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哲學殭屍

哲學殭屍(英語:Philosophical zombie,或稱p-zombie),又譯哲學喪屍,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存在物。假設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人,外觀與物理組成都與一般人類無異,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感質感情。舉例而言,哲學殭屍在撞上尖銳物品時,在外在上與一般正常人類相同,可以看到他的皮膚出現傷口,測量他的神經訊號,也可以測量到疼痛訊號的出現,會出現疼痛的表情,發出叫聲,會向其他人表示自己正在疼痛。但是他的內在心靈中,沒有疼痛的意識。

概念隱喻意象:哲學殭屍的物理組成與一般人類無異,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感質感情

哲學殭屍是一種思想實驗,用來驗證哲學的前提是否可靠。利用哲學殭屍存在為前提,建立的論證,也被稱為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s),常被用來反駁物理主義(Physicalism),包括唯物主義行為主義與功能主義者提出的論點。

概要 编辑

哲學殭屍並不適用於下列內容。

為了避免討論混亂,有下列兩種區別。

行為殭屍(Behavioral Zombie
從外部行為無法與一般人類區別的殭屍,但若進行解剖可能得以分辨與人類的差異。舉例而言,科幻電影中以「機械沒有意識經驗」為前提看待仿生人,就符合行為殭屍的定義。
哲學殭屍(Neurological Zombie
包含腦神經細胞的狀態等,一切能夠觀測的物理組成都無法與一般人類區別的殭屍。

哲學殭屍這個詞被定義為「雖然看起來與一般人類無異,卻不擁有內部經驗(意識感受性)的人類」的假設存在物,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一種討論的道具。哲學家中大都不相信哲學殭屍實際存在,而是與「哲學殭屍可能存在嗎」、「我們為什麼不是哲學殭屍」等等其他精神哲學問題一起討論。

反之假設「哲學殭屍真的存在」,即使長年與哲學殭屍相處也沒有人能將之與一般人類區別出來。哲學殭屍會與一般人類同樣的笑、同樣的憤怒、同樣熱情的討論精神哲學。就算從物理、化學、電流反應看來也都與一般人類無異。要是能夠區別就不是哲學殭屍,而是行為殭屍。

若要說哲學殭屍與一般人類唯一的差異,那就是哲學殭屍沒有那些時候對「快樂」、「憤怒」以及對討論「惱怒」的意識。完全沒有「意識(感受性)」這一點。對哲學殭屍而言,這些全都只是物理化學上的反應集合體。

殭屍論證 编辑

殭屍論證(zombie argument)或稱可能性論證(Conceivability Argument)是指下列批判物理主義形式的論證。[1]

  1. 我們的世界中有意識體驗。
  2. 存在有物理層面與我們的世界相同,並且能夠肯定意識的部分無法成立,理論上可能的世界。
  3. 而肯定意識的部分並不等同於肯定物理層面的部分,這對我們的世界而言是確切的事實。
  4. 因此唯物論不成立。

關於各個階段的說明

1.我們的世界中有意識體驗。
主張被稱為意識、感質、經驗或感情的這些東西是「存在的」。
2.存在有物理層面與我們的世界相同,並且能夠肯定意識的部分無法成立,理論上可能的世界。
現代物理學主張意識、感質、經驗、感情全部欠缺的世界是可能的。這個只存在哲學殭屍的世界就稱為殭屍世界
3.而肯定意識的事實並不等同於肯定物理層面的事實,這對我們的世界而言是確切的事實。
雖然殭屍世界欠缺,但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擁有意識、感質、經驗、感情是事實。而現在的物理法則並不包含這些。
4.因此唯物論不成立。
從上述幾點看來,以現在的物理法則、物理量能夠解釋一切這件事是錯的。

歷史 编辑

與殭屍論證相似類型的討論,也就是無法找出「意識體驗」與「物質型態和動作」間的合理連結這種類型的議論,在過去也以各種形式被探討。隨著歷史演變這些議論也跟著精簡,以下列舉幾個主要的例子。

萊布尼茲的風車小屋思考實驗 编辑

 
假設有能夠思考的機械(以現代而言即是人工智慧),把那個機械放大到風車大小。這時進入裡面觀察內部,究竟會看到什麼呢。萊布尼茲就是在思考這件事。

17世紀德國哲學家哥特佛萊德·萊布尼茲所著的『單子論』中,風車小屋(windmill)能夠證實下述論證[2]

假設有讓機械能夠思考、感覺、知覺的機關。將這個機關整體以相同比例擴大,放進風車小屋裡。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去機械內部尋找後見到的,也只會是機械一部分各自運作的景象,絕對找不到能夠解釋表象的一切物品。
— 萊布尼茲『單子論』(1714年)

使用的詞略為古老,但表象這個詞是與現代所使用的「意識」對應。從這個風車議論中,萊布尼茲把單子(萊布尼茲假定存在,且無法再分割的世界最小構成要素)內部性質放在表象的位置上。

