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乔治·奥威尔

乔治·奥威尔(英語:George Orwell;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1]),本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英国左翼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2]。他的作品以清晰的散文、尖锐的社会批评英语social criticism、反对極權主義和直言不讳地支持民主社会主义为特点[3][4][5][6]

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出生埃里克·亚瑟·布莱尔
Eric Arthur Blair

(1903-06-25)1903年6月25日
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辖区莫蒂哈里
逝世1950年1月21日(1950歲—01—21)(46歲)
 英国英格蘭倫敦布魯姆斯伯里尤斯頓路倫敦大學学院醫院
墓地 英格兰牛津郡萨顿考特尼乡村教堂墓地(Sutton Courtenay)
職業作家小說家記者、社會評論家、殖民地警察
母校伊顿公学
體裁反乌托邦、纪实、讽刺
主題反法西斯主义反斯大林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文学批评、新闻、反调
代表作动物农场》(1945年)
一九八四》(1949年)
活躍年代1928年–1950年
配偶艾琳·奧肖内西英语Eileen O'Shaughnessy(1935年–1945年)
Sonia Brownell(1949年–1950年)
施影響於庫爾特·馮內古特

簽名

奥威尔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其中包含各类文学批评诗歌小说讽刺新闻。《动物庄园》和《一九八四》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他在书中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他在小说中创造的“老大哥”、“新话”、“双重思想”等词汇,皆已收入英语词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奥威尔主义”、“奥威尔式的”等新詞,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語彙[7][8]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乔治·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因而曾在苏联东欧中華人民共和國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一九八四》直到1979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且出版初期被列为“内部读物”,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1985年允許大眾閱讀。

生平 编辑

1903年埃里克·亚瑟·布莱尔生于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辖区莫蒂哈里[9](今屬印度比哈尔邦東查姆帕蘭縣)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父亲理察·布莱尔(Richard Walmesley Blair)為印度总督府鸦片局副代理人,母親梅培爾·李莫桑(Ida Mabel BlairIda Mabel Limouzin)為緬甸木材商之女,具英、法兩國血統,家中育有兩女一男,家境并不宽裕,奥威尔自称家庭属于“中产阶级偏下(下層中產階級),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10]

1904年除了父親仍任職於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全家返回英國牛津郡泰晤士河畔亨利。由于无力就读贵族学校,1911年,奥威尔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聖·塞浦里安预备学校英语St Cyprian's School,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鞭子教育、等级制、恃强凌弱、规范化、反智等等。

1914年,11岁的奥威尔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篇诗作《醒来吧,英国的小伙子们》。

1917年,奥威尔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进入英国最著名的中学——伊顿公学,但他穷学生的背景使他备受歧视。早年的经历令他同情社会底层,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对极权主义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21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没有申请牛津剑桥奖学金,家庭经济状况无力供他升学,只得投考公务员,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服役五年。作为一位英籍警官,他享有很多特权,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笞刑、监禁和绞死囚犯,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对西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在缅甸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并因此在1927年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缅甸的经历為他寫作《絞首刑英语A Hanging》(1931年出版)與《射象》(1936年出版)提供了題材。

1927年,离开公职的奥威尔回到英国,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在这四年里他辗转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深入社会底层,先后做过酒店洗碗工、教师、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但他的上层社会身份和在伊顿公学形成的贵族口音使他很难被底层社会真正接纳。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经历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整体对于个人的压力和普遍的社会不公并且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奥威尔自己曾经提到“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1928年至1929年间,奥威尔住在法国巴黎,写了一些无人愿意出版的小说。

1929年,退休金遭竊,在俄國飯館做事,並請倫敦朋友找尋工作。

1930年,回到倫敦。在坎特郡作採摘忽布(一種香料)的工作、家庭教師、或書店店員,不斷轉職。

1933年,以乔治·奥威尔的笔名发表第一部作品《巴黎與伦敦的落魄记》。

1934年,以緬甸經驗為題材的小說,《緬甸岁月》在紐約出版,在英國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5年,小說《牧師的女兒》(A Clergyman's Daughter),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6年,小說《讓葉蘭飘扬》(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出版,反映書店店員和流浪者的經歷,受到當時評論家康普騰·馬肯吉英语Compton Mackenzie注目。為雅德爾菲等雜誌撰稿。

