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维基百科

中國傳統音樂

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泛指形成於清代以前的中國、並傳承至今的的各種音樂[1]。從音樂的表現形態來看,可分為合奏器樂、獨奏器樂、戲曲音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歌樂、宗教音樂等等[2] ,為較常見的分類方式。此外亦有按社會層面所作的劃分,如文人音樂、民間音樂、仕紳音樂、宮廷音樂[3][4],較適用於考察音樂的傳播發展。

編鐘樂
古箏

合奏器樂 编辑

春秋時代的孔子曾論及音樂的合奏:「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點出了理想合樂的幾個美學特徵[5][6][7],這在現今的傳統合奏樂種仍可見到,其講究演奏者間的相互協調,且一方面利用樂器間的音色差、時間差、旋律差,突顯出各樂器的主體性(皦如也)[8],另一方面以“相生”概念相互交融(繹如也)[9]。特別是一些古老的樂種,更形成了各樂器在合奏中的專有定位[10][11],並有與之相應的合奏法則[12][13]

絲竹樂 编辑

  • 絃管:現今於中國大陸稱福建泉州南音,臺灣稱南管,東南亞則稱南樂[14],匯聚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15],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16]。其明刊曲簿中的不少曲目,至今依舊盛行[17]。咸豐年間的《文煥堂初刻指譜》[18]已出現了南管重要的三十六套「指」[19]和十二套「譜」[20],包含著名的四大譜《四時景》、《梅花操》、《走馬》(八骏马)、《百鳥歸巢》[21]
  • 潮州弦詩:以弦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22],然亦使用吹奏樂器[23]。音律特殊而有獨特韻味[24]。傳統曲目十大套至清代開始定型[25][26],如《寒鴉戲水》、《昭君怨》等。

清末民初形成的絲竹樂,則有江南絲竹[27]廣東音樂[28]等。

絃索樂 编辑

絃索樂是指全為弦樂器的合奏形式,包含弓弦類樂器與彈撥類樂器[29]

  • 絃索十三套:為清代《弦索備考》中的十三套樂曲[30][31]。當時的愛新覺羅皇室,將學習北方弦索樂當作子女修養的一部分,《弦索備考》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匯編當時的著名古曲而成[32]。其中的《松青夜遊》與南管的《八面金钱经》(八展舞)有極為相似的樂段[33]。但其音樂傳承曾近乎中斷,現今即便完全依據樂譜演奏,仍有風格還原度的問題[34]

清末民初形成的絃索樂,則有潮州細樂[35]、山東碰八板等[36]

吹打樂 编辑

吹打樂是指使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 [37][38]

  • 智化寺京音樂[39]:是少有的按代傳襲樂種[40],來自智化寺建立之初(明代正統九年)從宮廷傳入的音樂[41],由歷代僧人傳習至今[42]。其傳承一般只收十二歲以下的童僧學習,並經過至少七年的嚴格訓練[43][44]。樂器的編制寓有象徵性意義,在吹奏樂器中,「管」為樂隊的主軸,講究樸素、禪韻,「笛」與之成對比,以活潑流麗的樂音穿插其中,「笙」則於兩者之間扮演調和的角色[45]。現存最早的曲譜抄本為康熙年間的《音樂腔譜》[46],包含四十八首曲牌和由其構成的五套中堂曲[47],中堂曲有《錦堂月》、《晝錦堂》、《西文經》、《點絳唇》、《望吾鄉》(以身部的第一首曲牌命名)[48]
  • 西安鼓樂[49]:或稱西安城隍廟鼓樂[50],流行於西安地區,多於鄉會、廟會場合演奏,演奏者來自各村鎮的鼓樂社和僧、道樂隊等[51]。存有清雍正年間的曲譜抄本[52]。西安鼓樂中有種大型曲目稱為“大樂”,被認為有悠久的歷史和嚴謹的結構,然而具體的演奏已失傳,僅保存於樂譜中[53]

其他民國前形成的吹打樂,則有山西八大套[54](晉北笙管樂[55])、河北笙管樂(音樂會)、泉州籠吹等[56]。此外還有一些近代劃分出來的吹打樂[57][58][59][60]

獨奏器樂 编辑

傳統音樂中的樂器大多歸屬於某一合奏樂種[61],只有少數如古琴、琵琶、箏等,在文人群中形成特定的獨奏器樂[62],且與一般舞台表演的獨奏有不同意涵。漢族傳統音樂多重視自娛性[63][64],除了體現於以樂會友的樂館活動或雅集外[65][66],在獨奏樂中更突顯為一種自身的修養[67],成為了文人音樂的主要特色[68]

此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獨奏器樂[80][81][82](參見中國樂器列表)。

戲曲音樂 编辑

戲曲是世界音樂中相當獨特的形式,高度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特別是其歌、舞、詩、劇渾然一體 [83],有「無聲不歌,無動不舞」之形容[84]。以寫意、抒情為其傳統的藝術特質[85]。在眾多劇種中,被認為是傳統戲曲的代表者有[86]

  • 崑曲:有“百戲之祖”之稱,由文人精心創作,為雅化劇種的代表[87],亦是戲曲「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最高典範[88]。有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兩種形式,兩者並行不悖、相輔相成[89]。經典劇目如明代湯顯祖的《牡丹亭》,和清代洪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90]。前兩者之現存全本曲譜,最早刊於乾隆年間的《吟香堂曲譜》[91][92]。其不久之後刊行的《納書楹曲譜》內容更為豐富,除了涵蓋《吟香堂曲譜》的大部分內容,還囊括了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93],是影響力較大的重要崑曲刊本[94]
  • 京劇:正式形成大約是在清道光之後[95],吸收了眾多劇種特點而成[96]。其音樂部分,大多出自崑曲,直接繼承了其古典精華[97]。清末民初譚派唱腔的創立,被認為是京劇藝術確立的標誌之一[98]。之後京劇界人才輩出,使京劇達到了鼎盛[99]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劇種,則有粵劇[100]豫劇[101]川劇[102]。此外是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眾多新興劇種[103]

歌舞音樂 编辑

  • 十二木卡姆[104]: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十二套經典大型曲目,包含歌唱、器樂、舞蹈。根據維族文獻紀載,十六世紀初葉爾羌汗國的王后阿曼尼莎,邀請宮廷樂師、民間藝人,對「木卡姆」音樂進行大規模的蒐集、整理、加工,使十二木卡姆大致定型。之後靠著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至今。現今的十二木卡姆,每一套皆分成三個部分:瓊拉克曼、達斯坦、麥西熱普。其中的瓊拉克曼,被認為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藝術性。

宗教音樂 编辑

佛教 编辑

佛教音樂依樂器形式可分為梵唄(聲樂)、器樂(以管樂或管弦樂為主)、法器(打擊樂)[105]。梵唄的主要四種類型為贊、偈、咒、文[106]。這些多樣的聲、器樂應用於佛教中的各種法事,如普濟法事中的「放焰口」,為結構較完整、音樂性較多的一套禮儀形式[107]

  • 智化寺京音樂:包含梵唄、器樂、法器三部分,但其器樂特別突出,樂僧可以掌握許多大型器樂套曲演奏,是狹義的京音樂所指(參見合奏器樂[108]。佛教音樂的梵唄曲目大部分來自“十大韻”曲,而現存對十大韻最早的完整記載,即出自京音樂的清代抄本《成壽寺舊譜》[109]
  • 五台山佛教音樂:五台山為眾多佛寺聚集的佛教聖地,其音樂被認為是北方佛樂的代表[110],存有清末宣統的譜本[111]、民初的抄本等[112]。曾因文革衝擊而瀕臨絕跡,依靠少數僅存之技藝嫻熟的樂僧傳承下來[113]
  • 開封大相國寺音樂:存有清代曲譜抄本,含梵唄、器樂、法器譜[114]。然而近代曾遭受嚴重破壞[115],至今尚有傳承、復原程度的問題[116]

道教 编辑

道教音樂主要指道教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稱為科儀音樂,也稱齋醮音樂或道場音樂 [117]。現存樂譜,最早有北宋末年所制的《玉音法事》,含五十首道曲,但其記譜方式特殊,尚難解讀 [118]。明成祖時制成的《大明御制玄教樂章》,有用工尺譜符號紀錄音高,但無板眼 [119]。清代有全真派的《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雖無工尺字,但全真十方叢林都沿用這一範本至今 [120]。此外還有一些尚未定論的道教相關音樂[121]

祭祀音樂 编辑

  • 祭孔禮樂[122]:於宋代開始定型,現存有宋、明、清之樂譜。因各代不相沿襲,所以宋譜與明、清樂譜有截然不同的風格。清代頒定的祭孔禮樂,基本上沿用至今,如曲阜、瀏陽文廟,皆沿用乾隆八年頒布的“闕里文廟及府州縣學用祀孔樂章”,分為六個部分:迎神(昭平之章)、初獻(宣平之章)、亞獻(秩平之章)、終獻(敘平之章)、徹饌(懿平之章)、送神(德平之章)。

