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意识

對於意識最簡單的解釋或理解,是(人類個體)對(其)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认识[1] 儘管哲學家科學家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定義、解釋和辯論,但意識仍然令人費解和爭議[2],是“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也是最神秘的方面”。[3] 也許關於這個話題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4] 關於意識究竟需要研究和解釋什麼,意見不一。有時,它是心智的同義詞,而在其他時候,它是心智的一個方面。過去,它是一個人的“內在生活”,一個內省、私人思想想像意志的世界。[5] 現今,它往往包括某種體驗認知感覺知覺。它可能是後設認知自我意識等,不斷變化或否。[6][7] 意識可能有不同的層次或秩序[8],或不同種類的意識,或只是一種具有不同特徵的意識。[9] 其他問題包括是否只有人類或所有動物,或者整個宇宙都。[10]

描述、定義或解釋範圍的例子是:簡單的覺醒,通過“向內看”探索的自我意識或靈魂;是內容的隱喻“流”,或者是大腦的心理狀態、心理事件或心理過程;具有幻像(英語:phanera,現象學術語)或感質主觀性;成為“擁有”或“成為”它的“那種東西”;是“內在劇場”或心靈的執行控制系統。[11]

概念

意识是人的神经反应,当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是一种自我感受、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因此产生一个疑问:“我认为我的意识存在,我就是有意识,我认为我的意识不存在或未必存在,我就没有意识吗?”;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无论自身是否认可,意识均存在。如何界定意识是否存在呢?能夠分別了知,具有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意識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与分析、思維、計畫、整理、記憶都属于意識,都是意識的功能,意識涵蓋甚廣,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脑与、身等去感知相對應的、觸等产生出意識。在熟睡或昏厥或死亡的時候,意識亦無法生成,也就是中斷的,因此無覺無知,什麼都不知道。由此可見意識亦會中斷。

心理学特性

心理学上,意识具有四个特性:意向性,统一性,选择性和短暂性。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例如,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例如,在一个鸡尾酒会,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但你却注意到了他(她)提到了你的名字。短暂性,又叫改变的倾向,是威廉·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12]

广义方面

广义易於研究的方面,亦是科学实验易于验证、理解的方面;目前在意识这个问题中,易於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1. 集中注意力方面
  2. 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3. 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4. 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5. 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6. 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7. 对行为控制的方面

狭义方面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目前在意识这问题裏,“自我”是如何感觉到“自我”的存在的,也可以说这种“自我感觉”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感質問題,这些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心理认知科学、哲学、物理学等方面来解

研究历史

早期心理学屬於哲学的一支,此时意识屬於哲学讨论的範圍。到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為独立学門后,心理学也开始研究這個问题。意識研究是早期心理学主要課題。當時冯特使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識问题,但內省法遭到后来很多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反对,其理由在於內省法并不可靠。他们认为內省法不能准确反映出人們丰富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更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无意识的心理状态。而且內省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雖然心理學家放弃了內省法,但由于找不到其它合适的研究法,因此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忽略了意识研究。直至五十年代,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才又为意識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而使意識回到了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之中。尤其在DNA模型创立者,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意識问题成為神经科学研究重要研究對像。虽然意識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但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多数科学家对意識的前景相當樂觀。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 consciousness. Merriam-Webster. [June 4, 2012]. (原始内容于2019-09-07). 
  2. ^ Robert van Gulick. Consciousnes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2021-12-15]. (原始内容于2019-10-14). 
  3. ^ Susan Schneider; Max Velmans. Introduction. Max Velmans; Susan Schneider (编).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Wiley. 2008. ISBN 978-0-470-75145-9. 
  4. ^ John Searle. Consciousness. Honderich T (编).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0-19-926479-7. 
  5. ^ Jaynes, Julian. (PDF). Houghton Mifflin. 2000 [1976] [2019-10-16]. ISBN 0-618-05707-2.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9-08-07). 
  6. ^ Rochat, Philippe. Five levels of self-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PD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3, 12 (4): 717–731 [2021-12-15]. PMID 14656513. S2CID 10241157. doi:10.1016/s1053-8100(03)00081-3. (原始内容 (PDF)于2021-05-08). 
  7. ^ P.A. Guertin. A novel concept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continuously changing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 Research. 2019, 10 (6): 406–412 [2021-12-15]. (原始内容于2021-12-15). 
  8. ^ Peter Carruthers. Higher-Order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5 Aug 2011 [31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于2008-05-14). 
  9. ^ Michael V. Antony. Is consciousness ambiguou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01, 8: 19–44. 
  10. ^ Hacker, P.M.S. The Sad and Sorry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being, among other things, a challenge to the "consciousness-studies community" (PDF).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2012,. supplementary volume 70 [2021-12-15]. (原始内容 (PDF)于2017-08-09). 
  11. ^ Farthing G.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Prentice Hall. 1992. ISBN 978-0-13-728668-3. 
  12. ^ 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2011: 179. 

