙差異

新國的華語和現代標準漢語的最大差異主要是在詞彙方面。由於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從1949至1979年之間並沒有任何的接觸,新加坡必須根據自己當地的社會環境來發展華語文。除了考慮到新加坡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新加坡也從中華民國國語文或其他新加坡當地的各種漢語方言裏吸收許多的詞彙。 這就逐漸形成了新加坡特屬的華語詞彙。根據汪惠迪所編寫的《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新加坡擁有1560個本地獨特的華語詞彙,而這些詞彙都不曾在中國大陸台灣使用過。[10]

自1980年代開始,新加坡標準華語已越來越傾向現代標準漢語。因此,新加坡標準華語和現代標準漢語在詞彙方面的相似度已達90%[11]


以下的例子顯示了新加坡,中國大陸, 台灣和香港所使用的不同詞彙。


我想吃快熟麵。 (新加坡)
我想吃方便麵。 (中國大陸)
我想吃泡面。 (台灣)
我想吃即食麵。 (香港)


我要搭德士 。 (新加坡)
我要搭出租車 。 (中國大陸)
我要搭计程车。 (台灣)
我要搭的士。 (香港)


在部署突击行动时,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公众以及有关单位内任何人士的安全。[12] (新加坡)
在部署突击行动时,最重要的是要确保群众以及有关/相关单位内所有人士的安全。 (中國大陸)
在部署突擊行動時,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民眾及相關單位內所有人士的安全。 (台灣)
在部署突襲行動時,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公衆及有關/相關單位內所有人士的安全。 (香港)

新加坡獨特的地區新詞

新加坡有許多跟當地生活有關係的地區詞彙,其根源是來自對於馬來語詞彙的音譯。例如,“甘榜”、“巴刹”等都源自對於馬來語詞彙的音譯。

汪惠迪编著的《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就收了不少新加坡的社区词,“大”字下所收的社区词有“大宝森节”、“大伯公”、“大彩”、“大彩万字票”、“大草场”、“大耳窿”、“大马”、“大牌”、“大坡”、“大日子”、“大学先修班”、“大字报”等等[13]

新加坡獨特地區新詞 注释
紅毛丹 “rambutan”,即韶子,一種水果,從馬來語詞彙rambutan翻譯而來。
奎籠 “kelong”,建于浅海的木结构建筑物,主要用来搞网箱养鱼,提供海上钓场等服务,源自闽南语詞彙"奎籠"(ke-long)。
甘榜 “kampung”,馬來村莊,源自閩南語漢字(甘榜"kam-pong")對於馬來語詞彙Kampung的音譯。
沙爹 “satay”,一种新加坡馬來食物,類似燒烤肉串,從馬來語詞彙satay翻譯而來。
清湯 高汤
固本 “coupon”,一种停車用時的票本, 從英語詞彙Coupon翻譯而來。
組屋 “HDB flat”,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所建的公共住宅,稱爲“政府組屋”。
擁車證 “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COE),在買車時必須先投標購買牌證以取得車子擁有權,這牌證就叫做“擁車證”。
保健儲蓄 “Medisave”(medical saving),公基金裏的儲蓄,有一部份能夠用來償還醫療費用,稱爲“保健儲蓄”。
周末用車 “Weekend Car”,一種新加坡車子擁有權的等級。
財路 “Giro”,一种在新加坡直接從銀行轉帳定期扣取費用的付費系統。
巴刹 “bazaar”或 “Pasar”(馬來語),特指菜市場。與中國西北的“巴扎”(集市)同源。起源於閩南語漢字"巴刹"(ba-sa)對於馬來語詞彙Pasar的音譯。新加坡華語沒有把"巴刹"念成(ba1 cha4),反而是取類似閩南語讀音"巴刹"(ba1 sa4)。
民衆俱樂部/聯絡所 “community centre”,一個供民衆休閒活動的中心。
叻沙 “laksa”,一种馬來咖哩麵食,源自閩南語漢字(叻沙lak-sa)對於馬來語詞彙laksa的音譯。
垃圾蟲 “litter-bug”,指因隨地亂丟垃圾觸犯法律的人,從英語翻譯而來。
排屋 “terrace house”,一种互相連接排行一行的私人住屋。

採用台灣華語詞彙

新加坡華語的日常生活用詞仍採用許多台灣華語詞彙。

新加坡用詞 (同台灣詞彙) 中國大陸词汇
馬鈴薯 (台) 土豆 (陸)
腳踏車(台)/脚车 自行車(陸)
即溶三合一咖啡(台) 速溶一加二咖啡(陸)

採用香港華語詞彙

由於新加坡和香港都曾為英國殖民地,且均通粵語,居民和經貿往來密切,所以也有些詞彙是從香港而來。

新加坡用詞(同香港詞彙) 台灣詞彙 中国大陆词汇
捷運;地下鐵;地鐵[註 2] 捷運 地铁
德士(taxi的音譯) 計程車 出租車
巴士(bus的音譯) 公車(公共汽車的簡稱) 公交车(公共交通车的简称)

同實異名的詞語

新加坡和其他華語地區如中國大陸台灣所用的一些詞彙雖然表達不同,但卻有著同樣的意思。近年隨著各華語區之間的交流頻繁,同實異名的地區性華語詞彙逐漸趨同;並且由於華文書寫上表意的特點,也使得各華語地區間能夠一定程度上理解或意會不同地區的非翻譯類詞彙;而因各地接觸不同外文事物,採取不同翻譯方式翻譯來的音譯詞,則往往成為某一華語地區的特色詞彙、並且只有該地區的華語人口才能理解。此外,各華語區詞彙明顯體現了各地華語社區歷史、政治、文化發展的歷程,使得新加坡華語詞彙非常具有特色,例如:新加坡的詞彙“樂齡”顯然比中國大陸的“老齡”更文雅;而新加坡的詞彙“客工”相比臺灣的詞彙“外勞”更具人道精神。

新加坡 中國大陆 台湾 注释
樂龄人 老人/老年人 年長者 上年紀的人或者較老的人,台灣和大陸也偶爾使用“長者”、“耆老”等詞,一般專門用在文雅的書面語中。
三文治 三明治 三明治 從英語“Sandwich”音译而來,再透過粵語“三文治”(sāam màhn jih)轉寫。
德士 出租車 計程車 從英語“Taxi”翻譯而來,比較闽南语“的士”(tik-sî),“計程車”這個詞語也滲透到了中國大陸的中文詞彙當中。
貨櫃/集裝箱 集裝箱 貨櫃 新加坡並用“貨櫃”、“集裝箱”兩詞。“大陸使用“集裝箱”特指海港、運輸過程中特用的巨型或大型封閉式貨物箱體;而“貨櫃”一詞在大陸表示一般商店、商場中靠墻擺放的貨物陳列櫃,非特指,任何陳列擺放商品貨物的櫃式傢具都可稱為“貨櫃”。“貨櫃”一詞源於粵語
火患 火災 火警 新加坡和台灣也使用“火災”一詞。大陸也使用“火險”一詞來表示“火災/火患”;而“火警”一詞在大陸則特指“消防員警隊”,或“火災警報”。
耐用 耐用 文言文吸收而來。新加坡也使用“耐用”一詞。
駕車 開車/駕駛 開車 “駕”這個詞是從文言文吸收而來的。與文言文一脈相承,中國大陸也使用“駕車”、“駕駛員”一類的詞彙。新加坡也使用“開車”一詞。
首個/第一個 第一個/首個 第一個 新加坡也使用“第一個”一詞。中國大陸也使用“首個”一詞。
公衆 公眾/大眾/群眾 民眾 “公衆”這個詞語也滲透到了中國大陸的中文詞彙當中,並且因為“天下為公”,該詞往往含有一定的“正義性”。在中國大陸,因為歷史與政治原因,“群眾”一詞屬於政治概念,特指所有非共產黨籍人士、在政治地位上屬於“被領導”、“追隨”乃至“服從組織安排”的角色。而“大眾”在中國大陸華語語境中,一般指“人數眾多的大多數”,含有“普通人”之意。
群體 集體 集體 中國大陸和台灣也使用“群體”這個詞語。在中國大陸,因為歷史原因,“集體”一詞曾經嚴格作為政治概念,與“個人”對立、通常必須與正面的事物相聯繫(具體可參加集體主義),而大陸改革開放后更為常用“群體”一詞,用於非常中性地表述相應的概念。
第一時間 立刻 立即/立刻 大陸也使用“第一時間”、“立即”、“即刻”等多種表達方式;由於地域相對廣闊,中國大陸詞彙豐富程度相對較高,同時對各種地區性詞彙接受度非常高,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往往約定俗成,對一般常用的表達方式詞彙廣泛接受。“第一時間”的說法來自粵語。台灣也使用「立刻」的說法。
一頭霧水 暈頭轉向 糊裏糊塗/一頭霧水/暈頭轉向 大陸也使用“一頭霧水”、“糊裏糊塗”、“雲裡霧裡”、“稀裡糊塗”、“莫名其妙”等多種表達方式。
碼頭 港口 港口/碼頭 來源於閩南語粵語客語
領袖 領導 領袖 三地各自都使用“領袖”一詞,但意義大不相同。在新加坡與台灣,“領袖”一詞大約相當於大陸語境的“領導”,均作為名詞,指身居領導地位的人;而在大陸,“領袖”一詞特指具有偉大領導力、號召力,並且極大影響了一個區域、一個時代的人,常常具有非常推崇的褒獎之意,并不常用。在新加坡有時也會使用“領導”一詞。
手机 手機 行動電話、手機
客工 外籍勞工 外勞、移工、國際移工 受台灣華語影響,“外勞”一詞有時候會出現在新加坡華文報刊,例如聯合早報
農夫 農民 農民/農夫 “農夫”這個詞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大陸廣泛使用,但在現代的中國大陸則採用“農民”的稱謂。“農夫”一詞仍然使用于新加坡。
巴士 公交車/公交 公車/巴士 “巴士”是英文"bus"的音译。“公車”一詞也能夠被中國大陸華文使用者接受,然而日常生活中更常用“公交”(公共交通)或者“公交车”(公共交通车)這樣的詞彙,以免和“公車上書”這樣的歷史典故混淆,中国大陆也旧称“公共汽车”。
电单车、摩托车 摩托車 機車/摩托車 來源於粵語。
脚踏车、脚车 自行车/單車/腳踏車 腳踏車/自行車/單車 来自闽南語“骹踏车”(kha-ta̍h-tshia)。
罗里 卡車 貨車、卡車、拖拉庫 罗里系闽南语对英语“lorry”的音译。大陆的“卡车”系英文“pick-up”翻譯成“皮卡”,再參照“某車”類型的構詞方式、表意化構詞而固定下來。
角頭 角落 角落 新加坡的“角頭”來源於閩南語發音“kak-thâu”。在中國大陸、台灣,“角頭”是指幫派首領。
散錢 零錢 零錢 新加坡的“散錢”來源於闽南语散钱suánn-tsînn。
不懂 不知道/不曉得 不曉得/不知道 新加坡華人有時不區分“懂”和“知道/曉得”之間的差異,有可能是受闽南语的影響,因為闽南語的“懂”和“知道”同為"知影"。