参考 编辑

  1. ^ 周青青. 中國民間音樂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 1. ISBN 9787103026991. 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劃歸傳統音樂的範疇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1. 傳統音樂是個小於民族音樂的概念,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非當代創作的音樂,通常將清代之前形成的音樂歸入傳統音樂範疇。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0-81. 漢語中的傳統是指世代相傳的、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 
  2.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14-26. ISBN 9789576293054. 這種分類是依據音樂表現上所直接依據的型態,也就是音樂作品的本身來分類的……即所謂的:歌樂、器樂、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除了歌樂與器樂主要是以音樂為其表達核心外,上述其他的四類音樂都結合了另外一門藝術來呈現,至於宗教音樂所結合的……精神文化-宗教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3. 袁靜芳等編著的《中國傳統音樂概論》,將傳統音樂總體劃分為民間音樂和宗教、祭祀音樂兩大類別。二級分類中,對民間音樂的分類沿襲了《概論》的劃分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1. 五大分類法即將傳統音樂分為歌曲、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和器樂。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4. 五大類分類法,依然是研究及教學的主要參考模式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84. ISBN 9787805538341. 中國傳統器樂根據其演奏形式,主要包括獨奏音樂與合奏音樂兩大部分。 
  3. ^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2. 四大類分類法即按傳統音樂流行的社會層面將其分為民間音樂、文人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四類的辦法 
  4. ^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3. 文中提出的分類方案,是一種按音樂在社會中的流行層面所作的劃分。首先將社會劃分為上、中、下三個文化層,流行在宮廷、官府和文人、仕紳的音樂可歸入上層,在農民、市民中流行的音樂可歸入底層,僧人、道士的音樂等可歸入中層……對於考察某一音樂事象的傳播、發展,提供了很好的視角。然而,由於社會各個層次所包含音樂品種不斷變遷(底層音樂雅化後進入上層,上層音樂流入民間等),造成每一類所包含的子項隨時有可能變動,不能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分類系統 
  5. ^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皦如也,繹如也,以成。」語,去聲。大,音泰。從,音縱。語,告也。大師,樂官名。時音樂廢缺,故孔子教之。翕,合也。從,放也。純,和也。皦,明也。繹,相續不絕也。成,樂之一終也。謝氏曰:「五音六律不具,不足以為樂。翕如,言其合也。五音合矣,清濁高下,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故曰純如。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不相反而相連,如貫珠可也,故曰繹如也,以成。」 
  6. ^ 陳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1997, (1): 58. 孔子言下之意系謂-音樂剛開始時,眾樂聲音要若張若合地互動,這是為了讓眾音清濁高低準確的調和,然後音樂才放開來盡情表現,雖然繁音交響,主律節拍卻明了不紊,各部樂音相互配合,也相互競美,渾然圓融的好像不會停止,如此音樂才算告成,這段載述說明二千年前孔子所認為的理想音樂是先協調,後默契,再發揮的“合樂”式,而不是今日吾等所見所知的“大晟祭祀雅樂”、一聲協一韻的“齊樂”式。 
  7. ^ 宋光宇. 論語心解:從心性的修煉和體悟探索《論語》的真實意涵. 萬卷樓. 2008: 215–216. 按照林谷芳在《諦觀有情》一書的理論,中國音樂的基本待色是……再來看孔子的這段話……聽的人可以專注的只聽某個樂器的演奏,也可以聽整體的演奏(皦如也)。 
  8.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藉由不同的音色差、時間差、旋律差來構成豐富的世界。所謂的音色差,是指各個樂器有它相當獨立的音色,因此即使在一起合奏,彼此還可以非常清楚地被認知。……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合而和矣,欲其無相奪倫,故曰皦如 
  9.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47. ISBN 9789576293054. 在運用上都牽涉到中國藝術的一個根柢特質,即所謂相生手法的應用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 論語集注 > 八佾第三. 1130-1200. 繹,相續不絕也 
  10.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74. ISBN 9789576386787. 每一個樂器皆被賦予特定的音樂角色 
    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南,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4: 36. ISBN 9789570193329. ……奏出音樂的「骨音」,歌者所唱及簫絃所奏則宛如附骨之肉,包覆盤繞之,故稱爲「肉音」,是爲南管音樂中外顯的旋律線條。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 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249. ISBN 9576386780. 每一個樂器在扮演陽的同時,也可能在另一組合中擔負著陰的位置,例如與琵琶對照時,簫扮演著陰的角色,但與二絃比對時,簫卻是陽;同樣的,三絃襯托琵琶時是陰,與簫與二絃對照時卻是陽。 
    簡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 93. ISBN 957010032X. 二絃爲洞蕭之輔,以其擦弦之特質使絃音若隱若現,與簫聲交織進行,相互爲用,在簫聲氣盡之時延長其音,塡補空間,而絃音將盡之時,簫聲又接著爲下一骨幹音先行出音導引。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27. ISBN 9789860303490. 簫腳是南管音樂行進時的帶路先鋒,特別是在「引空披字」時,必須作勢引導其他樂器的進行。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99. 拍板……位居中央以制衡全場。 
  11. ^ 陳濤(演講者). 智化寺(京)音樂奏響華盛頓國家博物館. 事件发生在 11:50-13:00. 2017年12月9日 [2018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1月24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acting like Buddha……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12. ^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166. ISBN 9789576386787. 以簫絃法一術語來涵括所有簫絃演奏的知識。樂人在討論簫絃法時經常提到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貫攢氣」…… 
  13. ^ 陳瑜. 我的學術研究道路-袁靜芳先生訪談錄.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6, (3): 18-19. 要說管子的演奏技巧,胡志厚的修養早已率先,但對於京音樂的神韻,胡志厚學習得非常認真、嚴肅、仔細,他在樂譜上記下了緒增對每個樂句、每個段落甚至每個音在呼吸、速度、強弱以及演奏技法上的要求。我經常聽他們訓練合樂……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樂器…… 
  14. ^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0. ISBN 9789571147055. 南管音樂的名稱頗為多樣…… 
    施懿琳 等. 臺閩文化概論.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5. ISBN 9789571172644. 
  15.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9. ISBN 9789860303490. 總之南管音樂保存了漢、魏、唐、宋以來音樂的部分特色 
    林谷芳,李國俊.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0: 74-75. ISBN 9570276568. 南管的音樂特質,主要表現在它的古老性和保守性,包括它的音樂理念、使用樂器、樂律制度、演奏型態、樂曲內容以及社會功能等,都保存著許多古老而不易變動的傳統。 
  16.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5. ISBN 9789860303490. 南管素有「千載清音」之稱,其音樂內容,積累了從唐宋以來,至元、明、清歷代的音樂遺存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17. 「南管」因為韻調清雅,體局靜好,素來被仕紳階級所賞愛 
  17. ^ Piet Van der Loon. The classical theatre and art song of South Fukien: a study of three Ming anthologies. SMC Publishing. 1992. ISBN 9789576381072. 
    孫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發掘.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58–64. 
    林珀姬. 南管音樂門頭探索(三)-從知見曲目探索明刊本〔雙〕與〔背雙〕相關曲目. 關渡音樂學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08, (9): 7–44. 
  18. ^ 呂鈺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2. ISBN 9571134082. 至於樂曲數目在歷史發展上,曾呈現了增長的趨勢。編於清咸豐七年(1857),刊於同治十二年(1873)的《文煥堂初刻指譜》中,有三十六套「指」,十二套「譜」。 
    溫秋菊. 在東方: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2: 4–5. ISBN 9789860263206. 繼龍彼得發現明刊文獻之後,兩份清代手抄南管「指譜」的發現,又揭開音樂與歷史雙方研究的新頁,此即2005年發掘的袖珍型手抄本《道光指譜》(1846,清道光二十六年),及2000年發現,2003年複印的《文煥堂指譜》(1857,清咸豐七年刊行的刻本)。 
  19.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15–16. ISBN 9789860303490. 各館閣絃友交流活動時,常以「五大套」指套作為必備曲目,這五大套是《趁賞花燈》、《一紙相思》、《自來生長》、《心肝跋碎》、《為君去時》,各套的演奏時間大約在30-45分鐘之間。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89. ISBN 9571147052. 南管指譜編號比較表…… 
  20. ^ 鄭長鈴,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2. ISBN 9787213029578. 大譜的內容一般都是借詠物以抒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奇特高遠的意境。 
  21. ^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37. ISBN 9789860303490. 其中《四時景》、《梅花操》、《走馬》(八駿馬)、《百鳥歸巢》合稱四梅走歸,為南管著名的「四大譜」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37. 以上四曲,可謂「譜」樂中之代表作。 
    林珀姬. 聽見臺灣南管歷史的聲音兼談臺灣南管音樂的發展-從臺灣南管有聲出版品說起(1980-2005). 關渡音樂學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05: 208. 漢唐樂府有聲出版品……《中國千年古樂—南管》……邀請台北地區的南管人參與,此 2CD 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最佳唱片、最佳演奏、最佳製作人三項「金鼎獎」。 
  22. ^ 廣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 文化藝術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弦詩樂以潮汕民間絲弦、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 
  23. ^ 傅利民. 絲竹樂配器研究.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2005, (2): 100. 潮州弦詩所用主要樂器為二弦、椰 弦、竹弦、洞簫、月弦、三弦、琵琶、箏、提胡(俗稱……)、揚 琴、秦琴、葫蘆琴、皮琴等 
  24. ^ 曾澤林. 古曲今唱,知音幾許?-試談潮州弦詩發展趨勢與改革建議.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8): 22. 傳統潮州音樂採用七平均律(也有人稱為七音律),這種特殊的音律有別於十二平均音律,屬於五度相生律和純律的混合製度。在實際演奏中,可通過不同的奏 法,使每個音的音高變活,形成既穩定又靈活多變、既平均又不呆板的特殊效果。潮州音樂這種獨特的韻味,在潮州弦詩樂 和細樂中體現得更加有血有肉,優美動人,古韻十足。 
    王琳乾, 鄧特, 汕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汕頭市志, 第4卷. 新華出版社. 1999: 214. ISBN 9787501143870. ……三音音程有明顯的游移性,演奏中演奏者也常有不同的揉按和滑音,故潮州弦詩樂有較為特殊的音律。 
  25. ^ 王琳乾, 鄧特, 汕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汕頭市志, 第4卷. 新華出版社. 1999: 216. ISBN 9787501143870. 十大套多數是古譜,至清代開始定型……包括"重六類"和"輕六類"兩種。其中屬於重六類的有《昭君怨》、《寒鴉戲水》、《小桃花》、《黃鸝詞》、《月兒高》等5首;屬於輕六類的有《平沙落雁》、《鳳求凰》、《玉連環》、《大八板》、《錦上添花》等5首。 
    廣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 文化藝術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最具代表性的樂曲是……合稱"潮樂十大套"。 
  26. ^ 廣東省藝術創作研究室. 潮劇研究資料選. 廣東省藝術創作研究室. 1984: 159–160. 新加坡餘娛儒樂社……先人遺下之手抄劇本樂曲……五十五首……全部曲名是,玉狐尾、……玉連環、……柳青娘、……平沙落雁、……柳青娘活五、……昭君怨、寒鴉戲水。本譜抄寫年代未詳。抄寫之人系在滿清時代研習潮樂之人,所抄者皆屬清朝傳下之譜,其證據有數點:(一)本譜樂曲,一小部分由二四譜改為工尺譜,此正是清朝末年開始更改二四譜為工尺譜的跡象。(二)本譜五十五曲中,大部分目前潮州樂人已不再演奏,甚至連曲名亦不見於一般潮州樂譜書箱之中。(三)完全保留古代潮州樂譜不添花指之本來面目,其中有一部份似添花指形式,其實是加上彈箏指法之潮派箏譜。 
    李沛煌. 潮州弦詩樂的發展與演變. 藝術探索 (廣西藝術學院). 2010, (1): 95. 清末至建國前是潮州弦詩樂的發展時期。……如:潮州市揚風國樂社(1911年)、新加坡餘娛儒樂社(1912年)…… 
  27. ^ 楊凌. 論江南絲竹的“再生性”特徵.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武漢音樂學院). 2003, (4): 53. 以上的演變情況,可以說明江南絲竹的歷史悠久。但它真正成為一個樂種,還是在近百年的時間內。清末民初,上海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它以其地理上的優越位置…… 
  28. ^ 廣州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廣州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 69. 廣東音樂的誕生清末民初 
  29. ^ 杜亞雄. 中國傳統樂理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弦索樂(拉奏樂器加彈撥樂器)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46.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樂:全部用弦樂器演奏…… 
  30.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46-349.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十三套為《弦索備考》明誼(榮齋)匯編,清嘉慶甲戍(公元1841年)年抄本之譯譜。……曲名:十六板、琴音板、清音串、平韵串、月兒高、琴音月兒高、普庵咒、海青、陽關三疊、松青夜遊、舞名馬、合歡令、將軍令 
  31. ^ 曹安和. 《弦索十三套》派生出來的幾種偽樂譜. 文藝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 1981, (4): 113. 譜的紙張較舊,是明代的紙……上當者還不止我們這些人。北京圖書館列為珍本,上海圖書館把《高和江東》列為珍本……並寫了專文來推薦它,都是上當。更嚴重的是正在編輯中的大百科全書,也幾乎將《高和江東》本誤收入琵琶譜,幸而…… 
  32. ^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華樂出版社. 1999: 272. ISBN 9787801290281. ……13首著名套曲匯編成集。編者在序言中稱這些樂曲為“今之古曲”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華樂出版社. 1999: 307. ISBN 9787801290281. 如清末愛新覺羅皇族就將學習北方弦索樂作為皇族子女修養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弦索備考》所傳13首套曲,就是主要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33. ^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13. ISBN 9571147052. 後來的〈八展舞〉……與《絃索十三套》中的〈松青夜遊〉進行比較…… 
  34. ^ 趙渢. 關于《弦索十三套》的傳譜.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中央音樂學院). 1988, (3): 108. ……把全部曲譜完整地試奏出來,一方面得到音樂界極大地重視,另一方面大家又共同關心演奏的風格如何的問題。但是,不僅編輯這本曲譜的蒙族貴族,在文獻中查不出端倪,僅知的傳人也已逝世多年……近年經過多方查詢,才找到了以書畫著稱的愛新覺羅·毓垣。……可能這次根據毓垣所傳整理出的樂譜,至少是更接近於原來的風格了。 
    談龍建. 被澤蒙庥 刻骨銘心-懷念趙渢院長二三事.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中央音樂學院). 2016, (4): 123. 據曹安和先生所知,“毓峘先生是現今唯一的千真萬確能奏並善奏此樂者”。 
  35. ^ 鄭良樹, 鄭赤琰. 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第1卷.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4: 458. ISBN 9787810293396. 潮州細樂,就其形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 
    林淳鈞. 潮劇聞見錄.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3: 170. 洪沛臣( 1866 一 1916 年) ,原籍普寧,向以買賣樂器、古董為業,清末於潮州城內義安路開設“洪日盛”古董店。洪平素酷愛音樂,早年曾延潮州有名樂師李三老(名不詳)、黃月卿為師,學琵琶、三弦等樂器演奏。後因經常外出經商,到過全國及南洋群島各地,並從那裡帶來不少音樂文化,對潮州民間音樂的豐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他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潮州音樂大師。據《潮州三弦、琵琶、等譜》(1935年版)“鄭祝三自序”中稱:“洪佩臣(也作沛臣)先生,潮屬名樂師,精彈琵琶、三弦以及各種音樂,皆可師法,又能鼓瑟古琴,名著中外。”他的南派琵琶彈奏獨創一宗,所傳琵琶、三弦、等合奏譜(注指法)有:硬套12首,軟套六首及流行弦詩譜若干,為後世潮州細樂演奏所師承。 
  36. ^ 陳霖; 劉群. 山東絲弦樂-碰八板的探析. 大舞台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 2013, (12): 59. 它的全部演奏樂器應有四件:古箏、揚琴、琵琶、如意勾(胡琴類樂器),而少至兩件樂器也可以演奏,其中古箏為主奏。它也是北方一種傳統的弦索樂。 
    王英睿. 中國音樂硏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第2卷 > “碰八板”的起源與發展.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1038. ISBN 9787103024287. 清末民初,黎邦榮……並將它們傳於自己的弟子……藝人的長期藝術實踐中,演奏方式越來越靈活……他們還爲這種器樂合奏起了一個專用名稱-"碰八板" 
