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中華民國否認擁有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中華民國政府擁有任何核子武器,但曾經有兩度研究發展核子武器的計畫。據信中華民國一度推進到只差一兩年就能完成發展核子武器的程度[1][2]

核子武器

美軍佈署

美國總統艾森豪命令,在1952年至1961年間,美軍曾在臺南空軍基地部署12枚核子彈。為因應臺灣海峽緊張情勢,1957年,美國將鬥牛士飛彈運抵中華民國。1958年八二三砲戰發生後,美軍將鬥牛士飛彈裝上核子彈頭[3],並派駐EC─121空中預警機,加上基地旁的美國空軍契約維修中心亞洲航空公司,使得臺南成為國共對抗中的美國核子嚇阻基地,及越戰期間美軍重要的後勤支援基地。1960年至1974年間,美軍在中華民國又部署了可吊掛在戰機上的戰術型核彈[4],掛載於F-100超級軍刀戰鬥機F-4幽靈II戰鬥機,但堅持壟斷核武的一貫思想(然而美國和許多高度發展國家仍然在發展核武),強烈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器,因此雙方的核技術合作也只限于核能發電廠研究等民用項目。

研究方面

核子武器研究計畫在中華民國的發展一直是個爭議問題,因為中華民國曾經向加拿大進口了一台4,000萬瓦特重水反應爐中山科學研究院使用。為了提煉出高純度的濃縮鈾,中華民國首先以提供核電站使用為由,從國外進口作為發電原料的濃縮鈾。由於核電站使用的濃縮鈾純度一般是3%至5%之間,而生產原子彈至少要達到純度90%以上,必須設法進口原料以提煉出核彈需要的更高純度的濃縮鈾,為此中華民國于1971年12月宣佈退出國際原子能委員會

自70年代後,美國政府對中華民國的舉動有了警覺,對其核計劃的限制也日益加緊。1972年1月台灣核能研究所的重水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點,9月燃料原件廠完工,都引起美國注意,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曾威脅要派人去臺拆除核處理設施。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由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出面,公開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雖遭受挫折,但中華民國仍在加緊核武研製步伐。直到197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按核計劃對中華民國的核設施進行檢查,發現500多克不翼而飛。同時檢查人員還發現中華民國的钚燃料化學試驗室竟然也能生產鈽金屬,並且用的是美國提供的來運作。考慮到事態非常嚴重,美國國務院台灣事務科科長李文(Surlon Levin)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名義訓令安克志大使向華駐美大使沈劍虹交涉抗議,安克志再度表示美方對中華民國信守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的懷疑。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中華民國首次秘密發展核武器才迫不得已而告終。[5]

70年代後期,在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就任後正式啟動了第二次發展核武計劃。這一次中華民國汲取教訓,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開始研製核武器,核武研製計劃進展得頗為順利。中華民國在1979年至1980年短短兩年內,先後興建了磷酸提鈾先導工廠、壓水式反應器燃料束先導工廠、磷酸提鈾工廠、氧化鈾提純轉化實驗工廠、動力用反應器燃料先導廠、伽馬射線照射廠,並完成了600兆肯都型重水壓水式反應器的概念設計。1985年成功製造了氧化鈾及燃料丸。1987年致力研發雷射鈾濃縮技術[6],經東崗慘案到年底時,內部估計只差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外部圖片链接
  解密國軍歷史文件顯示的核武射擊計畫圖

1988年1月9日,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中華民國陸軍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7],並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台灣研製核武器的資料,美方立即向中華民國施壓,要求終止其核武器發展計劃[8]。1月13日,總統蔣經國因心臟病逝世。即使這些發展早已在美國的掌握之中,但美方仍以違反過去的承諾為由質問台灣。原中華民國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後再度承諾不發展核武器,然而1月18日美國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突擊檢查,沒收了中科院核研所的重要資料,對發展核武的鈽實驗室進行灌漿,把價值18.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爐改裝成只能用於試驗的輕水反應爐[9],同時搬回台灣核反應堆裡的重水,1988年到1991年清點核燃料棒數量并全部運回美國[10],當時有699根燃料棒以乾式貯存存放,處理過程中因部分燃料棒護套年久劣化,燃料棒中的金屬鈾跟水氣經過擦撞產生氫氣,在抽出燃料棒時前後共發生六次氫爆、一次大火,歷經三年左右的時間才順利取出空運至美國[11],但氫爆後放射性物質已流到核研所下方國有地[12][13]。此後美國每年都會到核研所來檢查3次,美方聲稱強制執行是要讓中華民國遵守《核不擴散條約》,避免加劇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