同名異實詞語

在新國華語和普通話中,有些詞彙看起來是一樣的(“同名”),但卻有著不同的意思及用法(“異實”)。

詞語 當地華語的意思 大陸普通話的意思 註釋
小姐 泛稱“年輕女子” 妓女 在新加坡,“小姐”(“姐”字吉野切,聲調作普通話的第三聲)是指餐廳的女性服務生或對於年輕女子的普通尊稱。然而在中國大陆90年代之后的普通話口语中,因為香港、廣東等地夜總會的興起和傳入,漸漸把一些風塵職業美稱為“舞小姐”、“公關小姐”,於是在北方普通話中“小姐”(“小”字聲調拖長,“姐”字聲調變化作普通話的輕聲,仍然寫作“小姐”)一詞也逐漸成了輕佻并含有貶義的,用來特指妓女(同類發生改變的詞語有“(陪酒)公主”、“(陪酒)少爺”等,其語調一般和作本意時相比略有改變);大陸華語對服務生比較普遍的口语稱呼是“服務員”,又因為服務員大多比較年輕,有些地區口語作“小哥兒”、“小妹兒”(如大陸方言中的四川普通話),年輕人更是往往詼諧地稱呼為“帥哥”、“美女”等。在大陸華文的书面或正式场合,“小姐”仍然保持其本意,同样指年轻女性。在台灣、香港、澳門(無論粵語還是普通話),“小姐”的意思則是跟新加坡一樣。
對付 嚴厲懲處 原意為應對、處置;敷衍應付了事;將就,湊合 在新加坡,「對付」是有貶義的,意思是嚴厲懲處,比如説“叛軍受到印尼軍的強力對付”。在中國大陆普通話當中,“對付”一般只包含輕度貶義,通常指“馬馬虎虎應對”,當說“對付”(“付”字此處在普通話裡作輕聲)某人時不含貶義,但此時表達“對某人採取敵對措施”之意。在台灣,“對付”的意思跟新加坡是一樣的。
知道 了解,明白 比如説,當地華語口語常講“你路嗎?”,“我不路!”。這與中國大陸的海南方言用法相同。
計算機 計算器/計數器 電腦 在中國大陸,“計算機”專指“電腦”(computer),偶尔在方言和非正规场合中指「计算器」。在新加坡、台灣,“計算機”專指“計算器”(calculator),與粵語"計數機"相同。

漢語方言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有許多新國華語的詞彙源自于其他漢語方言閩南語潮州話粵語等。這些方言也影響了當地華語。

當地華語詞彙 意思 方言來源註釋
阿兵哥 軍人,兵士 來源於閩南語 “阿兵哥”(閩南語讀音“a peng ko”)。
怕輸 怕輸給別人,不能吃虧,要跟隨潮流的一種心態。 來源於閩南語 “惊输”(閩南語讀音“kia su)。
幾時? 什麽時候? 來源於文言文(“明月幾時有?”[14])/閩南語
阿公
ā gōng
祖父 來源於閩南語
阿嬤
ā mā
祖母 來源於閩南語粵語
阿婆 老太太 來源於閩南語
很閒
hěn xiǎn 
無聊/悶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sien”,“无聊”的意思。
敢敢 勇敢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kaⁿ kaⁿ”。例如“敢敢做個開心人!”。
古早 古時候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kɔ tza”。出現在新加坡小販中心的華文字標語。
做工 工作/上班 來源於閩南語發音“tzo kang”。在中國大陸或台灣,“做工”是指“幹活”或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例如做粗工。
熱/燙 來源於閩南語發音“sio”。
什麽來的? 這是什麽? 來源於閩南語“啥物來个”(閩南語讀音“sia mi lai e”);同樣的表述在台語也假字寫作“蝦米”、“啥咪”等。
起价 漲價 來源於閩南語“khi ke”。
做莫?
zuò mò 
爲什麽/做什麽?  来源于古汉语,可能直接來自闽南语的“做莫”或粵語的“做咩(zou me)”。
阿佬
ā lǎo
先生 “佬”(粵語讀音“lao”)來源於粵語
是乜?
shì mēh
是嗎? “乜”(粵語讀音“meh”)來源於粵語,句末語氣詞。
是囉!
shì lōr
對啊! “囉”(粵語讀音“lōr”)來源於粵語,句末語氣詞。
大耳窿
dà ěr lóng,也稱之爲『阿窿』
地下錢莊,放高利貸的不法分子 來源於粵語
搭客 乘客 來源於粵語
擺烏龍 誤會/搞錯 來源於粵語
好臉
hào liàn
愛出風頭/愛現 來源於潮州話(潮州話讀音“haon3 liêng2”)
滷麵 一种麵食 來源於闽南语(閩南語讀音“lɔ mi”)
粿條 一种平扁的麵食 來源於潮州話粿條”(閩南語讀音“kue tiao”)。比較粵語“河粉(hɔ fan)”。

英語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有些新加坡華語詞彙來源於英語,這些詞語出現在當地華語文章裏。

新國華語 華語意思 英語原詞 註釋
巴士 公交车/公車 Bus 與香港及澳門一樣
巴仙 百分比 Percentage 例如“五巴仙”等於“5%”或“百分之五”。
德士 出租車、计程車 Taxi 參照香港的同源音譯詞“的士”。

語法

新國華語的書面語法基本上跟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是相同的。但在口語表達方面,新加坡的華語主要是受到了各種漢語方言、文言文及英語的影響。

時間

在星國華語的口語當中,有許多人使用“”這個詞語來代表“五分鐘”。“鐘頭”這個詞語則代替了“小時”這個詞。

例如:

  • 一個字 = 五分鐘
  • 兩個字 = 十分鐘
  • 三個字 = 十五分鐘
  • 九個字 = 四十五分鐘

7:45pm 通常被說成“七點九個字”或 “七點九”(標準華語:“七點四十五分”)。“字”的用法來源于文言文閩南語粵語。在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當中,“小時”是以“時辰”(兩個小時)做為一個單位。“分鐘”則是由“刻”(十五分鐘)為單位。 一“刻”則分成三個“字”(等於五分鐘)。

日子

在談到日子的時候,新國華語的口語則慣以“”這個詞來取代“星期”這個詞語,例如“拜一”是指“星期一”。“星期天”則叫“禮拜天”或“禮拜”。“一個星期”則通常叫做“一個禮拜”。

“拜”的實用來源於閩南語。“禮拜”則來源於基督教徒對於一個星期裏日子的定義。

數量大的號碼

在數量大的號碼當中,與其說“一万”,新國華語口語則慣用“十千”。“十萬”則通常在當地華語當中被說成“百千”。這是受到了西方數字系統的影響(即Ten Thousand, Hundred Thousand等等)。

特殊語法

“先”作副詞在句子中的位置

新加坡人说华语时有把“先”字置于后面的习惯。

新國华语 现代标准汉语
我现在还在忙,不如你到楼下吃(个)饭 我现在还在忙,不如你到楼下吃(个)饭。
你走 走。

以上是典型的新加坡“先”作副詞的用法,在邻近的马来西亚华语也有类似的用法。而在粵語中,時間副詞「先」必須置於動詞之後,故而等地以粵語為母語者也經常將這一結構用於普通話中。

以“而已”取代“罷了”

新國華語慣用“而已”一詞,相對應於普通話的“罷了”。這是受到了文言文的影響。 例如:這樣子而已啊!

