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是位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臺9丙線旁,題為「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的石碑,與其前方所立的殉職者之碑,是日治時期蕃務本署為紀念自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至七年(1918年)6月30日間,開鑿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能高越舊道東段,初音至奇萊)完工通行(石碑上記載為1月完工),以及開鑿期間作業隊殉職人員所立的紀念碑[1][2]碑文一開始就刻著「自初音至奇萊主山」[註 1],故又稱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3]:108-111,126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位置 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段4781-9號
坐标23°56′56″N 121°31′24″E / 23.9489046029496°N 121.523230158831°E / 23.9489046029496; 121.523230158831坐标23°56′56″N 121°31′24″E / 23.9489046029496°N 121.523230158831°E / 23.9489046029496; 121.523230158831
建成时间 日治臺灣大正七年(1918年)
官方名称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類型登錄等級:縣定古蹟
登錄種類:碑碣
參觀費用免費
詳細登錄資料
開放全天開放

歷史

能高越嶺道

臺灣地形中央山脈影響,西部阻隔,往來不便。能高越嶺古道原由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Tgdaya)開發以狩獵、貿易、族群遷徙為主的路徑,該社群從發祥地白石出發,西下到濁水溪源頭霧社溪的河階地,首先定居於塔羅灣社,經狩獵發現花東縱谷平原,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到達花蓮溪最北側的支流流域左岸山腹聚居,自稱來自「mokui」(vogui; vaguai; bakuai),其意為「後面」、「山的後面」,故轉譯稱其為「木瓜群」,所居住的溪流則稱為「木瓜溪」。後來原居於中央山脈西側霧社溪谷更上游的德路固與道澤群賽德克族,亦東遷至木瓜溪北側太魯閣山列(奇萊東稜)分隔的得其黎溪流域,轉音稱為太魯閣與陶賽群,受其南下的壓迫,木瓜群再往下游遷徙至銅門社(Tomong),也成為埔里社街蓮鄉間的貿易媒介。[3]:20[1]

日治初期1897年,台灣總督府派遣台灣高山探險隊,調查由霧社通往花蓮港興建道路與鐵道的可行路徑,深堀大尉率嶺的探險隊一行,在霧社溪流域一帶遭擊殺全滅,是為深堀大尉事件。為報復此事件,日方與賽德克太魯閣族人間引發一連串衝突。日本來台的財閥巨商,為掠奪山林資源,侵犯族人領域,1906年爆發威里事件,花蓮港支廳長戰死,事件後日方設立更嚴密的封鎖隘勇線。直到1914年太魯閣戰爭結束後,為求更嚴密的山地控制,總督府計畫進一步沿隘勇線與警備道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在中央山脈建設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大正六年(1917年)9月15日,花蓮港廳開始開鑿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七年(1918年)6月30日竣工(碑文上記載為1月竣工),長約44公里[2],起點由初音起,沿著木瓜溪河谷,經銅門、巴托蘭社(Badoulan)、坂邊(德路固語:Skahing[4]:55,74,過去文獻拼寫為Sakahen,日治時以日文漢字坂邊サカヘン Sakahen」轉譯,漢語音譯沙卡亨社,現另漢名磐石),再攀越天長山,橫切奇萊溪谷,再跨越奇萊山的奇萊裡山(聯帶山)南側越嶺中央山脈主脊,到達花蓮港廳南投廳界,西段則連接到波阿倫社(今廬山部落)連接合歡越嶺道往霧社,由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2]。施工期間,共動用警備員8,500人,職工14,000人,人夫36,000人,總共耗費工費42,000圓。[1]

立碑紀念

臺灣總督府為了貫徹理蕃政策,將能高越嶺古道由原隘勇線、1.2公尺寬度規格的警備道提升規格為2公尺寬度的橫斷道路。由於地形險峻,須炸山築路,不少人因而犧牲,並由於工程位處深山險壑而無法立即運送下山安葬,殉職人員遺體只能以油布包裹或薄木板圍成形,就地下葬。因此全線道路打通後,蕃務本署於大正七年(1918年)在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出口處、初音火車站(今台鐵台東線干城車站,已廢站)旁設立「能高越橫斷道路基點」,又在距離初音火車站2.4公里的初音駐在所旁設立了「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以資紀念,並興建西寧寺奉祀地藏王菩薩以撫慰太魯閣戰爭與築路的犧牲者,並保佑通行者的平安。[3]:108-111,1261921年,為紀念深堀大尉,在記念碑旁設立深堀神社,神社後來因颱風遭暴漲的木瓜溪水沖毀。