比克托爾·高蘭茲之託,在一月去北部的雪非爾德、曼徹斯特、里斯、威根,等煤礦工業都市,觀察不景氣下的工人生活、失業情況。

六月,與艾琳·奧肖内西英语Eileen O'Shaughnessy結婚,離開倫敦,移居赫特福德郡,寫作兼營雜貨店。

同年,西班牙内战爆发后,经独立工党介绍,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西班牙共和军,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他在阿拉贡前线待了近6个月,直到在韦斯卡被敌方狙击手打穿喉咙而不得不回国休养。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他看到了加泰罗尼亚支持共和政府的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倾轧。接纳了奥威尔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POUM)被斯大林控制的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把政治警察特务、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奥威尔夫妇被视为“狂热的托派分子”,当然受到严密的监控。他的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民兵的搜查,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更为可怕的是,在共和军内部,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遭到逮捕,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反而使奥威尔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或者确切的讲「民主的社会主义」的信念。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后来,奥维尔将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成《向加泰罗尼亚致敬》,揭露了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这也是奥维尔的成名作之一。[11]

1937年,反映下层工人生活实况的报告文学《通往威根码头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发表。

1938年,描写西班牙内战的《向加泰罗尼亚致敬》发表。因旧病復发,冬天到法屬摩洛哥疗养。

1939年,冬季后搬回英国。小说《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发表。

九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旋赴伦敦,和妻子加入國防市民軍,积极投身从事各类备战支前工作。

1940年,评论集《鲸魚中》(Inside the Whale)发表。

1941年,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评论集《狮子与独角兽》(The Lion and the Unicorn)发表。

1942年,與哥爾等人執筆撰寫評論集《勝利乎? 既得權力乎?》

1943年,辞去BBC的工作,任工黨《论坛报》(Tribune)编辑。

1944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奥威尔写成了《動物農莊》一书,这本书成为奥威尔个人写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他的文字从单纯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生活,转向了捍卫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在1947年他为《動物農莊》乌克兰语版的序言中写道:“在过去十年中,我一直确信,如果我们想使社会主义运动恢复生机,就必须得摧毁俄国神话。”此书早在1944年即写成,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绝,直到冷战来临。

1945年,辞去《论坛报》编辑的职务,任职随军记者,赴欧洲大陆,直到纳粹德国溃败。奧肖内西死于英国。

八月,《动物庄园》出版,顿时好评如潮。

1946年到1948年,旧病复发并恶化,辗转苏格兰数处疗养,并写作《一九八四》。

1948年,奥威尔写成了他的传世名著《一九八四》。在这部作品中,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思想自由是一种死罪,独立自主的个人被消灭干净,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严密的控制,掌握权力的人们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并对权力顶礼膜拜。《一九八四》出版之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但是,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还相信,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通过逻辑推理,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1949年3月,奥威尔通过密友西莉亚·柯万 (Celia Kirwan)为信息调查部提供了一份他认为同情斯大林主义、因此不适合担任该部作家的人的名单,并将其附在给柯万的一封信中,即所谓的“奥威尔的名单[12]

1950年1月,奥威尔去世于伦敦大学学院医院

 
歐威爾的墓碑

歐威爾被葬在牛津郡薩頓考特尼村英语Sutton Courtenay的諸聖教堂公墓[13],墓碑簡單地刻著:「艾瑞克·亞瑟·布萊爾,生於1903年6月25日,卒於1950年1月21日。」沒有提及他那著名的筆名。