在中国大陆,这种用法有时也会出现,但是通常“罷了”更常用。

以“才”取代“再”

在中國普通話裏,“再”作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的先後順序(前半段動作在先,后半段動作在後)而使用的。 新國華語則通常使用“才”而較少用“再”。

例如:

  • “关税申报单刚巧用完了,打算在飞机上领了填写。”[15]
  • “现在不要说,等他吃饱了说。”

“啊”表肯定的用法

在新加坡华语的口语当中,“”(通常念成“aⁿ”,带有鼻音)代表“是的”的意思。標準漢語則通常使用“是”、“好”,亦有些近似“哦”或“噢”。


“了”的讀法

在新加坡華語的口語當中,當「了」置於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結束時,“”通常念成“liǎo”,例如“吃飯了嗎?”。標準漢語通常將“了”念成“le”(輕聲)。將“”念成“liǎo”主要是源自於閩南語對於“”(liáu)的讀法,例如“食飯了”(閩南語讀音:tsia̍h pn̄g liáu, 亦“吃飯後”)。

名詞作形容詞用

在現代標準漢語裏,爲了將“興趣”、“營養”、“禮貌”這些帶有感官性、表達性的名詞與主語聯繫起來,可以在這些名詞之前加個“”字,構成“主——系——表”結構。

例如:

  • “很興趣”
  • “很營養”
  • “很禮貌”

但是,在新國華語文章當中,常不用“有”字,而是直接“名詞作形容詞”用。同類的特殊語法結構,還可參見文言文中的“名詞作動詞”。

例如:

  • “很興趣
  • “很營養
  • “很禮貌

“一下”作副詞與動詞重疊

在中國普通話當中,“一下”常置於動詞之後,用於顯示(動詞所代表的)動作是短暫的;同類的表述方法也可以通過動詞重疊來完成,但是兩者不可混合使用。 例如:

“一下”作副詞修飾動詞表暫時性 動詞重疊表暫時性
“讓我想一下。” “讓我想想。”
“我們討論一下。” “我們討論討論。”
“大家研究一下。” “大家研究研究。”

但是,在新國華語中,“一下”作副詞修飾動詞和動詞重疊則同時應用以完成對於暫時性的表述。

例如:

  • “讓我想想一下。”
  • “我們討論討論一下。”
  • “大家研究研究一下。”

“被”作副詞的習慣用法

大陸普通話當中,如非特意強調主謂之間的被動關係,很少使用“被”這個副詞;新國華語口語則時常使用“被”修飾一切和主語具有隱含被動關係的動詞。這是受到了英語的影響。

例如:

新國华语 大陸普通話
馬路修好了。 馬路修好了。

動賓結構詞組作謂語的用法

新國華語口語有時會將形容詞或動賓結構詞組當謂語使用。

例如:

“進步”為“動賓結構”詞組,也可整體作形容詞意為“先進的、前進的”。動賓結構作謂語時:

新國華語口語 現代漢語口語
“我要進步我的華語。”(“進步”形容詞作動詞,此語法或許是受英語句子 "I want to improve my Chinese."的影響。) “我要讓我的華語進步”(“讓……進步”詞組作謂語)

重疊字

有些詞語會以重疊字的方式來說,這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華語
硬要 硬硬要
亂講 亂亂講

特殊量詞

新加坡華語(尤其是新加坡式華語)所使用的一些量詞和標準漢語裡的量詞有所不同。這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華語 註釋
一個蛋 一粒蛋 閩南語採用“粒”liap
一所學校 一間學校 閩南語採用“間”kierng (粵語亦有同樣用法)

語音

標準語音

新加坡的華語在語音方面基本上跟普通話是一樣的,即有四個聲調,但兒化輕聲並不存在于當地華語。

當地華語的最初參考的是中國的老國音,以及後來的新國音,然後才是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在發展之初,由于入聲的影響,出現了第五聲。[16]

這個第五聲有以下音韻特徵:

  1. 它是個下降調,調值通常是51,有時則是53。
  2. 它的持續時間較短,聼起來有种“中斷”的感覺。
  3. 帶這個聲調都有一個喉塞音的韻尾;這個韻尾有時很明顯,有時較模糊。這個塞音韻尾不但截斷了聲調的持續時間,也使得音節輔音韻頭變爲強音,因而近似濁輔音

但是,經過多年的演變,新加坡華語的第五聲已消失了。

在語音方面,新加坡標準華語跟現代標準漢語有些細微的不同:

漢字詞彙 新加坡 中國大陸 台灣 註釋
xiū xiūxi xiū

“息 ”在新加坡標準華語讀成陽平聲調(第二聲調),如同台灣。但是,在中國大陸,“息 ”則讀成輕聲。

yánjiū yánjiū yánjiù “究 ”在新加坡標準華語讀成陰平聲調(第一聲調),如同中國大陸。但是,在台灣,“究 ”則讀成第四聲調。
垃圾 lājī lājī lèsè 新加坡“垃圾”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但在台灣,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有可能是受吳語的影響。
jué jué jiǎosè/jué 新加坡“角色”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但在台灣,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不過兩種讀法都可以在中文界使用。
bāokuò bāokuò bāoguā/bāokuò 新加坡“包括”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但在台灣,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 “括”讀成 "guā" ,雖然台灣也接受了"kuò"的讀法。

腔調

新加坡本地華人的華語腔調比較接近中國大陸南部地區的腔調,尤其是福建廣東海南地區[2]

讀音特點

①ㄓㄔㄕ (zh chi shi) 變ㄗㄘㄙ (z c s)

捲舌音在新加坡華語省略掉。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只是 子嗣
池塘 祠堂

②ㄩ (yu) 變ㄧ (i)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③ㄖ (r) 變ㄌ (l)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ㄖ (r) 變ㄌ (l) 的讀音一般是受閩南語,尤其是泉音的"ㄌ (l)"影響,例如“熱” 閩南語一般讀成lua̍h(泉音)或jua̍h (漳音)。

④ㄣ (en) 變ㄥ (eng)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⑤ㄦ (er) 變ㄜ (e)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⑥阴平字變第四聲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
吃飯 次飯
屋子 勿子

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受新加坡福建話的影響

新加坡福建話(閩南語)是新加坡華人圈中最大的方言。閩南人通常會以閩南語的方式去講華語。這就導致一种閩南語式的華語出現在新加坡,跟中國普通話在語法、詞彙及語音有著明顯的差異。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閩南語式華語 註釋
要在這裡吃,還是打包?(陸)

內用,還是外帶?(台)

吃,還是包? 食, 抑是包 tsia̍h á-sī pau? (閩南語)
點餐 叫東西吃 叫物件食 kiò mi̍h-kiānn tsia̍h (閩南語)

受其他新加坡漢語方言的影響

除了閩南語之外,新加坡仍有一部分的人士在家裡講自己祖籍的漢語方言,例如閩語粵語客語瓊語。有些人士可能會因為不同祖籍通婚的關係會講超過兩種或更多的漢語方言。在方言母語的影響下,這些人士在講華語時通常會保有自己方言的口音,文法和詞彙。

受英語的影響

英語是新加坡主要的行政教育工商語言(即所謂的“第一語言”)。英語對新加坡華語的影響也不小。例如,有許多政府行政命令都是先以英語頒布,然後才翻譯成中文。由英語再翻譯成中文有時也會出差錯。有些習慣講新加坡式英語的新加坡華人在講華語時,會加入新加坡式英語的各種英語或方言詞彙,造就了新加坡式華語。雖然有些人在講華語時並沒有方言腔,但思維模式則習慣使用英語,遂以英語的方式和語音腔調去講華語。由此,新加坡華語也受到來自英語的影響。

書寫系統

在新加坡,簡體字是官方及報章所使用正式華語文字。雖然新加坡學校一律教授簡體字,但是新加坡政府並不阻攔使用繁體字。因此,有許多商店的招牌標語仍然使用繁體字。小販中心和咖啡店的菜單也通常使用繁體字。

由於沒有對繁體字媒體或刊物有所禁止,新加坡仍從台灣香港進口大量繁體字讀物、雜誌、流行音樂、電視娛樂媒體節目等。有許多來自港台地區的卡拉OK光碟裏面的詞都是以繁體字寫的。雖然官方的出版是以簡體字為主,政府仍允許家長在註冊小孩的名字時可以選用繁體字。除此之外,新加坡書法界為保留漢字的優美,也經常使用繁體字。隨著網路的興起,新加坡華人可以在電腦裡自由書寫簡繁兩種字體,因此新加坡仍有一些人士使用繁體字。

新加坡早期主要是使用繁體字。自1970年代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之後,則全盤開始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新加坡曾經經過三輪的漢字簡化過程,最終全盤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制訂簡化字。1969年之前,新加坡仍使用繁體字。從1969至1976年,新加坡教育部頒佈不同於中國大陸的簡化字。1976年之後全盤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藝文

音樂

傳統戲劇

電影

電視劇

电视新聞

目前,新加坡有兩個電視台擁有華語新聞的時段。

電視台 節目名稱 節目時段
新传媒8频道
  1. 狮城有约Hello Singapore
  2. 狮城6点半Singapore Today
  3. 晚间新闻News Tonight
  1. 周一至周五 18:30~19:30;
  2. 週一至週日 18:30~19:00;
  3. 週一至週日 22:00~22:30
新傳媒U播道
  1. 晚间新闻News Tonight
  1. 週一至週日 23:00~23:30

