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彈音器

彈音器(英語:flexatone),是一種20世紀初才出現的體鳴樂器,由於它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所以它和定音鼓木琴鐘琴顫音琴一樣,都被稱為「有音調敲擊樂器」(Tuned Percussion)。它最先於1922年和1923年於英國申請專利註冊;到了1924年亦於美國申請了專利註冊。

彈音器

“flexatone”為“flex-a-tone”的組合字,透過金屬片的收縮(flex),可隨意地改變音高的意思。

構造 编辑

彈音器共可分為1個部份。

  • 一個呈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支架,底邊朝上。支架是讓演奏者用手持著。
  • 一塊近似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片,尾部一小部份屈摺成直角,並鑲在金屬支架的底邊。
  • 燒烙在金屬片頂部兩側的兩個小音槌,由以金屬幼條連接木製槌頭所組成。當演奏時,兩邊的音槌輪流敲打金屬片而發出聲響。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编辑

透過改變金屬片的擴張度來調節音高,當木槌敲打時,金屬片由於不同的弧度令,令到所產生的波幅也不同,因而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1]

演奏時,用手指及手掌持著金屬支架,金屬板向外的部份朝向自己,把姆指放在金屬片的頂尖位置。通過姆指的按壓和放鬆,便可以調節不同的音高;再配合手腕的前後搖動,帶動兩側的音槌互相敲打金屬片,從而產生如滾奏的持續音。另外,瞬時改變對金屬片的壓力,更可製造出上、下行滑音的效果。

運用 编辑

彈音器在理論上可以演奏旋律樂句,但在樂隊上的運用並不算太多。最先應用在管絃樂團中的是蘇聯作曲家哈察都量的《鋼琴協奏曲》中第2樂章有一段相當著名的彈音器(一説本為鋸琴)旋律。但樂器穩定性低,個別樂器有其獨特的音域和聲量,音準的技術要求十分高,故現今大多數的版本都將這部份刪去,只由彈奏相同旋律的第1小提琴負責,原因是無法每一次都奏出相近的效果。

相比哈察都量,其他作曲家當運用時,則主要是取其音樂效果多於音高。以下列舉有使用彈音器的作品:

電影配樂使用彈音器以製造恐怖、陰森的效果,流行音樂中亦會以彈音器製造滑音或震音的聲效。

注釋 编辑

  1. ^ Blades, J. (2005).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 , London:Faber & Faber, p.393.

彈音器, 英語, flexatone, 是一種20世紀初才出現的體鳴樂器, 由於它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 所以它和定音鼓, 木琴, 鐘琴或顫音琴一樣, 都被稱為, 有音調敲擊樂器, tuned, percussion, 它最先於1922年和1923年於英國申請專利註冊, 到了1924年亦於美國申請了專利註冊, flexatone, flex, tone, 的組合字, 透過金屬片的收縮, flex, 可隨意地改變音高的意思, 目录, 構造,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運用, 注釋構造, 编辑共可分為1個部份, 一個呈倒等腰. 彈音器 英語 flexatone 是一種20世紀初才出現的體鳴樂器 由於它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 所以它和定音鼓 木琴 鐘琴或顫音琴一樣 都被稱為 有音調敲擊樂器 Tuned Percussion 它最先於1922年和1923年於英國申請專利註冊 到了1924年亦於美國申請了專利註冊 彈音器 flexatone 為 flex a tone 的組合字 透過金屬片的收縮 flex 可隨意地改變音高的意思 目录 1 構造 2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3 運用 4 注釋構造 编辑彈音器共可分為1個部份 一個呈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支架 底邊朝上 支架是讓演奏者用手持著 一塊近似倒等腰三角形的金屬片 尾部一小部份屈摺成直角 並鑲在金屬支架的底邊 燒烙在金屬片頂部兩側的兩個小音槌 由以金屬幼條連接木製槌頭所組成 當演奏時 兩邊的音槌輪流敲打金屬片而發出聲響 發聲原理及演奏方法 编辑 nbsp Sound of a flexatone source source Playing 1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nbsp Sound of a flexatone source source Playing 2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nbsp Sound of a flexatone source source Playing 3 播放此文件有问题 请参见媒體幫助 透過改變金屬片的擴張度來調節音高 當木槌敲打時 金屬片由於不同的弧度令 令到所產生的波幅也不同 因而能製造出不同的音高 1 演奏時 用手指及手掌持著金屬支架 金屬板向外的部份朝向自己 把姆指放在金屬片的頂尖位置 通過姆指的按壓和放鬆 便可以調節不同的音高 再配合手腕的前後搖動 帶動兩側的音槌互相敲打金屬片 從而產生如滾奏的持續音 另外 瞬時改變對金屬片的壓力 更可製造出上 下行滑音的效果 運用 编辑彈音器在理論上可以演奏旋律樂句 但在樂隊上的運用並不算太多 最先應用在管絃樂團中的是蘇聯作曲家哈察都量的 鋼琴協奏曲 中第2樂章有一段相當著名的彈音器 一説本為鋸琴 旋律 但樂器穩定性低 個別樂器有其獨特的音域和聲量 音準的技術要求十分高 故現今大多數的版本都將這部份刪去 只由彈奏相同旋律的第1小提琴負責 原因是無法每一次都奏出相近的效果 相比哈察都量 其他作曲家當運用時 則主要是取其音樂效果多於音高 以下列舉有使用彈音器的作品 荀白克 摩西與亞倫 管絃樂變奏曲 康奈格 安提岡尼 恩斯特 克熱內克 強尼起奏 蕭士達高維契 穆森斯克郡的馬克白夫人 鼻子 舒尼格 皮爾金 安魂曲 第4號小提琴協奏曲 中提琴協奏曲 第1號大提琴協奏曲 第2號大提琴協奏曲 清唱劇 浮士德 埃爾文 舒爾霍夫 第1號交響曲 彼得 馬克斯韋爾 戴維斯 第1號交響曲 第5號交響曲 索菲婭 阿斯戈托芙娜 古拜杜麗娜 太陽頌 利格第 鋼琴協奏曲 滅絕大師 電影配樂使用彈音器以製造恐怖 陰森的效果 流行音樂中亦會以彈音器製造滑音或震音的聲效 注釋 编辑 Blades J 2005 Percussion instruments and their history London Faber amp Faber p 393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彈音器 amp oldid 694593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