由於能高越嶺道花蓮縣開發史上深具意義,故「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於1997年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1]

紀念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包括「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與「殉職者之碑[1],其中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高約160公分,寬約74公分,材質為玄武岩。而殉職者之碑高約100公分、寬約60公分,材料為片麻岩。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及殉職者之碑原豎立於舊臺9線(今臺9丙線)的左右兩側,殉職者之碑原面對西寧寺的右側高大刺桐樹附近,與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隔馬路相對,後來因為道路拓寬關係,才將殉職者之碑移到現今紀念碑前方的位置[2]。目前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由西寧寺義務維護,西寧寺負責人並以鐵皮屋覆蓋予以保護,並供人膜拜。[2]

周邊

註釋

  1. ^ 碑文描述「至奇萊主山」,而橫斷道路東段實際越嶺處為奇萊山南側附峰奇萊裡山(聯帶山)南坡,位於奇萊主山頂西南方約4公里。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于2019-01-22). 
  2. ^ 2.0 2.1 2.2 2.3 2.4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花蓮縣文化局. 2016-09-20. (原始内容于2019-06-05). 
  3. ^ 3.0 3.1 3.2 徐如林; 楊南郡. 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 台北市: 農委會林務局. 2011-05. ISBN 978-986-02-7888-0. 
  4. ^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PDF) (Report). 主持·張長義 執行·中國地理學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10 [2022-02-16]. (原始内容 (PDF)于2022-01-05). 
  • 閻亞寧; 張震鐘.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調查研究 (PDF). 補助·內政部民政司 委託·花蓮縣政府 第一版. 台北市: 中國技術學院. 2001-10. ISBN 957-97631-7-8.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是位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臺9丙線旁, 題為,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 的石碑, 與其前方所立的殉職者之碑, 是日治時期蕃務本署為紀念自大正六年, 1917年, 9月15日至七年, 1918年, 6月30日間, 開鑿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 能高越舊道東段, 初音至奇萊, 完工通行, 石碑上記載為1月完工, 以及開鑿期間作業隊殉職人員所立的紀念碑, 碑文一開始就刻著, 自初音至奇萊主山, 故又稱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126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位置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段478.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是位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臺9丙線旁 題為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 的石碑 與其前方所立的殉職者之碑 是日治時期蕃務本署為紀念自大正六年 1917年 9月15日至七年 1918年 6月30日間 開鑿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 能高越舊道東段 初音至奇萊 完工通行 石碑上記載為1月完工 以及開鑿期間作業隊殉職人員所立的紀念碑 1 2 碑文一開始就刻著 自初音至奇萊主山 註 1 故又稱為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3 108 111 126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初音奇萊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位置臺灣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段4781 9號坐标23 56 56 N 121 31 24 E 23 9489046029496 N 121 523230158831 E 23 9489046029496 121 523230158831 坐标 23 56 56 N 121 31 24 E 23 9489046029496 N 121 523230158831 E 23 9489046029496 121 523230158831建成时间日治臺灣大正七年 1918年 中華民國文化資產官方名称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類型登錄等級 縣定古蹟登錄種類 碑碣參觀費用免費詳細登錄資料開放全天開放 目录 1 歷史 1 1 能高越嶺道 1 2 立碑紀念 2 紀念碑 3 周邊 4 註釋 5 参考文献歷史 编辑能高越嶺道 编辑 臺灣地形受中央山脈影響 東 西部阻隔 往來不便 