  37. ^ 杜亞雄. 中國傳統樂理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兩類樂器的合奏,如吹打樂(打擊樂器加吹管樂器)…… 
    李作方. 簡述中國民間吹打樂的源流及其分類.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12): 24. 吹打樂是一種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的組合演奏的音樂形式。 
  38. ^ 李作方. 簡述中國民間吹打樂的源流及其分類.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12): 24. 吹打樂的形成應當追溯到漢代興起的鼓吹樂……鼓吹樂自漢代以來在宮廷和軍旅中得到迅速發展,發展過程中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場合,一般被劃分為以下四種:1. 黃門橫吹,列於殿廷演奏, 用於天子宴樂、飲膳時專用的儀仗音樂;2. 騎吹,王公貴族出行時,車駕從行演奏的專用儀仗音樂;3. 短簫鐃歌,軍中用於社廟祭祀時演奏的音樂;4. 橫吹,用於軍旅之中,乘馬隨軍演奏的鼓吹樂。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5.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樂是以某一種吹奏樂器如管子、嗩吶、海笛、笛子為主奏樂器,配合其他管絃樂器、打擊樂器所組成的…… 
  39.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4.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類樂種……北京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分為兩類:一是吹奏樂器,主要有笙、管、笛;一是擊奏樂器…… 
  40. ^ 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 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東城瑰寶. 千華駐 崧博. 2018. ISBN 9787505999954. 少有的按代傳襲且沒有斷代的樂種 
  41.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6. ISBN 9787802545977. 中國佛教京音樂以北京智化寺為中心。坐落於北京古城東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建於明代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智化寺建寺時,由於王振在宮廷的顯赫權勢與地位……把部分宮廷中的禮儀祭祀音樂,帶入寺院。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匯集宮廷音樂、佛教音樂、民間音樂於一體 
  42.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樂從1444年傳習至今,已有二十七代傳人。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26. ISBN 9787802545977. 可以證實中國佛教京音樂在智化寺傳承關係的26代傳人譜系(存智化寺)。 
  43.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音樂訓練非常嚴格,一般只收12歲以下的童僧學習,經過近七年的苦練 
    張大禎. 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一般只收12歲以下的兒童學藝,經過至少7年的訓練,先學韻譜,後在樂器模型上練習,最後再演奏樂器。 
  44.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嚴格的規範,不得隨意增刪變異。 
    張大禎. 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與宮廷音樂、皇室貴族所用佛事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故收徒謹慎,訓練嚴格,在演奏與技巧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不隨意增刪變易 ……正因為如此,智化寺京音樂通過自身特有的樂隊編制、演奏方法、宮調等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忠實地保存了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貌。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由於智化寺具有太監寺院共同的封閉性,藝僧們按照十分嚴格的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傳授,既不接受其他音樂的影響和滲透,同時也防範音樂的外傳 
  45. ^ 陳濤(演講者). 智化寺(京)音樂奏響華盛頓國家博物館. 事件发生在 11:50-13:00. 2017年12月9日 [2018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于2019年1月24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acting like Buddha……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樂器…… 
  46.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9. ISBN 9787802545977. 有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1694年)抄本《音樂腔譜》傳於世。該樂譜是目前存見的歷史最早的一部京音樂樂譜。 
  47.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音樂腔譜》……這四十八首曲牌,載有五套中堂曲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8. ISBN 9787533443405. 《智化寺音樂腔譜》,是北京智化寺保留的管樂曲譜,又稱“智化寺京音樂譜”。智化寺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1446)。此書為康熙三十三年(1649)智化寺僧人永乾所抄《音樂腔譜》,包括《垂四調》、《錦堂月》、《水晶堂》、《錦翠屏》、《金字經》、《撼動山》等四十八曲。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垂絲(四)調 
  48.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49.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79. ISBN 9787805538341. 吹打樂類樂種……陝西的西安鼓樂 
  50. ^ 周寧. 東南亞華語戲劇史.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7: 804–805. ISBN 9787561527542. 它和西安鼓樂、山西五台山音樂、北京智化寺音樂等被認為是中國最具代表性、最古老的傳統音樂。泉州南音還是…… 
    北京文博交流館;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開封大相國寺音樂、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起……現存的最古老音樂 
  51.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90. ISBN 9787805538341. 西安鼓樂多在每年夏秋之際,為慶賀豐收在各地舉辦的鄉會、廟會上演奏,演奏者多為各村、鎮組織的鼓樂社和寺院、道觀中的僧、道鼓樂隊。 
  52. ^ 王曉如. 陝西活的歷史 - 西安古樂史的整理與研究. 三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367833. 楊蔭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談到西安鼓樂時說...可以不計外,餘下抄寫年代最早的是雍正九年(1731) 
    曹本冶. 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ISBN 9789570508215. 從城隍廟安來緒老先生保存一本清雍正九年(1731年)樂譜抄本(此樂譜現藏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來分析 
  53. ^ 褚歷. 西安鼓樂中的大樂.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4, (2): 94. 西安鼓樂中的大樂是由多首單曲連綴而成的大型套曲,在藝人中已失傳,僅保存於樂譜之中。……歷史悠久……龐大而嚴謹的結構 
  54. ^ 景蔚崗. “山西八大套”名實辨正.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1): 42–51. 綜上辨述,山西五台《八大套》是清光緒初年在五台縣槐蔭村趙成貴的私家樂坊初步形成的。……後人張汝琳等對 《八大套》加以補充 
  55. ^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華樂出版社. 1999: 264. ISBN 9787801290281. 晉北笙管樂 因其中有8首著名套曲而被稱之為山西八大套 
  56. ^ 王鳳茹. 泉州民間音樂-“籠吹”初探. 科技展望 (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 2016, (36): 233. 清代後期,政府因無力養活樂班人……後來這些與其他民間音樂相結合的音樂又被運用到民間的婚喪喜慶、參與迎神賽會、節日踩街等活動中去。因鼓吹手在外出應事時,習慣將演奏樂器放置於一擔紅漆綴金、古色古香細篾皮編織的箱籠或雕龙画鳳的木製箱籠中…… 
  57. ^ 中國藝術研究院. 音樂研究所. 中國音樂年鑑. 山東敎育出版社. 1991: 119. 1979年,由中國文化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名下發的關於在全國開展"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的文件後,一個全面普查、收集、採錄的高潮在東北各地勃然興起。……各地文化部門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各種版本的曲集、曲選也紛紛刊印出版。以地域命名的鼓吹樂亦相繼提出。如《吉林鼓吹樂》、《冀東鼓吹樂》、《遼寧鼓吹樂》…… 
  58. ^ 孫航;王魯彥. 建國以來山東鼓吹樂研究綜述. 齊魯藝苑 (山東藝術學院). 2016, (1): 28.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山東卷》鼓吹樂述略部分提出山東鼓吹樂大體有4個派別:魯西南鼓吹、魯中南鼓吹、魯北鼓吹和魯東鼓吹 
  59. ^ 馮光鈺. 讀《遼寧鼓吹樂論文集》.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6, (1): 100. 遼寧音樂學術界經過長期的思考和研究,提出遼寧鼓吹樂作為一個獨立樂種的概念…… 
    楊久盛. 談民間音樂品種的定名問題. 人民音樂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 (7): 27. 過去“遼寧鼓樂”曾一度被稱為…… 
  60. ^ 王劍鳴; 汪海. 談冀中管樂-兼論冀中管樂的結構和分類.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1987, (4): 53. “冀中管樂”一詞,先見於1981年版……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6.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樂類主要樂種介紹……河北音樂會……又有冀中管樂之稱 
  61. ^ 劉利生. 文化娛樂常識--音樂. 元華文創. 2015. ISBN 9789863936633. 第二節器樂獨奏......在傳統器樂的演奏活動中,獨奏形式頗為少見。 
    伍國棟. 樂種構成理論框架的啟迪和運用-袁靜芳《樂種學》與我的樂種研究課題.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6, (3): 5. "樂種",在中國傳統音樂構成中,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獨特並普遍存在的音樂文化事象 
  62.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國,器樂獨奏的傳統主角是琴與琵琶,近代則在二胡、笛、箏上有許多發揮。 
    王振复. 天人合一:中華審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184. ISBN 9787532113972. 在獨奏音樂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古琴與琵琶,其音樂表現...... 
    《中華傳統文化大觀》編纂委員會. 中華傳統文化大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241. 其中最為古老的獨奏音樂品種,當推古琴音樂 
    余甲方. 中國近代音樂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6. ISBN 9787208063778. 明清以來……器樂獨奏藝術的繼承和發展,比較集中地表現在文人音樂方面。文人音樂的主要樂種,此期仍為琴樂及箏樂、琵琶音樂等。 
    莊永平. 論琵琶藝術的人文底蘊. 音樂探索. 2004, (2). 
  63. ^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5. ISBN 9789860016857. 至於數量上佔有大部分音樂型態、種類的……不是爲了表演而存在,它也像文人音樂一樣,有一種自覺性的美學……在整個漢族社會裡面…… 
  64. ^ 劉承華. 中國音樂的神韻.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9. ISBN 9787211047130. 中國藝術的這種自娛性在音樂中亦有著同樣突出的表現 
  65. ^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歌樂篇.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 ISBN 9789571138855. 南管館閣為以音樂怡情養性、休閒娛樂的業餘場所,由於活動純粹的自娛,不受演出經濟的制約,演奏者無須考慮票房收入,因此,從曲目、演出形式以及唱唸頓挫的風格處理等,都能依循自身的傳統,絲豪不受社會環境或觀眾口味的引導,故能保存其一貫的音樂傳統。 
    陳燕婷. 南音與南曲關系考析. 中國音樂. 2016, (4): 82. ……演唱起來有很大差別。究其原因主要是南音為自娛自樂…… 
  66. ^ 葉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166. ISBN 9789570504781. 古琴音量微弱,琴曲多深遠幽婉,故傳統以來多作爲一種個人修養自娛的樂器,不大適合公開演奏。在雅集中三兩知音淺斟低酌輕撚慢攏,調琴弄蕭是最好不過的雅趣。 
    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劇長期以來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67. ^ 林珀姬. 林立正的古琴世界.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2014: 123. ISBN 9789860404173. 而臺灣則在音樂性之外,更強調傳統的以古琴為修身養性之器的儒釋道觀點,因此在演奏上特別強調意境和抽象思維的傳達。 
    曹本冶, 喬建中, 袁靜芳,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t. of Music, 中國藝術硏究院. 音樂硏究所,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 中國音樂硏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第1卷.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526. ISBN 9787103024287. 新中國的成立,原民間音樂家進入專業音樂院校,古琴演奏也從修身養性或自娱走向職業化。 
  68.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6. ISBN 9789576293054. 文人音樂則更進一步具有濃厚反表演性的心理背景……樂為心聲的觀念在此得到更大強調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4-86. ISBN 9789576293054. 所謂「道藝一體」原是強調人格與藝術相連接的一種態度,認為「樂為心聲」……透過「藝」的掌握可以真正有「道」的體悟……藝術必不能自外於生活……如不就此涉入,也就不容易體得傳統音樂的美 
  69. ^ 洪淑苓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200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40. ISBN 9789860267761. 歷代文人對古琴的推崇與偏愛促進了古琴形制的不斷發展和音樂表現力的逐步完善 
  70. ^ 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譯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5: 24. ISBN 9789570844016. 在彈奏古琴時,音色最為重要,同一個音符可以被修飾成許多不同的音色……必須要學習辨識聲音上的細微差別……技巧影響琴曲音色的變化是極複雜的,光是顫音就至少有26種變化。 
  71. ^ 五知齋琴譜. 1722. 琴之為道,在乎音韻之妙,而音韻之妙,全賴乎指法之細微 
    葉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87. ISBN 9789570504781. 左右手指法合共約一百種左右。 
  72. ^ 高羅佩(Robert Hans van Gulik)(譯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in.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5: 57. ISBN 9789570844016. 散見的古琴參考資料、古琴專論、琴譜……我們還有許多漢末至明初的琴書 
  73.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31. ISBN 9787805538341. 唐代琵琶藝術已獲得高度發展……目前存見的琵琶古譜除少量唐存樂譜外,大多為清中葉以後南方各派琵琶傳譜 
  74.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89. 唐世及其前代的曲項琵琶(包括五絃琵琶)最大的特徵有二:一、橫彈,二、以大撥彈。 
  75.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190. 琵琶則已改為手彈 
  76. ^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89. 而觀諸現存其他樂種如彈詞類,皆為豎彈 
  77. ^ 余甲方. 插圖本中國古代音樂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03. ISBN 7208040982. 華秋萍編訂的《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其中大曲六套,均為傳世精品,即海青拿鵝、將軍令、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月兒高、普庵咒。 
  78. ^ 孫繼南.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1: 196. 《月兒高》是一首琵琶文套大曲,最早見於明代抄本琵琶譜《高和江東》,流行於世的《月兒高》樂譜刊印於《華秋萍琵琶譜》卷下,是陳牧夫的傳譜 
  79. ^ 楊典. 隱幾長嘯錄: 古代琴人風骨與當代精神處境. 新銳文創. 2012: 191. ISBN 9789866094521. 《霸王卸甲》的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編的《琵琶譜》 
    余世謙. 中國文明大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9: 374.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琵琶獨奏曲)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古曲。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所輯《琵琶譜》 
  80. ^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國,器樂獨奏的傳統主角是琴與琵琶,近代則在二胡、笛、箏上有許多發揮。 
  81. ^ 馮潔軒. 金石迴響: 馮潔軒音樂學術論文集.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6: 350. ISBN 9787806922361. 古箏藝術本身,大抵也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積累,方能卓然而成其為流派,那就是:一、積累有獨具特色的一些代表性曲目……古箏流派在近代的崛起,與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在北京的幾位古箏前輩人物的影響很有關係。一位是廣東揭陽的林永之;一位是河南遂平的魏子猷;還有一位是奔走於中等學校從事音樂教育的江蘇江都的史蔭美。林永之傳潮州箏,從習者有譚步溟等人;魏之猷傳河南箏,從習者有梁在平、婁樹華、周希文等人;史蔭美除箏而外,兼擅……而箏則尤長潮州、客家之韻。梁在平除向魏子猷學中州箏外,同時又從史蔭美習潮、客箏。他和婁樹華,可算是南北派古箏最初的代表人物。 
  82. ^ 伍國棟.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2: 302. ISBN 9787806672853. 擊弦樂器揚琴,在近代由廣東琴家嚴老烈首創其獨奏藝術後,發展到此期已形成…… 