社會語言學議題

社會

新加坡的人口以华族占绝大多数,可是鉴于这个岛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华文从来就不是主要的官方行政语文或学校里的主要教学媒介语。

不过,虽然华文不是行政语文,可是华语仍然是广大华族的生活语言,是他们之间互相沟通较为方便的语言,因此也是各政党争取选票的政治语言。根据观察,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能用华语跟选民直接沟通的候选人,他们获胜的机会比不谙华语者来得高。于是,在竞选期间,候选人无不设法以华语发表演讲,吸引说华语的选民[17]

新加坡華語程度的批評

新加坡因為在1980年代廢除華校制度,將原來的華校改成全英校制度,雖然有講華語運動及要所有的華族兒童學習華語,但新加坡年輕華族人士的華語程度仍然面臨下滑的情況。這不僅讓政府的華語政策備受批評,也讓政府傷透腦筋想辦法要改進華文教學。

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雙語教育即成為主流教育體系的基石。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新加坡推行以英語為主、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基於國家發展所作出的選擇。但是,經過40多年的推動後,英語不但已成為本地強勢主導工作語言、跨族群語言、「國家語言」,未來還可能取代族群母語,成為新加坡學生第一習得語言[2]

在新加坡的華族社群裏,華族學生必須接受「英文為主,華文為輔」的雙語教育體制,在基礎教育階段修讀十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18][2]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新加坡的影響

近年來,中國大陸隨著綜合國力的急升,逐漸從世界的工廠轉型為世界的市場,華語也因此躋身成為僅次於英語的全球第二語言,越來越多外籍人士都以學習華語作為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條件。華語在新加坡的主要功能除了承傳華族文化外,也開始顯現其經濟價值,間接地增加本地學生及工作人士學習華語的興趣。[2][19][2]

語言政策的影響

新加坡所推行的「雙語」地區,雖然在政府倡導、民間努力之下,得到了較多的學習英語、使用英語的機會,相對地,在母語的學習上,卻減少或剝奪了許多應有的機會。或許仍可看到一般新加坡人民能用母語交談,甚至看報紙、讀些消遣文字,寫出隻字片語,但是缺少正式的學科訓練,一般人的文字使用能力卻難以提升到從事學術研究、文藝創作、法理論辯、說理傳道的高層次境界。如此一來,母語文化的推展傳遞,勢必受到重大的限制,在一昧追求提昇英語能力的過程中,卻不自覺地慢慢脫離了母語的文化,實在是無法彌補的損失。[20][2]

註釋

  1. ^ 早期華人大多自稱為華人唐人(「唐人」一詞多用於福建話廣府話華人一詞多用於華語,因此「唐人」甚少在書面上使用)。民國起自稱中國人、華人及華僑,新加坡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華裔,不再稱中國人。新加坡現今的華人大多數是民國時期移民到新加坡的第一或第二代華裔,這些華人的祖先曾經被稱為「新客」。
  2. ^ 「地下鐵」是香港建設地鐵時襲自日語的稱呼,然後新加坡仿傚香港建設地鐵時亦沿用了

参考文献

  1. ^ Chinese, Mandarin,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中文,亦在新加坡使用).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于2020年5月21日) (英语).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存档副本. [2014-05-15]. (原始内容于2018-12-25). 
  3. ^ Leong Koon Chan. . [2011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1日) (英语). 
  4. ^ Reuters(路透社). . [2011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5. ^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新加坡統計局). (PDF).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1年1月24日) (英语). 
  6. ^ 中国新闻网. 探讨新加坡人与中国新移民:接纳与融入间的对视.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7日). 
  7. ^ 中国新闻网. 新加坡内阁资政:新加坡华语尽量向普通话靠拢.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7日). 
  8. ^ 許維賢.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台灣: 聯經出版. 2018: 36–41. ISBN 9789570850987. 
  9. ^ 洪鎌德◎台大國發所教授.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 [2013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于2013年7月17日) (中文(臺灣)). 
  10. ^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新加坡联邦出版社出版. 1999. 
  11. ^ . [2013-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3-23). 
  12. ^ 《联合晚报》. 1998. 
  13. ^ 周清海. 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 [2013-08-15]. (原始内容于2020-12-24) (中文(中国大陆)). 
  14. ^ 蘇軾,北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15. ^ 節錄自黄孟文的《安乐窝》。
  16. ^ 周清海. 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于2020年12月24日). 
  17. ^ 吴元华. 论新加坡华语文的「政治价值」. [2013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于2021年2月7日). 
  18. ^ 吳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 [August 28, 20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3-12-14). 
  19. ^ 吳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新加坡). [28 Aug 20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3-12-14). 
  20. ^ 陳學怡. 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 (PDF).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 [2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 (PDF)于2012-12-03). 

外部連結

延伸阅读

  • 周清海 著:《新加坡的华语词汇与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2002年,ISBN 981412723XISBN 9789814127233
  • 周清海 著:《变动中的语言》,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2009年, ISBN 9814243922ISBN 9789814243926

