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伦敦帝国学院

伦敦帝国学院(英語:Imperial College London),全名為帝國理工醫學院(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2],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研究型大學,曾為倫敦大學聯邦中的一員,已在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時正式脫離[6][7]

倫敦帝國學院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校训Scientia imperii decus et tutamen拉丁文[註 1]
中译科學乃帝國之榮光及庇護
创办时间1907年7月8日 (1907-07-08)(皇家憲章頒布)[2]
URN编码英语Unique Reference Number133887
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學
捐贈基金九千八百萬英鎊(2014年)[3]
校长休·布雷迪英语Hugh Brady (academic)[4]
职工人數3,692位(2014年)[3]
学生人數19,115(2018/19)[5]
本科生人數9,985(2018/19)[5]
研究生人數9,130(2018/19)[5]
校址 英国英格蘭倫敦
校區南肯辛頓(本部校園)
切爾西
哈默史密斯
帕丁頓
絲木園英语Silwood Park
懷學院英语Wye College
代表色
                      
隶属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
羅素大學集團
科英布拉集團
歐洲大學聯盟
歐洲大學協會
G5超級精英大學
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
五大科學工程聯盟英语SES-5 (universities)
網站www.imperial.ac.uk
位置

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南肯辛頓,另設切爾西哈默史密斯帕丁頓絲木園英语Silwood Park懷學院英语Wye College校區,是英國金三角名校G5超級精英大學的一員[8]

帝國學院專注於理工、商學醫學,為全英最難入學的學府之一[9]。倫敦帝國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世界大學學術排名U.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長年位居全球前20、英國前五。[10][11][12][13] 眾多校友為在有關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截止2020年10月,伦敦帝国学院的校友、教授、研究人员中,共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3位菲尔兹奖得主1位图灵奖得主[註 2]

历史

帝国理工於1907年由维多利亚女王阿尔伯特亲王在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学学院(Royal College of Science)、帝國研究院英语Commonwealth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皇家矿业学院(Royal school of mines)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学院英语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合并组成,尽管这三所学院仍然在宪制上保留着自己的实体,帝国学院在1907年七月获得了皇家特许状,成为一所具備完全自主權和獨立大學地位的高教研究機構,倫敦帝國學院以認可機構的身份加入倫敦大學聯邦。

随后,圣玛丽医院医学院(1988),国家心脏和肺学会英语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1995),查令十字和西敏寺学校(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1997)先后并入帝国理工,组成医学院,作为帝国学院的第四个宪制学院。1997年,帝国理工医学院兼并了皇家研究生医学院,皇家妇产科学会,2000年又兼并了肯尼迪风湿病学学会。

同样是2000年,帝国理工又兼并了并不是十分知名的崴学院英语Wye College(Wye College)作为它的一个分校区,主要研究环境科学。人们认为帝国学院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崴学院所拥有的大量土地,帝国学院于2005年12月6日宣布崴校区吸引了10亿英镑的投资,将被建成一个世界级能容纳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维持了几十年的宪制学院系统被废除,而采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2年,帝国理工和倫敦大學學院商討合併,但在倫敦大學學院員工及學生反對下,計劃於一個月後中止了。

2005年底,学院宣布将合并物理科学院(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和生命科学院(Faculty of Life Sciences)组成新的自然科学院(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2005年12月9日,学院宣布脫離伦敦大学聯邦的計畫,并正式开始与伦敦大学磋商相关事宜,並於2007年(該學院成立100週年之際)正式退出。

2011 年 4 月,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作为合作伙伴加入了英国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为该项目各承诺了 4000 万英镑。该中心后来更名为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并于 2016 年 11 月 9 日开放。它是欧洲最大的单一生物医学实验室。随着创新中心的启动,学院于 2016 年开始迁入新的白城校区。随后,伦敦市长Sadiq Khan于 2019年正式宣布开设了化学系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校园和校区

 
南肯辛顿校区正门

帝国理工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学,由众多分散的校区组成,但大部分院系还是在南肯辛顿校区,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南边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旁,在伦敦西敏市皇家肯星顿和切尔西区交界处,一个学术机构密集的区域。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博物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皇家艺术学院,皇家音乐学院以及皇家地理协会都在附近。还有两个较大的校区并不在伦敦伯克郡絲木園英语Silwood Park校区在和在伦敦东部60英里的崴校区(Wye Campus)。