能高越嶺古道原由賽德克族德克達雅群 Tgdaya 開發以狩獵 貿易 族群遷徙為主的路徑 該社群從發祥地白石出發 西下到濁水溪源頭霧社溪的河階地 首先定居於塔羅灣社 經狩獵發現花東縱谷平原 部份族人漸越中央山脈能高鞍部東移 到達花蓮溪最北側的支流流域左岸山腹聚居 自稱來自 mokui vogui vaguai bakuai 其意為 後面 山的後面 故轉譯稱其為 木瓜群 所居住的溪流則稱為 木瓜溪 後來原居於中央山脈西側霧社溪谷更上游的德路固與道澤群賽德克族 亦東遷至木瓜溪北側太魯閣山列 奇萊東稜 分隔的得其黎溪流域 轉音稱為太魯閣與陶賽群 受其南下的壓迫 木瓜群再往下游遷徙至銅門社 Tomong 也成為埔里社街與蓮鄉間的貿易媒介 3 20 1 日治初期1897年 台灣總督府派遣台灣高山探險隊 調查由霧社通往花蓮港興建道路與鐵道的可行路徑 深堀大尉率嶺的探險隊一行 在霧社溪流域一帶遭擊殺全滅 是為深堀大尉事件 為報復此事件 日方與賽德克 太魯閣族人間引發一連串衝突 日本來台的財閥巨商 為掠奪山林資源 侵犯族人領域 1906年爆發威里事件 花蓮港支廳長戰死 事件後日方設立更嚴密的封鎖隘勇線 直到1914年太魯閣戰爭結束後 為求更嚴密的山地控制 總督府計畫進一步沿隘勇線與警備道開闢永久性的越嶺道路 在中央山脈建設許多新的東西向連絡通路 大正六年 1917年 9月15日 花蓮港廳開始開鑿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 七年 1918年 6月30日竣工 碑文上記載為1月竣工 長約44公里 2 起點由初音起 沿著木瓜溪河谷 經銅門 巴托蘭社 Badoulan 坂邊 德路固語 Skahing 4 55 74 過去文獻拼寫為Sakahen 日治時以日文漢字 坂邊 サカヘン Sakahen 轉譯 漢語音譯沙卡亨社 現另漢名磐石 再攀越天長山 橫切奇萊溪谷 再跨越奇萊山的奇萊裡山 聯帶山 南側越嶺中央山脈主脊 到達花蓮港廳與南投廳界 西段則連接到波阿倫社 今廬山部落 連接合歡越嶺道往霧社 由初音到霧社全長90公里 2 施工期間 共動用警備員8 500人 職工14 000人 人夫36 000人 總共耗費工費42 000圓 1 立碑紀念 编辑 臺灣總督府為了貫徹理蕃政策 將能高越嶺古道由原隘勇線 1 2公尺寬度規格的警備道提升規格為2公尺寬度的橫斷道路 由於地形險峻 須炸山築路 不少人因而犧牲 並由於工程位處深山險壑而無法立即運送下山安葬 殉職人員遺體只能以油布包裹或薄木板圍成棺形 就地下葬 因此全線道路打通後 蕃務本署於大正七年 1918年 在能高越橫斷道路東段出口處 初音火車站 今台鐵台東線干城車站 已廢站 旁設立 能高越橫斷道路基點 又在距離初音火車站2 4公里的初音駐在所旁設立了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與 殉職者之碑 以資紀念 並興建西寧寺奉祀地藏王菩薩以撫慰太魯閣戰爭與築路的犧牲者 並保佑通行者的平安 3 108 111 1261921年 為紀念深堀大尉 在記念碑旁設立深堀神社 神社後來因颱風遭暴漲的木瓜溪水沖毀 由於能高越嶺道在花蓮縣開發史上深具意義 故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與 殉職者之碑 於1997年4月1日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 1 紀念碑 编辑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包括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與 殉職者之碑 1 其中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高約160公分 寬約74公分 材質為玄武岩 而殉職者之碑高約100公分 寬約60公分 材料為片麻岩 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及殉職者之碑原豎立於舊臺9線 今臺9丙線 的左右兩側 殉職者之碑原面對西寧寺的右側高大刺桐樹附近 與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隔馬路相對 後來因為道路拓寬關係 才將殉職者之碑移到現今紀念碑前方的位置 2 目前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由西寧寺義務維護 西寧寺負責人並以鐵皮屋覆蓋予以保護 並供人膜拜 2 周邊 编辑法務部矯正署花蓮監獄 初英發電廠註釋 编辑 碑文描述 至奇萊主山 而橫斷道路東段實際越嶺處為奇萊山南側附峰奇萊裡山 聯帶山 南坡 位於奇萊主山頂西南方約4公里 参考文献 编辑 1 0 1 1 1 2 1 3 1 4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1 22 2 0 2 1 2 2 2 3 2 4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花蓮縣文化局 2016 09 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 06 05 3 0 3 1 3 2 徐如林 楊南郡 能高越嶺道 穿越時空之旅 台北市 農委會林務局 2011 05 ISBN 978 986 02 7888 0 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土地調查第五年研究報告 PDF Report 主持 張長義 執行 中國地理學會 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2007 10 2022 02 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 01 05 閻亞寧 張震鐘 花蓮縣第三級古蹟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調查研究 PDF 補助 內政部民政司 委託 花蓮縣政府 第一版 台北市 中國技術學院 2001 10 ISBN 957 97631 7 8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吉安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 amp oldid 75179847,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