參見

新加坡華語, 此条目的主題是新加坡華人圈中使用的漢語官話, 关于一种以爲基礎的混合語, 請見, 新加坡式華語, 或華文, 中文, 是指新加坡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現代標準漢語变体, 是除了英語, 馬來語和坦米爾語之外的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 母语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母语使用人数1, 2010年, 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官話北京官話現代標準漢語官方地位作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管理机构推廣華語理事會,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語言代碼iso, span, class, plainlinks, span, href, h. 此条目的主題是新加坡華人圈中使用的漢語官話 关于一种以新加坡華語爲基礎的混合語 請見 新加坡式華語 新加坡華語或華文 中文 是指新加坡人圈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含有當地特色的現代標準漢語变体 是除了英語 馬來語和坦米爾語之外的新加坡官方語言之一 2 新加坡華語母语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母语使用人数1 210 000 2010年 1 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官話北京官話現代標準漢語新加坡華語官方地位作为官方语言 新加坡管理机构推廣華語理事會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語言代碼ISO 639 1 span class plainlinks zh span ISO 639 2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hi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hi chi a B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zho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zho zho a T ISO 639 3 a href https iso639 3 sil org code cmn class extiw title iso639 3 cmn cmn a ISO 639 6huyu新加坡華語可以分成兩種形态 新加坡標準華語和新加坡式華語 這兩種對於精通中文的人士很容易辨別 新加坡標準華語主要是使用於較為正式的場合 可以在新加坡華語傳媒聽到 也是新加坡學校裡所教授的一般語言形式 新加坡式華語則是一般新加坡華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的一種口语化华语 這種漢英混合式的非正式口语通常加雜了大量的英語 其他闽粤方言和馬來語詞彙句子 2 3 2 4 5 6 7 2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 口語化的新加坡華語有不少地方與馬來西亞華語相似 但因腔调上有些不同 某些新加坡人将带有马来西亚口音的华语腔调称为 联邦腔 而两者合称为 新馬華語 目录 1 稱呼 2 概况 2 1 新加坡標準華語 2 2 新加坡式華語 2 3 新加坡華語特色 3 歷史 3 1 背景 3 2 華語在新加坡 4 詞彙 4 1 詞彙差異 4 2 新加坡獨特的地區新詞 4 3 採用台灣華語詞彙 4 4 採用香港華語詞彙 4 5 同實異名的詞語 4 6 同名異實詞語 4 7 漢語方言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4 8 英語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5 語法 5 1 時間 5 2 日子 5 3 數量大的號碼 5 4 特殊語法 5 4 1 先 作副詞在句子中的位置 5 4 2 以 而已 取代 罷了 5 4 3 以 才 取代 再 5 4 4 啊 表肯定的用法 5 4 5 了 的讀法 5 4 6 名詞作形容詞用 5 4 7 一下 作副詞與動詞重疊 5 4 8 被 作副詞的習慣用法 5 4 9 動賓結構詞組作謂語的用法 5 4 10 重疊字 5 5 特殊量詞 6 語音 6 1 標準語音 6 2 腔調 6 3 讀音特點 6 3 1 ㄓㄔㄕ zh chi shi 變ㄗㄘㄙ z c s 6 3 2 ㄩ yu 變ㄧ i 6 3 3 ㄖ r 變ㄌ l 6 3 4 ㄣ en 變ㄥ eng 6 3 5 ㄦ er 變ㄜ e 6 3 6 阴平字變第四聲 7 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7 1 受新加坡福建話的影響 7 2 受其他新加坡漢語方言的影響 7 3 受英語的影響 8 書寫系統 9 藝文 9 1 音樂 9 2 傳統戲劇 9 3 電影 9 4 電視劇 9 5 电视新聞 10 社會語言學議題 10 1 社會 10 2 新加坡華語程度的批評 10 3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新加坡的影響 10 4 語言政策的影響 11 註釋 12 参考文献 13 外部連結 14 延伸阅读 15 參見稱呼 编辑主条目 華語 在1960年代中葉以前 華語 是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對各種漢語言的統稱 例如新加坡報章會把港產片 粵語 廈語片 閩南語 國語片 北京官話 一概稱為 華語電影 然而1960年代中葉後 新加坡開始把 華語 專指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 以北方官話為基礎的現代標準漢語 粵語和閩南語被排除出 華語 之列 新加坡華語和馬來西亞華語沿襲了此一稱呼 8 概况 编辑新加坡標準華語 编辑 新加坡標準華語主要是以北京官話作為基準 新加坡電視台和電台的新聞播報員在使用華語播報新聞時 除了語音跟台灣國語相似以外 無論是詞彙還是語法 都跟普通話沒什麽差別 如果說多少有些不同的話 主要是在詞彙方面 新加坡式華語 编辑 主条目 新加坡式華語 在普通的口語溝通方面 當地華語受到當地歷史 文化與社會環境等的影響 因此跟普通話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基於早期華人先輩下南洋的共同文化和經歷 口語化的新加坡式華語普遍上與馬來西亞華語最為接近 也可互通 新加坡華語特色 编辑 1911年新加坡華校所採用的中文課本主要來自中華民國 中文文體仍是文言文 新加坡華語保留了文言文及二十世紀初中國白話文的一些詞彙和特色 由於早期的新加坡華校大多採用中華民國時期的教科書 華語發音一律根據 國音字典 和 國音常用字彙 因此在發音方面仍保留了一些舊讀音 此外 當地華語在發展之初也受其他新加坡漢語方言的影響 如閩南語 粵語 客語等 從1949到1979年 新加坡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任何的接觸 普通話並未對當地華語產生影響 1979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 隨著新加坡與中國大陸接觸日趨頻繁 從繁體字轉為改用簡體字 普通話裡的許多詞彙也逐漸流入新加坡華語 歷史 编辑背景 编辑 史料说明 新加坡1819年在莱佛士开埠本地前 已有华人居住 新加坡由莱佛士开埠 大量马来亚土生华人商贾及欧洲商人来到 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于是出现契约劳工 猪仔 的买卖 也常称为苦力 coolie 由于清朝初年有海禁条例 人民不可自由出入 因此契约华工都是经由葡萄牙人管控的澳门到海外 或由猪仔贩商到中国收买地方官员放人出洋 以此推测 在19世纪初期 要有大量华工出洋的情况并不太可能 这种情况一直要到1842年8月 南京条约 签订后才形成大规模华工出洋的情况 1860年中英 中法与中国满清政府签下的 北京条约 华工出洋一时达到高潮 19世紀至20世紀前半葉 從中國到新加坡的華人被稱作 新客 sinkeh 閩南語讀音 註 1 新客 有一大部分是契約勞工 包括扛包头的苦力 轮船的烧炭工 在街上待聘的杂工等 有些則是因爲中國家鄉貧窮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而南下南洋 而其他則是爲了逃離二十世紀前半葉中國各種的戰亂而来到了新加坡 他們主要來自中國南部沿海地帶如福建省 廣東省 海南省 心繫 唐山 中國的別稱 認為自己是華僑 在這些新客當中 其中以閩南人 潮州人 廣府人 客家人及海南人最多 福建 廣府 客家各自擁有不同的方言 為閩南語 閩南語泉漳片 潮州話 閩南語潮汕片 粵語 客家語 海南話 沿海閩語 瓊雷話 海南話 等 各自成立會館 華語在新加坡 编辑 1980年中國大陸改革開放之後 隨著新加坡 馬來西亞與中國大陸的文化交流 遂採用了中國大陸的漢語 從用繁體字轉為改用簡化字等 自1979年講華語運動開始 新加坡推廣華語 2 9 2 1990年後 隨著新中交流頻繁 許多的普通話詞彙也開始流入新加坡的中文當中 詞彙 编辑詞彙差異 编辑 新國的華語和現代標準漢語的最大差異主要是在詞彙方面 由於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從1949至1979年之間並沒有任何的接觸 新加坡必須根據自己當地的社會環境來發展華語文 除了考慮到新加坡當地的社會文化環境 新加坡也從中華民國國語文或其他新加坡當地的各種漢語方言裏吸收許多的詞彙 這就逐漸形成了新加坡特屬的華語詞彙 根據汪惠迪所編寫的 時代新加坡特有詞語詞典 新加坡擁有1560個本地獨特的華語詞彙 而這些詞彙都不曾在中國大陸或台灣使用過 10 自1980年代開始 新加坡標準華語已越來越傾向現代標準漢語 因此 新加坡標準華語和現代標準漢語在詞彙方面的相似度已達90 11 以下的例子顯示了新加坡 中國大陸 台灣和香港所使用的不同詞彙 我想吃快熟麵 新加坡 我想吃方便麵 中國大陸 我想吃泡面 台灣 我想吃即食麵 香港 我要搭德士 新加坡 我要搭出租車 中國大陸 我要搭计程车 台灣 我要搭的士 香港 在部署突击行动时 最重要的是要确保公众以及有关单位内任何人士的安全 12 新加坡 在部署突击行动时 最重要的是要确保群众以及有关 相关单位内所有人士的安全 中國大陸 在部署突擊行動時 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民眾及相關單位內所有人士的安全 台灣 在部署突襲行動時 最重要的是要確保公衆及有關 相關單位內所有人士的安全 