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吳沙故居

吳沙故居,是位於臺灣宜蘭縣礁溪鄉的一棟建築,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有「開蘭第一人」之稱的吳沙所居住的宅第,現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吳沙故居
開蘭英雄吳沙故居
位置 臺灣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北門巷39號
坐标24°47′17″N 121°45′33″E / 24.78816°N 121.75918°E / 24.78816; 121.75918坐标24°47′17″N 121°45′33″E / 24.78816°N 121.75918°E / 24.78816; 121.75918
建成时间1919年
网站http://www.wu-sha.org.tw/
官方名称吳沙故居
類型登錄等級:歷史建築
登錄種類:宅第
评定时间2004年10月7日
吳沙故居
吳沙故居在宜蘭縣的位置
詳細登錄資料

歷史 编辑

噶瑪蘭僻處台灣山後,草萊未闢,平原上定居著一群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嘉慶元年(1796)漳人吳沙率漳、泉、粵三籍流民入墾頭城,初始與番數闘,但皆未成功。後番社流行「痘」,吳沙出方施藥,治癒社番甚眾,番人感恩,同意分地付墾,埋石設誓互不侵擾,遂漢人順利進入蘭地拓墾,頭圍成為第一個據點,而台灣北部與大陸內地流民聞風踵至,吳沙獲墾單後乃發出私單招佃,並訂立鄉約、徵租穀、闢道路、設隘寮,奠定了蘭陽開發的穩固基礎,也被後人尊稱為開蘭第一人。

嘉慶3年(1798年),吳沙過世,吳沙夫人繼承丈夫遺志、帶領吳光裔、吳化三人繼續共同領導開發,至五圍(今宜蘭市一帶)。後吳沙後裔選擇四圍落居。

吳沙聚落初建周圍重滿竹圍,內建造和院民居,日治時期殃遭日人搜索緝討,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廳在當時被燒毀,只留下左右護龍;民國8年左右吳沙後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間公厝。民國90年進行修護。 2001年,明間、左右小港間全面抽換屋頂之桁木、屋面、重作屋頂;明間神龕神龕屏、左右隔間木構件更換鐵木及重新油漆;地面鋪水泥砂漿、內牆面重新粉刷、正廳及護龍正立面外牆台度重貼石材裝修、牆面斗仔砌磚整修等。民國93年,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目前有典藏品展出並開放參觀。由吳光裔公祭祀公業負責管理。

建築設計 编辑

開蘭吳宅公廳坐落礁溪鄉四城開蘭路南側之姓吳底聚落內,建築坐向坐南朝北。其格局為傳統三合院三合院建築,正身面寬三間,左右護龍面寬三間;建築坐落於高約三階台基之上。正面階梯之上為檐口廊,立面牆採土角磚外側斗仔砌磚裝修。正身三處、左右護龍各一處,採雙扇木板門;室內正身明間左右側採穿斗木構隔間、其他左右室內空間採清水磚牆隔斷。 於正廳內供奉吳沙畫像,兩旁並有對聯「真成拓土無雙士,正是開蘭第一人」。

在空間配置上,整座公廳的空間及其配置可分為前檐廊空間、正身明(中港)間神明廳、左右次(小港)間、左右稍間、左右邊間,共區分為七個空間;合院左右側之護龍內可區分為三個空間。建築正身明間左右木棟架採穿斗式構造之作法,在木構造的落柱上使用木柱,於正立面檐口出斗栱。正面、左右二側山牆及背面牆身皆為土角磚砌牆身,外牆面以斗仔磚裝修。