来源

  • Crick, F., Koch, C. (1990), Towards a 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Seminars in the neurosciences, 2, pp.263-75.
  • Crick, F.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New York.
  • Baars, B. (1998),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Farah, M. (1994), Visual Perception and Visual Awareness After Brain Damage, i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IT Press.
  • 希尔加德 等 著,林仲贤 主编(1987)《心理学概论》,第6章,北京大学出版社.
  • Bourget, D. (2004), ‘Quantum Leaps in Philosophy of Min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1 (12).
  • Chalmers, 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Eccles, J.C.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Springer-Verlag).
  • Hagan, S., Hameroff, S.R., and Tuszyński, J.A. (2000), ‘Quantum Computation in Brain Microtubules: Decoherence and biological feasibility’, Physical Review E, 65.
  • Hodgson, D. (2002), ‘Quantum Physics,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in R. Kan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wi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Lockwood, M. (1989), Mind, Brain and Quant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Mulhauser, G. R. (1995), ‘On the End of the Quantum Mechanical Romance’, Psyche, 2 (5).
  • Penrose, R., Hameroff, S. R. (1996), ‘Conscious Events as Orchestrated Space-Time Selection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3 (1), pp. 36-53.
  • Stapp, H.P. (1993), 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First Edition (Springer-Verlag).
  • Tegmark, M. (1999), ‘The importance of Decoherence in Brain Processes’, Physical Review E, 61, pp. 4194-4206.