  83. ^ 王安祈,李惠綿 主編. 醉月春風翠谷裏─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萬卷樓. 2017: 12. ISBN 9789864780600. 各個藝術元素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像戲曲把歌舞樂融合在一起,放眼世界,是絕無僅有的。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籌備處.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硏討會論文集, 第1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 136. ISBN 9789570255553. 戲曲的「高度綜合性」,即保持著歌、舞、詩三位一體渾然不分的……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04. ISBN 9787805538341. 戲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形式 
    林谷芳.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傳統戲劇活動乃融合音樂、美術、文學、戲劇等多項藝術 
  84. ^ 周兵;蔣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最早用8個字概括出了中國戲曲的特點,那就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而在歌和舞的結合上,崑曲無疑是最佳的典範。……一個情節一個動作一個唱腔甚至一個咬字,它都……。 
  85. ^ 王安祈. 臺灣京劇五十年, 第1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 116. ISBN 9789570125788. 使戲曲審美觀回歸傳統更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崑曲。崑劇具有百戲之母的身份……直到兩岸交流崑劇來台,傳統戲曲的美學意義才得到學界彰顯……虛擬寫意、抒情唯美等藝術特質…… 
  86. ^ 施旭升. 戲曲文化學. 獨立作家-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劇都自成體系,堪稱典範......所以,此前曾有論者將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範型 
    秋文. 古中國的歌: 京劇演唱藝術賞析. 寶文堂書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當時北京崑曲和京劇為雅部和花部兩大支柱,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兩大歷史髙峰。 
  87.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18. ISBN 9787805538341. 最雅化的劇種……它是受文人雅士、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被譽為“百戲之祖” 
  88.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18-219. ISBN 9787805538341. 將“載歌載舞”的戲曲藝術推至“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頂峰 
    白先勇. 白先勇說崑曲.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ISBN 9789570826982. 崑曲便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藝術,而京劇少了崑曲優美的身段,且崑曲慢慢在琢磨意蘊…… 
    周兵;蔣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最早用8個字概括出了中國戲曲的特點,那就是"無聲不歌,無動不舞"。而在歌和舞的結合上,崑曲無疑是最佳的典範。……一個情節一個動作一個唱腔甚至一個咬字,它都……。 
  89. ^ 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劇長期以來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並行不悖、相輔相成 
  90. ^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104. ISBN 9789570122848. 崑曲演出的劇本,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是古代戲曲文學的經典 
    陳均. 也有空花來幻夢:京都聆曲錄II. 秀威出版. 2013: 114. ISBN 9789863260950. 《西廂記》是雜劇,然後到了明代湯顯祖的傳奇《牡丹亭》,再到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昇的《長生殿》,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劉利生. 文化娛樂常識--戲曲. 元華文創. 2015. ISBN 9789863936947. 湯顯祖的《牡丹亭》誕生於16世紀末期,可以說是開啟了一個傳奇時代的鉅作,洪昇的《長生殿》與孔尚任的《桃花扇》寫於康熙時期,成了傳奇的壓卷之作。 
  91. ^ 林佳儀. 論馮起鳳《吟香堂曲譜》之編輯意識及訂譜流傳. 南藝學報. 2013, (7): 3. 《吟香堂曲譜》為清乾隆54年(1789)蘇州曲家馮起鳳刊行之崑曲全本工尺譜(簡稱「馮譜」),收錄《牡丹亭》及《長生殿》全劇,為兩劇首見刊行之全本曲譜 
    陸萼庭. 崑劇演出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51. ISBN 9787544400930. 還有一位馮起鳳,馮字雲章,生平不詳。他參定的《牡丹亭》和《長生殿》都是全譜,由其子付梓出版,總名《吟香堂曲譜》,時在乾隆五十四年…… 
    吳新雷. 《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 戲劇研究 創刊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 112. 現存乾隆五十四年刻本《吟香堂曲譜》四卷,前二卷是《牡丹亭曲譜》,後二卷是《長生殿曲譜》。 
  92. ^ 吳新雷. 《牡丹亭》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 戲劇研究 創刊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 111. 現今傳承下來的除了各種選本的折子戲工尺譜以外,真正印行出版的《牡丹亭》全本工尺譜只有三種,第一種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蘇州清曲家馮起鳳訂定的清宮譜《吟香堂牡丹亭曲譜》,第二種同是蘇州清曲家葉堂(1724-1799?)另外訂立的清宮譜《納書楹牡丹亭全譜》,刊行於乾隆五十七年(1792),第三種是晚清全福班藝人殷溎深(1825-1926)傳承的梨園戲宮譜《牡丹亭曲譜》,經曲友張餘蓀轉錄繕底,於1921年由上海朝記書莊石印出版。 
  93. ^ 林佳儀. 論馮起鳳《吟香堂曲譜》之編輯意識及訂譜流傳. 南藝學報. 2013, (7): 28. 何況《吟香堂曲譜》的內容,幾乎都為《納書楹曲譜》涵蓋, 即使葉堂於《長生殿》未錄全劇,然於正集卷四、續集卷一,收錄高達31齣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納書楹曲譜》是清代蘇州葉堂(懷庭)於1792年(乾隆五十七年)編輯而成的戲曲譜集。全書包含正集四卷、外集兩卷、續集四卷、補遺四卷和《玉茗堂四夢》曲譜八卷,共二十二卷。 
  94. ^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它是流傳至今的崑曲曲本中比較重要的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以工尺譜紀錄的樂譜。 
  95. ^ 常林/白鶴群. 趣聞北京.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西元1840年)以後的事 
    顧峰. 古滇藝術新探索.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6. 從京劇的孕育到形成,已苦苦經營了近百年的歷程,從高朗亭到程長庚,再到譚鑫培,才逐步豐富和發展成為一個完備的大劇種。它所具備的優越條件是其它地方劇種所不及的,它形成於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文薈萃之地的京都 
  96.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的形成……廣泛吸收了當時已存在的一些戲曲劇種如崑曲…… 
  97.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66.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音樂其他音樂成分:京劇現成地繼承了崑腔的古典精華…… 
    李强. 中外劇詩比較通論,第2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849. ISBN 9787500458005. 京劇中大部分曲牌音樂出自崑曲 
    劉吉典. 京劇音樂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1: 130. ISBN 9787103010549. 由於崑曲是……集大成的劇種,各類性質、體裁的曲牌應有盡有;又因為早期京劇一直是和崑曲劇目混合演出,樂師們都是兼通崑曲的,所以京劇一遇新編劇目,需要添製配曲時,樂師們就往往要從崑曲中搜尋類同的東西。崑曲中有的是情境完全相同,或大體相同的,就直接搬到京劇中使用 
  98. ^ 張文君. 論京劇音樂形成的三個階段. 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雲南省教育廳). 2003, (2): 58. 確立期(清末 - 民初)……譚鑫培當然是京劇藝術確立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他把從恩師程長庚、餘三勝那裡學到的不同唱腔的優點揉和在一起,攝取崑腔等其他聲腔藝術……無腔不學譚的說法……譚之後的所謂老生各派……都承續了譚鑫培所確立的藝術規範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後世老生的眾多派別,大都從譚派演化,以至有無腔不學譚的呼聲。 
  99.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2.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作為一株後起之秀……關鍵在於,它站在這個地方,便於廣博地集取各種文化藝術的精華,它具備了一批最出色的藝術家……蜚聲國內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梅蘭芳 
    張文君. 論京劇音樂形成的三個階段. 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雲南省教育廳). 2003, (2): 58. 成熟期…… 
  100. ^ 區文鳳. 粵劇的地方化過程初探. 中華戲曲. 1996, (2): 151. 粵劇舞台語言由官話演變為廣府白話這個地方化過程……不但勾劃出"古腔粵劇",即官話粵劇過渡到"當代粵劇"即廣府白話粵劇的具體情況,也明晰了粵劇獨立為一種地方戲曲的根本條件-就是主要使用的聲腔,如何形成其地方特點。 
    周仕深, 鄭寧恩. 情尋足跡二百年: 粤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第1卷.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粤劇研究計劃. 2008: 51. ISBN 9789628104161. 粤劇產生的年代……有人認為是清代道光年間或咸豐年間,離今天約一百四五十年……或是認為1920至30年代由官話改為白話後定名為「粤劇」才算起 
  101. ^ 棗莊市嶧城區史誌編纂委員會. 嶧城區志. 齊魯書社. 1995: 484. 建國前,地方戲劇藝術不太正規,一般沒有定譜定腔的約束,演唱者可任意選調,自由發揮,而且豫劇和梆子戲的某些腔調中確有相似、相近之處……造成含混不清的錯覺。把豫劇說成梆子戲,或把梆子戲視為豫劇。直到建國後,由於戲劇音樂工作者的努力改進,定譜定腔,各按其劇種的本色而發展、探索,方使豫劇和梆子戲涇渭分明。 
    于林青. 音樂散論.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113. 豫劇,又叫河南梆子。它本來是河南省所屬各地梆子戲的總稱,不僅包括豫西調、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高調等,還應該包括南陽梆子(宛梆)、懷慶梆子(懷梆)和大油梆(平調)等。但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豫劇,實際上只是指的那種演唱豫西調、豫東調(包括祥符調、沙河調、高調)的梆子戲,並從三十年代起開始稱做"豫劇",成為河南省的主要劇種。 
  102. ^ 廖奔. 中國戲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9. ISBN 9787208053274. 這些先後入川的聲腔劇種,在四川長期共同演出,逐漸彼此融合,又把當地流行的燈戲結合進來,在清末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綜合聲腔劇種一川劇。川劇的音樂包括五種成分:昆、高、胡、彈、燈。 
    高義龍, 李曉, 中國戲曲現代戲硏究會, 上海藝術硏究所. 中國戲曲現代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71. ISBN 9787806461020. 四川的主要劇種川劇,是個多聲腔劇種。早在清初,崑腔、高腔、胡琴、梆子(亂彈)、燈戲等外來劇種流人後,就結合四川的語言、習俗,逐漸具有四川的地方特色;經過漫長的發展、演變及互相吸收,在清末民初形成較為成熟的形態,並以"川劇"聞名於世,其標誌是…… 
  103.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67-275. ISBN 9787805538341. 新興地方戲曲選介……北方地區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地方劇種有幾十個,如曲劇、吉劇、新城戲、黃龍戲、龍江戲、隴劇、漫瀚劇、唐劇等。其中發展最快者,當首推評劇。……南方的新生劇種也不乏枚舉,如丹劇、杭劇、海門山歌劇、黃梅戲、墜子戲淮劇、杭劇、甬劇、湖劇等等。越劇是其中最具南方地域特色-陰柔之美的典型。 
  104.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112-117. ISBN 9787805538341. 
    韓蕓霞; 肖學俊. 十二木卡姆研究綜述(1949-2015)(一).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新疆藝術學院). 2017, (1). 
  105.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5.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音樂的類別與藝術特徵……器樂類包括音樂(一般指管樂,某些寺院與地區亦泛指管弦樂部分)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4–45. ISBN 9787802545977. 佛教音樂如果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劃分…… 
  106.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6. ISBN 9787805538341. 梵唄的主要藝術形式有贊、偈、咒、文四種類別 
  107.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0.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的普濟法事,是專為死者舉行的各種法會。如舉行水陸道場、盂蘭盆會、放焰口、轉咒等等,以超渡亡靈。其中放焰口是音樂性很強的系統而完整的佛教禮儀形式。 
  108. ^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5–46.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樂雖然也包含……他們掌握許多大型器樂套曲演奏 
  109.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42-443. ISBN 9787805538341. 大部分來自“十大韻”曲……但作為完整的北方梵唄“十大韻”的出現,最早見於中國佛教京音樂《成壽寺舊譜》…… 
  110. ^ 翟風儉. 從五台山佛樂的傳承談宗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以殊像寺佛樂保護為例.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2013, (2): 39-40. 著名的佛教旅遊勝地……有佛教寺院100多座……北方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 
  111. ^ 韓軍.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歷史價值.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2004, (3): 30. 現今能見到的五台山佛樂的“宣統”、“民國”、“解放”時期的三個譜本均是工尺譜 
  112. ^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樂現狀.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1994, (2): 33. 繁峙佛樂團不是由一個寺廟的僧人組成,因為出家學藝於石佛寺的雲桂、雲枝法師是其中主要力量,該樂團所依曲譜也是民國九年《石佛寺佛曲》手抄本,故稱石佛寺佛樂。這支佛樂源自圭峰寺。 
  113. ^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樂現狀.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1994, (2): 32-34. 經過文革的衝擊,五台山佛樂瀕於絕跡。……只有繁峙境內僥倖保存了幾位功底紮實、技藝嫻熟的樂僧。……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他們演奏的佛曲已被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委員會錄製成五台山佛樂盒式錄音帶,向國內外發行 
  114. ^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17-18. 編篡出版了他本人多年珍藏的《大相國寺音樂師傳樂譜》……全套共7冊,其中《梁院香林樂譜》(真眯瞪僧抄本)實為南方寺院樂譜(浙江天童寺樂譜),該樂譜中記錄年代為乾隆二十年(1775)。其餘……應為19世紀末年、晚清前的手抄本。……整套樂譜內包含有聲樂、器樂及法器(打擊樂)譜。 
  115. ^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16. 由於政治歷史等因素……寺內禁佛驅僧……被改建為完全進行商貿活動的中山市場和民眾教育館 
  116. ^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26. 無論是在樂團編制的規範及樂器的演奏傳承方面,還是在佛曲的嚴謹性保存上,沒有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體系,仍需要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對於大相國寺的傳承現狀給予支持及幫助。 
  117.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0. ISBN 9787805538341. 道教音樂主要指道教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稱科儀音樂,也稱齋醮音樂或道場音樂。 
  118.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2-453. ISBN 9787805538341. 《玉音法事》即是北宋末年所制,也是現存最早的道樂曲譜集。該集共3卷50首道曲。……在整個道教音樂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殊的曲線符號記錄的樂譜,以示唱誦的高低曲折……因為這種古譜的含意和讀法失傳已久,一時難以解讀。陳國符等道學專家曾……海外亦有研究者將其譯為現代五線譜,但準確與否尚難定論。 
  119.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4. ISBN 9787805538341. 明成祖時制成《大明御制玄教樂章》……這14首用工尺譜紀錄的道曲一字一音,且無板眼,可能相當於旋律骨幹譜。 
  120.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4-455. ISBN 9787805538341. 清代道樂發展中佔最重要地位的是全真派規範的經韻範本-《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是標有板的位置和法器運用的"當清譜"……雖無工尺字……從清末至今,全真十方叢林都沿用這一範本。 
    王忠人, 劉紅. 《全真正韻》採錄整理報告. 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91, (4): 83-84. 《全真正韻》自問世以來,作為一個較統一的範本在全真"十方叢林"及一些主要宮觀廣為流布……譜例所舉分別是閔道長傳唱的《全真正韻》之"步虛韻"和北京白雲觀、湖北武當山、四川青城山之"步虛韻",它們在旋律形態上的共性特徵是顯而易見的 
  121. ^ 鄭慧玲. 洞經音樂性質研究綜述. 文藝爭鳴. 2007, (9): 145-147. “洞經音樂與道教音樂關係密切”等觀點,是學界目前較為普遍的看法。……綜上可知,學界對洞經音樂性質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 
    張發榮. "納西古樂"概念界定與源流考察綜述. 齊魯藝苑. 2017, (3): 34-36. 因其概念的不明確,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內容卻闡述研究的是"白沙細樂"或"麗江洞經音樂" 
  122. ^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519-524. ISBN 9787805538341. 
    宮偉. 文化尋根之旅-論祭孔樂舞的文化傳承和傳播. 音樂創作 (中國音樂家協會). 2011, (4). 
    張璨. 祭孔禮樂文化的形態與價值傳承研究-以瀏陽文廟祭孔禮樂為例. 湖南社會科學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7, (1). 
    阮岷. 禮成樂備,人和神悅-清代地方志中祭孔舞譜辨析.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北京舞蹈學院). 2017, (6). 