死后 编辑

1953年,自傳《這,這就是快樂》和評論集《英國,你的英國》出版。

1968年奥威尔的遗孀索妮亚·布洛尼与伊安·安格斯共同编辑出版了四卷本《喬治·奧威爾評論、報章雜誌文章及書信集》,书中收录了奥威尔的大量作品。

1971年,由米廉·格羅斯所編《喬治·奧威爾的世界》(Miriam Gross,The World of George Orwell)出版。

1998年彼得·戴维森编辑的《奥威尔全集》(十九卷本)出版。

2002年,英国《卫报》公布了奥威尔于1949年去世前所写下的潜藏在英国的亲共者名单

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因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關係,奥威尔被軍情五處倫敦警察廳特殊行動部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逝世。[14][15]

观点 编辑

奥威尔有一系列关于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的指控。

被指控为反犹太主义者 编辑

1933年他的小说《巴黎和伦敦的落魄》中的小说印象和想象包含了对犹太人施加暴力的情节。[16]“如果能把犹太人的鼻子弄平,那就太高兴了。”而奥威尔在《1984》中对老大哥的崇拜一环,却取自于他对英国反犹太情绪的批评。

1945年初,奥威尔为《当代犹太记录》写了一篇题为《英国的反犹太主义》的长文[17],指出反犹太主义在英国日益高涨,而且“非理性,不会屈服于争论”。他认为,了解为什么反犹太主义者可以“在某一特定主题上接受这种荒谬的说法,而在其他主题上保持理智”,这将是有用的。他写道:“六年来,希特勒的英国崇拜者一直设法让自己忘掉集中营的存在。……许多英国人几乎没有听说过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和波兰犹太人被灭绝的消息。他们自己的反犹太主义使这种巨大的犯罪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了。

奥威尔著作《论犹太人和反犹太主义》的编辑保罗·西利格(Paul Seeliger)将他与反犹太主义和犹太问题的关系描述为“矛盾的”。

鄙视他人生活方式 编辑

奥威尔公开反对同性恋,使用恐同的绰号“南希”和“三色堇”来表达对他所谓的“三色堇左派”和“南希诗人”的蔑视,即左翼同性恋或双性恋作家和知识分子。他在《让叶兰继续飘扬》一作中有长达几页的段落针对一个同性恋男性角色,嘲笑他的“南希”特征,例如口齿不清。不过,当时的西方对同性恋的排斥是普遍的。另外,他将“喝果汁、裸体主义、穿凉鞋、性欲旺盛”等定性为“被误导的中产阶级革命解放观点”。

参考文献 编辑

  1. ^ . UCL Orwell Archives. [2008-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2-27). 
  2. ^ . The British Library. [2019-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3. ^ "Why I Write"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Journalism and Letters of George Orwell Volume 1: An Age Like This 1945–1950 p. 23. (Penguin)
  4. ^ Orwell, George. Bott, George , 编.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Heinemann. 1968: 103 [1958]. ISBN 978-0435136758. Every line of serious work that I have written since 1936 has been writte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and for democratic socialism, as I understand it. [自一九三六年以来,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原文是斜体) 
  5. ^ Gale, Steven H.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Humorists: Geoffrey Chaucer to John Cleese, Volume 1. Taylor & Francis. 1996: 823. 
  6. ^ . The Guardian. [2019-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5-11) (英语). 
  7. ^ Robert McCru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bserver, 10 May 2009
  8. ^ . www.oed.com. [2017-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2). 
  9. ^ Crick, Bernard. Eric Arthur Blair [pseud. George Orwell] (1903–195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England,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0. ^ Orwell, George. 8. The Road to Wigan Pier. Left Book Club. February 1937: 1. 
  11. ^ 錢永祥. 水晶般的精神——喬治 · 奧威爾與西班牙內戰. -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 2022-06-06 [2022-06-07]. (原始内容于2022-06-06) (中文(臺灣)). 
  12. ^ Was Orwell secretly a reactionary snitch? How the author became an internet meme and target of the hard left. The Independent. 2018-06-24 [2023-02-24]. (原始内容于2023-02-24) (英语). 
  13. ^ Andrew Anthony (2003-5-11). "Orwell: the Observer year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bserver, Observer Review Pages, p. 1.
  14. ^ Bates, Stephen (4 September 2007). "Odd clothes and unorthodox views – why MI5 spied on Orwell for a decad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18.
  15. ^ 七十年后 乔治·奥威尔重返BBC. BBC News 中文. [2022-06-28]. (原始内容于2022-06-28) (中文(简体)). 
  16. ^ 存档副本. [2023-09-18]. (原始内容于2023-07-19). 
  17. ^ “英国的反犹太主义”,载于《如我所愿:1943-1945》,第 332-341 页。

外部連結 编辑

  • - Essays, novels, reviews and exclusive images of Orwell.