南肯辛顿校区中央的女王塔,是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塔高287英尺(85米),是從前帝國研究院英语Commonwealth Institute#The Imperial Institute(Imperial Institute)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它原來是一座大樓的一部分,塔內還有以前設置水缸的大堂。在1960年代,帝國研究院拆卸,帝國學院在研究院的原址擴建。1966至1968年,塔進行改建,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塔裡面懸掛著10口大鐘,是1982年來自澳洲的禮物,以王室成員的名字命名。每有重要的王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王室紀念日,大鐘都會在下午打響。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学院在南肯辛顿校区还有一个中心图书馆,其中包含了科学博物馆的图书馆,面向登记的公众开放。中心图书馆,平日每天24小时开放。

2000年校友加里·田中英语Gary Tanaka捐赠两千七百万英镑帮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学院大楼,被命名为田中商学院英语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History(Tanaka Business School),於2008年田中商学院(Tanaka Business School)更名为帝国商学院(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排名聲譽

綜合排行榜
全球名次
《ARWU》主排名[10] 23
《ARWU》附屬版[14] 24
《QS》主排名[11] 6
《泰晤士》主排名[12] 10
《泰晤士》聲譽版[15] 23
《美國新聞》全球版[13] 20
國內名次
《ARWU》主排名[16] 4
《ARWU》附屬版[14] 4
《QS》主排名[11] 3
《泰晤士》主排名[12] 3
《泰晤士》聲譽版[15] 4
《美國新聞》全球版[17] 3
《完全指南》[18] 5
《衛報》[19] 9
《星期日泰晤士報》[20] 5


院系设置

工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医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然科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商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其他学术单位

校友

教职员

诺贝尔奖得主

  • 诺贝尔物理学奖
    • 1937年 THOMSON, Sir George Paget
    • 1948年 BLACKETT, Lord Patrick Maynard Stuart
    • 1971年 GABOR, Dennis
    • 1979年 SALAM, Abdus
  • 诺贝尔化学奖
    • 1937年 HAWORTH, Sir Walter Norman
    • 1956年 HINSHELWOOD, Sir Cyril Norman
    • 1967年 PORTER, Sir George
    • 1969年 BARTON, Sir Derek
    • 1973年 WILKINSON, Sir Geoffrey
  •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1929年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 1945年 FLEMING, Sir Alexander(青霉素的发现者之一)
    • 1945年 CHAIN, Sir Ernst Boris
    • 1963年 HUXLEY, Sir Andrew Fielding
    • 1972年 PORTER, Rodney Robert


费尔兹奖得主

資料來源

  1. ^ The College cres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5 June 2019]. (原始内容于2020-10-27). 
  2. ^ 2.0 2.1 PJGILL. Charitable status. [2014-09-30]. (原始内容于2013-09-21) (英语). 
  3. ^ 3.0 3.1 (PD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學院). [2015-01-01].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4-12-31) (英语). 
  4. ^ 'Imperial welcomes its new Presiden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倫敦帝國學院). [2022-08-01]. (原始内容于2022-12-08) (英语). 
  5. ^ 5.0 5.1 5.2 Where do HE students study?.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1 March 2020]. 
  6. ^ . London.ac.uk. [2011-0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2) (英语). 
  7. ^ University guide 2015: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the Guardian. [2014-09-30]. (原始内容于2020-12-13) (英语). 
  8. ^ 'Golden triangle' to win funding riches. Times Higher Education(《泰晤士高等教育》). 11-02-2010 [02-09-2010]. (原始内容于2012-12-02) (英语). 
  9. ^ Frean, Alexandra. Imperial College ditches A levels and sets its own entrance exam. The Times (London). 04-06-2008 [11-01-2010]. (原始内容于2011-07-16). 
  10. ^ 10.0 10.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09-07]. 
  11. ^ 11.0 11.1 11.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6-09-07]. 
  12. ^ 12.0 12.1 12.2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16-09-07]. 
  13. ^ 13.0 13.1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14. ^ 14.0 14.1 Alternative Ranking 2015 (Excluding Award Factor).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5 [2016-09-07]. 
  15. ^ 15.0 15.1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2019.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9 [2016-09-07]. 
  16. ^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K.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09-07]. 
  17. ^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09-07]. 
  18.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2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1 [2016-09-07]. 
  19. ^ University league tables 2021. The Guardian. 2021 [2016-09-07]. 
  20. ^ 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University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21. Times Newspapers. 2021 [2016-09-07]. 