羅素的世界的因果骨架 编辑

20世紀前半,哲學家伯特蘭·羅素以『物質分析(Analysis of Matter)』(1927年)為中心在許多著作中展開議論時,也能看見同樣的討論。羅素在分析物理學究竟是什麼時認為,物理學能夠處理對象與對象之間擁有什麼樣的關係,但無法處理擁有這種關係的對象的內在性質,用物理學世界來記述外型的東西則作為「世界的因果骨架(Causal Skeleton of the World)」處理。

物理學是很數學的。但那並不是因為我們非常明白物理性的世界,而是因為我們只知道皮毛 - 我們所知的只有世界擁有數學性質。物理世界只有關於時空構造裡的抽象特徵為人所知 - 這些特徵還不足以表現,心靈世界中內在特徵究竟有或沒有什麼不同。
— 伯特蘭·羅素『Human knowledge: It's Scope and Limits』(1948年)
除非我們直接經歷過的內心現象,在物理現象中關於內在性質的部分,我們一無所知。
— 伯特蘭·羅素 『Mind and Matter』(1956年)

克里普克的模態邏輯 编辑

1970年代,哲學家索爾·阿倫·克里普克用模態(modality)這個概念延續出模態邏輯(modal argument)。這個論點與其說是直覺的更應該說是相當技巧的,但在可能世界架構中的固定指示詞(rigid designator)間說明同一律必須以必然的東西為前提,來反駁神經現象與痛苦代表我們擁有的內心感覺間的同一律證明(所謂的身心同一論)。這個論證在克里普克講義錄『命名與必然性』中有詳細的討論。克里普克在這本書的最終章將論證結果以下述寓言故事來表現。[3][4]

假設神創造了世界,並且完全定義這個世界中存在什麼種類的粒子、粒子間又如何相互作用。那麼神的工作這樣就結束了嗎?不,還沒有。神還有必須完成的工作,那就是定義在某種狀態下伴有的某種感覺。

其他 编辑

感質反轉、瑪莉房間中文房間等思考實驗也探討類似的問題。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查爾默斯著,「The Conscious Mind」
  2. ^ Kulstad, Mark and Carlin, Laurence, "Leibniz's Philosophy of Mind" 1.Matter and Though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3. ^ 克里普克 『命名與必然性』 最終章
  4. ^ Kirk, Robert "Zombies" 2.Zombies and physicalis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参见 编辑