参见 编辑

乔治, 奥威尔,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4月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英語, george, orwell, 1903年6月25日, 1950年1月21日, 本名埃里克, 亚瑟, 布莱尔, eric, arthur, blair, 英国左翼作家, 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他的作品以清晰的散文,.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8年4月1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被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乔治 奥威尔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乔治 奥威尔 英語 George Orwell 1903年6月25日 1950年1月21日 1 本名埃里克 亚瑟 布莱尔 Eric Arthur Blair 英国左翼作家 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 2 他的作品以清晰的散文 尖锐的社会批评 英语 social criticism 反对極權主義和直言不讳地支持民主社会主义为特点 3 4 5 6 喬治 歐威爾George Orwell出生埃里克 亚瑟 布莱尔Eric Arthur Blair 1903 06 25 1903年6月25日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辖区莫蒂哈里逝世1950年1月21日 1950歲 01 21 46歲 英国英格蘭倫敦布魯姆斯伯里尤斯頓路倫敦大學学院醫院墓地 英格兰牛津郡萨顿考特尼乡村教堂墓地 Sutton Courtenay 職業作家 小說家 記者 社會評論家 殖民地警察母校伊顿公学體裁反乌托邦 纪实 讽刺主題反法西斯主义 反斯大林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 文学批评 新闻 反调代表作 动物农场 1945年 一九八四 1949年 活躍年代1928年 1950年配偶艾琳 奧肖内西 英语 Eileen O Shaughnessy 1935年 1945年 Sonia Brownell 1949年 1950年 施影響於庫爾特 馮內古特簽名奥威尔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其中包含各类文学批评 诗歌 小说及讽刺新闻 动物庄园 和 一九八四 為奥威尔的传世作品 他在书中以辛辣的笔触讽刺泯灭人性的极权主义社会和追逐权力者 而小说中对极权主义政权的预言在之后的五十年中也不断地与历史相印证 所以两部作品堪称世界文坛政治讽喻小说的经典之作 其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学界 他在小说中创造的 老大哥 新话 双重思想 等词汇 皆已收入英语词典 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 奥威尔主义 奥威尔式的 等新詞 甚至成为日常通用語彙 7 8 由于历史上东西方的对峙 乔治 奥威尔的作品经常被视为反苏和反共的代名词 因而曾在苏联 东欧 中華人民共和國等社会主义国家遭到封杀 一九八四 直到1979年才有简体中文版刊行 且出版初期被列为 内部读物 只允许特定人群购买阅读 1985年允許大眾閱讀 目录 1 生平 2 死后 3 观点 3 1 被指控为反犹太主义者 3 2 鄙视他人生活方式 4 参考文献 5 外部連結 6 参见生平 编辑1903年埃里克 亚瑟 布莱尔生于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辖区莫蒂哈里 9 今屬印度比哈尔邦東查姆帕蘭縣 一个政府下级官员的家庭 父亲理察 布莱尔 Richard Walmesley Blair 為印度总督府鸦片局副代理人 母親梅培爾 李莫桑 Ida Mabel Blair Ida Mabel Limouzin 為緬甸木材商之女 具英 法兩國血統 家中育有兩女一男 家境并不宽裕 奥威尔自称家庭属于 中产阶级偏下 下層中產階級 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 10 1904年除了父親仍任職於印度總督府的鴉片局外 全家返回英國牛津郡泰晤士河畔亨利 由于无力就读贵族学校 1911年 奥威尔只能进入一个二流的私立寄宿学校聖 塞浦里安预备学校 英语 St Cyprian s School 寄宿学校带有许多极权主义社会的特点 鞭子教育 等级制 恃强凌弱 规范化 反智等等 1914年 11岁的奥威尔首次在地方报纸上发表一篇诗作 醒来吧 英国的小伙子们 1917年 奥威尔依靠自己的努力考取奖学金 进入英国最著名的中学 伊顿公学 但他穷学生的背景使他备受歧视 早年的经历令他同情社会底层 呼唤平等和人性解放思想的形成和对极权主义的认识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 