附註

  1. ^ 因涉及殖民主义,2020年6月5日起从徽章中移除[1]
  2. ^ 每個大學對計算這個數字都有著不同的原則,比如有些大學並不計算那些在得獎後才到有關院校的人士,而有些大學則仍將其計算在內;有些亦不計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職員,但其他的卻仍視其為與該校有聯繫的得獎主。這裡顯示的數字為在統一採用了最廣闊的算法後所得出的結果。詳細人物列表請見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因涉及殖民主义,2020年6月5日起从徽章中移除,但是帝国理工其实没有權力更改校徽,只有女王才有权更改,因此帝国理工只是尽量不在使用旧校徽^[1]。

每个大学对计算这个数字都有着不同的原则,比如有些大学并不计算那些在得奖后才到有关院校的人士,而有些大学则仍将其计算在内;有些亦不计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职员,但其他的却仍视其为与该校有联系的得奖主。这里显示的数字为在统一采用了最广阔的算法后所得出的结果。详细人物列表请见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2]。

外部連結

伦敦帝国学院,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9月9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9月9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 此條目需要編修 以確保文法 用詞 语气 格式 標點等使用恰当 2019年9月9日 請按照校對指引 幫助编辑這個條目 幫助 討論 此條目可参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来扩充 2019年9月9日 若您熟悉来源语言和主题 请协助参考外语维基百科扩充条目 请勿直接提交机械翻译 也不要翻译不可靠 低品质内容 依版权协议 译文需在编辑摘要注明来源 或于讨论页顶部标记 a href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html title Template Translated page Translated page a 标签 伦敦帝国学院 英語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全名為帝國理工醫學院 Imperial College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2 是一所位於英國倫敦的研究型大學 曾為倫敦大學聯邦中的一員 已在2007年7月9日其百週年紀念日時正式脫離 6 7 倫敦帝國學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校训Scientia imperii decus et tutamen 拉丁文 註 1 中译科學乃帝國之榮光及庇護创办时间1907年7月8日 1907 07 08 皇家憲章頒布 2 URN编码 英语 Unique Reference Number 133887学校类型研究型大學捐贈基金九千八百萬英鎊 2014年 3 校长休 布雷迪 英语 Hugh Brady academic 4 职工人數3 692位 2014年 3 学生人數19 115 2018 19 5 本科生人數9 985 2018 19 5 研究生人數9 130 2018 19 5 校址 英国英格蘭 倫敦校區南肯辛頓 本部校園 切爾西哈默史密斯帕丁頓絲木園 英语 Silwood Park 懷學院 英语 Wye College 代表色 隶属國際研究型大學聯盟羅素大學集團科英布拉集團歐洲大學聯盟歐洲大學協會G5超級精英大學歐洲研究型大學聯盟五大科學工程聯盟 英语 SES 5 universities 網站www wbr imperial wbr ac wbr uk位置帝國學院的本部校園位於倫敦市中心的南肯辛頓 另設切爾西 哈默史密斯 帕丁頓 絲木園 英语 Silwood Park 及懷學院 英语 Wye College 校區 是英國金三角名校和G5超級精英大學的一員 8 帝國學院專注於理工 商學和醫學 為全英最難入學的學府之一 9 倫敦帝國學院在QS世界大學排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 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和U S News世界大學排名中長年位居全球前20 英國前五 10 11 12 13 眾多校友為在有關領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截止2020年10月 伦敦帝国学院的校友 教授 研究人员中 共有14位诺贝尔奖得主 3位菲尔兹奖得主 1位图灵奖得主 註 2 目录 1 历史 2 校园和校区 3 排名聲譽 4 院系设置 4 1 工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2 医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3 自然科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4 商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5 其他学术单位 5 校友 5 1 教职员 5 2 诺贝尔奖得主 5 3 费尔兹奖得主 6 資料來源 7 附註 8 外部連結历史 编辑帝国理工於1907年由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在1845年建立的皇家科学学院 Royal College of Science 帝國研究院 英语 Commonwealth Institute The Imperial Institute The Imperial Institute 皇家矿业学院 Royal school of mines 和伦敦城市与行会学院 英语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 City and Guilds of London Institute 合并组成 尽管这三所学院仍然在宪制上保留着自己的实体 帝国学院在1907年七月获得了皇家特许状 成为一所具備完全自主權和獨立大學地位的高教研究機構 倫敦帝國學院以認可機構的身份加入倫敦大學聯邦 随后 圣玛丽医院医学院 1988 国家心脏和肺学会 英语 Imperial College School of Medicine 1995 查令十字和西敏寺学校 Charing Cross and Westminster schools 1997 先后并入帝国理工 组成医学院 作为帝国学院的第四个宪制学院 1997年 帝国理工医学院兼并了皇家研究生医学院 皇家妇产科学会 2000年又兼并了肯尼迪风湿病学学会 同样是2000年 帝国理工又兼并了并不是十分知名的崴学院 英语 Wye College Wye College 作为它的一个分校区 主要研究环境科学 人们认为帝国学院的目的主要是获得崴学院所拥有的大量土地 帝国学院于2005年12月6日宣布崴校区吸引了10亿英镑的投资 将被建成一个世界级能容纳12500人的生物燃料研究中心 2002年 维持了几十年的宪制学院系统被废除 而采用了新的院系制度 2002年 帝国理工和倫敦大學學院商討合併 