香港 新加坡獨特的地區新詞 编辑 新加坡有許多跟當地生活有關係的地區詞彙 其根源是來自對於馬來語詞彙的音譯 例如 甘榜 巴刹 等都源自對於馬來語詞彙的音譯 汪惠迪编著的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就收了不少新加坡的社区词 大 字下所收的社区词有 大宝森节 大伯公 大彩 大彩万字票 大草场 大耳窿 大马 大牌 大坡 大日子 大学先修班 大字报 等等 13 新加坡獨特地區新詞 注释紅毛丹 rambutan 即韶子 一種水果 從馬來語詞彙rambutan翻譯而來 奎籠 kelong 建于浅海的木结构建筑物 主要用来搞网箱养鱼 提供海上钓场等服务 源自闽南语詞彙 奎籠 ke long 甘榜 kampung 馬來村莊 源自閩南語漢字 甘榜 kam pong 對於馬來語詞彙Kampung的音譯 沙爹 satay 一种新加坡馬來食物 類似燒烤肉串 從馬來語詞彙satay翻譯而來 清湯 即高汤 固本 coupon 一种停車用時的票本 從英語詞彙Coupon翻譯而來 組屋 HDB flat 由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所建的公共住宅 稱爲 政府組屋 擁車證 certificate of entitlement COE 在買車時必須先投標購買牌證以取得車子擁有權 這牌證就叫做 擁車證 保健儲蓄 Medisave medical saving 公基金裏的儲蓄 有一部份能夠用來償還醫療費用 稱爲 保健儲蓄 周末用車 Weekend Car 一種新加坡車子擁有權的等級 財路 Giro 一种在新加坡直接從銀行轉帳定期扣取費用的付費系統 巴刹 bazaar 或 Pasar 馬來語 特指菜市場 與中國西北的 巴扎 集市 同源 起源於閩南語漢字 巴刹 ba sa 對於馬來語詞彙Pasar的音譯 新加坡華語沒有把 巴刹 念成 ba1 cha4 反而是取類似閩南語讀音 巴刹 ba1 sa4 民衆俱樂部 聯絡所 community centre 一個供民衆休閒活動的中心 叻沙 laksa 一种馬來咖哩麵食 源自閩南語漢字 叻沙lak sa 對於馬來語詞彙laksa的音譯 垃圾蟲 litter bug 指因隨地亂丟垃圾觸犯法律的人 從英語翻譯而來 排屋 terrace house 一种互相連接排行一行的私人住屋 採用台灣華語詞彙 编辑 新加坡華語的日常生活用詞仍採用許多台灣華語詞彙 新加坡用詞 同台灣詞彙 中國大陸词汇馬鈴薯 台 土豆 陸 腳踏車 台 脚车 自行車 陸 即溶三合一咖啡 台 速溶一加二咖啡 陸 採用香港華語詞彙 编辑 由於新加坡和香港都曾為英國殖民地 且均通粵語 居民和經貿往來密切 所以也有些詞彙是從香港而來 新加坡用詞 同香港詞彙 台灣詞彙 中国大陆词汇捷運 地下鐵 地鐵 註 2 捷運 地铁德士 taxi的音譯 計程車 出租車巴士 bus的音譯 公車 公共汽車的簡稱 公交车 公共交通车的简称 同實異名的詞語 编辑 新加坡和其他華語地區如中國大陸或台灣所用的一些詞彙雖然表達不同 但卻有著同樣的意思 近年隨著各華語區之間的交流頻繁 同實異名的地區性華語詞彙逐漸趨同 並且由於華文書寫上表意的特點 也使得各華語地區間能夠一定程度上理解或意會不同地區的非翻譯類詞彙 而因各地接觸不同外文事物 採取不同翻譯方式翻譯來的音譯詞 則往往成為某一華語地區的特色詞彙 並且只有該地區的華語人口才能理解 此外 各華語區詞彙明顯體現了各地華語社區歷史 政治 文化發展的歷程 使得新加坡華語詞彙非常具有特色 例如 新加坡的詞彙 樂齡 顯然比中國大陸的 老齡 更文雅 而新加坡的詞彙 客工 相比臺灣的詞彙 外勞 更具人道精神 新加坡 中國大陆 台湾 注释樂龄人 老人 老年人 年長者 上年紀的人或者較老的人 台灣和大陸也偶爾使用 長者 耆老 等詞 一般專門用在文雅的書面語中 三文治 三明治 三明治 從英語 Sandwich 音译而來 再透過粵語 三文治 saam mahn jih 轉寫 德士 出租車 計程車 從英語 Taxi 翻譯而來 比較闽南语 的士 tik si 計程車 這個詞語也滲透到了中國大陸的中文詞彙當中 貨櫃 集裝箱 集裝箱 貨櫃 新加坡並用 貨櫃 集裝箱 兩詞 大陸使用 集裝箱 特指海港 運輸過程中特用的巨型或大型封閉式貨物箱體 而 貨櫃 一詞在大陸表示一般商店 商場中靠墻擺放的貨物陳列櫃 非特指 任何陳列擺放商品貨物的櫃式傢具都可稱為 貨櫃 貨櫃 一詞源於粵語 火患 火災 火警 新加坡和台灣也使用 火災 一詞 大陸也使用 火險 一詞來表示 火災 火患 而 火警 一詞在大陸則特指 消防員警隊 或 火災警報 耐 耐用 耐用 從文言文吸收而來 新加坡也使用 耐用 一詞 駕車 開車 駕駛 開車 駕 這個詞是從文言文吸收而來的 與文言文一脈相承 中國大陸也使用 駕車 駕駛員 一類的詞彙 新加坡也使用 開車 一詞 首個 第一個 第一個 首個 第一個 新加坡也使用 第一個 一詞 中國大陸也使用 首個 一詞 公衆 公眾 大眾 群眾 民眾 公衆 這個詞語也滲透到了中國大陸的中文詞彙當中 並且因為 天下為公 該詞往往含有一定的 正義性 在中國大陸 因為歷史與政治原因 群眾 一詞屬於政治概念 特指所有非共產黨籍人士 在政治地位上屬於 被領導 追隨 乃至 服從組織安排 的角色 而 大眾 在中國大陸華語語境中 一般指 人數眾多的大多數 含有 普通人 之意 群體 集體 集體 中國大陸和台灣也使用 群體 這個詞語 在中國大陸 因為歷史原因 集體 一詞曾經嚴格作為政治概念 與 個人 對立 通常必須與正面的事物相聯繫 具體可參加集體主義 而大陸改革開放后更為常用 群體 一詞 用於非常中性地表述相應的概念 第一時間 立刻 立即 立刻 大陸也使用 第一時間 立即 即刻 等多種表達方式 由於地域相對廣闊 中國大陸詞彙豐富程度相對較高 同時對各種地區性詞彙接受度非常高 除了一些日常生活用語往往約定俗成 對一般常用的表達方式詞彙廣泛接受 第一時間 的說法來自粵語 台灣也使用 立刻 的說法 一頭霧水 暈頭轉向 糊裏糊塗 一頭霧水 暈頭轉向 大陸也使用 一頭霧水 糊裏糊塗 雲裡霧裡 稀裡糊塗 莫名其妙 等多種表達方式 碼頭 港口 港口 碼頭 來源於閩南語 粵語 客語 領袖 領導 領袖 三地各自都使用 領袖 一詞 但意義大不相同 在新加坡與台灣 領袖 一詞大約相當於大陸語境的 領導 均作為名詞 指身居領導地位的人 而在大陸 領袖 一詞特指具有偉大領導力 號召力 並且極大影響了一個區域 一個時代的人 常常具有非常推崇的褒獎之意 并不常用 在新加坡有時也會使用 領導 一詞 手机 手機 行動電話 手機客工 外籍勞工 外勞 移工 國際移工 受台灣華語影響 外勞 一詞有時候會出現在新加坡華文報刊 例如聯合早報 農夫 農民 農民 農夫 農夫 這個詞在1949年之前的中國大陸廣泛使用 但在現代的中國大陸則採用 農民 的稱謂 農夫 一詞仍然使用于新加坡 巴士 公交車 公交 公車 巴士 巴士 是英文 bus 的音译 公車 一詞也能夠被中國大陸華文使用者接受 然而日常生活中更常用 公交 公共交通 或者 公交车 公共交通车 這樣的詞彙 以免和 公車上書 這樣的歷史典故混淆 中国大陆也旧称 公共汽车 电单车 摩托车 摩托車 機車 摩托車 來源於粵語 脚踏车 脚车 自行车 單車 腳踏車 腳踏車 自行車 單車 来自闽南語 骹踏车 kha ta h tshia 罗里 卡車 貨車 卡車 拖拉庫 罗里 系闽南语对英语 lorry 的音译 大陆的 卡车 系英文 pick up 翻譯成 皮卡 再參照 某車 類型的構詞方式 表意化構詞而固定下來 角頭 角落 角落 新加坡的 角頭 來源於閩南語發音 kak thau 在中國大陸 台灣 角頭 是指幫派首領 散錢 零錢 零錢 新加坡的 散錢 來源於闽南语散钱suann tsinn 不懂 不知道 不曉得 不曉得 不知道 新加坡華人有時不區分 懂 和 知道 曉得 之間的差異 有可能是受闽南语的影響 因為闽南語的 懂 和 知道 同為 知影 同名異實詞語 编辑 在新國華語和普通話中 有些詞彙看起來是一樣的 同名 但卻有著不同的意思及用法 異實 詞語 當地華語的意思 大陸普通話的意思 註釋小姐 泛稱 年輕女子 妓女 在新加坡 小姐 姐 字吉野切 聲調作普通話的第三聲 是指餐廳的女性服務生或對於年輕女子的普通尊稱 然而在中國大陆90年代之后的普通話口语中 因為香港 廣東等地夜總會的興起和傳入 漸漸把一些風塵職業美稱為 舞小姐 公關小姐 於是在北方普通話中 小姐 小 字聲調拖長 姐 字聲調變化作普通話的輕聲 仍然寫作 小姐 一詞也逐漸成了輕佻并含有貶義的 用來特指妓女 同類發生改變的詞語有 陪酒 公主 陪酒 少爺 等 其語調一般和作本意時相比略有改變 大陸華語對服務生比較普遍的口语稱呼是 服務員 又因為服務員大多比較年輕 有些地區口語作 小哥兒 小妹兒 如大陸方言中的四川普通話 年輕人更是往往詼諧地稱呼為 帥哥 美女 等 在大陸華文的书面或正式场合 小姐 仍然保持其本意 同样指年轻女性 在台灣 香港 澳門 無論粵語還是普通話 小姐 的意思則是跟新加坡一樣 對付 嚴厲懲處 原意為應對 處置 敷衍應付了事 將就 湊合 在新加坡 對付 是有貶義的 意思是嚴厲懲處 比如説 叛軍受到印尼軍的強力對付 在中國大陆普通話當中 對付 一般只包含輕度貶義 通常指 馬馬虎虎應對 當說 對付 付 字此處在普通話裡作輕聲 某人時不含貶義 但此時表達 對某人採取敵對措施 之意 在台灣 對付 的意思跟新加坡是一樣的 懂 知道 了解 明白 比如説 當地華語口語常講 你懂路嗎 我不懂路 這與中國大陸的海南方言用法相同 計算機 計算器 計數器 電腦 在中國大陸 計算機 專指 電腦 computer 偶尔在方言和非正规场合中指 计算器 在新加坡 台灣 計算機 專指 計算器 calculator 與粵語 計數機 相同 漢語方言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编辑 有許多新國華語的詞彙源自于其他漢語方言如閩南語 潮州話 粵語等 這些方言也影響了當地華語 當地華語詞彙 意思 方言來源註釋阿兵哥 軍人 兵士 來源於閩南語 阿兵哥 閩南語讀音 a peng ko 怕輸 怕輸給別人 不能吃虧 要跟隨潮流的一種心態 來源於閩南語 惊输 閩南語讀音 kia su 幾時 什麽時候 來源於文言文 明月幾時有 14 閩南語 阿公 a gōng 祖父 來源於閩南語 阿嬤 a ma 祖母 來源於閩南語 粵語 阿婆 老太太 來源於閩南語 很閒 hen xiǎn 無聊 悶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 sien 无聊 的意思 敢敢 勇敢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 kaⁿ kaⁿ 例如 敢敢做個開心人 古早 古時候 來源於閩南語 發音 kɔ tza 出現在新加坡小販中心的華文字標語 做工 工作 上班 來源於閩南語發音 tzo kang 在中國大陸或台灣 做工 是指 幹活 或從事體力勞動的工作 例如做粗工 燒 熱 燙 來源於閩南語發音 sio 什麽來的 這是什麽 來源於閩南語 啥物來个 閩南語讀音 sia mi lai e 同樣的表述在台語也假字寫作 蝦米 啥咪 等 起价 漲價 來源於閩南語 khi ke 做莫 zuo mo 爲什麽 做什麽 来源于古汉语 可能直接來自闽南语的 做莫 或粵語的 做咩 zou me 阿佬a lǎo 先生 佬 粵語讀音 lao 來源於粵語 是乜 shi meh 是嗎 乜 粵語讀音 meh 