1921年 从伊顿公学毕业后 没有申请牛津或剑桥奖学金 家庭经济状况无力供他升学 只得投考公务员 加入了英国在缅甸的殖民警察 服役五年 作为一位英籍警官 他享有很多特权 能够近距离观察审判 笞刑 监禁和绞死囚犯 这一阶段的经历让他细致地观察到了人性中残暴的一面 对西方的殖民主义政策产生了反思 更进一步地认识了极权主义 在缅甸的经历让他认识到了殖民主义罪恶的一面 并因此在1927年离开了殖民警察部队 缅甸的经历為他寫作 絞首刑 英语 A Hanging 1931年出版 與 射象 1936年出版 提供了題材 1927年 离开公职的奥威尔回到英国 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流浪生活 在这四年里他辗转英国本岛和欧洲大陆 深入社会底层 先后做过酒店洗碗工 教师 书店店员和码头工人 但他的上层社会身份和在伊顿公学形成的贵族口音使他很难被底层社会真正接纳 不过这一段时期的经历仍然使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整体对于个人的压力和普遍的社会不公并且最终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奥威尔自己曾经提到 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天生对权威的憎恨 使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的存在 1928年至1929年间 奥威尔住在法国巴黎 写了一些无人愿意出版的小说 1929年 退休金遭竊 在俄國飯館做事 並請倫敦朋友找尋工作 1930年 回到倫敦 在坎特郡作採摘忽布 一種香料 的工作 家庭教師 或書店店員 不斷轉職 1933年 以乔治 奥威尔的笔名发表第一部作品 巴黎與伦敦的落魄记 1934年 以緬甸經驗為題材的小說 緬甸岁月 在紐約出版 在英國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5年 小說 牧師的女兒 A Clergyman s Daughter 由高蘭茲出版社出版 1936年 小說 讓葉蘭飘扬 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 出版 反映書店店員和流浪者的經歷 受到當時評論家康普騰 馬肯吉 英语 Compton Mackenzie 注目 為雅德爾菲等雜誌撰稿 受比克托爾 高蘭茲之託 在一月去北部的雪非爾德 曼徹斯特 里斯 威根 等煤礦工業都市 觀察不景氣下的工人生活 失業情況 六月 與艾琳 奧肖内西 英语 Eileen O Shaughnessy 結婚 離開倫敦 移居赫特福德郡 寫作兼營雜貨店 同年 西班牙内战爆发后 经独立工党介绍 奥威尔成为几千名国际志愿者中的一员参加了西班牙共和军 支援反佛朗哥的西班牙内战 他在阿拉贡前线待了近6个月 直到在韦斯卡被敌方狙击手打穿喉咙而不得不回国休养 在这短暂的时间里 他看到了加泰罗尼亚支持共和政府的各政治派别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倾轧 接纳了奥威尔的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 POUM 被斯大林控制的共产国际认定为托派组织 斯大林下令消灭马统工党 把政治警察特务 搜捕异端及清洗专家和军事指导员一起派至西班牙 在共和军中建立恐怖统治 奥威尔夫妇被视为 狂热的托派分子 当然受到严密的监控 他的妻子爱琳的房间受到西班牙共产党民兵的搜查 他保存的一批资料也被抄走 更为可怕的是 在共和军内部 受伤的马统工党党员仍然遭到逮捕 甚至连孩子和被截肢的人也不放过 包括奥威尔本人也在撤退到巴塞罗那之后还遭受到共和军的追杀 权力与支配无所不在 不容存在任何个人意志的斯大林式极权主义反而使奥威尔更加坚定了对社会主义 或者确切的讲 民主的社会主义 的信念 奥威尔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 西班牙内战和一九三六年至一九三七年间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态势 此后我就知道我的立场如何 一九三六年以来 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 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后来 奥维尔将他在西班牙的经历写成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揭露了共产国际一些关于西班牙内战的谎言 这也是奥维尔的成名作之一 11 1937年 反映下层工人生活实况的报告文学 通往威根码头之路 The Road to Wigan Pier 发表 1938年 描写西班牙内战的 向加泰罗尼亚致敬 发表 因旧病復发 冬天到法屬摩洛哥疗养 1939年 冬季后搬回英国 小说 上来透口气 Coming Up for Air 发表 九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之后 