但在倫敦大學學院員工及學生反對下 計劃於一個月後中止了 2005年底 学院宣布将合并物理科学院 Faculty of Physical Sciences 和生命科学院 Faculty of Life Sciences 组成新的自然科学院 Faculty of Natural Sciences 2005年12月9日 学院宣布脫離伦敦大学聯邦的計畫 并正式开始与伦敦大学磋商相关事宜 並於2007年 該學院成立100週年之際 正式退出 2011 年 4 月 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国王学院作为合作伙伴加入了英国医学研究与创新中心 为该项目各承诺了 4000 万英镑 该中心后来更名为弗朗西斯 克里克研究所 并于 2016 年 11 月 9 日开放 它是欧洲最大的单一生物医学实验室 随着创新中心的启动 学院于 2016 年开始迁入新的白城校区 随后 伦敦市长Sadiq Khan于 2019年正式宣布开设了化学系分子科学研究中心 校园和校区 编辑 南肯辛顿校区正门 帝国理工是一个开放式的大学 由众多分散的校区组成 但大部分院系还是在南肯辛顿校区 位于英国伦敦海德公园南边和皇家阿爾伯特音樂廳旁 在伦敦的西敏市和皇家肯星顿和切尔西区交界处 一个学术机构密集的区域 自然历史博物馆 科学博物馆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 皇家艺术学院 皇家音乐学院以及皇家地理协会都在附近 还有两个较大的校区并不在伦敦 伯克郡的絲木園 英语 Silwood Park 校区在和在伦敦东部60英里的崴校区 Wye Campus 南肯辛顿校区中央的女王塔 是校園裡的標誌性建築 塔高287英尺 85米 是從前帝國研究院 英语 Commonwealth Institute The Imperial Institute Imperial Institute 唯一保留下來的建築物 它原來是一座大樓的一部分 塔內還有以前設置水缸的大堂 在1960年代 帝國研究院拆卸 帝國學院在研究院的原址擴建 1966至1968年 塔進行改建 成為一座獨立的建築物 塔裡面懸掛著10口大鐘 是1982年來自澳洲的禮物 以王室成員的名字命名 每有重要的王室成員生日或其他王室紀念日 大鐘都會在下午打響 所有的院系都有自己的图书馆 学院在南肯辛顿校区还有一个中心图书馆 其中包含了科学博物馆的图书馆 面向登记的公众开放 中心图书馆 平日每天24小时开放 2000年校友加里 田中 英语 Gary Tanaka 捐赠两千七百万英镑帮助建立了一幢新的商学院大楼 被命名为田中商学院 英语 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History Tanaka Business School 於2008年田中商学院 Tanaka Business School 更名为帝国商学院 Imperial College Business School 排名聲譽 编辑綜合排行榜全球名次 ARWU 主排名 10 23 ARWU 附屬版 14 24 QS 主排名 11 6 泰晤士 主排名 12 10 泰晤士 聲譽版 15 23 美國新聞 全球版 13 20國內名次 ARWU 主排名 16 4 ARWU 附屬版 14 4 QS 主排名 11 3 泰晤士 主排名 12 3 泰晤士 聲譽版 15 4 美國新聞 全球版 17 3 完全指南 18 5 衛報 19 9 星期日泰晤士報 20 5院系设置 编辑工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编辑 航空航天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物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土木与环境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化学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计算机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Dyson设计工程学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地球科学和工程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电气与电子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材料科学和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机械工程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医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编辑 临床科学学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医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国家心脏和肺学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公共衛生系 學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科与肿瘤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李光前医学院伦敦办事处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学院学术健康科研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学院国家卫生服务信托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自然科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编辑 化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生命科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数学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物理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环境政策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商学院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编辑 金融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创新与创业 企业家 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工商 管理系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其他学术单位 编辑 数据科学学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未来能源实验室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全球健康创新学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Grantham学会 