現況

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中華民國擁有任何核武器,但部分学者認為"中華民國在核武研究中斷後仍秘密藏有核武計劃藍圖及數據。"[14]

化學武器

早期研製化學武器

1933年,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兵工署由吳欽烈籌備,在河南省鞏縣兵工廠設立化學分廠及防毒面具籌備處,該廠與1934年成立於南京市的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同負責化學戰劑及生化防護裝備的研製。由於1930年代中國缺乏高階化學家,建廠設備主要從美國採購,並雇用6位美國專家協助調配化學合成。

1935年底,化學工廠完工,職工約有1,200人、下轄11間分廠;與化學戰劑相關的分廠包含:[15]

  • 原料:第一分廠(生產硫酸發煙硫酸)、第二分廠(電解食鹽萃取液態氯、氫氧化鈉鹽酸
  • 化學氣體生產:第四分廠(方藥、生產15公斤裝泡腫氣航空炸彈)、第五分廠(錐藥、生產噴嚏氣手榴彈)、第六分廠(圓藥、生產催淚手榴彈、催淚砲彈)

1936年,產出的主要化學武器以催淚手榴彈為主,但已生產2,170枚空用化學炸彈,原定計畫在1937年後將生產迫擊砲用的芥子氣炮彈,並研製調配光氣雙光氣;但1937年7月抗戰爆發,位處黃河畔的的鞏縣兵工廠為避免華北日軍南下攻佔,1937年下半年停工,11月全廠拆遷內運,化學廠在1938年4月遷到四川省瀘州高壩,1938年底復工,與廣東兵工廠、四川兵工廠等製火藥廠合併成兵工署第23兵工廠,使用原本原料生產設備改產無煙火藥及硝化棉提供內遷的兵工單位炸藥與火藥,停止化學兵器的研製。

1947年,第23兵工廠與第2兵工廠合併;1948年,中華民國政府將其應用化學所遷往臺灣,由此奠定了中華民國現行化學武器的發展基礎。[16]23兵工廠設備則在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泸州市時完整移交,後改名瀘州化工廠(現瀘州北方化學工業)。

遷台後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撤入台灣後,美國海軍在1955年借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部分院區設立了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英语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Two(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2),內設核生化實驗室,該單位對外任務是研究防治亞熱帶疾病與臨床醫學,但與軍事相關的任務則包括協助中華民國進行核生化作戰防禦研究。1978年12月,中美斷交,駐臺美軍則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期滿後奉令撤離。NAMRU-2也遣散了中華民國籍研究人員,遷往菲律賓。1979年3月底,NAMRU-2在中華民國總部正式關閉。[16]

1958年,中華民國國防部桃園縣成立了陸軍化學兵學校,隨後其化學兵的建設逐步走向正規。中華民國在臺灣有幾個主要單位負責生化武器研發:中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中正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組和國防醫學院生化研究室。[16]

1962年,中科院成立。中科院第四所即化學所,負責化學技術的研究開發,除推進科技的研究,同時也研製調配化學戰劑。1968年,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的中正理工學院成立,中正理工下所屬應用化學組主要從事化學武器技術和防護裝備的研究。國防醫學院是中華民國負責培養中華民國陸軍中華民國海軍中華民國空軍初、中、高級醫務人才的學院,位於臺北市,前身是北洋軍醫學堂,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1990年代曝光的「國防預醫所」[17]雖隸屬於國防醫學院,但在該院的公開編制單位中卻從未出現,一直屬於高度機密的軍事科學研究單位。據了解,該所分為流行病學細菌學免疫學生化學、產程學以及病毒學6個科研小組,同時擁有第四級(最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主要負責微生物生產以及疫苗的培養等生化防護工作。它的成立使中華民國國軍具備了對鼠疫炭疽熱以及天花等生物武器的製造和偵測能力。