來源於粵語 句末語氣詞 是囉 shi lōr 對啊 囉 粵語讀音 lōr 來源於粵語 句末語氣詞 大耳窿da er long 也稱之爲 阿窿 地下錢莊 放高利貸的不法分子 來源於粵語搭客 乘客 來源於粵語擺烏龍 誤會 搞錯 來源於粵語好臉hao lian 愛出風頭 愛現 來源於潮州話 潮州話讀音 haon3 lieng2 滷麵 一种麵食 來源於闽南语 閩南語讀音 lɔ mi 粿條 一种平扁的麵食 來源於潮州話 粿條 閩南語讀音 kue tiao 比較粵語 河粉 hɔ fan 英語詞對新國華語的影響 编辑 有些新加坡華語詞彙來源於英語 這些詞語出現在當地華語文章裏 新國華語 華語意思 英語原詞 註釋巴士 公交车 公車 Bus 與香港及澳門一樣巴仙 百分比 Percentage 例如 五巴仙 等於 5 或 百分之五 德士 出租車 计程車 Taxi 參照香港的同源音譯詞 的士 語法 编辑新國華語的書面語法基本上跟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是相同的 但在口語表達方面 新加坡的華語主要是受到了各種漢語方言 文言文及英語的影響 時間 编辑 在星國華語的口語當中 有許多人使用 字 這個詞語來代表 五分鐘 鐘頭 這個詞語則代替了 小時 這個詞 例如 一個字 五分鐘 兩個字 十分鐘 三個字 十五分鐘 九個字 四十五分鐘7 45pm 通常被說成 七點九個字 或 七點九 標準華語 七點四十五分 字 的用法來源于文言文 閩南語或粵語 在中國古代計時方法當中 小時 是以 時辰 兩個小時 做為一個單位 分鐘 則是由 刻 十五分鐘 為單位 一 刻 則分成三個 字 等於五分鐘 日子 编辑 在談到日子的時候 新國華語的口語則慣以 拜 這個詞來取代 星期 這個詞語 例如 拜一 是指 星期一 星期天 則叫 禮拜天 或 禮拜 一個星期 則通常叫做 一個禮拜 拜 的實用來源於閩南語 禮拜 則來源於基督教徒對於一個星期裏日子的定義 數量大的號碼 编辑 在數量大的號碼當中 與其說 一万 新國華語口語則慣用 十千 十萬 則通常在當地華語當中被說成 百千 這是受到了西方數字系統的影響 即Ten Thousand Hundred Thousand等等 特殊語法 编辑 先 作副詞在句子中的位置 编辑 新加坡人说华语时有把 先 字置于后面的习惯 新國华语 现代标准汉语我现在还在忙 不如你到楼下吃 个 饭先 我现在还在忙 不如你先到楼下吃 个 饭 你走先 你先走 以上是典型的新加坡 先 作副詞的用法 在邻近的马来西亚华语也有类似的用法 而在粵語中 時間副詞 先 必須置於動詞之後 故而港澳等地以粵語為母語者也經常將這一結構用於普通話中 以 而已 取代 罷了 编辑 新國華語慣用 而已 一詞 相對應於普通話的 罷了 這是受到了文言文的影響 例如 這樣子而已啊 在中国大陆 这种用法有时也会出现 但是通常 罷了 更常用 以 才 取代 再 编辑 在中國普通話裏 再 作副詞是用來表示動作的先後順序 前半段動作在先 后半段動作在後 而使用的 新國華語則通常使用 才 而較少用 再 例如 关税申报单刚巧用完了 打算在飞机上领了才填写 15 现在不要说 等他吃饱了才说 啊 表肯定的用法 编辑 在新加坡华语的口语当中 啊 通常念成 aⁿ 带有鼻音 代表 是的 的意思 標準漢語則通常使用 是 好 亦有些近似 哦 或 噢 了 的讀法 编辑 在新加坡華語的口語當中 當 了 置於動詞後 表示動作的結束時 了 通常念成 liǎo 例如 吃飯了嗎 標準漢語通常將 了 念成 le 輕聲 將 了 念成 liǎo 主要是源自於閩南語對於 了 liau 的讀法 例如 食飯了 閩南語讀音 tsia h pn g liau 亦 吃飯後 名詞作形容詞用 编辑 在現代標準漢語裏 爲了將 興趣 營養 禮貌 這些帶有感官性 表達性的名詞與主語聯繫起來 可以在這些名詞之前加個 有 字 構成 主 系 表 結構 例如 很有興趣 很有營養 很有禮貌 但是 在新國華語文章當中 常不用 有 字 而是直接 名詞作形容詞 用 同類的特殊語法結構 還可參見文言文中的 名詞作動詞 例如 很興趣 很營養 很禮貌 一下 作副詞與動詞重疊 编辑 在中國普通話當中 一下 常置於動詞之後 用於顯示 動詞所代表的 動作是短暫的 同類的表述方法也可以通過動詞重疊來完成 但是兩者不可混合使用 例如 一下 作副詞修飾動詞表暫時性 動詞重疊表暫時性 讓我想一下 讓我想想 我們討論一下 我們討論討論 大家研究一下 大家研究研究 但是 在新國華語中 一下 作副詞修飾動詞和動詞重疊則同時應用以完成對於暫時性的表述 例如 讓我想想一下 我們討論討論一下 大家研究研究一下 被 作副詞的習慣用法 编辑 大陸普通話當中 如非特意強調主謂之間的被動關係 很少使用 被 這個副詞 新國華語口語則時常使用 被 修飾一切和主語具有隱含被動關係的動詞 這是受到了英語的影響 例如 新國华语 大陸普通話馬路被修好了 馬路修好了 動賓結構詞組作謂語的用法 编辑 新國華語口語有時會將形容詞或動賓結構詞組當謂語使用 例如 進步 為 動賓結構 詞組 也可整體作形容詞意為 先進的 前進的 動賓結構作謂語時 新國華語口語 現代漢語口語 我要進步我的華語 進步 形容詞作動詞 此語法或許是受英語句子 I want to improve my Chinese 的影響 我要讓我的華語進步 讓 進步 詞組作謂語 重疊字 编辑 有些詞語會以重疊字的方式來說 這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華語硬要 硬硬要亂講 亂亂講特殊量詞 编辑 新加坡華語 尤其是新加坡式華語 所使用的一些量詞和標準漢語裡的量詞有所不同 這是受到閩南語的影響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華語 註釋一個蛋 一粒蛋 閩南語採用 粒 liap一所學校 一間學校 閩南語採用 間 kierng 粵語亦有同樣用法 語音 编辑標準語音 编辑 新加坡的華語在語音方面基本上跟普通話是一樣的 即有四個聲調 但兒化及輕聲並不存在于當地華語 當地華語的最初參考的是中國的老國音 以及後來的新國音 然後才是中國大陸的漢語拼音 在發展之初 由于入聲的影響 出現了第五聲 16 這個第五聲有以下音韻特徵 它是個下降調 調值通常是51 有時則是53 它的持續時間較短 聼起來有种 中斷 的感覺 帶這個聲調都有一個喉塞音的韻尾 這個韻尾有時很明顯 有時較模糊 這個塞音韻尾不但截斷了聲調的持續時間 也使得音節的輔音韻頭變爲強音 因而近似濁輔音 但是 經過多年的演變 新加坡華語的第五聲已消失了 在語音方面 新加坡標準華語跟現代標準漢語有些細微的不同 漢字詞彙 新加坡 中國大陸 台灣 註釋休息 xiuxi xiuxi xiuxi 息 在新加坡標準華語讀成陽平聲調 第二聲調 如同台灣 但是 在中國大陸 息 則讀成輕聲 研究 yanjiu yanjiu yanjiu 究 在新加坡標準華語讀成陰平聲調 第一聲調 如同中國大陸 但是 在台灣 究 則讀成第四聲調 垃圾 laji laji lese 新加坡 垃圾 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 但在台灣 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 有可能是受吳語的影響 角色 juese juese jiǎose juese 新加坡 角色 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 但在台灣 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 不過兩種讀法都可以在中文界使用 包括 baokuo baokuo baogua baokuo 新加坡 包括 的讀法跟中國大陸一樣 但在台灣 則保留了1949年之前的讀法 括 讀成 gua 雖然台灣也接受了 kuo 的讀法 腔調 编辑 新加坡本地華人的華語腔調比較接近中國大陸南部地區的腔調 尤其是福建 廣東和海南地區 2 讀音特點 编辑 ㄓㄔㄕ zh chi shi 變ㄗㄘㄙ z c s 编辑 捲舌音在新加坡華語省略掉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只是 子嗣池塘 祠堂 ㄩ yu 變ㄧ i 编辑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元 言 ㄖ r 變ㄌ l 编辑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熱 樂ㄖ r 變ㄌ l 的讀音一般是受閩南語 尤其是泉音的 ㄌ l 影響 例如 熱 閩南語一般讀成lua h 泉音 或jua h 漳音 ㄣ en 變ㄥ eng 编辑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金 京 ㄦ er 變ㄜ e 编辑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兒 蛾 阴平字變第四聲 编辑 標準讀音 新加坡一般讀音吃飯 次飯屋子 勿子受其他語言的影響 编辑受新加坡福建話的影響 编辑 主条目 閩南語對新加坡華語的影響 新加坡福建話 閩南語 是新加坡華人圈中最大的方言 閩南人通常會以閩南語的方式去講華語 這就導致一种閩南語式的華語出現在新加坡 跟中國普通話在語法 詞彙及語音有著明顯的差異 現代標準漢語 新加坡閩南語式華語 註釋要在這裡吃 還是打包 陸 內用 還是外帶 台 吃 還是包 食 抑是包 tsia h a si pau 閩南語 點餐 叫東西吃 叫物件食 kio mi h kiann tsia h 閩南語 受其他新加坡漢語方言的影響 编辑 除了閩南語之外 新加坡仍有一部分的人士在家裡講自己祖籍的漢語方言 例如閩語 粵語 客語 瓊語 有些人士可能會因為不同祖籍通婚的關係會講超過兩種或更多的漢語方言 在方言母語的影響下 這些人士在講華語時通常會保有自己方言的口音 文法和詞彙 受英語的影響 编辑 英語是新加坡主要的行政 教育和工商語言 即所謂的 第一語言 英語對新加坡華語的影響也不小 例如 有許多政府行政命令都是先以英語頒布 然後才翻譯成中文 由英語再翻譯成中文有時也會出差錯 有些習慣講新加坡式英語的新加坡華人在講華語時 會加入新加坡式英語的各種英語或方言詞彙 造就了新加坡式華語 雖然有些人在講華語時並沒有方言腔 但思維模式則習慣使用英語 遂以英語的方式和語音腔調去講華語 由此 新加坡華語也受到來自英語的影響 書寫系統 编辑主条目 新加坡漢字 在新加坡 簡體字是官方及報章所使用正式華語文字 雖然新加坡學校一律教授簡體字 但是新加坡政府並不阻攔使用繁體字 因此 有許多商店的招牌標語仍然使用繁體字 小販中心和咖啡店的菜單也通常使用繁體字 由於沒有對繁體字媒體或刊物有所禁止 新加坡仍從台灣或香港進口大量繁體字讀物 雜誌 流行音樂 電視娛樂媒體節目等 有許多來自港台地區的卡拉OK光碟裏面的詞都是以繁體字寫的 雖然官方的出版是以簡體字為主 政府仍允許家長在註冊小孩的名字時可以選用繁體字 除此之外 新加坡書法界為保留漢字的優美 也經常使用繁體字 隨著網路的興起 新加坡華人可以在電腦裡自由書寫簡繁兩種字體 因此新加坡仍有一些人士使用繁體字 新加坡早期主要是使用繁體字 自1970年代跟中華人民共和國接觸之後 則全盤開始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新加坡曾經經過三輪的漢字簡化過程 