哲學殭屍,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3年5月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标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7月3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23年5月7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7月3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哲學殭屍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哲學殭屍 英語 Philosophical zombie 或稱p zombie 又譯哲學喪屍 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存在物 假設這個世界上存在一種人 外觀與物理組成都與一般人類無異 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 感質或感情 舉例而言 哲學殭屍在撞上尖銳物品時 在外在上與一般正常人類相同 可以看到他的皮膚出現傷口 測量他的神經訊號 也可以測量到疼痛訊號的出現 會出現疼痛的表情 發出叫聲 會向其他人表示自己正在疼痛 但是他的內在心靈中 沒有疼痛的意識 概念隱喻意象 哲學殭屍的物理組成與一般人類無異 但是他沒有意識經驗 感質或感情哲學殭屍是一種思想實驗 用來驗證哲學的前提是否可靠 利用哲學殭屍存在為前提 建立的論證 也被稱為殭屍論證 zombie arguments 常被用來反駁物理主義 Physicalism 包括唯物主義 行為主義與功能主義者提出的論點 目录 1 概要 2 殭屍論證 3 歷史 3 1 萊布尼茲的風車小屋思考實驗 3 2 羅素的世界的因果骨架 3 3 克里普克的模態邏輯 3 4 其他 4 参考文献 5 参见概要 编辑哲學殭屍並不適用於下列內容 缺乏罪惡感 冷酷等代表人類個性的詞 精神病學中用於代稱精神病的詞 為了避免討論混亂 有下列兩種區別 行為殭屍 Behavioral Zombie 從外部行為無法與一般人類區別的殭屍 但若進行解剖可能得以分辨與人類的差異 舉例而言 科幻電影中以 機械沒有意識經驗 為前提看待仿生人 就符合行為殭屍的定義 哲學殭屍 Neurological Zombie 包含腦神經細胞的狀態等 一切能夠觀測的物理組成都無法與一般人類區別的殭屍 哲學殭屍這個詞被定義為 雖然看起來與一般人類無異 卻不擁有內部經驗 意識與感受性 的人類 的假設存在物 是精神哲學上的假設 一種討論的道具 哲學家中大都不相信哲學殭屍實際存在 而是與 哲學殭屍可能存在嗎 我們為什麼不是哲學殭屍 等等其他精神哲學問題一起討論 反之假設 哲學殭屍真的存在 即使長年與哲學殭屍相處也沒有人能將之與一般人類區別出來 哲學殭屍會與一般人類同樣的笑 同樣的憤怒 同樣熱情的討論精神哲學 就算從物理 化學 電流反應看來也都與一般人類無異 要是能夠區別就不是哲學殭屍 而是行為殭屍 若要說哲學殭屍與一般人類唯一的差異 那就是哲學殭屍沒有那些時候對 快樂 憤怒 以及對討論 惱怒 的意識 完全沒有 意識 感受性 這一點 對哲學殭屍而言 這些全都只是物理化學上的反應集合體 殭屍論證 编辑殭屍論證 zombie argument 或稱可能性論證 Conceivability Argument 是指下列批判物理主義形式的論證 1 我們的世界中有意識體驗 存在有物理層面與我們的世界相同 並且能夠肯定意識的部分無法成立 理論上可能的世界 而肯定意識的部分並不等同於肯定物理層面的部分 這對我們的世界而言是確切的事實 因此唯物論不成立 關於各個階段的說明 1 我們的世界中有意識體驗 主張被稱為意識 感質 經驗或感情的這些東西是 存在的 2 存在有物理層面與我們的世界相同 並且能夠肯定意識的部分無法成立 理論上可能的世界 現代物理學主張意識 感質 經驗 感情全部欠缺的世界是可能的 這個只存在哲學殭屍的世界就稱為殭屍世界 3 而肯定意識的事實並不等同於肯定物理層面的事實 這對我們的世界而言是確切的事實 雖然殭屍世界欠缺 但我們所在的現實世界擁有意識 感質 經驗 感情是事實 而現在的物理法則並不包含這些 4 因此唯物論不成立 從上述幾點看來 以現在的物理法則 物理量能夠解釋一切這件事是錯的 歷史 编辑與殭屍論證相似類型的討論 也就是無法找出 意識體驗 與 物質型態和動作 間的合理連結這種類型的議論 在過去也以各種形式被探討 隨著歷史演變這些議論也跟著精簡 以下列舉幾個主要的例子 萊布尼茲的風車小屋思考實驗 编辑 nbsp 假設有能夠思考的機械 以現代而言即是人工智慧 把那個機械放大到風車大小 這時進入裡面觀察內部 究竟會看到什麼呢 萊布尼茲就是在思考這件事 17世紀德國哲學家哥特佛萊德 萊布尼茲所著的 單子論 中 風車小屋 windmill 能夠證實下述論證 2 假設有讓機械能夠思考 感覺 知覺的機關 將這個機關整體以相同比例擴大 放進風車小屋裡 但是在這個情況下去機械內部尋找後見到的 也只會是機械一部分各自運作的景象 絕對找不到能夠解釋表象的一切物品 萊布尼茲 單子論 1714年 使用的詞略為古老 但表象這個詞是與現代所使用的 意識 對應 從這個風車議論中 萊布尼茲把單子 萊布尼茲假定存在 且無法再分割的世界最小構成要素 內部性質放在表象的位置上 羅素的世界的因果骨架 编辑 20世紀前半 哲學家伯特蘭 羅素以 物質分析 Analysis of Matter 1927年 為中心在許多著作中展開議論時 也能看見同樣的討論 羅素在分析物理學究竟是什麼時認為 物理學能夠處理對象與對象之間擁有什麼樣的關係 但無法處理擁有這種關係的對象的內在性質 用物理學世界來記述外型的東西則作為 世界的因果骨架 Causal Skeleton of the World 處理 物理學是很數學的 但那並不是因為我們非常明白物理性的世界 而是因為我們只知道皮毛 我們所知的只有世界擁有數學性質 物理世界只有關於時空構造裡的抽象特徵為人所知 這些特徵還不足以表現 心靈世界中內在特徵究竟有或沒有什麼不同 伯特蘭 羅素 Human knowledge It s Scope and Limits 1948年 除非我們直接經歷過的內心現象 在物理現象中關於內在性質的部分 我們一無所知 伯特蘭 羅素 Mind and Matter 1956年 克里普克的模態邏輯 编辑 1970年代 哲學家索爾 阿倫 克里普克用模態 modality 這個概念延續出模態邏輯 modal argument 這個論點與其說是直覺的更應該說是相當技巧的 但在可能世界架構中的固定指示詞 rigid designator 間說明同一律必須以必然的東西為前提 來反駁神經現象與痛苦代表我們擁有的內心感覺間的同一律證明 所謂的身心同一論 這個論證在克里普克講義錄 命名與必然性 中有詳細的討論 克里普克在這本書的最終章將論證結果以下述寓言故事來表現 3 4 假設神創造了世界 並且完全定義這個世界中存在什麼種類的粒子 粒子間又如何相互作用 那麼神的工作這樣就結束了嗎 不 還沒有 神還有必須完成的工作 那就是定義在某種狀態下伴有的某種感覺 其他 编辑 感質反轉 瑪莉房間 中文房間等思考實驗也探討類似的問題 参考文献 编辑 查爾默斯著 The Conscious Mind Kulstad Mark and Carlin Laurence Leibniz s Philosophy of Mind 1 Matter and Though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Fall 2008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克里普克 命名與必然性 最終章 Kirk Robert Zombies 2 Zombies and physicalis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Spring 2011 Edition Edward N Zalta ed 参见 编辑 nbsp 哲学主题 他心問題 心物問題 中文房间 图灵测试 鴨子測試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哲學殭屍 amp oldid 7714676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