1970年代初,中華民國與西德南非以色列等國秘密往來,謀求獲取核生化武器技術,並在生物戰劑的研究方面有過合作。[16]

中科院何時完成毒氣調製目前尚未有明確資料證實。1972年2月10日,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指示,中科院研發的芥子氣應轉由軍方儲存,並依現有生產設施和技術狀況進行105公釐或155公釐化學砲彈試製儲存備用,顯示在1970年代初中華民國已掌握部分傳統毒氣的製造技術。1972年3月10日,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提出「肅寇一號專案」(芥子氣彈)研製工作計畫概要。化學砲彈的研製由聯勤61兵工廠負責,而聯勤44兵工廠則試行灌裝155公釐砲彈。「肅寇一號專案」…自奉令研究試裝芥子氣砲彈,至試爆完成,其間經過灌裝設備設計,模擬彈灌裝及試射,正式試爆場地勘選,前後歷時一年半。1973年4月24日,靜止試爆於屏東縣枋寮鄉枋寮大橋西側士文溪河床進行。4月22日,按預定程序舉行模擬試爆3發砲彈,情形良好。4月24日上午9點正式試爆,共試爆3發M110式155公釐砲彈,各灌裝芥子氣戰劑9.7磅(4.4公斤),以電發火遙控引爆,同時引爆3發相距15公尺排成正三角形、彈頭以55度角朝下的芥子氣砲彈。

1970年代,在歷經退出聯合國、中美断交等國際重要事件後,國軍化學兵編制擴大、訓練增加。1985年,於澎湖縣金門縣等國軍常備部隊設立了核生化訓練中心,當時國軍內部可能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化學兵器儲備。

1980年代末,中華民國政府宣稱考慮到臺灣自身地少人多,生物、化學戰劑又易於失控,因此宣佈終止生化武器的發展研製。但實際狀況則與聲稱相反,隨著中科院等軍事研究單位科技發展有所建樹,國軍一級戰備部隊已可配備可用火箭發射器發射的化學彈藥,一些戰鬥機和導彈也具有化學戰攻擊能力。1988年被迫終止核武器研究計劃後,加速了化學武器研究,並開始從國外大量採購「非摧毀性核生化武器」。1989年,美國國會獲悉中華民國已經擁有了製造進攻性化學武器的能力。[16]1991年11月,由國防部批准成立的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也是一所主要負責開發生物武器和相關疫苗的科研單位。該所公開設有分子生物細胞生物、系統生物及社會生物4個學科小組。自成立之日起便委派國防醫學院歷屆院長兼任該所所長。

現況

精實案前,陸軍化學兵按其機構與職能可分為專業機構化學兵和部隊化學兵。其化學兵建制體制十分複雜。專業化學兵機構隸屬於陸軍總司令部和各軍團及防衛司令部,主要是一些指導性機構,但也有一些部隊。化學兵部隊屬戰鬥支援部隊,採用化學兵群、化學兵營和化學兵分隊(連)級組織建制,共計兵力3,000餘人。另外,預備役步兵部隊也設有化學分隊。