旋赴伦敦 和妻子加入國防市民軍 积极投身从事各类备战支前工作 1940年 评论集 鲸魚中 Inside the Whale 发表 1941年 奥威尔受雇于BBC从事有关战争的报道 评论集 狮子与独角兽 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发表 1942年 與哥爾等人執筆撰寫評論集 勝利乎 既得權力乎 1943年 辞去BBC的工作 任工黨 论坛报 Tribune 编辑 1944年 经历了西班牙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奥威尔写成了 動物農莊 一书 这本书成为奥威尔个人写作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标志着他的文字从单纯地关注底层社会的生活 转向了捍卫真正的民主社会主义 在1947年他为 動物農莊 乌克兰语版的序言中写道 在过去十年中 我一直确信 如果我们想使社会主义运动恢复生机 就必须得摧毁俄国神话 此书早在1944年即写成 但遭到四家出版社拒绝 直到冷战来临 1945年 辞去 论坛报 编辑的职务 任职随军记者 赴欧洲大陆 直到纳粹德国溃败 奧肖内西死于英国 八月 动物庄园 出版 顿时好评如潮 1946年到1948年 旧病复发并恶化 辗转苏格兰数处疗养 并写作 一九八四 1948年 奥威尔写成了他的传世名著 一九八四 在这部作品中 奥威尔描绘了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的社会 在这个社会中思想自由是一种死罪 独立自主的个人被消灭干净 每一个人的思想都受到严密的控制 掌握权力的人们以追逐权力为终极目标并对权力顶礼膜拜 一九八四 出版之后奥威尔在给朋友的信中曾经提到过他撰写这本书的初衷 我并不相信我在书中所描述的社会必定会到来 但是 我相信某些与其相似的事情可能会发生 还相信 极权主义思想已经在每一个地方的知识分子心中扎下了根 我试图从这些极权主义思想出发 通过逻辑推理 引出其发展下去的必然结果 1949年3月 奥威尔通过密友西莉亚 柯万 Celia Kirwan 为信息调查部提供了一份他认为同情斯大林主义 因此不适合担任该部作家的人的名单 并将其附在给柯万的一封信中 即所谓的 奥威尔的名单 12 1950年1月 奥威尔去世于伦敦大学学院医院 nbsp 歐威爾的墓碑歐威爾被葬在牛津郡薩頓考特尼村 英语 Sutton Courtenay 的諸聖教堂公墓 13 墓碑簡單地刻著 艾瑞克 亞瑟 布萊爾 生於1903年6月25日 卒於1950年1月21日 沒有提及他那著名的筆名 死后 编辑1953年 自傳 這 這就是快樂 和評論集 英國 你的英國 出版 1968年奥威尔的遗孀索妮亚 布洛尼与伊安 安格斯共同编辑出版了四卷本 喬治 奧威爾評論 報章雜誌文章及書信集 书中收录了奥威尔的大量作品 1971年 由米廉 格羅斯所編 喬治 奧威爾的世界 Miriam Gross The World of George Orwell 出版 1998年彼得 戴维森编辑的 奥威尔全集 十九卷本 出版 2002年 英国 卫报 公布了奥威尔于1949年去世前所写下的潜藏在英国的亲共者名单 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 因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關係 奥威尔被軍情五處和倫敦警察廳特殊行動部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逝世 14 15 观点 编辑奥威尔有一系列关于文化上持保守主义的指控 被指控为反犹太主义者 编辑 1933年他的小说 巴黎和伦敦的落魄 中的小说印象和想象包含了对犹太人施加暴力的情节 16 如果能把犹太人的鼻子弄平 那就太高兴了 而奥威尔在 1984 中对老大哥的崇拜一环 却取自于他对英国反犹太情绪的批评 1945年初 奥威尔为 当代犹太记录 写了一篇题为 英国的反犹太主义 的长文 17 指出反犹太主义在英国日益高涨 而且 非理性 不会屈服于争论 他认为 了解为什么反犹太主义者可以 在某一特定主题上接受这种荒谬的说法 而在其他主题上保持理智 这将是有用的 他写道 六年来 希特勒的英国崇拜者一直设法让自己忘掉集中营的存在 许多英国人几乎没有听说过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和波兰犹太人被灭绝的消息 他们自己的反犹太主义使这种巨大的犯罪从他们的意识中消失了 奥威尔著作 论犹太人和反犹太主义 的编辑保罗 西利格 Paul Seeliger 将他与反犹太主义和犹太问题的关系描述为 矛盾的 鄙视他人生活方式 编辑 奥威尔公开反对同性恋 使用恐同的绰号 南希 和 三色堇 来表达对他所谓的 三色堇左派 和 南希诗人 的蔑视 即左翼同性恋或双性恋作家和知识分子 他在 让叶兰继续飘扬 一作中有长达几页的段落针对一个同性恋男性角色 嘲笑他的 南希 特征 例如口齿不清 不过 当时的西方对同性恋的排斥是普遍的 另外 他将 喝果汁 裸体主义 穿凉鞋 性欲旺盛 等定性为 被误导的中产阶级革命解放观点 参考文献 编辑 George Orwell UCL Orwell Archives 2008 11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 