參考資料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

吳沙故居, 是位於臺灣宜蘭縣礁溪鄉的一棟建築, 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 開蘭第一人, 之稱的吳沙所居住的宅第, 現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開蘭英雄位置臺灣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北門巷39號坐标24, 78816, 75918, 78816, 75918, 坐标, 78816, 75918, 78816, 75918建成时间1919年网站http,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類型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登錄種類, 宅第评定时间2004年10月7日在宜蘭縣的位置詳細登錄資料, 目录, 歷史, 建築設計,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吳沙故居 是位於臺灣宜蘭縣礁溪鄉的一棟建築 是漢人成功進入蘭陽平原之先驅 有 開蘭第一人 之稱的吳沙所居住的宅第 現為宜蘭縣歷史建築 吳沙故居開蘭英雄吳沙故居位置臺灣宜蘭縣礁溪鄉吳沙村北門巷39號坐标24 47 17 N 121 45 33 E 24 78816 N 121 75918 E 24 78816 121 75918 坐标 24 47 17 N 121 45 33 E 24 78816 N 121 75918 E 24 78816 121 75918建成时间1919年网站http www wu sha org tw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吳沙故居類型登錄等級 歷史建築登錄種類 宅第评定时间2004年10月7日吳沙故居吳沙故居在宜蘭縣的位置詳細登錄資料 目录 1 歷史 2 建築設計 3 參考資料 4 外部連結歷史 编辑主条目 吳沙 噶瑪蘭僻處台灣山後 草萊未闢 平原上定居著一群樂天知命的噶瑪蘭人 嘉慶元年 1796 漳人吳沙率漳 泉 粵三籍流民入墾頭城 初始與番數闘 但皆未成功 後番社流行 痘 吳沙出方施藥 治癒社番甚眾 番人感恩 同意分地付墾 埋石設誓互不侵擾 遂漢人順利進入蘭地拓墾 頭圍成為第一個據點 而台灣北部與大陸內地流民聞風踵至 吳沙獲墾單後乃發出私單招佃 並訂立鄉約 徵租穀 闢道路 設隘寮 奠定了蘭陽開發的穩固基礎 也被後人尊稱為開蘭第一人 嘉慶3年 1798年 吳沙過世 吳沙夫人繼承丈夫遺志 帶領吳光裔 吳化三人繼續共同領導開發 至五圍 今宜蘭市一帶 後吳沙後裔選擇四圍落居 吳沙聚落初建周圍重滿竹圍 內建造和院民居 日治時期殃遭日人搜索緝討 其故居的正身及公廳在當時被燒毀 只留下左右護龍 民國8年左右吳沙後代在原址右方重建一間公厝 民國90年進行修護 2001年 明間 左右小港間全面抽換屋頂之桁木 屋面 重作屋頂 明間神龕神龕屏 左右隔間木構件更換鐵木及重新油漆 地面鋪水泥砂漿 內牆面重新粉刷 正廳及護龍正立面外牆台度重貼石材裝修 牆面斗仔砌磚整修等 民國93年 正式登錄為歷史建築 目前有典藏品展出並開放參觀 由吳光裔公祭祀公業負責管理 建築設計 编辑開蘭吳宅公廳坐落礁溪鄉四城開蘭路南側之姓吳底聚落內 建築坐向坐南朝北 其格局為傳統三合院三合院建築 正身面寬三間 左右護龍面寬三間 建築坐落於高約三階台基之上 正面階梯之上為檐口廊 立面牆採土角磚外側斗仔砌磚裝修 正身三處 左右護龍各一處 採雙扇木板門 室內正身明間左右側採穿斗木構隔間 其他左右室內空間採清水磚牆隔斷 於正廳內供奉吳沙畫像 兩旁並有對聯 真成拓土無雙士 正是開蘭第一人 在空間配置上 整座公廳的空間及其配置可分為前檐廊空間 正身明 中港 間神明廳 左右次 小港 間 左右稍間 左右邊間 共區分為七個空間 合院左右側之護龍內可區分為三個空間 建築正身明間左右木棟架採穿斗式構造之作法 在木構造的落柱上使用木柱 於正立面檐口出斗栱 正面 左右二側山牆及背面牆身皆為土角磚砌牆身 外牆面以斗仔磚裝修 參考資料 编辑 nbsp 台灣主题 nbsp 宜蘭主题 nbsp 歷史主题 nbsp 建築主题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吳沙故居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吳沙故居 amp oldid 7427738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