在2000年後,精進案精粹案等裁軍計畫下,目前化學兵規模已不如解嚴初期;但是在生化研發上仍然處於高度機密狀態。

參見

參考文献

  1. ^ . BBC. 2017年5月18日 [2021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20日). 
  2. ^ . ETtoday軍武新聞. 2020-12-20 [2021-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7). 
  3. ^ Nukes in the Taiwan Crisi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21-02-14]. (原始内容于2020-10-05). 
  4. ^ 修瑞瑩. 台南曾有核武基地 有人見過核彈. 聯合新聞網. 2013-10-14 [2013-10-14]. (原始内容于2013-10-15). 
  5. ^ 美首度證實台灣曾發展核武. [2016-11-09]. (原始内容于2016-05-31). 
  6. ^ . 聯合報. 2016-02-21 [2016-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05). 
  7. ^ Chen Yi-shen. 張憲義:我沒有背叛台灣 我背叛的是郝柏村. Storm Media Group. 2017-01-08 [2017-01-08]. (原始内容于2021-01-30). 
  8. ^ Sui, Cindy. The man who helped prevent a nuclear crisis. BBC News. 2017-05-18 [2020-04-17]. (原始内容于2020-11-12) (英国英语). 
  9. ^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席庆山. 台灣兩次核武夢的破滅. 新浪. 2004-10-26 [2012-03-11]. (原始内容于2015-12-08). 
  10. ^ 美国中情局卧底摧毁台湾核梦想. 湖南日报. 2010-02-05 [2014-12-14]. (原始内容于2013-08-19). 
  11. ^ 張憲義叛逃後 美廢我核武實驗室. 自由時報. 2016-04-27 [2016-04-28]. (原始内容于2016-04-28). 
  12. ^ 桃園6度氫爆 洩輻射. 蘋果日報. 2014-04-23 [2015-09-08]. (原始内容于2015-12-08). 
  13. ^ 台灣核彈差一步 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叛逃引發6次氫爆. ETtoday. 2014-04-24 [2015-01-27]. (原始内容于2015-06-14). 
  14. ^ 美國專家披露臺仍密秘藏有核武計劃藍圖及數據. 華夏經緯網. [2012-03-29]. (原始内容于2015-08-01). 
  15. ^ 中國化學兵器工業的始祖——鞏縣兵工分廠. [2018-03-02]. (原始内容于2018-03-03). 
  16. ^ 16.0 16.1 16.2 16.3 16.4 刀学锋; 王季红. . 《现代军事》杂志 (中华网). 2005-10-25 [2015-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17. ^ . 自由時報. [2012-03-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5-24). 