02 27 George Orwell The British Library 2019 10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16 Why I Write in The Collected Essays Journalism and Letters of George Orwell Volume 1 An Age Like This 1945 1950 p 23 Penguin Orwell George Bott George 编 Selected Writings London Heinemann 1968 103 1958 ISBN 978 0435136758 Every line of serious work that I have written since 1936 has been written directly or indirectly against totalitarianism and for democratic socialism as I understand it 自一九三六年以来 我所写的每一行严肃作品 都是直接或间接反对极权主义 支持我所理解的民主社会主义 原文是斜体 Gale Steven H Encyclopedia of British Humorists Geoffrey Chaucer to John Cleese Volume 1 Taylor amp Francis 1996 823 George Orwell Books The Guardian The Guardian 2019 08 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5 11 英语 Robert McCrum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bserver 10 May 2009 Hom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www oed com 2017 09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6 12 Crick Bernard Eric Arthur Blair pseud George Orwell 1903 1950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England United Kingdom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rwell George 8 The Road to Wigan Pier Left Book Club February 1937 1 錢永祥 水晶般的精神 喬治 奧威爾與西班牙內戰 聯經思想空間 Linking Vision 2022 06 06 2022 06 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06 中文 臺灣 Was Orwell secretly a reactionary snitch How the author became an internet meme and target of the hard left The Independent 2018 06 24 2023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2 24 英语 Andrew Anthony 2003 5 11 Orwell the Observer years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Observer Observer Review Pages p 1 Bates Stephen 4 September 2007 Odd clothes and unorthodox views why MI5 spied on Orwell for a decade The Guardian Retrieved 19 September 2018 七十年后 乔治 奥威尔重返BBC BBC News 中文 2022 06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 06 28 中文 简体 存档副本 2023 09 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 07 19 英国的反犹太主义 载于 如我所愿 1943 1945 第 332 341 页 外部連結 编辑维基语录上的乔治 奥威尔语录The George Orwell Web Source Essays novels reviews and exclusive images of Orwell 参见 编辑阿瑟 库斯勒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乔治 奥威尔 amp oldid 7988075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