气候变化与环境 研究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安全 系统 科学和技术学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职业发展学校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学术英语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业余课程 Co Curricular 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教育发展中心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校友 编辑更多信息 伦敦帝国学院人物 更多信息 伦敦帝国学院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翁文波 中国地球物理学主要奠基人 高錕爵士 大紫荊勳賢 KBE 光纖之父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 英國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 黄纬禄 两弹一星元勋 自动控制和导弹技术专家 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与钱学森 屠守锷 任新民 梁守槃等共5位专家获 中国航天事业五十年最高荣誉奖 王大珩 两弹一星元勋 光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姚桐斌 两弹一星元勋 导弹和航天材料与工艺技术专家 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 工艺技术研究所的主要创建者 领导者 沈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建人之一 陈吉宁 中国环境科学家 政治人物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上海市委书记 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部长 党组书记 北京市委副书记 市长 李天庆 前澳門大學校長 王钦敏 现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副主席 矫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党组副书记 副部长 张维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谭铁牛 中国图像处理 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专家 政治人物 中国科学院院士 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 英语 List of International Fellows of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现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 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自动化所所长 中科院副秘书长 中科院副院长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 杨文采 地球物理学家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要参与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玉珊 航空教育家和结构分析专家 涂长望 气象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温诗铸 机械学专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赵天从 冶金学家 中国现代锑冶金事业的开拓者 撰写了 锑 和 锑冶金 等名著 梁百先 空间物理学家 中国电离层电波传播与空间物理研究领域开拓者与奠基人之一 其著作有 电学 电磁学 等 邵象华 金属学家和冶金工程师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林超英 SBS 香港天文台前台長 皇家氣象學會榮譽會士 特許氣象學家 氣象物理學碩士 王文洋 宏仁集团 Grace T H W Group 总裁 王泉仁 王文洋長子 泉創生醫執行長 雷頌德 香港著名流行曲創作人 張介英 台灣年代新聞臺與東風衛視主播 暢銷作家 TOEIC滿分與IELTS紀錄保持人 宣萱 香港著名电视女艺人 郭子豪 香港著名电视男艺人 李治廷 香港男歌手 演員 郭炳湘 郭炳江兄弟 香港著名商人 财富仅次于李嘉诚 呂譚平 中國聯想Lenovo香港總經理 聯想创建人之一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拉吉夫 甘地 印度总理 祖基菲里阿末 前马来西亚卫生部长 T H 赫胥黎 科学家和作家 Branislav Ivkovic 政治家 布赖恩 梅 Brian May 皇后樂團 Queen 成员 W H Perkin 苯胺染料的发现者 Trevor Phillips 记者和政治家 西蒙 辛格 Simon Singh 大众科学作家 赫伯特 乔治 威尔斯 H G Wells 科幻作家 陈忱 作家 博士筆名完美災難 大陸懸疑作家 90後懸疑第一人 第一個走上戛納電影節紅毯的中國大陸90後編劇 黃士修 台灣核能流言終結者創辦人與以核養綠公投領銜人教职员 编辑 Leonard Mandel 物理学家 量子光学创始人 高錕爵士 大紫荊勳賢 KBE Charles Kao 工程师 光纤发明者 诺贝尔奖得主 编辑 诺贝尔物理学奖 1937年 THOMSON Sir George Paget 1948年 BLACKETT Lord Patrick Maynard Stuart 1971年 GABOR Dennis 1979年 SALAM Abdus 诺贝尔化学奖 1937年 HAWORTH Sir Walter Norman 1956年 HINSHELWOOD Sir Cyril Norman 1967年 PORTER Sir George 1969年 BARTON Sir Derek 1973年 WILKINSON Sir Geoffrey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9年 HOPKINS Sir Frederick Gowland 1945年 FLEMING Sir Alexander 青霉素的发现者之一 1945年 CHAIN Sir Ernst Boris 1963年 HUXLEY Sir Andrew Fielding 1972年 PORTER Rodney Robert 费尔兹奖得主 编辑 1958年 ROTH Klaus 1986年 西蒙 唐纳森 现任教员 資料來源 编辑 The College cres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5 June 