延伸閲讀

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軍事, 生命科學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軍事專家關注. 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 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4年7月7日 请协助補充多方面可靠来源以改善这篇条目 无法查证的内容可能會因為异议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 请搜索一下条目的标题 来源搜索 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网页 新闻 书籍 学术 图像 以检查网络上是否存在该主题的更多可靠来源 判定指引 此條目需要精通或熟悉軍事 生命科學的编者参与及协助编辑 請邀請適合的人士改善本条目 更多的細節與詳情請參见討論頁 另見其他需要軍事專家關注的頁面 中華民國否認擁有任何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中華民國政府擁有任何核子武器 但曾經有兩度研究發展核子武器的計畫 據信中華民國一度推進到只差一兩年就能完成發展核子武器的程度 1 2 目录 1 核子武器 1 1 美軍佈署 1 2 研究方面 1 3 現況 2 化學武器 2 1 早期研製化學武器 2 2 遷台後 2 3 現況 3 參見 4 參考文献 5 延伸閲讀核子武器 编辑美軍佈署 编辑 奉美國總統艾森豪命令 在1952年至1961年間 美軍曾在臺南空軍基地部署12枚核子彈 為因應臺灣海峽緊張情勢 1957年 美國將鬥牛士飛彈運抵中華民國 1958年八二三砲戰發生後 美軍將鬥牛士飛彈裝上核子彈頭 3 並派駐EC 121空中預警機 加上基地旁的美國空軍契約維修中心亞洲航空公司 使得臺南成為國共對抗中的美國核子嚇阻基地 及越戰期間美軍重要的後勤支援基地 1960年至1974年間 美軍在中華民國又部署了可吊掛在戰機上的戰術型核彈 4 掛載於F 100超級軍刀戰鬥機及F 4幽靈II戰鬥機 但堅持壟斷核武的一貫思想 然而美國和許多高度發展國家仍然在發展核武 強烈反對中華民國發展核武器 因此雙方的核技術合作也只限于核能發電廠研究等民用項目 研究方面 编辑 核子武器研究計畫在中華民國的發展一直是個爭議問題 因為中華民國曾經向加拿大進口了一台4 000萬瓦特的重水反應爐供中山科學研究院使用 為了提煉出高純度的濃縮鈾 中華民國首先以提供核電站使用為由 從國外進口作為發電原料的濃縮鈾 由於核電站使用的濃縮鈾純度一般是3 至5 之間 而生產原子彈至少要達到純度90 以上 必須設法進口原料以提煉出核彈需要的更高純度的濃縮鈾 為此中華民國于1971年12月宣佈退出國際原子能委員會 自70年代後 美國政府對中華民國的舉動有了警覺 對其核計劃的限制也日益加緊 1972年1月台灣核能研究所的重水反應堆首次達到臨界點 9月燃料原件廠完工 都引起美國注意 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曾威脅要派人去臺拆除核處理設施 中華民國在美國的壓力下 被迫由時任中華民國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出面 公開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 雖遭受挫折 但中華民國仍在加緊核武研製步伐 直到1976年 國際原子能機構按核計劃對中華民國的核設施進行檢查 發現500多克鈽不翼而飛 同時檢查人員還發現中華民國的钚燃料化學試驗室竟然也能生產鈽金屬 並且用的是美國提供的鈾來運作 考慮到事態非常嚴重 美國國務院台灣事務科科長李文 Surlon Levin 以美國國務卿基辛格的名義訓令安克志大使向華駐美大使沈劍虹交涉抗議 安克志再度表示美方對中華民國信守承諾不從事核武器研究發展的懷疑 在美國和國際社會的強大壓力下 中華民國首次秘密發展核武器才迫不得已而告終 5 70年代後期 在第六任中華民國總統蔣經國就任後正式啟動了第二次發展核武計劃 這一次中華民國汲取教訓 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開始研製核武器 核武研製計劃進展得頗為順利 中華民國在1979年至1980年短短兩年內 先後興建了磷酸提鈾先導工廠 壓水式反應器燃料束先導工廠 磷酸提鈾工廠 氧化鈾提純轉化實驗工廠 動力用反應器燃料先導廠 伽馬射線照射廠 並完成了600兆瓦肯都型重水壓水式反應器的概念設計 1985年成功製造了氧化鈾及燃料丸 1987年致力研發雷射鈾濃縮技術 6 經東崗慘案到年底時 內部估計只差一兩年時間就可以製造出原子彈 外部圖片链接 解密國軍歷史文件顯示的核武射擊計畫圖1988年1月9日 中山科學研究院核能研究所中華民國陸軍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叛逃美國 7 並向美國政府提供了台灣研製核武器的資料 美方立即向中華民國施壓 要求終止其核武器發展計劃 8 1月13日 總統蔣經國因心臟病逝世 即使這些發展早已在美國的掌握之中 但美方仍以違反過去的承諾為由質問台灣 原中華民國副總統李登輝繼任總統後再度承諾不發展核武器 然而1月18日美國會同國際原子能總署到中科院核能研究所突擊檢查 沒收了中科院核研所的重要資料 對發展核武的鈽實驗室進行灌漿 把價值18 5億美元的重水反應爐改裝成只能用於試驗的輕水反應爐 9 同時搬回台灣核反應堆裡的重水 1988年到1991年清點核燃料棒數量并全部運回美國 10 當時有699根燃料棒以乾式貯存存放 處理過程中因部分燃料棒護套年久劣化 燃料棒中的金屬鈾跟水氣經過擦撞產生氫氣 