意识,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6年1月3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對於意識最簡單的解釋或理解, 人類個體, 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认识, 儘管哲學家和科學家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 定義, 解釋和辯論, 但意識仍然令人費解和爭議, 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也是最神秘的方面, 也許關於這個話題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 關於意識究竟需要研究和解釋什麼, 意見不一, 有時, 它是心智的同義詞, 而在其他時候, 它是心智的一個方面, 過去, 它是一個人的,.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创研究或未查证内容 2016年1月3日 请协助補充参考资料以改善这篇条目 详细情况请参见讨论页 對於意識最簡單的解釋或理解 是 人類個體 對 其 內部和外部存在的感知或认识 1 儘管哲學家和科學家進行了數千年的分析 定義 解釋和辯論 但意識仍然令人費解和爭議 2 是 我們生活中最熟悉又也是最神秘的方面 3 也許關於這個話題唯一被廣泛認同的概念是對於它存在的直覺 4 關於意識究竟需要研究和解釋什麼 意見不一 有時 它是心智的同義詞 而在其他時候 它是心智的一個方面 過去 它是一個人的 內在生活 一個內省 私人思想 想像和意志的世界 5 現今 它往往包括某種體驗 認知 感覺或知覺 它可能是後設認知 自我意識等 不斷變化或否 6 7 意識可能有不同的層次或秩序 8 或不同種類的意識 或只是一種具有不同特徵的意識 9 其他問題包括是否只有人類或所有動物 或者整個宇宙都 10 描述 定義或解釋範圍的例子是 簡單的覺醒 通過 向內看 探索的自我意識或靈魂 是內容的隱喻 流 或者是大腦的心理狀態 心理事件或心理過程 具有幻像 英語 phanera 現象學術語 或感質和主觀性 成為 擁有 或 成為 它的 那種東西 是 內在劇場 或心靈的執行控制系統 11 目录 1 概念 1 1 心理学特性 1 2 广义方面 1 3 狭义方面 2 研究历史 3 参见 4 参考文献 4 1 引用 4 2 来源概念 编辑意识是人的神经反应 当人出生时意识就与生命同在 是一种自我感受 自我存在感与对外界感受的综合体现 意识的基础是个体具有自我意识与对自身认知能力 对自身行使能力的认可的综合 因此产生一个疑问 我认为我的意识存在 我就是有意识 我认为我的意识不存在或未必存在 我就没有意识吗 由于人类意识产生于神经系统 因此不论自身是否感知到 无论自身是否认可 意识均存在 如何界定意识是否存在呢 能夠分別了知 具有自我内省能力和行使能力 意識主要的功能即是感知与分析 思維 計畫 整理 記憶都属于意識 都是意識的功能 意識涵蓋甚廣 意識的出現必須要有功能健全的大脑与眼 耳 鼻 舌 身等去感知相對應的色 聲 味 觸等产生出意識 在熟睡或昏厥或死亡的時候 意識亦無法生成 也就是中斷的 因此無覺無知 什麼都不知道 由此可見意識亦會中斷 心理学特性 编辑 在心理学上 意识具有四个特性 意向性 统一性 选择性和短暂性 意向性是指人的意识能在某个事物或某件事上集中多长时间 统一性指的是意识很难分开的 例如 当某人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 此人是不可能在两件事上都有意识 选择性是有关人能注意到某些事情 却没有注意到另外的事情 例如 在一个鸡尾酒会 某个人提到你的名字 当时你和那个人都同时跟不同的人群在聊天 但你却注意到了他 她 提到了你的名字 短暂性 又叫改变的倾向 是威廉 詹姆士所描述的意识就像一条小河里的河水 12 广义方面 编辑 广义易於研究的方面 亦是科学实验易于验证 理解的方面 目前在意识这个问题中 易於研究的方面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 集中注意力方面 清醒与睡眠区分的方面 心理状态的可报告的方面 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的方面 认知系统对信息整合的方面 理解自身内在状态的方面 对行为控制的方面狭义方面 编辑 意识狭义难以研究的方面亦是不易进行科学研究 目前在意识这问题裏 自我 是如何感觉到 自我 的存在的 也可以说这种 自我感觉 是如何产生的 以及感質問題 这些问题目前很难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加以验证 科学家们认为这个问题的属性太主观了 导致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 目前学术界正试图从神经科学 心理认知科学 哲学 物理学等方面来解研究历史 编辑早期心理学屬於哲学的一支 此时意识屬於哲学讨论的範圍 到现代心理学的创立者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 使心理学脱离了哲学成為独立学門后 心理学也开始研究這個问题 意識研究是早期心理学主要課題 當時冯特使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識问题 但內省法遭到后来很多心理学家质疑甚至反对 其理由在於內省法并不可靠 他们认为內省法不能准确反映出人們丰富的思想 情感与行为 更不能让人接触潜意识或无意识的心理状态 而且內省法过于依赖复杂的语言 而导致客观性的丧失 雖然心理學家放弃了內省法 但由于找不到其它合适的研究法 因此在很多年里心理学及相关学科忽略了意识研究 直至五十年代 由于认知科学的飞速发展 才又为意識研究开辟了许多新的途径 而使意識回到了心理學主要研究課題之中 尤其在DNA模型创立者 克里克等人的努力下 意識问题成為神经科学研究重要研究對像 虽然意識研究目前还存在着一些困难 但现在研究相关领域的多数科学家对意識的前景相當樂觀 参见 编辑认知科学 感觉 知觉 意向性 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症 意識上傳 前意识 潛意識 動物意識参考文献 编辑引用 编辑 consciousness Merriam Webster June 4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9 07 Robert van Gulick Consciousnes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Metaphysics Research Lab Stanford University 2004 2021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10 14 Susan Schneider Max Velmans Introduction Max Velmans Susan Schneider 编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Consciousness Wiley 2008 ISBN 978 0 470 75145 9 John Searle Consciousness Honderich T 编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ISBN 978 0 19 926479 7 Jaynes Julian The Origin of Consciousness in the Breakdown of the Bicameral Mind PDF Houghton Mifflin 2000 1976 2019 10 16 ISBN 0 618 05707 2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 08 07 Rochat Philippe Five levels of self awareness as they unfold early in life PDF 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3 12 4 717 731 2021 12 15 PMID 14656513 S2CID 10241157 doi 10 1016 s1053 8100 03 00081 3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 05 08 P A Guertin A novel concept introducing the idea of continuously changing levels of consciousnes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Exploration amp Research 2019 10 6 406 412 2021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12 15 Peter Carruthers Higher Order Theories of Consciousness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15 Aug 2011 31 August 20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 05 14 Michael V Antony Is consciousness ambiguou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2001 8 19 44 Hacker P M S The Sad and Sorry History of Consciousness being among other things a challenge to the consciousness studies community PDF Royal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2012 supplementary volume 70 2021 12 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17 08 09 Farthing G The Psychology of Consciousness Prentice Hall 1992 ISBN 978 0 13 728668 3 Daniel L Schacter Daniel T Gilbert Daniel M Wegner Psychology Worth Publishers 2011 179 来源 编辑 Crick F Koch C 1990 Towards a neurobiological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Seminars in the neurosciences 2 pp 263 75 Crick F 1994 The Astonishing Hypothesis The Scientific Search for the Soul New York Baars B 1998 A cognitive theory of consciousnes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ah M 1994 Visual Perception and Visual Awareness After Brain Damage in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IT Press 希尔加德 等 著 林仲贤 主编 1987 心理学概论 第6章 北京大学出版社 Bourget D 2004 Quantum Leaps in Philosophy of Mind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11 12 Chalmers D 1996 The Conscious Mind In Search of a Fundamental Theo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Eccles J C 1994 How the Self Controls its Brain Springer Verlag Hagan S Hameroff S R and Tuszynski J A 2000 Quantum Computation in Brain Microtubules Decoherence and biological feasibility Physical Review E 65 Hodgson D 2002 Quantum Physics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in R Kane ed The Oxford Handbook of Freewi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ckwood M 1989 Mind Brain and Quantu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ulhauser G R 1995 On the End of the Quantum Mechanical Romance Psyche 2 5 Penrose R Hameroff S R 1996 Conscious Events as Orchestrated Space Time Selections Journal of Consciousness Studies 3 1 pp 36 53 Stapp H P 1993 Mind Matter and Quantum Mechanics First Edition Springer Verlag Tegmark M 1999 The importance of Decoherence in Brain Processes Physical Review E 61 pp 4194 4206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意识 amp oldid 7494845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