延伸閱讀 编辑

中國傳統音樂, 通常泛指形成於清代以前的中國, 並傳承至今的的各種音樂, 從音樂的表現形態來看, 可分為合奏器樂, 獨奏器樂, 戲曲音樂, 歌舞音樂, 說唱音樂, 歌樂, 宗教音樂等等, 為較常見的分類方式, 此外亦有按社會層面所作的劃分, 如文人音樂, 民間音樂, 仕紳音樂, 宮廷音樂, 較適用於考察音樂的傳播發展, 編鐘樂古箏, 目录, 合奏器樂, 絲竹樂, 絃索樂, 吹打樂, 獨奏器樂, 戲曲音樂, 歌舞音樂, 宗教音樂, 佛教, 道教, 祭祀音樂, 参考, 延伸閱讀合奏器樂, 编辑春秋時代的孔子曾論及音樂的. 中國傳統音樂通常泛指形成於清代以前的中國 並傳承至今的的各種音樂 1 從音樂的表現形態來看 可分為合奏器樂 獨奏器樂 戲曲音樂 歌舞音樂 說唱音樂 歌樂 宗教音樂等等 2 為較常見的分類方式 此外亦有按社會層面所作的劃分 如文人音樂 民間音樂 仕紳音樂 宮廷音樂 3 4 較適用於考察音樂的傳播發展 編鐘樂古箏 目录 1 合奏器樂 1 1 絲竹樂 1 2 絃索樂 1 3 吹打樂 2 獨奏器樂 3 戲曲音樂 4 歌舞音樂 5 宗教音樂 5 1 佛教 5 2 道教 6 祭祀音樂 7 参考 8 延伸閱讀合奏器樂 编辑春秋時代的孔子曾論及音樂的合奏 樂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從之 純如也 皦如也 繹如也 以成 點出了理想合樂的幾個美學特徵 5 6 7 這在現今的傳統合奏樂種仍可見到 其講究演奏者間的相互協調 且一方面利用樂器間的音色差 時間差 旋律差 突顯出各樂器的主體性 皦如也 8 另一方面以 相生 概念相互交融 繹如也 9 特別是一些古老的樂種 更形成了各樂器在合奏中的專有定位 10 11 並有與之相應的合奏法則 12 13 絲竹樂 编辑 絃管 現今於中國大陸稱福建泉州南音 臺灣稱南管 東南亞則稱南樂 14 匯聚了漢魏以來的古樂遺風 15 素有千載清音的美譽 16 其明刊曲簿中的不少曲目 至今依舊盛行 17 咸豐年間的 文煥堂初刻指譜 18 已出現了南管重要的三十六套 指 19 和十二套 譜 20 包含著名的四大譜 四時景 梅花操 走馬 八骏马 百鳥歸巢 21 潮州弦詩 以弦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 22 然亦使用吹奏樂器 23 音律特殊而有獨特韻味 24 傳統曲目十大套至清代開始定型 25 26 如 寒鴉戲水 昭君怨 等 清末民初形成的絲竹樂 則有江南絲竹 27 廣東音樂 28 等 絃索樂 编辑 絃索樂是指全為弦樂器的合奏形式 包含弓弦類樂器與彈撥類樂器 29 絃索十三套 為清代 弦索備考 中的十三套樂曲 30 31 當時的愛新覺羅皇室 將學習北方弦索樂當作子女修養的一部分 弦索備考 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 匯編當時的著名古曲而成 32 其中的 松青夜遊 與南管的 八面金钱经 八展舞 有極為相似的樂段 33 但其音樂傳承曾近乎中斷 現今即便完全依據樂譜演奏 仍有風格還原度的問題 34 清末民初形成的絃索樂 則有潮州細樂 35 山東碰八板等 36 吹打樂 编辑 吹打樂是指使用吹奏樂器和打擊樂器的合奏形式 37 38 智化寺京音樂 39 是少有的按代傳襲樂種 40 來自智化寺建立之初 明代正統九年 從宮廷傳入的音樂 41 由歷代僧人傳習至今 42 其傳承一般只收十二歲以下的童僧學習 並經過至少七年的嚴格訓練 43 44 樂器的編制寓有象徵性意義 在吹奏樂器中 管 為樂隊的主軸 講究樸素 禪韻 笛 與之成對比 以活潑流麗的樂音穿插其中 笙 則於兩者之間扮演調和的角色 45 現存最早的曲譜抄本為康熙年間的 音樂腔譜 46 包含四十八首曲牌和由其構成的五套中堂曲 47 中堂曲有 錦堂月 晝錦堂 西文經 點絳唇 望吾鄉 以身部的第一首曲牌命名 48 西安鼓樂 49 或稱西安城隍廟鼓樂 50 流行於西安地區 多於鄉會 廟會場合演奏 演奏者來自各村鎮的鼓樂社和僧 道樂隊等 51 存有清雍正年間的曲譜抄本 52 西安鼓樂中有種大型曲目稱為 大樂 被認為有悠久的歷史和嚴謹的結構 然而具體的演奏已失傳 僅保存於樂譜中 53 其他民國前形成的吹打樂 則有山西八大套 54 晉北笙管樂 55 河北笙管樂 音樂會 泉州籠吹等 56 此外還有一些近代劃分出來的吹打樂 57 58 59 60 獨奏器樂 编辑傳統音樂中的樂器大多歸屬於某一合奏樂種 61 只有少數如古琴 琵琶 箏等 在文人群中形成特定的獨奏器樂 62 且與一般舞台表演的獨奏有不同意涵 漢族傳統音樂多重視自娛性 63 64 除了體現於以樂會友的樂館活動或雅集外 65 66 在獨奏樂中更突顯為一種自身的修養 67 成為了文人音樂的主要特色 68 古琴 具有悠久的歷史 居四藝之首 被歷代文人所推崇 69 在音樂表現上 側重音色的變化 70 有相當豐富 細微的指法 71 自漢代以來 累積了大量的古琴文獻 72 含古琴專論與琴譜 著名曲目如 廣陵散 流水 瀟湘水雲 梅花三弄 憶故人 陽關三疊 等 琵琶 琵琶藝術於唐代已高度發展 73 當時是橫抱 用撥子彈奏 74 之後才以手彈為主 75 並發展出豎彈方式 76 現存古譜除少量唐代樂譜外 大多為清中葉以後的傳譜 清代華秋蘋所編的 琵琶譜 有現今常見的琵琶獨奏曲目 77 文曲如 月兒高 78 武曲如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79 此外是近代發展起來的獨奏器樂 80 81 82 參見中國樂器列表 戲曲音樂 编辑戲曲是世界音樂中相當獨特的形式 高度融合了多種藝術元素 特別是其歌 舞 詩 劇渾然一體 83 有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之形容 84 以寫意 抒情為其傳統的藝術特質 85 在眾多劇種中 被認為是傳統戲曲的代表者有 86 崑曲 有 百戲之祖 之稱 由文人精心創作 為雅化劇種的代表 87 亦是戲曲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的最高典範 88 有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兩種形式 兩者並行不悖 相輔相成 89 經典劇目如明代湯顯祖的 牡丹亭 和清代洪昇的 長生殿 孔尚任的 桃花扇 等 90 前兩者之現存全本曲譜 最早刊於乾隆年間的 吟香堂曲譜 91 92 其不久之後刊行的 納書楹曲譜 內容更為豐富 除了涵蓋 吟香堂曲譜 的大部分內容 還囊括了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 93 是影響力較大的重要崑曲刊本 94 京劇 正式形成大約是在清道光之後 95 吸收了眾多劇種特點而成 96 其音樂部分 大多出自崑曲 直接繼承了其古典精華 97 清末民初譚派唱腔的創立 被認為是京劇藝術確立的標誌之一 98 之後京劇界人才輩出 使京劇達到了鼎盛 99 清末或民初形成的劇種 則有粵劇 100 豫劇 101 川劇等 102 此外是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眾多新興劇種 103 歌舞音樂 编辑十二木卡姆 104 是流傳於新疆維吾爾族地區的十二套經典大型曲目 包含歌唱 器樂 舞蹈 根據維族文獻紀載 十六世紀初葉爾羌汗國的王后阿曼尼莎 邀請宮廷樂師 民間藝人 對 木卡姆 音樂進行大規模的蒐集 整理 加工 使十二木卡姆大致定型 之後靠著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至今 現今的十二木卡姆 每一套皆分成三個部分 瓊拉克曼 達斯坦 麥西熱普 其中的瓊拉克曼 被認為有較為悠久的歷史和較高的藝術性 宗教音樂 编辑佛教 编辑 佛教音樂依樂器形式可分為梵唄 聲樂 器樂 以管樂或管弦樂為主 法器 打擊樂 105 梵唄的主要四種類型為贊 偈 咒 文 106 這些多樣的聲 器樂應用於佛教中的各種法事 如普濟法事中的 放焰口 為結構較完整 音樂性較多的一套禮儀形式 107 智化寺京音樂 包含梵唄 器樂 法器三部分 但其器樂特別突出 樂僧可以掌握許多大型器樂套曲演奏 是狹義的京音樂所指 參見合奏器樂 108 佛教音樂的梵唄曲目大部分來自 十大韻 曲 而現存對十大韻最早的完整記載 即出自京音樂的清代抄本 成壽寺舊譜 109 五台山佛教音樂 五台山為眾多佛寺聚集的佛教聖地 其音樂被認為是北方佛樂的代表 110 存有清末宣統的譜本 111 民初的抄本等 112 曾因文革衝擊而瀕臨絕跡 依靠少數僅存之技藝嫻熟的樂僧傳承下來 113 開封大相國寺音樂 存有清代曲譜抄本 含梵唄 器樂 法器譜 114 然而近代曾遭受嚴重破壞 115 至今尚有傳承 復原程度的問題 116 道教 编辑 道教音樂主要指道教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 稱為科儀音樂 也稱齋醮音樂或道場音樂 117 現存樂譜 最早有北宋末年所制的 玉音法事 含五十首道曲 但其記譜方式特殊 尚難解讀 118 明成祖時制成的 大明御制玄教樂章 有用工尺譜符號紀錄音高 但無板眼 119 清代有全真派的 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 雖無工尺字 但全真十方叢林都沿用這一範本至今 120 此外還有一些尚未定論的道教相關音樂 121 祭祀音樂 编辑祭孔禮樂 122 於宋代開始定型 現存有宋 明 清之樂譜 因各代不相沿襲 所以宋譜與明 清樂譜有截然不同的風格 清代頒定的祭孔禮樂 基本上沿用至今 如曲阜 瀏陽文廟 皆沿用乾隆八年頒布的 闕里文廟及府州縣學用祀孔樂章 分為六個部分 迎神 昭平之章 初獻 宣平之章 亞獻 秩平之章 終獻 敘平之章 徹饌 懿平之章 送神 德平之章 参考 编辑 周青青 中國民間音樂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3 1 ISBN 9787103026991 常常把清代以前即已形成的音樂劃歸傳統音樂的範疇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1 傳統音樂是個小於民族音樂的概念 指具有一定流傳時間 非當代創作的音樂 通常將清代之前形成的音樂歸入傳統音樂範疇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0 81 漢語中的傳統是指世代相傳的 具有特點的社會因素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14 26 ISBN 9789576293054 這種分類是依據音樂表現上所直接依據的型態 也就是音樂作品的本身來分類的 即所謂的 歌樂 器樂 歌舞音樂 說唱音樂 戲曲音樂和宗教音樂 除了歌樂與器樂主要是以音樂為其表達核心外 上述其他的四類音樂都結合了另外一門藝術來呈現 至於宗教音樂所結合的 精神文化 宗教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3 袁靜芳等編著的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將傳統音樂總體劃分為民間音樂和宗教 祭祀音樂兩大類別 二級分類中 對民間音樂的分類沿襲了 概論 的劃分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1 五大分類法即將傳統音樂分為歌曲 歌舞音樂 說唱音樂 戲曲和器樂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4 五大類分類法 依然是研究及教學的主要參考模式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84 ISBN 9787805538341 中國傳統器樂根據其演奏形式 主要包括獨奏音樂與合奏音樂兩大部分 杜亞雄 中國傳統音樂的分類和教學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6 1 82 四大類分類法即按傳統音樂流行的社會層面將其分為民間音樂 文人音樂 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四類的辦法 楊子江 傳統音樂分類法綜論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8 3 33 文中提出的分類方案 是一種按音樂在社會中的流行層面所作的劃分 首先將社會劃分為上 中 下三個文化層 流行在宮廷 官府和文人 仕紳的音樂可歸入上層 在農民 市民中流行的音樂可歸入底層 僧人 道士的音樂等可歸入中層 對於考察某一音樂事象的傳播 發展 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然而 由於社會各個層次所包含音樂品種不斷變遷 底層音樂雅化後進入上層 上層音樂流入民間等 造成每一類所包含的子項隨時有可能變動 不能形成一個相對固定的分類系統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gt 論語集注 gt 八佾第三 1130 1200 子語魯大師樂 曰 樂其可知也 始作 翕如也 從之 純如也 皦如也 繹如也 以成 語 去聲 大 音泰 從 音縱 語 告也 大師 樂官名 時音樂廢缺 故孔子教之 翕 合也 從 放也 純 和也 皦 明也 繹 相續不絕也 成 樂之一終也 謝氏曰 五音六律不具 不足以為樂 翕如 言其合也 五音合矣 清濁高下 如五味之相濟而後和 故曰純如 合而和矣 欲其無相奪倫 故曰皦如 然豈宮自宮而商自商乎 不相反而相連 如貫珠可也 故曰繹如也 以成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陳美娥 南管古典之美解析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1997 1 58 孔子言下之意系謂 音樂剛開始時 眾樂聲音要若張若合地互動 這是為了讓眾音清濁高低準確的調和 然後音樂才放開來盡情表現 雖然繁音交響 主律節拍卻明了不紊 各部樂音相互配合 也相互競美 渾然圓融的好像不會停止 如此音樂才算告成 這段載述說明二千年前孔子所認為的理想音樂是先協調 後默契 再發揮的 合樂 式 而不是今日吾等所見所知的 大晟祭祀雅樂 一聲協一韻的 齊樂 式 宋光宇 論語心解 從心性的修煉和體悟探索 論語 的真實意涵 萬卷樓 2008 215 216 按照林谷芳在 諦觀有情 一書的理論 中國音樂的基本待色是 再來看孔子的這段話 聽的人可以專注的只聽某個樂器的演奏 也可以聽整體的演奏 皦如也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 47 ISBN 9789576293054 藉由不同的音色差 時間差 旋律差來構成豐富的世界 所謂的音色差 是指各個樂器有它相當獨立的音色 因此即使在一起合奏 彼此還可以非常清楚地被認知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gt 論語集注 gt 八佾第三 1130 1200 合而和矣 欲其無相奪倫 故曰皦如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46 47 ISBN 9789576293054 在運用上都牽涉到中國藝術的一個根柢特質 即所謂相生手法的應用 朱熹 四書章句集注 gt 論語集注 gt 八佾第三 1130 1200 繹 相續不絕也 请检查 date 中的日期值 帮助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 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74 ISBN 9789576386787 每一個樂器皆被賦予特定的音樂角色 許常惠文化藝術基金會 南 北管音樂藝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4 36 ISBN 9789570193329 奏出音樂的 骨音 歌者所唱及簫絃所奏則宛如附骨之肉 包覆盤繞之 故稱爲 肉音 是爲南管音樂中外顯的旋律線條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 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249 ISBN 9576386780 每一個樂器在扮演陽的同時 也可能在另一組合中擔負著陰的位置 例如與琵琶對照時 簫扮演著陰的角色 但與二絃比對時 簫卻是陽 同樣的 三絃襯托琵琶時是陰 與簫與二絃對照時卻是陽 簡上仁 福爾摩沙之美 臺灣的傳統音樂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1 93 ISBN 957010032X 二絃爲洞蕭之輔 以其擦弦之特質使絃音若隱若現 與簫聲交織進行 相互爲用 在簫聲氣盡之時延長其音 塡補空間 而絃音將盡之時 簫聲又接著爲下一骨幹音先行出音導引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27 ISBN 9789860303490 簫腳是南管音樂行進時的帶路先鋒 特別是在 引空披字 時 必須作勢引導其他樂器的進行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99 拍板 位居中央以制衡全場 陳濤 演講者 智化寺 京 音樂奏響華盛頓國家博物館 事件发生在 11 50 13 00 2017年12月9日 2018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24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 acting like Buddha 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 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 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 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周倩而 從士紳到國家的音樂 台灣南管的傳統與變遷 南天書局 2006 166 ISBN 9789576386787 以簫絃法一術語來涵括所有簫絃演奏的知識 樂人在討論簫絃法時經常提到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 貫攢氣 陳瑜 我的學術研究道路 袁靜芳先生訪談錄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6 3 18 19 要說管子的演奏技巧 胡志厚的修養早已率先 但對於京音樂的神韻 胡志厚學習得非常認真 嚴肅 仔細 他在樂譜上記下了緒增對每個樂句 每個段落甚至每個音在呼吸 速度 強弱以及演奏技法上的要求 