在抽出燃料棒時前後共發生六次氫爆 一次大火 歷經三年左右的時間才順利取出空運至美國 11 但氫爆後放射性物質已流到核研所下方國有地 12 13 此後美國每年都會到核研所來檢查3次 美方聲稱強制執行是要讓中華民國遵守 核不擴散條約 避免加劇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 現況 编辑 目前無直接證據顯示中華民國擁有任何核武器 但部分学者認為 中華民國在核武研究中斷後仍秘密藏有核武計劃藍圖及數據 14 化學武器 编辑早期研製化學武器 编辑 1933年 中華民國國民革命軍兵工署由吳欽烈籌備 在河南省鞏縣兵工廠設立化學分廠及防毒面具籌備處 該廠與1934年成立於南京市的應用化學研究所共同負責化學戰劑及生化防護裝備的研製 由於1930年代中國缺乏高階化學家 建廠設備主要從美國採購 並雇用6位美國專家協助調配化學合成 1935年底 化學工廠完工 職工約有1 200人 下轄11間分廠 與化學戰劑相關的分廠包含 15 原料 第一分廠 生產硫酸 發煙硫酸 第二分廠 電解食鹽萃取液態氯 氫氧化鈉 鹽酸 化學氣體生產 第四分廠 方藥 生產15公斤裝泡腫氣航空炸彈 第五分廠 錐藥 生產噴嚏氣手榴彈 第六分廠 圓藥 生產催淚手榴彈 催淚砲彈 1936年 產出的主要化學武器以催淚手榴彈為主 但已生產2 170枚空用化學炸彈 原定計畫在1937年後將生產迫擊砲用的芥子氣炮彈 並研製調配光氣與雙光氣 但1937年7月抗戰爆發 位處黃河畔的的鞏縣兵工廠為避免華北日軍南下攻佔 1937年下半年停工 11月全廠拆遷內運 化學廠在1938年4月遷到四川省瀘州高壩 1938年底復工 與廣東兵工廠 四川兵工廠等製火藥廠合併成兵工署第23兵工廠 使用原本原料生產設備改產無煙火藥及硝化棉提供內遷的兵工單位炸藥與火藥 停止化學兵器的研製 1947年 第23兵工廠與第2兵工廠合併 1948年 中華民國政府將其應用化學所遷往臺灣 由此奠定了中華民國現行化學武器的發展基礎 16 23兵工廠設備則在1949年11月底中國人民解放軍攻入泸州市時完整移交 後改名瀘州化工廠 現瀘州北方化學工業 遷台後 编辑 1949年 中華民國政府撤入台灣後 美國海軍在1955年借用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部分院區設立了美國海軍第二醫學研究所 英语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Two U S Naval Medical Research Unit No 2 內設核生化實驗室 該單位對外任務是研究防治亞熱帶疾病與臨床醫學 但與軍事相關的任務則包括協助中華民國進行核生化作戰防禦研究 1978年12月 中美斷交 駐臺美軍則在中美共同防禦條約期滿後奉令撤離 NAMRU 2也遣散了中華民國籍研究人員 遷往菲律賓 1979年3月底 NAMRU 2在中華民國總部正式關閉 16 1958年 中華民國國防部在桃園縣成立了陸軍化學兵學校 隨後其化學兵的建設逐步走向正規 中華民國在臺灣有幾個主要單位負責生化武器研發 中山科學研究院化學研究所 中正理工學院應用化學組和國防醫學院生化研究室 16 1962年 中科院成立 中科院第四所即化學所 負責化學技術的研究開發 除推進科技的研究 同時也研製調配化學戰劑 1968年 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的中正理工學院成立 中正理工下所屬應用化學組主要從事化學武器技術和防護裝備的研究 國防醫學院是中華民國負責培養中華民國陸軍 中華民國海軍 中華民國空軍初 中 高級醫務人才的學院 位於臺北市 前身是北洋軍醫學堂 隸屬於國防部參謀本部 1990年代曝光的 國防預醫所 17 雖隸屬於國防醫學院 但在該院的公開編制單位中卻從未出現 一直屬於高度機密的軍事科學研究單位 據了解 該所分為流行病學 細菌學 免疫學 生化學 產程學以及病毒學6個科研小組 同時擁有第四級 最高等級 生物安全實驗室 主要負責微生物生產以及疫苗的培養等生化防護工作 它的成立使中華民國國軍具備了對鼠疫 炭疽熱以及天花等生物武器的製造和偵測能力 1970年代初 中華民國與西德 南非 以色列等國秘密往來 謀求獲取核生化武器技術 並在生物戰劑的研究方面有過合作 16 中科院何時完成毒氣調製目前尚未有明確資料證實 1972年2月10日 時任中華民國參謀總長賴名湯上將指示 中科院研發的芥子氣應轉由軍方儲存 並依現有生產設施和技術狀況進行105公釐或155公釐化學砲彈試製儲存備用 顯示在1970年代初中華民國已掌握部分傳統毒氣的製造技術 1972年3月10日 國防部聯合勤務總司令部提出 肅寇一號專案 芥子氣彈 研製工作計畫概要 化學砲彈的研製由聯勤61兵工廠負責 而聯勤44兵工廠則試行灌裝155公釐砲彈 肅寇一號專案 自奉令研究試裝芥子氣砲彈 至試爆完成 其間經過灌裝設備設計 模擬彈灌裝及試射 正式試爆場地勘選 前後歷時一年半 1973年4月24日 靜止試爆於屏東縣枋寮鄉枋寮大橋西側士文溪河床進行 4月22日 按預定程序舉行模擬試爆3發砲彈 情形良好 4月24日上午9點正式試爆 共試爆3發M110式155公釐砲彈 各灌裝芥子氣戰劑9 7磅 4 4公斤 以電發火遙控引爆 同時引爆3發相距15公尺排成正三角形 彈頭以55度角朝下的芥子氣砲彈 1970年代 在歷經退出聯合國 中美断交等國際重要事件後 國軍化學兵編制擴大 訓練增加 1985年 於澎湖縣 金門縣等國軍常備部隊設立了核生化訓練中心 當時國軍內部可能已經有相當數量的化學兵器儲備 1980年代末 中華民國政府宣稱考慮到臺灣自身地少人多 生物 化學戰劑又易於失控 因此宣佈終止生化武器的發展研製 但實際狀況則與聲稱相反 隨著中科院等軍事研究單位科技發展有所建樹 國軍一級戰備部隊已可配備可用火箭發射器發射的化學彈藥 一些戰鬥機和導彈也具有化學戰攻擊能力 1988年被迫終止核武器研究計劃後 