20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27 2 0 2 1 PJGILL Charitable status 2014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9 21 英语 3 0 3 1 Annual Report and Accounts 2013 14 PDF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倫敦帝國學院 2015 01 01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4 12 31 英语 Imperial welcomes its new President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倫敦帝國學院 2022 08 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12 08 英语 5 0 5 1 5 2 Where do HE students study Higher Education Statistics Agency 1 March 2020 University of London Imperial College Leaves University of London London ac uk 2011 06 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2 英语 University guide 2015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the Guardian 2014 09 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2 13 英语 Golden triangle to win funding riches Times Higher Education 泰晤士高等教育 11 02 2010 02 0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 12 02 英语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Frean Alexandra Imperial College ditches A levels and sets its own entrance exam The Times London 04 06 2008 11 01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7 16 请检查 access date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10 0 10 1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 09 07 11 0 11 1 11 2 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Quacquarelli Symonds Limited 2021 2016 09 07 12 0 12 1 12 2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21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21 2016 09 07 13 0 13 1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Rankings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 09 07 14 0 14 1 Alternative Ranking 2015 Excluding Award Factor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15 2016 09 07 15 0 15 1 World Reputation Rankings 2019 Times Higher Education 2019 2016 09 07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 2020 UK 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 2020 2016 09 07 Best Global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Kingdom US News and World Report 2021 2016 09 07 University League Table 2021 The Complete University Guide 2021 2016 09 07 University league tables 2021 The Guardian 2021 2016 09 07 The Times and Sunday Times University Good University Guide 2021 Times Newspapers 2021 2016 09 07 附註 编辑 因涉及殖民主义 2020年6月5日起从徽章中移除 1 每個大學對計算這個數字都有著不同的原則 比如有些大學並不計算那些在得獎後才到有關院校的人士 而有些大學則仍將其計算在內 有些亦不計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職員 但其他的卻仍視其為與該校有聯繫的得獎主 這裡顯示的數字為在統一採用了最廣闊的算法後所得出的結果 詳細人物列表請見各大學諾貝爾獎得主列表 因涉及殖民主义 2020年6月5日起从徽章中移除 但是帝国理工其实没有權力更改校徽 只有女王才有权更改 因此帝国理工只是尽量不在使用旧校徽 1 每个大学对计算这个数字都有着不同的原则 比如有些大学并不计算那些在得奖后才到有关院校的人士 而有些大学则仍将其计算在内 有些亦不计算在校任教不足1年的教职员 但其他的却仍视其为与该校有联系的得奖主 这里显示的数字为在统一采用了最广阔的算法后所得出的结果 详细人物列表请见各大学诺贝尔奖得主列表 2 外部連結 编辑帝国理工的网站 帝国理工商学院的网站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理工学生联合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TOIC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理工学生电视台 IC Radio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理工学生广播电台 Felix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理工校报 学校关键数据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帝国理工中国学生学者联合会研究生分会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伦敦帝国学院 amp oldid 76029198,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