我經常聽他們訓練合樂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樂器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 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70 ISBN 9789571147055 南管音樂的名稱頗為多樣 施懿琳 等 臺閩文化概論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5 ISBN 9789571172644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9 ISBN 9789860303490 總之南管音樂保存了漢 魏 唐 宋以來音樂的部分特色 林谷芳 李國俊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0 74 75 ISBN 9570276568 南管的音樂特質 主要表現在它的古老性和保守性 包括它的音樂理念 使用樂器 樂律制度 演奏型態 樂曲內容以及社會功能等 都保存著許多古老而不易變動的傳統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5 ISBN 9789860303490 南管素有 千載清音 之稱 其音樂內容 積累了從唐宋以來 至元 明 清歷代的音樂遺存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17 南管 因為韻調清雅 體局靜好 素來被仕紳階級所賞愛 Piet Van der Loon The classical theatre and art song of South Fukien a study of three Ming anthologies SMC Publishing 1992 ISBN 9789576381072 孫星群 四百年前福建南音刊本的發掘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2 58 64 林珀姬 南管音樂門頭探索 三 從知見曲目探索明刊本 雙 與 背雙 相關曲目 關渡音樂學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08 9 7 44 呂鈺秀 臺灣音樂史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382 ISBN 9571134082 至於樂曲數目在歷史發展上 曾呈現了增長的趨勢 編於清咸豐七年 1857 刊於同治十二年 1873 的 文煥堂初刻指譜 中 有三十六套 指 十二套 譜 溫秋菊 在東方 南管曲牌與門頭大韵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2012 4 5 ISBN 9789860263206 繼龍彼得發現明刊文獻之後 兩份清代手抄南管 指譜 的發現 又揭開音樂與歷史雙方研究的新頁 此即2005年發掘的袖珍型手抄本 道光指譜 1846 清道光二十六年 及2000年發現 2003年複印的 文煥堂指譜 1857 清咸豐七年刊行的刻本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15 16 ISBN 9789860303490 各館閣絃友交流活動時 常以 五大套 指套作為必備曲目 這五大套是 趁賞花燈 一紙相思 自來生長 心肝跋碎 為君去時 各套的演奏時間大約在30 45分鐘之間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 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89 ISBN 9571147052 南管指譜編號比較表 鄭長鈴 王珊 南音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 52 ISBN 9787213029578 大譜的內容一般都是借詠物以抒懷 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奇特高遠的意境 林珀姬 南管樂語與曲唱理論建構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 2011 37 ISBN 9789860303490 其中 四時景 梅花操 走馬 八駿馬 百鳥歸巢 合稱四梅走歸 為南管著名的 四大譜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37 以上四曲 可謂 譜 樂中之代表作 林珀姬 聽見臺灣南管歷史的聲音兼談臺灣南管音樂的發展 從臺灣南管有聲出版品說起 1980 2005 關渡音樂學刊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學院 2005 208 漢唐樂府有聲出版品 中國千年古樂 南管 邀請台北地區的南管人參與 此 2CD 曾獲行政院新聞局頒發最佳唱片 最佳演奏 最佳製作人三項 金鼎獎 廣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 文化藝術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弦詩樂以潮汕民間絲弦 彈撥樂器演奏古詩譜而得名 傅利民 絲竹樂配器研究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2005 2 100 潮州弦詩所用主要樂器為二弦 椰 弦 竹弦 洞簫 月弦 三弦 琵琶 箏 提胡 俗稱 揚 琴 秦琴 葫蘆琴 皮琴等 曾澤林 古曲今唱 知音幾許 試談潮州弦詩發展趨勢與改革建議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8 22 傳統潮州音樂採用七平均律 也有人稱為七音律 這種特殊的音律有別於十二平均音律 屬於五度相生律和純律的混合製度 在實際演奏中 可通過不同的奏 法 使每個音的音高變活 形成既穩定又靈活多變 既平均又不呆板的特殊效果 潮州音樂這種獨特的韻味 在潮州弦詩樂 和細樂中體現得更加有血有肉 優美動人 古韻十足 王琳乾 鄧特 汕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汕頭市志 第4卷 新華出版社 1999 214 ISBN 9787501143870 三音音程有明顯的游移性 演奏中演奏者也常有不同的揉按和滑音 故潮州弦詩樂有較為特殊的音律 王琳乾 鄧特 汕頭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汕頭市志 第4卷 新華出版社 1999 216 ISBN 9787501143870 十大套多數是古譜 至清代開始定型 包括 重六類 和 輕六類 兩種 其中屬於重六類的有 昭君怨 寒鴉戲水 小桃花 黃鸝詞 月兒高 等5首 屬於輕六類的有 平沙落雁 鳳求凰 玉連環 大八板 錦上添花 等5首 廣東省地方史誌編纂委員會 廣東省志 文化藝術志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1 395 最具代表性的樂曲是 合稱 潮樂十大套 廣東省藝術創作研究室 潮劇研究資料選 廣東省藝術創作研究室 1984 159 160 新加坡餘娛儒樂社 先人遺下之手抄劇本樂曲 五十五首 全部曲名是 玉狐尾 玉連環 柳青娘 平沙落雁 柳青娘活五 昭君怨 寒鴉戲水 本譜抄寫年代未詳 抄寫之人系在滿清時代研習潮樂之人 所抄者皆屬清朝傳下之譜 其證據有數點 一 本譜樂曲 一小部分由二四譜改為工尺譜 此正是清朝末年開始更改二四譜為工尺譜的跡象 二 本譜五十五曲中 大部分目前潮州樂人已不再演奏 甚至連曲名亦不見於一般潮州樂譜書箱之中 三 完全保留古代潮州樂譜不添花指之本來面目 其中有一部份似添花指形式 其實是加上彈箏指法之潮派箏譜 李沛煌 潮州弦詩樂的發展與演變 藝術探索 廣西藝術學院 2010 1 95 清末至建國前是潮州弦詩樂的發展時期 如 潮州市揚風國樂社 1911年 新加坡餘娛儒樂社 1912年 楊凌 論江南絲竹的 再生性 特徵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武漢音樂學院 2003 4 53 以上的演變情況 可以說明江南絲竹的歷史悠久 但它真正成為一個樂種 還是在近百年的時間內 清末民初 上海逐漸成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中心 它以其地理上的優越位置 廣州百科全書編纂委員會 廣州百科全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4 69 廣東音樂的誕生清末民初 杜亞雄 中國傳統樂理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弦索樂 拉奏樂器加彈撥樂器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46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樂 全部用弦樂器演奏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46 349 ISBN 9787805538341 絃索十三套為 弦索備考 明誼 榮齋 匯編 清嘉慶甲戍 公元1841年 年抄本之譯譜 曲名 十六板 琴音板 清音串 平韵串 月兒高 琴音月兒高 普庵咒 海青 陽關三疊 松青夜遊 舞名馬 合歡令 將軍令 曹安和 弦索十三套 派生出來的幾種偽樂譜 文藝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 1981 4 113 譜的紙張較舊 是明代的紙 上當者還不止我們這些人 北京圖書館列為珍本 上海圖書館把 高和江東 列為珍本 並寫了專文來推薦它 都是上當 更嚴重的是正在編輯中的大百科全書 也幾乎將 高和江東 本誤收入琵琶譜 幸而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 華樂出版社 1999 272 ISBN 9787801290281 13首著名套曲匯編成集 編者在序言中稱這些樂曲為 今之古曲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 華樂出版社 1999 307 ISBN 9787801290281 如清末愛新覺羅皇族就將學習北方弦索樂作為皇族子女修養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 弦索備考 所傳13首套曲 就是主要在這種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 器樂篇 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 113 ISBN 9571147052 後來的 八展舞 與 絃索十三套 中的 松青夜遊 進行比較 趙渢 關于 弦索十三套 的傳譜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中央音樂學院 1988 3 108 把全部曲譜完整地試奏出來 一方面得到音樂界極大地重視 另一方面大家又共同關心演奏的風格如何的問題 但是 不僅編輯這本曲譜的蒙族貴族 在文獻中查不出端倪 僅知的傳人也已逝世多年 近年經過多方查詢 才找到了以書畫著稱的愛新覺羅 毓垣 可能這次根據毓垣所傳整理出的樂譜 至少是更接近於原來的風格了 談龍建 被澤蒙庥 刻骨銘心 懷念趙渢院長二三事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中央音樂學院 2016 4 123 據曹安和先生所知 毓峘先生是現今唯一的千真萬確能奏並善奏此樂者 鄭良樹 鄭赤琰 潮州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第1卷 暨南大學出版社 1994 458 ISBN 9787810293396 潮州細樂 就其形式的形成 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的洪沛臣 林淳鈞 潮劇聞見錄 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3 170 洪沛臣 1866 一 1916 年 原籍普寧 向以買賣樂器 古董為業 清末於潮州城內義安路開設 洪日盛 古董店 洪平素酷愛音樂 早年曾延潮州有名樂師李三老 名不詳 黃月卿為師 學琵琶 三弦等樂器演奏 後因經常外出經商 到過全國及南洋群島各地 並從那裡帶來不少音樂文化 對潮州民間音樂的豐富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他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潮州音樂大師 據 潮州三弦 琵琶 等譜 1935年版 鄭祝三自序 中稱 洪佩臣 也作沛臣 先生 潮屬名樂師 精彈琵琶 三弦以及各種音樂 皆可師法 又能鼓瑟古琴 名著中外 他的南派琵琶彈奏獨創一宗 所傳琵琶 三弦 等合奏譜 注指法 有 硬套12首 軟套六首及流行弦詩譜若干 為後世潮州細樂演奏所師承 陳霖 劉群 山東絲弦樂 碰八板的探析 大舞台 河北省藝術研究所 2013 12 59 它的全部演奏樂器應有四件 古箏 揚琴 琵琶 如意勾 胡琴類樂器 而少至兩件樂器也可以演奏 其中古箏為主奏 它也是北方一種傳統的弦索樂 王英睿 中國音樂硏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第2卷 gt 碰八板 的起源與發展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1038 ISBN 9787103024287 清末民初 黎邦榮 並將它們傳於自己的弟子 藝人的長期藝術實踐中 演奏方式越來越靈活 他們還爲這種器樂合奏起了一個專用名稱 碰八板 杜亞雄 中國傳統樂理教程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4 69 ISBN 9787806674840 兩類樂器的合奏 如吹打樂 打擊樂器加吹管樂器 李作方 簡述中國民間吹打樂的源流及其分類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12 24 吹打樂是一種以打擊樂器和吹奏樂器為主的組合演奏的音樂形式 李作方 簡述中國民間吹打樂的源流及其分類 藝苑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 2008 12 24 吹打樂的形成應當追溯到漢代興起的鼓吹樂 鼓吹樂自漢代以來在宮廷和軍旅中得到迅速發展 發展過程中按不同的用途和使用場合 一般被劃分為以下四種 1 黃門橫吹 列於殿廷演奏 用於天子宴樂 飲膳時專用的儀仗音樂 2 騎吹 王公貴族出行時 車駕從行演奏的專用儀仗音樂 3 短簫鐃歌 軍中用於社廟祭祀時演奏的音樂 4 橫吹 用於軍旅之中 乘馬隨軍演奏的鼓吹樂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5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樂是以某一種吹奏樂器如管子 嗩吶 海笛 笛子為主奏樂器 配合其他管絃樂器 打擊樂器所組成的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4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類樂種 北京智化寺京音樂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分為兩類 一是吹奏樂器 主要有笙 管 笛 一是擊奏樂器 北京市東城區文化委員會 北京市東城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東城瑰寶 千華駐 崧博 2018 ISBN 9787505999954 少有的按代傳襲且沒有斷代的樂種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6 ISBN 9787802545977 中國佛教京音樂以北京智化寺為中心 坐落於北京古城東南角的佛教寺院智化寺 建於明代英宗正統九年 1444年 智化寺建寺時 由於王振在宮廷的顯赫權勢與地位 把部分宮廷中的禮儀祭祀音樂 帶入寺院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匯集宮廷音樂 佛教音樂 民間音樂於一體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樂從1444年傳習至今 已有二十七代傳人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226 ISBN 9787802545977 可以證實中國佛教京音樂在智化寺傳承關係的26代傳人譜系 存智化寺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音樂訓練非常嚴格 一般只收12歲以下的童僧學習 經過近七年的苦練 張大禎 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一般只收12歲以下的兒童學藝 經過至少7年的訓練 先學韻譜 後在樂器模型上練習 最後再演奏樂器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8 ISBN 9787802545977 在演奏技巧方面有嚴格的規範 不得隨意增刪變異 張大禎 中國當代文博論著精編 文物出版社 2006 742 ISBN 9787501020362 與宮廷音樂 皇室貴族所用佛事音樂有著密切的關係 故收徒謹慎 訓練嚴格 在演奏與技巧方面也有很高的要求 不隨意增刪變易 正因為如此 智化寺京音樂通過自身特有的樂隊編制 演奏方法 宮調等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忠實地保存了中國佛教音樂的原貌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由於智化寺具有太監寺院共同的封閉性 藝僧們按照十分嚴格的口傳心授的方式代代傳授 既不接受其他音樂的影響和滲透 同時也防範音樂的外傳 陳濤 演講者 智化寺 京 音樂奏響華盛頓國家博物館 事件发生在 11 50 13 00 2017年12月9日 2018年4月1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1月24日 管子 will lead the melody acting