加速了化學武器研究 並開始從國外大量採購 非摧毀性核生化武器 1989年 美國國會獲悉中華民國已經擁有了製造進攻性化學武器的能力 16 1991年11月 由國防部批准成立的國防醫學院生命科學研究所也是一所主要負責開發生物武器和相關疫苗的科研單位 該所公開設有分子生物 細胞生物 系統生物及社會生物4個學科小組 自成立之日起便委派國防醫學院歷屆院長兼任該所所長 現況 编辑 在精實案前 陸軍化學兵按其機構與職能可分為專業機構化學兵和部隊化學兵 其化學兵建制體制十分複雜 專業化學兵機構隸屬於陸軍總司令部和各軍團及防衛司令部 主要是一些指導性機構 但也有一些部隊 化學兵部隊屬戰鬥支援部隊 採用化學兵群 化學兵營和化學兵分隊 連 級組織建制 共計兵力3 000餘人 另外 預備役步兵部隊也設有化學分隊 在2000年後 精進案 精粹案等裁軍計畫下 目前化學兵規模已不如解嚴初期 但是在生化研發上仍然處於高度機密狀態 參見 编辑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參考文献 编辑 台灣核武 終結者 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 BBC 2017年5月18日 2021年2月24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5月20日 台灣差一年就擁有7枚核彈 卻因為 他 讓努力25年的核武夢破碎 ETtoday軍武新聞 2020 12 20 2021 02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4 17 Nukes in the Taiwan Crisis Federation Of American Scientists 2021 0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0 05 修瑞瑩 台南曾有核武基地 有人見過核彈 聯合新聞網 2013 10 14 2013 10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10 15 美首度證實台灣曾發展核武 2016 11 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31 電文解密 1970年代 美阻我兩波核武發展 聯合報 2016 02 21 2016 04 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5 05 Chen Yi shen 張憲義 我沒有背叛台灣 我背叛的是郝柏村 Storm Media Group 2017 01 08 2017 01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 01 30 Sui Cindy The man who helped prevent a nuclear crisis BBC News 2017 05 18 2020 04 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 11 12 英国英语 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席庆山 台灣兩次核武夢的破滅 新浪 2004 10 26 2012 03 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08 美国中情局卧底摧毁台湾核梦想 湖南日报 2010 02 05 2014 12 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 08 19 張憲義叛逃後 美廢我核武實驗室 自由時報 2016 04 27 2016 04 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 04 28 桃園6度氫爆 洩輻射 蘋果日報 2014 04 23 2015 09 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12 08 台灣核彈差一步 上校副所長張憲義叛逃引發6次氫爆 ETtoday 2014 04 24 2015 01 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6 14 美國專家披露臺仍密秘藏有核武計劃藍圖及數據 華夏經緯網 201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8 01 中國化學兵器工業的始祖 鞏縣兵工分廠 2018 03 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 03 03 16 0 16 1 16 2 16 3 16 4 刀学锋 王季红 台军化学战装备及实力评估 1 现代军事 杂志 中华网 2005 10 25 2015 04 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 04 19 生化戰防護神祕單位 預醫所曝光 自由時報 2012 03 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 05 24 延伸閲讀 编辑陳溪松 编 國軍化學兵口述歷史 國防部部長辦公室 2006 ISBN 978 986 00 7559 5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華民國與大規模殺傷性武器 amp oldid 75435522,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