最終全盤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所制訂簡化字 1969年之前 新加坡仍使用繁體字 從1969至1976年 新加坡教育部頒佈不同於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1976年之後全盤使用中國大陸的簡化字 藝文 编辑音樂 编辑 主条目 新謠 傳統戲劇 编辑 主条目 京劇 電影 编辑 主条目 新加坡電影 電視劇 编辑 主条目 新加坡電視劇 电视新聞 编辑 目前 新加坡有兩個電視台擁有華語新聞的時段 電視台 節目名稱 節目時段新传媒8频道 狮城有约Hello Singapore 狮城6点半Singapore Today 晚间新闻News Tonight 周一至周五 18 30 19 30 週一至週日 18 30 19 00 週一至週日 22 00 22 30新傳媒U播道 晚间新闻News Tonight 週一至週日 23 00 23 30社會語言學議題 编辑社會 编辑 新加坡的人口以华族占绝大多数 可是鉴于这个岛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国内复杂的民族结构 华文从来就不是主要的官方行政语文或学校里的主要教学媒介语 不过 虽然华文不是行政语文 可是华语仍然是广大华族的生活语言 是他们之间互相沟通较为方便的语言 因此也是各政党争取选票的政治语言 根据观察 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 能用华语跟选民直接沟通的候选人 他们获胜的机会比不谙华语者来得高 于是 在竞选期间 候选人无不设法以华语发表演讲 吸引说华语的选民 17 新加坡華語程度的批評 编辑 新加坡因為在1980年代廢除華校制度 將原來的華校改成全英校制度 雖然有講華語運動及要所有的華族兒童學習華語 但新加坡年輕華族人士的華語程度仍然面臨下滑的情況 這不僅讓政府的華語政策備受批評 也讓政府傷透腦筋想辦法要改進華文教學 自新加坡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 雙語教育即成為主流教育體系的基石 所有新加坡學生除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外 還必須修讀所屬族群的母語課程 新加坡推行以英語為主 族群母語為輔的雙語教育政策是人民行動黨政府基於國家發展所作出的選擇 但是 經過40多年的推動後 英語不但已成為本地強勢主導工作語言 跨族群語言 國家語言 未來還可能取代族群母語 成為新加坡學生第一習得語言 2 在新加坡的華族社群裏 華族學生必須接受 英文為主 華文為輔 的雙語教育體制 在基礎教育階段修讀十到十二年的華語課程 18 2 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對新加坡的影響 编辑 近年來 中國大陸隨著綜合國力的急升 逐漸從世界的工廠轉型為世界的市場 華語也因此躋身成為僅次於英語的全球第二語言 越來越多外籍人士都以學習華語作為提升自我競爭力的條件 華語在新加坡的主要功能除了承傳華族文化外 也開始顯現其經濟價值 間接地增加本地學生及工作人士學習華語的興趣 2 19 2 語言政策的影響 编辑 新加坡所推行的 雙語 地區 雖然在政府倡導 民間努力之下 得到了較多的學習英語 使用英語的機會 相對地 在母語的學習上 卻減少或剝奪了許多應有的機會 或許仍可看到一般新加坡人民能用母語交談 甚至看報紙 讀些消遣文字 寫出隻字片語 但是缺少正式的學科訓練 一般人的文字使用能力卻難以提升到從事學術研究 文藝創作 法理論辯 說理傳道的高層次境界 如此一來 母語文化的推展傳遞 勢必受到重大的限制 在一昧追求提昇英語能力的過程中 卻不自覺地慢慢脫離了母語的文化 實在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20 2 註釋 编辑 早期華人大多自稱為華人或唐人 唐人 一詞多用於福建話 廣府話 華人一詞多用於華語 因此 唐人 甚少在書面上使用 民國起自稱中國人 華人及華僑 新加坡獨立後開始改稱華人 華裔 不再稱中國人 新加坡現今的華人大多數是民國時期移民到新加坡的第一或第二代華裔 這些華人的祖先曾經被稱為 新客 地下鐵 是香港建設地鐵時襲自日語的稱呼 然後新加坡仿傚香港建設地鐵時亦沿用了参考文献 编辑 Chinese Mandarin also spoken in Singapore 中文 亦在新加坡使用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1日 英语 2 00 2 01 2 02 2 03 2 04 2 05 2 06 2 07 2 08 2 09 2 10 2 11 存档副本 2014 05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12 25 Leong Koon Chan Envisioning Chinese Identity and Multiracialism in Singapore 構建華人認同與新加坡的多元文化 2011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21日 英语 Reuters 路透社 RPT FEATURE Eyeing China Singapore sees Mandarin as its future 透視中國 新加坡以華語展望自己的未來 2011年2月1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24日 SINGAPOR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新加坡統計局 CENSUS OF POPULATION 2010 STATISTICAL RELEASE 1 O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 LANGUAGE AND RELIGION 2010年 新加坡人口特徵普查 教育 語言和宗教 PDF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1年1月24日 英语 中国新闻网 探讨新加坡人与中国新移民 接纳与融入间的对视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7日 中国新闻网 新加坡内阁资政 新加坡华语尽量向普通话靠拢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7日 許維賢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土腔風格 華夷風與作者論 台灣 聯經出版 2018 36 41 ISBN 9789570850987 洪鎌德 台大國發所教授 新加坡的語言政策 2013年8月2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7月17日 中文 臺灣 时代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 新加坡联邦出版社出版 1999 全球华语词典 Global Chinese Dictionary 2013 08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3 23 联合晚报 1998 周清海 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 2013 08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24 中文 中国大陆 蘇軾 北宋 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 節錄自黄孟文的 安乐窝 周清海 新加坡华语变异概说 2013年8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12月24日 吴元华 论新加坡华语文的 政治价值 2013年8月2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年2月7日 吳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新加坡 August 28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12 14 吳英成 新加坡雙語教育政策的沿革與新機遇 PDF 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 新加坡 28 Aug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3 12 14 陳學怡 語言政策與幼兒教育 PDF 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 2 Sept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2 12 03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百科提供如下语言版本 新加坡華語维基百科新加坡的华语和普通话的差异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中国老师觉得新加坡的华语有活力 华语 普通话词汇比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论新加坡的华语对大陆汉语的影响 评 一直以来 的谬误 新加坡的华语变异概说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推廣華語理事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新加坡華文教研中心延伸阅读 编辑周清海 著 新加坡的华语词汇与语法 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2002年 ISBN 981412723X ISBN 9789814127233 周清海 著 变动中的语言 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出版 2009年 ISBN 9814243922 ISBN 9789814243926參見 编辑 汉字文化圈主题 东南亚主题 新加坡主题 语言主题 语言学主题 新馬華語 馬來西亞華語 新加坡华人 新加坡语言 国语 馬來語 新加坡汉字 新加坡式華語 新加坡福建話 講華語運動 新加坡英語 新加坡式英语 講正确英语運動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新加坡華語 amp oldid 75506325,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