like Buddha The flute will add a lot of ornamentations like people in the real society moving out and in 笙 plays the harmonic sound combine Buddha with people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70 ISBN 7540217413 樂器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39 ISBN 9787802545977 有康熙三十三年十月初一 1694年 抄本 音樂腔譜 傳於世 該樂譜是目前存見的歷史最早的一部京音樂樂譜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音樂腔譜 這四十八首曲牌 載有五套中堂曲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8 ISBN 9787533443405 智化寺音樂腔譜 是北京智化寺保留的管樂曲譜 又稱 智化寺京音樂譜 智化寺始建於明正統十一年 1446 此書為康熙三十三年 1649 智化寺僧人永乾所抄 音樂腔譜 包括 垂四調 錦堂月 水晶堂 錦翠屏 金字經 撼動山 等四十八曲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垂絲 四 調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76 ISBN 9787802545977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79 ISBN 9787805538341 吹打樂類樂種 陝西的西安鼓樂 周寧 東南亞華語戲劇史 廈門大學出版社 2007 804 805 ISBN 9787561527542 它和西安鼓樂 山西五台山音樂 北京智化寺音樂等被認為是中國最具代表性 最古老的傳統音樂 泉州南音還是 北京文博交流館 北京智化寺管理處 古刹智化寺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5 162 ISBN 7540217413 它與西安城隍廟鼓樂 開封大相國寺音樂 五台山青黃廟音樂及福建南音一起 現存的最古老音樂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90 ISBN 9787805538341 西安鼓樂多在每年夏秋之際 為慶賀豐收在各地舉辦的鄉會 廟會上演奏 演奏者多為各村 鎮組織的鼓樂社和寺院 道觀中的僧 道鼓樂隊 王曉如 陝西活的歷史 西安古樂史的整理與研究 三秦出版社 2010 ISBN 9787807367833 楊蔭瀏在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中談到西安鼓樂時說 可以不計外 餘下抄寫年代最早的是雍正九年 1731 曹本冶 武當山道教音樂研究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3 ISBN 9789570508215 從城隍廟安來緒老先生保存一本清雍正九年 1731年 樂譜抄本 此樂譜現藏北京中國音樂研究所 來分析 褚歷 西安鼓樂中的大樂 中國音樂學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04 2 94 西安鼓樂中的大樂是由多首單曲連綴而成的大型套曲 在藝人中已失傳 僅保存於樂譜之中 歷史悠久 龐大而嚴謹的結構 景蔚崗 山西八大套 名實辨正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2004 1 42 51 綜上辨述 山西五台 八大套 是清光緒初年在五台縣槐蔭村趙成貴的私家樂坊初步形成的 後人張汝琳等對 八大套 加以補充 袁靜芳 樂種學 北京市 華樂出版社 1999 264 ISBN 9787801290281 晉北笙管樂 因其中有8首著名套曲而被稱之為山西八大套 王鳳茹 泉州民間音樂 籠吹 初探 科技展望 寧夏科技發展戰略和信息研究所 2016 36 233 清代後期 政府因無力養活樂班人 後來這些與其他民間音樂相結合的音樂又被運用到民間的婚喪喜慶 參與迎神賽會 節日踩街等活動中去 因鼓吹手在外出應事時 習慣將演奏樂器放置於一擔紅漆綴金 古色古香細篾皮編織的箱籠或雕龙画鳳的木製箱籠中 中國藝術研究院 音樂研究所 中國音樂年鑑 山東敎育出版社 1991 119 1979年 由中國文化部與中國音樂家協會聯名下發的關於在全國開展 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的文件後 一個全面普查 收集 採錄的高潮在東北各地勃然興起 各地文化部門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字 圖片 音像資料 各種版本的曲集 曲選也紛紛刊印出版 以地域命名的鼓吹樂亦相繼提出 如 吉林鼓吹樂 冀東鼓吹樂 遼寧鼓吹樂 孫航 王魯彥 建國以來山東鼓吹樂研究綜述 齊魯藝苑 山東藝術學院 2016 1 28 中國民族民間器樂曲集成 山東卷 鼓吹樂述略部分提出山東鼓吹樂大體有4個派別 魯西南鼓吹 魯中南鼓吹 魯北鼓吹和魯東鼓吹 馮光鈺 讀 遼寧鼓吹樂論文集 音樂研究 人民音樂出版社有限公司 1996 1 100 遼寧音樂學術界經過長期的思考和研究 提出遼寧鼓吹樂作為一個獨立樂種的概念 楊久盛 談民間音樂品種的定名問題 人民音樂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5 7 27 過去 遼寧鼓樂 曾一度被稱為 王劍鳴 汪海 談冀中管樂 兼論冀中管樂的結構和分類 中國音樂 中國音樂學院 1987 4 53 冀中管樂 一詞 先見於1981年版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66 ISBN 9787805538341 鼓吹樂類主要樂種介紹 河北音樂會 又有冀中管樂之稱 劉利生 文化娛樂常識 音樂 元華文創 2015 ISBN 9789863936633 第二節器樂獨奏 在傳統器樂的演奏活動中 獨奏形式頗為少見 伍國棟 樂種構成理論框架的啟迪和運用 袁靜芳 樂種學 與我的樂種研究課題 中央音樂學院學報 2016 3 5 樂種 在中國傳統音樂構成中 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獨特並普遍存在的音樂文化事象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國 器樂獨奏的傳統主角是琴與琵琶 近代則在二胡 笛 箏上有許多發揮 王振复 天人合一 中華審美文化之魂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184 ISBN 9787532113972 在獨奏音樂中佔有最重要地位的古琴與琵琶 其音樂表現 中華傳統文化大觀 編纂委員會 中華傳統文化大觀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1993 241 其中最為古老的獨奏音樂品種 當推古琴音樂 余甲方 中國近代音樂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46 ISBN 9787208063778 明清以來 器樂獨奏藝術的繼承和發展 比較集中地表現在文人音樂方面 文人音樂的主要樂種 此期仍為琴樂及箏樂 琵琶音樂等 莊永平 論琵琶藝術的人文底蘊 音樂探索 2004 2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獎助博碩士班學生研撰傳統藝術論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5 ISBN 9789860016857 至於數量上佔有大部分音樂型態 種類的 不是爲了表演而存在 它也像文人音樂一樣 有一種自覺性的美學 在整個漢族社會裡面 劉承華 中國音樂的神韻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 39 ISBN 9787211047130 中國藝術的這種自娛性在音樂中亦有著同樣突出的表現 呂錘寬 台灣傳統音樂槪論 歌樂篇 台灣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13 13 ISBN 9789571138855 南管館閣為以音樂怡情養性 休閒娛樂的業餘場所 由於活動純粹的自娛 不受演出經濟的制約 演奏者無須考慮票房收入 因此 從曲目 演出形式以及唱唸頓挫的風格處理等 都能依循自身的傳統 絲豪不受社會環境或觀眾口味的引導 故能保存其一貫的音樂傳統 陳燕婷 南音與南曲關系考析 中國音樂 2016 4 82 演唱起來有很大差別 究其原因主要是南音為自娛自樂 葉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166 ISBN 9789570504781 古琴音量微弱 琴曲多深遠幽婉 故傳統以來多作爲一種個人修養自娛的樂器 不大適合公開演奏 在雅集中三兩知音淺斟低酌輕撚慢攏 調琴弄蕭是最好不過的雅趣 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劇長期以來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並行不悖 相輔相成 林珀姬 林立正的古琴世界 中華民國政府出版品 2014 123 ISBN 9789860404173 而臺灣則在音樂性之外 更強調傳統的以古琴為修身養性之器的儒釋道觀點 因此在演奏上特別強調意境和抽象思維的傳達 曹本冶 喬建中 袁靜芳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Dept of Music 中國藝術硏究院 音樂硏究所 中國傳統音樂學會 中國音樂硏究在新世紀的定位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第1卷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526 ISBN 9787103024287 新中國的成立 原民間音樂家進入專業音樂院校 古琴演奏也從修身養性或自娱走向職業化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6 ISBN 9789576293054 文人音樂則更進一步具有濃厚反表演性的心理背景 樂為心聲的觀念在此得到更大強調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84 86 ISBN 9789576293054 所謂 道藝一體 原是強調人格與藝術相連接的一種態度 認為 樂為心聲 透過 藝 的掌握可以真正有 道 的體悟 藝術必不能自外於生活 如不就此涉入 也就不容易體得傳統音樂的美 洪淑苓主編 國立臺灣大學藝文年鑑 2009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10 40 ISBN 9789860267761 歷代文人對古琴的推崇與偏愛促進了古琴形制的不斷發展和音樂表現力的逐步完善 高羅佩 Robert Hans van Gulik 譯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 in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5 24 ISBN 9789570844016 在彈奏古琴時 音色最為重要 同一個音符可以被修飾成許多不同的音色 必須要學習辨識聲音上的細微差別 技巧影響琴曲音色的變化是極複雜的 光是顫音就至少有26種變化 五知齋琴譜 1722 琴之為道 在乎音韻之妙 而音韻之妙 全賴乎指法之細微 葉明媚 古琴音樂藝術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92 87 ISBN 9789570504781 左右手指法合共約一百種左右 高羅佩 Robert Hans van Gulik 譯者 李美燕 琴道 The Lore of the Chinese Lute An Essay in the Ideology of the Ch in 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015 57 ISBN 9789570844016 散見的古琴參考資料 古琴專論 琴譜 我們還有許多漢末至明初的琴書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331 ISBN 9787805538341 唐代琵琶藝術已獲得高度發展 目前存見的琵琶古譜除少量唐存樂譜外 大多為清中葉以後南方各派琵琶傳譜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89 唐世及其前代的曲項琵琶 包括五絃琵琶 最大的特徵有二 一 橫彈 二 以大撥彈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190 琵琶則已改為手彈 沈冬 南管音樂體制與歷史初探 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986 89 而觀諸現存其他樂種如彈詞類 皆為豎彈 余甲方 插圖本中國古代音樂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203 ISBN 7208040982 華秋萍編訂的 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 其中大曲六套 均為傳世精品 即海青拿鵝 將軍令 十面埋伏 霸王卸甲 月兒高 普庵咒 孫繼南 中國音樂通史簡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1 196 月兒高 是一首琵琶文套大曲 最早見於明代抄本琵琶譜 高和江東 流行於世的 月兒高 樂譜刊印於 華秋萍琵琶譜 卷下 是陳牧夫的傳譜 楊典 隱幾長嘯錄 古代琴人風骨與當代精神處境 新銳文創 2012 191 ISBN 9789866094521 霸王卸甲 的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編的 琵琶譜 余世謙 中國文明大觀 江蘇文藝出版社 1989 374 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 琵琶獨奏曲 是兩首著名的琵琶古曲 曲譜初見於清代華秋萍1818年所輯 琵琶譜 林谷芳 傳統音樂概論 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8 21 ISBN 9789576293054 在中國 器樂獨奏的傳統主角是琴與琵琶 近代則在二胡 笛 箏上有許多發揮 馮潔軒 金石迴響 馮潔軒音樂學術論文集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6 350 ISBN 9787806922361 古箏藝術本身 大抵也需要具備三方面的積累 方能卓然而成其為流派 那就是 一 積累有獨具特色的一些代表性曲目 古箏流派在近代的崛起 與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活躍在北京的幾位古箏前輩人物的影響很有關係 一位是廣東揭陽的林永之 一位是河南遂平的魏子猷 還有一位是奔走於中等學校從事音樂教育的江蘇江都的史蔭美 林永之傳潮州箏 從習者有譚步溟等人 魏之猷傳河南箏 從習者有梁在平 婁樹華 周希文等人 史蔭美除箏而外 兼擅 而箏則尤長潮州 客家之韻 梁在平除向魏子猷學中州箏外 同時又從史蔭美習潮 客箏 他和婁樹華 可算是南北派古箏最初的代表人物 伍國棟 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傳統音樂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2 302 ISBN 9787806672853 擊弦樂器揚琴 在近代由廣東琴家嚴老烈首創其獨奏藝術後 發展到此期已形成 王安祈 李惠綿 主編 醉月春風翠谷裏 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曾永義院士之學術薪傳與研究 萬卷樓 2017 12 ISBN 9789864780600 各個藝術元素的融合是很不容易的 像戲曲把歌舞樂融合在一起 放眼世界 是絕無僅有的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籌備處 兩岸戲曲回顧與展望硏討會論文集 第1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 2000 136 ISBN 9789570255553 戲曲的 高度綜合性 即保持著歌 舞 詩三位一體渾然不分的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04 ISBN 9787805538341 戲曲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綜合性舞台藝術形式 林谷芳 本土音樂的傳唱與欣賞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0 ISBN 9789570276565 傳統戲劇活動乃融合音樂 美術 文學 戲劇等多項藝術 周兵 蔣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最早用8個字概括出了中國戲曲的特點 那就是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而在歌和舞的結合上 崑曲無疑是最佳的典範 一個情節一個動作一個唱腔甚至一個咬字 它都 王安祈 臺灣京劇五十年 第1卷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2 116 ISBN 9789570125788 使戲曲審美觀回歸傳統更重要的因素來自於崑曲 崑劇具有百戲之母的身份 直到兩岸交流崑劇來台 傳統戲曲的美學意義才得到學界彰顯 虛擬寫意 抒情唯美等藝術特質 施旭升 戲曲文化學 獨立作家 秀威出版 2015 25 ISBN 9789863263050 崑曲和京劇都自成體系 堪稱典範 所以 此前曾有論者將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劇學的最高範型 秋文 古中國的歌 京劇演唱藝術賞析 寶文堂書店 1988 32 ISBN 9787800300011 當時北京崑曲和京劇為雅部和花部兩大支柱 代表了中國古典戲劇的兩大歷史髙峰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18 ISBN 9787805538341 最雅化的劇種 它是受文人雅士 藝術專家精心呵護培植的特殊戲曲品種 被譽為 百戲之祖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18 219 ISBN 9787805538341 將 載歌載舞 的戲曲藝術推至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的頂峰 白先勇 白先勇說崑曲 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2004 ISBN 9789570826982 崑曲便是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的藝術 而京劇少了崑曲優美的身段 且崑曲慢慢在琢磨意蘊 周兵 蔣文博 崑曲六百年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9 75 ISBN 9787500681212 戲劇理論家齊如山最早用8個字概括出了中國戲曲的特點 那就是 無聲不歌 無動不舞 而在歌和舞的結合上 崑曲無疑是最佳的典範 一個情節一個動作一個唱腔甚至一個咬字 它都 林明德 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261 ISBN 9789570122848 崑劇長期以來一直以雅集清唱和彩扮演出並行不悖 相輔相成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2002兩岸戲曲大展學術硏討會論文集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2003 104 ISBN 9789570122848 崑曲演出的劇本 如 牡丹亭 長生殿 桃花扇 等 是古代戲曲文學的經典 陳均 也有空花來幻夢 京都聆曲錄II 秀威出版 2013 114 ISBN 9789863260950 西廂記 是雜劇 然後到了明代湯顯祖的傳奇 牡丹亭 再到清代孔尚任的 桃花扇 和洪昇的 長生殿 這些都是非常著名的作品 劉利生 文化娛樂常識 戲曲 元華文創 2015 ISBN 9789863936947 湯顯祖的 牡丹亭 誕生於16世紀末期 可以說是開啟了一個傳奇時代的鉅作 洪昇的 長生殿 與孔尚任的 桃花扇 寫於康熙時期 成了傳奇的壓卷之作 林佳儀 論馮起鳳 吟香堂曲譜 之編輯意識及訂譜流傳 南藝學報 2013 7 3 吟香堂曲譜 為清乾隆54年 1789 蘇州曲家馮起鳳刊行之崑曲全本工尺譜 簡稱 馮譜 收錄 牡丹亭 及 長生殿 全劇 為兩劇首見刊行之全本曲譜 陸萼庭 崑劇演出史稿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51 ISBN 9787544400930 還有一位馮起鳳 馮字雲章 生平不詳 他參定的 牡丹亭 和 長生殿 都是全譜 由其子付梓出版 總名 吟香堂曲譜 時在乾隆五十四年 吳新雷 牡丹亭 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 戲劇研究 創刊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 112 現存乾隆五十四年刻本 吟香堂曲譜 四卷 前二卷是 牡丹亭曲譜 後二卷是 長生殿曲譜 吳新雷 牡丹亭 崑曲工尺譜全印本的探究 戲劇研究 創刊號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2008 111 現今傳承下來的除了各種選本的折子戲工尺譜以外 真正印行出版的 牡丹亭 全本工尺譜只有三種 第一種是乾隆五十四年 1789 蘇州清曲家馮起鳳訂定的清宮譜 吟香堂牡丹亭曲譜 第二種同是蘇州清曲家葉堂 1724 1799 另外訂立的清宮譜 納書楹牡丹亭全譜 刊行於乾隆五十七年 1792 第三種是晚清全福班藝人殷溎深 1825 1926 傳承的梨園戲宮譜 牡丹亭曲譜 經曲友張餘蓀轉錄繕底 於1921年由上海朝記書莊石印出版 林佳儀 論馮起鳳 吟香堂曲譜 之編輯意識及訂譜流傳 南藝學報 2013 7 28 何況 吟香堂曲譜 的內容 幾乎都為 納書楹曲譜 涵蓋 即使葉堂於 長生殿 未錄全劇 然於正集卷四 續集卷一 收錄高達31齣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納書楹曲譜 是清代蘇州葉堂 懷庭 於1792年 乾隆五十七年 編輯而成的戲曲譜集 全書包含正集四卷 外集兩卷 續集四卷 補遺四卷和 玉茗堂四夢 曲譜八卷 共二十二卷 王耀華 中國傳統音樂樂譜學 福建教育出版社 2006 245 ISBN 9787533443405 它是流傳至今的崑曲曲本中比較重要的並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以工尺譜紀錄的樂譜 常林 白鶴群 趣聞北京 崧博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2017 京劇的正式形成大約是道光二十年 西元1840年 以後的事 顧峰 古滇藝術新探索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92 246 從京劇的孕育到形成 已苦苦經營了近百年的歷程 從高朗亭到程長庚 再到譚鑫培 才逐步豐富和發展成為一個完備的大劇種 它所具備的優越條件是其它地方劇種所不及的 它形成於全國政治 經濟 文化的中心 人文薈萃之地的京都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的形成 廣泛吸收了當時已存在的一些戲曲劇種如崑曲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66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音樂其他音樂成分 京劇現成地繼承了崑腔的古典精華 李强 中外劇詩比較通論 第2卷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 849 ISBN 9787500458005 京劇中大部分曲牌音樂出自崑曲 劉吉典 京劇音樂概論 人民音樂出版社 1981 130 ISBN 9787103010549 由於崑曲是 集大成的劇種 各類性質 體裁的曲牌應有盡有 又因為早期京劇一直是和崑曲劇目混合演出 樂師們都是兼通崑曲的 所以京劇一遇新編劇目 需要添製配曲時 樂師們就往往要從崑曲中搜尋類同的東西 崑曲中有的是情境完全相同 或大體相同的 就直接搬到京劇中使用 張文君 論京劇音樂形成的三個階段 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雲南省教育廳 2003 2 58 確立期 清末 民初 譚鑫培當然是京劇藝術確立時期的一位重要人物 他把從恩師程長庚 餘三勝那裡學到的不同唱腔的優點揉和在一起 攝取崑腔等其他聲腔藝術 無腔不學譚的說法 譚之後的所謂老生各派 都承續了譚鑫培所確立的藝術規範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1 ISBN 9787805538341 後世老生的眾多派別 大都從譚派演化 以至有無腔不學譚的呼聲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52 ISBN 9787805538341 京劇作為一株後起之秀 關鍵在於 它站在這個地方 便於廣博地集取各種文化藝術的精華 它具備了一批最出色的藝術家 蜚聲國內外的另一個重要人物 梅蘭芳 張文君 論京劇音樂形成的三個階段 雲南藝術學院學報 雲南省教育廳 2003 2 58 成熟期 區文鳳 粵劇的地方化過程初探 中華戲曲 1996 2 151 粵劇舞台語言由官話演變為廣府白話這個地方化過程 不但勾劃出 古腔粵劇 即官話粵劇過渡到 當代粵劇 即廣府白話粵劇的具體情況 也明晰了粵劇獨立為一種地方戲曲的根本條件 就是主要使用的聲腔 如何形成其地方特點 周仕深 鄭寧恩 情尋足跡二百年 粤劇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第1卷 香港中文大學音樂系粤劇研究計劃 2008 51 ISBN 9789628104161 粤劇產生的年代 有人認為是清代道光年間或咸豐年間 離今天約一百四五十年 或是認為1920至30年代由官話改為白話後定名為 粤劇 才算起 棗莊市嶧城區史誌編纂委員會 嶧城區志 齊魯書社 1995 484 建國前 地方戲劇藝術不太正規 一般沒有定譜定腔的約束 演唱者可任意選調 自由發揮 而且豫劇和梆子戲的某些腔調中確有相似 相近之處 造成含混不清的錯覺 把豫劇說成梆子戲 或把梆子戲視為豫劇 直到建國後 由於戲劇音樂工作者的努力改進 定譜定腔 各按其劇種的本色而發展 探索 方使豫劇和梆子戲涇渭分明 于林青 音樂散論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87 113 豫劇 又叫河南梆子 它本來是河南省所屬各地梆子戲的總稱 不僅包括豫西調 豫東調 祥符調 沙河調 高調等 還應該包括南陽梆子 宛梆 懷慶梆子 懷梆 和大油梆 平調 等 但現在我們一般所說的豫劇 實際上只是指的那種演唱豫西調 豫東調 包括祥符調 沙河調 高調 的梆子戲 並從三十年代起開始稱做 豫劇 成為河南省的主要劇種 廖奔 中國戲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89 ISBN 9787208053274 這些先後入川的聲腔劇種 在四川長期共同演出 逐漸彼此融合 又把當地流行的燈戲結合進來 在清末形成了一個統一的綜合聲腔劇種一川劇 川劇的音樂包括五種成分 昆 高 胡 彈 燈 高義龍 李曉 中國戲曲現代戲硏究會 上海藝術硏究所 中國戲曲現代戲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71 ISBN 9787806461020 四川的主要劇種川劇 是個多聲腔劇種 早在清初 崑腔 高腔 胡琴 梆子 亂彈 燈戲等外來劇種流人後 就結合四川的語言 習俗 逐漸具有四川的地方特色 經過漫長的發展 演變及互相吸收 在清末民初形成較為成熟的形態 並以 川劇 聞名於世 其標誌是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267 275 ISBN 9787805538341 新興地方戲曲選介 北方地區近百年中發展起來的新興地方劇種有幾十個 如曲劇 吉劇 新城戲 黃龍戲 龍江戲 隴劇 漫瀚劇 唐劇等 其中發展最快者 當首推評劇 南方的新生劇種也不乏枚舉 如丹劇 杭劇 海門山歌劇 黃梅戲 墜子戲淮劇 杭劇 甬劇 湖劇等等 越劇是其中最具南方地域特色 陰柔之美的典型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112 117 ISBN 9787805538341 韓蕓霞 肖學俊 十二木卡姆研究綜述 1949 2015 一 新疆藝術學院學報 新疆藝術學院 2017 1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5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音樂的類別與藝術特徵 器樂類包括音樂 一般指管樂 某些寺院與地區亦泛指管弦樂部分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4 45 ISBN 9787802545977 佛教音樂如果從藝術表現形式上來劃分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6 ISBN 9787805538341 梵唄的主要藝術形式有贊 偈 咒 文四種類別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30 ISBN 9787805538341 佛教的普濟法事 是專為死者舉行的各種法會 如舉行水陸道場 盂蘭盆會 放焰口 轉咒等等 以超渡亡靈 其中放焰口是音樂性很強的系統而完整的佛教禮儀形式 袁靜芳 中國佛教京音樂研究 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12 45 46 ISBN 9787802545977 智化寺京音樂雖然也包含 他們掌握許多大型器樂套曲演奏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42 443 ISBN 9787805538341 大部分來自 十大韻 曲 但作為完整的北方梵唄 十大韻 的出現 最早見於中國佛教京音樂 成壽寺舊譜 翟風儉 從五台山佛樂的傳承談宗教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以殊像寺佛樂保護為例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2013 2 39 40 著名的佛教旅遊勝地 有佛教寺院100多座 北方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 韓軍 五台山佛教音樂的歷史價值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2004 3 30 現今能見到的五台山佛樂的 宣統 民國 解放 時期的三個譜本均是工尺譜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樂現狀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1994 2 33 繁峙佛樂團不是由一個寺廟的僧人組成 因為出家學藝於石佛寺的雲桂 雲枝法師是其中主要力量 該樂團所依曲譜也是民國九年 石佛寺佛曲 手抄本 故稱石佛寺佛樂 這支佛樂源自圭峰寺 李宏如 五台山佛教音樂現狀 五台山研究 五台山研究會 1994 2 32 34 經過文革的衝擊 五台山佛樂瀕於絕跡 只有繁峙境內僥倖保存了幾位功底紮實 技藝嫻熟的樂僧 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欣賞價值 他們演奏的佛曲已被中國音像大百科編輯委員會錄製成五台山佛樂盒式錄音帶 向國內外發行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17 18 編篡出版了他本人多年珍藏的 大相國寺音樂師傳樂譜 全套共7冊 其中 梁院香林樂譜 真眯瞪僧抄本 實為南方寺院樂譜 浙江天童寺樂譜 該樂譜中記錄年代為乾隆二十年 1775 其餘 應為19世紀末年 晚清前的手抄本 整套樂譜內包含有聲樂 器樂及法器 打擊樂 譜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16 由於政治歷史等因素 寺內禁佛驅僧 被改建為完全進行商貿活動的中山市場和民眾教育館 王玉 大相國寺佛樂文化傳承現狀與遺產保護的思考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天津音樂學院 2015 2 26 無論是在樂團編制的規範及樂器的演奏傳承方面 還是在佛曲的嚴謹性保存上 沒有建立起較為完善的體系 仍需要專家學者及有關部門對於大相國寺的傳承現狀給予支持及幫助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0 ISBN 9787805538341 道教音樂主要指道教科儀活動中使用的音樂 稱科儀音樂 也稱齋醮音樂或道場音樂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2 453 ISBN 9787805538341 玉音法事 即是北宋末年所制 也是現存最早的道樂曲譜集 該集共3卷50首道曲 在整個道教音樂史上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殊的曲線符號記錄的樂譜 以示唱誦的高低曲折 因為這種古譜的含意和讀法失傳已久 一時難以解讀 陳國符等道學專家曾 海外亦有研究者將其譯為現代五線譜 但準確與否尚難定論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4 ISBN 9787805538341 明成祖時制成 大明御制玄教樂章 這14首用工尺譜紀錄的道曲一字一音 且無板眼 可能相當於旋律骨幹譜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454 455 ISBN 9787805538341 清代道樂發展中佔最重要地位的是全真派規範的經韻範本 重刊道藏輯要全真正韻 是標有板的位置和法器運用的 當清譜 雖無工尺字 從清末至今 全真十方叢林都沿用這一範本 王忠人 劉紅 全真正韻 採錄整理報告 黃鐘 武漢音樂學院學報 1991 4 83 84 全真正韻 自問世以來 作為一個較統一的範本在全真 十方叢林 及一些主要宮觀廣為流布 譜例所舉分別是閔道長傳唱的 全真正韻 之 步虛韻 和北京白雲觀 湖北武當山 四川青城山之 步虛韻 它們在旋律形態上的共性特徵是顯而易見的 鄭慧玲 洞經音樂性質研究綜述 文藝爭鳴 2007 9 145 147 洞經音樂與道教音樂關係密切 等觀點 是學界目前較為普遍的看法 綜上可知 學界對洞經音樂性質的界定尚未達成共識 張發榮 納西古樂 概念界定與源流考察綜述 齊魯藝苑 2017 3 34 36 因其概念的不明確 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議 內容卻闡述研究的是 白沙細樂 或 麗江洞經音樂 袁靜芳 中國傳統音樂概論 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0 519 524 ISBN 9787805538341 宮偉 文化尋根之旅 論祭孔樂舞的文化傳承和傳播 音樂創作 中國音樂家協會 2011 4 張璨 祭孔禮樂文化的形態與價值傳承研究 以瀏陽文廟祭孔禮樂為例 湖南社會科學 湖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 2017 1 阮岷 禮成樂備 人和神悅 清代地方志中祭孔舞譜辨析 北京舞蹈學院學報 北京舞蹈學院 2017 6 延伸閱讀 编辑日本傳統音樂 越南音樂 中樂團 取自 https zh wikipedia org w index php title 中國傳統音樂 amp oldid 78355046, 维基百科,wiki,书籍,书籍,图书馆,

文章

,阅读,下载,免费,免费下载,mp3,视频,mp4,3gp, jpg,jpeg,gif,png,图片,音乐,歌曲,电影,书籍,游戏,游戏。